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車

出版时间:2008/10/30  出版社: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作者:馬丁.艾米斯 Amis, Martin  译者:何致和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愛情與迷失是它的基調,詭譎的人性與未知是它的出口!一場從死亡開始的愛情,徹底顛覆你曾經讀過的愛情懸疑小說!「擁有這樣美好的身體實在太可悲了!」她是一個年輕美麗、身材姣好的天體物理學家,有著人人稱羨的家世與感情生活。然而在週日夜裡,本來是該與愛人溫存的美好夜晚,她卻被發現陳屍在房裡!她的頭部中了三槍、全身赤裸,在在都顯示這絕對是一樁兇殺案。但是臥房的門窗緊閉,命案現場亦無打鬥的痕跡——難道,兇手就是幾分鐘前才從她寓所離開的教授男友?這件命案引起的震撼非同小可,因為死者的父親是警界大老,而承辦這個案件的女警探不僅是和死者交情匪淺的舊識,也是死者父親手下能力最強的部屬。  然而對女警探而言,這卻是她生平所面對最迷亂、最棘手的案件……《夜車》是英國文壇教父馬丁.艾米斯相當精采的作品。在迷人的懸疑氛圍下,我們經由一名女警探的抽絲剝繭,逐漸走入這樁死亡案件撲朔迷離的渦流裡。到底是誰殺了這位美麗的女天體物理學家?這答案絕對需要讀者的參與,也勢必讓所有人大感意外。它不是我們過去曾讀過的那種愛情懸疑小說,在這部作品裡,真正的答案太殘忍了,或許,你可以給它一個解釋……

作者简介

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
放眼當今英國文壇,還有哪一位大師每每入圍布克獎便引來大幅話題,但是卻又從來沒得過布克獎,而讓人懷疑此獎項的公正性?此人當是「文壇教父」馬丁.艾米斯。馬丁.艾米斯在1949年出生於文學世家,崛起於八零年代的英國文壇。他成名甚早,曾以1974創作的第一部小說The Rachel Papers(瑞秋檔案)獲「毛姆文學獎」;1983年,他已成為英國著名的文學雜誌《葛蘭達》第一代「最佳英國年輕作家」名單上的頭號人物;而他在1986年出版的著作Money-a Suicide Note(鈔票-絕命書),更被《時代雜誌》選為100大最佳英語小說。
馬丁‧艾米斯在創作上受到卡夫卡、納布可夫、詹姆士‧喬伊斯的影響,他的風格則深深影響了威爾‧塞爾夫(Will Self)、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等英國新生代知名作家。其作品在寫實筆法中伴隨著意識流、黑色幽默,以及濃厚的魔幻寫實風格,總是被形容為帶著迷藥墨水書寫的文壇大師。數十年來,馬丁‧艾米思從未間斷以豐富的創作形式及多變的風格在其文學生涯留名。他在英國文壇具有崇高的地位,與伊恩‧麥克伊旺(Ian McEwan)、朱利安‧拔恩斯(Julian Barnes)雖並稱為三巨頭,但憑藉著獨特的書寫形式,馬丁‧艾米斯顯然會走得比他們更遠,而他的作品也將成為永遠的經典。
■譯者簡介
何致和
1967年生於台北。文化大學英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短篇小說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寶島小說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小說集《失去夜的那一夜》、長篇小說《白色城市的憂鬱》、《外島書》。另有《酸臭之屋》、《惡夢工廠》、《時間線》、《人骨拼圖》、《戰爭魔術師》、《巴別塔之犬》等十餘部譯作。目前正於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夜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我们一直为自杀者寻找死去的动机,但其实活着的理由比之更脆弱。
      
      《夜间列车》要和我们深究的并不是一个人究竟为什么会走向自我的毁灭,而是一个人究竟因为什么而选择和虚空与痛苦的真实世界搏斗。
      
      从休谟否认了实体存在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物质世界连同心灵世界一起坍塌了。不再有前世和彼岸世界的依托和希望。我们的存在成为一种浮于表面的虚空和幻觉,只能与自己的意识和感觉发生联系。所以,生存在世间的痛苦成为了我们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证明——苦难和不幸变成了虚空中最后的依托。
      
      珍妮弗的死亡也许是因为“天堂症候群”,因为在现世的世界已经达到了其理想意义的完满,因为完满,反而没有了生活的存在感,没有了可以挣扎与超越的目标。珍妮弗的存在在人类的意义上来看是完美的,但是却又是无法超越人类意义的虚空,她的存在悬浮在人类的界限之内没有任何与外界发生碰撞的可能。完满的生活在珍妮弗的世界成为了一种无法超越的痛苦,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无聊”的东西占据了她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是那样的庞大而温柔,我们没有办法和它发生冲突、抗争和搏斗。面对我们的抗争它无限制地加以包容,从而剥夺我们心灵的痛觉……
      
      在小说中,象征意义的“痛觉”就这样在珍妮弗的生命中消失了,死亡对于她来说只是从一扇门跨入另一扇门那么容易。她以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几乎可以被看做是对于自我痛觉寻找的最后一丝尝试。
  •       看了很多对于自杀原因的分析,这里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猜测。
      
      珍妮弗是一个完美的人,小说中无处不在刻画这个概念,无论是无数直接的描述,还是用死者周围的人的恶俗、麻木来反衬都在突出这个特点。
      
      父亲的慈爱,能有多慈爱?男友的完美,能有多完美?与珍妮弗相比,这个世界黯尘无光。
      
      不仅如此,她自己会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她会克制自己,达到“完美”的情绪;她会察觉自己在天文学工作中的挫钝。
      
      这就意味着她同时不可能忽视这个世界的缺陷,不可能不在意周围人的平庸。
      
      如同印在封面上的话“我是个好人”,“可我遇到的都是坏人”。。。这恐怕是珍妮弗28年生命中从未说出的心声,也是她最后以平常心抛弃世界的理由。
      
      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小说里的条子给不出这样的动机分析。我只能说,不管是条子的教科书上,还是经验里,甚至是三观内,都从未出现过珍妮弗这样的“完人”。因为她的存在在常人概念之外,自然无法用常人“自杀“的思路去理解。不是她结束了自己生命,而是她不再继续容忍这个世界。
      
      也许你又会说,她为什么死的这么淡定,神不知鬼不觉没有征兆。我只能理解是,28年的绝望早已经让她学会了掩饰,学会了与平庸共处。28年的光阴已经让她波澜不惊,笑对百态。
  •     我一直在努力不把自己的书评写得像故事梗概一样,可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劝诫读者一句话:“不要相信腰封神马的!!!!啊 啊 啊”
      简单点说,主人公是个女警探调查一个关于她老上司的美丽女儿的自杀案件,其中穿插一些个人的悲惨童年以及血泪罗曼史。
      生硬的结局把我看开头那种惊喜都压制下去了,冷邦邦的,糟糕透了,书的描写在我看来犯了虎头蛇尾的错误,寥寥几笔把尾巴结了。名不副实吧。
      但是有一点还是值得表扬的,就是书中对于警察这个群体和两性之间的心理刻画得比较有新意。
      他在书中将警察比喻成一类种族主义者,男人的暴力性和热爱谋杀的癖好方面的描写入木三分。
      如果你想研究这些,那你可以选择这本荒诞的小说。
      还有,最后我想说,不能控制自己的女人真可怕。
  •     文/鹿鸣之什
      
      
      
       女警官迈克·胡里罕受命调查警察局长女儿珍妮弗·罗克威尔之死,渐渐陷入谜团。珍妮弗事业有成、爱情幸福、身材苗条、容貌姣好,似乎没什么理由厌世自绝。但是,迈克没发现任何他杀的可能性,只好转而寻找珍妮弗自杀的动机。表面上,似乎一切都有迹可循:珍妮弗在死亡之前服用过精神类药物,珍妮弗在工作中搞砸了实验数据。可是,经过调查,迈克发现,这些都不能成为珍妮弗自杀的缘由……
      
       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夜间列车》是一部迷雾重重的犯罪小说。但是,如果你真这么以为,肯定会失望而归。英国小说家马丁·埃米斯总喜欢写一些表面上充斥着血腥悬疑内容,内里夹带“形而上学私货”的古怪小说。具体到《夜间列车》,迈克调查的最后,恍悟让珍妮弗走入死亡的,是虚无——看到这里,恐怕不少犯罪小说迷要撕书了。
      
       “夜间列车”,是一个微妙的象征。夜间列车经常在迈克的公寓楼下驶过;《夜间列车》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迈克在心情低落时听它。小说第二部分开头
      
       有一段话:“自杀是一列夜车,载着你向黑暗加速而去……我必须让这列夜车慢下来。我必须让这种鸟事停止”。自杀如夜间列车,是威胁,也是安慰。夜车在迈克的公寓楼下驶过,暗示着自杀的念头也有时刻侵袭她的可能。因此,珍妮弗之死的调查,会让迈克感到有什么东西闯入了她的身体。“这个闯进我体内的人就是珍妮弗·罗克威尔,她正试图向我揭露我不想看见的东西。”
      
       从各方面看,迈克都是一名失败者:幼年被父亲性侵犯、酗酒成瘾、有几段失败的恋情、长期工作而积攒下的暴躁和抑郁,但她活了下来。调查珍妮弗的死因,也是迈克解开自己生存秘密的过程。
      
       安排让珍妮弗当一个天文学家,埃米斯是有理由的。小说借珍妮弗的上司、天文学家邓辛格之口说:“在大型望远镜出现之前,宇宙就只有你的生存空间那么大。而现在,我们总算明白了我们的处境是多么脆弱和孤立无助。”
      
       是的,当人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是上帝的创造时,他们对自己的生存怀抱必然的信心。可当他们发现自己只是随机的造物,而非神的选择时,便陷入悲观彷徨。迈克在最后悟到,珍妮弗死亡的原因或许是“天堂症候群”:珍妮弗拥有完美的爱情、事业、身体,但这一切放在宇宙的尺度中,又是多么渺小。所谓完美,终究逃不开人之为人的沉重肉身。人类终其一生,也无法接近天堂。迈克说:“珍妮弗长得很美,但有多美?无论如何,都只是一张人脸。有愚笨的耳朵,乱七八糟的毛发,可笑的鼻孔,湿漉漉的眼睛和嘴巴,还长有白色的骨头。”当人发现自身的限制,也就发现了自己的孤独。当人类感到,无论多么趋近于完美,最终都逃不开命定的局限时,也就感到生命的无望,于是他们便采用最极端的方式消除这无望的念头。但是,谁能懂这最深刻的绝望呢?所以为了给父亲一个安慰,珍妮弗才精心计划了一系列“自杀警告”,让父亲以为她确实如假装的那样,情绪抑郁、感情不谐、事业不顺。
      
       而迈克,以及许多的失败者,或许是因为一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这让他们的求生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于是他们才挣扎着继续活下去。
      
       因此,想读一部通俗小说的读者必然会在结尾落入失望,在一一推翻所有可能性后,小说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简单的结论。我想这是埃米斯后现代的技巧和玩笑,他在语言和叙事上采用一种直接、冷硬的风格,将它塑造得太像一部简易的犯罪小说了,以至于骗过了最老到的读者。毫无疑问,迈克是那种粗鲁的、本能的、头脑简单的家伙,谁也不会想到,她居然是一位哲学家。懂得了埃米斯的玩笑后再阅读这本小说,就会发现它处处显出思考者的沉静。这就是严肃小说的魅力,它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告诉读者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人性中最幽微隐秘的地方。
      
       性、死亡、天文学这三个元素在埃米斯的小说中反复出现。《隐情》的主角理查,同样是一位天文学家。在《夜间列车》中,邓辛格向读者普及了“暗物质”、“视相”、“800亿年的心跳”等天文概念。《钱》里面塞尔夫的自杀,《伦敦场地》中女主角精心策划的他杀性自杀,也包括《夜间列车》中珍妮弗的自杀,都离不开性的因素。性是人繁衍的方式,也能带来某种最接近天堂的感觉,但埃米斯小说里的性早已与爱分离,带着绝望的色彩,更彰显了人的孤独。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广阔的视界,心灵却难以承受更多的负累,这是讽刺人的自大还是哀叹人的脆弱?
      
       埃米斯的小说多涉及死亡,这让我想到英国另一个同样著名的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和埃米斯简洁、冷硬、粗粝的语言风格迥异,麦克尤恩的语言绵长、细致、繁复。他的许多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在极端环境下面临的道德选择,而这个极端环境总是离不开死亡。通过研究这些人物的心理,麦克尤恩探讨“人究竟应该如何对自己负责”这一严肃命题。《追日》中,麦克尤恩安排中年不得志的科学家别尔德通过一次意外,让研究出巨大科技成果的年轻竞争者死去,而自己则坐享其成。他的小说充满道德暧昧的迷障,我想这也是人性最真实的体现。麦克尤恩用文字的解剖刀,冷静地向读者揭示出他们的自大与局限。当他们以为自己得偿所愿时,麦克尤恩却如上帝般在高空中暗笑。
      
       严肃小说家书写死亡,旨在关注人应当如何通过死亡认识自己的存在。虽然埃米斯的文字直白简练,但这依然无法扫除文本的暧昧带来的迷雾。珍妮弗的自杀是形而上的死亡,小说也如夜间列车,只留给读者一声呼啸的背影,继而便驶入黑暗。
       ——2012年12月19日《都市时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