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主權與攻勢外交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作者:張炎憲、陳世宏 主編  

内容概要

台灣在國際社會上處處被中國打壓與封鎖,陳水扁總統任內為了抗拒中國的圍堵,以「攻勢外交」戰略,藉出國訪問機會主動向國際媒體宣示「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呼籲世界各國應重視台灣生存的權利,以及台灣的民主成就。但台灣藍營或傾向中國國民黨的媒體卻稱之為「烽火外交」,唱和中國對台灣主權外交的打壓,有意忽略陳水扁想將台灣推向國際社會的苦心與用意。
本書特別收錄陳總統任內派任的四位外交官的工作與生命紀錄。陳唐山、王世榕、郭時南和周叔夜四位,非外交科班出身、非中國國民黨籍,但以深刻的台灣主權認同與捍衛台灣主權的使命感,在陳總統的信任下及國內外惡劣條件下,站在外交第一線和中國外交官拼搏,發揮長才為台灣和非邦交國建立外交空間。他們的堅持與成果,不僅使傳統外交官僚體系或藍營媒體「台灣人沒有外交人才」的謊言不攻自破,也充分展現台灣人要走進世界、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國際視野與意志。相較於馬政府時期仰中國鼻息的外交休兵政策,陳總統時期的「攻勢外交」政策,才是讓台灣絕地重生、突破困境的自救之道。
發行人的話
文/吳樹民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自1991年成立之後,積極從事蒐集台灣史料,出版台灣歷史,提升台灣文化的工作。我們秉持這種信念,為了傳遞新觀點,舉辦各種演講會、座談會、研習營、研討會,並結合其他本土社團,共同推動台灣文化。
為了打破歷史禁忌,建立台灣人的經驗和歷史傳承,我們一直致力於二二八事件和台灣民主運動、台灣建國運動…等口述史的採訪記錄工作,這次出版「綠色執政實錄」系列,也抱著同樣的想法,想為台灣留下歷史紀錄,替時代留下見證。
2000年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陳水扁就任總統,首次政黨輪替是台灣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經驗。由於新手上路,不可諱言地,民進黨政府這八年的執政確實有許多值得檢討的地方,但是也有非常眾多的成就,那是許多人士基於愛台灣的一份真心,共同打拼出來的。但在台灣不正常媒體環境之下,事實時常受到歪曲,真相被蒙蔽,而使得民進黨政府執政八年的成就遭到抹滅,台灣人執政能力倍受屈辱。這種現象可能是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必需承受的陣痛,但也充分顯示台灣社會環境尚未完全成熟。今後民主要更深化,才能使台灣名實相符成為民主自由的國家。
2008年5月,民進黨政府下台之後,張炎憲教授及其團隊便積極籌劃民進黨執政時期政務官的口述訪問計劃,期望為這八年的執政,留下珍貴的紀錄。平心而論,這件工作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2008年民進黨下台後,支持者多心灰意冷,認為民進黨可能已沒有再起的機會,台灣的民主前途堪憂堪慮,但是張炎憲教授卻不受這種氣氛的影響,始終堅信台灣人必然能在失敗經驗中得到啟示,產生更大力量奮力再起,邁向新的里程,因而毅然決定投入綠色執政實錄的訪問撰寫工作。
本基金會一直以建立台灣人的歷史傳承為職志,今出版「綠色執政實錄」系列,亦符合這種精神,期盼藉由這些紀錄,讓台灣人民能夠肯定自己,更有信心,更有智慧地面對未來。
最後,感謝在幕後長期捐助的眾多朋友,有您的鼓勵,這件工作才能繼續推展下去。當然,更要感謝受訪者願意接受訪問。他的理想與實踐經驗,將是後人理解台灣歷史傳承的重要憑據。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副董事長  吳樹民

作者简介

捍衛台灣台灣國家主權的攻勢外交
文/張炎憲
陳水扁政府的外交政策常被譏為「烽火外交」,好像他到處點火,惹起麻煩,而使得台灣外交處處碰壁。其實這是不公平的說法,有意曲解陳水扁總統在外交上的努力與用心。要瞭解陳水扁政府在外交上的作為,需要從歷史面與現實面來觀察。
一、兩蔣時代的流亡外交
1949年,中國國民黨政府流亡台灣之後,蔣介石總統從此未再踏出台灣一步。這也許是他認為共匪未滅、國土未復,需要臥薪嘗膽、積極備戰,怎可安心出國訪問;或是他認為無法以上國之姿周旋於國際舞台,自覺有失昔日光彩,不如待在台灣受萬人擁護。雖然原因不詳,但蔣介石自流亡台灣之後,終其一生未再出國訪問。
其子蔣經國在未當上行政院院長之前,為了培養國際聲望和美日等友邦的支持,常有出國訪問之舉。但在1970年4月24日訪美時在紐約遭到黃文雄槍擊之後,從此也不再出國訪問。
1971年10月,蔣介石代表被趕出聯合國,喪失代表中國的席位。這對中國國民黨政府是極大的打擊,一來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神話被戳破,二來只為政權與個人權位、不顧台灣安危的作法被看穿。雖然發生如此巨變,但綜觀兩位蔣總統的作為,從反攻大陸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都是為了中國國民黨政權著想,而不是為了台灣人民的福祉設想。外交就是內政的延長,既然不為蒼生,只為個人,自然形成僵硬、教條化的外交政策,因而隨著中華民國在國際地位上的日益衰退,台灣也受到牽連成為國際孤兒。
兩蔣的外交政策和作法,充分顯示出流亡者的心態,以空泛的口號、虛幻的國家做為外交策略,怎能在講究實力與現實利益的國際舞台上,爭取到發聲的機會和應有的國際地位。
二、李登輝時代的務實外交
1988年1月,因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繼任總統之後,開啟元首外交模式,欲以總統之尊出國訪問,突破中國的封鎖,替台灣發聲,爭取國際地位。
1989年3月李登輝總統首次出國訪問新加坡,新加坡政府稱李是來自台灣的總統,李在回國記者會上表示雖然不滿意,但可接受。國際現實反映在新加坡政府對台灣的國家稱謂上,李登輝深知現實,卻以元首出征,務實外交的的方式,勇於走出台灣,替台灣尋找國際舞台,而改變了過去兩蔣「漢賊不兩立」的政策。
1989年5月,亞洲開發銀行22屆年會在中國北京舉行,財政部長郭婉容代表台灣參加,這是台灣官方代表首次公開踏上中國土地。1995年6月,李登輝回到母校康乃爾大學演講,並利用訪問美國的機會,接觸美國政要,拉近台美關係,打開台灣的國際知名度。1999年更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以界定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國關係。綜觀李登輝擔任總統12年期間,自始至終都以務實外交的方式為台灣謀求出路。
三、陳水扁時代的台灣主權外交
2000年陳水扁就任總統之後,一方面延續李登輝總統的務實外交,一方面更進一步強化台灣的主體性。2002年提出一台一中的主張,2004年舉辦公民投票,2006年終止國統會與國統綱領,2007年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雖然在2000年就職總統演說中提出「四不一沒有」,受到本土派人士的指責,認為其悖離了台灣人追求獨立自主的主張,但觀察其後來一系列的作為和主張,當初(2000年)陳水扁會這麼說,其實是受到外力壓迫所致,其內心仍然站在台灣立場,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替台灣找尋出路。
陳水扁在總統任內,前後出國訪問15次,走遍中美洲、非洲、南太平洋各邦交國,並利用出訪機會,過境美國與非邦交國,藉此與各國政要接觸,擴展外交關係。陳水扁出訪的消息如事先被報紙披露或走漏風聲,就會招惹中國打擊,要脅當地國不能讓陳水扁過境或停留。明知中國會封殺打擊,陳水扁仍堅持走出去,是想藉這個被打擊的機會,向國際媒體突顯中國封鎖台灣的事實。
2006年2月28日,陳總統簽署「終統廢統」文件,使台灣人民對未來有多項選擇的權利,而不是唯有「統一」的選擇而已。這個舉動引起美國極大不滿,美國國務院認為陳總統違背「四不一沒有」的承諾,曾經派遣特使楊甦棣(Stephen M. Young)來台施壓,但陳水扁仍然堅持台灣立場,不為所動,也因此得罪了美國。同年11月,陳水扁想過境美國,參加哥斯大黎加總統就職大典,就被美國冷落,乃決定經由歐洲赴中美洲,過境阿布達比和利比亞。此舉雖然被中國國民黨與藍營譏為「迷航外交」,其實是因為堅持台灣立場引來美國不滿,不得不另找途徑,沿途更遭受中國封鎖打壓,但為了達到目標,雖已有數個過境國家的備案卻不能事前公開,而讓人有迷航錯覺。
四、國家認同左右外交走向
台灣人長期處於中國國民黨和蔣家獨裁的統治,受到大中國教育的影響,也養成大中國意識,思考方式都從中國出發,而缺乏台灣主體性。公務員體系也有這樣的情況。因為國家文官考試科目多以中國為主。通過之後,文官訓練過程很少注入台灣關係課程。任職之後,由於公務系統的封閉性和保障性,養成固步自封的心態,多不敢違抗長官的意思,或既定的黨國政策。中國國民黨藉此掌控公務人員系統,執行其政策,而公務人員又多是中國國民黨黨籍者,思想固定化,不敢表達台灣意識或台灣主張。
外交人員系統更是長期受到蔣家的控制,因此在外交戰場上無法替台灣發言。1971年蔣介石代表被趕出聯合國之前,中華民國政府還是代表中國的時候,外交人員為爭取中華民國的法統地位而工作,但1971年10月,代表中國的神話被揭穿之後,國際社會已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但外交政策仍然沒多大改變,以至邦交國越來越少,而成為國際孤兒。
台灣的駐外人員在蔣家威權之下,不敢與海外台灣人聯繫,只與老僑或支持中國國民黨的人士來往,甚至將海外台灣人視為敵人,處處監控刁難,並列入黑名單,不准其回台。這種不與台灣人共生的做法,使得中國國民黨辦的外交彷彿是在替中國鋪路。
台灣外交走向的轉變,與民主化、台灣主體意識崛起有關。在兩蔣時代,大中國意識籠罩台灣,辦外交是為了維護中國國民黨與蔣家政權。李登輝之後,則轉以台灣優先,發揮台灣主權的概念,陳水扁更以「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主張,經營外交關係。這種轉變其實是來自於國家認同的差異性,認同大中國者不可能誠心誠意為台灣努力,而認同台灣者則會出自內心為台灣國家努力。
台灣在國際社會上處處被中國打壓與封鎖,陳水扁為了抗拒中國的圍堵,藉著出國訪問的機會,向國際媒體宣示「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呼籲世界各國應重視台灣生存的權利,以及台灣的民主成就。但台灣藍營或傾向中國國民黨的媒體卻稱之為「烽火外交」,不指責中國對台灣主權外交的打壓,反而有意忽略陳水扁想將台灣推向國際社會的苦心與用意。也許這是政治爭奪中無可避免的纏鬥,但最後總要回歸歷史,從國家利益的觀點上冷靜思考。
這本《台灣主權與攻勢外交》收錄四位外交工作者的紀錄,陳唐山、王世榕、郭時南和周叔夜等四人都不是外交科班出身,也不是中國國民黨籍的人士,但他們充滿為台灣工作的使命感,當有一天他們被賦予外交重任時,必然拼命工作,發揮長才為台灣。
五、陳唐山與陳水扁
總統職掌外交與國防,所以由這兩個層面最能看出總統對國家定位及其世界戰略。陳唐山在2004年4月,陳水扁連任總統時,出任外交部長;2006年1月轉任總統府秘書長;2007年2月擔任國安會秘書長;2008年3月總統大選民進黨敗選之後,又轉任總統府秘書長,直到5月19日政權交替的最後一天。
陳唐山在美國時,活躍於台灣的社團,曾擔任全美台灣同鄉會會長、世界台灣同鄉會會長、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會長,而被中國國民黨列入黑名單。1992年黑名單解除,回到台灣後,歷任不分區立委、台南縣長、區域立委等職。擔任台南縣長時,政績卓越,被縣民喜愛,是全台滿意度最高的縣長。
2004年,陳水扁總統任命陳唐山擔任外交部長,與前兩任外交部長不同,是陳水扁任用自己中意的人選。陳唐山也感到訝異,因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後,本來要任命他擔任國科會主委,卻因兩人對代理縣長的人選意見相左,乃放棄入閣,因而產生嫌隙。2004年陳唐山卻被派任為外交部長,他認為此舉表示陳總統用人有相當度量。
陳唐山擔任外交部長時,每次總統出訪外國,他都陪伴前往,陳總統的那股幹勁,連需要打針吃藥才得安全的非洲國家也去訪問,而且入境隨俗,跟這些國家的領袖「搏感情」,充分顯示扁氏外交的特色。
陳總統任內,除了延續李登輝總統任內推動的「中美洲元首高峰會」外,2004年更以呂秀蓮副總統為首,籌組「民主太平洋聯盟」。陳總統在第一任時以出訪中美洲與非洲國家為主,第二任時2005年出訪南太平洋邦交國為主,強化與太平洋上第二島鏈的戰略同盟關係。
陳唐山感受最深的是陳總統「終止國統會和國統綱領」(cease to function the National Union Council and cease to apply the Guideline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的決定。國統會是李登輝總統以行政命令設立,因此陳總統也以行政命令方式廢止。美國為了阻止陳總統廢統的決定,派特使楊甦棣來台施壓,國務卿還宣稱這是違背陳總統就職時提出「四不一沒有」的承諾。陳總統雖然明知此舉會惹起美國不快,造成台美關係的緊張,但為了國家立場卻不得不然,2006年2月28日簽署終止國統會和國統綱領,還給台灣人民能夠有多項選擇的權利,這是台灣邁向主權在民與獨立自主的關鍵性舉動。美國在憤怒之餘,同年11月陳水扁欲過境美國到中美洲訪問,美國就規定不能在美國東岸或西岸大城市停留,只能經過阿拉斯加。陳水扁不願受到屈辱,乃改道中東阿布達比與非洲利比亞過境。此舉遭受台灣媒體和藍營冷嘲熱諷,但對陳總統堅持國家利益與尊嚴的努力卻不願報導。
六、王世榕與瑞士
瑞士面積4萬1千平方公里,比台灣大一些,人口只有800萬人,以永遠「中立國」自居。台灣在100多年來受到日本和中國國民黨的統治,今日又隨時有被中國併吞的危機,因此有人非常羨慕瑞士因為是個中立國,不被近鄰強國併吞侵略,而主張台灣也應該仿效,成為東方的瑞士、成為中立國,不再受強鄰欺侮。但台灣與瑞士不同之處,是有個強鄰中國在旁虎視眈眈,隨時想要併吞,所以很難維持中立,需要利用國際局勢與人民力量才足以抗衡。
王世榕留學比利時,精通法語、英語,擔任過美國亞洲協會台灣辦事處執行秘書(1972-1998)、國際青商會台灣總會長(1980)、《英文台灣新聞》(Taiwan News)總主筆及總編輯等,長期從事NGO團體的工作,熟悉台灣政治社會動向,並與民主運動人士和國外人士交往,所以在2002年被任命為駐瑞士代表後,能以其精通的語言能力、幽默有趣的談吐、豐富的學養,與瑞士人溝通,推銷台灣。
駐瑞士代表處設在伯恩(Bern),全名是「台北文化經濟代表團」,另外在日內瓦(Geneva)設有辦事處和WTO代表處,在蘇黎世(Zurich)設有「台北貿易中心」,在洛桑(Lausanne)有「台北文化經濟代表處」。在王世榕代表任內,蘇黎世的「台北貿易中心」搬遷到伯恩與代表處一起辦公。
駐瑞士期間,王世榕的外交突破包括:2006年3月台、瑞談妥「避免所得稅雙重課稅協定」草約(2012年2月正式簽訂)和「互相承認駕照」,以及協助打贏「拉法葉艦」的國際官司等。更利用2006年10月在日內瓦舉辦「台灣藝術節」的機會,邀請台灣的團體來表演,以突顯台灣文化,有別於中國文化。
七、郭時南與南太平洋國家
郭時南的父親郭雨新是台灣民主運動承先啟後的重要人士,也是宜蘭民主運動的祖師爺。郭雨新曾是省議會五虎將之一,1972年放棄競選省議員,1973年監察委員落選,1975年立委選舉落選,三次都與中國國民黨的打壓封殺有關。1977年到美國之後,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投入海外台灣人運動。
郭時南從小受到父親影響,政治意識啟蒙很早。1992年獲民進黨推選為海外不分區國大代表,從此步入政壇。歷任宜蘭市長(1996.3-1998.1補選)、行政院顧問、僑委會簡任秘書,而於2004年被派任駐斐濟(Fiji)代表。
2005年南太平洋原有五個國家與台灣有邦交,帛琉共和國(Republic of Palau)、馬紹爾群島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Marshall Islands)、吉里巴斯共和國(Republic of Kiribati)、索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吐瓦魯國(Tuvalu)。斐濟是在吐瓦魯的南方,與台灣沒有邦交,面積1萬8千多平方公里,人口約83萬人。
2005年5月1日,陳水扁總統進行「海洋夥伴、陽光之旅」,訪問馬紹爾、吉里巴斯、吐瓦魯,過境斐濟回台灣。在斐濟,陳總統受到熱情款待,大酋長委員會會議主席波基泥(Ratu Ovini Bokini)代表總統來迎接,並與副總統共進早餐。中國駐斐濟大使還到總理辦公處抗議讓台灣總統過境,但總理不為所動。之後不久,郭時南安排諾魯共和國(Republic of Nauru)總統史可迪(Ludwig Scotty)過境斐濟,再飛韓國,轉台灣。中國駐斐濟大使不只抗議,還威脅說胡錦濤邀請史可迪總理去北京,不要到台灣;在韓國過境時,中國駐韓大使也派人去首爾機場接機搶人,但諾魯總統還是決定來台灣,終於在同年5月14日與台灣復交。
除了外交上與中國爭奪之外,台灣派出「醫療團」、「農技團」,提供醫療服務、幫助斐濟農業,斐濟農民種木瓜,既香甜又好吃,大量銷到澳洲,替斐濟賺了不少錢。台灣的遠洋漁船也在斐濟駐點休息,是我國重要的南方補給站之一。
雖然斐濟與台灣沒有邦交關係,2005年外交部選在斐濟舉辦「亞太工作會報」,這是每年一度重要的使節會議,藉此相互瞭解工作內容,陳唐山部長更藉機與斐濟國會議長、副總統晤面交談建立友誼。2007年8月郭時南將卸任駐斐濟代表時,斐濟外交部長在外交部VIP House設宴餞別,並在該處門前升起台、斐兩面國旗,如此禮遇尚屬首見,這是長期努力耕耘的結果。
斐濟人民和善熱情,與台灣原住民同屬南島語系民族,我們若能好好經營,與他們做朋友,定能獲得友誼。
八、周叔夜與巴西
1962年,周叔夜到巴西之後,擔任工程師的工作,後來進入聖保羅大學(University of Sao Paulo)讀書,1970年獲得碩士學位,是台灣人第一個就讀聖保羅大學且獲得學位者。
1968年,周叔夜創立巴西台灣同鄉會,1969年成立台獨聯盟洛杉磯分部巴西支部,1976年改稱台獨聯盟南美本部。他長期擔任會長或主席,負責巴西或南美地區台灣人獨立運動的工作。同時,他在巴西一間最大的營造公司(Camagro Correia)任職,因為工作上的關係,與各地官員、州長等來往相識,這種人脈關係有利於他日後擔任駐巴西代表時的工作推展。
巴西面積85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億,排名世界第五。總人口數與總面積約占南美洲的一半。因此只要做好巴西關係,南美洲大概就沒多大問題了。由於周叔夜精通葡萄牙語,所以很多台灣人拜託他去解決難題。1981年世界台灣同鄉會在巴西舉辦,中國國民黨政府向巴西密告同鄉會是共產黨組織,巴西政府本來不准同鄉會召開,經他申訴後順利舉行,從世界各國來的台灣人約有1000人,反而盛況空前。
1991年周叔夜曾闖關返台。1992年黑名單取消之後,才正式返台,擔任「府城獨立之聲」電台董事長兼主持人,由於自幼即喜愛古典音樂,乃親自下海主持古典音樂的節目。2000年被張燦鍙市長聘為台南市政府地下街工程總顧問。
2004年,周叔夜被任命為駐巴西代表。雖然他非職業外交官出身,也非中國國民黨籍,而是一位台獨人士,與中國國民黨培養的外交官之間有隔閡,但因旅居巴西40多年,人脈豐富,熟悉政情,所以有許多突破性的成果。一方面爭取代表處的待遇為大使館的規格,雖然限於非邦交國而無法如願,但已有顯著提升;一方面則加強與國會議員的聯繫,組成「友台小組」,並推動台灣人申請巴西出入境簽證時,巴西政府要在我國護照上蓋印,雖然中國駐巴西大使向巴西外交部抗議,最後參眾兩院還是通過了,但因總統親中不願簽署而作罷,殊為可惜。
2007年5月,周叔夜獲得里約熱內盧州(Rio de Janeiro)政府的「旗士勳章」(Medalha Tiradentes)。Tiradentes 在十八世紀為追求巴西獨立,被葡萄牙殖民政府逮捕殺害,並將其屍體支解,分寄巴西各州,以示殺雞儆猴,但此舉反而激起巴西人追求獨立的意志,巴西獨立後,他被尊稱為巴西國父。因此以他為名的勳章是最高榮譽的勳章,周叔夜是所有外國駐巴西的大使中第一位獲此殊榮,以表彰他對巴西工程界的貢獻,以及駐巴西代表任內促進台灣與巴西之間的投資。
九、結語:攻勢外交與外交休兵
外交是一個國家總體戰略的表現。尤其國際局勢千變萬化,國家領導者與外交人員需要有明確的國家觀念,站在維護國家利益的立場,才能在注重現實權力的國際社會上立足。
馬英九在2008年就任總統之後,宣佈「外交休兵」,表示台灣不會在國際上與中國爭奪邦交國,也不會宣示台灣主權獨立,同時希望中國也不搶台灣的邦交國,進一步不阻止台灣加入國際組織。
其實,外交是隨時在備戰中,隨時需要臨場反應,維護國家主權,怎麼有休兵的可能。在全世界上,只有中國想要併吞台灣,跟他談「休兵」,無異緣木求魚,迄今中國在福建等地仍佈署數千枚飛彈瞄準台灣,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一再宣示台灣是中國的一省,杯葛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如此充滿敵意與鴨霸的中國,馬英九竟然說要跟他休兵,而且還洋洋得意說:當今是「兩岸最友好」的時刻。馬英九還說ECFA簽訂後,台灣就能跟其他國家簽FTA。其實2010年簽了ECFA 後,台灣的資金更流向中國,產業更空洞化,至今還未跟其他國家簽訂FTA。2009年衛生署長葉金川參加WTO大會,誇說扁政府做不到的事,馬英九政府都做到了。其實2006年WHO秘書長已同意台灣只要用「Chinese Taipei」的名稱,就可直接以觀察員的身分與會,不需每年申請,但陳水扁不願接受「Chinese Taipei」的名稱而作罷,而今馬英九政府卻需要年年以「Chinese Taipei」申請擔任觀察員,並需先向中國請示。
2012年,吳伯雄到中國訪問時,在胡錦濤面前提出「一國兩區」的主張,並說明是受馬英九之委託,引起台灣輿論嘩然與批評,認為馬英九總統是屈服於中國的「一中原則」,將自己矮化成「區」。從2008年他提出「九二共識」到2012年「一國兩區」,是一脈相承,就是要在「一個中國」架構下,將台灣推入中國,不只中華民國沒有了,台灣也被被併吞了。因此「外交休兵」對他而言,是不要跟中國作對,唯有依靠中國,台灣才有前途,縱使喪失國家主權也無關緊要。
本書所收錄的四位外交人員,有兩人是長年的台獨運動者,有兩人是政治社會運動的健將,他們對台灣充滿感情,懷抱使命感,所以擔任外交重責時,都能盡其本分、發揮才能,為台灣爭取國家利益。這種幹勁不需上層交代,都是自動自發找事做,打破了外交人員固步自封的心態,建立起與駐在國的友好關係。這表示我們要突破外交困境,最重要的是要有台灣國家認同的人士去擔當負責。
台灣要進入國際組織,最大的阻礙來自於中國,因此與中國的關係是外交工作的重點,但絕非唯一的重點,因為美日同盟是維繫東亞和平的重要支柱,台灣與美日之間有長期合作友好關係。台灣應該在美日友好的基礎上,擴充與東南亞各國的經貿往來,扮演西太平洋的重要角色,並在微妙的美日中國際勢力平衡點上,與中國展開外交攻防戰。
陳總統對維護台灣主權相當用心,一有機會能為台灣爭取主權時,就向國際社會發聲,並在國內推動公投與終統廢統,但此舉常常引起美國不快,而被批評為「麻煩製造者」。美國是個民主國家,理應支持台灣的獨立自主,卻因國家利益與東亞佈局,不願與中國翻臉,而犧牲了台灣的國家利益。如果瞭解中國的打壓與美國支持台灣卻不願與中國翻臉的事實,就會理解台灣處境之艱難以及陳水扁為了突破台灣困境所做的努力。
台灣是世界第16大經濟體,民主自由的國家,具有幫助其他國家的能力,當然有權利進入聯合國負起國際事務,卻因受到中國的打壓封殺而成為國際孤兒。台灣為了生存,當然不能「坐以待斃」,等著接受「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陳水扁政府積極推動「攻勢外交」,努力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突破中國圍堵,維護台灣主權獨立,因此沒有所謂「烽火」的問題,而是為了鞏固邦誼,拓展非邦交國,使台灣實力與成就能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與支持。
台灣要走出去、台灣要加入聯合國、台灣要參加國際組織,已成為台灣人民普遍的共識與期待。「攻勢外交」就是絕地重生、突破困境的自救之道,雖然困難重重,但這是台灣人民意志與信心的表現,我們要努力以赴,非達成目標不可。

书籍目录

目 次
發行人的話
編序——捍衛台灣國家主權的攻勢外交
陳唐山先生訪談紀錄
前言
出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
參選黨內不分區立委選舉
第二屆立委
台南縣長任內
參選台南縣長
與議會關係
裂解國民黨地方派系
其它
第5屆立委任內
拉法葉艦軍購案
公投法通過
2004年總統大選
2004年319槍擊案
外交部長任內
外交人事派任
協助安排元首出訪
LP事件
因應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
和平追思之旅
組織民主太平洋聯盟、出訪南太平洋國家
美日安保聯盟與第二島鏈策略
與美國國會外交及智庫關係
台日外交
總統府秘書長任內
終統廢統
以台灣總統署名申請以台灣名稱加入聯合國
攻勢外交vs. 烽火外交
紅衫軍倒扁運動
國務機要費案
國防與軍事改革
軍購案
2007年「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提案」及2008年舉辦「入聯公投」案
國安會秘書長任內
與陳總統接觸心得
王世榕先生訪談錄
早年國內外社運經歷
派駐瑞士代表原委
攻勢外交v.s. 瑞士的一中政策
個人的「外交突破」
非例行性的重點工作
拉法葉艦案
申請加入WHO
歐盟武器禁運中國
駐瑞士代表團例行工作
歐洲使節會議
提昇台灣形象
台瑞的共同處境
一些外交工作的反省與檢討
保守的部內決策
人員的訓練與進用
改變舊的外交思維
外交休兵等於外交投降
留記錄求真相
台灣政治變遷與民進黨中央執政
台灣的未來願景
亟待處理的危機
郭時南先生訪談錄
早年黨外經歷
地方執政經驗
派駐斐濟
安排陳總統過境
促進台斐實質關係
南太各島國的軸心
台灣與諾魯復交
2006年軍事政變
對南太各國外交的建議
改駐新加坡
新加坡政情發展
新加坡傾中又忌中
巴紐建交案
卸任感想
周叔夜先生訪談錄
從府城到巴西
為巴西的台灣人工作
對抗國民黨政權
闖關回台
台南市政府工程顧問
派駐巴西代表
卸任感想
附錄一:陳水扁總統任內行政院長、外交部長、駐瑞士代表、
駐斐濟代表、駐新加坡代表、駐巴西代表一覽
( 2000.5.20-2008.5.19)
附錄二: 陳水扁總統歷次元首外交一覽(2000.5-2008.5)
索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台灣主權與攻勢外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