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01 出版社: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作者:周文傑 页数:358
Tag标签:无
前言
後記 我滿懷著對潘柳黛的敬意,飽含著對這位大姐的思念之情,根據平時了解的點點滴滴寫了多篇追思她的文章,先後發表在澳大利亞的《星島日報》、《華人日報》及《漢聲雜誌》上,另在中國《新文學史料》和台灣的《傳記文學》雜誌上,均簡略地介紹過她,2005年1月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文壇四才女——關露、 潘柳黛、蘇青、張愛玲的淒美人生》,以及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社出版了《歷史的履痕》(與郭存孝合著),在這兩本書中都簡要地介紹了潘柳黛的生平和成就,以寄託哀思。但是又深深地感到我的作品只是冰山一角,尚不能概括她長達六十年的多姿多彩的創作生涯的全貌。 由於時空跨越了七十個年頭,有些資料已經散失,有些仍在塵封中,因此我決定利用餘熱,沿著潘柳黛生前的主要足跡,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在中國南京、上海、在香港等地尋覓她散落在人間的作品。終於使塵封已久的她當年任記者時的採訪報導,及其創作的小說,散文,新詩和歌詞以及電影劇作等資料被發掘出來,有幸地得以讓一個真實的新文藝作家和傑出的女性主義作家潘柳黛回歸社會,從而填補了一段歷史的空白。 潘柳黛從1936年十六歲在北京中學生時,為世人留下她的獲獎處女作《賞月》為起點,到1997年七十七歲時,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留下他的宗教詩《父親頌》的封筆之作,在這漫長的六十一個春秋裡,她筆耕不輟,在新聞媒體、新文學和電影事業,及社會學領域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為此,我在書中引用了不少入了潘柳黛在不同時期,各種體裁的佳作,旨在讓讀者從原汁原味中了解她的人生觀,婚戀觀及其女性主義的本質。 最後要說的話,我首先要感謝潘柳黛女兒李茉莉,兒子蔣友威、蔣友文的支持和幫助;承蒙他們提供了珍貴資料和照片;感謝我的侄女呂邦慧為我尋覓了許多塵封資料;感謝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英語學院侯敏躍教授在百忙中為我查找資料;同時感謝我的老伴郭存孝研究員的支持和幫助。 限於水準、限於時間,尚有一些已知的潘柳黛作品,如1944年在上海時所寫《論胡蘭成論張愛玲》雜文,1945年所著之《搜腸集》,以及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香港時的已刊作《路柳牆花》等,均未能尋到,我當須繼續努力。本書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2009年於墨爾本
内容概要
★ 華人唯一「潘柳黛」傳記 / 與張愛玲齊名,四○年代上海女作家 ★ 1952年7月,張愛玲隻身到香港復學,友人告知:「潘柳黛也在香港。」 張愛玲回答:「潘柳黛是誰?我不認識!」 朋友清楚張愛玲餘氣未消,馬上改換了話題…… 雖失和於張愛玲,但活躍於各大報章雜誌的潘柳黛,是南京、上海和香港的知名作家、記者、主編和編劇,也是「上海四大才女」之中,最長壽、最幸福的一位。 上海四大才女之一 ? 《退職夫人自傳》作者 邵氏經典電影《不了情》編劇 ? 經典老歌《忘不了》真正填詞人 潘柳黛(1920年生)年表: 1940年代,上海文壇出現了四大才女──潘柳黛、張愛玲、關露、蘇青。 1948年,《退職夫人自傳》出版與蘇青名作《結婚十年》堪稱「雙璧」。 1949年上海政權易手;1950年潘柳黛孤身闖蕩香港,繼續賣文為生的征途。 1952年之後,出版《明星小傳》與《婦人之言》,並撰寫多部邵氏電影劇本。 1960~1970年代,成為香港知名記者、編劇和《嘉禾電影》雜誌副總編輯。 1980年代,繼續在各大報紙、雜誌開闢專欄;1988年移民澳洲墨爾本。 1990年代,持續出版書籍,並成為《維多利亞州老人福利指南》封面人物。 潘柳黛在新文學、新聞,以及電影事業之間的貢獻功不可沒; 她個性隨和、為人率真,相較於張愛玲,顯得更加多姿多采。
作者简介
周文傑(ZHOU WEN JIE) 1930年11月生於江蘇省鎮江市。曾任南京市雨花台中學校長、高級教師、南京市教育管理學會理事、南京市教育科研所特約科研員、《江蘇省教育誌》編輯;現任世界華文文學家協會監事、澳大利亞華人作家協會會員;現已定居澳洲。 曾於北京《新文學史料》、 台灣《傳記文學》、澳洲《星島日報》等報刊發表人物傳記。出版有《文壇四才女——關露、潘柳黛、張愛玲、蘇青的曠世淒美的人生》一書,2005年榮獲第四屆中國優秀婦女讀物獎,該書並獲上海文匯《讀書週報》推薦。2006年出版《歷史的履痕》(
书籍目录
他序四大才女 影響深遠家道敗落 亂世新苗就讀師範 雛鳳初嗚漂泊南京 初嘗淒苦「京報」就職 記者生涯開闢信箱 指點迷津短渡日本 上海成名直言抒懷 聲援弱者走進藝壇 訪荀慧生活躍影界 贊顧蘭君頌白玉薇 情深誼厚玉薇北歸 柳黛黯然座談影片 置評如箭作家聚談 說古道今重評文友 感慨良多出言辛辣 失和愛玲紀實報導 展示亂市小報調侃 意在趣樂舞熱帶蛇 做準新娘結婚大喜 轟動滬上婚禮貴賓 友情綿綿新婚燕樂 抒文自樂苦澀婚變 喜得愛女抗戰勝利 多崗謀生《退職夫人》一鳴驚人孤身赴港 賣文為生 傳承影史 喜談白光尖刻調侃 戲謔菁清小生大亨 好評嚴俊兩赴南洋 風情萬種電影編劇 名揚香江編《不了情》享譽五洲 客串演出 招獲好評主持影刊 寓樂於教 吸引影迷 組織聯歡鍾情林黛 心照神交 港影萬象 榮入邵氏 主編「嘉禾」贊李小龍 叫好金銓 影刊留痕 筆下生花 喝采燕妮改編《迷惑》 尹氏上映開闢專欄 為君解結生性好強 也得罪人翡翠園地 散文如花 香港筆會 榮任理事支持控訴 代筆成卷廣受好評 美文長存重組家庭 痛失夫君別離香江 移居澳洲享受福利 頤養天年婚戀指南 發人深思入基督教 浮華消褪採兒訪女 再現生平斯人離世 餘音繞梁後記生平著作年表參考書目
章节摘录
【四大才女,影響深遠】 1952年,4月張愛玲獲香港大學復學通知,7月的一天,她冒著烈日乘著南下火車離開了生活二十多年並使她一舉成名的上海,經過羅湖到達香港,為節約開支,她住在香港半山一家女子宿舍。有一天,一位熟悉四十年代轟動上海灘的關露、潘柳黛、蘇青、張愛玲四位女作家的朋友,來看張愛玲,閒談中這位朋友告訴張愛玲說,潘柳黛也在香港,張愛玲冷冷地回說:「潘柳黛是誰?我不認識。」顯然有些不悅。朋友清楚張愛玲餘氣未消,馬上改換了話題。 張愛玲果真不認識潘柳黛嗎?據上海《雜誌》1944年公佈的《女作家聚談會》,她們是一道受邀的與會者;據作家柳浪1945年在《大上海報》以《張愛玲與潘柳黛》撰文證明,她們曾同台演戲,他說: 「《古今》、《天地》等七家雜誌編輯,將與名演員在元宵節演《秋海棠》於『蘭心』。女作家張愛玲、潘柳黛亦參加演出,張飾羅湘綺,未知能否勝任;潘飾一老娼子,則頗為適當。——其實張潘二人,可說也上過舞台,蓋『麗華』前次所演《甜甜蜜蜜》中,最後有二人暫充『臨時情人』之老處女出場,一衣清裝,一則矮胖,固即影射『彼美』也。」 (筆者注:「蘭心」為蘭心戲院。) 潘柳黛的名字,對很多人來說,似乎都很陌生,讀者只能在某些作家撰寫張愛玲的著作中見到她的名字,在那些作家筆下潘柳黛似乎又是個不屑一顧的人,直言不諱地說她妒忌張愛玲,甚至於譏諷她不過僅僅寫過一本《退職夫人自傳》而已等等。那麼潘柳黛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物呢? 那要追溯到上世紀那一段屈辱的歷史。從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那一天起,始終把上海作為最重要的目標,處心積慮地想長期控制和進行掠奪。有目共睹的1932年1月日軍在上海發動侵華戰爭,進攻上海後遭到駐上海第十九路軍頑強抗擊,戰況膠著。後中日雙方代表在滬談判,5月簽停戰協定。但日本的侵略並未停止,1937年日軍又制定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侵略計畫,於8月13日,日軍在上海以租界為依據,向八字橋一帶中國守軍挑釁,同時日艦炮轟上海市中心區,我國駐軍被迫還擊,日本海戰隊即於匯山碼頭登陸,向閘北、 虹口進犯,我國守軍奮起抵抗,淞滬抗戰由此爆發。這就是著名的上海八一三事變。 八一三淞滬戰爭是抗戰時期最酷烈的戰爭之一。日軍對上海城鄉進行持續的空中大轟炸,大面積地縱火焚燒工廠、 民宅和學校,大肆屠殺手無寸鐵的無辜平民。據統計上海平民在這次戰爭中死亡不下10萬人,工廠損失達70%。數百萬人流離失所,除租界外的地區全淪為日軍占領。「中立區」的英、 法兩租界史稱「孤島」。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與此同時,日軍全面占領上海。從此上海處於日軍占領時期的殖民地狀態。整個中國是在恥辱中救亡圖存的,正如魯迅所說當時中國是「悲涼之霧、遍被華林」。在痛苦中掙扎的上海人民,不得不採取各種生存方式來維持生計。在文化領域,也湧現了一批文人,他(她)們靠賣文為生,在那烽火硝煙的日子裡他(她)們既不能公開舉起愛國旗幟,也不甘心按日偽調子唱歌,寫作只能從生活層面切入,通過那些充滿個性的呻吟及散發苦悶心情的作品,來求得一絲精神慰藉。既充分表達了人性的覺醒。也促進了新文學的進程。關露、潘柳黛、蘇青、張愛玲四位女作家就在其中,她們憑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各領風騷。成了上海灘一道靚麗的景點,也被世人譽為上海四十年代的四大才女。 關露,(1907~1982)原名胡壽楣,出生於山西太原,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學哲學系後轉文學系讀書,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一夜之間占領了我國東北三省,全國民眾義憤填膺,遂掀起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浪潮,關露赴上海投入抗日革命洪流。後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與上海的工人運動,她的《沒有星光的夜》、《哥哥》、《馬達響了》、《機聲》等詩篇,發表在得到魯迅關懷的《新詩歌》詩刊上,在上海關露已顯露才華,她是詩人、作家。她是左聯詩歌創作委員會的成員,也是《新詩歌》會刊的創辦人之一。 1936年關露出版有《太平洋上的歌聲》詩集,小說《新舊時代》,譯作有蘇聯高爾基的《海燕》、亞力克山大洛夫的《蘇聯最天才的詩人》、伊爾瑪、鄧肯作的《鄧肯在蘇聯》等等。她為電影《十字街頭》所撰寫的主題歌歌詞《春天裡》,由賀綠汀譜曲,」春天裡來百花香,朗裡格朗裡格朗裡格朗,和暖的太陽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貧窮不是從天降,生鐵久煉也成鋼……不用悲不用傷,前途自有風和浪……」成為當年上海人人喜歡唱,個個會唱的電影插曲,歌聲從上海傳到大江南北,歌聲傳到世界凡有華人的地方,至今還在流傳。著名表演藝術家趙丹在他告別人世前的最後次晚會上,還演唱了這首歌,可見這首歌的魅力。 1939年,關露開始在潘漢年(1925年中共黨員,曾任中共中央華中局情報處處長)領導下,深入汪偽敵營成了一名出色的中共情報人員,歷經艱險,背著「漢奸」的黑鍋,深入在上海「七十六號」日偽敵特機構與之周旋。後又轉入日本大使館和日本海軍部合辦的《女聲》雜誌任編輯,後任主編。她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但不幸的是歷史的誤會,在後來無情的政治運動中她累受牽連,兩次牢獄生涯長達十年之久,身心倍受摧殘。1980年因腦溢血半身不遂,1982年3月,方獲得徹底平反。9月,丁玲曾帶秘書王增如去看望關露,就在這年年底關露服安眠藥悄然離世,享年75歲。終身未婚,最後陪伴她的僅是個塑膠娃娃。 蘇青,(1914~1982)原名馮和儀、馮允莊,出生於浙江鄞縣,南京中央大學英語系肄業,是「女性主義」傑出作家之一,1935年即在上海《論語》、《宇宙風》等雜誌發表作品,經歷過一場半新半舊的婚姻,雖然是家庭包辦,但也屬同學,婚後也有過一段美好的日子,終因倆人性格不合而分手。蘇青為獨立謀生,作品頻頻問世,小說《結婚十年》是她的成名之作,曾多次再版。 蘇青成名於上海孤島,直至上海全面淪陷,在上海偽市長陳公博的資助下,創辦《天地》月刊雜誌,自任主編,督印人,雜誌辦得紅紅火火,張愛玲投稿,蘇青推崇,從此蘇青與張愛玲結下友情並成為好友。張愛玲曾撰文表示「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甘心情願的」。《中國女性文學史》作者譚正璧先生曾寫《蘇青和張愛玲》將她倆相提並論。 胡蘭成見《天地》雜誌刊登張愛玲的《金瑣記》,覺得文章不俗,是一篇佳作,故央求蘇青引見,這就是蘇青是張愛玲、胡蘭成紅娘的一說。 蘇青是位爽直豪放且具有男子氣概的女子,不少作品是對社會重男輕女的風氣和較多對婦女走向社會所受到的歧視和苛刻的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抨擊,對婦女渴求得到男女平等,尤其是女性在情愛和性愛中的大膽流露,使他作品產生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特點和魅力,在當時蘇青有「大膽女作家」之稱,也有人罵她是「性販子」云云。 解放後,蘇青一度在尹桂芳越劇團編劇,她的處女作《屈原》在上海公演受到好評。1955年受胡風集團影響入獄一年半,出獄後,在上海黃浦區文化館工作直至1975年退休,晚景淒涼,貧病交加身患多種疾病,於1982年病逝,享年69歲。 蘇青去世後的第二年,即1984年12月上海市公安局做出《關於馮和儀案復查決定》,內稱:「……馮和儀的歷史屬一般歷史問題,解放後且已向政府作了交待,1955年月1日以反革命案將馮逮捕是錯誤的,現予糾正,並恢復名譽。」 蘇青小女兒含著淚水接受了這份公函。五年後,蘇青的骨灰由女兒崇美和外孫帶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安葬,意味著孩子們將永遠陪伴著她。 張愛玲,(1921~1995)筆名梁京,出生於上海,就讀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是一位多才多藝學貫中西的女作家。1943年在《二十世紀》英文雜誌發表散文《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並附她自己繪的插圖12幅,同年她帶著作品《沉香屑》拜訪《紫羅蘭》雜誌主編周瘦鵑,得到好評。認為她的《沉香屑》風格頗像英國名作家毛姆(Somevset Maugnam)。接著《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均在《紫羅蘭》雜誌發表,同時期又在《古今》、《雜誌》、《天地》等刊物發表作品,她的成名作《金鎖記》曾獲著名評論家傅雷的好評,她的《傾城之戀》改編為話劇,由上海名導演之一的朱端鈞導演,由名演員羅蘭、舒適等演出,共演八十場,場場爆滿,轟動了上海灘。張愛玲頓時成為上海一顆閃爍的文壇新星,從1943年5月至1944年底僅一年半時間,張愛玲發表了長篇小說一部,中篇小說六部,短篇小說八部,散文四十多篇,總計五十多萬字。成為上海最多產的年輕女作家。 張愛玲與大漢奸胡蘭成的亂世情緣也是世人關注的焦點。1952年張愛玲移居香港,繼續她的寫作生涯,她的《秧歌》、《赤地之戀》問世,均是反共作品。同時也寫了不少商業片電影。1955年移居美國,第二任丈夫甫德南?賴雅(Ferdinand Royor)雖曾是作家,可惜他的輝煌只停格在年青時成名之作的兩本書上。1956年兩人結婚,其時賴雅65歲,張愛玲36歲,婚後兩個月賴雅即半身不遂,經濟拮据,於1967年病逝。張愛玲經友人介紹一度在哈佛大學雷德克裡芙女子學院的研究所任駐校作家,翻譯《海上花列傳》。當台灣重新出版了《張愛玲小說集》等書後,兩岸三地先後掀起了張愛玲熱。 自賴雅去世後,張愛玲孤單一人,繼續《紅樓夢》的研究達十年,1977年《紅樓夢魘》《對照記》問世。但她晚景淒涼,與世隔絕。於1995年9月8日當洛杉磯警察局打開張愛玲房門,發現她早在三、四天前就去世了,經法醫鑑定她屬心血管疾病自然死亡。享年74歲。她的作品至今仍在兩岸三地廣為流傳。 1943年,作家醉雲在《力報》以《女作家》為題寫道: 「方今女作家之文章散見各刊場者甚眾,唯小型報間尚不多見,有之,只潘柳黛一人而己。潘作小品文亦似曳風之柳,曼妙多姿,愚未識潘柳黛時,讀其文能想見其人之清姿梅骨,便潘柳黛三字,亦足以使人煩慕其顏色,但,既見其人,則與以往之心理完全相反,蓋潘柳黛並不美顏如玉,爽脆且具鬚眉氣概,故言,見潘柳黛其人不如讀其文佳,更不女如見其潘柳黛名字佳。……張愛玲亦今日女作家,文章差潘柳黛遠甚,唯名字蕩冶,適與潘柳黛相反,論者謂此三字,不但蕩冶,且惡俗似貨腰女,如不知其能寫寫文章者見之,不當其舞女者也幾希。」 1944年上海《力報》載有文帚作者以《灰鈿》為名其中寫道: 「上海文壇,蘇青、張愛玲與潘柳黛稱三作家中三傑,蘇青以散文勝,張愛玲以小說勝,潘柳黛以多幽默感和熱情橫溢勝。」 張愛玲真不認識潘柳黛?潘柳黛究竟何許人也?筆者在澳洲的墨爾本和她有一段交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