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商周文化 作者:陳劍鍠 著 页数:262
内容概要
中國初期彌陀淨土教門的開展,於六、七世紀之間發生在曇鸞(476-542)、道綽(562—645)與善導(613—681?)三位大師身上。他們對於弘傳彌陀淨土教門,不遺餘力。《行腳走過淨土法門》對三位大師開展彌陀淨土教門的思想,提出幾個重要的見解: 一、 曇鸞、道綽與善導對證入念佛三昧都有極為濃厚的興趣,且一再以此教導信徒,因為往生與否在於有無證入空性,即使下品往生者,雖不知空性的道理,但在臨終所發的勇猛心便能令其證入空性。 二、 曇鸞、道綽與善導對稱名念佛的修持見解,具有甚深哲理,在稱念的同時亦操持空觀,這跟目前華人社會所推行的僅以口頭唸佛的方式不同。 三、 曇鸞、道綽與善導對彌陀本願的推廣已成系統,亦受到肯定與注目。然這須配合懺悔來操持,亦即凡夫須懺悔、念佛,方能獲致阿彌陀佛的加被而往生極樂國。在此須再下一轉語,欲往生極樂國時須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的諸聖前來迎接,否則無由到達,即使證入念佛三昧者亦然,這是彰顯彌陀本願的深層意義。 四、 稱名念佛可以通向實相念佛,也就是說,善導轉換「十念」為「十聲」,亦可證入念佛三昧。善導操持的「稱名念佛」是含有「思念」、「憶念」的內涵,即心內的憶念和口稱的聲音完全打成一片,以證入念佛三昧。 五、 近代印光弘傳「稱名念佛」時,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為教學依據,他深知該章經文的教示本屬實相念佛,而特以持名念佛能證入實相念佛來詮釋《念佛圓通章》的經義,因而導出稱名念佛可以通向實相念佛,亦即得以證入念佛三昧。
作者简介
陳劍鍠 高雄巿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淨土思想及宋明學術思想。 現任**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著有《圓通證道——印光的淨土啟化》(2002,東大)、《淨土或問.導讀》(2004,東大),以及學術論文十餘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導言壹.中國彌陀淨土教門的開展貳.曇鸞的十念相續與空觀思想參.道綽的末法觀與創立淨土門肆.道綽、善導的懺悔觀與念佛三昧伍.「稱名念佛」與善導「十聲」教法陸.〔附論〕印光以稱名念佛詮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第二章 曇鸞的空觀思想壹.前言貳.「十念相續」的空觀內涵:賦予下輩的救度參.「生而無生」的空觀內涵:上輩的智慧體驗肆.結語第三章 道綽的末法觀念與淨土門的創立壹.前言貳.末法思潮的興起與道綽的末法觀念一、末法思潮的興起二、道綽的末法觀念肆參.道綽歸向淨土的動機與淨土門的創立一、道綽的歸淨動機二、道綽創立淨土門肆.結語第四章 道綽、善導的懺悔觀--以末法觀念及念佛三昧為核心壹.前言貳.道綽、善導的末法觀念及懺悔思想一、道綽的末法觀及懺悔修福思想二、善導的罪惡觀及懺悔滅罪思想參.善導證入念佛三昧及道綽的三懺悔一、善導拜謁道綽前已證得「念佛三昧」二、有關道綽「三懺悔」的疑問及其省思肆.結語第五章 「稱名念佛」與善導「十聲」教法壹.前言貳.「稱名念佛」與「執持名號」的修持內涵參.「稱名念佛」與彌陀法界身之普攝三根肆.「十念」轉換為「十聲」與善導的教法伍.結語附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成為淨土宗經典的詮釋問題--以印光之詮釋為主壹.前言貳.印光對《念佛圓通章》的詮釋一、「都攝六根」的念佛法則二、「淨念相繼」與念佛三昩參.《念佛圓通章》成為淨土宗經典的問題一、近代以持名法詮釋《念佛圓通章》的共識二、從教化立場看印光的詮釋向度肆.結語第六章 結論附錄:曇鸞(-)、道綽(—)與善導(—?)之事蹟簡表徵引書目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導言壹.中國彌陀淨土教門的開展 中國初期彌陀淨土教門的開展,於六、七世紀之間發生在曇鸞(476—542)、道綽(562—645)與善導(613—681?)三位大師身上。此說是就曇鸞、道綽與善導專弘彌陀淨土教門而言,跟相傳創立白蓮社的廬山慧遠(334—416)有著極為不同之處。據說慧遠曾在廬山邀集僧俗共十八人(即所謂的「東林十八高賢」)創立白蓮社,念佛求生西方彌陀淨土。由於白蓮社為結社念佛之始,因此一般稱淨土宗為「白蓮宗」或「蓮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