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28 出版社:幸福綠光 作者:謝長廷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這本書是對於台灣主體價值的重新省思,以及對國家發展的航向定位。書中論述台灣近年來,國家出現基本價值錯亂,以及人權民主倒退的現象。政黨鬥爭就像水泥攪拌機般不斷地把所有公共議題混雜、攪動在一起,儘管每一個人都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也會反省,但卻又束手無策,提不出根本的解決之道。面對的國際激烈競爭壓力、全球環境惡化危機、產業與市場過度依賴中國等種種挑戰都很急迫,無奈政黨惡鬥、國家內耗的情況,卻沒有改善,這是台灣的困境,令人憂慮。
本書作者謝長廷先生,以其從政多年所累積的政治經驗,以及精闢的社會洞燭力,為讀者剖台灣國家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其背後根本的文化因素。誠如作者所言,台灣眼前的問題,國家缺乏主體認同是因,政黨惡鬥則是苦果。因此,台灣,要從「非理性對抗」的困境中掙脫,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凝聚台灣存在的主體價值。只有珍惜、維護台灣現在所擁有的國家主權,正是台灣人民的「交集點」,也是國家的新共識。藍綠政黨可以在這樣的共識下,去推動必要的改革,並與中國保持主權國家間的對等互惠往來,讓台灣走進國際社會。
回顧過往,台灣的民主發展至今,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都不是靠執政者施捨,或憑空得到的,而是靠著人民覺醒,努力打拼換來的。
展望台灣的未來,如何確認主體價值,建立台灣成為人權尊嚴、公平正義、永續繁榮的國家,這是我們新一代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標。要實踐這些理想,我們就需要創造新的共識、團結和熱情。
作者認為,目前台灣的問題要有正面向上的力量才能解決,台灣人不應該僅以追求「獨立」為滿足,應該充滿信心和使命感,讓台灣成為一個溫暖而幸福的國家,與世界進步價值站在一起,引領世界進步思想的重鎮,這樣的台灣才有存在的價值,也才能受到肯定與支持,而對亞洲甚至全世界做出更多貢獻。
作者简介
謝長廷
1980年 高雄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
1981 ~ 1988年 台北市議會第4、5屆議員
1986年 民主進步黨創黨發起人、黨綱(黨章)起草者、黨名命名者。
1989年 參選立委,提出「台灣優先、文化優先、環境優先、弱勢優先」四大優先理念。
1991年 擔任「台灣加入聯合國宣達團」領導,主張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
1992年 提出「台灣福利國」理念,給予新國家具體而豐富的內涵
1989~1995年 第1、2屆立法委員以及第3屆不分區立委第1名。
1996年 與彭明敏搭擋競選第一屆民選正、副總統
1998~2005年 第2、3屆高雄市長
2000年 民主進步黨第9屆黨主席,黨主席任內的2001年立委選舉,民進黨首次成為國會最大黨。
2005~2006年 行政院長,排除萬難促使高鐵得以運轉,讓台灣西部進入一日生活圈的時代。除完成員山子分洪工程外,於任內力推8年800億治水方案,希望能徹底解決全台淹水問題。提出最低稅負制,讓台灣經歷了30年來唯一一次公平的加稅公平稅改。
2006年 參選第4屆台北市長,在肅殺的大環境氣氛中提出「愛與信任」,重拾人民對於民進黨的信心。
2008年 第12屆總統大選,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
2009年 台灣維新影子政府召集人,綠色和平電台主持人
2010年 民主進步黨中常委暨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蔡英文競選總部總指揮
书籍目录
未來:不一樣的台灣Taiwan Next-目錄導覽說明
1 眼前,是一個怎樣的台灣?
2 台灣共識:我是台灣人
3 台灣是主權國家,應該自信面對中國
4 「憲法共識」落實台灣共識,實現國家主權
5 下一步:台灣要成為什麼樣的國家?
6 結合愛與力,踏出不一樣的台灣
序/導讀 《未來》top
編後語
從二○○八編到二○一二的這本書
二○○八年可以說是民進黨情勢最低迷的時刻。
總統選後,很多支持民進黨的朋友,感到難過與迷失,不知道本土政黨應該何以為繼?也不知道我們的國家——台灣,未來會被帶領到什麼方向?
風雨飄搖那年的五月,蔡英文毅然接下民進黨黨主席的重任,重新獲得台灣人民對這個政黨的信任,讓民進黨路線得以反省、沉澱,再出發:傳統民進黨的政治思維、政治文化、論述方式、價值標準,已經得不到那七百五十六萬人的支持,民進黨必須改變,拋開過去,徹底維新。
本書作者深深了解,從黨外時期開始,民進黨對台灣民主化發展的貢獻。但民進黨在二○○四 ~ 二○○八年的執政,確實逐漸疏離社會上民主意識深化的現象,對國家整體價值觀念的提升仍有不足,以致國家內部、外部都互有矛盾;也體悟必須更實地進行人心的啟迪,因為,台灣維新的關鍵,必須從改變思維開始。
於是,從那一年夏天起,作者開始每週一次,講授共十堂課的【維新講堂】:從「人的自存與選擇」、「台灣維新的意義」、「結合愛與力」、「幸福經濟的思維」、「數字經濟發展的困境」、「台灣福利國」、「社會信任」、「司法的公信」、「兩岸關係」, 一路談到「對年輕世代的期待」。
聽課者包括老中青夥伴,還不斷有新面孔加入。那是一個奇妙的圖像,令人聯想起一八六○年日本明治維新初期的時代,儘管日本內部各藩國與幕府時分時合、外有西方船堅(石駁)利,時勢動盪交迫。但還是有勝海舟、(土反)本龍馬等一群人,憚思竭慮地思考著這個國家的未來,樂觀而熱情奔波整合。
如此有系統的十堂課聆聽下來,除了對台灣的政局有更深一層理解與定見,更可貴的是思想體系的啟迪與震撼。於是盡力整理課程內容,希望分享更多關心公共事務與台灣前途的夥伴。真正著手展開後,卻發現始終無法精確地呈現出作者的思想高度與關懷深度。加上台灣政局變化猶如跑馬燈,各種政治事件雜遝而生,所使用的論述引證難以掌握時效與分寸,以致總是錯過適當時機面世,深感懊惱。
馬英九總統從二○○八年上任之後,台灣社會出現許多匪夷所思、光怪陸離的情況。經濟惡化之速,固然讓人吃驚,人權、民主、自由更是全面倒退。最令人擔心的是,當政者似乎毫無警覺地向中國靠攏,常見自屈國格的爭議,甚至讓很多年輕朋友開始質疑:「難道統一是唯一的選項?」如同周遭的朋友一般,編者也在反覆自問:
如果馬總統連任成功,台灣未來四年會是如何?
如果民進黨勝選,是否又會面臨「朝小野大」的無奈窘境?
我們可以做什麼,才能有效預防、監督?如何才能走出我們的國家未來?
很慶幸,隨著台灣世局的混濁,作者的思索求知毫無間斷,視野日漸清朗深廣。
二○一○年底,在一場名為「未來」的座談會上,作者從剖析台灣國家整體的未來出發,扣擊心弦地拋問現場觀眾:
「這個國家在往哪裡走?台灣的未來是什麼?」
「如果建國是大家的理想,那我們怎麼看待現實?」
「實現理想的步驟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隨著他的娓娓道來,深刻觸動很多台灣人民內心的焦慮與不安︵當天演講全文如附錄一︶。從「新文化教室」以來,無論是「弱勢優先」、「和解共生」、「幸福經濟」、「台灣維新」,他的核心理念如此清晰而前後貫穿,彷彿可以從任一點追尋上溯到他思考軌跡中每一段脈絡的轉折起伏。
於是,經過兩次在宜蘭的新文化之家更深度的訪談,確如作者所言,台灣的政黨惡鬥變成摧毀一切的「水泥攪拌機」,不斷地把所有公共議題混雜、攪動在一起。而錯亂的「國家認同」,則是躲在所有政策背後的影武者,牽動台灣政局的敏感神經。儘管每一個人都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也會反省,但卻又束手無策,提不出根本的解決之道。
作者認為,國內政黨必須回歸「憲法的重疊共識」,一刀剖開台灣迷亂的「國家主體認同」,才讓人民得以回到自我肯定。可以說,憲法共識,是藍綠對於國家認同的和解,也是台灣人民,為腳下這塊土地凝聚出新的共生。
更可貴的是,作者觀察到,台灣不能只滿足於「我們是主權國家」,還要「要讓台灣對世界有所貢獻,要讓台灣的存在,豐富全世界。台灣不只要做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偉大美麗的國家,這才是做為一個台灣人真正的光榮,這樣的國家,才會受到世界肯定,並願意捍衛我們的存在價值。」
從個人思想的自我突破,到追求群體更高的存在價值,這才是二十一世紀真正的台灣維新!
本書可以說是彙整了作者長期以來,尤其近四年,對台灣政局的沈潛與思索。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剖析台灣當前的種種亂象。編者在彙整本書時,刻意打破章節林立的視覺感,而以前後貫穿銜接的記敘文體,配合說明方塊與圖表,嘗試層層剝開錯綜複雜的政治局勢與統獨論戰,希望讀者讀完本書,宛如與他的晨光中聊天,有著逐漸開朗迎接旭日的感覺。
二○一二年是台灣關鍵的一年,選在大選前夕將本書付梓,意在提醒台灣人民充分認知自己是主人,清楚台灣的過去、現在政局,並對台灣未來樂觀而負責。如此才能深思熟慮地用選票選出真正代表自己的國家領導者。
也希望提醒台灣社會,選舉必然有輸有贏,但是台灣必須贏,贏在有共識,贏在團結。
舉的結束,也應該是台灣未來的開始。
相信未來我們將結伴同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