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白

出版时间:2008.5.1  出版社:印刻  作者:陳玉慧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Munchen leuchtet.──Thomas Mann, Gladius Dei慕尼黑在發光。──引自湯瑪斯‧曼短篇小說〈葛拉弟奧斯〉一文
讀她的文章就像坐在美麗的河岸,然後逐漸進入冥想。在我的精神之眼,文句一直流過…… ──明夏(Michael Cornelius)
她,進入德國家庭且深探他們的靈魂感知,有關碧娜鮑許與荷索,尼采或徐四金;她,識得劇場大師並為台灣策劃德國狂潮系列劇展,引介卡斯登穆勒和歐斯特麥耶導演帶來德國劇場創新氣息;她,為莒哈絲、毛姆、卡夫卡、卡繆、佛洛依德等文學心象著迷不已;她,身為媒體駐歐特派員,與各個意見領袖遭逢,寫下達賴和哈維爾等的探訪故事;還有對自己的身體心靈,如何安置慕尼黑史坦柏格湖的尋思追問。
她,是謎樣的陳玉慧,也是誠懇為讀者找思想找典範找答案的陳玉慧;她的身影行跡遙遠飄忽,然她總是將世界帶到你眼前,讓你真實看見,孤寂沉迷的自己。

作者简介

陳玉慧,很小便開始寫作,少時離家,去巴黎戲劇學院學戲劇,到紐約外外百老匯當導演,後來留在慕尼黑擔任《聯合報》駐歐特派員。法國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院文學系碩士及博士班,作品得過各項大獎,包括台灣國家文學獎金典獎、香港浸信大學的紅樓夢文學獎評審獎,及台灣新聞評議會主辦的傑出新聞人員獎。曾當過演員和編劇,也導演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大戲,如與明華園合作之《戲螞蟻》。去過許多戰爭和國際新聞的現場,訪問過無數國際領袖與菁英,多年來不定期為德語媒體《南德日報》及《法蘭克福廣訊報》撰稿。被舞蹈家林懷民譽為當代最動人的散文家,文學評論家陳芳明則稱以台灣的「歐洲之窗」。小說作品《徵婚啟事》是暢銷書,曾改編成舞台劇及電影,轟動一時;而影射台灣百年歷史的長篇《海神家族》已翻譯成德語版在德國出版。文學作品:《海神家族》、《失火》、《徵婚啟事》、《深夜走過藍色的城市》、《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獵雷》、《你是否愛過》、《巴伐利亞的藍光》、《你今天到底怎麼了》、《我不喜歡溫柔(因為溫柔排除了激情的可能)》、《德國時間》等。戲劇作品:《誰在吹口琴》、《戲螞蟻》、《謝微笑》、《歲月山河》、《離華沙不遠》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慕尼黑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現在是15:07 ,再過一個小時我會在地鐵里,放下我的書轉身投入工作中。我還記得我早晨醒來從墊高的枕頭里瞥見這本白色封面的書,我把慕尼黑白四個字不知怎麼看成了愛慕黑白,也許這就是我對這部書的感受吧。文字太精美,生活仿佛一幅畫面被女人的手指輕輕撫摸出紋理。
      
      我最喜歡陳玉慧這本書里《我為何寫作》,邊讀我邊會想起三毛的《鬧學記》,一遍聯想,一遍比對,發現善於文字的人都有這樣那樣的,相同又不同的缺陷和優勢,以及,幸運,又不幸的童年。陳玉慧和三毛,我忍不住聯想,聯繫到一起,在《巴黎日記》里,她這樣,那樣,和那些男人相處,又讓我想起三毛獨自穿過柏林牆檢查站去往東柏林的經歷,最後英俊的東德軍官目送她時,三毛說跟我走!跟我走!那畫面的哀與怨,我忍不住拿來和陳玉慧與那捲髮身瘦的法國男子相比較,如此那麼。
      
      我還喜歡陳玉慧關於景色的描述,比如《巴伐利亞的藍光》、《我親愛的姐妹》,眼前的東西是你心靈的臆造,還是真實的存在,又或是心靈與實際相互溝通的成果?或者,怎樣都有一點吧。
      
      我也喜歡陳玉慧關於人物的描寫,《給韓斯的一封信》講的是一個人,角度是從他人自身的經歷和角度來怎樣看待那個人,於是乎我想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在成就別人方才為人?成己成人…,我不知道了。
      
      關於作家的評論,關於文學史的描述,關於戲劇的論述,我不太好說,有些也不懂,但很耐看。之所以給四星,而不是五星,給推薦而不是力薦,就是因為我還不懂,我不能因為前面的神迷而將後面不懂得的隨便也一起評價了。
  •     他的眼睛看得很远
      
      因为童年时他去过天堂
      
      所以他的字句才能在蓝天白云里流动
      
      ——Else LaskerSchüler
      
      
      
      
      我曾经好几次谈论过陈玉慧的写作风格,我开始觉得,我想很多人应该也注意到了,陈玉慧的文学世界愈来愈成熟完美了。
      
      那文学世界的神奇之处一直在于她独特的文字叙述能力,她经常是文字的魔幻师,只有她才有那种节奏和旋律,只有她才能把内在活动如电影画面般呈现出来,像心的跳动那么自然。
      
      那些句子从深沉的灵魂里灵光乍现,那光线明亮清晰,足以明亮幽暗的荫谷。
      
      我是有偏见的,因为我是她丈夫。而且我的中文完全不行,我只能期待她的翻译,我可以说的是,我了解她的文字是因为我那天生高度古怪的直觉,我天生能明白她在说什么。
      
      不管她以什么形式写作,不管她以英文或德文翻译给我,或者有时我也忍不住将她的文字输入翻译机,我自始至今都觉得,她叙述文字的语调是绝无仅有的,我可以毫不迟疑地指认出来。
      
      我同时发现,中文如此适合她,中文是以单字组成,而那些单字有时像图象,中文可以像一连串的蒙太奇影像连接,不像德文有那么严格的造句文法,读者并不是从白纸黑字里去了解中文,而是从那些字与字之间的留白去了解,陈玉慧的文字因此无法翻译,但她是幸运的,她知道如何巧妙地使用中文,她竟然可以如此写作,怎么不令人羡慕?
      
      对我,陈玉慧的句子经常像诗。她的一篇一篇的散文逐渐成为我的灵魂。读她的文章就像坐在美丽的河岸,然后逐渐进入冥想。在我的精神之眼,中文一直流过,我完全了解,她的文字如此美,如此深奥,她的文字具有音乐性。我为什么能完全明了?即便我不懂中文?因为我是她的灵魂伴侣,因为我便是她文字的化身。
      
      做为作家,你得爱上文字。那些文字人人都在使用,但只有少数人才能独特地使用他们,如果你为他们找到节奏,找到旋律,甚至找到画面,他们便成为你的缪斯。写作是神奇的,充满神性,那些美好的句子拥有他们自己的生命。写小说时,突然之间,你写的故事或人物活了起来,那么,那小说便不再是草稿,故事从此拥有身躯,他会流汗也会流泪,他会忍耐,也会发笑。我热爱这样的时刻,即便你所创造的是恶魔。
      
      玉慧曾经告诉我,写作是她活下去的方式。我很晚才开始写小说,我也只有在开始写小说后才了解她在说什么。我面对我内在的恶魔,只有在写小说时,我才可能远离那些黑暗。玉慧也说,只有写作才能使她的生命完整合一,无论如何孤独和苦痛,写作便是救赎。
      
      亲爱的读者,你可以在陈玉慧的作品中察觉这些,这本散本集更不会例外。我要特别提到的是这本散文集里的《给韩斯的一封信》,因为此文最能代表陈玉慧散文风格,优美及具有诗意,成功地为一位逝去的人立传,同时传达了大时代的讯息和对战争的省思。
      
      韩斯是我父亲,他死前留给了我一本书。那本书他只印了三份,那并非日记或自传,那是一本记录,他把他一生做过的一百件成品印成一本目录。书内附有一百张照片,那些成品都是为我们而做的,桌子,椅子,柜子,木偶,画作或者木刻,他在照片之下作了说明,把过程和历史都说得清清楚楚。
      
      我父亲在他很年轻时便退休了,从此便沉浸在自己的木匠嗜好里。他在地下室有一工作室,他喜欢并且会做各式木制品,包括巴伐利亚式的家具。他的习惯便是在完成作品之后,在作品背后写下自己的心得,那些心得还包括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看法,现在这些心得便是他留给我的全部文字。
      
      而我对他有如此多的记忆。多少次我到地下室去找他,我闻到木头或蜡味,他向我解释如何使用刨木或其他工具,他老是用同一只铅笔记录这些制作过程,现在这些沙发或柜子背面都找得到他的痕迹。
      
      今天我翻开那本记录书。他写着那一年如何雕刻那只如今仍放在我们家门口的皮诺丘(Pinocchio),他在皮诺丘木偶背后写着,当他用斧头砍在树上时,那棵树轻声地告诉他,轻一点,别伤到你的木偶。他又写着:这是一位试着雕刻木偶的人的故事,每当他要砍树时,树木便会与他说话。
      
      如今,我父亲的家具也与我对话。他们仿佛便是我父亲灵魂的再生。
      
      那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父亲问:生命有任何意义吗?我的父亲说,有的,那些木制品和他说话。还有,他说,不要只说不做,只有去实践生命,生命才有意义。
      
      我的妻子便是如此理解他,并为他写了一篇纪念文。韩斯一定非常喜欢这篇文章。他是伟大的人,受尽了战争的折磨,发愿要让我们过他没能过的生活。他给我们留下永恒的东西。
      
      我的父亲死于茵梦湖边的一家医院。那一年他九十岁,心脏病发。他是我这一生唯一触摸过的尸体。我进入那间房间时,他的眼睛尚微微张开,他的身体像白蜡一般,就像毛泽东或列宁死后那样,我想对他说什么,但是我突然崩溃了,我俯在他胸前,他的身体硬得像块木头,我对他说许多愚蠢的话,我的父亲沉默着,他躺在那里,他永远对我有那么多耐心。过了一会,我站了起来,我开始照相,我以为镜头可以为我见证,并且为我记下所有我那时无法忍受的悲伤,或者,也只有这样的动作可以取代那时我的无助。就在那样东按一下西按一下时,我看到我父亲正在微笑。我之前并没有看到这微笑。
      
      那时,我确知我的父亲便在那间房间。我确知。我确知他站在窗前,他在微笑。
      
      我为他取下他手上的结婚戒指和桌里的电动刮胡刀,我将之放入那只他用了多年的旅行包,我为他合上他微开的眼睛,然后离开那间父亲的房间。
      
      
      
      作者:明夏(Michael Cornelius)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