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作者:西摩.舒利克(Seymour Schulich),德瑞克.狄 页数:274
前言
作者序:那些不便明講的人生道理 本書要獻給20到40歲的年輕人,內容是我這個70歲的加拿大億萬富翁這一輩子所學到的人生心得。 拿「億萬富翁」這個字眼來形容我在人生這場遊戲中的戰果,是一個非常粗略、不精確的度量方式。不過,我還是希望這四個字能激起足夠的好奇心,讓20到40歲的讀者願意離開一下手機、黑莓機、電子郵件、電腦,以一種古老的方式來吸收知識:閱讀。 我成長的年代既沒有電腦,也沒有電視或噴射機。8歲時,我來到家附近的一間圖書館,發現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我可以一次借3本書,然後讀上3個禮拜。從此我開始一個禮拜閱讀一本書。 如果你一分鐘能看完一頁,那就每天撥出一個小時,一個禮拜很容易就能讀完一本書。這個閱讀習慣對我學識基礎的貢獻,勝過三個大學學位。從那之後到現在的59年間,我大概讀了2500本書,其中80%不是小說。 讓我變成億萬富翁的創業歷程(見後記)所橫跨的時空非常特殊,特殊到我想之後再也不會出現了。美國西部拓荒(1865-1905)的40年間疾病叢生,孤絕而寂寥,但美國也是這個時期建立起國家的,拓荒時期的地位向來等同於偉大的、充滿想像的創世神話。 我的拓荒亦長達30年(1972年至2002年),地點在內華達州北部以及加拿大的卡加利。還好有噴射機的發明,讓我得以生活在有著投資諮詢和商業金融的現代世界,又可以每年來個四、五趟美妙的旅行,回歸年輕時對蠻荒西部的想像。 我喜歡滑雪,也愛打德州撲克,我已經這麼做而度過了24年之久,內華達州的太浩湖盆地與雷諾地區,都有我和已故摯友奈吉.馬丁瘋狂冒險的足跡。 1982年,在這個玩耍的地區,年輕的財務分析師皮耶?拉森德(Pierre Lassonde)和我決定一起創業,從此改變了我們的人生,創造出龐大的財富,也讓我們倆踏上讓人成就感十足的慈善之路。 本書也是寫給加拿大四所舒利克商學院(Schulich School)以及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的學生看的,他們當中有些人可能會好奇:學校的贊助人到底是何方神聖?對於正值選擇職業與伴侶的人生關卡的他們,這個人有什麼建言? 根據我的經驗,20歲到30歲是人生難題最多的階段,因為年輕人必須在這段時間摸索出職業與伴侶這兩個重大抉擇方向。30歲之後,「成家」與「立業」就會佔據大多數年輕人的心思。本書的首要目標是傳授我畢生所學,而且不管科技如何日新月異,這些人生心得還是可能與各位的未來息息相關。 在章節安排上,越前面的章節是給年輕一點的成人看的,但也適合所有的讀者,如第一章所介紹的「決策工具」;越到後面則是給35到40歲的讀者看的,這些人不管在事業或生活上都已經稍具基礎。年輕的讀者或許可以先跳過後面跟自己目前生活或經驗較無關連的章節。 許多商業或人生哲學的書會給你2到3個概念,但我希望每個花了錢也花了時間來閱讀本書的讀者,都能學到20到20個概念,並且實際運用,來改變或塑造自己的人生。 當我決定要在6、7所高等學府設立1,000多個獎學金、以及寫書幫助年輕人解決人生旅程的重大挑戰之際,正好看到一段深具啟發性的文字,可以對我寫這本書的目標下個最佳註腳: 百年之後,銀行裡有多少錢、住哪種房子、開什麼車……都無關緊要了,但這個世界可能會因為你對某個年輕人產生重大影響,而有所不同。 我的車已經開了11年,婚姻至今維持了38年,房子也30歲了。我現在的人生目標是多多幫助年輕人,在他們的生命中扮演有影響力、有幫助的角色。這本書就是為此目標的努力之一。 願所有的讀者「永遠年輕」。 西摩.舒利克(Seymour Schulich),加拿大榮譽公民
内容概要
贏家總是自己有一套適應遊戲規則的玩法, 這是大亨舒利克「有話直說」的人生說明書, 處處是他發現的「不便明講的人生道理」。 他希望年輕人不必事事都親身經歷,用太辛苦的方式才得到智慧, 告訴你人性、金錢和生意的世界,到底是怎麼轉動的。 他是舒利克,是世界金礦業的首富,卻幾乎沒做過採礦; 他是加拿大人,人脈與金主卻在法國,闖進美國人地盤創業; 有四所頂尖商學院以他命名,他卻認為有些知識課堂沒法教,於是寫了這本書; 他四十多歲才創業,遇上兩次事業危機,卻都讓他扭轉成致富的機會,反而讓他躋身富豪,身價十三.三億美元。 他說,人性、金錢和商業有些運作規則,大部分的人一直沒搞懂! 關於將來要做哪一行,他的建議是— 他勸年輕人別做律師、醫生,因為再怎麼有錢也有限。其它他認為不宜從事的行業,還包括生技、製藥、餐廳、電信服務、家電、紙張木材—你很有興趣非要投入也行,但是會很辛苦。 如果你要投入金融業,別當證券分析師,因為絕大部份研究機構都被券商收買來編排有利說法。別當基金分析師,因為基金五年才能評斷有沒有績效,但基金績效卻是每季公佈一次。要做就做商業金融業務,也就是輔助小公司、新創公司,花五年的時間發一筆大財。 關於投資理財,他親身經驗之後的建議是— 他從來沒有分散投資,他72%的持股集中在三支股票上頭。 有錢別買保險,尤其是儲蓄險,不如存著買房子,得到的保障更大。 手上要一直有很多現金,你才能趁人之危,低價接手便宜貨。 別相信銀行,銀行設計金融商品,是為了賺你的錢,而不是替你賺錢,真的能賺錢他們會自己來。 除非你數學非常棒,否則別做衍生金融商品,因為銀行有八十個人在算,你一個人幾乎不可能算贏他們。 證管會的規定大都不是為了保護投資人,而是保護特殊股東。 關於做生意,他的建議是— 當你讓別人有選擇權利的時候,一定要向他收費(要他付出代價來取得)。 抱著無所謂的心態,隨時可以轉身就走,你就容易佔上風。 非萬不得已,千萬別競標。這是贏家的詛咒。 只在一百次機會裡頭出手一次,向跟你報好康的人說「不」,不用不好意思。 賣方總是有隱瞞,你這輩子一定會被坑,所以要準備些本錢來輸。 萬萬不可加盟創業,授權者已經請律師設計好合約坑你,你該做的是模仿,而非加入。 舒利克說,二十幾歲的時候,你不管試過幾種行業都不要緊,歷練可以幫你找到自己的優勢,別幾次不成功就開始逃避。但年過三十,就不該把自己的人生怪罪到父母頭上。贏家,就是那種隨時留心機會的人,用耐性等,在上百機會當中只出手一次。 舒利克本身受過商學院良好的「書本智慧」訓練,但更深諳商業世界的「街頭智慧」;他針對年輕人(他指20到40歲的讀者)在選擇職業、伴侶、為人處世、經營事業以及投資上可能面臨的問題,分享他商場與人生的畢生心得,他希望寫這本書能讓他成為100,000個年輕人的人生導師,結果這本書上市三個多月他就辦到,成為加拿大的暢銷冠軍。
作者简介
西摩.舒利克(Seymour Schulich) 舒利克今年70歲,在蠻荒的內華達州發跡,靠著投資石油與礦產,成為加拿大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他18歲就為了大學學費出來打工,結果第4天就被炒魷魚了;申請大學時,他用「決策工具」決定志願後,把獎學金全拿去玩股票,然後用賺來的錢去歐洲玩了整整150天,差點不想回來;畢業後(中間他從電機工程轉到化學系,不過化學被當掉了),他不知道自己該做哪一行,跑去報名職業諮商,做完性向測驗後,卻沒遵照建議,投入一個截然不同的行業;後來他因為工作需要常跑內達華州(這個沙漠之州以賭城拉斯維加斯和合法的『性交易』聞名),此後常常跟好友跑到這裡打德州撲克(得過四次冠軍),最後決定在這裡一起創業,就此寫下加拿大白手起家最精采的創業故事。他也是加拿大數一數二的慈善家,至今已捐出超過2億5000萬美元,在各大專院校廣設獎學金,並在加拿大4所舒利克商學院(schulick schools)每年頒發650項以上的獎學金。其中,約克大學的舒利克商學院被《超越灰色地帶》(Beyond Grey Pinstripes,一家獨立的世界排名機構)評為世界百大MBA中的第三名,也是加拿大第一名的商學院。他本人亦擁有科學學位(化學)、企管碩士,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執照(CFA),並獲得加拿大公民最高榮譽獎——加拿大十字勳章。 德瑞克.狄克洛依(Derek DeCloet)《加拿大環球郵報》商業專欄作家,已婚,目前和妻子與兒子住在多倫多。 ■譯者簡介 林錦慧 政大英語系畢業,曾任《時代解讀》(TIME Express)雜誌副總編輯,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艾略特波浪理論》、《二手貨與新商人》;與人合譯著作包括:《油神皮肯斯》、《石油玩完了》、《人生一定要有的八個朋友》、《是誰把你的商品擠下貨架?》、《贏在終點》等書。
书籍目录
序 那些不便明講的人生道理1 你,該怎麼去闖蕩多試幾種行業又何妨!闖蕩——凡經歷過,必有價值什麼時候你該放手一搏要搏,也得照我的方式玩如果你想投入金融這一行你得走一趟中國2人性與人際關係人有四型,如何適應年輕人的第一堂課:「互惠」關於人性,你至少要知道七件事性與事業四大敵人內行人會跟哪種人做好友上台說話的要點3金錢運作的真相有錢人年輕時就知道的三件事你一定會被坑,所以……你為什麼要讓銀行偷走你的錢給年輕人的買房建議讀歷史讓你變先知深入了解一、兩個國家帶你認識阿拉伯4生意怎麼談生意成功只需做到兩件事說「不」,不用不好意思何時該閉嘴莫興訟,尤其別在美國我的叢林法則5買與賣的邏輯金主怎麼當複製它,切勿加盟賣方總是有隱瞞別讓競標洩漏智商證管會其實不想保護投資人6投資,何須常常出手機會上百,贏家只擇一出手花錢要在趁人之危關鍵在於何時收手天下沒有白拿的選擇權二十五年一輪的黃金行情趁產業步入夕陽前致富用投資的概念來做慈善事業7經營的眉角投入全部身家你才有感覺你能撐過43次失敗嗎?盯緊現金就對了找到合夥人獎賞追隨者的能力誘因——老闆該做的事拼命賺錢,但別拼命節稅4找些話來貼在門上8面對未來的態度不必羨慕有錢人時間不該用來沮喪學會看報紙要讓夢想永遠多過回憶想活得夠久,你得……怎麼活後記放手搏事業——不懂採礦的掘金人給年輕人的建議書單致謝
章节摘录
要搏,也得照我的方式玩 我總是問那些有抱負的商業人士:「你要怎麼打敗世界西洋棋冠軍鮑比.費雪(Bobby Fischer)?」 答案是:別跟他比賽西洋棋,比別的。 你要隨時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在哪個戰場具有優勢?」歷史上滿是血淋淋的例子,告訴我們只要主事者曾經回答過這個簡單的問題,很多大企業所犯的錯,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就連規模最大的公司也會犯下這種錯:可口可樂突然改做養蝦、塑膠等生意,甚至跨足電影工業(80年代初時,可口可樂買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加拿大貝爾電信(Bell Canada)「多角化經營」,跑去做金融服務和房地產等;吉列刮鬍刀(Gillette)也曾經生產數位手錶,並開始探勘石油;至於美孚石油(Mobil)這家真正擅長探勘石油的美國能源巨擘,則把手伸進家具零售業。 以上這些經營項目最後都荒腔走板,無疾而終。因為經營者沒有優勢,沒有天生的優勢。 一般人再努力也很難在數種截然不同的領域都培養出專業,不過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奇異電子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但即便是威爾許也強調,奇異必須在所投入的所有領域都成為第一或第二,才能大到足以甩開競爭對手。 這項「了解自己優勢」的原則也適用於營運管理的細節。以財務為例,當你向銀行貸款時,擬定合約條件是銀行那一方的律師,所以合約上永遠有這麼一條(大致上是長這樣):「根據這份完全讓人看不懂的合約所條列的各項條文(多到數不清),不論你怎麼做,我們都有權要求你歸還我們所貸出的款項。」向銀行借錢時,優勢在銀行手上。 當你公開籌募股票資金的時候,優勢在你手上。合約是由你們公司和券商所擬定的。券商只賺取買賣的手續費,終究無法獲得公司股份。至於購買股票的投資客則毫無置喙餘地,合約寫定的時候,他們根本不在場。 不管是什麼交易,一定要盡量讓自己這邊的律師擬定合約。這就像在網球比賽中你取得發球權,這個優勢可大了! 多試幾種行業又何妨! 20幾歲的時候,我想成為工程師,不過念了一年的麥基爾大學工學院後,就打消這個念頭了。然後我轉向化學領域,可是化學對我搖搖頭,其實應該說是我對化學消化不良--我被當了! 於是我去報名職業諮商、參加測驗,測驗結果建議我應該去做業務。事實上,我踏出校門時獲得的工作機會之一,就是替芝加哥一家核子醫療設備公司銷售產品(很顯然,我的化學分數沒有照我所想的那樣,成為進入這一行的障礙)。 我沒有接下那份工作,也沒有按照職業諮商的建議成為一名業務,我內心深處真正想從事的,是分析投資商品。唯一的問題是,這個行業當時還不存在。當時是已經有人在幹這種工作了,不過那是1960年代,證券分析還沒成為主流行業。 不過我知道自己一定可以勝任,因為我從十幾歲就開始對這方面有所涉獵。我很幸運,一位名叫鮑伯.史都華的人雇用了我(後來我們變成好朋友),讓我成為東方證券(Eastern Securities)的分析師,25歲的我戰戰兢兢,但我果然是吃這行飯的料,很快就成為這家券商的合夥人了。 為什麼要提起這件古早往事呢?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才剛冒出第一顆青春痘,就對規畫未來的出路倍感壓力。念高中時,他們被耳提面命要選修正確的課程,好進入正確的大學,畢業之後才能找到對的工作。 在你十幾二十歲的時候,是該想想這輩子要做什麼,但你不該因為一開始試過幾次沒成功,就選擇逃避現實。這種事情很正常,這世上雖然有戴爾(Michael Dell)這種成功的案例--這位創業家在大學宿舍就開始打造電腦事業,但還有更多人像貝佐斯(Jeffrey Bezos)這樣,畢業後先從事一陣子名不見經傳的財務工作,30歲才創辦亞馬遜網路書店。 或者你也可以像雷.柯洛克(Ray Kroc),一樣,他本來是個到處推銷奶昔機的業務員,後來才想出一個讓他揚名立萬的好點子--麥當勞。 20幾歲正是為往後人生累積經驗的一段時間,只要合法,做什麼都不要緊。不過,到了30歲,你就應該要有清楚的方向。只有你自己能找到你的理想工作,沒有任何職業諮商能告訴你答案。 依我之見,在高獲利的行業找份工作是個重點。這些工作通常薪水較高、裁員和破產的機率較低,壓力也小多了。 不過,現在高獲利的行業不代表未來也一定高獲利。中國和印度的工業發展,為卑金屬和煤炭產業創造出榮景,在此之前,這兩個產業的發展已經整整停滯二十年了。 相反的,原本高毛利的製藥產業,如今獲利空間現在受到副廠藥的嚴重壓縮。 通常,我會避開以下產業: 航空/汽車零件/零售/生物科技/雜貨商店/化學/批發 機械製造/紙張與木材製品/汽車製造/餐廳/家電製造/貨運 電信服務/任何與中國競爭的製造業 別誤會我的意思,你還是可以在上述行業找到好工作,得到成就感。但是在經濟條件較優的產業會更容易獲得成就感,金錢上的報酬也更高。 醫生和律師的收入是以造訪次數或時間來計算的,所以薪水有其一定的限制,因為一天就是只有24小時。從事這兩種專業,舒舒服服過日子絕對沒問題。不過在邊際稅率將近高達50%(台灣為40%)的情況下,你是不可能靠高時薪成為富豪的。 有錢人年輕時就知道的3件事 兩千年前,古羅馬的領袖就已深諳:免費的麵包和馬戲團是維持人氣不墜的關鍵,今沒有多大改變。不會有人立碑或塑像表揚「成本大刀」(cost-cutter)的,只要這種情況不變,政治人物就會不斷印鈔票來替自己的承諾買單,以致於通貨膨漲會一直出現,幣值會一路走貶。隨著年紀增長,越能看出這種模式。 冒著挖苦有錢人的風險(有些有錢人真的很會賺錢,但從沒學會如何花掉過),我還是要說明一下現實生活中通貨膨脹的真實衝擊。 前不久,我決定汰換兩件珍貴可靠的用品:一雙毛皮襯裡的皮靴,是我在1974年花了35美元買的,鞋底已經換3次,終於磨到不能再修了;以及一把有扶手的躺椅,是我在1972年花了200美元買的,因為太舒服了,我還曾經把它從垃圾堆中搶救回來,換上新椅套。 於是我在一月一個冷颼颼的日子出門,尋覓看看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這兩個盡職伺候我超過30年的老朋友。新靴子花了我350美元,鹿絨扶手椅則花了我2000美元,這兩樣東西的價格,剛好都是30年前的10倍(這還是不含稅的價格)。這表示,30年後的今天,幣值足足貶值了90%! 中國以低價產品製造王國之姿崛起,雖然讓貨幣貶值的速度慢下來,但並沒有終止貶值的趨勢。即使只是些微的通貨膨脹,也會迅速折損貨幣的購買力。假設你花了25,000美元買一輛車,開了12年,在這期間,每年的通貨膨脹為4%,等到你想換新車的時候,同一款車可能要花你40,000萬美元。 明白這個事實,會讓你對錢有不一樣的思考角度。我的建議是: 1. 你要把相當大比例的財產放在與通貨膨脹連動、通常漲的比通貨膨脹速度快的資產上頭,例如房地產、商品期貨與貴金屬。這些東西的保值能力遠高於現金、債券、擔保投資存款證或其他長期定存,比較能夠抵擋通貨膨脹的殺傷力。 2. 如果你有機會把貸款利率連續好幾年都鎖在低檔,那就別客氣。通貨膨脹是存款戶的公敵,但卻是貸款人的好朋友,可以減輕償還貸款的負擔。 現在,銀行行員和房屋仲介常常建議年輕人選擇短期利率或浮動利率的房貸,他們說,用這種方式買房子比較划算,但是這項傳統「智慧」是通貨膨脹與利率雙雙下滑的時代產物(這種情況不會一直持續下去,而且可能已經結束了)。你可以去問問那些在80年代初期(當時利率高達15%甚至20%)必須將房貸重新換約的人,在貸款成本如此之高且持續走高的情況下,背負短期債務感覺如何。 3. 對人壽保險要心存懷疑。很多保險方案其實只是售價過高的存款方案,包裝在保險的外衣底下,通貨膨脹會把它的價值吃掉。如果要買壽險,買定期險就好,而且只要買在你發生不測時可以給家人所需的保障即可。 給年輕人的買房建議 如果你想要無憂無慮、無災無難的生活,租間公寓吧。 透天厝是很棒,因為你是那塊土地的主人;缺點是,你同時還身兼業餘水電工、萬能工,以及無數店家口中的「老闆」,這些店家的共同點就是很少在約定時間現身。 不管是老房子還是新房子,透天厝會出現暖爐和空調問題、除蟲問題、保險、打掃、家電故障、水電失修、房屋稅增加等等,沒完沒了。根據一篇最近的文章,擁有兩棟房子的人得用30%的清醒時間解決房屋的各種疑難雜症。 我不是要勸大家別買房子,只要你準備好忍受以上頭痛問題,買房子通常是很棒的一件事,也是人們在20幾歲時人生最重要的財務決定,即使90年代末期至今,北美大多數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已經大幅上揚,買房子仍舊是好事一樁。 高房價讓買房地產變得有點高風險,不過還是值得你放手一博。房子是少數幾個價值高到無須計較幾分幾毛錢之差的投資之一--你一定得找個地方住,如果不付房貸,就得替自己和家人租個較差的容身之處。 通貨膨脹嚴重時,有房子是很棒的,尤其如果能夠拿到低利率的話。如果房貸繳清,這輩子最大的財務負擔就卸下了。我的父母走過經濟大蕭條,心裡一直有陰影,不願把積蓄全綁在一棟房子上,所以一輩子都租房子。真希望他們當初買了房子。 現在大部分年輕人都渴望擁有自己的房子,以下就提供幾個方法,告訴大家該如何完成購屋夢想。 1. 首先,就像你做任何投資一樣,買房子也要先尋找有價值的標的。寧願找需要整修但地點好的房子,也不要在環境不好的地區買屋況最好的房子。就算你不是那種DIY高手,也要堅守這項原則,到時候再去學習怎麼用圓鋸、釘石膏板牆就行了。一般來說,只顧著買最棒的房子,而不考慮附近環境,是個糟糕的想法。 2. 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買下這棟房子租出去,可以收多少租金?租金可不可以完全支應房子所有費用(包括房貸、房屋稅、維修費)?或至少不要差太多?你或許沒有意願當包租公,不過這個問題可以避免你買到房價過高的房子。 3. 不要害怕轉身就走。買賣房地產跟商場交易一樣,從激烈競標戰中勝出的得標者,通常會成為「贏家的詛咒」下的犧牲品。房價節節攀高的時候,年輕夫妻很容易一頭栽進去,買到房價過高的房子,因為他們認為如果不馬上「進場」,就永遠都買不起了。這種想法通常是很愚蠢的,耐心才是買家永遠的好朋友。 4. 如果你在那裡不會待超過4年,就要三思是否要搶進正熱的房市。長遠來看,在一個人口持續成長的地方買房子,大概不會有什麼問題。不過房市也有衰退期,例如多倫多和其他大城市的市中心在90年代初期的情況,房價失控之後,不景氣就隨之而來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這絕對不是你看過的那種典型枯燥無味的商業書--沒有一章在裝腔作勢!在懇切的建議中,不時能看到舒利克個人的精彩軼事。」 --《加拿大商業雜誌》(Canadian Business) 「透過本書,你將看到舒利克豐富的心靈和他對經營事業的熱情,真是一本啟發人心的好書!」 --加拿大《錢意識》雜誌(Money Sense Magazine)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