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新手父母 作者:范盛棻,柯嘉姿 著 页数:160
前言
作者序 透過遊戲的方式,增加正向成功經驗 ───范盛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組組長 在臨床上服務,看到一些很努力尋求各式各樣訓練方式的家長,常常為了自己孩子的注意力表現而擔心,感到困擾;注意力影響學習,學習影響表現,表現影響成就,無怪家長們都視注意力為最在意與擔心的能力表現。 本書的完成是期待家長能陪同孩子一起進行,同時做孩子注意力的教練。遊戲是小孩的語言,透過遊戲的部分,大人們可以在遊戲中示範或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一些事情或經驗:透過這類型的遊戲,我們在玩中學習,配合一些細微的觀察與正向的具體稱讚,皆能增加孩子學習的動機;或是降低孩子過去學習上的情緒不適經驗。因而在增加親子互動的同時,又能過達成學的目的,我常和家長提到玩中學便是這個意思。 在遊戲中,孩子也學會讓自己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愈來愈長、抵抗分心的事物,同時家長與孩子也能夠一同學習到組織規劃這項能力,進而應用到日常生活上的事物或是學校的學習。期待本書籍能夠提供孩子實質具體的協助。 藉由親子共玩,對孩子的能力有更深的認識 ───柯嘉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臨床的工作中,發現孩子的父母最在意的莫過於孩子的學習、學業表現等等,似乎這些所代表的也是孩子整體未來人生的縮影,雖然不一定是如此,但是,父母們很難將這些想法排除腦後。 影響學習或學業表現的層面有許多,注意力在這當中,的確占了相當大的地位,另外,很多其他的因素,也都有可能會影響學習或學業的表現,或者被認為是注意力的缺失,然而,盡可能的,書中的遊戲純粹是提升注意力的部分,讓大腦能夠持續處理訊息、做出判斷,並且多方面處理外在的許多刺激並思考該如何去執行任務。 藉著書中親子共同完成的遊戲,使影響學習甚深的注意力,可以充分的得到訓練,父母也可以在這些遊戲當中,對於孩子的能力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是我們希望見到的! 完成書本中這些遊戲的過程中,最初感覺像是塵封許久的東西,一一傾囊而出,不禁回憶起當初坐在辦公室電腦前,絞盡腦汁將遊戲擠出來的過程,還有很多做過這些遊戲的孩子,有些也都已經長大許多。 然而,在逐步完稿的過程當中,這些遊戲又慢慢有了轉變,被賦予及添加了許多新的意義。在未來,也希望這些遊戲在許多的回饋之中,能夠像河水不斷向前流動,並且於過程當中加入許多新的成分,讓遊戲的內容更豐富、更完整。專業推薦 專注力培養,一把開展孩子未來的鑰匙 ───澄清醫院病理科主任/柯端英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至寶,也是我們社會的希望。在過去,社會資源取得的不平等是孩童主要的發展限制;但是現今教育資源普及與社會多元發展,資源的取得已非主要的問題所在,目前孩童發展的限制很大的一部分是來自於自身學習能力的優良與否。 專注有助提升學習效果 學習能力是一個複雜的身心協調與整合的過程,其中專注能力的好壞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專注力越深入,越能自主地專注於該專注的事物而不受周遭混亂的干擾,專注時身心越熟練自然,則越能深入學習,學習效果會越好,而這些正向的循環,會加速提升智力與理解力為主的各類正向學習品質與學習能力。因此,若能有效地在孩童的啟蒙時期,適時的誘導與訓練孩童的專注能力,對其一生的學習與生涯發展,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大腦的開發是越早期越好,這由許多教育專家與大腦神經理論的學者都認同早期教育的重要可知。然而,對為人父母而言,盡管了解專注的重要,也願意陪伴孩童訓練並提升專注力,卻苦於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也不知道該以什麼原則來做訓練活動的取捨。 在家也能輕鬆引導孩子專注 本書作者基於多年從事兒童治療的豐富經驗,避開高深的理論,而以簡要的文字深入淺出的說明理論的基礎與施行訓練的原則,便於非本科專業者能迅速掌握重點;並加註為人父母或孩童陪伴者須注意的誘導技巧;書中所提供的遊戲範本,其遊戲設計都盡量以孩童感興趣的生活經驗與生活主題作開展,以避免枯燥乏味導致孩童分心及過分專業嚴肅給孩童帶來的困難與畏懼;並以簡單的活動取材,捨棄專業度高的治療型玩具,以方便在家中或其他非專業的場所仍能進行訓練引導。 每一個遊戲均標註遊戲的目的,俾便為人父母者可以更加了解理論基礎與實際操作的配合方式,更可以提供訓練者於熟練掌握後,可視自身的環境與孩童情況加以調整;每一個遊戲末後還附有貼心的叮嚀,讓初次陪伴者可以迅速掌握遊戲的重點,避免因非專業造成的錯誤。篇幅雖然不是很多,卻能讓孩童教育者與為人父母者能夠很快的上手,實在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導手冊。 由父母陪伴孩子開展他們的能力 良好的教育對每一個人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要。我想,許多兒童陪伴者、教育者, 以及對兒童寄予深厚期望的父母都同意─每一個個體都有極為珍貴的潛能,若能藉由適當的誘導與訓練,使個體具有適才適性的發展,這不但是每位孩童未來幸福的關鍵,更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基石,而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是否有適當的方法與有心的誘導人。 本書傳承了一位兒童職能治療師及臨床心理師的多年寶貴的方法與理論,相信所有珍愛兒童的陪伴者與父母都能夠以本書為開端,讓所有孩子都能藉由適當的誘導,開展他們的能力,為自己也為社會建立更美好的未來。 孩子學習專心,從父母真誠的陪伴開始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復健部主任/陳適卿 近年來,學前或學齡的孩子,父母親最關注的,莫過於自己孩子的注意力問題, 在學校或生活當中所產生的問題,不論原因為何,時常都被歸咎於孩子的注意力不足。雖然門診會談所獲得的資訊當中,常常可以發現注意力不足的原因不同,可能是肌肉力氣不足、小肌肉力氣發展不佳、感覺統合、視知覺、學習障礙等相關問題、有些則是過動或者單純注意力不足的問題所引起的,然而,上述種種的狀況,都可能以注意力不足的理由而帶往醫院求診。 為孩子營造正向、快樂的學習經驗 對孩子來說任何一種正向、快樂的學習經驗是很重要的,有些孩子因為怕挫折或是長期習得到的無助感,影響了他們在新事物學習上的表現,還將過去學習的不好經驗轉移在新事物的學習上,令大人又心疼又懊惱。 本書從環境設定、調整親子溝通方式與注意力活動遊戲實作的三部分,來加強孩子在學習自我控制及注意力表現穩定度上的提升;藉由調整外在環境,塑造一個正向經驗的學習環境。將期待孩子表現結果,轉化為關注與陪伴孩子於學習的歷程中。強調不著重結果而著重學習經驗與學習歷程,是我對本書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玩遊戲,逐步改善專注力 范范老師和小柯老師從事兒童治療有多年的經驗,持續不斷地在臨床第一線上解決孩子與家長所遇到的問題,並且在兒童治療團體中,整合臨床心理治療與兒童職能治療專業,因此,這本書不但是多年豐富經驗點滴累積而成,更是許許多多專業經驗的統合與分享。相信父母親或者兒童治療相關專業人員在陪伴孩子完成一個一個遊戲的過程當中,針對提升注意力的方法,除了能夠深刻體會,也必定能夠感受到孩子注意力的改善。 書中豐富且多樣的遊戲內容,對於陪伴孩子的父母以及各種專業兒童治療人員,可提升治療成效、豐富性及創意,並且提高孩子的遊戲動機、進而改善注意力,能夠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影響力。 兩位作者能在專學領域上用心耕耘,撰輯此書,對有困擾的父母和注意力不足的孩童而言,不啻為一大福音。 適切引導發揮潛能,幫助孩子發展與學習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復健科醫師/曾頌惠 注意力欠缺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即所謂的「過動症」,或「過動兒」是兒童最常見的疾患之一。不論是在西方或東方國家,許多家長最常擔憂的發展問題之一就是自己的孩子是否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美國2003 年2007 年及2011 年 (sponsored by 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Bureau of the Health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dministration)舉行全國性兒童和青少年健康狀況訪談。2003 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有9.2% 的 3 ~ 17 歲孩子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在情緒、專注力、行為或同儕互動有中等成度到嚴重程度的問題。 2007 年的調查訪問內容題目包括,「是否曾經有醫生或其他健康保健人員告訴您,您的孩子有注意缺陷障礙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因此,當年的報告能更精確的指出,美國有6.4 % 的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我們先前也曾以發展問題表,請國內一群2 ~ 7 歲孩子的家長填寫,結果將近30% 的家長填寫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活動量高,20% 的家長則勾選了會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家長必知的九項注意力不足症狀 根據美國精神疾患診斷標準(DSM-IV)注意力欠缺過動症的診斷必須是七歲前發病、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場所 (如:學校、家裡、工作場所),並造成社會、學業、職業功能上的損害,而且又非因其他發展疾患、精神疾病所引起。其中要符合注意力缺失這部分的診斷標準必須在九項注意力不足症狀,出現大於或等於六項,且症狀持續出現至少6 個月,致足以達到適應不良且造成與其應有的發展程度不相符合。 九項症狀包括 1. 無法注意到小細節或因粗心大意使學校功課、工作或其他活動發生錯誤; 2. 在工作或遊戲活動中無法持續維持注意力; 3. 別人說話時似乎沒在聽; 4. 無法完成老師、家長或他人交辦的事務,包括學校課業、家事零工、或工作場所的職責(並非由於對抗行為或不了解指示); 5. 缺乏組織能力; 6. 常逃避、不喜歡或拒絕參與需持續使用腦力的工作;如:學校工作或家庭作業; 7. 容易遺失或忘了工作或遊戲所須的東西;如:玩具、鉛筆、書等; 8. 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吸引; 9. 容易忘記每日常規活動,需大人時常提醒。 上述這些症狀在一些具創造力、特立獨行、個性好幫助他人的孩子,或是剛入學、缺乏規矩的孩子也可能會出現。 從遊戲出發,給予孩子協助 我們以1997 年至2007 年出生兒童之2002 年到2008 年之健保資料庫,分析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候群之就醫人數,結果顯示在2008 年,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候群之就醫盛行率僅有0.8033%。此外,嚴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雖符合我國特殊教育法第三條第二項第七款所稱嚴重情緒障礙之症狀,但是在98 學年度,嚴重情緒障礙生占學前、國小、國中特教生之比例分別只有0.05%、0.15% 與0.11%。綜合這些本土數據推測,在台灣雖有許多家長然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夠專心、太好動,但是這些孩子與家長並沒有接受到專業的幫忙。 范盛棻臨床心理師與柯嘉姿職能治療師都是經驗豐富的兒童治療專業人員。兩位兒童發展專家將其多年來於臨床上用來促進兒童注意力發展的遊戲集結成書,期望藉此機會讓家長能更了解孩子的注意力發展與提升注意力的重要條件與方法,因而更能適切引導孩子發揮潛能,幫助孩子的發展與學習。
内容概要
《視聽覺專注力遊戲訓練孩子更專心》適玩年齡:6~10歲孩子表現不佳,常是有聽沒有懂、有看沒察覺!聽到、看到,並做出反應,是專注的關鍵因素!因為學習時,孩子必須:運用視覺:看到應該要注意的字,下筆抄寫出來。運用聽覺:聽到應該注音的句子,進而學習理解。本書經由:☆專業醫療人員設計,每個遊戲都經臨床驗證,確實有效。☆從環境設定、調整親子溝通方式與注意力遊戲三部分來全方位加強孩子專注的持續性及穩定度。☆〔隨書附贈〕聽覺遊戲教材CD,讓孩子在家就可以訓練視/聽覺專注力。● 用對專注力,可讓幼兒專心聽、專心看、專心玩。
作者简介
范盛棻/柯嘉姿 范盛棻 臨床心理師 在臨床上服務,看到一些很努力尋求各式各樣訓練方式的家長,常常為了自己孩子的注意力表現而擔心及困擾,因此,本書的完成是期待家長能陪同孩子一起玩,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玩中學」的樂趣,期待本書籍能夠提供孩子實質具體的協助。 【現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復健科 臨床心理組 組長 【學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中、**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組 【經歷】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 【專長】注意力訓練、神經心理評估與訓練治療、遊戲治療 柯嘉姿 職能治療師 完成書本中的過程中,記憶中許多塵封已久的想法,一一傾囊而出,雖然坐在辦公室電腦前,絞盡腦汁將遊戲擠出來的過程相當艱辛,但看著很多玩過這些遊戲的孩子,都有成長,甚感欣慰。然而,在完稿的過程中,這些遊戲又被賦予及添加了許多新的意義,希望能對每個玩遊戲的孩子都有所助益。 【現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學歷】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經歷】宏恩醫院復健科 職能治療組長、三軍總醫院復健科 職能治療師、 衛生署立桃園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專長】兒童職能治療、感覺統合治療、兒童視知覺及注意力訓練、Therapeutic Listening Training
书籍目录
〈自序1〉/透過遊戲的方式,增加正向成功經驗/范盛棻〈自序2〉/藉由親子共玩,對孩子的能力有更深的認識/柯嘉姿〈家長教戰秘笈〉父母的視聽覺專注力六堂課〈如何使用這本書〉父母應學習當一位稱職的注意力教練〔遊戲單元1〕【1-25】〔目的〕練習孩子的持續性注意力,同時配合嘴到手到,幫助未來在閱讀理解及課業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遊戲單元2〕【1-25】〔目的〕提升孩子的持續性注意力,延長孩子在學習當中專注的時間,大腦可以持續專注於應該要做的功課。〔遊戲單元3〕【1-25】〔目的〕學習的環境中,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刺激,有些是孩子需要的,有些則不是,孩子要能夠從這些的刺激當中,選擇自己所要的,而不被不必要的訊息所干擾,學習才可以更專心,學習的效果也會更顯著喔!〔遊戲單元4〕【1-25】〔目的〕提升分配性注意力,並且幫助大腦可以同時有效處理多種的訊息,讓大腦的運作更具有效率,幫助孩子提升處理複雜作業的能力。
编辑推荐
《視聽覺專注力遊戲訓練孩子更專心》特色 □提升有效的持續性注意力 □幫助大腦做出判斷和反應 □培養眼球動作及閱讀技巧 □幫助閱讀理解及課業學習 □加強視知覺技巧認知彈性 □加強計畫及組織能力發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