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藝術家出版社 作者:霍少霞 页数:160 译者:戴穗華
Tag标签:无
前言
概覽 1976年,隨著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對藝術的嚴厲審查和對意識形態的控制都放鬆了。與國際藝術界隔絕十年後,蜂擁而至的西方藝術概念攪動著中國藝術界,行為藝術是其中之一。 自20世紀80年代中始,「行為藝術」、「行動」、「行動藝術」、「行動展現」、「藝術行動」、「表演藝術」、「身體藝術」等術語一起出現,說明對這種身體展示形式的定義並不穩定。然而,這些不穩定的術語,都把重點強調在行為展示的過程和藝術家的自身體驗上。與此同時,還引發出涉及觀眾身體角色的爭議。本書還討論作為表達和體驗媒介的藝術家身體的感知方式。通過對行為藝術作品及其背景的研究,嘗試給行為藝術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定位。 過去二十年間,行為藝術的背景已經發展,本書大致勾勒出幾個行為藝術的發展階段和藝術家的圈子,主要有北京的藝術圈,以及在杭州、上海、成都、廣州、武漢、蘭州等地的藝術家團體。同時還研究身體在中國當代行為藝術中所起的作用,並著重討論身體在行為藝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響。研究身體與展示場域之間的關係,以及強調身體在行為藝術中的重要性。 在繪畫、雕塑、攝影、影視錄像等中國當代藝術中,身體一直是一個重要論題。一些裝置藝術和表演藝術的表達形式跟行為藝術中的特定時空,以及以人物為中心的特點相似。當與其他藝術形式比較時,究竟身體在行為藝術中的作用有多重要呢?首先,行為藝術不像其他藝術形式有一個嚴格的劇本,雖有藝術家聲稱會事先測試一下道具或設施的效果,但在實地創作之前很難做排練。當行為展示進行時會發生一些難以預料的事,導致即興的臨場發揮,這與其他藝術形式有所區別;其二,行為藝術中的身體既倚賴於場域又受限於場域,身體和場域共同構成傳達信息的因素,藝術家的身體吸引並激起觀眾對所傳達信息的反思,身體語言述說得越清楚,行為展示過程所傳達的信息就越有效。 本書研究焦點是身體在中國行為藝術史上的作用。行為展示時,身體在真實的時空中行動,這個經歷就成為一件藝術作品,藝術不僅僅是一個最終成品,而是一連串身體表達經驗,這在80年代的中國仍是一個新的概念。藝術家的身體所經歷的整個創作過程,沒有人能分享他或她在創作過程的相同感受,也許正是這種身體的獨自經驗吸引中國當代藝術家對行為藝術創作著迷,讓身體親自去體驗是行為藝術的焦點和目的之一,筆者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把中國行為藝術中處理身體的方式理論化。第二個研究問題是,在不同時期他們在行為藝術裡處理身體的方法有何不同。作為一個20和21世紀的流行題目,如何將中國行為藝術裡的身體作用和攝影、錄像、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裡的身體作用加以區分,這是本書探討的第三個問題。 本書不用傅柯(Foucault)以身體為權力載體的分析理論為框架,反而從相反方向出發,對每個藝術作品裡藝術家的身體特徵,以及觀眾的身體都做仔細研究,並將相似的身體語言或者相似的主題進行比較,重構出一幅新的有關中國行為藝術在過去二十年間如何發展的畫面。並討論有關身體作用的特別問題,嘗試去確定自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身體在中國行為藝術中所起的作用。探討身體在相關場域展示行為作品時所起的作用。在展示過程中,身體受場域限制也在考慮之列,身體被當作與當局討價還價的工具或武器將與其他次文化現象一起討論。(本文為摘錄)
内容概要
本書研究20世紀80年代中以來的中國當代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的發展軌跡,對於藝術家們用身體語言來表達思想的做法,最常用的術語叫「行為藝術」。 目的是深入研究藝術家們的身體在中國行為藝術中所起的具體作用。探討身體與場域的關係,展示中國行為藝術的發展過程,比較相類似的行為藝術作品的內容和身體語言,主要涉及肖魯、吳山專、舒陽、潘星磊、宋永平、艾未未、張洹、楊志超、朱發東、李暐、蒼鑫、高氏兄弟、展望、何雲昌、李海兵、羅子丹、孔永謙、林一林、王衛、宋冬、邱志傑、尹秀珍、王晉、楊曦、鄭連傑、王楚禹、劉瑾、肖雄、琴嘎、劉韡、石青、張慧、烏爾善及聯合現場的作品。 本書焦點是探討中國行為藝術家的角色與身體之間的衝突,這是個人的,也是社會文化的,甚或是政治的,可見藝術家用身體來表達思想的形式,已與中國同時期的其他藝術形式一起發展提升,展示了中國行為藝術的發展歷程。
作者简介
霍少霞 1998年 香港大學文學士 2002年 香港大學哲學碩士 2008年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研究範疇是中國當代藝術。 2002年~2004年 擔任香港藝術資料庫項目統籌和香港藝術學院藝術史科兼職導師 2007年 出版《星星藝術家:中國當代藝術的先鋒(1979─2000)》(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009年 擔任香港大學藝術系和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兼職講師 2010年 擔任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藝術講師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國行為藝術概覽觀賞和詮釋行為藝術的侷限性行為藝術的特色藝術家對自己的身體在行為藝術展示過程中的感知中國對「行為藝術」的定義自1990年起中國行為藝術的傳播和反應有關中國行為藝術的最新文獻資料中國行為藝術中運用裸體的歷史有關中國行為藝術的研究問題肖魯的作品〈槍擊〉(1989年)研究方法有關本書章節的內容概要第二章 中國行為藝術中的身體和場域【例1】宋永平:對展覽制度的批判【例2】張洹和楊志超:提出社會文化問題【例3】朱發東、李暐、蒼鑫、高氏兄弟:巧用場域和觀眾【例4】王晉和何雲昌:具有特殊含意的場域【例5】展望:提出社會轉變問題【例6】林一林和王衛:以移動磚塊隱喻社會變遷【例7】羅子丹
章节摘录
1976年,隨著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對藝術的嚴厲審查和對意識形態的控制都放鬆了。與國際藝術界隔絕十年後,蜂擁而至的西方藝術概念攪動著中國藝術界,行為藝術是其中之一。 自20世紀80年代中始,「行為藝術」、「行動」、「行動藝術」、「行動展現」、「藝術行動」、「表演藝術」、「身體藝術」等術語一起出現,說明對這種身體展示形式的定義並不穩定。然而,這些不穩定的術語,都把重點強調在行為展示的過程和藝術家的自身體驗上。與此同時,還引發出涉及觀眾身體角色的爭議。本書還討論作為表達和體驗媒介的藝術家身體的感知方式。通過對行為藝術作品及其背景的研究,嘗試給行為藝術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定位。 過去二十年間,行為藝術的背景已經發展,本書大致勾勒出幾個行為藝術的發展階段和藝術家的圈子,主要有北京的藝術圈,以及在杭州、上海、成都、廣州、武漢、蘭州等地的藝術家團體。同時還研究身體在中國當代行為藝術中所起的作用,並著重討論身體在行為藝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響。研究身體與展示場域之間的關係,以及強調身體在行為藝術中的重要性。 在繪畫、雕塑、攝影、影視錄像等中國當代藝術中,身體一直是一個重要論題。一些裝置藝術和表演藝術的表達形式跟行為藝術中的特定時空,以及以人物為中心的特點相似。當與其他藝術形式比較時,究竟身體在行為藝術中的作用有多重要呢?首先,行為藝術不像其他藝術形式有一個嚴格的劇本,雖有藝術家聲稱會事先測試一下道具或設施的效果,但在實地創作之前很難做排練。當行為展示進行時會發生一些難以預料的事,導致即興的臨場發揮,這與其他藝術形式有所區別;其二,行為藝術中的身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