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9/01 出版社:御書房 作者:洛克‧布萊恩 页数:280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理財教育」就是一種「生存教育」 2003年一位年僅16歲的英國女孩Callie Rogers贏得190萬英鎊樂透彩金,英國最年輕彩票頭獎得主,名噪一時,中獎後的她,又買車又買房,光是為自己和家人就買了4棟房子,還花了30多萬鎊旅行等,但更糟糕的是,她還交了一個有嗑藥的男友,年紀輕輕生了2個孩子,並花了許多獎金在毒品上。 在2008年Callie Rogers又成為新聞頭條;她因涉嫌藏匿古柯鹼及槍枝而被逮捕。如今已有二個孩子的她當初幸運中獎時,立刻做整形手術,毫不避諱地張貼在網路上,並與小她一歲、前科累累的罪犯男友交往,二人時常在夜店外大吵分分合合至今,期間她還曾經自殺過幾次。結果是她在短短幾年便把彩金揮霍一空,如今帶著二個孩子投靠母親,Callie Rogers的年輕歲月,看似幸運之神降臨,但金錢態度的偏差讓厄運接踵而至。 正確的金錢價值觀,這堂學校不可能教導的一門課,然而家庭本身就是一個大教室,父母絕對要有方法、有技巧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這必要的課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每個人一生出來,家庭教育將決定他們的未來,這就身為父母的你的「投資」。孩子們在你的身邊最少有十多年,這麼漫長的時光,除了待在學校學一大堆道理和學術,其實還可以教育小孩做一件更有意義的事:及早了解財務,意義就是投資自己。 「理財教育」就是一種「生存教育」,兒童應從6歲開始經濟意識教育,比如可以開始認識幣值、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父母還可制訂各成長階段的教育計劃,如果孩子可以在逐漸具有經濟獨立的觀念,學會自我謀生,並且奠下終身擁有獨立面對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我們不是對孩子的未來更放心呢? 對於所有有了孩子的家庭來說,已經成為了父母的你們,所面臨的最重大的人生問題,就是如何教育、培養孩子的未來。兒童教育將包含經由實際的理財教育,瞭解商品交易與社會行為,培養孩子參與的感覺和競爭意識,打破從前傳統觀念對理財教育的束縛,為他們將來進入社會作好準備。然而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人形成什麼樣的品質跟他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如果你們的孩子處在一種朝不保夕的貧困狀態下,相信他也很難能養成多麼高尚的品質,為了生存,為了躲避和反擊一些可能遭遇到的不公平,他很有可能走向極端,更談不上對社會有所貢獻了。 有錢不一定代表成功,但可以解決生活上許多問題,是比較靠近幸福人生的其中一種選擇。 曾經有經濟學家做過這樣的一個社會調查,內容是讓一些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主要是從6歲到17歲之間的未成年人回答一個問題;有錢和沒錢的區別。 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們的回答大致如下: 6歲孩子回答;有了錢你可以買到想吃的棒棒糖;沒有錢你就只能看著別人吃而乾流口水。 10歲孩子回答;有了錢可以買房子,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沒有錢,沒有自己的房間,爸爸媽媽一定會每天吵架。 17歲孩子回答;有了錢可以買到地位,世人會因你的地位而產生尊重感,沒有錢就沒有一定的地位,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 金錢在不同年紀有不一樣的體會,但不能忽略它可以帶來的良善功用。有種觀念是:金錢被視為“萬惡之源”,是權力的親戚,是可以用來掌控他人的工具。因此,很多父母都不願意當著孩子的面討論到錢,認為那樣會讓孩子變庸俗。然而,每一種工具的好壞作用完全是看使用者的想法與觀念而定,包括金錢在內。就像時事評論者Walter Winchell所說:「金錢有時候會把笨蛋變成重要人物,也有時候會把重要人物變成笨蛋。」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念,才會有好的運用效益。現今的世界變化,我們已經承擔不起無知所導致的後果,孩子也是一樣。 不可否認地,物質和經濟永遠都是生活的基礎。在這些基礎性的東西達不到某種保障,所有的理想和願望都將成為一紙空談。相信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無憂,無論每個人詮釋的幸福基礎是什麼,都當然包括了物質在內,千萬不要認為這很俗氣,這是現實的一部分。你可以期許自己想要把孩子培養成為律師、教授,或者是明星,這都是目標,但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有錢人,我必須說這是一種不簡單的技能,一種基礎性的教育,將是你幫助孩子完成他的目標和夢想過程中最重要的推進器。那麼,究竟如何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有錢人,一個瞭解錢、會賺錢、會花錢的人?究竟如何才能給孩子一個富裕的人生呢?請進入本書尋找你想要的答案吧。
内容概要
全球最風行的主題.兒童理財教育的第一本【家庭課本】 「理財教育」=「生存教育」 一本書換來孩子富裕的一生 『亞洲父母對孩子的期待,由他們始終堅守的一個觀念可知,“再窮也不能窮到孩子”;而我的父母堅持“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標準。他們意識到:讓孩子擁有一種靠自己獨立的優越感,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意義非凡的。』 這是作者洛克?布萊恩教授點出東西對孩子理財教育最明顯的觀念差異。當全球先進國家的父母都傾力提早灌輸孩子財商知識、甚至更設計了一套套兒童財務知識的教育方法與工具,而銀行也推出了“兒童線上理財遊戲”、坊間更出現“兒童理財補習班”時,每一位父母與師長,該如何與世界同步?扮演好稱職的、嘉惠孩子一生的理財教育者的角色呢? 這本書作者會將多年實際接觸與觀察的經驗,以輕鬆閱讀、深入淺出的親子對話方式,告訴每個父母與師長,關於兒童理財,該如何教育?又該教育什麼?這是第一本兒童理財的『家庭課本』,它的觀念會讓您的子女不會輸在“理財的起跑線”,進而贏得一生的富裕。 【編輯手扎】 「理財教育」=「生存教育」 ◆法國小孩早在3、4歲時,就有“家庭理財課程”,即是讓他們有“數字”的概念、認識不同金額的銅板和紙幣,明白金錢與消費之間的關係。未來您要如何才能不讓子女輸在理財的起跑線? ◆摩根財團的創始人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int Morgan)當年靠賣雞蛋和開雜貨店起家,發財後卻對子女要求嚴格,他如何以自身經驗成功啟發子女的財富教育? ◆印地安黑腳族,以及音樂天才莫札特的故事,為什麼一定要說給孩子聽? ◆為什麼作者建議要讓孩子當「一日家長」,這對孩子能夠有什麼樣顯著的教育良效? ◆富人與窮人的思維有何不同,何以天橋上的父子對話詮釋了「觀念=財富」的真意? ◆華倫巴菲特與科學家牛頓的財富投資故事,為什麼是子女一定要懂的經驗人生? ◆什麼是為人父母必知的扼要有效《CHILD》兒童理財教育法則? 【前言】 「理財教育」就是一種「生存教育」 2003年一位年僅16歲的英國女孩Callie Rogers贏得190萬英鎊樂透彩金,英國最年輕彩票頭獎得主,名噪一時,中獎後的她,又買車又買房,光是為自己和家人就買了4棟房子,還花了30多萬鎊旅行等,但更糟糕的是,她還交了一個有嗑藥的男友,年紀輕輕生了2個孩子,並花了許多獎金在毒品上。 在2008年Callie Rogers又成為新聞頭條;她因涉嫌藏匿古柯鹼及槍枝而被逮捕。如今已有二個孩子的她當初幸運中獎時,立刻做整形手術,毫不避諱地張貼在網路上,並與小她一歲、前科累累的罪犯男友交往,二人時常在夜店外大吵分分合合至今,期間她還曾經自殺過幾次。結果是她在短短幾年便把彩金揮霍一空,如今帶著二個孩子投靠母親,Callie Rogers的年輕歲月,看似幸運之神降臨,但金錢態度的偏差讓厄運接踵而至。 正確的金錢價值觀,這堂學校不可能教導的一門課,然而家庭本身就是一個大教室,父母絕對要有方法、有技巧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這必要的課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每個人一生出來,家庭教育將決定他們的未來,這就身為父母的你的「投資」。孩子們在你的身邊最少有十多年,這麼漫長的時光,除了待在學校學一大堆道理和學術,其實還可以教育小孩做一件更有意義的事:及早了解財務,意義就是投資自己。 「理財教育」就是一種「生存教育」,兒童應從6歲開始經濟意識教育,比如可以開始認識幣值、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父母還可制訂各成長階段的教育計劃,如果孩子可以在逐漸具有經濟獨立的觀念,學會自我謀生,並且奠下終身擁有獨立面對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我們不是對孩子的未來更放心呢? 對於所有有了孩子的家庭來說,已經成為了父母的你們,所面臨的最重大的人生問題,就是如何教育、培養孩子的未來。兒童教育將包含經由實際的理財教育,瞭解商品交易與社會行為,培養孩子參與的感覺和競爭意識,打破從前傳統觀念對理財教育的束縛,為他們將來進入社會作好準備。然而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人形成什麼樣的品質跟他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如果你們的孩子處在一種朝不保夕的貧困狀態下,相信他也很難能養成多麼高尚的品質,為了生存,為了躲避和反擊一些可能遭遇到的不公平,他很有可能走向極端,更談不上對社會有所貢獻了。 有錢不一定代表成功,但可以解決生活上許多問題,是比較靠近幸福人生的其中一種選擇。 曾經有經濟學家做過這樣的一個社會調查,內容是讓一些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主要是從6歲到17歲之間的未成年人回答一個問題;有錢和沒錢的區別。 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們的回答大致如下: 6歲孩子回答;有了錢你可以買到想吃的棒棒糖;沒有錢你就只能看著別人吃而乾流口水。 10歲孩子回答;有了錢可以買房子,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沒有錢,沒有自己的房間,爸爸媽媽一定會每天吵架。 17歲孩子回答;有了錢可以買到地位,世人會因你的地位而產生尊重感,沒有錢就沒有一定的地位,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 金錢在不同年紀有不一樣的體會,但不能忽略它可以帶來的良善功用。有種觀念是:金錢被視為“萬惡之源”,是權力的親戚,是可以用來掌控他人的工具。因此,很多父母都不願意當著孩子的面討論到錢,認為那樣會讓孩子變庸俗。然而,每一種工具的好壞作用完全是看使用者的想法與觀念而定,包括金錢在內。就像時事評論者Walter Winchell所說:「金錢有時候會把笨蛋變成重要人物,也有時候會把重要人物變成笨蛋。」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念,才會有好的運用效益。現今的世界變化,我們已經承擔不起無知所導致的後果,孩子也是一樣。 不可否認地,物質和經濟永遠都是生活的基礎。在這些基礎性的東西達不到某種保障,所有的理想和願望都將成為一紙空談。相信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無憂,無論每個人詮釋的幸福基礎是什麼,都當然包括了物質在內,千萬不要認為這很俗氣,這是現實的一部分。你可以期許自己想要把孩子培養成為律師、教授,或者是明星,這都是目標,但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有錢人,我必須說這是一種不簡單的技能,一種基礎性的教育,將是你幫助孩子完成他的目標和夢想過程中最重要的推進器。那麼,究竟如何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有錢人,一個瞭解錢、會賺錢、會花錢的人?究竟如何才能給孩子一個富裕的人生呢?請進入本書尋找你想要的答案吧。
作者简介
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英國安格利亞大學國際商業博士,因學生時期曾參加香港,日本交換學生計劃,因此啟發對於亞洲文化的高度興趣,曾經居住過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地長達10多年,在各大學擔任客座教授。 過去二十年來他力倡親子理財推廣教育,一直不斷針對亞洲父母進行“親子理財教育”的推廣與研究,親身觀察並訪問上萬人,歸納出以日常生活的方式,改變傳統父母對於孩童金錢的正確觀念。
书籍目录
序世界趨勢:財務教育提早實施【前言】「理財教育」就是一種「生存教育」第一章 理財是教出來的第一節 錢從哪裡來?用來做什麼?第二節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第三節 再窮也不能窮到孩子? 第四節 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第二章 教會孩子看貧富世界第一節 有錢人和窮人的觀察第二節 好觀念改變貧富第三節 千萬別讓子女成為「小貴族」第四節 黑腳族的觀念第三章 欲望,兒童理財的心理課第一節 對孩子說No的技巧第二節 讓孩子自己承擔過度消費的後果?第三節讓孩子當「一日家長」第四節 勤勞報酬率第四章孩子可能的想法與做法第一節 惰性生活的可能藉口第二節兒童預算局長第三節孩子有私房錢到底好不好?第四節 如果你有一千萬第五章 生活理財教室:這樣學習最有趣第一節 少年巴菲特的啟示第二節 遊戲是最佳學習工具第三節 認識價值:推銷是個好方法第四節 消費教材:認識信用卡第五節 投資教材:第一次買股票 第六章 孩子該懂的兩件事:變化與規劃第一節 風險:讓孩子知道牛頓的故事第二節 千萬不能成「負翁」第三節 莫札特的啟示:Bella母親的建議第四節 別讓零用錢睡著,父母可以做的事第五節 認識稅務:摩根財團創始人的教育第七章 如果有一天第一節 孩子,我失業了! 但別擔心第二節 孩子可能的心理反應第三節 不景氣時的理財教育第四節 北歐的教育觀念【結語】《CHILD》兒童理財教育法則篇末總整理:教會自己與孩子思考的那些事
章节摘录
第三章 欲望,兒童理財的心理課 第一節 對孩子說No的技巧 『美國石油鉅子洛克斐勒財團的創始人洛克菲勒(John D. Rockfeller)在童年時代,祖父每週給他10美分零用錢,到週末檢查是否增加,迫使小洛克斐勒到街頭賣報,養成勞動賺錢的觀念。 今天看來,小洛克斐勒的童年不僅對他日後成為商業鉅子有很大的激勵作用,而且對兒童的財務教育也有借鑒意義。』 自從在雜誌看到這段報導,雖然我的朋友Amanda不忍心讓小兒子在街頭賣報,卻也開始認真思索該有的教育方式。 Amanda是一位單親媽媽,五歲的小兒子很愛黏著她吵著逛街、購物,畢竟是好奇加佔有心性,要小孩看到新玩意不動心,簡直比登天還難。Amanda因為平常工作忙碌,曾經試著用愛的彌補教育,無止盡供應小兒子所需,要什麼就買什麼,幾乎很少用到一個「不」字,甚至認為他一直買,總有買到他覺得夠了、不想再買的一天。可是她發現慾望是無窮無盡的,甚至會不斷地擴大。我記得有位作家說過『食慾』這件事,比如吃喜歡的核果吧,他說得有趣:「吃一顆太少,吃兩顆剛好,吃三顆就太少。」為什麼吃三顆反而太少呢?因為吃上癮之後,三顆反而不夠,挑起食慾後,只想越吃越多。慾望若沒有適可而止,可是不行的。 Amanda有時候帶孩子外出,小兒子不知自己到底要什麼,仍吵著買新東西,甚至沒有看到喜愛的東西,也一定要買一個禮物回家,逢人便要炫耀一番。 Amanda最初認為自己過度緊張了,但她隱然覺得小兒子已經到了購物成癮的地步,於是她開始擔心他未來的人生怎麼辦,不會賺錢、不會存錢,就先會花錢,她不在乎他是否才智過人,只希望他懂得如何生活、如何生存。一想到錢雖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就算小兒子以後很會賺錢,但如果不會存錢,等於什麼都沒有。 大概在兒子六歲時,Amanda覺得是時候採取嚴格教育了,然而嚴格並非專制,強迫兒子盲從。她先訂出一套買東西的標準,什麼時候可以買,哪些東西可以買,哪些不可以買。一開始實施這套標準時,的確有很多困難,首先兒子會在賣場或百貨公司大哭大鬧,引起不少人側目,但她堅持「哭鬧的小孩永遠都得不到糖吃」的原則,所以遇此情形Amanda通常會放輕聲音跟他說:「要安靜,很多人在看你了。」或是嚴肅地跟他說:「我們說過了,不行就不行。」再輕輕地將他摟抱 在懷裡,溫柔地拍拍他,但是絕對要記住,不管他哭鬧多久,或以絕食抗議,家長千萬不能心軟。 不過,這不代表事情就如此結束了,因為小孩子只是表面上聽大人的要求,他內心深處有一個很大的結,你必須要去解開,否則愈來愈多的結會讓親子關係變 差,因此事過境遷後,當發現兒子情緒較為平靜時,Amanda會從頭到尾把剛剛的事情詳述一遍,並強調自己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堅持,堅持的原因何在。久而久之,令人驚喜的是,小兒子從以前要什麼就要買什麼,轉變成在買東西之前會先詢問:「這個貴不貴?」、「這個適合我玩嗎?」這兩句問話經常引來旁人的注意,並不時得到他人的稱讚,而小兒子總是得意地露出微笑回應。 當小兒子年紀愈來愈大,難免會接觸一些電視節目,新聞、戲劇,對小孩來說,真正有吸引力的是廣告和卡通。Amanda曾經旅居東方的一段時間,有家食品公司推出「茶飲料」,她起初沒有注意,可是小兒子卻很喜歡,每次聽到「茶飲料」的廣告就會飛奔到電視機前,靜靜地看那則廣告,看完後回頭跟她說:「媽咪,我好想喝這個,」Amanda總會回問:「你確定這種飲料好喝嗎?」他斬釘截鐵回答:「真的很好喝啦!相信我。」 一天,Amanda真買了那罐「茶飲料」給他喝,他喝了一口立刻皺眉喊:「夠了,我喝飽了,不喝了。」 她跟著喝了一口,發現無糖的茶飲料就像在喝不新鮮的生水一樣,她反問兒子:「這飲料不好喝,你是因為喜歡那個廣告的卡通娃娃,才說好喝的吧?」兒子馬上點頭。這次的經驗成了她日後最好的教材,每次小兒子又受到廣告的誘惑時,她都會提醒他:「寶貝,你忘記那個茶飲料的教訓嗎?要買之前想一想,是真的很好嗎?不要被騙了。」 在教導兒子明白如何控制買東西的慾望後,Amanda又開始訓練兒子懂得如何用錢,如何存錢。每天約傍晚時分,她都會跟小兒子要求:「可以幫我做一件事嗎?去陪隔壁爺爺散一下步好嗎?」小兒子便會依話跑到隔壁家敲門,有禮貌地問:「爺爺,我陪你散步好不好?」只要他把工作做好,Amanda就會拿三塊錢給他當作陪伴散步的走路費。然而Amanda每天會重覆提醒他:「這三塊錢是你的工資,你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超過三塊錢就不行,如果有剩下的可以存起來。」開始時,他不知存錢有什麼好處,就只花一、二塊錢,再把零錢再歸還給媽媽,而Amanda總會把這些零錢存放在撲滿裡,等到存約五十塊錢時,她把這些錢交到小兒子手上,跟他說:「你現在多了五十塊錢可以用了,瞧,這些都是你平時用剩存下來的」。 之後小兒子每天陪爺爺散步,卻絕少再提買東西的要求了,問他為何不買,他總是說:「沒有看到喜歡的。」或是說:「五十元不夠,我想要的東西比較貴,先存起來,等存多點錢再買。」看著兒子在自己用心的教導下有明顯的進步,心智年齡成熟不少,Amanda開心的不得了,她相信人的一生若有太多花錢的慾望,將來即便擁有金山銀山,到最後必定導致苦難;相反的,就算小兒子日後不若有錢人般富足,但肯定可以獨立自主,不求他人。 第二節 讓孩子自己承擔過度消費的後果 許多擁有高學歷的家長會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急切地想要把自己的經驗硬灌輸給下一代,家長們千萬要記住,孩子的心靈像是一張白紙,他們天真無邪的心靈完全不能理解成人的世界。給孩子的理財教育,目的只在於培養他們正確的理財觀和適當的行為能力,再加上小孩子的心情起伏較大,有時候強迫他們往往會適得其反,造成孩子的排斥感。這是一些家長無意中會犯的錯誤,因此,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拿捏好雙向的溝通方式。 但有一種教育,家長可不能過於心軟,當發現孩子有借錢消費的行為時,絕對要讓他們學會自己承擔過度消費的後果。 古老的智慧告訴我們,什麼是快樂?快樂就是「愛其所得」。也就是對於現有的狀況,無論是多是少,只要能感到滿意,就是快樂。但是, 人不容易滿足,所以經常不小心就會消費過度,看到好東西就想買,太多的物質慾望,只顧慮到「我想要」、卻忽略「我是否真的需要」,於是就變成「購物狂」。有人因此而負債累累,甚至把錢花光光,到了瀕臨破產的階段卻不自覺。在孩子純真的心靈中,永遠無法想像那種被追債的可怕。 Nicole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因為年輕時過度消費,雖然當時幸運地找到一個不錯的工作,但自從辦了信用卡後,看到東西就想買,只要心情不好就出國散心,導致銀行帳戶一點存款都沒有,還欠下一屁股的卡債,最後連每個月最低繳款金額都還不出來,居然還無法停手,繼續無限度地消費,直到接到可怕的追債電話時,她才真正覺醒。 經歷衝動購物、身無分文、無家可歸、被催收公司追債日子的Nicole,下定決心不讓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經歷她的可怕經驗。所以Nicole十分要求孩子有正確的金錢觀念,尤其是量入為出,更是她堅持的原則。因此女兒稍微懂事時,Nicole就慢慢將大人世界的理財和投資觀念一點一滴灌輸給她,讓她自然進入情況,從Nicole以往錯誤和失敗的經驗中學習正確的觀念。 Nicole帶小孩購物時從不使用信用卡,她擔心會有樣學樣。或許Nicole的表現真的是過度了,不過,女兒從幼稚園後就開始懂得買東西前要先問價錢,令周圍好友對Nicole的管教方法不得不稱讚。 Nicole說,其實一開始要求孩子是最難做的,因為孩子小,你說什麼,她一付似懂非懂的樣子,但是,父母親就是一定要堅持原則,任何狀況都不可以輕易妥協。她說,女兒唸七年級時正值叛逆期,無法體諒父母為何如此嚴苛對待,明明家裡就屬於高收入家庭,為何對她要如此嚴苛呢?她常常向父母撒嬌抱怨:「我每個月才五十美金的零用錢,要搭公車買東西,得用自己的零用錢,要與同學外出聚餐逛街,得用自己的零用錢,平時想要買喜歡的衣服、鞋子,也要用自己的零用錢,日子好難過哪!」 一次,Nicole的女兒與同學一起逛街,看中一雙馬靴,她十分喜愛,覺得搭配短裙一定很好看,而且又打對折,可是看一下口袋裡的零用錢只剩下二十美金,根本買不了五十美金的馬靴,正在她很為難時,一起逛街的同學伸出援手,表示可以把錢先借給她使用,她心動同時行動了,心想未來每個禮拜還十元,三個禮拜就還清了,心中還竊喜這真是不錯的計劃。 回到家,Nicole看到鞋櫃多了一雙馬靴時心中很是訝異,但她表面完全不動聲色,一星期過去了,有一晚女兒趁夜深人靜時悄悄走到她身邊,表示自己向同學借錢買了一雙馬靴,本想慢慢償還,但前兩天那位同學又看中想買的東西,希望她趕緊還錢,她希望Nicole能借她三十元還給同學。 Nicole很明白零用錢並不應是家長對子女表示愛護的方式,若女兒從小就缺乏對金錢和欲望的控制,當她們有自己的收入後,很難做到有規劃地獨立生活。她用 溫和的語氣向女兒說:「我早就跟妳說過,我絕不會借錢給任何人,子女也是一樣,沒有一個例外。」女兒馬上眼眶紅了,哽咽地說:「真的不行嗎?為何同學可以借我錢?妳就不可以?」整整三天的時間女兒完全不跟Nicole說話。這種經驗很多父母可能都不陌生吧!又約莫一週後Nicole主動化解僵局,她跟女兒說,最近出版社較忙,有一筆稿子急著要交印刷廠,需要人幫忙校對,如果願意的話,她可以支付二十元的酬勞,女兒馬上表示自己要接這個案子。最後皆大歡喜,女兒連同一星期的零用金,加上二十元的打工津貼,馬上把債還清了。 事隔很久,Nicole再跟女兒聊起這段往事時,女兒搖搖頭說,打從那一次後,她再也不敢跟人家借錢。原來當Nicole拒絕支援她時,她手上雖有十元零用錢,不僅不夠還清債務,就算先給了同學,她將會有近一個禮拜的時間不能逛街買東西了,更可怕的是,第二天她鼓起勇氣面對同學,表明沒有那麼多錢,最多每週還十元時,同學馬上拉下臉來,還說還不起當初就不該買東西,讓她當下困窘地只想找個地洞躲起來,還好後來有打工機會可以解圍。不過也讓她明白了借錢、還錢這種事情很傷感情,難怪母親一再強調要量入為出,絕對不可以向別人借錢的道理。 適度讓小孩承擔過度承諾能力的後果,而不是隨時替小孩收拾闖的禍,從痛苦經驗中,小孩的成長絕對會比預期的快。Nicole的教育方式就是很好的經驗談。第三節讓孩子當「一日家長」不久前,就讀十二年級的小表弟Aaron邀請我跟我兒子Paul參加學校的校慶園遊會,說實話,這位小表弟跟我差了二十多歲,在Paul還沒有出生之前,我根本就把他當成是自己的小孩疼愛他,再加上兩家人住得近,他經常放學後就直接到我家寫功課玩遊戲,由於他和Paul二人年紀接近,Paul一向很聽從他這位小叔叔的話。 但Aaron的媽媽對於他的學校成績一直很有意見,經常對他冷言冷語,例如「花錢供你讀貴族學校,表現卻令人失望……」,「別家的孩子拿A,你怎麼不多學學……」這樣的言語使得Aaron小小心靈很是受傷,所以只要他跟我一起出去時,他常常會刻意表現出小大人的一面,一切向高貴的「最好」看齊。例如有次他指定要去日本餐館吃飯,因為他理直氣壯地堅持:「既然出去吃飯,就要選擇家裡吃不到的東西,像日式料理……」我當然不好讓他失望了,即便當時我想吃別家餐廳。 園遊會當天,我跟兒子依他的話在門口見面,他興奮地說園遊會有一項『福利』,就是可以用有價值的東西換取二倍價值的點數,憑點數可以買任何東西。一眼望去,園遊會的商品多得令人眩目,處處充滿著夢幻似的廣告,讓遊客迷惑得認為沒兌換點數好像不妥,既然有這麼多點數可以買任何東西,為什麼不拿出自己的東西換? 我一再提醒Aaron要三思:「先想清楚,賣出去的東西,要再贖回來很貴的。」 「沒問題的。」 於是信心滿滿的他,將自己平常玩的Sony PSP拿去換取點數。 園遊會的琳瑯滿目似乎使小朋友們美夢成真!有了厚厚一疊像鈔票一樣的點數,想買什麼就買什麼。許多人像Aaron一樣把自己最寶貴的玩具拿去兌換,每到一個攤位就開始買東西,但仔細一看,有很多其實是不實用的,「換二倍的點數買更多的東西」雖然聽起來很吸引人,可是展示的商品多是可供觀賞的玩具,例如只能看不能玩的模型組,機器人,或體積大的絨毛玩具,益智玩具,積木,過期的漫畫刊物等等,而且換算起來價格並沒有更便宜。 當手中的東西愈來愈多,Aaron 開始覺得這些東西還不如一個PSP有用,他開始悶悶不樂。「Uncle,你說得對,我不應該貪得無厭,雖然一開始看到可以換 這麼多東西很快樂,但是現在我後悔了,不過來不及了。」 「嗯,原本是自己最喜歡的東西,現在還要用更多錢去買回來。這種兌換點數的做法就像是包了糖衣的廣告,讓我們心甘情願地掏出錢,還想賺更多的錢。」我繼續說:「這就像是信用卡,買東西時不用現金的壞處就是容易超過預算,平常如果沒有量入為出的習慣,有所節制,到了該還錢的時候,就會跟現在一樣欲哭無淚。」 「這些東西到底要留著,還是不要?」 「你喜歡這些東西,還是原來的PSP?」 他眼眶泛紅。「當然是PSP,可是我已經沒有二倍的錢可以換回來。」 「如果你真的需要,我們再去繞一圈,看看有沒有舊的PSP可以換。」 這次的園遊會帶給小表弟多少啟發,我並不十分清楚,但希望讓他了解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其實他在園遊會上只是買了一堆「想要」,沈浸在殺價的喜悅之中,可是卻忘了自己的「需要」。消費前一定要三思啊!許多商品廣告的贈品、禮物,看起來非常誘人,可是為了小小的贈品花了幾倍的錢,值得嗎?就算換回來了贈品,有些品質不好,或是到手後,卻放了一年根本未拆封過,真是得不償失呀! 讓孩子帶你去消費,家長只要觀察就好,盡量不要在當場糾正,切記這時父母只是協助者的角色,不要急著指導孩子怎麼做,事後再與孩子討論你們和他們不一樣的想法;例如告訴孩子買大減價的商品看似討到便宜,但或許只是店家出清劣質商品的手法;或是事後討論,如何分辨「想要」及「需要」的不同。 言教不如身教,課堂的知識必須透過實踐才更能有感受力。當要將一個觀念灌輸小孩的時候,我的建議作法是,給他一天的主導權。讓他完全承擔「做決定」的效果與後果。零售業者有時候為了宣傳,會請藝人或知名人士擔任所謂的「一日店長」,同樣的設計,讓小孩當擁有決定購買權的「一日家長」,當孩子坐上這個位置,父母又能從旁與他溝通引導,他會有更為理性的決定可能與改變。這種方式,確實是可以善加利用的教育之道。 第五章 生活理財教室:這樣學習最有趣 第二節 遊戲是最佳學習工具 「哇,『命運』―這是你的生日,向每人收取禮金一千元,真酷!」翻到好牌的Paul高興地說。 「太好了,終於讓我走到22街了,我要買這裡的地。」接著Celina像是個大富豪般地,出口就要買地。 「什麼?整修自己所有房屋,房屋每棟250元、旅館每棟1000元,慘了,這下要抵押借款了,我要變窮人了。」剛剛才得意洋洋的Paul似乎有了麻煩,一下子就愁眉苦臉起來。 「怎麼會又經過你的地盤,這樣繳過路費,我很快就會破產了,我等下一定要多買些地,收過路費。」似乎仍然不順的Paul,不高興地跟著妹妹Celina抱怨。你玩過大富翁(Monopoly)遊戲嗎?它是很多人共同的回憶,現在更是逢年過節家人團聚必玩的遊戲之一。大富翁反映著你我真實的人生,在數字中求生存,有「機會」,有「命運」,是好是壞都必須自己承擔。《富爸爸窮爸爸》暢銷書系列作家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曾經被問到:「從哪裡學到致富的訣竅公式?」他的回答就是:「從小玩『大富翁遊戲』的時候。」 我很喜歡跟我的孩子們一起玩大富翁的遊戲,它是讓孩子接觸理財和投資很好的入門工具。在遊戲中教導他「錢」可以做什麼用,透過交易活動讓他接觸到「錢」、使用到「錢」,以置產為例,玩大富翁可以讓父母在遊戲中教導理財和機會教育,買了地還可以蓋房子,蓋了房子可以蓋旅館,這樣可以跟別人收更多的過路費。 最後,有人會成為大富翁,也有人會是窮光蛋,至於要成為哪一者,全視遊戲過程中玩者的規劃和想法。 除了可以認識貨幣的交換價值,以及貨幣投資所能產生的加乘效應外,也可以學習「現金流量」的觀念。最重要的是,在遊戲過程中與孩子討論要買地或蓋屋時,試著跟他們分析各項交易買賣的利與弊,例如孩子要買房子時,可向他說明買這棟房子的優缺點,「第5大道是紐約的精華地段,你可以考慮先在附近買地,下一次經過時就要趕快蓋屋。」培養他日後花錢時的事前思考。 當然遊戲中所設計的「機會」與「命運」兩種翻牌,也能讓人領悟影響財富經營的結果。大富翁不只是遊戲,它蘊含特殊的遊戲策略,可以說是一項益智教材。大富翁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紙板遊戲,它讓大部分人得以初窺商業世界的內幕,體會無情的競爭、代價高昂的成本、成功的甜美果實和失敗的痛苦滋味。所以,我格外喜歡藉由大富翁教導孩子了解現實世界的真實面貌,也希望培養出孩子對金錢的獨立思考與運用能力,我一點也不奢求他們成為大富翁,只希望他們有足以獨立生活的財富,而這需要從小就懂得賺錢、懂得用錢。 隨著科技的進步,小孩們整天都黏在聲光化電的科技裡面,讓父母傷透腦筋。其實,父母們也可選購含有教育功能的軟體遊戲,與子女一起遊玩,並且從旁灌輸正確的觀念。電玩遊戲的種類很多,其中有訓練遊戲者成為企業經營者、或是政府首長的主題,當然也有關於財富觀念的遊戲類型,比方說有銀行就推出免費線上遊戲,內容有模擬工作、購物、打工賺錢、使用信用卡、或是開戶等仿真的設計。玩遊戲可不是壞事,只要能做到寓教於樂,就可達到教育的目的了。 第六章 孩子該懂的兩件事:變化與規劃 第四節 別讓零用錢睡著,父母可以做的事 在子女經濟獨立之前,零用錢是親子間最重要的金錢關係。如何透過這層關係,讓子女擁有正確的良好財務觀念,且能增進親子關係是有深入認識的必要。零用錢是父母可以用來調整孩子收入和支出行為,並同時讓孩子學會使用金錢的重要工具。而父母為子女們創造一些通過勞動獲得零用錢的方式,已是愈來愈平常的一種教育方式。但要注意給的報酬不宜過高,且盡量以「計畫支出」的角度,教育孩子正確使用零用錢。 有些亞洲父母,可能會使用金錢當作誘餌,想藉以達到激勵子女考試得高分的目的,這並不是一種很明智的做法,相反地,這很容易讓孩子們產生「功利導向」的錯誤學習目的。零用錢可以發揮的教育功能很大,千萬別讓零用錢睡著,而是要活用它帶來的功能。對於孩子如何合理花用零用錢,父母不妨思考下列的面向:一、零用錢的定義;本來僅僅是以備不時之需,或作為小額的必要花費。但還要思考,有哪些可以事前計劃分配的用途? 二、除了由父母給予的基本零用錢,還有哪些途徑可以由孩子自己賺? 三、賺取零用錢的目的,以及與其他重要活動(如學業)該如何合理分配生活重心? 四、零用錢怎樣花用才有意義? 五、零用錢不是成長階段的財富證明,而是如何作為求知商業知識的重要工具?有一個統計說,有高達86%的孩子表示自己每天都有零用錢。這當然是針對經濟先進國家的調查。其中一天零用錢一美金的佔大多數,約為總數的72%。正是因為每天的零用錢看起來不多,孩子們很少關注理財,其家長在其支出上也很少進行有效的指導。對於父母每天給的零用錢,孩子們支配起來都很簡單,幾乎九成以上的孩子的選擇都是用這些錢隨意的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然而,父母要形塑孩子的財商知識,就要有妥善的零用錢策略。 第一,定期給孩子一定量的零用錢。比如約定每個月的第一天發一次零用錢,並且告訴孩子在下次發零用錢之前,不可以再要,但一定要按時發放。剛開始的時候週期可以定得短一些,可以約定七天為一個週期,之後逐漸把時間拉長為兩個星期、三個星期等等,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大,間隔時間也應該越來越大,但零用錢的數量也應該按照比例進行相應的增加。 第二,利用零用錢,培養孩子記帳的習慣。父母可以在發放孩子零用錢的時候,同時送給孩子一個記帳本,要孩子先把未來一個時間內所需要花費的各種項目記錄下來,額外的支出也要隨後在帳本上一一進行記錄,用這樣的方式養成孩子記帳的習慣。最重要的是,家長一定要發揮到監督的作用。一段時間以後,家長可以依照這份資金流量表,檢視孩子的消費傾向,瞭解他對金錢的價值觀與感受,萬一發現偏差,也可以適時糾正。 第三,要培養孩子的儲蓄觀念。如果孩子習慣毫無節制的花錢,作為家長,不妨讓孩子在花錢之前先想一想,過完這一週期,錢還夠不夠用,如果發生特殊情況該怎麼辦。不要擔心孩子會因此鬧情緒,不成熟的孩子,正需要強力的輔導,甚至是硬性強迫規定,才可能逐漸養成孩子儲蓄的習慣,以避免孩子有過度消費的行為。同時,協助孩子建立零存整付的觀念,比方,先以一點一滴的小錢儲蓄成一筆金額時候,就可以拿去銀行定存。由此建立儲蓄的習慣。 第四,要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理財目標。目標的樹立是為了理解錢與目的之間的關係,從中可以了解兩者的距離與落差。家長可以把概念講解給他聽,然後家長可以詢問孩子的儲蓄是否想要達成某種目標,比如說是買一台遊戲機、某個玩具等等,幫助他從每個月的零用錢中規劃做出一個時間表,估計大約花多少時間可以達到夢想,建立孩子的理財目標及投資觀念。 父母如果能在子女小學階段,就協助培養儲蓄能力,透過每星期給予零用錢的方式,然後以此建議子女擬定消費或理財計劃,例如,一起計劃預算3至6個月的目標,這樣就能樹立預算的概念,強化儲蓄的意願。 但切記不須一次給太多的零用錢,尤其避免取消計劃,或任意以藉口增加或減少零用錢,例如學校成績等,否則就破壞了零用錢的教育意義。 零用錢確實是很好的理財啟蒙教育工具,除了教育子女如何開源節流以及從項目中做好規劃以外,甚至可以利用各種機會教育,讓零用錢可以衍生出更多的財務 知識,讓小孩體早體驗,比如利息這件事情。 我的老朋友Curt是一位個性開朗、作風開明的人。他對孩子們的唯一要求是,在下課後時間盡量發展自己喜歡的事情。女兒Bonnie對於電腦興趣極高,上個月她向爸爸表示想買一台Apple電腦,雖然自己有一些存款,但要是還差500元,問他怎麼辦。「妳平時打工的存款呢?」說實在的,Curt回憶起當時聽到女兒打算用自己的存款,而不是伸手向父母要錢,還暗自高興了一番。 「我已經算好了,但如果再找一份零工,將會影響到我的學校課業。我不想賺錢而怠慢了學業。」 「所以妳打算怎麼做?」 「我想向爸爸借這筆錢,再分期還你。」 Curt雖點點頭,還是一本正經地告訴女兒,父母可以借錢給他,但是她必須要支付利息。 「付利息?」 Curt打開電腦,用網路銀行的房貸公式當作例子,「利息是指欠錢的人為了彌補借錢的人,所衍生的補償性費用,簡單地說,妳可以把利息當作是借金錢所需付的費用。例如我們當初搬家買房時,向銀行借了10萬元,但銀行為什麼要借錢給我們呢?是因為銀行絕不會做無本生意,他們除了要求我們按月歸還一部分借款外,還會要求一起支付利息錢,就像我們每月還銀行房貸的錢,裡面就有一部分就是給銀行的利息。」Curt和女兒從網路查到貸款利率的資料,同意如果女兒能夠以3%的年利率支付利息給父母,她就可以先借到錢。 Bonnie仔細算算,就算要付利息,應該打工一陣子就能把錢還清,覺得3%的利息並不算高,便開心地答應父親的提議。 雖然當時Curt在事業上和現在一樣成功,但他和太太並不打算讓孩子過著一勞永逸的生活。尤其經濟風暴的發生,幾乎讓他們一大筆的養老金計劃成為泡影,看樣子孩子們日後的退休金只能靠自己賺了。一點點的利息錢對 Curt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但是從這樣的體驗中,他可以讓女兒體會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向別人借錢,就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即便是自己的家人。 家長們應該盡量把這種教育方式活用在生活上,因為如果你想讓子女得到一個有保障的未來,他們就得先知道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 向父母以借貸方式尋求『融資』,很多小孩為了心愛禮物很有可能這麼開口。所以,家長們應當利用機會教育,因材施教。如果你的孩子對於理財的興趣不濃,別急,機會總會來的。當然,孩子也會因為多了借貸關係,更審慎地規劃自己的財務分配與計畫。零用錢不只是零用錢,而是從中找出培養子女理財的好觀念,是歐美父母的教育作法。值得每位父母思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