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日記

出版时间:2012-6-27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作者:阿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如果你認識阿城,暌違20年復刻重出的這本《威尼斯日記》,你一定不會錯過如果你喜愛文學但還不認識阿城,你一定不能錯過這位文壇奇人◎作家毛尖說:「他講故事的本事太高強了,直接了《一千零一夜》的衣缽。他被綁架進人間,結果迷倒了人間,千山醉萬水搖,自己揮揮衣袖走人。」◎作家朱天文則說:「驚濤拍岸,阿城打到的高度至今還高懸在那裡。」20週年紀念版,全新推出特別收錄:首次獨家專訪侯孝賢〈也說阿城〉、阿城與張大春的文學對談〈聊聊〉首刷加附<作家眼中的威尼斯>阿城攝影作品(售完即止)以《棋王》、《樹王》、《孩子王》感動無數人直言「文化不是味精」的中國文壇先鋒舵手阿城這一次,用最尋常輕淡的筆觸,料理生活中的深遠滋味1992年,阿城獲頒義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並應邀擔任駐市作家。臨出門前,隨手帶了一本《教坊記》,展開為期三個月的義大利旅居生活。這一本書,是平素不寫日記的他,這三個月間的日記。一如《教坊記》之於義大利歌劇,這個飽讀中國經典、卻又經歷文化大革命的中國作家,來到匯集藝術與浪漫、以觀光為主要產業的水城威尼斯,他冷靜得不像個觀光客(「這個店很小,樓梯上擺的都是書。有一個老人在角落裡看書,遊客們轟轟烈烈地從店前走過。」),卻又熱情得像個孩子(「我是歌劇迷,一聽歌劇,就喪失理智))。東方遇上西方、古典遇上現代、集權遇上開放、嚴肅遇上浪漫,一如威尼斯的大運河與小窄巷,廣場與拱橋,美術館和音樂廳,居民與遊客……各種不同形式的光芒,透過阿城練達、充滿智慧的筆觸,呈現你從沒看過的威尼斯風情。

作者简介

阿城
.
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那一年共產黨軍隊解放北京城,所以他的父母親幫他取名阿城,作為紀念。因為父親政治上的變故,在學校受到歧視,因而不愛上學,常在琉璃工廠一帶找舊書、看古玩、觀察師傅做工藝,邊看邊學,養成他看待事物不隨流俗的洞察力。十幾歲開始移居山西、內蒙、雲南,三十歲回到北京,這段經歷更豐富了他的閱歷。一九八四年開始發表小說,包括《棋王、樹王、孩子王》、「遍地風流」系列、「新筆記小說」系列。另有電影劇本、評論、散文、雜文等諸多作品。
.
一九九二年獲頒義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Nonino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Prize),同年應義大利威尼斯市邀請,於威尼斯旅居三個月。平時不寫日記的他,以獨特的觀點與文筆,寫成這本獨樹一格的《威尼斯日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威尼斯日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很多年前就读了《棋王树王孩子王》,那时觉得很少有文艺高手能够用简单的文字表达。自己虽然不是很明白其深邃内容,但是我一直是忘记不了他的文字性格。
      现在的中文写手,我是说电脑的新生代,书写表达能力越来越差,全是因为缺少用笔书写或写字。
      我认为:读一本好书,是可以抢救我们的中文疾病。
      
      
  •     前些日子我在柴静的博客里看到她在学生时代非常喜欢阿城的《威尼斯日记》,并且因为痴迷而去见过作者本人。最近回到家,昨天我就去深圳图书馆把《威尼斯日记》一口气看完了,薄薄的一本册子却是偌大的一个世界,当场得出的结论是--浅薄如我,怎么也不敢去如柴静一般勇敢去见阿城本人的。
      
      说来奇怪,阿城的《威尼斯日记》是在深圳图书馆六层的保障书库。这个书库存放的似乎都是上了年纪又触及敏感话题的书,读完之后仍然不明白它是归为以上哪类,还是说,只是因为它不再版了所以特别珍贵?嘿嘿,这个值得再考究考究。
      
      说到书的内容,这才是让人大开眼界进而相形见绌的地方!一个人的日记,竟然信手拈来的全是纷繁领域的奇葩,实乃人物!记载的是威尼斯风光、是芝麻蒜皮的小事,联想出的却是浮雕,是歌剧,是咖啡和饮茶,是唐朝的胡人,是《教坊记》的花花世界,是电影摄影的艺术赏析,是《扬州画舫录》的奇人异事,是公牛队的比分,是分门别类满满的一个世界!“威尼斯像‘赋’,铺陈雕琢,满满荡荡的一篇文章。华丽亦可以是一种压迫。”《威尼斯日记》也相当华丽,但是读起来酣畅淋漓,全然不觉得压迫,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记得他曾提到文艺复兴精神,提到达芬奇等人的“全才”,提到现在人文教育的缺失,提到现在大学出来的人可谓“残废”,我不禁自我审视:我不过也是个“残废”而已。但丁的《神曲》抑或是威尔第的《弄臣》,都只是我高考词库里的词条,只有一张皮,没有血肉。能说出作者、年代、中心思想,然后呢?没有读过看过,没有感受!所以说,想象着柴静竟然在学生时代“斗胆”去见了这样的人物,我只能自叹不如。
      
      这是一本指南,如果上次我去威尼斯的时候带着它,相信所看所听所悟必将有所不同;这是一本指南,所提到的古籍、歌剧、电影都特别而有趣,如果按照日记时间顺序把这些都翻出来看一遍,我相信生活的乐趣必将有所不同。
      
      是时候好好翻翻书了。
      
  •     写于2008-11-22
      
       侯孝贤问阿城在大陆,可以谈话的有谁,他道:“跟我自己谈。”侯孝贤是有心相问,阿城答之以机锋。两人都明白问的是什么,答的是什么,乍乍生出一种感激之情。(朱天文记录)  
       看王朔的《无知者无畏》里说,他最佩服的人就是阿城了,于是就想,能叫这“顽主”五体投地的该是什么样的人呀!
       王朔赞道:我是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那真不是吹的,你说他都会干什么吧,木匠,能打全套结婚家具;美术,能做电影美工;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在美国自己组装老爷汽车,到店里买本书,弄一堆零件,在他们家楼下,一块块装上,自个喷漆,我亲眼所见,红色敞篷,阿城坐在里面端着一烟斗,跟大仙似的。他们家楼下的黑人都来跟他商量想买,就是说他不是装一辆自己玩,是以此为职业,卖。这是一般人能干的事吗?……我住洛杉矾时,周末经常去阿城那个小圈子的聚会玩,听他神佩。各地风土人情,没他不懂的,什么左道偏门都知道,有鼻子有眼儿,诙谐得一塌糊涂,那真是把人听得能笑的摔一边去,极其增智益寿。我还问过聚会中一人,他老这么说有重复么,那人说,她听了十年了,没一夜说得重样儿的。这样能说善说的人现在北京也很少见到了。……我想,要是把中国作家都扔到一个荒岛上,不给吃的,最后活下来的那个人准是阿城,没准还能跟岛上的土人说上话,混得倍儿熟。说到文章,你一提这问题,我脑子里就有一比:我和陈村是那种油全浮在水面上的,阿城,是那种油全撇开只留下一汪清水的。论聪明,这个不好说谁更聪明;论见识,阿城显然在我辈之上。谁像他那样十年都在世界上跑,而且现在还在跑,这在文章中就显出来了。我看去年他在《收获》开的专栏,讲常识,句句都是断根儿的道理。同时在上面开专栏写“霜天话语”的余秋雨跟他一比,就显出力细,不过是一些世故的话,家常看法,不说也罢。这个人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幸亏如此,给我们留下了活着的空间。
       
        其实,一部《棋王》就足以叫阿城在华语文学里傲视群雄了,何况还有《孩子王》、《树王》和《遍地风流》呢,不过,《威尼斯日记》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自认是有趣,很长见识,而阿城一贯的智慧只是其中偶尔闪现的火花。
        
        这本日记,是他周游威尼斯的游记。1992年5月2日,阿城自洛衫矶去威尼斯,一直在那里呆到7月2日,整整两个月的经历,在阿城的笔下趣味横生。想必,旅游也是他在“跟我自己谈”的一种方式吧。
          
        第一篇,阿城就写到自己在文革中一段经历:
        “大乱里总是有小静。文化大革命时去东北长春,武斗的枪炮声中却听得见附近一扇窗被风吹得一开一合,自得其乐。几个人躲在二楼互相聊初恋,叮的一声,流弹打在窗子的铁杆上,折下来钻进朋友的脑袋里。因为太突然,脑含着子弹的朋友又说了一两句话才死掉。
        那时我们的胡子还没有长硬。”
        令人唏嘘。
      
       第二篇开始去了“第”字,他又感慨“人世间的无聊,常常只因为煞有介事。”
      
        说到文字,“间或有三两篇好的,就一读再读,好像多读就会多出几篇来。”
      
       谈到旅途,“挤在机舱里,到处是猜测别人的眼色,我的亦是其中之一,于是将无聊变有趣。”
      
        到了歌剧的故乡,文字中也显露出阿城在古典音乐方面的素养。对一些经典歌剧曲目以及古典音乐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原来也是一老发烧友。他用亲身的体会阐述了一个道理:精神上的享受,尤其是高级、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与庸常的生活相比,总是偶尔的,所以不应轻易错过。他回忆起八六年在北京看歌剧:
        “剧场艺术的快乐,包括排队买票。……我和朋友在外面转来转去,终于买到八十元一张的黑市票,飞奔进去。八十块钱,三个多月的工资,工资月月发,活生生的帕华洛帝却不是月月可以听到的。”
      
        对“知识分子”的观点阿城也很明智:『我对知识分子不很重视,因为对“知识分子”的定义都可以用在其他的“分子”身上,例如“独立见解”,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会有独立见解。反之,许多恶习在自称知识分子的人身上并不缺乏,例如狭隘、虚伪、自以为是、落井下石。所以我重视的是每个人对知识的运用,而非谁是知识分子。』
      
        我始终相信一个有智慧的人首先是能正视自我的缺陷和短处,并用自嘲方式予以化解的人。阿城即如是。他说自己:
        “偏头痛,左边,右边从来不痛。因为右边不痛,所以更觉得左边痛。”
        因为头痛,反而多了对周遭环境的感觉。他在日记中问道:
        “你知道鸟在一天的什么时候开始叫吗?”
        于是写到在威尼斯窄巷里鸣叫的鸟,夜里的船灯,水上的桥头,还有一边驾御小舟一边歌唱的水手。最后还不忘了说说自己的头:
        “天亮的时候,那个斜钟塔开始敲起钟来,好象记记打在我的头的左边。”
        
        到威尼斯一个月后,阿城翻看以前写的日记,突然发现:
        “日记原来有这样的用处,只要你记下来,它就告诉你记的是什么。”
        因为他知道上个月的26日有一次头疼。于是又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铁匠的徒弟总想知道打铁的秘密,铁匠告诉他:好好干活吧,我死之前一定会传给你。就这么过了很多年,终于到了铁匠要死的时刻了,铁匠很遵守诺言,叫徒弟把耳朵凑过来,用最后的力气对他说:“热铁别摸。”然后阿城觉悟到:我今天发现的就是这种真理。
  •   『我对知识分子不很重视,因为对“知识分子”的定义都可以用在其他的“分子”身上,例如“独立见解”,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会有独立见解。反之,许多恶习在自称知识分子的人身上并不缺乏,例如狭隘、虚伪、自以为是、落井下石。所以我重视的是每个人对知识的运用,而非谁是知识分子。』这段印象深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