出版时间:2010.06 作者:朵漁(編)
Tag标签:无
作者简介
陈旧与新鲜【编后记】
朵渔
去年冬天,在家闲读,翻到某人新作。好久未读到此君新作了,心中不免多了些期待。但一读之下,胃口大倒。也许是那天天气不好,多雾,阴沉沉的;或者心绪不佳,烦躁,心事堆积……总之是越读越烦,于是顺手写下《只二十年,他已陈旧》:
中年也在练习书法,练习
隐身、葱茏,在松下
手倒立。
一转眼,他已陈旧,登高
只为教授
伦理学。
陈旧。就是这种感觉。味道的陈旧,以及底色的陈旧。那语式,那腔调,那步伐,那身段,隐约有二十年前的轻狂与傲慢,该华丽处华丽,该转身处转身,但读上去,却再也没有什么惊喜了。全在预料之中,包括小聪明、小机巧。他也不是不努力,你甚至能读出他新增的骄傲和脑门上的汗水,但是,但是,他仿佛停滞在二十年前,而二十年的岁月堆积出来的陈腐之气,足以让一个人的才华窒息。
如果仅仅是创造力的贫乏,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岁月催人老,谁都有写不动的时候。问题是,他还新生出一种满足与留恋来——满足于眼下的功成名就与风平浪静,留恋于曾经的辉煌与灿烂。也就是歇了,心灵板结了。眼下的事件只是一种堆积,愤怒与忧伤被满足与留恋腐蚀得诗意沁凉。写作被作为一种习惯,保持得风度翩翩。
没有困惑的诗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春风得意是一种浅薄,持续的自我怀疑不断拆除着诗人的“成就感”。我看到杨炼有一篇文章,他说:“我得承认:诗,越来越困惑。”对于一些自觉的写作者,“困惑”应该是一种常态,写作就是因为对自己的不满,就是不断的回车,不断的清除,任何自负都是脆弱的。“全集的厚度不等于收获,诗人知道,他手中留下的多么少。”很多诗人都有过类似的反思,比如于坚的《事件·写作》,比如阿赫玛托娃发出的慨叹:“诗中,步步都是秘密/左右都是深渊/脚下的荣誉,如枯叶一片”。北岛也有这样一句:“我小心翼翼/每个字下都是深渊”。韩东曾写过一首自我剖白性质的《自我认识》,将自己反驳得体无完肤:“总之是太聪明/不够笨/总之是小聪明/大笨蛋”。复制自己是简单的,“唯我独尊”也是容易的,而大突破却需要不停的推倒重来。
谁去
谁留,是分裂的,也是
祖传的,我们各活各的
这有何不可?
只二十年,脚下的路
已分裂为歧途。
艺术上的陈旧源自心态的自我满足感,这是一种老人心态,成了,到此为止了,够你们追二十年了。他大概没想到,脚下的路早已分裂为歧途,青年们根本就懒得殊途同归。如果一条歧途上站着一个人,哪来的大师和传统?
我喜欢青年的写作,因为里面有一种青春的酸,有一种还未化合成世故的情绪,一种新鲜感,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心灵是活泼泼的,人性的,对艺术的理解也多从人生中来。新鲜与年龄其实关系不大,有些写作多年的诗人,依然能够给人以新鲜感,依然值得期待;而很多刚入门不久的年轻人,则过早地陷在自己的风格里,不再往前走了。少年老成,有时候比幼稚更可怕,更自以为是。
陈旧与新鲜,也许只是一种源自个人口味的偏好?在编选《现场7》的过程中,我又分明闻到了这股陈腐之气,和一种早夏清晨的味道。仅凭个人的直觉,我选择最新鲜的端上来,也许其中的一些内心已经腐烂。在编选过程中,不少朋友向我反馈,《现场》中的文字部分最值得一读,我顿时惶惑起来。我本意是编一本诗歌民刊,为何诗歌倒显得不重要了?为了让本末重新倒置过来,我取消了文字部分,只选诗。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对本刊予以资助的几位朋友,谢谢你们的慷慨!
2010年5月22日
书籍目录
《诗歌现场》2010年夏季号目录
专辑五人诗选
宇 向 我的诗【十四首】
巫 昂 需要性【十四首】
于 坚 四月的布鲁斯【十六首】
韩 东 这些年【四十五首】
朵 渔 罪与罚【三十六首】
辑一·推荐
陈不阖 夜河【四首】
史 质 处置你的冷【八首】
和文朝 神经小诗丛【组诗】
黄 圣 具象爱情【四首】
高亮亮 恐惧【三首】
刘二曼 继续歪着脑袋【七首】
辑二·展示
小 安 写诗很简单【九首】
小 海 问答【七首】
旋 覆 有一种死感【六首】
朵朵拉 别指望我有多清白【八首】
西风野渡 不知之美【七首】
轩辕轼轲 三个没想到【八首】
竖 变好【五首】
李师江 我目前的生活【八首】
育 邦 虚构之诗【七首】
余 丛 这个梦【九首】
黄礼孩 放荡的心应了天穹的蓝【八首】
辑三·自选
沈浩波 沈浩波诗歌自选【十首】
琳 子 读沈浩波的《蝴蝶》
辑四·诗话
李红旗 116条笔记
李以亮 灌水录
陈旧与新鲜【编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