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4/29 出版社: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Gallay, Claudie 页数:528 译者:邱瑞鑾
Tag标签:无
前言
推薦序:每個人都心碎/袁瓊瓊 (本文作者為作家) 你跟我說過:「忘了我。」你還要我為這個發誓,發誓要去愛另一個人。我的嘴唇,含在你嘴唇裡面。「一定要忘記」,你這麼說。你是說,「忘記」,或 是「忘記我」,我已經不記得。我的嘴唇一直含在你嘴唇裡,你把這句話傾注到我身上:「你一定要沒有我的活下去,你要為我發這個誓……」 我發了誓。 但在你背後,我兩根指頭畫了叉。 上面是《潮浪情緣》裡的一段描述。文字明暢簡單,但是寫出來的那個意味,卻讓人覺得內裡極為脆弱的什麼被觸到,觸得發痛。 那是女主角的情人在得了絕症之後跟她說的話。之後,男人死了,但是女人無法遺忘。雖然承諾了,雖然發了誓,雖然那是逝者生前的要求,但是活著的人把兩個指頭在背後交叉,在承諾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不守承諾,決定要痛苦,要悲傷,要墜落在黑暗裡,要讓自己的人生停頓,讓自己活在過去,永不超生。以半死狀態來悼念,與死者永遠在一起。 克勞蒂.葛蕾(Claudie Gallay),以通俗作家而論,非常難得的擁有自己的氣味。她其他的書我沒看過。不過這一本,氣質絕佳。她的文筆清淡,安靜,而又帶詩意。雖然處理一個所謂的懸疑故事,但是不走緊張刺激路線(事實上我猜她也明白自己的筆路不適合這種風格),相反的,她的書寫帶出一種蕭瑟和荒涼的氣氛,在寂靜中隱含悲傷。 故事背景是法國西部的小漁港拉亞格(La Hague)。拉亞格多雨,每季且有固定發生的暴風雨。沒有比這樣的背景更適合發生《潮浪情緣》裡的故事了。 這是個奇怪的地方。人們靠海討生活,不可避免會遭逢所有討海人的命運。大海會給予,也會奪取。拉亞格海港裡的許多居民都有親人葬身在大海裡,然而大海不願意歸還這些人的屍體。因此,這些人的消失不太像是死亡,因為並沒有屍體來確認這件事。他們只是逸失,蒸發在海上,像是說了一半的話,一個不知道何時會結束的停頓。 這個停頓,同時讓生者的生命也隨之停頓。永遠停留在過去,活的人不做任何事,只是等待。等待某些事發生。這個小漁港的居民像陷在某種魔咒裡,所有的人原地打轉,孩子們長大,成年人老去,除了這些,沒有事情發生,沒有人結婚沒有人離婚,沒有人相愛沒有人相恨,沒有人回憶也沒有人忘記。他們活在某個永恆時空中,一切都是老樣子。 女主角來到這裡之後便愛上這裡,愛上的原因是因為這裡適合耽溺。她的情人在拉亞格每天死一次,也每天活一次。她與他的生他的死一起生活,而心痛難抑的時候她就覺得還和他在一起。她沒有忘記他,因為心還在痛,所以他還存在。雖然肉身早已腐朽,但精神長存。 男主角則正好相反。他離開拉亞格四十年,但是這四十年裡,他的生命停留在原地。他長歲數,變老,有糊口的職業,但是沒有家庭沒有事業沒有生活。雖然模樣俊帥,但是似乎也沒有愛情。四十年前他離開拉亞格的時候是個孩子,四十年後回來,光陰才從他離開的那一刻,重新開始走動。拉亞格就像是被他的離開封印住,成為某種活生生的時間膠囊,所有的記憶,文件,資料,痕跡,每個人的感受,都封住,冰凍。直到他回來,一切才開封,開始啟動。 男主角回來處理他父母的房子,追查他父母親的死亡真相。遇到了女主角,兩個人的人生開始互溶,之後化成了一片,鍥入了彼此。 我在看的時候,一直覺得看到畫面。這部小說如果能拍成電影,一定很好看。拉亞格的風景,海岸,燈塔,小酒館。尤其書裡的人際關係,沒什麼道理的,但是美極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在法國才會有這樣的事發生:像哈威爾對待女主角,那樣無求,卻非常溫暖的感情狀態;像麥克斯對茉根的癡愛,還有茉根的反應;茉根和哈威爾兄妹謎一般的關係,以及提奧對南老太太的保護和無法忘懷。這些情感都非常的動人美麗,然而總覺得不大像真的。如果有真人來演出,可能說服力會強一點吧。 我有個女朋友愛看偶像劇,雖然偶像劇不切實際,但是她就愛那種不切實際,與真實人生一點關係也沒有,似乎保存了某種純粹和完整。《潮浪情緣》也給我這樣的感覺,絕不實際也不實在,現實裡沒有那樣的愛恨沒有那樣的悲傷沒有那樣的痛苦……我們的愛恨悲傷和痛苦都要粗礪得多,在割傷別人之前先傷到自己。然而《潮浪情緣》裡的一切都是優美的,那些無可承擔的罪惡與同情都美麗而脆弱。脆弱的像水晶,並不會毀壞,不會消滅,只是藝術品,凝結著。最強烈的和最薄弱的都永遠存在,同時,各自剛強也各自單薄。 那些讓人心痛的描寫,看了便流下淚來了。白色的清澈的眼淚,一邊流淚一邊覺得很美。好像回到很早很早,不這樣年老,經歷不這樣多的時候。 讓每個人都心碎。無論生者死者,老者少者。這樣單純的傷感,輕揚沒有重量。哭過便忘了,留下輕微的夢影。但是似乎可以化解什麼,滌清了什麼。
内容概要
告訴我, 沒有了光, 身在黑夜海上迷宮要怎麼走出去……藍伯特在暴風雨午后,來到40年未曾踏上的小漁港拉亞格,綺麗風景以外,氣候多雨且勁風常襲。小時候他常和家人在此共度假期,時隔多年,他決定回來查明父母和弟弟的死因,他們於1967年的船難中離世,屍體未被找到。敘事者是一位女性野鳥研究員,在六個月前的秋日來到,因為難忘摯愛之死而選擇放逐天涯,在原始海濱觀察鳥類,並住在隨時受海浪威脅的房子裡。當她看到藍伯特出現這天,一顆心被牽動著……原本平靜的小鎮也由於藍伯特的到來顯得浮騷不安…… 藍伯特和我們的敘事者,兩位偶然棲息雨港的候鳥,因為合力尋找當年船難事發真相而相知相惜。隨著越來越多人回憶事件,居民間的錯綜關係也漸漸輪廓浮現,南老太太為何會瘋?莉莉怎麼恨父親?燈塔管理員提奧和藍伯特父母之死有何相關?深埋的苦衷、不堪回首的小城故事,獻給生者與死者的一段哀悼與重生的旅程……本書特色尋找殺父凶手的神祕男子和放逐天涯的女性野鳥研究員,一個發誓掘出父母死因,另一個想遺忘傷痛,他們不約而同來到法國西北小港拉亞格。野性的自然、偌大的強風、小鎮單純人家,還有可疑的燈塔員,這些事物因為兩人合作偵查多年前的船難事件而不再平靜……一、療癒系: 敘述過程中,敘事者(第一人稱)不時與死去的愛人(你)說話﹝其實是自言自語﹞,彷彿他仍在身邊一樣。淡淡的語調,隱然的不安,一種風雨前的寧靜包裹她內在的濃烈情感,港口的驚濤駭浪對照於她放逐般的觀察員靜態生活。 如何看待一個不在的人?如何和死者說再見,放下太難,活著比死痛苦。藉由觀察書寫,敘事者走出寂靜,並藉書寫貼近所愛,猶如一次既甜蜜而痛苦的哀悼旅程。 二、小城故事: 藍伯特(男主角)尋找父母死因,但開場未久讀者幾乎明白真相,本書的懸疑氛圍鋪陳於加害者的「如何承認與敢於承擔」,與被害者的「接受事實」。 「找出真相」在此刻變成本能,如破冰之鎬,這麼做創口也許才有機會見光、癒合,隨劇情抽絲剝繭,自每個鎮民的祕密中我們拼出小城故事,一路卻見真理縹渺,邪善難辨(燈塔無罪,坐此觀彼哪裡是岸)。 三、成長小說: 原諒──如何敞開胸懷、原諒他者,也原諒自己。 勇氣──如何超脫過去的魅影,走出傷痛? 四、愛情小說: 女主角弔念已逝愛人,卻在放逐的海之濱遇見令她心動的人。五、海港風情: 西部諾曼第多雨小漁港拉亞格(La Hague),在著名的榭堡(Cherbourg)左手邊,是該省僅次於「聖米榭爾山」第二大觀光勝地,大導演羅曼羅蘭、侯麥、楚浮都曾在此地為電影取景。拉亞格風力強勁排名世界前五,氣候灰靡多雨,地形奇異,還有一座老燈塔……在這鳥類、自然景色與純樸小鎮的世界,感受迷人的海港氛圍。
作者简介
克勞蒂.葛蕾(Claudie Gallay) 1961年生,在法國南部le Vaucluse省擔任教職。《潮浪情緣》是葛蕾第5本小說,尚有《單人威尼斯》(Seule Venise)和《在黃金歲月》(Dans l’or du temps)等等作品。 文字風格既狂暴又溫柔,全書充滿這難以言喻的衝突與使人窒息的沉默,等候暴雨劈開全部祕密,是讓法國讀者和書店門市為之迷戀的「葛蕾式冷酷異境」。 本書背景在法國西北小漁港拉亞格,除風浪外,是一處恬靜而原始的小鎮,葛蕾在出書八年前,每值寒暑假來此度過彷若放逐的生活,對這裡的一草一木與港口風貌,以及詩人賈克.佩維(Jacques Prévert)事蹟如數家珍。她亦是偶然讀及佩維〈燈塔員愛煞鳥兒〉一詩而有本書架構靈感。 葛蕾從小長於陽光充分的南部鄉間,討厭上學,成績中等,喜歡孤獨並少語,直到國中讀到卡繆的《異鄉人》和紀沃諾的小說打開其文學視野,一頭栽入創作世界。她於教課空檔(清晨五點半至七點間)寫作本書,閱讀時尤能感受清冽自持的海風撲來。 《潮浪情緣》以它迷人的氛圍,在2008和09年襲捲法國讀者與媒體,藉網路與書店的口耳相傳效應一路刷破30萬冊,授權十多國翻譯版權,榮登08年《閱讀》雜誌「編輯部年度最鍾情書籍」,並持續受網友推薦,葛蕾並兩度名列年度暢銷作家榜上。 註:賈克.佩維(1900-1977),法國當代最受歡迎的詩人,亦是電影劇作家(如《天堂的孩子》和《霧港》)。詩作常與巴黎生活與二戰後的法國生活有關,作品常選編入課本以為教材。佩維的詩採擷自生活的多樣面向,使用簡單尋常的語言,他的詩有一種幽默感,卻是使人籠罩於無助氛圍的黑色幽默。以收錄出版經典作家的「七星文庫系列」(Bibliothèque de la Pléiade, Editions Gallimard)於1992和1996年分別出版「佩維全集」兩巨冊。生於巴黎的佩維,晚年在諾曼第拉亞格的歐蒙維爾(Omonville-la-Petite)度過,並長眠於此。 ■譯者簡介 邱瑞鑾 東海大學哲學系畢業,法國第八大學「法國現代文學」博士先修班畢業。譯作豐富,並著有《布朗修哪裡去了?: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
章节摘录
推薦序二:The Outermost house:吳明益 (本文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暨華文所創作組副教授) 當我們孤單單一個人的時候,連石頭都會緊緊抱在懷中。(《潮浪情緣》) 多年以前,我在紐約MOMA看到馬蒂斯(Henry Matisse)的畫作時,曾在那個巨大的色彩震撼中思考許久。我必須承認當時的我關注的並不是什麼藝術品味之類的問題,而是對自己提出了一個這樣的質問:如果之前的知識系譜並不提供「馬蒂斯是偉大畫家」這樣的訊息,我是否能憑自己的直覺,尋繹出馬蒂斯畫作的迷人秘密?這使我之後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在做各種形式的閱讀之前,盡量對一無所知的作者保持一無所知。 因此當我收到《潮浪情緣(Les Déferlantes)》的書稿時,我遂習慣性地避開了作者介紹,先將長達二十萬字的書稿瀏覽了一遍。我必須承認,在初讀前五十頁時,我對整部小說的質感存有疑慮。但隨著書中人物的形象、性格逐漸在幾條相互「藏閃」的敘事線中呈現,我也漸漸在作者低調卻如潮浪般節奏的筆觸下,不知不覺地進入了閱讀小說最吸引人的提問:作者想要藉由這些人物或事件,帶我們到哪裡去? 我個人認為,這部小說的成功之處不在於小說一開始就佈下的謎題如何難解(事實上夠敏銳的讀者應該在小說中段,多少能掌握謎底的一部分),而在於作者鋪陳這個謎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她別具風格的特殊筆調,讓讀者彷彿置身於那個偏遠的海濱,面對看似一致,其實各不相同的潮湧,猜測它們將會把書中人物推向何方。 為避免妨礙讀者閱讀的樂趣,我並不擬重述本事,或揭露任何情節。但作為一個先各位讀者閱讀的人而言,我仍忍不住又盡可能小心翼翼地提醒您,在某些段落或許應放慢閱讀節奏,思考這些如波浪瞬間飛濺的水珠,所映現的剎那靈光:那可能是麥克斯不斷捕捉,又不斷在籠中死去的蝴蝶;可能是鼓動著巨大、美麗羽翼,在提奧面前撞上燈塔玻璃,血肉模糊的候鳥;可能是南老太太繡在衣服內,從未有讀者的一段故事;可能是茉根慎重其事托付給他人的老鼠;可能是哈維爾在未成名之前創作出的「祈求垂憐的女人群像」;也可能是「我」在海邊做鳥類調查,一段無心的鳥類活動紀錄或單調的觀察表。 我懇請讀者在讀到這些或許連情節恐怕都不算的段落時,試著停頓下來,假設自己坐在一間濱海偏遠家屋的老虎窗前,落筆寫下這些段落可能的心情。也許你或跟我有一樣的感受,這本書說的不是一次海難的故事,也不是海邊小村男女的情事,而是其他的什麼,比方說,或許在讀到最後一頁時,你和我一樣感受到,本書法文書名直譯「湧浪」的可能意涵。 做為一部不賣弄技巧的小說,克勞蒂.葛蕾(Claudie Gallay)筆下沒有一個人物虛設,而偶爾出現一些必要性的絕望詩意,常讓我頗感動心:「大海留下了一些逝者,所以他們無法與世間道別」,「無情的月光將藏匿起來的動物逐出巢穴,讓垂死的人哀哀呻吟」,「有人說這裡風實在太強了,有時候連蝴蝶的翅膀都會被吹掉」、「或許,原諒大海比原諒人容易」……,這雖然不是一部巨構史詩,卻是一部能夠打動人心的精品。據說在法國,這部小說因在讀者間口耳相傳,漸漸受到市場的肯定,甚至使得她原本在小出版社出版的幾部作品(《生者彌撒(L’Office des vivants)》、《單人威尼斯(Seule Venise)》、《在黃金歲月(Dans l'or du temps)》,重獲新生。 在讀這本小說書稿時,我正好在寫作一部長篇小說,不知道該說湊巧還是怎麼地,我已寫完的段落,主人翁也住在一幢「海上房屋」裡。而當我想像書中所寫的那個濱海小鎮的形象時,有一個句子一直闖進我腦裡來,那是自然書寫者亨利?貝斯頓的名著The Outermost House,有時被中譯為《最遠的家屋》。中譯其實很難抓住貝斯頓在岬角觀察鳥類時,一種心境與實境的雙重隱喻:家屋在眼前,家屋仍在遠方。就彷彿《潮浪情緣》中的許多角色,明明已經非常「接近」自己想要回歸的心靈居所,但又因種種原因,復往遠處漂流而去。 這一切,或許都是因為人世湧浪一波接著一波,永無止息的緣故吧。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克勞蒂.葛蕾,非常難得的擁有自己的氣味。雖然處理一個所謂的懸疑故事,但是不走緊張刺激路線,相反的,她的書寫帶出一種蕭瑟和荒涼的氣氛,在寂靜中隱含悲傷。現實裡我們的愛恨悲傷和痛苦都要粗礪得多,在割傷別人之前先傷到自己。然而《潮浪情緣》裡的一切都是優美的,那些無可承擔的罪惡與同情都美麗而脆弱。」 --作家/袁瓊瓊 「小說成功之處不在於一開始就佈下的謎題如何難解,而在於作者鋪陳謎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她別具風格的特殊筆調,讓讀者彷彿置身於那個偏遠的海濱,面對看似一致,其實各不相同的潮湧,猜測它們將會把書中人物推向何方。」 --東華大學華文系暨華文所創作組副教授/吳明益 「讀完這本書,我仍流連在故事中的港口,不捨離開。他們的愛情,讓海風也變得魔幻……」 --詩人/林婉瑜 「不要錯過《潮浪情緣》!一顆小小珍珠!500頁撞擊你、撲甩你、將你吞食的文字,最終,在你體內引爆,留予你一個KO。KO而又感到如許幸福。」 --《快訊》雜誌(L’Express)/Fran?ois Busnel 「發生在世界盡頭的一個故事:活著但帶有創傷的人們,以及一處讓人逃不了、與人類敵對的原始自然地。克勞蒂.葛蕾以這本新出版的小說證明她的才華。」 --《閱讀》雜誌(Lire)/Christine Ferniot 「彷彿被捲入了一般,我們隨濤浪翻滾,這本書,是事物漂上沙灘的殘餘渣沫。前所未嘗的迷人。」 --《法國文化》(Fance Culture)/Frédéric Ferney 「一旦閤上這本書,又馬上有打開它的欲望。」 --《普羅旺斯報》(La Provence)/Michèle Saura 「賈克.佩維的影子籠罩通篇文字裡,彷如一次認識佩維的旅程。」 --《日內瓦論壇》(La Tribune de Genêve)/Fran?oise Nydegger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