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禾学医记-认识中医的十七堂课

出版时间:出版日期:2006 年 10 月 14  出版社:相映文化  作者:張大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讀小說學中醫?讀小說能認識中醫?
你看中醫,中醫救了你的命。
但你還是不明白中醫,不懂為何不用量血壓就能降血壓,
不懂分明腳痛為何醫頭,不懂怎麼不用化療就能治癌症。
看醫生要說清楚問明白,看病才能安心,
說到底,你要了解中醫辨症論治的根本道理。
可是,看中醫的人懂中醫嗎?
對西方西醫療體系迷宮般的結構感到徬徨,強調「視病猶親」的中醫,又是用什麼樣的概念來治病,以及對待醫病關係的呢?簡單說,我們看病時,對三指下的診療裡面所含的精深文化,了解多少呢?
本書採用傳統章回小說的形式來表述中醫,既源於真實的帶教過程,而又進行了藝術加工,使得全書既具有難得的趣味性、可讀性,而又不失其嚴謹性,使讀者在輕鬆的氣氛中學醫悟巧,避免了單調枯燥。是醫學與文學融合得較?成功的力作。
特別要指出的是,作者並沒有拘泥於臨床技巧這一層次,而是時常借此將讀者帶到中醫之道的大境界,通過中西醫學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引導讀者從較高的層次俯瞰兩大醫學體系,開闊了讀者的視野,可使讀者從東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中醫學的文化底蘊,中醫學的思維方法,中醫學特色之所在,這皆有助于從根本上,從實質上理解中醫臨床思路,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這只無形的手對中醫臨床的統攝指導作用。
抽絲剝繭,充滿趣味的小說
趣味的中醫學生青禾跟診心路歷程,猶如武林菜鳥拜師學藝之精采路段,且讓我們與青禾一同走進老中醫的練功房,看故事怎麼峰迴路轉,菜鳥徒弟如何跌跌撞撞在中醫浩瀚遼闊的典籍中,在功夫深不可測的師父身邊,與病魔一招半式過拳腳,誤闖誤撞進殿堂。
《青禾學醫記》,作為中醫愛好者、中醫院校學生的普及讀物,她可以悄然使人們與中醫靠近;作為高層次專業人員的欣賞作品,她能給人以有益的啟發和思索。淺者可得其淺,深者則得其深,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作者简介

張大明
中國著名中醫學者 中醫期刊主編
文筆精湛 善於以小說或現代文字 闡述中醫藥的深刻論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禾学医记-认识中医的十七堂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医书看不下去,小说形式的医书我看完了!
      有点像黄帝内经,在对话中阐述了知识,理论。
      不乏轻松幽默。
      更有其他方面的涉及……
      如中国国画,古典诗词等
      喜欢看这样的书……
  •     一、好評?
      
      常聽一位朋友言及中藥,言道:比起不知其成份、功效、副作用的中藥,還不如使用成份清楚、功效明顯、副作用亦明白的西藥為好。前些日子新聞報導無清楚標明的草藥多致人以病,朋友提及頗有佐證之意。
      
      朋友的話,聽來言之成理。中藥的藥理是什麼?中醫的學理又是什麼?若不弄個清楚明白,如何讓接受現代科學知識的現代人相信中醫呢?
      
      要信任中醫,絕不是盲目相信單一處方的功效,也不該盲目相信名醫的診療,而是應就中醫學理和中藥藥理,有個通盤初階的認識才行。因為中醫和中藥是分不開的,單把中藥拿來質疑而不顧學理是顛倒了因果,只理解學理卻不顧中藥實踐也不能體用兩全。
      
      《青禾學醫記》即是一本可解答我朋友疑問、亦即多數人疑問的一本書。
      
      我朋友的問題固然是很好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先天就有邏輯的缺陷。中藥的使用和西藥不同,西醫是拿藥來對抗症狀與病因(西醫的病因不同於中醫的病因),是以用西藥時,了解它的成份、功效、副作用等情況,就可以大致安心使用;但中醫並不是如此用藥。若把中藥拿來當西藥使用,就像拿西方人的軀幹來接東方人的四肢、用西醫的理論硬接中藥的處方,不但無益,恐還有害。
      
      在中醫學裡,臨床上分為:理、法、方、藥四大學問,即是指面對病人時,不但要理能通徹,且要憑理看病,找到應對的處置之法,才能開方取藥。在理與法之間、症狀和治法之中還有一個仲介的存在,那即是辨證。在《青禾學醫記》裡,作者藉由主角張老師之口,說明何為辨證。他說,辨證主要有以下這些內容:明病勢,定病位,知病態,揭病邪,別病性,審病情。中醫對人身有別於西醫、自成一體的系統概念,是以在探究病人的病情時,不僅止於症狀的了解,更要通過中醫學理窮究該症狀的來由。書中舉例而言:西醫檢查一個病人有膽囊炎,那只是病情發於外的症狀,用消炎藥是治標不治本;再請中醫檢查,辨證是脾氣虧虛,開了溫中健脾的藥方,服了六劑症狀就消失了,不消炎而炎自消。
      
      中藥裡並沒有所謂的消炎藥,消炎是西方醫學的概念。若只要消炎,那開西藥不是更精準?西藥是門統計學,一種西藥可能是同一症狀、一萬病例中有七千有效便可供西醫使用;中藥卻是門經驗學,同一症狀、一萬病例就可以有一萬個不同方子,隨每個病人病情有別而各有差異。現代科學昌明,每種中藥都有基礎成份、功效和副作用的化驗報告可供參考,但是憑此就能治病務本嗎?以中醫學理而言,答案是:否。
      
      綜觀《青禾學醫記》全書,將中醫開方寫成「為疾病寫真」,令人拍案叫絕;把西醫所化驗的症狀(糖尿病、高脂肪、痛風、B型肝炎)一一對應中醫學理,令人耳目一新;用傳統婦科藥治男病、男科藥治女病,以方測證讓人驚訝服氣;至於以中醫辨證後取西藥為方,用西藥的作用與副作用來應對中醫病證,甚而推斷出中醫理論的西醫解釋,更開啟了中醫學的嶄新世界。但作者用心尚不止此,他不只透過章回小說般的故事和經典文學作品的映襯來使讀者明瞭中醫學理和中藥藥理,更點評了當前中醫的缺處與困境,並提出他的建議。
      
      回到我朋友的問題上。學術有專攻,不經醫師問診開藥就自尋藥吃,或認為沒病吃藥也可強身,這是常識性的謬誤,不論中藥或西藥都得經醫囑才能使用,是以我們可以先把朋友拿新聞當佐證的部分去除。除去此點,再看朋友的論述,答案就在明醫理與瞭藥理之間,亦即本書可解答的範疇。
      
      市面上已有圖說中醫的著作,可是看故事學中醫當推《青禾學醫記》開風氣之先。津津有味看罷本書,不時翻出各本中醫著作相互參照,讀後感還需回到卷首七言之讚語:「觀方藥測病情絲絲入扣,治疾病如寫真樣樣相似。讀章回享趣味節節精采,看小說學中醫脈脈相連。」誠心推薦給欲窺中醫堂奧的讀者,這是您不可錯過的好書;對已登堂入室的讀者而言,這更是一本難得的課外讀物。
      
      二、壞評?
      
      全書很讚,但依在下之見,可能有疑義的是在第十一章,作者對易不明,批評易經熱的現象固然有理,但卻有失於究因窮源之嫌。不過,末了能推出醫易同源,倒也不算太過。
      
      中醫學理體系是一個陰陽體系,易也包含陰陽體系,怎麼能說沒有關係呢?上古易經不稱經,只有圖象而已,若不能明白卦爻圖象的由來,又怎麼能談及易?
      
      古人以圭表量測每日表影的長度及其變化,而定時與位。時是時間,位是方位,圭即圭臬,是古代量測日影的器具。表即是圭,一表為一股長,古人定一股八尺,方便計算日照投影。圭表,這也是卦的本來字義。
      
      以方位而言,日以正午最短之影決定正南,夜以極星確定正北。先定了南北,再定東西,南北東西既立,便有中央。此乃為方位之原。以時間而言,冬至與夏至,在節氣中最先被確立。夏至日影最短,冬至日影最長。
      
      先人以日影的投射來定立時間與方位,所以時間和方位的本質就帶有寒暑與陰陽的道理。伏羲畫八卦,後人將它重疊推衍而得六十四卦,說在這六十四卦中盡述天地之象,即是意指每一卦的六爻都具有時間、方位的意涵,如此相乘,而產生無窮的交互變化。
      
      卦有陰陽的屬性,爻有陰陽的屬性,位有陰陽的屬性,時也有陰陽的屬性。「位」指明在時間進行中的方向,「時」指出在各個當下適宜的變化。方位定立後,時間便能察知了;時間確定後,方位也就浮現了。所以古人說:卦以爻立,爻以位明,位以時定,時以氣行。這句話意思是說:卦由爻組成,爻依排列的位置而有意義,位置由時間而來,時間依陰陽的變化,往復流行。
      
      這和《黃帝內經》中論及的陰陽,難道不可參照嗎?所以我說,作者是不明易啊!至於作者言易經只論六、九卻不論陰陽,這更是不明六、九之用的由來。六、九之說,源於河圖。河圖,是天地自然氣數所賦,而蘊成的自然之象。天地間,運行者氣,紀量者數,顯示者象;凡天文地理,可紀可指可名者,皆不外此三類、而不離於道。
      
      陰陽二氣循環,觀於河圖,是自北之陽數一始,轉東之三,中之五,南之七,西之九,其自然順序,為一、三、五、七、九,是陽數始一終九,而以九為至陽。再就圖之陰數觀之,陽終則陰始,陽數終於西方之九,即交於同方之四,陰數自四始,轉南之二,中之十,東之八,北之六。其自然之序逆行,為四、二、十、八、六,是陰數始四終六,以六為至陰,是以取六、九以代陰陽。這是在易經成書之前的普遍知識,是以易經才襲用之。
      
      再者,五行之說也是從河圖而來。氣有陰陽,化合為水、火、木、金、土,此五氣名為五行,分配各數。河圖歌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陰陽、五行之言《黃帝內經》用得多矣,究其源頭歸於河圖,河圖卻包含於易象之中,那麼何者為先、何者承其後,不是很明白了嗎?
      
      《黃帝內經》成書於漢,《易經》成書於何時?至少在孔子之前。「陰」與「陽」不過是文字符號,原理則在易象之中。如果說《易經》沒有「陰」與「陽」兩個字就說它不是中醫之源,未免貽笑方家。若依此說,那麼中醫之源難道是戰國末西漢初的陰陽家嗎?
      
      我認同中醫出於道家,看它用黃帝來借喻指喻即知脫不了黃老。就陰陽體系而論,說中醫與《易經》同源也是無異議的,但若論及中醫和易之間的關係可以就此一筆劃開,我是不能同意的。
      
      另我九十三歲高齡的老師請我帶一段話:
      
      人若非生而知之者,即是學而知之者,作者若非生而知之者,即是學而知之者。習中醫之道若不明源頭而來,是斷其源頭也,何足為道?道家包含易,中醫源出易。中土文明,理重於數,西國則數重於理;重理或流於空談而鮮實際,泥數或偏於物質而遺精神。惟易則理數兼賅,形上道而形下器,乃足以調劑中西末流之偏以會其通、宏其用。
      
      易象所自起,猶在中國未有文字之先。一畫開天,列聖繼起,制作大備,莫不以易為準。惜乎自漢以來,學者非遺象言理、失其本源,即離理言數、淪為小道。蓋晦盲否塞,至於今日亦已極矣。
      
  •   我也想读。能告诉我在哪里买到这本书么?谢谢
  •   我是在taobao买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