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

出版时间:2007/02  出版社:加爾文出版社  作者:John Calvin,約翰·加爾文  译者: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者: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翻譯: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
審訂:錢曜誠牧師
加爾文出版社歷經12年翻譯、製作堪稱華人世界最完整、最準確的經典之作。
眾所皆知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所寫的《基督教要義》(Calvin: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堪稱宗教改革運動以來最重要的神學瑰寶之一。直到如今,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仍被全球的神學院、教牧、神學家、學者和信徒研究、咀嚼著。 本書具有下列特色:
1.最好的原書:本社採用公認最好的英文譯本,John Baillie,John T. McNeill,Henry P. Van Dusen 所編輯,並由Ford Lewis Battles 翻譯及編序的版本。
2.最好的翻譯:本書的初譯主要由精通中、英文和改革宗教義的美籍人士和中籍牧者共同翻譯。
3.最精準、最完整、最流暢的中文譯文。
4.最真實反應加爾文的風格、用字和句法。
5.最好的版型設計和編排:隨文註、上標符號表明內文出自哪一年版本。
6.註腳內主要人名、地名中文化,並保留原文以便讀者進一步考查之用。
7.最完整的索引、書目資料。

作者简介

加爾文是改教神學家,出生於法國的諾陽(Noyon),年輕的時候多在巴黎受教育,後改讀神學;他的父親與諾陽的天主教會有衝突,盛怒之下命令加爾文轉修法律,當時他才十八歲。其實他醉心的是當時基督教之人文主義(Humanism),最佩服的是著名的人文主義者賴非甫爾(Lefevre d'Etaples,1455~1529)及伯達(Guillaume Bude,1468~1540)。加爾文最早的著作,是評辛尼加的《寬仁論》(Seneca,De Clementia)。後來他經歷了「突然的悔改」,準確日期雖不可考,但其果效卻十分明顯,他突然對昔日的學術失去興趣,專心研究聖經及改教運動的神學(Reformation Theology)。1536年,他在巴塞爾出版了《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第一版。之後在日內瓦有一段短而又不大成功的牧職;從1538~41年,他返回法國的斯特拉斯堡,一邊教書,一邊牧會,成績斐然。之後,日內瓦召他回去展開改革工作,他在那裡忍耐辛勤工作了好多年,努力把他對福音、教會與社會的信念付諸實行。
當加爾文開始他的神學工作之際,改教運動也進入它重要的第二階段。在路德(Luther)及其他人的努力之下,神的道終於突破囚困它多年的堡壘,使聖靈和真理得到釋放。這個運動誘發出無數的講章、作品、會議和爭論,進而亦改變了當時歐洲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人開始有了新的經驗、理想和希望。但同一時間,舊制度的崩潰亦使人生出非分之想,令當時的道德標準和社會秩序面臨解體的威脅。
就在這樣混亂之際,加爾文毅然起來,負起界定基督教對生命、工作、教會及社團生活的意義,他重新發現聖經的教訓和聖靈的能力對這等問題的關聯,從而提出對當時的歐洲很適切的新建議。再者,他幫助當時的人達至一個清晰的遠象,建立神學思想的新秩序,這些都使他們更能把握福音的豐盛。這個時候,加爾文在講道上的能力、清晰的說服力、教義的簡潔易明,實際的指引和道德上的正直,使跟隨他的人日眾,成為當時極被推崇的領袖,他在自己的教區內的成功,是毌庸置疑的。他在日內瓦的功績傳開,加上作品早為他贏得的名聲,故此他在改革運動所占的地位,就無人懷疑了。他一生的工作和神學正好說明一點︰一個人的神學若是健康的話,它必須與現實生活的處境,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8条)

 
 

  •      教会的《基督教要义》读书小组进行了一年有余,刚刚读到中册第三卷,尚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认识,更不能说对它做什么评价。然而单就个人而言,读到这个阶段,或许是渐入佳境,或许是量变引起质变,触动是越来越多。
       第一卷的创造论和第二卷的救赎论,加尔文用其强大的逻辑与辩论能力梳理了基督徒对上帝、对耶稣、对世界、对自己、对救赎应当有的看法,驳斥了天主教以及各哲学流派、神学派别的“荒谬看法”,基本构建起了“人之全然败坏、神的无条件救赎、预定拣选以及信徒永蒙保守"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前两卷较为完美承袭了古希腊以来西方的思辨传统。然而,美则美矣,触动人心方面似乎效果并不理想(至少对我来讲如此,可能前两卷本来就是persuasion的路线)
       进入第三卷,忽然不太一样。虽然仍旧是理论,但有了前面的神学基础,加尔文开始尝试构建"基督徒敬虔生活的准则"。我以前认为,既然有了圣经,所有的准则都可以从圣经中去找,那么基督徒自己再去设立一些条条框框是很愚蠢的。但是,加尔文凭着他严谨的态度,从圣经出发,归纳总结出的准则,让人无懈可击。
       以第三卷第六、七章为例:
       基督教的教义不在于言语,在于内心。基督教不像其他哲学,只在乎人的理解力和记性,基督教的教义必须占据人心,其最深处要求人全心全意的爱。这教义必须感动我们的心,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使自己的心意更新而变化。换言之,圣经告诉我们,正直生存的起点是属灵的,是人从内心将自己献于神成为圣洁的义人。
       但这种圣洁生活,完全无法依靠自己的理智和意志,只能顺从神的带领。
       如何顺从神的带领?加尔文提供了两个步骤,也就是自我否定的两个步骤:
      STEP1:离弃自己,为要使自己能用一切的才能服事神。(这里的服事不单是人对神真道的顺服,也是人心灵的转向,在否定肉体的私欲之后,完全顺从神的灵。)
      STEP2:不再寻求自己的事,而是寻求神的旨意和一切将荣耀归给他的事。根除人一切的私欲,从心里深深感受到他的一生所在乎的唯有神自己。
       拦阻我们过这种生活的两个最大障碍就是不敬虔和世俗的情欲。提多书里说:因为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
       所以,我们生活的一切行为应当局限于三个部分,自守、公义和敬虔。加尔文是这样解释这三个概念:
      自守:贞洁、节制、正当和节省的使用物质,在贫困中忍耐
      公义:我们对别人一切所当尽的本分,凡人所当得的就给他
      敬虔:离弃世俗的罪孽,以便过一个与神联合的圣洁生活
       自我否定一方面在乎我们与人的关系,一方面在乎我们与神的关系。
       与人的关系中,圣经吩咐我们看别人比自己强,诚实、全心全意的善待他人,然而我们,却以自己为傲,并轻看别人;若神赏赐给我们恩赐,我们就容易依靠这恩赐,并视之为自己的;自认自己与众不同,深盼能高过万人,并傲慢的对待每一个人。加尔文强调我们应当借着神的真道,将这爱争辩和爱自己的致命毒害从心里根除,从心里感到自己的卑微并尊敬别人。
       在与神的关系中,自我否定使我们有公平和宽容的心。加尔文说,圣经的吩咐是“将我们的一切交托在神的旨意中,也将我们心中的一切渴望降服于神。不要渴望、期待、思考在神的祝福之外,有任何兴旺的方式,而是平静、安稳的仰赖神自己的祝福。”“不以邪恶的诡计追求一般人所疯狂追求的;当事情进展很顺利时,也不会将功劳归于自己的殷勤、努力或好运;在卑微的境况中以平衡、节制的心去忍耐。”
       看到这些pricinple第一反应是,“会不会太严格了?”然而,思想人的全然败坏与信的真实含义,就明白“非这样不可”。第二反应是, 我们需要完全否定自己么?好像自我也没有那么一无是处?然而看看加尔文详细的描述,最后也只得承认,保留着自己,就如同保留了罪性的种子,总会阻碍我们与神的亲近。(具体在第七章有很多描述)。
       这些难以企及的标准,正提醒了我们的罪性之深,也让我看到自己过往的信仰是多么的模糊、犬儒,这样看似好的光景,却可能是极可怕的下场,第三卷第二章讲到“被遗弃之人的信心”便是这样的提醒。
       如果说耶稣是一个善用比喻、温和含蓄的拉比,加尔文则是一个严格、直接的教师。好在他只是从几百年前透过书籍与我说话,否则我一定会首先为他的冰冷吓到,转身不听他讲些什么。然而,神的恩典在于:即便内心有拒斥,然而在他的斥责面前,在神明白无误的恩典与公义面前,心甘情愿的说"阿门,主,我是个罪人,我做不到,求你帮助我。"
      
      
      
      
      
      
  •     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之前好友一直在问的问题的答案。
      她的问题是:怎么可以去相信一个不确认是否存在的神?
      她的不确认大概是谁都没有见过的意思吧。先不说用我们人类大脑里的这1500克结缔组织去思考神的存在是否本身就是人狂妄的体现,我想说的是“见过真的重要吗?”人都见过父母,天下不敬父母的人多了。
      谁都没见过明天,我们的梦想、风景也还在远方,但是不相信它们的存在,生活将是什么模样?
      所以明白了见没见过不重要,关系的建立是最重要的。
  •     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之前好友一直在问的问题的答案。
      她的问题是:怎么可以去相信一个不确认是否存在的神?
      她的不确认大概是谁都没有见过的意思吧。先不说用我们人类大脑里的这1500克结缔组织去思考神的存在是否本身就是人狂妄的体现,我想说的是“见过真的重要吗?”人都见过父母,天下不敬父母的人多了。
      谁都没见过明天,我们的梦想、风景也还在远方,但是不相信它们的存在,生活将是什么模样?
      所以明白“见没见过不重要,关系的建立是最重要的”
  •     当所有的著作都暗淡无光的时候,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还是要放射光芒。使徒时代之后,写作者们再也无法接受上帝的直接启示,然而受到上帝恩宠的那些宗教天才们,还是用属天的智慧将圣经的话语解释出来。加尔文是其中之一。
  •     今天再听Webber的《SuperStar》,突然情起,忍不住着笔了。想来也有趣,如此神圣和严肃的东西,竟然由一曲摇滚激起热情。
      我总想,多半人可能根本没有真正理解所谓的基督精神,中国人特别容易将它和国人传统文化里的仁爱相提并论,以为是一码事,其实全然不相干。有几个新约里的名段相信很出名,仔细看看便会发现很多的不同:耶稣说过,如果你的仇人打了你的右脸,那把你的左脸也伸过去给他打。这个估计国人多半就很难理解,我想起Les Miserables里的take an eye for an eye,可见老外也是很明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既然别人都打到你脸上了,为何不反抗,反而要把左脸也伸过去?
      起初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可能和佛学里的忍让有所关联,但佛学的忍让讲的是修性,既然红尘凡世都是本来无一物了,那又何必恩怨纠结,这个里面有淡然,其实也有很悲怆的东西在,但基督的思维并不如此,耶稣并不拒绝生,也从来没有说过活着是虚无,虽然有圣经里最经典的话之一: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但那话大概是所罗门王写的,和耶稣无关,其实和真正意义上的耶稣概念里的基督教也无关。
      那耶稣想表达什么?他想表达的应该是爱(Love),不过是大爱,而非仅仅男女之爱或者亲友之爱,当然也不是所谓的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那个爱。这里的爱中国人在概念里其实很不好理解,大爱,指的是不由情的爱,你爱父母,妻子(丈夫),孩子,友人,那样的爱是情爱,是出于情的爱,是凡人往往都有,只是程度和档次不同而已。耶稣想说的是一种博爱,一种大概念范畴里的爱,包容和微笑。右脸被打,你上左脸继续挨打,这是主动而非被动,若真是悲观和忍让,那大可不还手就是,不用兴致冲冲把左脸也迎上去挨揍,我想这样的行为,是需要大勇气的,这样的大勇气里包含着宽容,和谅解。再暴虐的心都会被软化。
      来谈点历史——
      在故事里,犹大是个很有趣的人物,耶稣让他管财政,所以耶稣一行人的费用事实上都由犹大管,你好说他是吝啬,其实我想多半因为犹大耿直。犹大的耿直,还表现在他曾经和耶稣争论过关于一瓶膏油的用途,膏油应当算是当时人的一种香水兼护肤膏的东西,抹大拉的玛利亚给耶稣用,犹大却不住地控诉耶稣口是心非,说着大爱,却不肯放弃一瓶膏油来帮助穷人。这里的犹大事实上在传统意义上,是富有同情心和善良的人,是否和背叛者的形象相差太大?
      犹大始终并非一个恶棍,如果他真的道德败坏贪婪财产,耶稣也不会选他作为十二使徒之一,更不会选择让他管理财务。那犹大后来为何要告密?这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大历史着眼看,当时的整个犹太国,事实上并非真正的国家,而是罗马的一个外部行省,罗马在各地驻军,但只是将军,而非政客,所有的内政管理仍然交给当时犹太人的祭祀阶层,也就是贵族层。这个贵族层努力地维护着犹太人统治和罗马行省之间的微弱平衡,这是很困难的,其难度有点像现在的西藏政府。也就是说,下面的犹太人不满被罗马盘剥,总想造反,上面的贵族圈很清楚造反的后果,势必给耶路撒冷带来灾难,因而总是试图遏制国内的不稳定。
      如此看,这样的不稳定,由于耶稣的出现而被搅乱了。耶稣,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迷人的演说家和理想主义者,他提倡的大爱,在很多人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古老的民主和平等精神,甚至是社会主义精神的影像,因而才有那么多人对他崇拜,而耶稣酷爱打比喻,有个比喻把他弄得很惨:他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我想这个多半不是耶稣的自诩,而是一种自我认知和理解的方式,就像他会说自己是犹太的无冕之王一样。这些个人形象将他在犹太民众心目中的地位神化,甚至最终成为了一个近乎神子的救世主。是的,弥赛亚,先知,救世主,可耶稣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好像在东方传递着仁爱信念的孔子一样的理想主义者而已。
      这样的情形是耶稣没有意料到的,这样的情形到了耶路撒冷城则是愈演愈烈。耶路撒冷千年来总是纷争之地,即在元年初就是如此。民众拥护耶稣,狂欢,庆祝,暴民们希望耶稣能够领导革命,组织起义,赶走罗马,赶走腐败的贵族圈,重建犹太家园。这样的境况甚至撼动到了当时罗马驻犹太的将领,那些将领也不希望看到动乱,因为边防动乱,很可能会导致自己由于失职而被罢免甚至砍头。上层贵族圈同样担心耶稣的存在过度影响到他们的统治,他们也担心这样的动乱继续下去会导致耶路撒冷遭遇罗马屠城。因此可以说,各方势力,都想至耶稣于死地。
      耶稣是如何选择的?他死了,他没有反抗的死了。对,或许很多人会说是由于犹大的背叛,可各位难道不觉得这样的说辞很好笑?犹大背叛耶稣与否,难道那些人自己找不到耶稣,非要靠犹大来指路?耶稣是大摇大摆进的耶路撒冷,作为耶路撒冷的执政者,怎么可能找不到这个闪着耀眼光芒的半神?是的,耶稣的死,是他自己选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有最后的晚餐,而不是选择逃跑。也就是为什么他会在克西玛尼园追问上帝自己为何要死。也能说明为什么当人们最终包围耶稣并要将他擒拿,而彼得试图反抗并切下了一个士兵的耳朵时,耶稣让他放下武器。
      因为耶稣选择了自己的死亡。
      这又是为什么?这是耶稣的大智慧,也许是最终的大爱,这个大爱即是让自己的信念被传递,你需要一个舞台,一个世界中心的舞台——耶路撒冷,这是耶稣的一次绝唱,他当然明白自己会死,但没有这样的牺牲,何以来他的不朽。但为了成就这样的不朽,使得这样的牺牲变得有价值,耶稣需要犹大。是的,犹大是被挑选的,但未必是耶稣挑选,我想更多的是犹大自己的选择。毁掉自己的名,成就耶稣的荣耀。贵族圈,罗马军团,一个个都不愿意承担杀死耶稣的罪名,这样的罪名可能导致民变,更可能导致自己背负千古罪人的头衔,犹大选择了。犹大选择了背叛者,和永远被人唾弃的身份,选择了地狱。
      我想犹大是最爱耶稣的。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说:你们中有一个人背叛了我。他是平静地说的,他也没有说出那个人的名字,我想耶稣的心情是复杂和困惑的,他爱犹大,当然他也爱彼得,爱约翰,可犹大是那么独特的一个使徒,也许是十二使徒里唯一能理解他的教诲的人。他对犹大说:你去吧。他明白犹大要做什么,他明白——是他把犹大推上去的。当犹大接过那袋赏钱的时候,犹大狂吼着自己不愿意接受这笔钱——我想那一刻的犹大当是悲愤难当,无论如何,是他将耶稣推向绝路的。
      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犹大也选择了悬梁自尽。一个名垂千古,一个则遗臭万年。
      也许这,就是耶稣真正所想表达的大爱。
      犹大,放弃利,放弃名,成就了耶稣的理想,使得辉煌的基督教千年之后仍然是世界第一大教,也终究成为世界上最宽容和博爱的伟大精神宗教,我想,若果真有天堂,若耶稣果真是上帝的儿子,那他此刻一定坐在上帝的身边微笑,而他的身边,一定是犹大。
      我想补充一点,关于克西玛尼园的段落,耶稣和上帝的对话,在《约翰福音》里有很好的记载,那些文字很精彩,也很深刻,我想《约翰福音》当是和《创世纪》齐名的《圣经》里最伟大的文字了。那是耶稣最后的思考,对自己的信念和执着的困惑和怀疑。我记得一部电影叫《耶稣最后的**》,这个**是生之欲,是你的理想挑战着你的生之欲,我想那样的困惑,凡人都是会有的,在耶稣脚踩着克西玛尼园的土地跪倒质问上帝的时候,他还是凡人,可在他走出克西玛尼园的那一刻,他已经是神之子了。脱了人的躯壳,脱了人的七情六欲,为了自己的信念,仅仅为了信念而活着,十字架上的耶稣,确是无冕之王。
  •     挺早的时候知道加尔文,当时看他的传记而喜欢他,加之额外的原因就起名叫geneva。当时觉得这本书离我太遥远,不必这么严肃和纠结在这些理论知识上,一直到前一个月。
      那天,当我看到第一卷的第十、十一章的时候就痛哭流涕,从没有想到过我对他的认识可能正是对他的亵渎,此后的一些文字也指明我的种种模糊不明的地方,以及我自己掩面不看的常识性错误。除了悔改和祈求外还剩什么呢?道路漫长,然而他的恩典显明在他的爱中,超越了要从律法得的义,还有我的软弱。
  •     我觉的被耶稣通过十架救赎赦免无罪的人只是获得啦重生的机会、但是尚未得到永生:只有通过耶稣最后审判的人才能得到永生
      
      因此在最后的审判之前、即使义人也只是得到啦重生意义下的无罪、而并未得到永生意义下的无罪
      
      罪性来自于人和上帝的背离:因此如果把只有得到永生才看作是真正无罪的话、那么在最后审判之前所有的人、不管他们是否已经称义、因为他们都尚未得到永生、因此都是有罪之人
      
      我觉的有罪还是没罪的最终决定权、是在耶稣的最后审判、而不是在人:这个标准不是人可以通过分析和揣测而事先知道的
      
      有罪还是没罪、最终是要由耶稣在最后的审判来决定的:这个判定标准只有耶稣才能掌握、这个判定结果要在最后审判之后才能显现、因此人是不可能在最后审判之前、事先通过自己的分析来完全预先知道如何是有罪如何是无罪的
      
      我觉的【信耶稣】不是靠自己说出来的: 一个人到处对别人说“我好信啊!我比别人都信啊!”、他就真的信啦吗?那不一定:因为到底信还是没信、信心究竟有多坚固、这个标准根本不在人的手里、不是自己说信就算是信的、而是要由耶稣在最后审判的时候决定的
      
      耶稣的救赎是千真万确的、但是人对于耶稣救恩的信心到底有多坚固呢?这不是人自己能够决定的、所以我觉的我们对于上帝的救恩要确信、但对于自己的罪要时时忏悔才对:从古到没见过哪个圣徒是整天嚷嚷"我没罪呀我没罪、我最义呀我最义"的:):)、相反他们却都是经常忏悔自己的罪的
      
      一个人说自己是义人啦就是义人吗?说自己信啦就是真的信啦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要耶稣最后的审判做什么?那嗓门大脖子酣的人现在不就都已经得到永生啦吗?:):)
      
      我觉的一个人【因信称义】、是整个一辈子的过程、而不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从2010年04月01号上午10:05分20秒开始、我因信称义啦!"这实际是对教义的一种误解:):)
      
      彼得在临死前依然认为自己不配正钉十架、历代圣徒一生都在不断忏悔:【因信称义】是用整个一生的行为做出来的、而不是一受洗立刻就无罪啦、因此我觉的我们不用着急现在就以大跃进的方式一步登天成为义人、因为将来耶稣审判来临的时候、谁有罪谁无罪、上帝自己会有定论的
      
      因此:既然关于罪的最终的判定是在耶稣的最后审判、同时【因信称义】本身又是一个人一辈子不断悔改的过程、因此坚持认为现在就是义人可能是一个没有太多意义的枝节问题:):)
      
      我觉的LZ观点的不正确之处在于:他把神的无限性和人的有限性混淆在一起啦:上帝的救赎是绝对的、但是人对于救赎的领受却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进行的持续不断的忏悔过程、而绝不是象大跃进那样一瞬间就可以完成的
      
      因此:救赎过程是上帝无限性和人自身有限性的混合体:一方面神的救赎由耶稣已经绝对完成、但是在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人对于救赎的领受却都需要持续不断的悔改和反省:LZ观点的狭隘之处在于、他似乎无法理解上帝的无限性和人的有限性之间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正是这种理解上的狭隘性造成他竟然能够从圣经经文中推出"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有罪、那就一定是反对神的救恩"这样荒谬的结论:他确实是在不断的引用一条条的经文、但是他的整体神学思想的框架却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我觉的LZ观点如果仅仅是用来平时在谈话中鼓励教友信心的一句话、或许可能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如果这样狭隘的神学观点被用来建立一个教会甚至是流派、用来传福音、甚至用来标榜自身教会的"正确性"、同时指责其他教会或教友"落后、被撒旦捆绑"、那就是不正确的:):)
  •     推荐:
      新教教义的经典阐述,敬虔生活的实用指南,属灵世界的一道奇观。
      
      公认权威的英文原本,毫无删节的完整译本,清晰流畅的修订译本
      《基督教要义》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法] 加尔文 著
      
      [美] 约翰麦克尼尔 编
      
      [美] 福特路易斯巴特尔斯 英译
      
      钱曜诚 等译
      
      孙毅 游冠辉 修订
      
      基督教经典译丛
      
      ISBN:
      
      开本:16开
      
      定价:155元(全三册)
      
      版别: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年3月
      
      http://www.bystream.com/?product-3288.html
      溪水边书屋店庆期间卖7折。
  •     上帝设立人的属灵(耶和华造人时吹入灵气)、设立人的自由意志(因此亚当夏娃会背离上帝、人也可能会在听到福音后悔罪)、设立救赎的恩典(耶稣道成肉身)、并设立最后耶稣的审判
      
      人有内置属灵(即使已经死亡)、人有耶稣救恩和圣灵做工、因此人的自由意志就可能会在上帝的帮助下去选择信耶稣、同时有些人的自由意志也可能会选择永远拒绝福音而不得救(刚硬)、或是虽受洗但信心不够坚定最后未能通过审判(严重跌倒)等、因此人若得救是因为上帝的恩典、人若不得救完全是由于人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的、而和上帝无关
      
      上帝为什么要赋予人自由意志从而某些人可能会不得救呢?我猜可能是因为上帝本身是全能的、因此上帝自己是有自由意志的、因此本着上帝对人的慈爱、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因此人也就跟着有啦自由意志、但是如果人辜负啦上帝的慈爱和希望、运用上帝赋予的自由意志去和上帝背离作对、那就不能得救
      
      【不只是人、万物都有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可能是演化的原因和动力之一、并且缘起中和超验不符合的部分可能也是由自由意志引起的
      自由意志也可以走向觉悟之路
      
      
  •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eABeezea4dwC&dq=Ford+Lewis+Battles&printsec=frontcover&source=an&hl=en&ei=rau2S8fRF8uTkAWHndTICQ&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4&ved=0CBMQ6AEwAw#v=onepage&q=Ford%20Lewis%20Battles&f=false
      
      除了少部分篇章,大部分都可以在这里读到。
  •     新版的,有人提供了,见 http://blog.sina.com.cn/xuyongsheng212
  •     这个版本的翻译比较差,也不完整。
      如果能从港台弄到一套最新出版的,会减少一些阅读的障碍。
      http://www.hkbookcity.com/showbook2.php?serial_no=138207
      
      诚之
      http://peddrluo.ccblog.net/
      
  •   耶稣的确善用比喻,但祂在神学方面的教导从来都不温和含蓄,而是直接尖锐,立场鲜明不留余地。祂亲口说我来不是叫世上和平,乃是要地上动刀兵;任何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做我的门徒;你们的信心若不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信心,断不能进天国;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性命,不能作我的门徒。。还有很多很多严厉到不留一丝余地的教导。
    别以为耶稣只把富人叫做骆驼,其实我们都是骆驼,那个像针眼一样小的窄门看样子永远都不可能进得去。。但藉着圣灵在我们里面的工作,已经可以让我们得胜有余了,因为在祂万事都能!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先不要提顺着圣灵的意去服事,我觉得能做到万事都寻求圣灵的指引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共勉共勉~~
  •   “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 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
    昨晚看了一往无前,这位真JC乡村音乐之王他回转的那一刻也是幡然悔悟彻底地否定自己,回到教堂里重唱圣诗
  •   百度有中英参照本,主内平安。
  •   说的好:)
  •   “见没见过不重要,关系的建立是最重要的” ==〉为这句话顶一下。
  •   关系的建立这句是我一个外国客户曾经上过神学的说的
  •   我喜欢这思路!
  •   拜托,你的很多书评十分有见地,但对基督教的理解过于简单随意,要评论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起码找个新教的教会听道,好好读懂《圣经》才好。。
  •   “【因信称义】是用整个一生的行为做出来的”
    那个同耶稣同钉十字架的强盗,在生命最后一刻信主,没有任何行动,怎么解释,是和主同在乐园里,还是没有得救呢?
  •   对真信的人即上帝真正拣选的人,永生从今生相信的那一刻已经开始了。
    我们是要用行为来见证我们的信心,但是“因信称义”在前,后来的行为都是因信称义之后才有的。若是上帝不重生我们,没有一个人能行善。
  •   谢谢大家的指点!:):)
  •   罪性使人无法一生行义然後得以称义,因此神只要人真诚悔改相信,就得永远生命,之後信徒生命不断被改変,这就是成圣的过程[毕生之久].
  •   两会出的那个版本怎么样?好像也是香港文艺授权的
  •   2009-03-24 15:38:59 海风  两会出的那个版本怎么样?好像也是香港文艺授权的
    ————————————————————
    两会也有出吗?
  •   不是重新修订了么?
  •   我现在发现,新的版本也不是太好。旧的版本有些地方翻译得更好。
    所以,我现在是两个版本一起读。
  •   三联出的 基督教要义
    http://www.bystream.com/?product-3288.html
    基督教要义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公认权威的英文原本
    毫无删节的完整译本
    清晰流畅的修订译本
  •   旧版本其实译笔很好,不存在“老旧”的问题,我们上初中就学古文和诗词了,这种程度的语文怎么能叫“老旧”?
  •   英文原本……
    加尔文写作的是当时标准学术语——拉丁文。等拉丁文直译本出来再说吧,之前买个两会版试读一下就行了。
  •   没做过翻译的不知道翻译的辛苦,直翻拉丁语也存在解释的问题,当然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改进的
  •   加尔文自己有法文本的。
  •   在读三联版的《基督教要义》,个人觉得翻译得挺好,感到加尔文的文风清新质朴热忱
  •   相对而言,三联版的译笔更合乎当代大陆语文是真的,但这和翻译得好,接近加尔文本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信达雅往往无法兼顾,这种神学著作尤其如此。
  •   呵呵,可能是吧,只是毕竟中国人精通懂拉丁文和法文的人不是很多,能读到中译本已是一种幸福
  •   是的,有此版本,已经是恩典。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也说明中国教会需要成长的地方还很多,我倒不是说能读拉丁文和法文,而是说,成熟的教会群体,在高水平的译介经典方面是会人才辈出,也会奉献很积极的。
  •   是的,与弟兄一样有这样的期待,就从我做起吧
  •   支那学界到现在用拉丁文或法文翻译书籍的能力早已不在话下了(仅就量而言),而这种级别的书竟然还用英译本转译,实在是教会太不下功夫了。
  •   仅从做事的方式而言,英译本如果是权威本,作为中译的底本是可以的。就是在英美神学界,也主要是以基督教要义的英译本而不是拉丁和法文本为通用版本的。
    至于国内学界,以我管见,直接从拉丁或法文翻译过来的神学作品,似乎也是凤毛麟角——这不是外语专业出身就能胜任的,而需要很好的神学功底。这样说来,神学根基好,有活泼的信仰生活,拉丁文好,对神学作品而非其它常见文学或学术类型有深厚兴趣,这基本上就没几个人了。更何况中国国内书籍出版是有管理的,学界没有兴趣出版这本书,教会则是没有资格出版。
    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教会弱小,读书人的群体相对小,人才缺失还缺乏。
  •   刘小枫组织翻译巴特的《罗马书》,倒是从德文原文翻译的,但偌大一个中国,他也就只看上魏育青一位译者,魏没有空,刘就等了好几年,等他有空,又花了近十年,这本书才出版。算是一个精品,但中国有几个刘小枫,可以请动中国最好的人才呢?
  •   英美学界以英文版为主似乎不能与国内的问题混谈。中文与西语的差别无法与西语内部的相较,且让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现中译本转了两道手。
    至于汉语神学译著现状,拉丁教父的著作早有从原文译来的版本,特别是奥古斯丁,主要著作基本已齐。而近来希腊教父的作品也收到了重视,阿塔那修、尼撒的格列高利的希腊语译本皆已面世。而我认为加尔文的重要性应该不比那几位差。再加上法文的通用性要比古希腊文、拉丁文高多了,《基督教要义》的现状就更没理由。
  •   哦,是吗,看来我孤陋寡闻了。
    就我所知的奥古斯丁汉译,如世纪《论三位一体》、三联《论四福音的和谐》、人民《上帝之城》等都是英译本,国内引进版权,基督教文艺的那一套,包括汤清等人参与的《奥古斯丁选集》,都是英译本。商务的《忏悔录》到是拉丁译本,不过那也是老一代的经典了,不是当代的作品,至于吉林的《天主之城》,应该是引进台湾天主教的版本。如果是天主教译本,基本上毫无疑问是拉丁和希腊文,但也不算是国内学界的功劳。
    所以我的印象,国内的出版,应该仍以英译为主才是。而且我记得我的老师说过,加尔文的著作,除了那一本《要义》和那一套解经书,还有大量论战和教牧性著作,包括讲章、书信等,连英译本都没有,只有法文原本。
  •   当代中国教会的信仰根基虽然可以追溯到1949年之前,但神学和教会传统自1950年代被打断,直到有形教会建制彻底消失,一直到八十年代才开始重建和恢复,而且最早的恢复都是农村教会,城市型、知识分子教会的根基是从九十年代中开始打造的,那时候有一批大学生信主,他们中间一部分人在2000前后开始了当代中国城市教会的建造进程。到如今,只能说是一个开端。在我看来,真正谈得上学术根基,要等下一代成熟起来。这是更正教。
    至于天主教,国内政教的分歧的严重程度比起更正教就更不用说了,地下的“忠贞教会”处在被扼杀和隐藏的局面,而地上的“爱国会”则是“与时俱进”的政治挂帅,双方都很难在学术上有什么建树。
    真正有一些根基的,是港台的教会,特别是天主教会,拉丁文是官方语言,在文献的翻译上是有贡献的,比如刚刚完成的阿奎那《神学大全》,但毕竟人少,力量很小。
  •   就连这个《要义》的英译本,也是台湾的译本,国内引进的,不是国内教会自己的翻译(学术界也从没人去做这件事)。
    这不仅仅是教会里有没有人有能力从法文翻译过啦的问题,而是教会有多少能力出资长期支持翻译和出版团队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城市教会,官方教会在政府管理之下,一直没有真正的学术出版,只有一些港台的引进,而地下的家庭教会,主流的成型教会,规模多在50-150人之间,我曾经计算过,在北京这样的地方,按照大体上可以完成的十一奉献,这样的类型教会在交了聚会场所的房租、水电、提供一对牧师夫妇家庭的生活所需之外,每月结余往往所剩不多。真正很有钱的教会有,但不是很多。如果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没有兴趣建立翻译和出版团队,翻译我们所谓的“基督教原典”,那么,至少目前而言,教会这边能做的事情不算太多。
      
    就算如此,还是由一批机构合团队在做事,在出版,比如这一版的《要义》,只是力量也还不算大而已。
  •   这个中之妙,我就不了解了,体制上来说,大概和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能靠足协搞上去的理由差不多吧?
  •   钱新译的,不过贵些,精装的要七八百元,温州改革宗教会有售
  •   三联版就是钱曜诚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