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橫生的時光

出版时间:2008-05  出版社: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作者:艾瑞克.霍布斯邦  译者:周全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九十一歲的歷史學家,他的生命長度幾乎等同於「恐怖的」二十世紀。雖然如此,他自己也誠實地說:個人的生活經驗其實與二十世紀的許多恐怖事件之間,存有明顯的矛盾,因為至少一般人的生活仍講得出好笑話。
身為一位歷史學家,而不是小說家,
他的筆觸充滿熱情卻不煽情,
敘事方式叼叼絮絮卻不試圖勾勒一個戲劇化的人生,或者特意營造某種感染力。
可是跟隨他信手拈來的吉光片羽,
才發現他側面認識了許多影響二十世紀發展的重要人物
不論是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或社會行動方面。
他也許不是某個事件的直接參與者,
卻在某種機緣下近身觀察,加上身為歷史學家對文獻的嫻熟掌握,
幫助他速描事件中人們的處境,以及每個世代、每個地區的變動痕跡,
讓我們體會「那些年代、那些人、那些事」。
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平凡的人生,但不只是「他的」人生
是一個趣味橫生的「二十世紀」人生。
「霍布斯邦已經闡明了許多題材和論點,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末、印度到拉丁美洲,其涵蓋面之廣令人詫異。他擁有極富創意的心靈和罕見的天賦,得以構思出新的概念並加以宣揚,而且這些新概念對之後的歷史創作影響深遠。就史學方面的才智而言,學界無人可出其右。」
--一九九七年於「沃夫森歷史獎」頒獎時的致詞/凱斯.湯瑪斯爵士
「目前沒有任何以英文進行撰述的歷史學家在掌握事實與資料上的能力,堪與霍布斯邦匹敵。其關鍵正在於『掌握』這項能力。霍布斯邦儲存和檢索細節的能力,已達到正常情況下惟獨配備眾多工作人員的龐大資料庫才能夠處理的程度。霍布斯邦那種從眾多資料中歸納出既令人驚訝又讓人佩服的結論之天賦,這麼多年下來依然不斷成長。他是一位歷史學家,不是小說家,但是他細密頭腦內的引擎,卻具有勞斯萊斯等級的想像力。」
--獨立報週日版/尼爾.阿敘森
「他似乎既從容不迫又熟練自在地徜徉於許多地點、主題和世紀之中,時而語帶幽默並展現出難得一見的天分。儘管霍布斯邦的特質與布勞岱爾頗為不同,但他擁有同樣寬闊的視野、深入的觀察能力、朝氣蓬勃的精神以及(不得不再度強調的)天分。」
--法國《世界報》/皮耶爾.古貝爾
「當代的奧林匹斯山神……」
--《泰晤士報》/艾恩.芬雷森
「這是一本有趣得不尋常並令人愉快的自傳,充滿了細節並不時出現睿智的省思。」
--每日電訊報/亞蘭.馬西
「罕有自傳可較本書更加華麗。霍布斯邦筆鋒優雅,於精確之中富含機智……他記憶中的過去重新躍然紙上……其趣味橫生的時光也是極不尋常的時光。」
--《觀察家報》
「因為訓練,有著一雙比任何人都超脫的眼光,有誰能比歷史學家更適合擔當自傳的書寫者呢?這本書是《極端的年代》的對立面——它是『霍布斯邦的年代』。」
——知名歷史學家/佩里.安德森

作者简介

出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一年(1917)。童年在維也納度過,青少年時期在柏林度過,不論維也納或是柏林都屬於戰敗的一方。在動盪的時代裡,有人選擇法西斯,青年霍布斯邦則選擇了共產主義。
從此之後,馬克斯思想成了他終身奉行的價值。一位有著獨特史觀的歷史學家,寫就了膾炙人口的大眾歷史讀物。他認為歷史的推動者不是帝王將相,而是「平凡百姓」,甚至是落草為寇的軍人和牧人,所以寫作了《原始的叛亂》、《盜匪》這樣探討平民叛亂的歷史書;他認為學術不應該為少數人服務,因此書寫了以一般大眾為對象、橫跨三世紀的系列叢書:《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極端的年代》。他的著作在一九六○年代,不論是合法流傳或非法盜版,都成了第三世界人民反對獨裁統治的思想來源,都成了憤怒青年反對傳統、亟欲推倒權威的引用辭彙。
他一九三六年加入共產黨,一九四六年進入「共產黨歷史學家小組」。對他來說「黨」(Party)這個字的「P」具有大寫般的重要地位,甚至想像不出如何跟非黨員交往戀愛。但是隨著一九四八年之後冷戰的到來,自由世界這方的共產黨面臨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危機,每況愈下的是,一九五六年史達林的惡行公諸於世,許多黨員紛紛退黨,霍布斯邦卻選擇留下來。
一九六○年代後霍布斯邦抱持他的世界觀,成為少數真正瞭解拉丁美洲的歐美人士。也以他老一輩的「革命分子」身分,關心「嬉皮世代」。目前,秉持無國界的世界主義以及平衡觀察的視野,「全球化」成為他關切的議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趣味橫生的時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我们总是在谈论我们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轻而易举的憎恨它,侮辱它,却毫无意愿去了解它。我们总是自以为聪明,嘲笑前人的愚蠢。
      
      这是一本每个中国的年轻人都应该读读的书,作者的经历,博学以及长寿让他拥有无以伦比的资格,教导我们,如何看待已经逝去的那个时代。
      
      书中引用的那首诗,我非常喜欢。
      
      我进食于战役之间,在谋杀者当中/席地而眠/ 你们将自洪流中浮起/于我们灭顶之处/请勿忘记/ ——当你们谈论我们的软弱时——/你们幸免陷入的/黑暗年代
      -- 布莱希特
      
      
      (书的装帧流露出中信出版社一贯的经济类畅销书的品味,由中信来出版这本书,多少带有一点讽刺的意味)
  •     读这本书,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是想了解作者为什么会选择那样的信仰路线,他对共产主义运动的体会。因为爷爷也是一个知识分子而选择了同样的道路(入党时间27年,在北京读大学期间),所以这条路线对我而言有特别的神秘的感觉。体味很多,却难以说起,至少,那一代人的选择不是我们可以简单的用“盲目”二字概括的,一代一代人,各有各的处境,我们的后知之明其实也并不真实,因为不同版本的历史有不同的盲点。崇高伟大的版本固然虚假,但古拉格的版本是否也过于样板化?通过一个老人的真实经历,也许可以体味到共产主义运动的更真实的过程和状况。
  •     ﹣打了一大半,特然死機...... 無哂心機。只剩下一點點興趣來寫下些記錄了。
      
      ﹣我沒有學過歴史,更沒有學過‘世界歴史’,這本書作者以自身八十年的經歴去寫廿世紀,吸引了我的眼球。
      
      ﹣作者年青時代那幾個章節最吸引我,因為我從沒有看過一戰後歐洲的東西,那是一段對我來說從未觸碰過的歲月。更重要的是,作者不是很死板的寫歴史,而是用自已的經歴談政治生活,那是個十分個人化而有趣的視角。當然這視角也帶來某程度的閱讀困難,因為我沒有那時代背景的理解,幸好譯者的注釋做到很好,幫了很多。
      
      ﹣作者的共產黨員身份帶來了十分有趣的視角。這不只是因為冷戰格局下作者在英國遇到的困難,又或所謂的一些政治鬥爭。更多是讓我開始’想像‘到在作者年青的時代,共產主義或左翼思潮因著俄國革命的成功,真的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政治大潮,這是今天’共產主義‘全線敗退的社會所不能想像的。而且更有意思的是,那時的政治格局不是突然出現的,而必須放在歐洲數百年的政治史中去看,才更有意思。這算是開啟了我的某種視野吧。
      
      ﹣作為一個生活在西歐的左派,而且是經歴了或許是人類歴史中物質條件改善的最明顯的歲月,作者的生活細節變得十分有趣,比如說他對爵士樂的鍾情,他在威爾斯的鄉間別墅,他因為學術生涯而全球的去走動等等。這種左派有血有肉,比起我們看那些樣板更有味道,也更可親。
      
      ﹣由於知識有限,對作者寫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南美、美國等幾個章節,讀得很粗,沒有用心。
      
      ﹣謝謝明報介紀了這位作者,想來是因為他最近過身吧。台灣誠品也做了個推介活動。雖然我對明報或誠品有些看法,但他們畢竟在某些時候還是就文化傳播做了重要的貢獻。
  •     我最近去清华看望因摔伤骨折住院的何兆武先生,房间干干静静,老先生笑眯眯的,洁白的床上放着一本他正在看的、英国左翼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自传《趣味横生的时光——我的20世纪人生》,回来我也赶紧买来了这本书,一读果然“趣味横生”。
       但正如译者周全所指出的:书的原名“interesting times”(直译“有趣的时光”)其实是一句反话。所以,他加了一个“横生枝节”的“横生”,并在“译后记”中解释说:它来自这样一句据说是译自中文的看似祝词、实为咒语的话:“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直译是“愿你活在有趣的时光!”),然而“无人知晓典出何处。”
       我从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据说它是出自Robert F Kennedy翻译的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郎独占花魁”一篇中这样一段话最后一句的英译:“却说莘善领着浑家阮氏和十二岁的女儿,同一般逃难的,背着包裹,结队而走。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担饥担冻担劳苦,此行谁是家乡?叫天叫地叫祖宗,惟愿不逢鞑虏!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同书第十九卷还有:“〔程万里〕每日间见元兵所过,残灭如秋风扫叶,心中暗暗悲痛,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我没有找到这本译著。但如果说“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就是“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这句话的意译,两者之间的确还是有一些距离(这句常见的中国谚语也被英文直译为“It 's better to be a dog in a peaceful time than be a man in a chaotic period!" )。在中文里面,这句话并没有诅咒他人的意思,而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或者这个乱世,或还以“宁为……莫作”的句式表达了普通中国人对于和平与安定的一种极其强烈的愿望。
       这句话在英语世界中的独立使用,最早从文献上有据可查的是20世纪30年代晚期的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首相张伯伦的兄弟)、而据他说又是来自英国的驻华大使许阁森所言。而且,他说,“的确,再没有什么时代比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更令人恐惧和缺乏保障。”
       这一“来自中国”的咒语据说还只是第一句,后面还有两句是:
       May you come to the attention of those in authority(or government)!(愿你得到贵人或政府的关照!)
       May you find what you are looking for! (愿你找到你寻求的东西,或者说心想事成!)
       但说这三句话作为“咒语”是“来自中国”,并没有可靠的证据。所以,有人认为,它们其实不是来自中国,始作者可能只是为了给它们增加一种神秘的意味而故意说是“来自中国”。
       此且搁置不论,另一个问题是,说“咒语”或许也太沉重,或还不如说这是一种黑色的幽默,一种反讽或讥刺。不管怎样,这三句话,还是包含了一种生活的智慧,甚至可以说也包含了一种独特的对于20世纪的感受和反省:人们多么想活在一个快乐有趣的年代,结果却活在了一个最无趣的、甚至基本生存也没有保障的时代;人们多么想有特别看顾自己的政府或者贵人、甚或救星,结果却发现他们反而是灾难;人们多么想得到自己热烈寻找和追求的东西,比如说想寻求一个“人间的天堂”,可是,当得到它的时候,或者当它被宣称实现(或正在实现它的路上)的时候,却发现完全不是这样一回事。这就像霍布斯鲍姆的另一本描述从1914到1991这一“短的20世纪”的书《极端的年代》所引梅纽因的一句话:“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像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却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
       总之,不管是不是“咒语”,无论是在对上述中国典籍的译文中、还是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英国外交官所使用的语境中,以及霍布斯鲍姆用在其自传书名中的意思,“interesting times”显然并不是指真的“快乐有趣的时光”,而是指“乱世”、“噩运”。说出这句话其实带有一种相当沉痛的意味,暗示着事实上生活的时代其实是一个“乱世”、一个兵慌马乱的时代、一个大劫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人随时可能遭遇不测,随时可能横死——或者遭受暴力而死、或者饥馁而死,在现代则还有受迫害而死、被批斗而死等等。
       然而,这样一个时代虽然有其种种灾难与不幸,却也留下了许多(或许比其他时代还更多)可歌可泣、闪闪发光的人物和事件,同时也还有一些“旁观之清”和“后见之明”。生在1917年的霍布斯鲍姆的以上两部著作或就是这样的一种“后见之明”。而生在1921年的何兆武先生的回忆录《上学记》也同样是这样一种“后见之明”,这本书也让人读来津津有味而一纸风行。这两位作者虽然并不是时代的弄潮儿,像何先生尤其不是,他们并没有处在风暴或事件的中心,但作为富有思想的史学家,作为时代亲历的观察者,却为我们提供了过去时光的一些宝贵的个人记录。
      
       2011-4-4
  •     
      西闪/文
      作为一个以追寻真实为志业的人,注定要和谬误打一辈子的交道,这似乎是历史学家的宿命。只不过霍布斯鲍姆没有想到,他竟与谬误纠缠了近一个世纪。
      说起谬误,霍布斯鲍姆的人生一开始就错得离谱。他的家族本姓“奥布斯鲍姆”(Obstbaum),可是当他的祖父,一个犹太木匠从俄属波兰漂泊到英国时,姓氏却被官员误写为了“Hobsbawm”。待到给霍氏本人办理出生登记时,他的姓氏又错成了“Hobsbaum”。
      这不是命运送给霍氏的第一份谬误,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份。霍氏的父亲是伦敦贫民区的犹太木工,而他的母亲是维也纳珠宝商的千金,鬼使神差,两人在埃及相恋。谁知一战爆发,他俩在中立国瑞士登记成婚后,却回不了英国,也回不去敌对的奥匈帝国,只好返回埃及。霍氏在亚历山大港出生,两岁时随父母移居维也纳,在那里才展开自己有记忆的生活。可是很快命运再度出手,他十二岁时丧父,十四岁亡母,辗转柏林,不得不去到英国寄人篱下。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孰料叔父一家移民智利,他再次无依无靠,只好以剑桥为家。刚刚毕业,又遭遇二战突发。应征入伍,却又因过世母亲的国籍,在英军中饱受歧视与监督。由于有通敌嫌疑,他被限制出境,娶个老婆,结果还跟别的男人跑了。
      如果说这接二连三的谬误全怪命运作祟,那么另一些谬误则与霍氏的个人选择不无关系。青少年时期,他亲眼目睹魏玛共和国的软弱与倾頹,也亲身感受过意识形态的冲击。在法西斯主义甚嚣尘上之时,他因为犹太身份,同时凭着直觉与热情,倾向共产主义。到了英国,霍氏正式加入共产党,从此背负这一身份,风风雨雨直至今日。政治的角力,冷战的倾轧,加诸霍氏身上,自然是错谬百出,具有非同一般的况味。记得当年读他编著的《传统的发明》,我已大致猜测得到,他的共产党员身份定是阻碍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学者迈上牛津剑桥的讲坛,但没想到他竟为此只能长年呆在夜校里充任讲师,直至退休。如今细读他的自传《趣味横生的时光》,才完全明了,他一生的谬误何以横生。
      和他的朋友以赛亚•伯林一样,霍氏视20世纪为“最糟糕的世纪”。不过与一帆风顺的伯林相比,命运多舛的霍氏与那个同样错谬千端的时代形成了一种“错上加错”的恶趣——我想这是他将自传命名为“Interesting times”的原因。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左派人士、爵士乐爱好者等等,各种标签杂糅,就像之前看到的,它们带给霍氏颇多不公平。但是也要看到,同样的命运也给予了他意想不到的运气和声名。不说别的,他的著作能够在中国一一畅行无碍,少不了这身左派行头所带来的幸运。
      然而如果读者能用心去阅读霍布斯鲍姆的作品,就会发现,在那身行头的背后,是一颗毕生追求真实的诚心。就像他自己所说,早在十多岁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就已成形,且从未更改过:“即便是谈论起自己生命中最在意的人物或事情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自欺欺人。”在这一点上,他从未被任何意识形态所俘获。他坚称,从根本上讲历史学家研究的起点,就是区分确凿的事实与凭空虚构,区分基于证据及服从于论据的历史论述与那些空穴来风、信口开河式的历史论述。(《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
      正是因为霍氏有别于“后现代神话”的史家态度,我作为一个怀揣问题的读者,才相信我未必能在他的自传中找到正确答案,但肯定能找到真实答案。
      说起来,我对霍氏的疑问归根结底就一个: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同时又是共产党员,霍氏在服从真理或服从意识形态的选择面前,他是怎么做的?
      我想,这肯定也是大多数崇敬霍氏的读者共同的疑惑。事实上就我看来,《趣味横生的时光》大部分章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回应这个问题。读完这部世纪学人的自传,借此放宽历史的眼界,关于真实与谬误,我们或许会通情达理很多。
      
  •   口水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