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大寫出版 作者:傑若米.凱根(Jerome Kagan) 著 页数:272
前言
導讀/理查?戴維森(Richard J. Davidson) 腦神經科學權威,曾獲選《時代雜誌》2006年百大影響人物 讓哲學家與心理學家都著迷不已的「氣質」研究 這是一本探討「氣質差異」與行為因果關係的傑出著作。凱根以生物學和社會觀點觀察氣質,發現人在嬰幼童時期出現的氣質差異是會影響往後的發展。本書是美國近兩個世紀以來,最傑出的心理學家凱根,在他職業生涯中十分重要的研究。在科學分工十分專精的今日,我們很難得能看到如此驚人的跨領域綜合分析。 凱根的研究在氣質領域上佔有一席之地。他的分析令人信服的原因在於提出大量數據與規則。這種跨領域研究不僅讓讀者享受閱讀樂趣,同時也引領這方面的研究向前邁進。氣質領域的研究讓我們思考人類各種情感的反應。書中提到嬰幼童時期所觀察到的氣質有某部分是來自於遺傳,這項說法最近已經獲得證實。此外,也有證據顯示氣質的某些面向會保持穩定狀態。 人類遇到情感上的挑戰時所呈現的反應,可能是「情緒」領域中最重要的課題。不管是嬰幼童還是成年人,對生活中的批評與攻擊反應截然不同。如同書中說明,氣質差異以及其他情緒特質,是瞭解人類性格與精神疾病最重要的關鍵點。為什麼有人遭逢厄運後從此一蹶不振,有些人卻能東山再起,原因就在於氣質的差異。因此,氣質研究是解開許多問題的鑰匙,也是這些年讓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如此著迷的原因。 大腦被父母親的教養方式操控? 如同凱根提出:氣質差異所影響的不只是大腦功能,還包括身體(脖子以下)的生理機制模式,像是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與免疫系統。每種系統和大腦之間都會產生雙向溝通。大腦會影響這些系統的功能,而這些系統不同的運作模式也會反饋至大腦,進而調整大腦的活動力。 有些研究發現,某些身體病痛與特定氣質之間,出現微小卻有系統的關係。換言之,某些特殊氣質的神經系統對生理機制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力,導致人更容易產生某些疾病,例如過敏。本書將以生物學重新審視人類的「心智」,看大腦以何種方式影響身體健康。 如果兩名兒童的氣質不同,大腦運作一定也大不相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將此稱為「最可能」的原因。如果科技允許我們進入人類大腦並刺激與氣質相關的大腦迴路,那麼絕對能瞬間改變人的氣質。 事實上,某些科學文獻指出,若直接刺激大腦杏仁核(本書中對此部位有更詳細介紹),會讓個體瞬間產生恐懼感,相關的自主神經系統也會改變。目前已經有研究團隊藉由神經外科手術將電極植入大腦深處,以測量如「羊癲瘋」這種腦部患者所發出的電子訊號。這類發現協助科學家將杏仁核當成情緒迴路的重要結構,也測量最可能讓恐懼產生的原因。 在所有複雜行為中,大腦是最可能影響個體的心智活動。雖然我們已經瞭解這項資訊,但對於更深入的原因還是一無所獲。或許我們能用幾段文字就定義是何種重要的神經迴路會引起氣質差異,然而,卻仍然無法解釋大腦為何如此運作。在此,我們要強調兩項重點: 第一點:基於我們對氣質的瞭解,可以確定有些差異是由遺傳造成。氣質形成主要受許多基因影響。複雜的行為就如同人類複雜的疾病,必須由許多基因同時作用才得以產生影響力。 第二點:「神經可塑性」的重要。大腦是用來對外界事物作出反應與學習的器官。換言之,有許多事物能影響大腦,重塑大腦迴路,這對氣質十分重要。因此,父母對子女的態度會影響小孩的大腦發展。 透過在動物身上的實驗發現,母親對待子女的方式可以改變小孩的基因表現,這種基因改變會讓行為「永久變化」。凱根在書中提出與氣質有關的實證。如果小老鼠天生擁有嚴重的焦慮感,但出生後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呵護(在齧齒目動物世界中指的是時常舔小老鼠的清潔動作),小老鼠的焦慮感會因此降低。某些基因的表現代表的其實就是母親行為所降低的焦慮感。 再次強調,母親與小孩的互動行為會導致某些基因表現的改變,這種改變會讓小孩行為產生終身變化。上述主張表示,影響氣質的要素除了大腦外,「生活經驗」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瞭解子女早期的氣質對於教養孩子頗有助益。父母可藉由這些訊息得知孩子在某些狀況下會出現的行為,因而做出最適當的判斷。相同的,若老師與看護者能瞭解這些資訊,就能依據孩子的氣質給予特殊教學方式或照顧,較容易教導出擁有樂觀個性的小孩。 目前尚未出現快速、確實的方式可評估氣質差異。若我們能在早期瞭解氣質差異,那麼將可給那些最常和小孩互動的照顧者作為參考。我們如何將孩子的特定氣質與父母的養育、照顧以及老師的教導相互搭配以獲得有效結果,至今仍未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但隨著本書的介紹,相信未來一定會受到關注。 世上沒有所謂的「理想氣質」 本書帶來的有趣問題包括氣質差異與社會階層。讀者將可看見研究人員長期在這方面進行縱向研究的成果,他們努力地追蹤青少年與年輕人的發展過程。從本書能夠瞭解,即使在年輕時擁有極度社交焦慮的人,努力不懈後仍能開展自己的事業,如工程師或電腦工程師,因為這類工作性質不需常與人接觸。 環境如何藉由社會化的過程來改變早期的氣質,並以某種方式讓個人獲得報酬。這個複雜的社會需要各種角色與職業,因此每種技能與性格都是有用的。十分外向、適合群體生活的人可能很適合某種職業,但卻可能無法勝任飛航管制員的工作。若要讓世界正常運作,最重要的是各種天分與氣質都能各司其職。 氣質能永保不變嗎? 這本書不斷強調的重點:氣質會變嗎﹖氣質的形成取決於多重環節,並非單一要素就能解釋。然而某些證據顯示,少數氣質的確能恆久不變。暫且不論這項觀點,氣質確實經常發生變化,而書中也提出許多例子,顯示重大的環境變遷與氣質改變存在著密切關係。如前所述,神經科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對氣質如何變化提供強而有力的架構說明。實際上,即使是遺傳而來的氣質特徵,也會隨著環境影響而有不同表現。 「神經可塑性」是現代神經科學最值得注意的卓越貢獻,也就是大腦是用來對外界經驗作出各種反應的器官。與身體其他器官相比,大腦是最容易受到經驗影響的部位,也因此讓人類擁有「學習」的能力。有系統的訓練同樣也能對大腦進行某程度的塑型。 舉例來說,有些研究藉由大腦成像技術觀察音樂如何造成大腦結構上的改變。近來在其他領域的研究也指出,當人類學習某種複雜的知識如魔術時,我們可以測量到大腦的變化。目前針對改變或培養某種特殊氣質的訓練方法還未出現系統性研究,但我們知道透過行為改變讓大腦功能出現某種變化的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的確與基本神經生物系統的某些改變有密切關係。 希望藉由凱根的研究,可以啟發往後學者在尋找人類本質時,能兼顧應有的廣度與深度。 本文作者任職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情緒神經科學實驗室
内容概要
一定要比別人早一步知道的「內在原生密碼」 ◎你我非看不可!「意志力」能贏過你「不由自主的真本性」嗎? ◎父母非看不可:從四個月大的嬰兒身上,看出孩子的天生氣質! ◎天生氣質必有用!瞭解自己的真本性,就能走出適合自己的路! 你是天不怕地不怕,還是膽小害羞的人? 為何遭逢厄運後,有的人從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卻能東山再起? 遇到地震、水災、嚴重意外時,你能保持冷靜地相信自己會獲救,還是自認必定難逃一劫? 這些不同的情緒和反應,全來自於「天生氣質」! 你我非看不可:「意志力」能贏過你「不由自主的真本性」嗎? 看到蟑螂或狼狗,甚至是搭飛機時所產生「不由自主」的恐懼,能靠「意志力」能克服嗎? 縱使衣食無虞,物質生活不匱乏,為什麼有的人還是很焦慮,無法快樂輕鬆的過日子? 解開你對「天生」與「後天」的迷惑:「後天」環境真能影響你的氣質和性格嗎?還是要宿命論的認定一切都是「天生」無法改變? 父母非看不可:「搖籃時期」就能看出孩子的天生氣質! 小孩出生後對各種狀況的反應,是嚎啕大哭且不易安撫?還是喜歡咯咯笑,鮮少哭泣?找出小孩的「天生氣質」,是關鍵教養的第一步! ◎「天生氣質」必有用! 這個複雜的社會需要各種角色與職業,每種技能與性格都是有用的。找出自己的「天生氣質」,就能走出適合自己的路。 根據一項追蹤了十多年的研究,接受實驗的數名三歲小孩,其中幾位特別膽小、害羞、怕事,他們成年後幾乎都有以下特徵: -容易對未來感到不安。 -遇到重大事件無法自己決定。 -不敢從事具挑戰及冒險的活動。 這些小孩長大後究竟會選擇了怎樣的職業? 而小時候活潑、大膽的孩子,長大後又選擇了什麼職業呢? 看看更多精彩的研究,對「氣質」你會了解的更徹底: 對象:居住在高緯度的白種人,幼稚園到小學三年級。 從133個班級當中,由導師挑出班上最害羞和最外向的小孩,發現大部分害羞幼童的眼珠皆為藍色,最外向幼童的眼珠則為棕色。 難道藍眼珠的人都容易害羞嗎? 對象:家中老大、老二、老三,甚至是老四。 在家中通常老幾最容易受到父母寵愛或忽略? 誰最敢挑戰權威者?誰往往最容易選擇長輩心中的「好工作」? 也來看看歷史上的名人在家中的排行吧。 挑戰聖經中地球位置的哥白尼、挑戰神學闡述物競天擇的達爾文,在家中皆是排行老二。 《美國名人錄》中的傑出人士有超過一定比例在家中排行是老大。 對象:四個月大的嬰兒,一群敏感容易哭泣,另一群則是冷靜、喜歡微笑。 當這些小孩十五歲時,這兩種類型的青少年對事情的想法完全不同。 「我很想成為醫生,但後來還是放棄,因為醫學院學生好像很累」。 「在人群中,我覺得自己好像被隔離,被忽略」。 「我很擔心未來,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遇到陌生人我會變得很害羞」。 「大部分時間我感到很快樂」。 「我很隨和、好相處」 究竟哪些是小時候敏感易哭的小孩長大後會說的話呢? 氣質的了解,不單只是父母、老師或是心理研究者想要關心的議題,氣質對現代人而言,早已是更生活化的產物,是需要被認識的生存方式。當你透過本書進入「天生氣質」的領域後,心中所有的疑惑、情緒的波動都可以獲得解答! 這本書是當代最知名的心理學家傑若米?凱根數十年的研究成果,他以生物和社會的跨領域觀點,將人的氣質做出詳盡的分析,本書雖然以專業為背景,但內容卻十分易懂且有趣,凱根將實驗成果透過串連歷史、時事等方式來解說氣質,讓人更有身歷其境的認同感,引經據典的手法保證讓讀者拍手叫好。
作者简介
傑若米.凱根(Jerome Kagan, Ph. D) 這位享負盛名的美國心理學家,甚至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他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國家科學院醫學協會以及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會員,且曾多次獲頒學術重要獎項: ―與莫斯(Howard A. Moss)合力著作的《從出生到成熟》, 1963年獲得“美國精神病學會”霍夫海默獎金。 ―致力於嬰幼兒童認知與情緒、以及氣質類型根源的研究,於1987年獲頒“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 ―1994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G.S霍爾獎。 凱根曾撰寫與協助出版三十本以上的書籍,其中較知名的包括: 《從出生到成熟》(Birth to Maturity: A Study i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兒童的天性》(The Nature Of The Child: Tenth Anniversary Edition) 《發展三繆思》(Three Seductive Ideas) 《三種文化:二十一世紀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The Three Cultures: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氣質的黑暗期》(The Long Shadow of Temperament)。 ■譯者簡介 許瀞予 曾任編輯、記者、科技產業技術撰稿人,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問題員工背後的解答》、《危機》、《家有老狗有多好?》、《時尚傳奇的誕生》、《為什麼他和她買的不一樣?》。
书籍目录
導讀:讓哲學家與心理學家都著迷不已的「氣質」(理查.戴維森:腦神經科學權威,《時代雜誌》2006年百大影響人物)你的大腦被父母親的教養方式操控?世上沒有所謂的「理想氣質」1、「天生氣質」:打從娘胎後就跟著你一輩子的「真本性」嬰兒時期就開始上演的人生預告片基因也愛玩排列組合孕事一籮筐2、不由自主:最不做作的原始本能看過來!搖籃邊的大學問找出自己的真本性:抑制 vs. 非抑制你一定要認識的「杏仁核」「說的」和「寫的」能相信哪一個?3、無法倒帶的童年:20歲前的經歷是人生的底色父母給的,是讚美還是懲罰?什麼讓你走路有風?家世背景到底為你的人格形成加分多少?喬伊斯(Joyce)是男還是女?汽車廣告中隱藏的社會階級排行老幾大有關係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年代不同了!比起女巫,化工廠廢料更駭人4、新時代的產物:草食男與肉食女男人害怕沒有男子氣概,女人擔心人緣差左撇子男人居多藏在你手指長度比例裡的秘密人類的忠誠度和田鼠相似?神奇多巴胺:意外之財、眨眼次數、嗜賭成性、一夜情等它都要插上一腳5、種族大不同:哪種人就有哪種性格和長相基因變化的影響力住在高緯度的人對紫色敏感,對綠色沒轍?東方人合群、西方人自利,是迷思還是事實?臉扁平的人較溫馴?超脫情感的僧侶其實患了憂鬱症?憤怒該壓抑還是該宣洩?6、為情緒精神把脈:不失準的心理精神診斷精神醫生的寶典一看就懂的精神診斷入門:麥克修的四大家族分類會怕蟑螂就一定要認識的恐懼症災難倖存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7、「天生氣質」必有用:現在開始流行懂氣質社會階層的藩籬與虐待差不多試想自己的性格如果生在中世紀……憑著「意志力」,能改變什麼?從罪惡感看氣質尋「點」連成「線」大腦與心智的鴻溝
章节摘录
摘錄自第一章 天生氣質 打從娘胎後就跟著你一輩子的「真本性」 瑪喬莉是一位引人注目的16歲高中女生。她穿著白色上衣,扣子整齊地扣到脖子,拘謹的坐在位於波士頓郊區自家客廳進行三小時的面談。剛開始,她對於學校生活、興趣方面的應答十分簡潔、和緩,與其他青少年沒什麼兩樣,但她有點坐立不安,不停撥弄頭髮、臉頰與衣服,不由自主的露出苦笑與眨眼。人類通常只在緊張或不安才會不停眨眼。 瑪喬莉告訴訪談人員薇萊麗,她與父母關係良好,也有幾位知心好友,成績大部分拿A,運動偏好網球與足球。現在,她開始準備明年必須送出的大學申請書。她的近期目標是成為老師。 然而,當薇萊麗深入探索瑪喬莉擔憂的事情與心情時,她的答案則與時下青少年不同。瑪喬莉在重要考試前一天晚上會失眠;遇有重要表演的前夕更會緊張到嘔吐。她不喜歡與陌生人相處,會全身不自在。目前她最擔心的是,班級旅行將前往華盛頓特區,她不知如何和不熟的人度過這幾天,沒有搭乘地鐵前往波士頓的經驗,也不想這麼做。她經常做惡夢,腦中常出現父母親發生車禍的想法。令人訝異的是,不管是老師還是朋友,從未發現瑪喬莉心中的恐懼。他們認為青少年難免如此,不至於要看心理醫生。 幾天前,薇萊麗與另一名同樣引人注目的學生麗莎面談。麗莎住在鄰近社區,個性與瑪喬莉截然不同。當天,她穿著合身運動衫以及短裙,雙腳隨性的蜷縮在沙發上。她告訴薇萊麗她很喜歡變化,喜歡造訪陌生的地方。她不僅是班長,也是學校合唱團與足球隊成員。晚上她可以睡得很沉,鮮少做惡夢,學業成績優異,考試前夕也不會感到憂慮。她回答問題通常伴隨著微笑或突如其來的大笑,從麗莎的姿勢與表情可以感覺她十分自在、放鬆。 儘管這兩位女孩同樣都在充滿愛的家庭長大,居住在擁有優良學區的寧靜社區,但從前20分鐘的訪談中不難看出她們的個性南轅北轍。人類氣質是造成此種差異的主因。近年來,生物學研究更揭開了每個人獨特氣質檔案的神秘面紗。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十分盛行佛洛伊德的理論。大部分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師認為瑪喬莉和麗莎的差異,來自於家庭環境、與朋友的感情以及相處模式不同所造成。這些專家認為瑪喬莉的表現與母親的態度有密切關聯。她常會因為一點小事就遭到嚴厲斥責或憤怒,以致於瑪喬莉對自己那強烈的性幻想、以及嫉妒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姊姊,會感到內疚。反過來看,麗莎父母放縱的態度,讓麗莎即使對兄弟姊妹產生嫉妒、或偶爾與男友發生關係也不會有任何罪惡感。 1950年代,我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到耶魯大學研究所期間,環境影響性格差異的 理論一直是我奉行的圭臬。我時常質疑母親的觀念,她認為先天特質才是決定氣質的關鍵,她相信人一生下來就有不同的情感與習慣。 1961年,我和莫斯(Howard Moss)參加一項縱向研究,觀察71名年約30歲的西 南俄亥俄州成人的人格特質,從此我開始對自己深信不移的信仰產生質疑:環境真的能影響人的氣質、性格嗎? 當時的訪談結果與我母親的觀念不謀而合。訪談中,有10個人表示他們在3歲以前特別膽小、害羞、怕事,以致於成年後對未來常有不確定感,遇到重大事件必須由父母或配偶替他們決定。此外,他們也不從事冒險性活動,更別說接受各項挑戰。其中膽怯程度最高的四個人分別選擇音樂老師、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心理學家為職業,這些工作較不容易發生突發狀況,即使發生了也還在他們可以掌控的範圍。 另外三名膽怯程度較低的人,則是從事較具變化的職業,分別為高中足球教練、自行創業以及開工作室的工程師。 我也深受紐約兩位精神病學家湯瑪斯(Alexander _omas)與卻斯(Stella Chess)影響。他們在1960年代提出的論點震撼所有精神科醫生。湯瑪斯與卻斯認為,每個人在長大成人前就擁有不同的氣質,也就是所謂的生物特點。「環境」兩字無法全盤解釋兒童性格的發展歷程。 以上所述讓我原有的成見一掃而空,並激起我更深入研究「氣質」的慾望。完成這項研究的唯一途徑就是觀察大量嬰幼童,密切注意他們的成長歷程,並判斷嬰兒時期對陌生外來物的反應是否能預測後來的性格。 位於芝加哥的麥克阿瑟基金會支援氣質方面的研究,讓我們在1989至1991年展開研究,觀察包括瑪喬莉、麗莎等超過450名16個星期大的嬰兒。 我們讓母親帶著吃飽睡足的嬰兒前往實驗室。在那裡,研究人員會讓嬰兒接觸不熟悉的影像、聲音與味道。他們拿著鮮豔的物體、填充玩具,在嬰兒眼前不停移動;從麥克風傳出說話的聲音;將紗布沾上稀釋過的酒精,放在嬰兒鼻子下方。 研究發現測試期間,麗莎的手腳保持靜止不動,偶爾會發出聲音或笑容,幾乎不會揮舞雙手雙腳,也不會在座位上扭動,更不會嚎啕大哭。相反的,當鮮豔物體第三次在瑪喬莉眼前移動時,她就不停揮舞雙手,到了第四次她露出痛苦表情,從椅子上坐直,哭得呼天搶地,研究人員趕緊上前安撫並持續實驗。瑪喬莉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重覆上述那些動作。 實驗內容並不嚇人,為什麼兩個嬰孩的反應會有如此大的差異?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瑪喬莉與麗莎天生的生理構造不同,因此兩人對不熟識、或突如其來的狀況產生不同反應。如果對陌生事物的反應,是源自於天生氣質的差異,我們必須證明這些嬰兒在長大後對陌生的人、空間或事物也會有相同反應。果不其然,瑪喬莉之後成為一個害羞、容易緊張的人,而麗莎則是擁有較從容、自然的個性。 雖然大部分的「人類氣質」在嬰兒時期就已發展,但科學家還是無法得知氣質發展成形的過程。至少就目前來看,氣質是由「行為」狀態所定義,而非「基因」或「大腦」。因此,我們以達爾文在1859年所著的《物種起源》為起點,書中提到,他從不知「天性」如何影響烏龜或雀鳥,造成這些物種的差異。 本書將概略說明以往大部分科學家所知的「氣質」,尤其著重在嬰兒時期如何影響幼年期,形成各種性格與精神疾病,以及兩性或種族間心理狀態的差異。沒有任何「氣質」是發展成某種單一性格的基礎。每種氣質都必須被視為是一種起源,有可能發展成各種不同的性格。氣質只是讓你更加容易、或不容易養成某種習慣、行為、情緒與信仰,換句話說,只是程度上的差異。 個性就好比是一張灰色毯子,由黑、白兩色的細線編織而成,前者代表天生的氣 質,後者則是後天的成長過程。一般人看到的僅是表面,而非黑色與白色的細線。也許,另一種較好的比喻是,氣質就像雕刻工作室裡的一顆黑色石頭。雖然石頭的硬度、顏色與尺寸限制雕刻家創作的形式,但藝術家還是保有小部分的自由來雕塑出美麗的作品。 氣質的概念是說明生物成熟性最好的例子。實驗室豢養的猴子從未遭受蛇的攻擊,因此這些猴子第一次看見蛇並不會倉皇逃走。然而,當其他動物展現對蛇的恐懼後,牠們也會跟著害怕;奇怪的是,猴子看見其他動物懼怕花朵卻,不會跟著產生恐懼感。猴子很容易對蛇產生畏懼,這就是天生的「生物成熟性」。瑪喬莉的氣質就可視為是一種生物成熟性,因此當她的言行舉止被其他人看穿,或與陌生人交談時就很容易表現出憂慮的神情;至於麗莎的特質則是十分從容自在。 孩童的成長經歷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麗莎有個罹患憂鬱症的母親與酗酒的父親,容易對小孩發脾氣,縱使這些狀況的影響力與氣質無法相比,但麗莎長大後還是可能成為陰沉、憂鬱的人。相對的,某些擁有像瑪喬莉氣質的人,若生長在貧窮的單親家庭,居住的社區犯罪與未婚懷孕比率偏高,即使本身沒有這些膽小與不安特質,還是有誤入歧途的可能。 1987年試圖暗殺雷根總統的年輕人辛克利,也許擁有與瑪喬莉相同的氣質。辛克利的母親表示,辛克利是個極為害羞、焦慮的小孩。通常擁有此種氣質的小孩不大會犯下驚世駭俗的謀殺案,可能原因在於他們經常搬家,朋友不多、以及某些未知原因造成辛克利特殊的性格。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應該也和瑪喬莉有相類似的氣質,他小時候十分害羞、謹慎、敏感。大部分擁有這種氣質的小孩並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潛力;然而,艾略特有異於常人的語言能力,再加上家庭的支持,讓他進入明星學校,因而他能利用氣質,從一個內向、孤僻的小孩轉變成一位成功的詩人。至於瑪喬莉則是具有文字方面的天分,或許她未來能成為一名家喻戶曉的作家。 嬰兒時期就開始上演的人生預告片 科學家耗費多年時間觀察嬰兒的反應發現,相同氣質展現出來的行為差異不大。 最明顯的就是對寒冷、飢餓等痛苦狀態的反應。有些嬰兒會嚎啕大哭,有些則不會;有些嬰兒很難安撫,有些則很容易。哭泣強度、時間長短和是否容易安撫並非百分之百相關。面對飢餓、寒冷或身體面臨其他苦痛時,我們將嬰兒反應分為四種: (1)會嚎啕大哭且不容易安撫。 (2)會嚎啕大哭但容易安撫。 (3)只會輕輕啜泣,但不容易安撫。 (4)只會輕輕啜泣,且容易安撫。 當面對不熟悉或突如其來的事件,如食物、材質、味道、聲音影像時,有些嬰兒 會變得異常興奮,有些則會保持安靜,有的會嚎啕大哭,有的則不會,因此遇到新事物時,嬰兒又會有另外四種反應︰ (1)活動力旺盛且經常哭泣。 (2)活動力旺盛但鮮少哭泣。 (3)保持安靜但會哭泣。 (4)保持安靜且不常哭泣。 瑪喬莉就是屬於第一種,稱之為「抑制型反應」;至於麗莎則是屬於第四種「非 抑制性反應」。面臨挫折時,如失去正在吸吮的乳房、玩具掉了、拿不到玩具、被毯子包住或被大人限制行動時,嬰兒的反應也不相同。嬰兒遇到挫折與面對不熟悉的事物一樣,會有不同的動作與哭聲,因此也會衍生出4種不同的氣質。 最後,在沒有任何外力干擾下,躺在小床裡的嬰兒也會有牙牙學語、咯咯笑或揮舞手臂的情況,又會出現另外三種氣質。上述15種氣質是以嬰兒行為來區分,而非真正感受,因為現今科學家還無法觀察嬰兒的內心世界。 嬰兒在愉悅情況下,如嘗到甜味或輕柔的撫摸,或是在不舒服的情形,如吃到苦味或大人隨便亂抓,都會產生不同反應。通常剛出生的嬰兒對酸、苦等味道有十分明顯的臉部表情,如捲曲上嘴唇、皺起鼻子、伸出舌頭等。當這種表情出現時,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吃到惡臭食物、或聞到排泄物的味道。因此可以假設嬰兒此時的感受並不是很好。 學齡兒童並不常出現這種反應。大部分女生若處於實驗狀態下,即使聞到噁心的排泄物味道,她們還是會面露笑容,就像大人知道這是種不禮貌的行為一樣。這種臉部反應對於較大的兒童並非是自然的反射動作。 嬰幼童暫時看不到母親或保姆會顯得焦躁不安,這是一種恐懼的象徵;嘴角下彎與皺眉則是悲傷的表現;張大嘴巴,嚎啕大哭則為憤怒的表現。以上四種行為與大腦模式有關,這也許是造成嬰兒不舒服的原因。幼童的各種感覺,如噁心、恐懼、悲傷與憤怒,在大腦與心智的早期就已建立。嬰兒在這四種情況的興奮度,也就是情感敏感度如果不同,原因通常是基因或母親懷孕時的情況所造成。 另一種類似的研究是,當嘗到甜食、與父母玩躲貓貓、疊疊樂挑戰成功、以及接收到肢體接觸等愉悅情況下嬰幼童的反應。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大腦迴路與神經化學作用,會讓個體產生「愉悅」的感覺。嬰幼童時期的經歷是成年後愉快、興奮、驕傲與喜悅等各種感覺的基礎。因此,嬰兒在各種情況的興奮程度和成年後的情感表現息息相關。 若將上述8種加入以往的15種情況,將可更容易得知嬰兒的氣質類型。在眾多氣質種類中,這23種是最具生物學基礎的類型。日後科學家將能解開越來越多的氣質類型,並瞭解這些特徵是藉由何種化學分子而影響腦部活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