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杏仁體文化 作者:妮絲‧麥費登 译者:傅凱羚
内容概要
◎普立茲小說獎提名作家最新作品
◎歐普拉讀書俱樂部選書常客
流淌過這片土地的水全都是淚,而且多到幾乎要氾濫的程度!
跟許多典型的美國南方小鎮一樣:
莫尼鎮原來有很多紅皮膚的人,但不是死了就是跑了;
後來有許多白皮膚的人,不是牧師就是地主;
再後來有更多黑皮膚的人,不是奴隸就是罪犯。
但跟其他小鎮不同的是,它有很多故事可說,
而所有故事都要從一個被謀殺的女子說起。
妓女伊絲特年輕時也曾是個美女,美得所有女人都不想和她交朋友,因為所有男人或丈夫都只想融化在她兩股之間。不幸的是,沒有人真正愛過她。在遭人割喉慘死後,她化為一縷冤魂,附身恣意勾搭男子,似乎想證明愛根本不存在。
就在伊絲特幾乎要睡遍鎮上所有男人前,一場惡水襲來,淹沒了小鎮和鎮上所有是非。多年以後,一個黑人男孩對一個白人女孩吹口哨示愛,女孩欣然接受。數日後男孩被人發現遭凌虐致死,而殺人的兇手正是伊絲特新附身的對象。
《淚流域》是一部橫跨二十世紀、圍繞著一個美國南方小鎮家族而進行的魔幻寫實小說。特別的是,本書的敘事者是這座百年小鎮,它以回憶的方式述說著曾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事、人們的愛恨與喜悲,或白雲蒼狗,或滄海桑田,讀之令人掩卷唏噓不已。
故事主軸之一的艾米特‧提爾(Emmett Till)之死是改編於真人真事,包括死者、兇手的姓名都未更易,該事件發生在一九五五年,轟動了美國社會,鮑勃‧狄倫(Bob Dylan)曾為此寫了一首歌“The Death of Emmett Till”。
书籍目录
導讀 禁忌議題的浪漫演繹
二○一二年八月十九日有一則新聞,當天是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其重要猶如中國人的農曆新年,因此上萬名印尼籍勞工聚集在臺北車站,一度造成車站大廳人滿為患、壅塞不通,使利用車站通勤、旅行的旅客抱怨連連。多日後,在一陣撻伐聲中,臺鐵人員在車站大廳裡拉出了分隔人群的紅線,並公告禁止未申請的集會,令人不禁聯想起美國當年的種族隔離政策,但這是二○一二年的臺灣。
「我有一個夢,有朝一日,我的四個孩子將生活在一個不以膚色而是以品行來評判一個人優劣的國度裡。我今天就有這樣一個夢想。」對關心人權問題的讀者來說,這句話肯定不陌生。它摘自馬丁‧路德‧金恩牧師於一九六三年在華盛頓發表的演說,那時美國的《民權法案》尚未通過,種族隔離與歧視的政策仍然合法卻不道德地存在著。但艾米特‧提爾(Emmett Till,一九四一─一九五五)這個名字,讀者們可能就不曾聽過了。在一九五五那年,美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艾米特‧提爾之死」。此一事件轟動了當時的美國社會,巴布‧狄倫(Bob Dylan)更為此寫了一首歌,歌名就叫作“The Death of Emmett Till”。
「艾米特‧提爾之死」是本書故事的核心,作者柏妮絲‧麥費登以美國密西西比州一個家族的興衰為梗概,描述一名叫伊絲特的妓女慘遭橫死,她充滿怨毒的靈魂依附在人身上,伺機復仇,好滿足她暴戾與蠻橫的私慾。故事中,她先是附身在一位名叫桃兒的黑人女子身上,隨意勾搭男子並與之歡好,彷彿是對於美好愛情的詛咒。繼而她附身在詹塔‧米拉姆(J. W. Milam)身上,兇殘地殺害了艾米特‧提爾,又彷彿是為了達成破壞人間所有美好人性的目的。
作者以莫尼鎮(也就是本書故事的發生地)百年來的故事為題材,既解釋了人為什麼能對另一個人如此殘忍,也間接說明了美國黑人人權百年來的變化。最巧妙的是,原本嚴肅禁忌的黑人人權議題,在作者的筆下,化為一篇帶著魔幻寫實風格的奇想之作,讓人在掉進故事的同時,彷彿能看到那個人們純真地相戀的年代,深為之著迷;卻又因膚色不同而樹立了種種樊籬,復為之嘆息。而這座小鎮則化身成說故事的人,用她睿智而略帶哀傷的語調,述說著她一再見到的人間悲喜和人們不斷重複犯下的愚蠢罪行,著實精彩。對身為非裔美籍人士的作者來說,將種族間的不平等遭遇解釋為「一個怨毒靈魂的復仇」,較之歸咎於那些做出不當行為的人乃「前額葉受損」或「兒時曾受重大情緒打擊而從此心裡蒙上陰影」,無疑是寬厚仁慈、也浪漫得多了。
說回艾米特‧提爾,他是誰呢?他的死為何能讓偉大的民謠歌手為他寫了一首歌?又讓本書作者以他為題創作出一部小說呢?艾米特出生在美國中北部工業大城芝加哥,相較於南方各州,種族隔離與歧視政策在當地較為少見,因此艾米特從未將這類事情放在心上。一九五五那年,十四歲的艾米特前往密西西比州的莫尼鎮過暑假,並探望外舅公及外舅婆。雖然林肯在南北戰爭後發表了「解放黑奴宣言」,廢除了奴隸制度,但在南方許多州,種族隔離與歧視政策依然猖獗,黑人甚至被視為跟狗一樣的存在。種種陋規包括:黑人不可以進入白人的餐廳、公共廁所、甚至是公車的候車室;在公車上看到白人,黑人必須要讓座,以及白人坐的位置旁邊黑人不可以坐。
艾米特生性開朗活潑,且對種族隔離政策毫無意識,故在前往當地白人開設的雜貨店購物時,竟主動向白人女店主攀談言笑,甚至對女店主吹口哨。對女店主的丈夫而言,此舉無異是挑釁。於是過了幾天,女店主的丈夫洛伊‧布萊恩(Roy Bryant)夥同他的小舅子詹塔‧米拉姆,在深夜裡上門綁走了艾米特。天一亮,外舅公見艾米特徹夜未歸,便上警察局報案。被指控的洛伊與詹塔矢口否認,外舅公只好發動全鎮的黑人朋友幫忙尋找艾米特。三天後,一名在塔拉哈奇河釣魚的年輕人發現了一具浮屍,遍體鱗傷且面目全非,顯示生前曾遭嚴重的毆打並凌虐至死,只能憑手指上的一枚戒指辨認出死者的身分,艾米特‧提爾。
洛伊與詹塔兩人被控三級謀殺罪,可能面臨死刑或終生監禁。儘管有好幾雙眼睛看見洛伊與詹塔在深夜裡綁走了艾米特,但由清一色白人組成的陪審團,卻做出了洛伊與詹塔無罪的判決。艾米特的母親梅蜜(Mamie Till)傷心欲絕,更痛恨法律制度與人心的不公不義,於是她將兒子的屍體公開陳放在芝加哥,要眾人看看這個進步的國家中所謂的高級人種對她的寶貝兒子做出了什麼樣的獸行,並連絡平面媒體記者,要他們代為喉舌,發出不平之鳴。事情就這樣一下子在全美傳開了,不只是黑人感到同情及憤怒,就連許多有良心的白人都覺得此事實在令全國公民蒙羞,之後長達十三年的黑人人權抗爭運動遂由此開展。
或許有些讀者還記得,幾年前有一部電影「衝擊效應」(The Crash),因描寫美國各種族群之間的誤解與衝突而得到「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的肯定,那部影片是在二○○四年上映的,可見種族之間的歧異,縱然經過百年來世世代代的協調與緩和,仍然難以化解。
種族隔離與歧視,究之乃源於因誤解而害怕,因不熟悉而防衛自我,進而因缺乏防衛的自信而採取主動攻擊,甚至自以為這是代表族群伸張正義,實為文明開化程度不足而導致自制力不足的動物行為。期盼《淚流域》一書的出版,能提醒大家記得歷史上曾發生過的憾事,使憾事不再發生;期盼能散播書中所描寫的美好人性與愛情,不再讓人對另一個人做出殘忍的事。莫尼小鎮若真有靈,這或許會是它衷心盼望的結局;而以如此溫柔敦厚筆法創作出這個故事的作者,想必也樂見這樣的一天到來。
【媒體與作家好評】
在這部充滿奇想的小說裡有氾濫不息的洪水、陰魂不散的鬼魅,麥費登把想像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書單》雜誌
《淚流域》美麗且令人充滿共鳴,寫活了三代人的生命……在人物的飽滿與複雜性中充滿了敘事的真實力量。
──二○一一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獎得主潔思敏‧沃德,《紐約時報》書評
在麥費登大膽的故事之中,結局跨越了時間與空間。這是個引人注目的南方生活歷史肖像,有著重新打造的出口,暗示在記憶的永久力量中,希望的存在,可以在正義未能伸張之處提供療癒的作用。
──《出版人週刊》
在柏妮絲‧麥費登的新小說《淚流域》中,她以自己特殊的觀點來看艾米特及其被謀殺於密西西比州莫尼鎮的不幸故事。這本感人且不可思議的神奇小說,從一九五五年那個恐怖的夜晚開始,追溯數代人的故事,它立即吸引住我,並且將我捲入其想像力富饒的世界。我無法停止閱讀,真實與虛幻、此時此地與曾經如何、活人與亡者、醜陋與美麗,憎惡與愛情之間的誘人之處迷住了我。柏妮絲‧麥費登從這名為莫尼的小鎮裡,創造出極為豐富的眾聲合唱。
──李‧馬汀,《破膚而出》(Break the Skin)與《永恆光亮》(The Bright Forever)作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