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國雜記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美·亨特  页数:277  译者:沈正邦,章文欽校訂  

内容概要

  美國人亨特在清代中晚期年間至中國經商,並將自己在廣州、澳門等地的見聞紀錄成書,在中國生活的期間,作者看見許多東西方在生活、文化的差異:中國人習慣在服藥之前在華陀神像前祭拜,請華陀判斷此藥方的好壞;墨舖招牌廣告的打油詩,如同在唱戲一般,令人印象深刻;當他宴請中國友人的兒子吃了一頓西餐後,對方居然自此對西方食物極度反感……。
  此書為西方人筆下中國的生活紀實,雖然帶有西方殖民主義的觀點,但卻也成為清代中期後中國庶民社會的重要史料。
  作者是鴉片戰爭前廣州僅有的幾個懂中文的外國僑民之一,在中國生活長達40年的時間,經歷了中西關係深刻的變化,對中國社會生活的情形有一定的了解。書中描述外商在廣州口岸活動的情形,對當時廣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並觸及到廣州下層社會的眾生相。具有關於早期中西關係和中西貿易的史料價值。其中不少資料被中外研究者一再引用。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亨特,美國人,是鴉片戰爭前廣州僅有的幾個懂中文的外國僑民之一,在中國生活長達40年。他於1825年到達廣州時僅13歲。旋被派赴馬六甲英華書院學習中文,次年返回廣州。1829年在廣州加入美商旗昌洋行,1837年成為該行合夥人。1842年退休,1844年返回美國。其後又回到中國,在廣州、澳門、香港等地活動達20年,並創設亨特洋行。
  晚年旅居法國,1891年,旗昌洋行倒閉幾天後,他在法國尼斯去世。著有《舊中國雜記》(Buts of Old
China)和《廣州「番鬼」錄》(The Fankwae at Canton)。

书籍目录

中譯本序言1第一版序言11第二版序言13外商在廣州生活之謎1外國水手的遊散日3到花地飲宴7商館的廣場14在行商公所審訊印度水手21考克斯醫生為中國病人出診28試住商館30中國客人吃「番鬼」餐33一間糖果舖、一間香木串珠舖和一間墨舖的招牌紙38一家印度行號的來信41浩官只說過一次笑話43玉 石44小銘官從軍記46青銅瓶和青銅鼎55羅馬天主教信使被捕56一位官員的來訪60烏龍茶64長壽寺67河南一位西班牙傳教士的墓73木匠廣場76托馬斯?比爾77潘啟官的鄉間住宅83增步的叛亂87補破瓷器的人111公 債120案件的審判122公 學124宗 教126民主的內涵128「番鬼」與中國風俗130「中央王國」的來歷136欽差大臣耆英138巡遊招貼142懸賞啟事145牛的控拆146龍舟節的起源148中國的土著居民150古老中國的締造151澳門的老僑民154廣州的大旱災167斬首和凌遲169關勝對「麵包和魚」的看法171午時茶175從悉尼到達廣州的逃犯177海幢寺180一家熔金舖的招牌紙182《朝 報》183古伯察神甫184「南京人」188「航海家號」船員被殺案190船長格里布爾被捕1921841年戰爭附記195廣州城的創建199九層寶塔201縐紗舖的招牌紙204廣州的清真寺205「特勞頓號」的災難206住宅的建造208一場大火災210孔子軼事212中國印刷術的起源216行與保商221十三行商館平面圖224中國的新年226中國文字的起源230坎寧和開瓶塞的巴科斯2331825?1826年在新加坡和馬六甲235喬治?錢納利263廣州划船俱樂部 274

章节摘录

  中國客人吃「番鬼」餐  中國人在寫信的技能方面是非常巧妙而有創造性的。在一種不那麼重要的寫作體裁中,卻需要有詩才的、富於想像力的頭腦。這些才能常常用來寫作詩詞,最典型的就是常常寫在隨身攜帶從不離手的扇子上、裝飾牆壁和屏風的條幅上的那種詩詞。古典作家的成句常被引用,引用詩詞被認為是學識淵博的標誌。朋友之間常常互相寫贈和交換詩作。人們常常說中國人沒有想像力,再沒有比這種說法更錯誤的了。中國人把自己關閉在鐵牆之內(萬里長城就是一個具體的表現),也難怪在外國人看來他們的思考和見解都顯得極不開化。他們確是有點怪癖,但卻常常具有詩人氣質,充滿了想像力。在熟人之間比較隨便的書信裡,他們放筆縱論各種事情,也經常譏評他們所見到的外洋風習。  中國人不了解「番鬼」的禮節、習俗和社會關係。在他們眼裡,「番鬼」一切,哪怕是出自良好教養的基本禮貌,都是野蠻的、不完善的。跟他們自己彬彬有禮的舉止相比,「番鬼」的野蠻就顯得更突出了。他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個細節都滲透著禮儀。所以,他們對外國習俗的描寫,不管怎麼荒謬,其實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它們只不過表現出作者對所見的情況不能夠理解而已。在「番鬼」看來,對他們的習俗得出這樣的結論是荒謬可笑的;特別可笑的是,這些診斷都是以嚴肅認真的態度作出的。與此同時,外國人關於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接待西方世界的禮節的種種描述,不是也同樣荒謬可笑嗎?  在1831年的時候,有一家姓羅的人家,住在地方離昆水官(Consequa)家不遠。其家長是個大鹽商,又有錢又體面。我通過小茂官的介紹,結識了羅家的兩個兒子。有一天,我們的大班去了澳門,沒在家,旗昌洋行的幾個會計,塔夫茨(William Tufts)、小安米登(Philip Ammidon junior)和我本人就邀請了這家人的大兒子到瑞行來吃飯,並且帶他的一位朋友一起來,這位朋友從來沒有進過商館。  大約過一個星期,小羅(young Lo)給我帶來一封非常有趣的信,是他的朋友寫給在北京的一個親戚的。信裡講到「番鬼」的飲宴,羅和我們看了,都忍俊不禁。他讓我抄錄了信,下面是這封信大意的譯文:  朱(O Choo)兄足下:  久不動筆,文房四寶都已荒疏。愚弟自上次一睹吾兄盛儀,如日方中,至今又似過了無數歲月。《三論》(San Lun)說得好,「與好朋友相別一日,就如花木一個季節沒有滋潤的夏雨和太陽的溫暖」。然而我不應該傷感,正是皇恩浩蕩,使你身居高位,擔當重任,自然少有餘暇。請接受我對此的祝賀。同時,忝在自幼故交,請原諒我提醒你不朽的朱子所說的那一番金玉良言:「居高則俯視,處低則仰視!人遇升遷,至須謹慎,以免挫跌!」  我在上次於道光九年五月初十日給你的信裡,曾向你詳述了一個鬼怪部族的情況,他們托賴天子聖明、龍心仁慈,准許他們居住在珠江之濱。他們被限定在這個地方,不得到處遊蕩,否則的話,他們狂暴不羈的性格便會在黔首中惹出麻煩,又要費力去收拾。對於這一點,我們英明的總督李大人常常不願為一些無關宏旨的事而施威;但是如果出動起我們的虎豹之師、鷹視所及,定可一掃夷氛。因為那些自誇的妖魔的「大胃」其實大都是沒有什麼膽量的。不過,如果你能親自目睹這些怪物的各種舉止禮節,你就一定會像著名的王先生(Wang)一樣說:「做一個梳辮子的臣民真好!」  這些粗魯的夷人的習俗,描寫起來會使你以為我是在摘引《子不語》(Tsze-put-yu)裡的故事。但我可以向你擔保,這些都是千真萬確的。你可以評判一下,看它們是否可在那本專講鬼怪的書裡占一席之地。  我曾在某行號與幾個「番鬼」一起飲宴,我應該把我的所見給你講一下。我對他們烹飪術的毫無長進不得不表示驚訝,他們在這方面還原始得很。盧萬記(Low-Man-Ke)的在天之靈啊,你是值得人們天天在神位前點上紅燭來致祭的!我們該如何感謝那位了不起的「火頭」啊!他除了在長長的一生中從事烹飪實踐之外,還給後世留下《烹飪要訣》(Hints on Cookery)320卷!朱兄,我們年輕時不是熟讀過那裡邊的許多篇章,貪婪地吃著那些按書裡的指導炮製的美味佳餚嗎?  現在,你判斷一下這些人吃東西的品味吧:他們坐在餐桌旁,吞食著一種流質,按他們的番話叫做蘇披。接著大嚼魚肉,這些魚肉是生吃的,生得幾乎跟活魚一樣。然後,桌子的各個角都放著一盤盤燒得半生不熟的肉;這些肉都泡在濃汁裡,要用一把劍一樣形狀的用具把肉一片片切下來,放在客人面前。我目睹了這一情景,才證實以前常聽人說的是對的:這些「番鬼」的脾氣兇殘是因為他們吃這種粗鄙原始的食物。他們的境況多麼可悲,而他們還假裝不喜歡我們的食物呢!想想一個人如果連魚翅都不覺得美味,他的口味有多麼粗俗。那些對鹿腱的滋味都不興趣的人,那些看不上開煲香肉、譏笑鼠肉餅的人,是多麼可憐!他們就是吃著按盧萬記──他將永遠被人們記起──的方法烹制的象蹄,也不會產生滿足的快感;至於對可愛的犀牛角那種融化的豐富滋味,他們就更無動於衷了!  讓我們繼續講講這些奇妙的人吧。啃了一些大塊大塊的肉,吃剩的都扔給一群咬來咬去的狗。這些狗被允許在人腿之間走來走去,或者躺在桌子底下。它們還不斷地哼叫、打鬥著。接著又端上來一味吃起來令嗓子裡火辣辣的東西。我旁邊的一位用夷語稱為咖喱,用來絆著米飯吃。對於我來說,只有這米飯本身,就是惟一合我胃口的東西。然後是一種綠白色的物質,有一股濃烈的氣味。他們告訴我,這是一種酸水牛奶的混合物,放在陽光下曝曬,直到長滿了蟲子;顏色越綠則滋味越濃,吃起來也更滋補。這東西叫乳酪,用來就著一種渾渾的帶紅色的液體吃,這種液體會冒著泡漫出杯子來,弄髒人的衣服,其名稱叫做啤酒。  你想,這些未開化的人,什麼時候才能精通我前邊提到的那位美食專家的教導、在他的神位前供上祭奠的紅燭和紙錢呢?  什麼時候我們能再一起品嘗你我常吃的那一款無以倫比的佳餚──炖小貓?該擱筆了,我扯得太遠了。想到這些美味,吸引力是強烈的,使我想像到我們自己的筵席正在準備,想像到酒很快就要斟出來了。我想起了盧萬記的書裡第六十八卷上一句短短的、但很重要的話:「炖小貓,配以鼠肉,宜熱食。」  謹呈仁兄俯覽。  羅永(Lo Yung)頓首拜書。  道光十年五月初三日(1831年)  寄北京城內天安街(street of Celestial Peace)  北側關王廟(Temple of Kwanwang)旁  朱允琰(Choo-Yun-Tan)收。  我對以上所引文字看來須作一點補充:我們的廚子瑞伯,可能是按塔夫茨或安米登的建議,在咖喱裡加入了過量的乾辣椒和辣椒粉。  一間糖果?、一間香木串珠?和一間墨的招牌紙1

编辑推荐

  本書特色  作者是鴉片戰爭前廣州僅有的幾個懂中文的外國僑民之一,在中國生活長達40年的時間,經歷了中西關係深刻的變化,對中國社會生活的情形有一定的了解。書中描述外商在廣州口岸活動的情形,對當時廣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並觸及到廣州下層社會的眾生相。具有關於早期中西關係和中西貿易的史料價值。其中不少資料被中外研究者一再引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舊中國雜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