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

出版时间:2009-6-16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作者:夏丏尊,葉聖陶  页数:292  
Tag标签:无  

前言

   我看《文心》/作家 朱天衣   《文心》是一本很奇特的書,它在一甲子有多、亦即是七十多年前,曾是一本暢銷書,內容主要在教導莘莘學子如何「讀」與「寫」,它本該以條例、工具書的形式出現,但夏丏尊與葉陶聖兩位先生卻以小說的形式,亦即說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為什麼如此呢?我以為整本《文心》在講述「讀」與「寫」時,念茲在茲的就是「生活」--欣賞古今中外著作時,離不開作者執筆時的背景解析;為文書寫時,更該貼近生活。這對初學寫作的孩子尤其重要,因此他們以幾位初中生入學後學習的狀態為故事架構,再以生活化的方式書寫,藉以傳達他們所想說的話語。 這樣的書寫不僅好看易懂,且兩位先生在未集結成冊前,以輪流執筆的方式陸續先在雜誌中連載,如此一來,便可以將即時發生的時事信手拈來,成為文章的素材,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那段歲月已歸入史頁,但當時動盪不安的氛圍,卻扎扎實實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包括東北戰火正熾、上海陷入保衛戰的緊張情勢,以及人們在戰爭籠罩下的困境,都穿插進故事中,且隨著故事中的人物跌盪起伏,這樣貼近真實生活,能不得到廣大群眾的共鳴與迴響嗎?即便以現今來看,這都算是很一種很奇特的書寫方式,而且別忘了,它本該是一本工具書。 此外,還想談談這本書的另一個背景,就是「社會主義」的部份,在第八篇「詩」這章節裡,因為「一.二八」事變,引起金融恐慌,許多銀行紛紛倒閉,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一般的市井小民,這和我們此刻所面臨的金融海嘯帶來的衝擊是相仿的,在這樣的氛圍裡,第一個該被撿討的當然是原本能呼風喚雨的資本家,當時資本主義橫行霸道,還不太有其他力量能與之抗衡,「社會主義」似乎就成了唯一的救贖,所以當故事中的枚叔帶著孩子展讀新俄作家的詩作「工廠的歌」及「天國的工廠」時,便會如許的讚嘆。 且後來故事還讓主角之一的樂華因家計不濟輟學到工廠工作學習,趁便也大大讚揚了勞動的可貴,這對出生在臺灣逢「共」必反的我們而言,是會有些刺眼的,但若是我們把眼光調焦到當時的中國,清末以降,所有加諸於我們國家的枷鎖,幾乎全來自於代表資本主義的西方國家,稍有志氣的青年,莫不以站在對立面的社會主義為師,尤其打著工農兵旗號,便意謂著和弱勢站在一起對抗腐敗的強權,「擁抱馬列」在當時幾乎可說是和「愛國」劃上等號的。 當然,爾後共產黨在中國施行許多政策後,才發現共產是理想,它的辦法卻不符合人性,在一切共產又同酬下,人的能力降到了最低,更糟的是,以出身論階級,以至造成外行領導內行,到最後人無法盡其才,無法貢獻一己之力,國家焉能不亂,直到發生文化大革命大家才醒悟這是倒行逆施,而這也都是後話了,至少在這本書出版時,社會主義共產制度尚代表人道精神,它確實曾是有理想的熱血志士冀望的對象。 若說閱讀《文心》,與此刻的我們還有甚麼出入,那應當就是時代不同,有些習慣用語相異,所產生的隔閡感吧!在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曾拿給身邊一位九年級的高材生試著讀讀看,她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本時代好久遠的書,用詞用語和現在很不相同。」但讀得懂嗎?「沒問題呀!意思都能明白。」也許這正說明了歷史綿延、幅員遼闊的中華民族,即便有百花齊放的各色方言,但歸結在同一個系統下的文字書寫,就算久了、遠了,也溝通得了,所以在進入《文心》之始,我們可試著略做調適,讀這本書仍是可以暢行無礙的。 說到這,不禁讓我想談談近年來的母語教學,以我所見,既然稱之為母語,就該以母親教孩子牙牙學語的方式進行,無需文法,無需羅馬拼音,直接口傳心授,以最生活化的方式進入就對了,但不知為甚麼,現在小學在教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時,卻編了一套看不懂、也念不出音來的文字,別說孩子霧裡看花,連原本會說母語的大人也一知半解,這不就是教學脫離了生活的緣故?當然有許多懷有「建國」理想的學者,冀望藉此發展出一套有別於「中國」的文字系統,但語言文字最基本的功用即是溝通,是經過數千年演化、幾十億人約定俗成的溝通工具,又豈是極少數人關起門來自創一套系統能取代、能撼動得了呢? 方言的繁複、多元化,只會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更多采多姿,創作出更豐美的藝術,音樂如此,繪畫雕塑如此,文學更是如此,但用以溝通的文字一旦呈斷裂且暴戾式的變更,先不談可行性,首先,我們就會失去和更多數的人,包括活著的及逝去的人交談溝通的能力,那會是甚麼樣的損失呢?數千年來,先民所流傳累積的豐富文化,可以是負債,也可以是遺產,端看我們怎麼去活用它,這在「文心」中亦花了不少篇幅探討,在當時是「中西」、「古今」之辯,沒想到事隔近八十年,一樣的問題仍騒擾著我們,只因為政治掛帥的緣故。 回到本該是工具書的《文心》吧!書中當然談到了很多增進語文能力的方法,包括題目與內容的主客關係,以觸發、印象進入書寫,信件、日記的應用,詩詞的欣賞、創作,東方、西方戲劇的比較,書畫創作的共通性,乃至前一陣子我們也吵得火熱的修辭學,其中雖也有較深澀的文法教學,但萬變不離其宗的,都會將其回歸到「生活」的層面,就好比說到修辭時,書中請了一位趙先生來和大家演講,他以非常平實的口吻略談了修辭的分類與運用,而最後終結時特別提到修辭技術的源頭,還該是深刻的生活,也就是說,再華麗的文藻,若沒有深刻的內容,只是在文字表面形式上用功夫,那也只是雕蟲小技而已。 回頭來看看我們的語文教學吧!近年來,大家不是常怨嘆這一代的孩子語文程度低落,當我們把閱讀摒除於正規課程之外,老實說要提升孩子的語文能力便已是緣木求魚了,閱讀的重要花三天三夜都說不盡,這裡就先擱下不說。而讓我不明白的是,既然覺得孩子程度不夠,那又為甚麼要把以往初中都不會教的修辭學擺入國小的課程裡,我以為除了方便考試,沒有別的理由好說。就像報上曾有讀者投書說道:與其每次要為某個字的正確讀音爭論不休,不如開放各式讀音,只要聽得懂即可。可是對不起,只要現在考試的方式不變,這建議是行不通的,因為選擇、是非題的考法,是必須要有標準答案的,所以在同樣的需求下,修辭學便也應運而生了。 我也看到一位老師投書要大家別輕看孩子,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認真努力的學習,孩子終究還是可以學好修辭學的,我當然相信要學好一門絕活,多給時間是能成事的,鐵杵不就是這樣磨成了繡花針?只是我不明白,要孩子在邏輯能力還不完備的年紀學這些修辭來做甚麼?寫文章嗎?閱讀文章嗎?還是提早做一位文學評論者?我看即便是文學評論家也不會拿修辭學去度量一位作家的作品,所以要孩子們花這麼大工夫學會如何分辨映襯、誇飾、隱喻……的目的是甚麼?除了為孩子在閱讀與寫作設下更多的障礙,我真的看不出其中還隱藏了甚麼精深的道理,而且這樣大量的時間可以讓孩子讀多少有趣的書?學多少有意思的課程?就算只是到操場活動活動,都要美多了。 最後讓我們來談談書寫吧!《文心》確實讓我重新省思了許多事,最深刻的部分就是這麼多年來陪伴孩子寫作的方式是否對了?書中把文章書寫分成習作、應用與創作三個層面,一般課堂上的練習及應付考試自然就是習作了;運筆嫻熟了、寫作習慣養成了,未來人生的路上凡是需要書寫的時候,手握著筆就不會有千斤重了;而創作的範疇就不是人人可及的。這確實也是我的經驗談,二十多年來,我所接觸過的孩子不下千人,我深切明白,其中真正能走入文學創作這條路的孩子確實稀有,不會超過十人,這很符合社會結構的比例,而明白創作之路艱辛的我,自然也不會隨意鼓勵孩子往這上闖,那麼,我這麼使勁的投入這項工作,只是為了讓孩子能對付學校功課?在基測、指考時不至失分?偶而參加個比賽、徵文能得獎?未來求職寫自傳、履歷不成問題?如此而已嗎?當我回頭再看檢視這麼些年來和孩子共處的時光,我發現,其實自己一直在和他們分享我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那是生活的,也是文學的,天底下沒有一個生命是全然相同的,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且值得被珍視的,一個生命流動的軌跡,表現於文字、藝術,或僅止於生活,都是文學的呈現,人生和文學是切切相繫的。 所以文學是既深且廣的,它不僅止於寫與讀,還該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始終感謝父母給予我一個豐饒的讀寫環境,但我更該感謝他們賦予我一雙文學的眼睛,讓我可以透過別人的書寫明白另一種生命形態,也讓我能以一位書寫者的角度看待自身的處境,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樣貌。《文心》最後一章的「最後一課」,談到三年來王老師所給予學生們的,不就是同樣一份禮物?而這二十多年來,我不自覺的最想和孩子們分享的也同樣是這份捧在心口的珍寶。 讀過《文心》,再展望未來教學寫作這件事時,我的態度仍會是一樣的,只是我會更歡欣愉悅的以父母待我的方式,和孩子們徜徉在豐美的文學天地間。

内容概要

  傳承半世紀、一生受用的中文學習課  朱自清最推薦的中文學習書,一本用故事教你「讀」和「寫」,讓你從日常生活中抓住學習中文的訣竅,寫出好中文。  一本用故事教你「讀和寫」的書!  .中文不好,其他科目也不會好:只有提昇中文能力才能增加其他科目的學習力!  .生活教育差,其實是中文差:只有從心感受到語文的美及意境,才能見賢思齊,提昇自己的品格境界!  .中文應該這樣學,簡單有效不複雜:簡單原則告訴你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隨時體會中文、學習中文。  .提昇中文力,再也不怕讀和寫:學寫作就是學表達,不僅作好溝通更能抒發人心,掌握方法寫好作文不用怕。  《文心》是一九三○年代,兩位對中文教育諄諄善誘的前輩為中學生寫出來的語文教育書。  當時這兩位教育家看到中學語文教學遇到不少問題,因此商量寫一本專講讀和寫的書,和青年學生們談談這些問題。兩位輪流執筆,花費了一年的時間,先是在《中學生》雜誌上發表,後來集結成《文心》這本書,數十年來一直深受讀者歡迎,再版不輟。  時至今日,這本書中所談關於中文學習的一些基本觀念,仍然是學好中文最重要的基礎。學中文絶對不只是為了考試,它還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及處理生活的能力,所以必須從年輕的時候就紮下基礎。如果不把教學的目的弄清楚,或者學習的方法不得當,自然會遇到許多問題,所以,這不僅是一本屬於中學生的書,更是中學教師應該讀的一本書。  這本書是用故事體裁寫的,內容多是兩位作者的親身體驗變成的故事。循循善誘的國文老師王仰之,好學不倦的學生樂華與大文,師生之間的對話不僅僅是帶出涵括修辭、語法、語彙、詩詞、小說、日記、書信、工具書、文學史等,與作文相關的全部語文知識,還帶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求學環境,這或許也是閱讀此書額外的收穫。

作者简介

  夏丏尊  (1886-1946)夏丏尊是上個世紀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一位熱心的語文學家。他自幼學習經書,十六歲時(1900年)考中秀才。隔年赴上海讀書,後改入紹興府學堂學習,讀了半年後因家貧不得不中斷學習,回故鄉教書,在教書的同時仍勤奮自修中英文。1905年十九歲時負笈東瀛,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之後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而後同樣因為經濟問題不得不輟學回國。至此結束了他的學生時代。  雖然夏丏尊始終未取得過任何畢業文憑,甚至連中學都未曾修業完,但憑著自身的毅力與勤奮自修,在學術、語文、翻譯等方面有著不凡的成就。  他是中國最早提倡語文教學革新的人,是白話文運動的健將。歷任浙江春暉中學、上海立達中學教師、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他並創辦開明書局,以及《中學生雜誌》,期望透過出版品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並提出「受教材不等於受教育」的觀點。認為學生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日常所必需的各種基本能力。  1934年,他與葉聖陶共同撰寫的讀寫故事《文心》出版,是由連載於《中學生雜誌》上的文章所集結而成。該書出版後深受中學師生歡迎,被認為在國文教學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葉聖陶  (1894-1988)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是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文學出版家和政治活動家。  1907年,葉聖陶進入蘇州草橋中學(即後來的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就讀時,開始接觸外國小說及當時的文藝新潮,不僅深受影響,更與同學組織了詩會《放社》。中學畢業後,於當地一家初等學校任教,並嘗試新式教學法。而後至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學校任教,同年擔任商務印書館的小學教科書編輯。  葉聖陶終其一生都專注推動文學運動。曾參與北京大學的學生組織「新潮社」,並參與出版小說、新詩、小品、文學批評及劇本等各種文學作品。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學和大學任教,並與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1923年在為文學家開辦的書室「樸社」擔任編輯。  葉聖陶擔任編輯之前,曾做了十多年的教師,教育名言是:「教是為了不教」。亦即教育學生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具備自我教育能力,能自覺地豐富和完善自己,而不需再被誰教。更認為應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僅止於灌輸書本知識。這個觀念帶給當時強烈依賴記憶與灌注的傳統語文教學方法,相當大的衝擊。

书籍目录

序一 朱天衣序二 陳望道序三 朱自清一 「忽然做了大人與古人了」二 方塊字三 題目與內容四 一封信五 小小的書櫃六 知與情與意七 日記八 詩九 「文章病院」十 印象十一 詞的認識十二 戲劇十三 觸發十四 書聲十五 讀古書的小風波十六 現代的習字十七 語彙與語感十八 左右逢源十九 「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二十 小說與敍事文二十一 語調二十二 兩首《菩薩蠻》二十三 新體詩二十四 推敲二十五 讀書筆記二十六 修辭一席話二十七 《文章的組織》二十八 關於文學史二十九 習作創作與應用三十 鑒賞座談會三十一 風格的研究三十二 最後一課附錄 重印後記 葉至善

章节摘录

   三 題目與內容   星期六的第一班是國文課的作文。許多同學來到這學校裡,這還是第一次作文;大家懷著「試一試」的好奇心,預備著紙筆,等候王仰之先生出題目。 天氣非常好。陽光從窗外的柳條間射進來,在沿窗的桌子上、地板上、同學的肩背上印著繁碎的光影。王先生新修面頰,穿著一件洗濯得很乾淨的舊綢長衫,斜受著外光站在講臺上;誰望著他就更親切地感到新秋的爽氣。 「諸君且放下手裡的筆,」王先生開頭說,「這是第一次作文。關於作文,我要和你們談幾句話。現在我問:在怎樣的情形之下,我們才提起筆來作文呢?」 「要和別地的親友通消息,我們就寫信,寫信便是作文。」一個學生回答。 「有一種意見,要讓大眾知曉,我們就把它寫成文字;這比一個一個去告訴他們便當得多。」 「經歷了一件事情,看到了一些東西,要把它記錄起來,我們就動手作文。」 「有時我們心裡歡喜,有時我們心裡愁苦,就想提起筆來寫幾句;寫了之後,歡喜好像更歡喜了,愁苦卻似乎減淡了。有一回,我看見親手種的薔薇開了花,高興得很,就寫一篇《新開的薔薇》;再到院子裡去看花,覺得格外有味。又有一回,我的姊姊害了病,看她翻來覆去不舒服,我很難過,就寫一篇《姊姊病了》;寫完之後,心裡彷彿覺得鬆爽了一點。」 王先生望著最後說話的一個學生的臉,眼角裡露出欣慰的光,他點頭說:「你們說的都不錯。在這些情形之下,我們就得提起筆來作文。這樣看來,作文是無所為的玩意兒嗎?」 「不是。」全級學生差不多齊聲回答。 「是無中生有的文字把戲嗎?」 「也不是。」 「那麼是什麼?」王先生把聲音提高一點,眼光攝住每一個學生的注意力。 「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朱志青的口齒很清朗,引得許多同學都對他看。 王先生恐怕有一些學生不很明白朱志青的話,給他解釋道:「他說作文同吃飯、說話、做工一樣,是生活中間缺少不來的事情。生活中間包含許多項目,作文也是一個。」 樂華等王先生說罷,就吐露他的留住在唇邊的答語道:「作文是應付實際需要的一件事情,猶如讀書、學算一樣。」 王先生滿意地說:「志青和樂華都認識得很確當。諸君作文,須永遠記著他們的話。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 停頓了一會兒,王先生繼續說:「那麼,在並沒有實際需要的時候,教大家提起筆來作文,像今天這樣,課程表上規定著作文,不是很不自然的可笑事情嗎?」 「這就叫作練習呀。」大文用提醒的聲口說。 「不錯。要教諸君練習,只好規定一個日期,按期作文。這是不得已的辦法。並不是作文這件事情必須出於被動,而且必須在規定的日期幹的。到某一個時期,諸君的習慣已經養成,大家把作文這件事情混和入自己的生活裡頭,有實際需要的時候能夠自由應付:這個不得已的辦法就達到了它的目標了。」 王先生說到這裡,回轉身去,拿起粉筆來在黑板上寫字。許多學生以為這是出題目了,都聳起身子來看。不料他只寫了「內容」兩個字,便把粉筆放下,又對大家談話了。 「我們把所要寫的東西叫作『內容』,把標舉全篇的名稱叫作『題目』,依自然的順序,一定先有內容,後有題目。例如,看見了新開的薔薇,心裡有好多歡喜的情意要寫出來,才想起《新開的薔薇》這個題目;看見了姊姊害病,心裡有好多愁苦要想發洩,才想起《姊姊病了》這個題目。但是,在練習作文的當兒,卻先有題目。諸君看到了題目,然後去搜集內容。這豈非又是顛倒的事情嗎?」 全堂學生都不響,只從似乎微微點頭的狀態中,表示出「不錯,的確是顛倒的事情」的回答。 「顛倒誠然顛倒,」王先生接下去說,「只要練習的人能夠明白,也就沒有害處。練習的人應該知道作文不是遇見了題目,隨便花言巧語寫成幾句,就算對付過去了的事情。更應該知道在實際應用上,一篇文字的題目往往是完篇之後才取定的;題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於稱說,並沒什麼了不起的關係。這些見解很關重要。懂得這些,作文才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不懂得這些,作文終於是玩意兒、文字把戲罷了。從前有人閒得沒事做,取一個題目叫作《太陽曬屁股賦》……」 全堂學生笑起來了。 王先生帶著笑繼續說:「他居然七搭八纏地寫成了一篇,搖頭擺腦念起來,聲調也很鏗鏘。這種人簡直不懂得作文是怎麼一回事,只當它是無謂的遊戲。其實,這樣的作文,還是不會作的好;因為如果習慣了,對於別的事情也這樣『遊戲』起來,這個人就沒有辦法了!然而,從來教人練習作文,用的就是類乎遊戲的方法,諸君恐怕不大知道吧?剛才看了幾頁歷史,就教他作《秦始皇論》、《漢高祖論》,還沒有明白一鄉一村的社會組織,卻教他作《救國的方針》、《富強的根源》。這不但二三十年前,就是現在,好些中學校裡還是很通行呢。這些題目,看來好像極正當,可是出給不想作、沒有能力作的學生作,就同教他作《太陽曬屁股賦》一樣,而且對於他的害處也一樣。」 又是一陣輕輕的笑聲,笑聲中透露出理解的欣快。 「所以,我不預備出這一類的題目給諸君作。本來,出題目可以分作兩派。剛才提起的是一派。這是不管練習的人的,要你說什麼你就得說什麼,例如要你論秦始皇你就得論秦始皇;要你怎麼說就得怎麼說,例如要你說『我國之所以貧弱全在鴉片』,你就得說『我國之所以貧弱全在鴉片』。另外一派就不然,先揣度練習的人對於什麼是有話說的、說得來的,才把什麼作為題目出給你作。而且這所謂什麼只是一個範圍,寬廣得很,你劃出無論哪一個角來說都可以。這樣,雖然先有題後作文,實則同應付實際需要作了文,末了加上一個題目的差不多;出題目不過引起你的意趣罷了,所寫的內容還是你自己原來就有的。我的出題目就屬於這一派。」 王先生說到這裡,才在黑板上寫出兩個題目: 《新秋景色》 《寫給母校教師的信》 許多學生好像遇見了和藹的客人,一齊露著笑臉端詳這十幾個完全了解的字。有小半就拿起筆來抄錄,還有幾個隨口問道:「是不是作兩篇?」 王先生一壁撣去衣袖上的粉筆灰,一壁回答道:「不必作兩篇,兩個題目中揀作一個好了。如果有興致兩個都作,那當然也可以的。──你們且慢抄題目,我還有幾句話。對於這兩個題目,我揣度諸君是有話說的、說得來的。我們經過了一個炎熱的夏季,這十幾天來天氣逐漸涼快,時令已交初秋,我想大家該有從外界得來的一種感覺,從而想到『這是初秋了』。請想想看,有沒有這種感覺?」 「有的,」一個胖胖的學生說。「我家裡種著牽牛花,爬得滿牆,白色的、紫色的、粉紅色的都有。前一些時,早晨才開的花,經太陽光一照就倒下頭來了,葉子也軟垂垂地沒有力氣。有一天上午,已經十點鐘光景了,我瞥見牆上的牽牛花一朵朵向上張著口,開得好好地。從這上邊,我就想到前幾天落過幾陣雨,我就想到天氣轉涼了,我就想到『這是初秋了』。」 「你如果作《新秋景色》這一個題目,你將說些什麼呢?」王先生問,聲音中間傳達出衷心的喜悅。 「我就說牽牛花,」那胖胖的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牽牛花經得起太陽光照了,這是新秋的景色。」 王先生指著那胖胖的學生對一班學生說:「這是他的文字的內容。這個內容不是他自己原來就有的嗎?你們感覺新秋的到來當然未必由於牽牛花,但一定有各自的感覺;也就是說,各自的文字各自有原來就有的內容。大家拿出來就是了,這是最便利的事情,也是最正當的事情。」 大部分的學生一時沉入凝想的狀態;他們要從他們的儲蓄庫中檢出一些來,寫入他們的文字。有好幾個分明是立刻檢到了,眉目間浮現著得意的神色。 「再來說第二個題目。諸君在小學校裡有六年之久,對於小學校裡的教師,疏遠一點的伯叔還沒有這般親愛。現在諸君離開他們,來到這裡,一定時時刻刻想念著他們,有許多的話要告訴他們。不是嗎?」 全堂的同學有大半是像樂華、大文一樣,以前並不在H市的小學校讀書的,經王先生這麼一提,被他勾起了心事,就覺得非立刻寫一封信寄去不可;他們用天真的懷戀的眼光望著王先生,彷彿說:「是的,正深切地想念著他們呢!」 一個學生卻自言自語道:「明天星期日,我定要去看看我的屠先生了。這幾天下午總想去,只因在運動場上玩得晚了,一直沒有去成。」 「你的屠先生就在本市,」王先生說,「所以明天你可以去看他。他們的先生不在這裡,而要同先生通達情意,除了寫信還有什麼辦法?現在我要問從別地來的諸君:寫一封信寄給你們的先生,是不是你們此刻的實際需要?」 「是的。」大半學生同聲回答。 「信的內容是不是你們原來就有的?換一句說,是不是原來就有許多的話想要告訴你們的先生?」 「是的。」 「那麼,我的題目出得並不錯。題目雖然由我出,你們作文卻還是應付真實的生活。」 王先生挺一挺胸,環視全堂一周,又說:「諸君揀定了題目,就在自修的時候動筆。下星期一交給我。作成了最好自己仔細看過,有一句話、一個字覺得不妥當就得改,改到無可再改才罷手。這個習慣必須養成:做不論什麼事情能夠這樣認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文心》是一本很奇特的書,它在一甲子有多、亦即是七十多年前,曾是一本暢銷書,內容主要在教導莘莘學子如何「讀」與「寫」,它本該以條例、工具書的形式出現,但夏丏尊與葉陶聖兩位先生卻以小說的形式,亦即說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為什麼如此呢?我以為整本《文心》在講述「讀」與「寫」時,念茲在茲的就是「生活」。  ──朱天衣

编辑推荐

   ◎聯合推薦   李家同/靜宜、暨南、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朱天衣/作家   余光中/名詩人、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何寄澎/台大中文系教授   張曉風/ 作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