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與自由

出版时间:2010年06月22日  出版社:博雅書屋  作者:密爾頓.傅利曼  译者:謝宗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M.Friedman)代表作《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  這是一本沒有數學符號、沒有任何幾何圖形的「敘述性」著作。弗利曼將各個社會中都常見的十二個重要問題以淺顯之文字、流利的文筆提出精闢的分析, 這本早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書,是弗利曼根據其在一九五六年的一系列演說內容結集而成,據此推算各篇文章正是弗利曼壯年期精力充沛、生產力達到頂峰時的傑作。
本書所論述的十二項問題大都正在台灣萌芽,這些課題都圍繞在「政府」角色的如何扮演,這也正是台灣當前政權輪替後政府之主要困境所在。癥結在正確觀念的無法生根,而政府是主人,人民是僕人的迷思,還深印在國人心中,如何導正?我們可在弗利曼這本書的導論和第一、三章找答案。金融自由化、WTO衝擊、教育自由化、職業證照、勞資關係諸課題的迷思,也可在本書有關章節中尋得迷津。此外,社會正義、公平、社會福利是近幾年台灣各界熱烈推動的理念和措施,這些看似增進人民福祉,實際上卻可能引領我們走向「奴役」之路的迷思,弗利曼在本書的第十、十一和十二章中提出破解之道。
本書特色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得以風靡全球,無疑歸功於有「20世紀最偉大的自由經濟學家」美譽的傅利曼,也突顯出他在公眾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十二個歷久彌新的問題
本書所論述的十二項問題,大都正在台灣萌芽,這些課題都圍繞在「政府」角色的如何扮演,這也正是台灣當前政權輪替後,政府之主要困境所在。
「知識有兩種,一種是亙古不變的,一種是與時俱變的。」吳惠林說:《資本主義與自由》就是前者。本書非但沒有過時之虞,還會有愈陳愈香的魅力。
●英文版銷售超過50萬本,已發行18種語言。
●《倫敦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增刊》評選為「戰後最有影響力的一百部著作」之一。
我們怎樣才能利用政府的潛力,同時避免它對個人自由的潛在威脅呢?在這本經典著作中,密爾頓.傅利曼完整陳述了他那非常有影響力的經濟哲學。其中指出競爭性的資本主義體系不僅是達成經濟自由的一種安排,也是政治自由的一個必要條件。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益智讀本,英文版已銷售超過五十萬本,已經被譯成十八種語言出版,而且種種跡象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越來越有影響力。

作者简介

傅利曼
傅利曼於一九一二年七月三十一日在美國紐約州的布魯克林出生,念高中時,父親去世,家中經濟狀況下滑,想念大學就得自力更生,幸運的是,傅利曼獲得一筆獎學金,再以各式各樣的零工籌措學費,就這樣辛苦的在一九三二年畢業於路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傅利曼在讀大學期間,由於想成為一名保險精算師,一開始主修數學,後來才對經濟學產生興趣。大學畢業後,傅利曼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此時曾受教於范納(Jacob Viner)、奈特(Frank Knight)、舒爾茨(Henry Schultz)、明茲(Lolyd Mints)、賽蒙斯(Henry Simons)。碩士畢業後,由於舒爾茨的推薦,傅利曼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此時受教於霍特林、米契爾、克拉克等教授。
傅利曼在求學期間,曾在一九三五至三七年在美國自然資源委員會(National Resources Committee)工作,主要從事消費者預算研究設計。這方面的工作成果也成為他日後出版《消費函數理論》(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一九三七至四○年間,傅利曼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非全日制講師,同時兼任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人員。在國家經濟研究局,主要協助顧志耐研究專業人士的所得。他們的研究結果就是《一九二九至三六年間的專業開業者的所得》這本著作,也成了傅利曼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論文。
一九四○至四一年,傅利曼擔任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客座教授;一九四一至四三年,在美國財政部賦稅研究局工作,主要研究戰爭時期的稅收政策;一九四三至四五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戰爭研究處擔任統計科副科長;一九四五至四六年擔任明尼蘇達大學副教授。傅利曼雖然早已完成博士論文,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遲至一九四六年才獲得哥倫比亞大學頒發的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赴芝加哥大學擔任副教授;一九四八年升任教授,直至一九七七年退休。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期間,傅利曼與史蒂格勒一起開展了芝加哥經濟學派。
在教學研究工作之外,傅利曼還從事大量的社會活動及學術交流,包括:一九五七至六九年擔任《經濟計量學期刊》編輯;一九六四年擔任高華德(Barry Goldwater)的總統競選顧問;一九六六至八四年,每三個星期為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雜誌針對時事寫一篇文章,並從此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一九六七年擔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客座教授,同年擔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一九六九至七一年擔任尼克森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一九七○至七二年,擔任蒙貝勒蘭學會(the Mont Pelerine Society)會長;一九七七年退休後,轉赴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一九八○年與其夫人蘿絲.傅利曼(Rose Friedman)製作了一個十集的電視連續節目《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也讓他的知名度更加攀升。
傅利曼的工作得到了人們的肯定,這可從他獲得的一些獎項及榮譽得以印證:他曾獲得美國、日本、以色列、瓜地馬拉等國大學的多項榮譽博士,也曾榮獲羅塞(P. S. Russel)服務傑出經濟學教授。他是當代自由放任、政治經濟學最有力的代言人,芝加哥學派在其領導下聲名大噪。一九五一年得到克拉克獎、一九七六年榮獲諾貝爾獎、一九八八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以及同年獲頒的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譯者簡介
謝宗林
學歷: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譯作:《國富論》 、《道德情感論》、《資本主義與自由》

书籍目录

推薦序 7
譯者序 17
前言 23
導論 37
第一章 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的關係 1
第二章 政府在自由社會裡的角色 23
政府作為規則制定者與裁判 27
基於技術性獨占與鄰里效應而透過政府的作為 31
基於家父長思想而透過政府的作為 38
結論 41
第三章 控制貨幣 45
商品本位制 49
自由裁量的貨幣當局 55
以規則代替當局裁量 65
第四章 國際金融與貿易安排 71
國際貨幣安排對經濟自由的重要性 72
黃金在美國貨幣體制中的角色 74
經常收支與資本外逃 78
其他可以達成國際收支平衡的機制 81
浮動匯率作為自由市場的解決方案 87
一個自由的黃金與外匯市場必需的政策措施 91
撤除美國的貿易限制 93
第五章 財政政策 99
第六章 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角色 113
一般公民教育 115
學院和大學層級的學校教育 131
職業與專業學校教育 135
第七章 資本主義與歧視 145
公平雇用法 149
工作權利法 155
種族隔離的學校教育 158
第八章 獨占與企業和勞方的社會責任 161
獨占的程度 164
獨占的來源 173
適當的政府政策 179
企業與勞方的社會責任 181
第九章 執業特許 187
對人們可以從事的經濟活動,政府施加的限制無所不在 189
執業特許所引起的政策議題 198
醫藥業的執業特許 205
第十章 所得分配 221
所得分配的道德面 222
按生產價值分配的工具性角色 229
所得分配面的一些事實 232
用來改變所得分配的政府措施 237
第十一章 社會福利措施 245
雜項福利措施 246
老年與遺屬保險 254
第十二章 減輕貧窮 267
自由主義與平等主義 274
第十三章 結語 277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資本主義與自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5条)

 
 

  •     之前一直觉得,从政从商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为什么政经不分家。经济形态决定了政治,政治又反过来决定政治。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导致这个社会最有权力的人同时也是最富有的一批人,所有经济依附于官僚,所以民间缺乏资金去结党,提出别的政见并实施。所以社会主义搭配集权。反之,资本主义也就是市场经济则搭配民主的制度,因为市场经济会产生大量的企业主和中产阶级。当这批人富有后,他们有财力在政治上争取他们的利益,于是各种党派和组织出现,更加促进名主制度。
       其他的印象不深,大致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如何优化产业,提倡政府应让市场自行调整
  •     读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在经济学界,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其贡献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提出了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本质上就是一种货币现象,更重要的是在哲学层面,他一生倡导自由主义,为各资本主义国家纠正凯恩斯主义和其他的国家干预主义带来的“调控两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资本主义与自由》基本概括了弗里德曼的主要思想。他不仅仅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外汇政策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家干预的无效甚至有害,而且阐述了国家在教育公平、反歧视、反垄断、执业执照、福利政策和收入调节等各项政策的无效甚至有害。他提倡政府最少和最小干预,只要保证充分竞争和充分自由的市场机制,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解决,而且一些社会问题很可能是政府过度干预的产物。
      
      在货币政策方面,弗里德曼分析了1920-1921、1929-1933以及1937-1938三次经济危机,认为三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和蔓延与联邦储备系统的不当行为有关,尽管他没有举出例证,但是从理论分析,把发行货币这一关系重大的权力赋予少数人掌握,意味着少数人的错误将导致无可挽回的损失。弗里德曼也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认为可以规定一个货币发行的规章制度,最好是设定一个货币发行的固定的增长率,这样可以给市场一个稳定的预期,增加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在财政政策方面,弗里德曼主要批驳了凯恩斯的观点,凯恩斯的主要观点是财政政策可以反周期操作,以平稳经济周期的波动,但弗里德曼认为这一观点已被大量实践证实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两方面,一是财政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往往具有滞后性,可能经济紧缩已过去,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才刚刚实施,所以财政政策不仅不能平抑周期,反而扩大了周期。二是,政府的支出不管是通过税收还是债券,都挤压了私人部门的支出,凯恩斯所谓的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也并不能发挥作用。
      
      在国际贸易方面,弗里德曼提倡减少外汇管制,让汇率自由波动,并减少关税,促进自由贸易。早在亚当斯密就已经论述了外汇管制和关税的害处,弗里德曼的论述并没有更精彩。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行了外汇自由兑换,不再管控汇率;关税方面,也在通过不同的国际组织和贸易协定降低和取消关税,以促进自由贸易,进而促进国际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我们这样的“大政府”国家,也在逐渐实行汇率制度改革,并加入了WTO,以促进货币兑换和自由贸易。
      
      如果说弗里德曼的观点仅止于此,那么他并没有比哈耶克提出更多的新东西,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超越个体理性认识能力的扩展秩序,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但哈耶克认为包括现行资本主义法律和一系列社会运行的规则都是这种扩展秩序的组成部分,都是“正确”的。而弗里德曼却认为现行资本主义法律中很多是有问题的,政府干预的程度还是过大,还需要继续促进自由主义。
      
      弗里德曼分别从教育公平、反歧视、反垄断、执业执照、福利政策和收入调节等各方面论述了政府干预的无效性甚至有害性。
      
      比如,反歧视方面,政府通过立法禁止对于有色人种在就业、教育方面进行歧视,在弗里德曼看来,这一立法只是体现了公正,而并没有体现自由,自由主义的作法是:通过舆论说服大众不要通过肤色来判断一个人,而不是通过立法强制大众接受肤色平等这一概念。通过自由市场的发展,即使没有强制立法,歧视也会趋向于越来越少。因为在成本核算的市场经济中,歧视不仅会给被歧视者带来代价,而且会给歧视者带来代价,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附近只有一个黑人在卖馒头,而一个白人不愿意和黑人做生意,那么他可以去较远的白人馒头铺去买,但是这增加了白人购买馒头的时间成本。而如果附近同时有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卖馒头,那么白人可以总是选择买白人的馒头,但是白人馒头铺如果失去竞争,很可能不能保证质量,那么最终损失的还是消费者。
      
      在职业执照方面,弗里德曼举的例子是美国的医师执业执照。医师执业执照美其名曰是为了保证医师队伍的质量,但是大多医师多年前已通过医师执业执照,对于现在的行医水平能有什么影响呢?而且医师执业执照仅仅是一个职业资格最低限的保证,并不能给患者判断医师水平多少有用的信息。实际上这个职业执照就是为了控制从业人数,以保证医师的收入水平,最终损害的是患者的利益。
      
      弗里德曼还论述了福利政策和收入调节政策的无效性和有害性。福利政策和收入调节政策本质上是一种补贴,按照弗里德曼的分析框架,单纯从经济角度分析,补贴一定会带来不经济。但是不补贴是不是一定会更加经济呢?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是不是具有足够的纠偏能力?弗里德曼显然对于这个市场有充分的信心,但是从实证角度考虑,收入分配调节和福利制度的缺失很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最终会是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代价。无论如何,不可否认,从规范角度考虑,弗里德曼的论述是有真理成分的。
      
  •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共产党宣言》
      
      
      
      反对凯恩斯的学者中最著名的无疑是弗里德曼,他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圣骑士。在他之前有哈耶克,与他相比,哈耶克生不逢时。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暂时挽救了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在人人为私利运动的社会中,凯恩斯主义无法避免退化——官僚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自己的私利。如果不加以约束,同杨可能造成巨大的危机。这种危机的危害,很可能不亚于甚至超过资本主导经济的危害。
      
      
      
      西方民主政治一直与幕后交易分不开,为政客服务的人,往往能获得必要的回报。历史上,在美国替总统候选人募捐的人,如果押对了宝,往往能获得大使等要职。这是个人的好处,具体到利益集团,则往往选择一个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政策的候选人。反过来,因为靠个人财力难以支付耗资巨大的竞选,候选人也必然主动投靠利益集团以求获得资金支持。利益集团和候选人的关系,往往长久而稳固。许多候选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候选人服务于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出资支持候选人,彼此成为一种互利互惠的主仆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颠倒了这种主仆关系。是你给我赞助,我当选以后投桃报李,还是我能掌握你的发展情况,所以你要给我赞助。看似微小的差别,其实很重要。虽然皇帝与太监都处在金子塔的顶端,但是皇帝一旦被太监篡权,结果往往是很悲惨的。尽管凯恩斯也对集权主义高度警惕,但是在三十年代大危机的背景下,管不了这么多。
      
      
      
      退化的凯恩斯主义使官僚获得了极大的权力,资本积累的决定权不再在于资本总量或生产效率,而在于与官僚的关系。获得伊拉克重建的订单的决定权,并不在于投标公司的综合实力,而在于其公关能力。美国和英国公司在这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其次,官僚本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拥有私人财产的人。换句话说,官僚也关心自己手中的资本。如此一来,资本积累与市场无关,而决定于官僚机构内部的博弈,即所谓通往奴役之路。
      
      
      
      退化的凯恩斯主义很可能演化为与民争利和假公济私,制造新的贫富差距,不同的是资本积累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改变:由市场上的性价比的竞争变为与官僚关系的亲疏比的竞争。退化的凯恩斯主义很可能并没有解决贫富差距导致消费不足的问题,反而把问题复杂化了,成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生产的反动。
      
      
      
      这时就需要有人出来给官僚划一条界限,避免凯恩斯主义无限退化下去。
      
      
      
      第一个给官僚夺权敲警钟的是哈耶克。不过,生不逢时的哈耶克的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大众的认同,更没有改变当时的历史进程。
      
      
      
      由于二次大战使英国社会出现了既深且广的变化,遂促使社会上出现要求政府进行社会改革的急迫需求。在1942年发表的《贝弗里奇报告》,更明确指出战后政府应该以全民就业为目标。工党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1944年《通往奴役之路》在英国出版之后,丘吉尔如获至宝,把这本书用于选举宣传:这本书使他更加忧心工党上台以后的后果。尽管保守党大量印刷这本书,但是仍然无改变历史。战争还没有结束,丘吉尔就落选了。
      
      
      
      当时的英国人对苏联普遍印象不错。苏联印象破灭,铁幕、柏林墙、匈牙利事件,《新阶级》在纽约发表,都是以后的事情。这一方面是因为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是西方有力的盟友,一方面是因为十月革命后二十多年,苏联就由一个最落后的欧洲国家成为最强大的欧洲国家。与半死不活的欧洲相比,苏联模式确实很有吸引力。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距离产生美,身在欧洲的人们对苏联国内悬殊的等级制、翻来覆去的大肃反和星罗棋布的古拉格群岛几乎一无所知。大洋的另一边,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也给予了欧洲劳动者的希望。美国,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无疑给世界其他国家有榜样的作用。这个时候,说政府干预会如何如何,自然没有听众。
      
      
      
      弗里德曼的时代就不一样了。
      
      
      
      这时,铁幕已经落下,种种关于苏联的负面消息不断传播出来。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反对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否定了斯大林,也震惊了世界——苏联国内原来是酱紫啊。彼此为领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紧张对立,双方的代理人战争此起彼伏。1962年,美国和苏联在古巴剑拔弩张,全世界担惊受怕。美国人严重受惊,从没有感觉过外来的威胁离自己如此之近。在此之前,即使两次大战,也是海外的事情。美国人对苏联的看法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随后的越战和水门事件,美国政府在民间的信用跌到二战以后最低点。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的权力却扩张到了战后的最高。尼克松已经轰炸了柬埔寨,却根本不和国会打招呼。政府几乎失控,三权分立原则面临失衡,国会和最高法院都被政府扔到了一边。尼克松的“管子工”是属于总统私人的秘密调查部门,准备使用非常手段收拾泄密者。国家大政方针的是非对错,完全在美国总统的私人判断。这种倾向非常危险。更让资本郁闷的是,做出这些事情的居然是要强烈反共,支持自由资本主义的右派尼克松。“想不到啊,你这样浓眉大眼的居然也叛变革命了……”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美国变成另一个苏联,无疑是美国人最担心的事情之一。
      
      
      
      弗里德曼的理论流行的社会基础有两个:一是美国政府权力过度扩张,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二是美国政府对经济的介入,使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弱化。美国政府、资本家和工人三方之间,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美国政府积极介入经济的结果,资本家受到削弱,工人得到扶助,美国政府借维护工人利益扩张了自己的权势,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矛盾下降,美国政府与公民之间矛盾上升。另一方面,工人生活改善,工会实力增强,工会领导人逐步向官僚化发展,工人与工会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
      
      
      
      当然,工人最不满意的还是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工人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有工作(如果没有工作,政府能有必要的救济)、物价别太贵——自己的劳动力能以卖出,自己用工资卖生活用品的时候别太贵。这两点,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的都做得差强人意。当时的痛苦指数(痛苦指数= 通货膨胀百分比 + 失业率百分比),常年保持20以上。
      
      
      
      哈耶克的时代,没有这样的社会背景。他的理论,自然生不逢时。研究社会科学的人,要领先于时代,这样才能体现他先知先觉。但是也不能太领先,否则在著作发表的时代难以引起共鸣。所以,1944年的《通往奴役之路》杯具了,而1962年的《资本主义与自由》洗具了。
      
      
      
      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是为资本主义正名分的,要知道谁是皇帝,谁是太监。这本书开篇讲的并不是经济而是政治:不要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或者“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应该说“我和我的同胞能够通过政府做什么。”——开篇明义,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不是皇帝,是太监。
      
      
      
      在弗里德曼看来,政府做的第一要务是国防,第二要务是保证契约的实施,而调节财富分配则属于“是一个人认为有益的东西,另一个人认为是有害的”范畴,是多管闲事。
      
      
      
      三件事说起来冠冕堂皇,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弗里德曼的要求的话,就会发现:第一是不要外来势力干涉稳拿;第二是要求法律是保证契约的执行,不要插手稳拿利用契约合法地抢劫卢瑟;第三是不要试图触碰,甚至返还抢劫的赃物。具体地说,就是保护本国稳拿,不许外来的势力推翻本国稳拿,保护本国稳拿剥削卢瑟,不许本国卢瑟赖账。除此以外,政府做的其它的事情,都可能是多余的,尤其是试图重新分配财富。美国政府确实干涉过资本的行为,比如强行拆分垄断企业。历史经验表明,这样行为是必须的,而且美国政府的操作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低限度的。但是即使这样,资本也无法忍受。资本要求的就是剥削的自由,任何制约它的外来限制,都会让它觉得不自在。
      
      
      
      表面上看,维护契约的实施,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实际上,我们在下一章会看到,在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中,不同经济地位的人之间签订的契约必然对强者有利,弱者不利。对弱者来说,与强者费厄泼赖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在普通公民都有普选权的社会中,弗里德曼显然不能直接说资产阶级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维护稳拿的剥削地位,于是就说要维护契约的实施。虽然换了个说法,但是本质上还是资本至上那一套。由国家暴力为资本搭建一个擂台,在这个擂台上稳拿和卢瑟公平竞赛,没有任何外来干涉,稳拿不必心慈手软,卢瑟也不许赖账,这就是弗里德曼要求的社会。至此,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中宣扬的自由,究竟是谁的自由就很清楚了。
      
      
      
      接着弗里德曼介绍了若干天才,这些天才的成功都是自己自由创造的结果,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会用停滞代替进步。但是,弗里德曼却闭口不谈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许多穷人家的孩子没钱上学,要去工厂做童工。这些孩子即使有超人的天赋也可能在劳累中过早的夭折,或者一生无缘接触现代科技,仅仅作为人肉电池贡献最简单的体力和脑力。智力是不稳定遗传的,财产是稳定遗传的,没有支付能力不能接受相应的教育。所以,教育的权利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的话,显然不能与智力完美匹配。这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很常见的事情,却被无视了。
      
      
      
      弗里德曼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经济的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必要条件。这是公开的观点,骨子里还是要宣扬资本至上。在他看来,资本是皇帝,政府是太监。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皇帝权柄下移,太监犯上作乱的风险。
      
      
      
      如果他的观点成立,那么读者难免要问:如果按照劳动价值论,资本家的在经济上的自由,就是尽最大幅度压迫工人。如果资本家在经济上的自由是政治上的自由的必要条件,是不是就是工人经济上的不自由必然导致在政治上的不自由呢?如果政府不干涉经济,那么会不会成为资本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同时压迫工人的局面呢?当然,这种压迫不仅仅表现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也表现在大资本和小资本之间。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稳拿要用边际效用论替代劳动价值论:交易是你情我愿的彼此互利互惠的行为,尤其是雇佣,所以不存在压迫——“你是自愿来应聘,接受这样的劳动合同的,我没请你来,也没逼你了,你不愿意来可以不来。既然你来了,那就说明雇佣对你有好处,那就不存在压迫。”经济自由是所有人的自由,政治自由也是所有人的自由。卢瑟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自由,被稳拿代表了。卢瑟被自由了。
      
      
      
      卢瑟的利益也一样被代表了。弗里德曼反复强调一个命题:交易使双方获利,只要双方自愿并不带欺骗性。那么抢劫算不算自愿交易呢?某甲用枪顶着某乙的脑袋,某乙自愿交出自己的钱包。于是,某甲获得钱包,某乙获得了继续生存的权利。当然,有人可能说这个不是自愿的,某乙不接受某甲的条件就会丧命。那么,如果某乙不接受某甲提出的条件,就可能饿死,某乙接受某甲的条件,就能苟且活下去。这算不算自愿呢?自愿与双方获利这个概念是很模糊的。实际上,按照日常的经验,自愿和双方获利,只有在双方经济地位接近的时候才能存在。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贫富分化,多数人的经济地位很快就不会平等,不但会不平等,而且会越来越悬殊。
      
      
      
      弗里德曼认为市场是一种比例代表机制,在市场中少数派必须顺从多数派的意见。但是,少数派和多数派是怎么确定的,他没明说。根据我们的日常观察,每个人拥有的财富量是不同的,所以对市场的影响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弗里德曼没有明说的是,某些人的代表权比别人大得多。大家都是自由的,但是有钱人显然比没钱的人更自由,他们显然比穷人有更大的权力。没钱的人必须顺从有钱人的意见,人数上的多数派(卢瑟)要顺从人数上的少数派(稳拿)的意见,这是市场这种比例代表制的真相,也是卢瑟反对自由市场的根本原因。
      
      
      
      弗里德曼说反对自由市场的人是因为市场能很好的完成资源配给的任务,给人们所需要的东西,这完全是栽赃。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必然有不同的结果:从一个角度看,市场给资本家廉价的劳动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市场给工人的就是低廉工资。从一个角度看,房东的房子租个好价钱,可以不劳而获;从另一个角度看,房客就要承担高昂的房租,要节衣缩食。卢瑟激烈竞争的结果,必然是稳拿渔翁得利。所谓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给,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控制这些资源的人获得最大的好处。相比控制产业资本、货币资本和土地资本的稳拿,卢瑟怎么可能不反对不加约束的自由市场呢?
      
      
      
      能够制约资本的,只有工会和政府。这两者都成为资本极力攻击的目标,也是弗里德曼反对的对象。历史上,工人福利的改善,不是资本家发善心的结果,而是有组织的工人运动的结果,工会的作用功不可没。政府的财政调节给大量的社会底层提供了机会,为形成橄榄型社会创造了条件。事实上,工资在社会总产品之中分配比例的提高正是工会斗争和政府进行财富分配调节的结果。如果没有工会和政府的牵制,资本是否还会如此善待工人,显然值得怀疑。
      
      
      
      在政府和资本的关系上,弗里德曼争功诿过,翻手为雨覆手为雨。弗里德曼说美国的繁荣是资本主义自由选择的结果,把经济波动归因于政府干预。他这样说,非常不厚道。美国的资本与美国政府,如同皇帝与太监,是利益共同体。美国资本的每一步发展壮大都离不开美国政府的支持,没有美国政府的保护,美国的资本主义早就夭折了:高关税保护了幼年时期的美国资本,避免被英国资本吞噬,避免成为英国的经济殖民地,为其提供原料、市场,充当经济危机替罪羊;南部农场主要求独立,美国政府平息了反叛,为北方的资本家巩固了经济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谢尔曼法避免了垄断企业过度膨胀。罗斯福新政避免了革命;战后美国军事扩张,美国获得英国的势力范围,美国资本获得了原先英国资本控制的资源和市场;中情局为了美国资本的利益在世界各地搞了包括暗杀、政变、支持独裁军政府在内的数不清的拿不上桌面的事情。这些都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美国政府在美国资本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对皇帝来说,太监是很尽职的。
      
      
      
      如果没有凯恩斯主义会不会重新发生类似1929年至1939年之间的事情?历史无法做出实证校验,会与不会完全在个人的解释。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许多人已经淡忘了1929-1939年时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然而,历史记录还在。如果我们回顾胡佛和罗斯福之间的交接,以及当时世界的巨变的话,尽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很糟糕,但是相比三十年代最惨的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则好的多。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凯恩斯主义事情变得更糟的可能性要大于实行凯恩斯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内掀起了迫害共产党及其同情者的高潮,整个社会谈共色变。美国政府的雇员,要接受忠诚调查。仅仅因为莫须有的怀疑,许多人莫名其妙地失去了工作。毫无疑问,美国政界的初衷,是为了在共产主义迅速扩张的时代,保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弗里德曼看来,这也成了美国政府的罪状。那么美国政府应该怎么样呢?如同胡佛那样彻底放手吗?如果那样的话,美国的资本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就难免被共产主义或法西斯主义取而代之了。铁腕大臣用血腥手段镇压了反叛,皇帝日后以滥杀无辜为名镇压铁腕大臣。历史总是如此地相似。
      
      
      
      弗里德曼对工会和政府的批评从来是毫不留情,对资本从来都是宽容的。他把资本描述成只做善事的天使,只讲资本的权利,不讲资本的邪恶。事实上,资本是可以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冒上断头台风险的东西。对资本来说,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赚钱。资本的市场行为只是为了私利,而不是任何公心。只要能赚钱,物美价廉也是它,质次价高也是它。发展生产,囤积居奇,甚至杀人放火都可能是它。
      
      
      
      资本只愿意提供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很显然,有大量需求却没有支付能力。比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医疗、养老和教育。在住房、医疗、养老和教育市场化的国家,社会中下层住不起房、看不起病、养不起老、上不起学是很常见的。如果把政府的投资方向选择在这些领域,显然不会对原有市场竞争产生影响。因为对原有市场来说,这些需求虽然迫切,却没有支付能力,所以并不是原有市场的一部分。即使人们再健忘,也不能忘记:在资本主义诞生后,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满足穷人这部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行为,一直是空白或者接近空白。
      
      
      
      对大资本家来说,政府为了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等目的而主动采取“劫富济贫”的经济政策,是巨大的威胁。所以,在弗里德曼的书中,强烈反对社会财富调节,回避社会财产分配的重要性,似乎全社会的主要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或者随机分布的。按照他的说法“身分或地位或财富的大部分的差异归根结蒂可以被认为是机会的产物。努力工作和节俭的人会被认为是‘该受奖的’;然而,这些品质很大一部分得归功于他幸运地(或不幸运地)所继承到的遗传因子。”然而,现实之中,显然不是这样——资产决定社会分配方式,劳动力要服从资产的安排。对于身份或地位或财富,遗产比遗传因子更有意义。
      
      
      
      “同事们中彩得奖的大学教授会羡慕他的同事们,但不可能对他们有任何不满之处,或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应有的待遇。假使这些同事的薪水稍有提升,从而使他们的薪水高于该教授自己的,那末,该教授远为更可能会感到不快。”因为大多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所以工资绝不是极少数社会顶层者主要的收入来源,也决不会是社会收入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少数稳拿获得巨额工资,但是这些稳拿所处的职位决不是向社会所有劳动者开放的,所以这样的巨额工资与其说是劳动所得,不如说是以其它分配要素为依据的收入伪装成工资而已。)社会收入主要差距绝不存在于同行劳动者之间,而是存在于以不同要素为分配依据的不同阶级之间。教授是属于高级体力劳动者,教授之间的收入差距做例子显然不能说明收入差距的来源。事实上,社会顶端的人,基本是不劳动的。越向顶层越是如此。社会底层的人,则是终日劳作不休的,不如此便难以糊口。这就如同用两个佃户之间每年一、两百斤粮食的收入的差距的例子,来掩盖地主与佃户之间每年几万甚至几十万斤粮食之间的差距。
      
      
      
      稳拿经济学总喜欢用鲁滨逊的例子推而广之,大而化之,弗里德曼也不例外。“设想有四个鲁滨逊各自飘流到邻近地区的四个岛屿上去。一个人恰好登上了一个使他生活容易而美好的大而富饶的岛。其他人则登上他们仅能维持生计的小而贫瘠的岛屿。一天,他们发现相互的存在。其他三人联合起来并迫使他和他们分享他的财富是否有理呢?很多读者会倾向于说有理。但是,在顺从这种倾向之前,考虑一下在不同形式下的完全相同的情况。假设你和三个朋友沿着街行走,而你恰好看到并且拾到在人行道上的20美元一张的钞票。当然,你会是很慷慨的人,假使你和他们均分这些钱,或者至少请他们喝一盅的话。但是,设想你没有这么做。另外三个人联合起来并迫使你和他们平均分享这20美元是否有理呢?我怀疑,大多数的读者会趋于说没有道理。经过进一步的思考,他们甚至可能认为,上述慷慨的行为方法本身并不显然是‘正确的’。我们是否准备劝说我们自己或我们的人类伙伴们,当任何人的财富超过了世界上所有人的平均数时,他便应该立即把多出的数量平均分配给世界上所有的居民呢?当少数人这样做时,我们会羡慕和称赞这个行动。但是,普遍的‘分享财富’会使文明世界不能存在。”
      
      
      
      用鲁滨逊作例子的好处,可以掩盖地主与农民之间、资本家与工人之间那种此消彼长的分配关系。孤岛上的鲁滨逊之间完全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地主和农民之间却要分配农民的收成,扣除地主的租子,剩下的才是农民的口粮。地主和他的孩子易于生活的原因,恰恰也是农民和他的孩子难以谋生的原因。
      
      
      
      地主拥有的财产所获得的好处决不是比其他三个同龄人能多喝一杯,而是有资格决定三个农民要缴纳多少租子。弗里德曼用20美元的钞票做例子,20美元能干什么呢?最多只能多喝两杯。他为什么不用2000万美元做例子呢?因为2000万美元能做的事情显然不是多喝两杯而已。如果我们承认消费倾向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下降的话,那么2000万美元中的大部分都不会被用来消费,而是用去“钱生钱”。如果这个例子是20亿美元的话,那么即使这笔巨额财产的所有者穷奢极侈也只能在短时间内消费掉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将成为他未来更多的收入的依据。在后面的章节我们会看到,在全社会总产品分配中,资产收入和劳动力收入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地主与农民之间,租子和口粮的关系,就是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弗里德曼看来,如果农民要求地主“分享财富”,那么文明世界就不能存在。那么农民便难免要问一句,什么是弗里德曼眼里的“文明世界”呢?或者说,什么是“文明”呢?是否可以认为一部分人利用财产优势占有大部分社会产品压迫另一部分人,就是弗里德曼眼中的“文明”呢?这样的“文明”显然不是多数人的文明。
      
      
      
      进一步考虑,鲁滨逊自己种粮食,和别人分工合作收获更多,于是大家都获得好处。收获更多,这是毫无疑问的。大家都获得好处,这是大大可疑的。大家一起种粮食,做大饼,最后必然有人负责分大饼,我们并不能确定分大饼的人一定会给每个人更大的一块大饼。如果我们回想亚当斯密的分工的例子,由于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工人的人均日产量由二十个扣针提高到四千八百个,提高了二百四十倍。另一方面,每个工人多生产的出来的四千七百八十个扣针,却未必完全分给工人,只要拿出很少的一部分给工人就可以了。实际上,机器价格越贵,工人数量越多,需要分给工人的数量越少。
      
      
      
      如果鲁滨逊觉得与别人合作不合算,分配者太贪婪,给自己的份额太少,可以自己单干,自己生产各种生活用品自己消费。工人完全没有这样的自由。如果工人不满意这样的分工,想另立门户却已经不再可能。这是因为他们独立生产的日均产量太低。无法在价格上与资本家的产品竞争。除非他们回去过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可是,圈地运动剥夺了他们的土地,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离,断绝了他们当小农的路。
      
      
      
      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私有化进程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企业归原来的厂长或经理所有,工人被赶出工厂,切断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联系。工人只能廉价出卖劳动力,厂长或经理则可以坐拥巨额资产,获得丰厚的利润。如果不打算自己经营,厂长或经理也可以把这些不义之财转化为房产、股票或海外存款(比如塞浦路斯银行中的大量俄国富豪存款),获得地租、股息或利息。所以,即使这些前管理者没有最基本经营能力,也不妨碍他们(和他们的后人)舒舒服服地享受若干年(甚至若干代)富裕的生活。在这些国家,私有化进程成为社会贫富分化的分水岭。决定这些国家私有化之后个人命运的关键,不是勤劳、节俭、诚实或者懒惰、贪婪、狡诈,更不是弗里德曼吹嘘的“遗传因子”,而是个人在原有企业之中的地位,是属于领导层,还是属于一般工人。
      
      
      
      这样的社会之中,工人一无所有,男耕女织绝无可能。不出卖劳动力,不到市场上购买各种生活必需品就无法生存下去。对他们来说,经济行为的起点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终点是用出卖劳动力的钱购买生活必需品。稳拿则控制生产、生活资料,一方面压低劳动力的价格,一方面抬高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两头挤压工人。对工人来讲,接受剥削,或者饿死,只有两条路。人总是要求生的,所以进血汗工厂总比饿死强。事实上,即使接受剥削的机会,也是要互相竞争的。这就为资本家使用童工和女工(甚至奴工),压低工人工资提供了条件。这就是弗里德曼宣扬的自愿交易,皆大欢喜的真相。
      
      
      
      鲁滨逊的孤岛自给自足的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两种生产方式之间的差别是每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不难发现的,弗里德曼却视而不见。如果他不是智商低下的话,就是想掩盖资产者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他为什么要掩盖这些关系?
      
      
      
      弗里德曼的理论要流行必须要争取尽可能多的人的支持。弗里德曼当然不能说要自己的目的是要维持“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和“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那样的话,除了极少数社会顶层的大资本家,还有谁愿意接受他的理论?弗里德曼要把少数人的目标伪装成大多数人的目标,把少数人的利益伪装成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就要集中火力攻击社会矛盾中他可以利用的“官民对立”,同时尽量伪装掩饰可能妨碍他传播理论的“劳资对立”。
      
      
      
      政府控制在颟顸、腐败的官僚手中,确实会培养官僚资本家,同时压迫包括非官僚资本家在内的其他民众。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民众之间没有其它矛盾。历史上,官府加重税收,地主会把其中的大部分转移到农民身上。反过来,官府减轻税收和徭役,地主往往截流其中绝大部分的好处。这是很常见的。官府、地主和农民之间存在着微妙的三角利益关系,用简单的“官民对立”把官府划到一方,把农民和地主划到另一方,仿佛农民和地主一家亲,同仇敌忾对官府。这显然掩盖了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利益争夺。
      
      
      
      在弗里德曼的理论中,刻意淡化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对立,仿佛大家都是挣工资吃饭的,即使社会顶层也是如此,用孤岛上的彼此之间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分配冲突的四个鲁滨逊作例子。现实中显然不是这样。弗里德曼用彩票、勤奋的教授和20美元的钞票的财产作例子,也是为了动员尽量多的社会成员加入反对“财富调节”者的队伍。很显然,如果弗里德曼用巨额遗产、华尔街的肥猫[1]和20亿美元的资产作例子,是不能迷惑多数人的。
      
      
      
      要让卢瑟拥护他的学说,必须给卢瑟一个香甜的胡萝卜。这个胡萝卜,就是负所得税方案。这个方案,其实最伪善。方案说得很好听,不足一定收入的部分,政府按固定比例给予补贴。(负所得税=收入保障数-(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率))这样一来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就等于实际工资收入加政府补贴(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许多事情听上去很美,实践之中细节是魔鬼。收入标准怎么定?政府比例是多少?这两点是关键,而且决定整个政策的性质。如果收入标准定得很高,而且比例也很高,那就是社会主义。反之,如果都很低,那就是最残酷的资本主义。如果按照弗里德曼的建议,在极大地削弱工会,束缚政府以后,社会权力全部属于资本。这个时候,资本还会允许把这两个参数定得很高吗?所以,负所得税方案,如同当年谷物法,是动员工人的画饼。
      
      
      
      相比卢瑟,更容易被弗里德曼动员起来的是不太稳的拿和不太卢的瑟,也就是俗称的中产和小资。“只要你努力工作,勤俭节约外加一点好运气就会像我一样……”这是稳拿最喜欢用来忽悠他们的鬼话,弗里德曼自然也不例外。当然,心中充满发财梦的他们也最容易上当,乐于接受这种鬼话。在弗里德曼的时代,由于政府和工会的作用,大资产阶级残酷压迫其它阶级的现象日益减少,或者不那么露骨,部分工人贵族和中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上升,发财梦膨胀。弗里德曼让许多工人贵族或者小资产阶级产生危机感,加入支持大资产阶级的队伍。其实,在没有财富调节的社会中,由于马太效应,大资产阶级很快就会把社会中下层的财产吞吃掉。
      
      
      
      不受制约的资本主义,经过不断兼并和联合,迟早会出现很少的几个甚至一个大资本家控制某些行业的局面。这就是垄断阶段。这样的行业,对消费者来说,根本没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垄断资本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最终形态,也是我们多数情况下见到的资本主义现实形态。既然为自由资本主义辩护,必然无法绕开这个形态。
      
      
      
      对于垄断,弗里德曼扭扭捏捏地说:“我倾向于相信:在可以容忍的限度内,坏处最少的是不加调节的私人垄断。动态的变化很可能减少它的垄断的作用,然而,在这里,至少存在着允许动态变化发生作用的某些机会。甚至在短期内,一般存在的代用品似乎比初看起来要多,所以私人企业能使价格高于成本以便牟利的程度具有相当狭窄的范围。”不知道按照弗里德曼的代用品的定义,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粮食、能源、铁路运输和银行这些天然垄断商品和服务,难道是观音土、木炭、牛车和以物易物吗?现实生活中,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根本没有其它的替代品。何况,这些产品和服务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彻底不使用这些产品或服务的结果,只能是回到工业革命以前的时代。如果拒绝现代金融产业,就要回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时代。何况,就是某些个人试图回到这样淳朴时代,也难以找到立锥之地。因为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土地就很容易成为高度垄断性的资源。
      
      
      
      我们在后面会看到,无论这些资源或服务是控制在政府还是私人都手中,都可以榨干全社会其他成员的收入。弗里德曼反复强调私人垄断由于政府垄断的目的,是为某些国家推行私有化提供理论依据。这些国家推行私有化之后,少数控制这些核心资源的寡头,取代政府获得了主要社会收入,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政府如果利用垄断品,获得巨额收入,要承受巨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民众越是积极参与政治的国家,政府承担的舆论压力越大。相比之下,私人寡头则无所顾忌——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谋求最大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弗里德曼就像一个辩护律师:“这些不可替代的商品和服务,由我的当事人控制更好,因为其它人可以爱用不用。”这样的辩护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所以他自己也心虚。
      
      
      
      不过,对于俄罗斯寡头那样的人来说,推崇并大肆投资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弗里德曼的思想自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与之类似,英国推行铁路等国有垄断行业私有化之后,获得好处的也只是一小撮人。觊觎这些天然垄断性行业的不仅仅是本国的窃国大盗,还有国外资本,这些垄断资本主要来自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某国天然垄断性行业进而控制该国经济是经济殖民的重要手段,我们后面还会谈到。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等新殖民主义者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广弗里德曼的思想。所以,在政府内部出现大量支持弗里德曼的声音就不足为奇了。
      
      
      
      官僚资本家之中,同样有很多弗里德曼的支持者。这些官僚资本家在政府的扶植下,在短期内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他们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既得利益者,为什么他们也要支持限制政府,甚至仇视政府呢?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却不难理解。如果政府是皇帝资本家是太监,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登基必然更换臣子,原有的臣子或者隐退或者遭清算。由于政府的换届行为,他们的靠山迟早有离开政界的时候,这时如果没有找到新的靠山则难免失去聚敛起来的财富,他们之中的个别人甚至可能被清算。这是让官僚资本家寝食难安的事情。反过来,如果资本家是皇帝政府是太监,那就是“铁打的华尔街,流水的白宫”。这些官僚资本家拥有大量的财富,就能有效地控制选举,操纵白宫——现任靠山退休以后,再扶植一个新的代理人就是了。
      
      
      
      于是,政府内部希望自己成为寡头的官僚、官僚扶植起来的官僚资本家、觊觎他国经济命脉的新殖民主义者和被他们忽悠起来的中小资产阶级成为弗里德曼的支持者。
      
      
      
      同样要政府少管闲事,李嘉图是真小人,弗里德曼是伪君子。李嘉图说人们希望和谐社会,但是那不过是美好的愿望:“人道爱护者,希望世界各国劳动阶级的生活都安适快乐……然而这毕竟是一种希望罢了。”李嘉图能这么直来直去,与当时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低下有关。到弗里德曼的年代,经过一百多年的斗争,普选权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约定俗成的基本政治制度,所以弗里德曼不能像李嘉图那样直白。他的经济理论需要进行打扮,必须把资本的利益充分伪装,把对资本有利的事情说成对全社会,尤其是掌握广大票源的中低收入阶层,都有利的事情,不然没有市场。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先后给稳拿的主流经济学打了两个补丁,官僚和资本都有了对自己有利的理论,彼此争论不休,达到动态的平衡。对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凯恩斯是必须的,弗里德曼也是必须的。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时代,如果完全按照弗里德曼的主张,那么资本主义就要回到资本最自由的阶段。一切交给市场,你死你活该。如果完全按照凯恩斯的主张,同样可能很糟。资本和官僚任何一方无拘无束,都难免成为整个社会的灾难。这两位为资本主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上世纪第一、第二的经济学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弗里德曼和凯恩斯的理论冲突,与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冲突异曲同工。都是两个集团在争夺经济主导权。作为打酱油的卢瑟,对两派之争,则大可不必认真。
      
      
      
      下一部份,我们看看不太稳的拿是怎么看待经济危机的。神职人员、官僚、大资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轮到小资本家了。
      
      
      
      --------------------------------------------------------------------------------
      
      [1] 华尔街的银行家的俗称
      
  •     The egalitarian will go this far, too. But he will want to go further. He will defend taking from some to give to others, not as a more effective means whereby the "some" can achieve an objective they want to achieve, but on grounds of "justice". At this point, equality comes sharply into conflict with freedom; one must choose. One cannot be both an egalitarian, in this sense, and a liberal.
      All I love most is that, fuck Obama
  •     《Friends》的开场,是一场逃婚, rachel从她和那个秃顶牙科医生的婚礼上逃开,然后她的好朋友速度补上。接触美国文化不多的我当时很纳闷,为什么片子里面那么多女人都想要嫁给医生。考古学博士的ross有一次很不服气的问-MD和PHD有这么不同吗?
      这个问题曾经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读个博士,医学博士和理科博士在收入上可以差距那么大?拿个数学物理博士的难度一点都不低于拿一个医学博士。
      虽然美国医生的高收入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但是不管高收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有一样东西投资回报率高于平均,必然的结果是更多的资本会流向它,在竞争中拉低回报率而最后回到平均水平。如果一个行业可以保持高回报率,那么往往是因为垄断。
      熟练工联合起来,排斥或者限制新人进入这个行业,然后保持垄断价格。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美国执业医师协会势力是非常强大的,从每年可以入学的医学系学生开始,就设有严格的数量限制,以此维持垄断。
      书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希特勒上台之后,大量的德国知识分子流亡海外,包括很多优秀的医生。但是在美国拿到行医执照的德国医生的数量在那几年维持不变,这个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说明了行会制度是排斥竞争的。
      在俺还不懂事朦朦胧胧的时候(其实素高中)翻了《凯旋门》,只记得里面的男猪脚是个医生,而且技术高超,但是因为是个难民而没有行医许可,只能做人家的捉刀医生。麻醉前病人看到的是另一个医生的脸,睡过去之后由我们的男猪脚操刀。这个故事多生动,你有行医的技术不代表你有行医的资格。行医执照的获得条件,有很多是和技能无关的。
      
      前两天看到一个香港mm说,只有医生律师会计师才算专业人士,工程师什么不算。现在联系行会观点回味一下,很有意思。
      大胆假设,这些行业的回报率高低,应该是和行会的强大程度成正比。医生行会最强大,律师次之,会计师再次之。工程师虽然有认证,但是没有执照。这些认证也没有广泛的权威性。也就说,我没有sap认证也可以在做相关的行业。这个是一种软限制,所以工程师的准入门槛要低,竞争相对充分,所以收入就要低一点。不被归为所谓“专业人士”。
      
      吴晓波的《浩荡两千年》讲述了两千年的中国企业家史,里面提了一个问题,中国的手工业为什么从来没有摆脱过家庭作坊的模式?为什么没有产生过集中作业的工厂?吴晓波给的答案是农村劳动力在农闲的时候织布,价格低廉,而集中作业需要机器,一次性投入太大,竞争不过家庭作坊的廉价劳动力。这个答案当时并没有让我信服。
      奥尔森表达过一个不同的观点–中国的行会制度是非常强大的。比如丝绸业,每个作坊的产量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行会通过限制产量来维持丝绸的高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扩大生产的需求被抹杀了。我们自然就不需要机器了。也不会有人费脑子去发展技术了。西方工业的萌芽是从水力推动的织布机开始的,这个技术门槛其实并没有那么高,但是中国人是没有需求去发明这种东西的。
      
      政府的垄断也好,私人的联合垄断也好,说起来都是通过一种权力集中的方式来限制他人的自由。团结就是力量,这个话不错,但是现在体会起来有点让人颤抖。
  •     中文翻译别扭至极,总算读完。第五章--财政政策,个人偏向凯恩斯。第六章--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可读。“天赋人权”,“干预”,二词待思。弗里德曼作为货币学派的创始人,整本书的观点和理论,读下来感觉就是其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
  •     很激动地在图书馆找到了1962年版的本书。令我高兴的是,书被翻地很烂很烂。这证明大英帝国还是有希望活下去的。
      
      总结几个之前没有特别注意的点吧:
      
      1. 工会会员压榨没有加入公会的工人,通过两种途径。由于工会的议价,同一工种的工资被集中,导致大约90%的工人平均减少了3%的收入,这还不考虑失业。其次,通常在职业收入本来就高的地方,工会更强大。这导致工资进一步像这些金领集中。写到这里,我又要给里根教训塔台罢工的骨气跪一下。
      
      2. 由于资本所得实际上要被税两次,即分红所得将会纳入个人所得税,导致大企业不倾向于分红而是向内投资。这有两个严重后果,其一,股东倾向通过股票升值的方式来获利,这使得他们本可以投资给新的,盈利率更高的企业的资本被剥夺了,使得新企业无米下锅。其二,由于市场容量有限,过度投资使得企业被迫horizontally invest,盲目进入不熟悉的产业。两者归根到底,都是扭曲市场。
      
      因此弗里德曼认为应该马上取消资本利得税。同时,他反对税收减免给慈善机构和教育捐款。不公平。这是真正使股东失去企业控制权的机制。
      
      3. 企业家不为股东服务的危险,在于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将使他们逐渐转变为公仆。由公众选举,任命,最后就是国有。1962美国钢铁要加价,肯尼迪谈话反对,法庭虎视眈眈,议员纷纷卖萌,导致加价迫使取消。企业呐,活着就是为了盈利,要是连定价都不行,还不如去上吊。
      
      4. 有三种不平等,机会不平等,平等性不平等,和冒险的必然结果。电影明星为什么没有成立“合作社”来分担风险?为什么本岛的清洁工人建筑工人工资高工作爽到这个程度?正是后两种情况。
      
      至于机会平等。问,我们可以“再分配”GPA吗?比如像老子这样的,就是学习好,还不读书,就是智商高;像隔壁那个脑残,就是笨,被凯恩斯骗了一辈子,你觉的一个正常的社会,是应该让我上重点呢,还是让他上重点呢?
      
      再比如一个女优,天生技术好,也没怎么训练。请问一个左左,是应该税她呢?还是该睡她呢?
      
      5. The son of a Russian commissar surely has a greater expect ion of income, perhaps also of liquidation, then say a son of peasant.
      笑了。
      
      6. 请问,一个富人,给儿子良好的教育,或给他给产业,或给他个信托。有区别吗?严格按照左左的原则,那就一个是凭能力,一个是经商剥削,另一个就是纯剥削了。
      
      
      7. despite the lip service we all pay to merit as opposed to chance, we are generally readier to accept inequalities arising from chance than those clearly attributed to merit. The college professor whose collegue wins a sweepstake will envy him but is unlikely to bear him any malice or to feel unjustly treated. Let the colleague receive a trivial raise that makes his salary higher than the professor's own, and the professor is far more likely to feel aggrieved. After all, the goddess of chance, as of justice, is blind. The salary raise was a deliberate judgment of relative merit.
      
      这段神了。
      
      8. 对于剥削理论的分析。既然资本只是过去的劳力,Hence written out in full, the premises of the Marxist syllogism would run: present and past labor produces the whole of the product. Present labour gets only part of the product. The logical conclusion is presumably past labour is exploited, and the inference for action is that past labour should get more of the product, though it is by no means clear how, unless it be in elegant tombstones.
      
      笑话又神了。
      
      9. 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只有25%的财富在土地上,大多数穷国能有50%。资本主义最大的成就不是积累资本,而是他给那些有志向上的男女们提供的机会。
      
      
  •     原文是《资本主义与自由》中的一小段,本来想纯抄但是作者的翻译实在是令人发指,所以还是不敢马虎自己老老实实来一遍吧。
      
      Liberalism and Egalitarianism
      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
      
      The heart of the liberal philosophy is a belief in the dignity of the individual, in his freedom to make die most of his capacities and opportunities according to his own rights, subject only to die proviso that he not interfere with the freedom of other individuals to do die same. This implies a belief in the equality of men in one sense; in their inequality in another. Each man has an equal right to freedom. This is an important and fundamental right precisely because men are different, because one man will want to do different things with his freedom than another, and in the process can contribute more than another to the general culture of the society in which many men live.
      
      自由主义哲学的核心在于对尊重个体坚信不移,相信自由的个体能够充分发挥和运用个人的能力与机遇,只要他的自由不侵犯他人同样的自由。一方面,这体现了“人人平等”的信念;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人与人不平等的信念。每个人对自由享有同等权利。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权利,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因为即便拥有同样的自由,每个人用之追求的东西也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够对社会做出做大的贡献。
      
      The liberal will therefore distinguish sharply between equality of rights and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on the one hand, and material equality or equality of outcome on the other. He may welcome the fact that a free society in fact tends toward greater material equality than any other yet tried. But he will regard this as a desirable by-product of a free society, not its major justification. He will welcome measures that promote both freedom and equality -- such as measures to eliminate monopoly power and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He will regard private charity directed at helping the less fortunate as an example of the proper use of freedom. And he may approve state action toward ameliorating poverty as a more effective way in which the great bulk of the community can achieve a common objective. He will do so with regret, however, at having to substitute compulsory for voluntary action.
      
      因此,自由主义者将在权利、机遇平等与物质、结果平等之间划清界限。自由主义者会认同一个事实——自由社会要比其他任何已知社会形态在物质方面更加平等,但他只把这种平等视为自由社会令人满意的副产品,而非正当理由。自由主义者会认同同时促进自由和平等的举措——比如消灭垄断、促进市场。他会把帮助穷人的私人慈善视为合理运用自由的典范。自由主义者可能会认为运用国家力量改善贫困——作为一个社会大多数人能够实现共同目标的方式——更为有效,但这只是令人遗憾的权宜之计,因为必须用强制来取代自愿。
      
      The egalitarian will go this far, too. But he will want to go further. He will defend taking from some to give to others, not as a more effective means whereby the "some" can achieve an objective they want to achieve, but on grounds of "justice". At this point, equality comes sharply into conflict with freedom; one must choose. One cannot be both an egalitarian, in this sense, and a liberal.
      
      平等主义者同样走到这一步,却希望能够再走几步。平等主义者会为取自部分人又给予其他人的行为辩护,但理由不在于这种行为能够有效帮助“部分人”实现他们预想的目标,而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在这一点上,平等和自由不可共存;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可能既是一个平等主义者,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     Friedman教授全书主旨乃呵斥政府:滚开,并历数其应该滚开的领域,故此,我将心中疑问(例如某些通过市场似无解之问题)列于此,以期阅读中一一开释。
      
      另:商务版翻译水平参差令人诧异,改日列出优劣对照。
      
      A. 惑:1. How to control pyramid scheme and other risky form of fund raising without regulation?
      2. How to enforce taxation if no effective licensure is imposed?
      3. How to tax? (both in terms of amount and weight)
      4. How to distribute tax?
      5. How to ensure essential living standard if no minimum wages rate is imposed?
      6. How to deal with the freedom of children?
      7. How to implement reform according to Friedman's theory?
      8. How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without licensure or regulation?
      9. How can monetary policy be set spontaneously?
      10. How can international trade be carried out without government regulation?
      11. How to protect internal enterprise from external predatory pricing?
      12. How to measure and offset externality caused by transactions, especially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B. 米教授所称三种Justification fo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1. Rule-maker and umpire
      人性不完善,故必设一强制机构保证公民安全,执行合同;这似与Hayek所述消极自由(Free from coersion)思路相异,留待再读。
      
      2. Technical monopoly and neighborhood effects
      尤其注意米教授所述之垄断仅限于技术垄断(或曰自然垄断),例如电话公司等规模效应形成之大企业,此论并不与科斯(Coase)之反反垄断相矛盾。米教授进一步指出,于public monopoly, public regulation, private monopoly等三种办法中,似以私人垄断为最不恶,"least evil".
      
      3. Gov actions through paternalistic grounds
      尤甚者,乃精神病患与儿童。又以儿童尤其棘手,而政府又难收手,试看其如何讲解。
      
      C. Proposed abolishment of various gov interventions as follows:
      米教授所主张废除之政府经济干涉
      Tariffs(如何求得国际联动?)
      Subsidy on agriculture(农产品这种长周期离散型供给产品仅靠价格信号似力有不逮,而从实践来看米国之价格支持计划(psp)亦颇为成功,何解?)
      Control of outcome in occupations like agriculture
      FCC(如何保护儿童?)
      Rent ceiling
      Minimum wage(不知本地可暂行否?)
      Detailed regulation of industries such as banking(如何解释今日之白领犯罪?抑或如何防范?)
      Social security(如何对抗民意?)
      Licensure(如何保证质量?尤其以今日诚信低起点市场作为背景?)
      Public housing
      Military conscription in peacetime
      National parks(这又必然引起民众不满)
      Prohibition of entry with gov monopoly present
      Publicly owned enterprises
  •     自由主义哲学的核心是:相信个人的尊严,相信根据他自己的意志来尽量发挥他的能力,只要不妨碍他人进行同样的活动。
      
      已经集中起来的权力不会因为创造它的那些人的良好意愿而变为无害。
      
      经济自由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另一方面也是达到政治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历史仅仅表明:资本主义是政治自由的必要条件。
      
      十九世纪的自由主义者把扩大自由认为是改进福利和平等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二十世纪的自由主义者吧福利和平等看作为自由的必要条件或者是它的替代物。
      
      
      另外说一句,翻译的太烂了。译者序和译者居然不是同一个人,另外译者序完全就是在诋毁、谩骂。
      
      我的一个猜想就是中国人是不学汉语的了,所以大凡翻译的东西总有几分不忍
  •      弗里德曼的这本书,是《资本主义与自由》,我想写的这篇书评,索性改一下,变成了“自由主义”。个人认为,通篇下来,这个名词更反映了这本书想表达的主题。正如书中所言,“在过去几十年里,政府所从事的较大部分新的事业,没有达到他们的目标。美国继续在进步,它的公民吃得更好,穿得更好,住得更好而且交通也更好,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区别已经缩小;少数人的集体变为在较少程度上处于不利地位;一般文化水平飞越前进。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自由市场进行合作的个人积极性和动力的产品。政府措施阻碍了而不是帮助这种发展。我们一直能负担和克服这些措施,原因仅在于市场的极不平凡的生产能力。”,最终作者认为“那只看不见的手对进步的有效作用大于那只看得见的手对退化的作用”。
       这个时候为什么又要提到弗里德曼?为什么在去年经济危机的时刻,他的那本传世之作《美国货币史,1867-1960年》第一次出齐了中文译本?为什么奥地利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的声音又一次响了起来?也许只有我们认为政府束手无策的时候,才会去想到那些市场的倡导者,那些一直信奉着“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人;在风调雨顺的年景,我们安心的、以过分赞成的态度去看待政府干预,正如迪赛所言“国家干预的有利影响,特别是立法形式这一方面,是直接的、即刻的和可以说是看得见的;而它的坏的影响是逐步的和间接的,并且为人们所不能看到”;我们放心的放手、放权,只有到危机蔓延到身边的时候,才会慌乱、去指责政府的无能,以回避自己之前犯下的错误,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天赋人权,不仅仅是生而平等,而且是享有自由的权利。自由当然是要在一定的框架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被迫或者被要求拿走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与自由对应的集权,集权的危害,当然是权力的滥用——无论在那一个朝代,一旦权力集中,正面的和负面的危害都很大并且是以一种“加速”的形式扩大其影响面。权力需要分散,需要制衡,制衡者的权力显然更大,与其这样,不如分散,到极端情形,当然就是惠及个人。
       无论是明朝开始的资本主义萌芽,还是1640年拉开序幕的工业革命,资本的诞生,意味着更大规模的私有制;在纸币出现之后,这种私有制的形式更多反映为货币的存量,或者潜在转化的货币存量,如房契、地契、债券、股权等等。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的关系,按照作者在第一章的论述,是政治自由推进了经济自由,并且资本主义是政治自由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言下之意,在政治自由的推动下,为经济自由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营造了空间。以至于即便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如沙皇俄国和纳粹德国,资本主义和私有财产的存在给国家的集中权力提供了某种限制。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之后,究竟是什么让政府权力进一步放大?让拥有投票权的人甘心放弃自己的自由权利、选择让国家拿走这一部分权力?作者认为,是国家的家长主义宣传,以及虚构出的“美好愿景”。正如前文所说,国家干预的危害,是渐进的、逐步积累的,只有到危机爆发的那一刻,我们才会醒悟;在此之前,大部分人满意的躺在国家预制的各种政策工具面前,全然依赖着国家赋予的福利、保险、教育,依赖着工会(一种垄断组织)带来的“不合时宜”的工资合同,并产生着“货币幻觉”,听信经济处于“稳步运行的状态”,全然不去关注那些从自己身上被拿走的权力。
       资本的运行,有长短期之分:一般理解长期的情形如同自由主义的分析,处于均衡状态;短期的情形,由于经济周期和波动的存在,往往有起伏,按照凯恩斯主义的理解,需要“干预”。但是弗里德曼给我们另一种视角,那就是不当的干预是把经济往更危险的边缘去推,而不是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1933年的大萧条,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理解,这方便的文字已经很多了,在此不想论述。只是从中我发现,货币主义学派与古典主义的不同在于,它承认了“干预”,只是通过揭示干预的路径和得利不当,来表达减少干预的思想;古典主义则干脆要取消干预,完全依靠市场的作用推进经济的发展。这大概也算是“改良”或者对时代的妥协。
      
  •     薄薄的一本书,读了2遍英文原版,N遍中文版(很奇怪这里好些人认为翻译很烂,恰恰相反,我认为中文版是及其罕见的准确翻译了原文,中文翻译书中的珍品),经常拿起来,随便打开一页,从哪里开始读都不让人失望(抄袭挪威的森林里面的比喻)。
      
      Friedman的精彩论述我就不重复了,我的重复一定很狗屎,请你自己去读原著,不论英文版还是中文版,都可以。
      
      有2个地方我还不是完全信服,也许有人能教我,
      
       对货币政策,Friedman赞同一种规定3%的通货增长,同时认为金本位不再可行。他是担心通货紧缩对经济有破坏作用吗?如果这样,他自己的书《美国货币史》中讲到,1870年到1913年(具体区间记不清),美国的物价下跌了30%,但这个时期,美国经济发展是最迅猛的。
      
       对国际贸易,Friedman认为如果日本(现在的中国)有意操纵汇率,那么全世界最好的生意就是印美钞。可是,如果一代人失去了奋斗的精神,工作的能力,被日本中国供养着,有一天日本中国不养了,这些人会完蛋吧?
  •     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翻译太差,直接影响我的理解和思考。
      其次,理论相当地不错。作者认为政府控制往往会事与愿违,依靠市场能解决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作者强调必须比较实际的情况和理论的情况,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本人完全赞同。
      虽然作者对很多政府干预的事实进行了分析,问题似乎可以采用依赖自由市场的调节,赋予人们追求自身财富和价值的实现得到解决,然而作者恰恰是未能比较实际的情况与理论的情况的差别,这里的实际和理论是另一层面上的。
      其一、市场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维护市场运转的法制保障比较健全的前提下。比如当今中国,法制保障不健全,完全采用市场去配置资源必然导致交易成本过大,严重浪费资源,尤其是对于一个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国,经不起任何试错的考验。
      其二、市场调节作用的有效运转需要参与者形成相对一致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追求自由,提倡机会平等成为社会共同的价值判断,且有一套与现行经济环境相适应的道德约束作为保证。这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很多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相符合的国家里很难得到保证。
      其三、市场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多相关因素的制约,比如劳工歧视,比如教育不平等,比如技术约束,而市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可是发展的机会瞬间就会丧失,等待更加需要成本。
      总之,本书对市场与政府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作了比较,论述相当全面和深刻。但人类的发展不是在一个未知星球上进行殖民开拓,各个国家都有很大差别,企图单纯依靠体制的改变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完美化。
      
  •      先有经济自由,再有政治自由。这是本书的主要观点。
       弗里德曼是反对政府干预的,上来先反驳了肯尼迪那句“不要问国家对你做了什么,而是问你对国家做了什么”开始,一步一步推导出他的结论。借一个好莱坞编剧在50年代被诬陷为共产党的例子,痛斥麦卡锡主义。作为自由主义者,作者极力主张小政府,这与当时的艾森豪与肯尼迪政府相反。坚持自己的理念,保持着自由独立的思想,这是真正知识分子的追求。
      
       没想到商务印书馆的译笔如此不堪卒读,看得我囫囵吞枣。作为20世纪著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影响,书翻译成这样,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理解这位巨擘的深刻内涵。
  •     不知道该怎么给评价,就原书而言无疑是最高评价,就翻译而言则是最差一级。
      
      在读有深度的著作时,读者的精力本应集中在对内容的理解。而在读商务印书馆这个版本时,大半精力在理解汉语上。感觉译者对内容没有完全理解,像是学生的作品。
  •      很差是给译者的。这是一本极期待的书,但是翻译水平实在底下,句子翻得支离破碎,一看就是完全没有领会作者的原意。着实辱没了弗里德曼和商务出版社的名誉
  •     弗里德曼在绪论中所写的是那么激荡人心。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这是肯尼迪总统当年十分著名的一句话,同时也是争论颇多的一句话。
      
      弗氏指出,“这句话在整个句子中的两个部分中没有一个能正确地表示合乎自由社会中的自由人的理想的公民和它的政府之间的关系。家长主义的‘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意味着政府是保护者而公民是被保护者。这个观点和自由人对他自己的命运负责的信念不相一致。带有组织性的,‘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意味着政府是主人或神,而公民是仆人或信徒。”
      
      那么我们要问的是什么?作为自由人,他会问:“我和我的同胞们能通过政府做些什么”。这里已经很清晰地界定了政府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家长主义的,也不是神人主仆的。只可惜当今世界各国多数都属于这二者之一。
      
      弗氏在绪论中也开宗明义地表明了此书的观点,他主张一个完全自由的经济制度,通过市场和私人企业来完成经济活动,而政府,只是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必须远离市场。政治力量一旦加入经济力量,权力的集中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把二者分开,则能成为相互制衡的牵制物。弗氏专门辟出一章(第二章自由社会中政府的作用)阐明政府在社会中最宜居处的位置。
      
      
      
      货币控制与汇率
      
      在经典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中,对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定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所致。而弗氏认为,这次大萧条不是因为“私有制经济的任何固有的不稳定性”,而是由于政府管理不当所致。他认为,黄金本位是一种不够文明的货币制度,而“文明的”货币制度自然是非商品本位的信用货币制。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所控制的中央银行往往会成为政府手中窃取国民财富的工具。而一旦中央银行被控制在几个大财阀手中,那么可想而知,整个国家经济受到严重威胁。
      
      这似乎是一个近乎两难的选择,究竟是让政府垄断还是私人垄断?弗氏本人说过,在国家垄断,工会垄断和私人垄断三者之间,“三害”相权取其轻,私人垄断危害是最小的。
      
      但是在近期畅销的《货币战争》一书中,我们会惊讶甚至惊喜地发现:哇,原来美联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是被几个国际银行家控制的私家银行。这也就预示着,确切说是已经印证过,通过货币发行来劫掠财富、控制政府正是这些国际大银行家们一直在干的事儿。至于惊喜,对于美国人民来说当然不是惊喜,除了这些身居幕后鲜有露脸的国际银行家们会大喜之外,只有那些敌视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国家和党派才会惊喜。
      
      因此,弗氏也不得不反对“独立的”中央银行制,认为这种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中央银行分散责任却又把大权赋予少数人。他认为这会使重要政策行动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有偶然性的个人性格和作风。但实际上的后果却不止是这个,绝大多数人都财富缩水才是最大的恶果。
      
      弗氏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贸易主义,国际间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他认为,赞成浮动汇率并不意味着赞成不稳定的汇率。需要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价格可以自由波动,但是决定它们的因素稳定到足够的程度,从而在事实上价格的运动会处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弗氏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汇率的不稳定是根本的经济结构不稳定的征兆”,而不是由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带来的。
      
      但是弗氏的自由贸易主张仅仅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构想,或者恶毒点说他故意无视国际贸易之外的重要问题。要想实现没有关税壁垒等保护主义的国际贸易在如今几乎不可能,没有一个国家的贸易不指涉政治和文化,而同时又涉及到国家实力的竞争和国际结构的调整。换句话说,没有哪个国家甘做永世的加工厂,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永远处在权力结构的中心。
      
      
      
      政府对教育资源的争夺
      
      “并不是所有的学校教育都是教育,也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学校教育。”这话很拗口,但是弗氏却指出了教育应该具有的功能。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在共产主义国家里的教育几乎都是一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这从根本上违背了自由人的原则。
      
      我们能够认同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具有一种相类似的价值观,这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认同这个观念的同时,却悄悄缚上了自由的双翼。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垄断也就意味着对价值观的掌控,这往往造成个人自由和国家主义的冲突。
      
      弗氏提出允许私人教育,可以使一个多元价值观点社会得以建立。他提出政府发给家长某种票证,通过这种教育票证购买教育服务,不仅包括政府建立的教育机构服务,还包括私人教育服务,这才是一个自由社会中自由的人应该得到的。他反对固定工资级别制和教学证书,认为只会吸引一批“愚蠢、平庸、和缺乏灵感的人”,“排斥有想象力的、大胆的和自信的人”。
      
      凭票证购买教育的方式类似于我国前些年提出来的“教育券”,这是一个有益的启发,但是最终却没有得以落实。虽说教育券能够提供公平的机会,规避教育经费划拨的不平衡,同时促使学校面向学生求知需求进行竞争,但有专家指出,教师是最大的阻力,一旦教育券得以实施,市场化竞争将被引入学校,而大部分习惯于照本宣科的体制内教师是无法适应的。最为根本的则是教育券弱化了政府的教育职责,而这却是政府要极力规避的。因为在教育券制度下,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不再争取经费预算,教育券很可能流入其他学校,譬如私立学校,另外可能弱化政府对教育的管制。
      
      
      
      执照的圈套
      
      这一章的问题弗氏讨论得很用劲儿,也许在他看来这是一件是否难以容忍的政府强权行为。
      
      概括来说,弗氏反对执照制度的建立,认为这是一种中世纪的行会制度,在资本主义建立初期已经废除,而如今又重新得以建立,不得不说是一种倒退的遗憾。他为何如此反对职业执照?为何认为这是对人的自由的限制?他认为,在政治上比较容易把力量集中起来的正是生产者集团,而不是消费者集团。也就是说,一旦职业执照制度得以建立,便会成为一个永无止尽、愈加庞大的势力集团,它将垄断一个行业的资源,固步自封,从而导致消费者福利水平以及生产者服务质量的降低。
      
      在这里他区分了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即是说,没有理由可以反对人们消费低质量汽车从而只生产高质量的汽车,这无疑是生产者的合谋的最典型例证。人们的保守观点在医疗行业体现最为突出:通过政府颁发行医执照来保障医疗水平的质量。弗氏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医疗行业准入制度“使受过训练的医生把他们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投入于其他人能干得很出色的事情上去。结果是大幅度地减少医疗服务的质量。”假使能够有实际医疗平均质量这个概念,那么我们实际得到的平均质量远低于允许不被批准的人行医所得到的平均质量。
      
      弗氏坚信,通过市场的作用,能够自然地过滤掉那些不合格的医生和医疗服务,反而促进医疗服务行业质量的提升。我很受他这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的吸引,但仍然有所保留,无疑就是他所说的保守的大众中的一员,因为对市场的不规范抱有怀疑态度,他所认为的那种完全的市场仅仅是个假想。但我却深表赞同他要求打破行会制度所造成的垄断和平庸化。
      
      
      
      
      
      尽管弗氏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在多数经济学人眼里是有问题的,但是他对自由所做的经济学诠释却很有启发意义。对垄断的打破是弗氏不断强调的经济观点。在弗氏的眼中,共产主义等同于专制和强权,但是即便资本主义国家按照他所提出的自由经济观点来运行,政府退出经济的中心地带,经济发展是否真的如他所说的那样“自由”,人的生产能力、生活水平、福利程度是否真的能够提高,实在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
      
      弗氏是怎样为资本主义声辩的?他说,认为资本主义妨碍经济繁荣、妨碍自由的观点是受了苏共社会建立的影响,“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是通过把既存的具有其一切不公正与缺陷的制度和在设想中可能存在的制度加以比较而完成的。进行比较的是实际的情况和理想的情况。”
      
      这本书是弗氏讲演的记录,因此比较易于理解。有点遗憾的是,这书虽然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但是翻译水平并不是很高,有些句子读来十分拗口,以至于影响思维正常运转。
      
  •     我是个工科毕业生,这本书刚刚看完,听说是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作品,比起读过的奥地利学派哈耶克的著作,本书相对比较简略,但也更务实,直指美国的社会政策,分析极具启发性。相对中国,美国的市场经济自由程度要高很多,但也有管制的阴影存在,而在我们这个官家市场经济的国家,家长主义的做法几乎处处存在,难怪创新精神被压抑了。
      
      只是译笔太差了,很多地方不知所云,咱们汉语也发展出了一套基本的语法规则,译者好像不太懂。
      
      准备接下来读《改造传统农业》了,梁小民先生译的,应该不会再扼杀我这个工科生的阅读兴趣了吧!
  •     因为经常看张五常博客的原因,以及弗老世界性的声誉,弗老去世后,我去书店买来了《资本主义与自由》这本书,打算认真拜读一遍。
       非常可惜的是,这本书糟糕的中文翻译让我每看一页都至少要5分钟,不停的止步于某个句子,反复的梳理一个句子到底是什么含义,可是就这样读完一个章节,发现什么都没有看明白。
       最终,在看了没有三十页之后,我彻底放弃!
  •     
       翻译怎么会烂到这个程度?
       译者张瑞玉,您中文都不及格吧?满篇的病句,甚至连基本的专业学术语言都翻译错!基本就是大一非英语专业军训结束后脑袋进水的水平。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您们好意思么,我的这本是2004 年7月第二版在2006年的第六次印刷。说明按照您们信誉骗了不少人。但是看着张瑞玉之流把这本书翻译成这样,你们的责任编辑是死人么,有么有没脑子啊?
      
       错一次我们可以理解,毕竟水平不高,缺心眼。但是错了21年,就不是缺心眼的问题了吧!
      
       p28.第一段最后一句:
       它的作用是破坏没有顺从条件下的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
       第一,这个是病句。
       第二,请问什么是“没有顺从条件下的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
      
       p28.第二段第一句:
       显然存在着某些使有效的比例代表制成为不可能的事项。
       第一,这个是病句。
      
      
       p30.第二段最后一句
       ...迫使否则就不会参加游戏的少数几个人遵守这些规则。
       中国人有这么讲话的么?他妈的这句话什么意思?
      
       p31.第一段第二句
       ...但在不完善的人们的世界里
       人们的世界,是人话么?
      
       p33.第一段最后一句
       邻近影响
       应该是外部效应或影响吧
      
       p35.第二段第二句
       技术垄断有时可以用来论证既存的国家垄断的存在的必要性。它本身并不能论证通过使其他任何人与之竞争成为非法行为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垄断。
      
       第一,“它”指代不明。
       第二,后一句病句。
      
      
  •   这是卢瑟经济学的前言部分?
  •   《卢瑟经济学》(整理非和谐版)之(2.6)《圣骑士》
  •   取消执业资格,有利于竞争,至少降低了服务费用
  •   鄙人读了一段商务印书馆的翻译,实在是无法忍受,LZ可否推荐下翻译通顺专业的译本?
  •   说的不错,所以新自由主义那套就是属于理想主义的类型,结合到现实当中往往会有很多不适合的地方
  •   你看过原文么?
  •   很中肯的评论
  •   暴殄天物的翻译多得是了,商务印书馆有些书的翻译简直一直让我在猜原文的语法结构。
    有空还是看原文好啊。
  •   这书的翻译 有罪。
  •   为什么不看原文?又不是买不到。
  •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104612.html
    英文版pdf
  •   很合心意,在国内买书时。我也是只买原版,汉译本专业书籍还要看译者。那些学者名家什么的译的还可以(但有很多翻译过来是无法表达原意的)。所以,汉译本译的再好,也有缺陷。
    至于,普通译者根本就不值得一看...不是专业水平不够,是根本就不具备专业素养...
  •   拿货币战争反对弗里德曼···
  •   有思路了,3Q!
  •   你有思路了?!
    OMG,我的论文思路谁给我呀~~
  •   这书翻译地我真是读不懂,看到你的几句话就有点想明白了。
  •   (*^__^*)
    Im glad to be helpful.
  •   呵呵,我的论文也就是东拼西凑,实在不行就把一段中文翻译成另一段中文,能过就行~
  •   共和党的枪杆子
  •   “哇,原来美联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是被几个国际银行家控制的私家银行。这也就预示着,确切说是已经印证过,通过货币发行来劫掠财富、控制政府正是这些国际大银行家们一直在干的事儿。至于惊喜,对于美国人民来说当然不是惊喜,除了这些身居幕后鲜有露脸的国际银行家们会大喜之外,只有那些敌视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国家和党派才会惊喜。 ”
    牛逼。
  •   对于一个从《货币战争》这种垃圾中寻得了真理的人,你还真是不嫌打字辛苦
  •   诶,会相信阴谋论的人的思维方式总是那么简单。
  •   请问你看的是哪一版呢?
    翻译者是谁?
  •   作者: (美)弗里德曼
    译者: 张瑞玉
    isbn: 7100041678
    书名: 资本主义与自由/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页数: 220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定价: 15.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4-7-1
  •   我也正在看,翻译非常垃圾
  •   那看英文版吧
  •   你用切格瓦拉的头像,却崇尚自由主义的学说,无法理解。
  •   左+右=中间派,或者骑墙派,呵呵
  •   就这样的烂翻译,我说怎么话很不顺…花了我一个月读完
  •   LZ高 看来不能迷信大出版社
  •   玷污弗里德曼
  •   批评,就是要批评。
  •   把原文放出来,光这么讲,没凭没据的
  •   这类书的翻译是这样的,不太好,也不好翻译。要有相当的耐性哦 我觉得看多一些就会好了 或者直接读原版。
  •   我的印象吧,国士无双是个好高婺远的人,也不知道这个印象对不对
  •   我放心了,看来不是我太浅薄理论看不懂的缘故……
  •   什么叫好高婺远?字典上说: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那么大的出版社,都已经出到第二版第六次印刷了,怎么会烂到这么个程度呢?我很难理解,看着前面基本还通顺是人话,翻译到20多页,基本就是不讲人话。15块,7.5折虽然不贵,但是商务印书馆不能这么做生意!
    最初的1986年第一版,到现在已经21年了,还是这个水平,商务印书馆就是不良出版社!摆明了店大欺客。
    我明白 两稻草的意思,就是说国内都是这个样子,但是我觉得不能接受。
    另外原文我没有看过,但是现在是中文都不通顺,很多都是病句,赤裸裸的病句,技术含量极低的病句啊。
    我觉得就是因为不好翻译才找了著名大社,经典系列,一看,都是这个德行。而且中间搁了整整21年啊,每年修改一点,21年也应该不能这么烂吧。
  •     挑人毛病必须有拿得出手的证据,我不认为商务的东西怎么样,但你的说法太单薄。
        
        面对事情摆出一罢轻蔑的神情是容易的,踏踏实实的做点事情,比如就拿你的这个东西来讲,你找来原文前后对照一下,也算你做了点实事。
        
        光骂有个屁用,你甚至证明不了这本书有多么差劲,只是显示出你是何等的轻狂草率。
      
      
         国士无双的东西看了一些,大多的篇幅都类于此,也不过就是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角度罢了
          
         不过,口气向来都是不小的
  •   p35.第二段第二句
      技术垄断有时可以用来论证既存的国家垄断的存在的必要性。它本身并不能论证通过使其他任何人与之竞争成为非法行为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垄断。
      
       第一,“它”指代不明。
       第二,后一句病句。而且第一句也是病句。
    我上面的几个例子难道不是证明么?两稻草想说的是我没有看英文原文就不能批评,至少没有技术含量。
    现在的状况是连初中生都能看出来以上的中文句子是病句,而且是句子结构不完整的严重错误。
    一个中文都写不利索的人翻译的书,被一个著名出版社的著名翻译系列出版了21年,整整21年啊,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我点出了6处非常明显错误,这难道不是在做事情么。
    两稻草
    阁下的逻辑很奇怪,难道我是个业余爱好者就不可以批评么?就没有资格批评么?
    如果连我这个业余爱好者都看出错的离谱,就恰恰说明书翻译的烂!
    错了就是错了,烂就是烂。
    难道阁下去餐馆吃饭,发现自己点的蛋炒饭是用臭鸡蛋和溲饭炒的,向餐馆投诉,然后大师傅说,两稻草你连改刀都不会,也不是红案厨师,还敢批评我的炒饭?
  •   没说不行,但批评也要言之有物
    批评和叫嚣是两回事,你也许分得清你是在批评还是在做其它的一些什么事情。
  •   第一,没有正确的答案,但也需要一个正确的态度
    第二,这篇东西并没有给出意见,而是在攻击,在叫嚣,如果楼上的有什么意见的话,可以欣赏一下作者的语言。
  •   最后回复一下国士无双,既然说的是翻译错误,请拿出原文对照
      
    不拿原文对照就谈翻译错误,这跟放屁有区别么?
  •   LZ找原版书ING
  •   两稻草先生
    既然连这么明显严重的中文语法错误都不承认或者说视而不见,我只能说为之奈何?
  •   语气近似谩骂,且不说当事人能否接受,就连旁人也会觉得LZ得理不饶人——事实上,这让我有了“LZ小人得志”的错觉。
    另外,假若附上原文,会显得严谨些,也好为LZ骂人增点筹码。
  •   托辞强辩
    我怀疑你看不得得懂原文
  •   请中英文对照地来讲翻译吧。假如你有更好的翻法,也可以拿出来共享的。
  •   翻译讲究信、达、雅,信是准确,达是通畅,雅是漂亮。
    目前我指出的这个翻译错误的在“达”字上就出了问题。翻译成一国语言至少要符合一国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吧。请问这个不是翻译的问题么,请问这个仅仅是翻译的问题么?
    特别地,一个初中语文水平的[中文]语法错误,连续错了21年。请问这个不是翻译的问题么,请问这个仅仅是翻译的问题么?
    既然两稻草先生怀疑我的阅读英文的能力,又这么有要求我“言之有物”。
    为什么两稻草先生怎么不找出原文来证明我说的错误呢?或者退而求其次证明下或者指出以上我认为错误的中文是不存在的呢?
    另外
    现在我已经明确指出中文版本的[中文]语法错误,即句子结构缺失,严重句不达意,这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而且英文水平被受质疑的人的能力所及。
    我在google上认真找过,但是很遗憾,无法找到英文原版。
    我本来就不是君子,而且难道小人就不可以得志么?堂堂的有“君子之风”的商务印书馆被我这个小人找到这么低级的错,我这个小人评什么不能得志呢?
  •   不想和你争了,瞧了两眼你的博客,你太过敏感,容易受创,再和你争就实在没趣了。
    我是有些刻薄,我是针对你的态度的,你的态度是很容易让人诟病的,就是我不说话自然也有人看不下去的
  •   反省一下吧,当然我也应该反省
  •   两稻草
    阁下真是高风亮节
  •   商务就是不行了,这没有什么问题。翻译的很难看,楼主说的还是对的。至于跟帖的苛责楼主没做贡献,不敢苟同。应该是出版社做的事情没做好为啥还要读者做贡献才能批评?
  •   我正要买这个书,特意问了别人翻译怎么样。看楼主挑出来的几句,很像直接放到翻译工具里直接翻的。
  •   楼主啊,你读的太少了
    简单的方法
    把这个不通顺的句子再直接翻译成英文你就明白什么意思了,用读英语的方法去读就ok了
    要说翻译,还是台湾学者翻译的这些名著比较好
  •   囧了!如果要把中文译成英语再用读英语的方法去读,那还要中译本干什么?那还要翻译干什么?
    这个世界真奇妙,原来译本是要这样读的啊,啊哈哈~
    lz的批评合情合理,那些句子完全毫无章法,不知所谓。我发现不少政经的名著都被翻成这个德性,真是为那些原作者和渴望知识的读者们难过。中国的读者们啊,你们读到的有多少是原作者的本意呢?
  •   看了评论,不说别的,至少我认为“识而无知”网友,脑袋里基本没装东西,说了一大堆空话。
  •   同感,要讨论就好好分析具体问题,讲究那一套“诛心”的东西有意义吗?
  •   我是被天朝的垃圾翻译和阉割翻译彻底恶心了,以后坚决不买不看.挑精华的看原版
  •   碰巧看到这篇书评,无意卷入冲突。只是学到一点是,无所谓对错,不搞攻击,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彼此尊重,没有人有同意另外一个人的义务。
  •   首先声明态度:支持楼主。
    批评楼主的人认为楼主必须要精通英文或能读懂原著,我不敢苟同。坦白的说,至少我的英文不行,读不懂原著。那么,我读译著。读译著,我当然会首选商务之类的大出版社。但是,事实上现在我们的很多译著翻译得确实如同天书。不但没有起到教化的目的,反而让读者一头雾水,云里雾里,莫名其妙。况且,楼主摆明的译文错误确实不需要提供什么原文,摆明了中文表述就是错误的,就是不符合中文的语法。试问一句,反驳楼主的各位贤达高才平时或者著书立说就是这样讲话的吗?难道,把我们的母语写成这样或说成这样就是有学问吗?
    我们的出版社要自省,翻译者更要提高基本素质。现在这样的译著和译者太多了!
  •   不管楼主在他的博客里展现出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至少他在这篇批评里所指出来的此书翻译之拙劣、及商务印书馆的不负责任,均是确凿无疑的事实。放着这个核心问题不管,反而去指摘楼主的人品之类,楼下那个谁谁谁也太莫名其妙了。
  •   显然存在着某些使有效的比例代表制成为不可能的事项。
    这怎么会是病句...
  •   同意楼主的看法,不知这本书有没有好的译本
  •   2009-03-03 23:26:59 夏志清传人  显然存在着某些使有效的比例代表制成为不可能的事项。
      
      
      这怎么会是病句...
    =====================================
    同学……你真的学过中文语法和语言逻辑学么??????
  •    同学……你真的学过中文语法和语言逻辑学么??????
    那请大师为我分析一下
  •   只是這個複合句太拗口了,語法倒是沒有錯吧。
    當初看《通往奴役之路》也有類似感覺,再看第二遍就感覺句子很通順了。
  •   这个翻译的确不敢恭维
    另外,英文原版在这里大家可以下来看看: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246772.html
  •   翻译的很对不起观众,英文版emule上有
  •   的确是商务的耻辱。
  •   这套里经济类的也就解放前翻的还行,就是读着有点怪,历史和哲学还好(我指行文,翻译的怎么样不好说),后面有套译丛简直翻到不像话,中文都不通道,记得里面有本《科学与人》的,简直是要人命啊,说的还是中国话吗。。。。。。
  •   好多那些翻译叫兽的徒子们在拍手叫好呢
  •      p33.第一段最后一句
       邻近影响
       应该是外部效应或影响吧
    ===
    手上没原书。我估计应该是"neighborhood effect",怎么翻比较好呢?我也不知道。
  •    显然存在着某些使有效的比例代表制成为不可能的事项。
    意思是存在某些事项,比例代表制在这些事项存在的情况下就不可能有效实施。
    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
    这个不能称之为病句,不过确实比较拗口。
  •   不管楼主态度如何,看了引用的几句译文,确实翻译得不行。那些拗口的要命的长句简直就不是人话。这种翻译放考研英语里是通不过滴。
    那些拗口的中文长句表明译者没掌握定语从句的翻译技巧
  •   翻译得真烂。。译者中文都不及格,全是语病!实在看不下去了唉。关键是弗里德曼老人家的原文写得一点都不艰涩啊。
  •   近些年,商务是让人失望了。去书店,基本不再靠近商务的专柜,也许再过些年,专柜也就没有了。
  •   支持楼主,书翻得烂是普遍现象,商务本来就店大欺客。
  •   楼主貌似觉得没哪本书翻译得好吧?
  •   neighborhood effect一般是翻成邻里效应。31页那句原文是“However attractive anarchy maybe as a philosophy, it is not feasible in a world of imperfect men.” 30页那句原文是“...to enforce compliance with the rules on the part of those few who would otherwise not play the game.” 其实这些都不难翻,也许翻译的人没有搞懂或者中文基本功不够。
  •   8页原文是“It thereby operates to destroy any consensus on which unanimity with conformity can rest.” 这句的确比较难翻译,译者翻错了。因为consensus, unanimity和conformity的意思相近,但是意义不同,尤其在政治的范畴。unanimity是指所有人都表示赞成。consensus是指不经过投票,只要没有异议就表示达成共识。conformity是指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原意是,通过遵从达成一致意见,它的存在是基于一种共识。然而这种运作会破坏这种共识。
    “There are clearly some matters with respect to which effective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is impossible.” 显然,比例代表制在处理一些事务上不起作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