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11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作者:麥可.弗里曼 Freeman, Michael 页数:192 译者:甘錫安
Tag标签:无
前言
序:屬於大眾的攝影 「這部相機是全自動的,只要按快門就好。每個業餘玩家都會買一部這種相機。(暫停,指著自己的頭)但是一切都在這裡。」──紐頓(Helmut Newton) 攝影界漸漸形成一種傳統,就是嚴謹的評論和文字作品往往是為置身事外的讀者而寫,而且這些讀者通常不會走出去嘗試任何類似活動。桑塔格寫《論攝影》時,應該也不認為讀者會真的拿起相機拍照,繼而加入論戰。她一開始就假設讀者看得是現成的照片:「??受教於照片??影像的作品集??蒐集照片就是蒐集世界。」在探討一般大眾的拍攝時,她將之視為社會現象:「大多數人拍照不是為了藝術創作。攝影主要是一種社會儀式??」這符合藝術評論和批評中更普遍的傳統。許多評論家和藝術史學者,例如羅斯金、貝倫森和葛林伯格等,寫作的對象都不是想成為畫家的人。這很好理解,大多數藝術形式都是如此,但攝影則不大一樣,或者應該說,近年來變得不大一樣,因為數位化結合寬頻網路,加上藝術的地位和目的有所改變,大眾化攝影的時代來臨了。看照片的人開始拍照了!唔??藝術家對這種事常會覺得不安,不過攝影的演化就是如此。所以我想,現在應該是把觀看和拍攝兩件事合而為一的好時機。 不僅如此,藝術評論也不一定全都是超然的。西塞羅在公元前一世紀寫下《論發明》之後,希臘哲學家朗吉努斯也寫了詩和修辭學的專門論著《論崇高》。這些著作提出相當實用的指導。說話和寫作的藝術當然要受過教育才能一窺堂奧,但現在已有好幾百萬人加入攝影界,而且有很多人都把攝影當成創意表現。如此不僅有機會提升觀看照片的能力,拍攝能力也能一併提升。無論如何,這就是我的前提。 當然,最重要的問題是,好照片的條件有哪些?在聊天和接受訪問時,別人最常問我這個問題,但好照片其實很難捉摸。答案可以是「良好的構圖」,或幾個更具體的特質,但這樣反而會把眼界框住。如果把視野放寬一點,講出好照片的特質其實沒有那麼難。我在這裡列出六點,或許你會想再補充,但我認為其他要素都可納入這六點。好照片不一定兼具以下所有特質,但大多數是如此: 1. 清楚能令人滿意的要素通常是哪些。即使是刻意跳脫技術和美學基本概念的影像,對這些要素也必須了然於心。 2. 刺激與挑動。如果一張照片沒辦法激起或抓住觀看者的興趣,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及格而已。 3. 具備多層次。影像如果擁有多層內容,例如平面圖像加上深層意義,會有更佳效果。觀看者喜歡發掘東西。 4. 符合文化背景。攝影很強烈地反映了大眾的視覺品味,因此會隨時代而變。大多數人喜歡的攝影,關切的是當下和當地的。 5. 有想法。藝術作品都包含深刻思想。影像不僅要吸引目光,也要抓住觀看者的想像。 6. 忠於媒材。藝術評論界一直有一種想法,認為應該盡情探索並善用每一種媒材的特點,而不是模仿其他藝術形式,至少不能淪於畫虎不成反類犬。
内容概要
◎先是「眼」,然後是「心」。麥可.弗里曼繼《攝影師之眼》後更上層樓著作 ◎各國Amazon讀者5顆星激賞評價 心,是影像的創生之處。「在一張好的照片中,心靈、眼睛和相機,一定會以某種方式連結起來。」 本書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回答一個最常見也最難解答的問題:怎樣的照片稱得上是好照片。作者深入探討影像建構的核心本質:心靈、眼睛、相機,三者如何共同作用,創作出一幅影像,並探索一流攝影師何以能一再創造出偉大作品。 除了好看,照片還有什麼? 有些照片追求好看,但有些照片的企圖更大,是希望能引起別人的欣賞、討論。所以我們需要在照片中注入意圖,包括多重內容、不同的美、壯觀、化平凡為不平凡等,都能讓照片在「好看」之外,多了一些理由,吸引別人停下來看更久。 即便是構圖,也需要想法 構圖不是抓住三分法原則便可完美取景,也不只是把點和線正確擺入視框中。世上沒有所謂完美的構圖。不同的取景意味著表現不同的氣氛和本質,敘述不一樣的故事。如果《攝影師之眼》是以構圖為中心,《攝影師之心》關心的則是構圖的運用方式:如何運用構圖、鏡頭效果、快門時機和光線,形成特定的影像風格。 先天喜歡的畫面,和後天喜歡的影像 人天生就喜歡美,喜歡和諧,這種照片永遠能投合大眾所愛。但同時,在近二百年攝影藝術的發展下,我們也從大師作品中看到更多攝影風格和風貌:平凡的事物成為不凡的主題、有人喜歡隱晦的影像、有人精心設計無序的畫面、有人刻意抽離情緒……否則何不善用各種風格,只要我們願意,隨時都可加入。沒有任何法律規定攝影師只能採用一種風格。 ◎超過400幅照片,另以示意圖具體解說影像成功的奧祕 ◎從古典風景畫的平衡構圖,到前衛的圖形風格,建立更多構圖感知,開發更多攝影可能性 ◎從和諧、對立,到靜態平衡、動態平衡,視覺藝術中確實有些技巧經過千錘百煉,放在攝影一樣有用 ◎從梵谷的紅綠色強烈對比,到現代Photoshop的漂白效果,操作影像魅力,美學更上一層 編輯小語: 學攝影的過程中,第一個撞到的巨牆應該是美學。光圈快門景深那些東西,苦讀加上多拍,很容易就學會,唯獨「好照片」這件事情,最令人苦惱,除了指導老師或是前輩主觀認為的好,或是書裡面那些不甚有用的構圖公式,只能漫無目的地「多拍」(前輩都是這麼說的)。後來怎麼翻過那堵高牆,已不復記憶,只朦朧覺得是一種「頓悟」,頓悟的過程與要領,如何變成可以傳授的教科書呢?攝影師之心的作者花了很大的心力在做這件難以言傳之事。祝各位讀者,早日得道! --專業名詞審訂/陳敏佳 《攝影師之心》的價值,不僅止於它是《攝影師之眼》的下一本。的確,我們看《攝影師之眼》時會有個強烈感覺,作者已經毫無保留地道盡他多年來在攝影上的試驗與思索,所以《攝影師之心》才如此出人意料。這本書的意圖簡單又深遠:解釋何謂好照片。作者有三十多年專業攝影經驗,又有攝影史學的學養,他敏於欣賞大師的攝影作品,也敏於觀察自己的攝影過程,結果就是以令人信服的學識和條理分明的剖析,讓我們一步步接近、摸清這個向來都眾說紛紜的概念。更有甚者,他還提出具體可行的技巧,讓讀者不止是知道,還能親手做到。 --總編輯/賴淑玲 閱讀此書是前所未有的知性體驗,也因為看到有人精確而實際地傳授我們如何探究自身心靈而深感驚奇。文中強調,拍攝是由上而下、由認知通往感知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若能拍攝出自己有感覺的畫面,是因為這個畫面呼應了內心對某個影像的原始想像。於是追獵外部的影像,也就是在追捕內心的圖像,也因此,在照片出現的那一刻,抽象不可見的心靈凝聚成形,讓眼睛透過相機觀看到自己內心。拍照因而成了認識自我的旅程,而蒐集並整理能打動自己的照片,看到影像風格的改變,便是認識自己心靈變遷的歷史。麥可.弗里曼說:「心,是影像創生之處。」原來是這個道理啊! --編輯部/宋宜真 讀者書評: 「不管好照片的定義是什麼,這本書告訴你:它哪裡好,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好,又該怎麼讓它好。」 「如果你沒買《攝影師之心》,你不會後悔,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錯過了什麼。就像你一直把相機設在自動模式,也不會有什麼遺憾,因為你也不知道你錯過了什麼。」
作者简介
麥可.弗里曼(Michael Freeman) 麥可.弗里曼是能拍又能寫的專業攝影師。 他擔任專業攝影師三十多年,足跡遍及五大洲,拍攝題材涵蓋亞洲建築、亞馬遜叢林及非洲部落民族等,領域包括當代藝術設計、商業攝影到影像特效。多年來,他在美國**史密森尼研究所的科學人文月刊中擔任資深攝影師,也為Time-Life系列叢書以及《國家地理雜誌》拍攝許多作品。 他曾應出版社之邀出版了許多攝影書籍。第一本自發撰寫的專業攝影用書《攝影師之眼》堪稱集大成之著作,在全球各主要語種均創下銷售佳績,隨後並出版系列續作《攝影師外拍手冊》和《攝影師之心》。甘錫安 由科學界進入譯界,在譯界持續關注科學界的「譯人」。 曾任Discovery頻道、旅遊生活頻道、PC Magazine與Tom’s硬體指南網站特約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人》雜誌翻譯。書籍譯作有《愛因斯坦1905》、《樂觀是一種選擇》、《攝影師外拍手冊》等。 在吸收新知和翻譯之外,最愛的休閒活動是旅行、攝影和吃。目前住在有山有海有美食的基隆,正朝「多功能譯人」的目標邁進。■專業名詞審訂者簡介陳敏佳 視丘攝影藝術學院講師、明室意念負責人
书籍目录
序:屬於大眾的攝影第一章:意圖 主體的層次好看 不同的美 死去的怪獸老套和諷刺化平凡為不平凡揭露真相清晰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稱得上是優點,就是拍攝的目的是溝通,而非引發思考。如果你希望觀看者注意、欣賞你的照片,就必須給他們一個理由,讓他們不止瞥一眼,而是停下來看更久。因此,本書的第一部分將花更多篇幅介紹為何這麼拍,而非怎麼拍。第二章:風格表現的類別古典平衡和諧引導目光對立低圖像風格極簡主義高圖形風格精心設計的無序 理解影像是一種新的讀寫能力,如果你已經懂得組合影像的字彙和文法,下一步就是發展風格。問題是,相機已經全面進入人們的生活,而人們卻還未接受足夠的基礎教育。很少人教我們如何製作影像,遑論本章所介紹的內容。我們要來探究不同風格,並了解這些風格是如何製造出來的。第三章:過程照片版型互動式構圖快門時機與動作照片風貌超真實豐富型乾枯型發亮型撰寫這方面攝影知識的人,大多數對於實際過程只有模糊概念。如果我沒辦法走進拍下特定影像的攝影者的內心世界,就只能猜想這幅影像的拍攝過程。或許我的猜想有根有據,不過充其量也只是猜想,而我不相信猜想的東西具有寫下來的價值。此處我只是想讓讀者了解攝影師拍照時,要解決創意問題,必須迅速啟用腦中龐雜的資料。同時我還想鼓吹一個觀念,那就是觀看和欣賞照片時,請從實際狀況著手,而不是憑假設猜測。
章节摘录
序:屬於大眾的攝影 「這部相機是全自動的,只要按快門就好。每個業餘玩家都會買一部這種相機。(暫停,指著自己的頭)但是一切都在這裡。」──紐頓(Helmut Newton) 攝影界漸漸形成一種傳統,就是嚴謹的評論和文字作品往往是為置身事外的讀者而寫,而且這些讀者通常不會走出去嘗試任何類似活動。桑塔格寫《論攝影》時,應該也不認為讀者會真的拿起相機拍照,繼而加入論戰。她一開始就假設讀者看得是現成的照片:「??受教於照片??影像的作品集??蒐集照片就是蒐集世界。」在探討一般大眾的拍攝時,她將之視為社會現象:「大多數人拍照不是為了藝術創作。攝影主要是一種社會儀式??」這符合藝術評論和批評中更普遍的傳統。許多評論家和藝術史學者,例如羅斯金、貝倫森和葛林伯格等,寫作的對象都不是想成為畫家的人。這很好理解,大多數藝術形式都是如此,但攝影則不大一樣,或者應該說,近年來變得不大一樣,因為數位化結合寬頻網路,加上藝術的地位和目的有所改變,大眾化攝影的時代來臨了。看照片的人開始拍照了!唔??藝術家對這種事常會覺得不安,不過攝影的演化就是如此。所以我想,現在應該是把觀看和拍攝兩件事合而為一的好時機。 不僅如此,藝術評論也不一定全都是超然的。西塞羅在公元前一世紀寫下《論發明》之後,希臘哲學家朗吉努斯也寫了詩和修辭學的專門論著《論崇高》。這些著作提出相當實用的指導。說話和寫作的藝術當然要受過教育才能一窺堂奧,但現在已有好幾百萬人加入攝影界,而且有很多人都把攝影當成創意表現。如此不僅有機會提升觀看照片的能力,拍攝能力也能一併提升。無論如何,這就是我的前提。 當然,最重要的問題是,好照片的條件有哪些?在聊天和接受訪問時,別人最常問我這個問題,但好照片其實很難捉摸。答案可以是「良好的構圖」,或幾個更具體的特質,但這樣反而會把眼界框住。如果把視野放寬一點,講出好照片的特質其實沒有那麼難。我在這裡列出六點,或許你會想再補充,但我認為其他要素都可納入這六點。好照片不一定兼具以下所有特質,但大多數是如此: 1. 清楚能令人滿意的要素通常是哪些。即使是刻意跳脫技術和美學基本概念的影像,對這些要素也必須了然於心。 2. 刺激與挑動。如果一張照片沒辦法激起或抓住觀看者的興趣,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及格而已。 3. 具備多層次。影像如果擁有多層內容,例如平面圖像加上深層意義,會有更佳效果。觀看者喜歡發掘東西。 4. 符合文化背景。攝影很強烈地反映了大眾的視覺品味,因此會隨時代而變。大多數人喜歡的攝影,關切的是當下和當地的。 5. 有想法。藝術作品都包含深刻思想。影像不僅要吸引目光,也要抓住觀看者的想像。 6. 忠於媒材。藝術評論界一直有一種想法,認為應該盡情探索並善用每一種媒材的特點,而不是模仿其他藝術形式,至少不能淪於畫虎不成反類犬。
媒体关注与评论
讀者書評 「不管好照片的定義是什麼,這本書告訴你:它哪裡好,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好,又該怎麼讓它好。」 「如果你沒買《攝影師之心》,你不會後悔,因為你不會知道你錯過了什麼。 就像你一直把相機設在自動模式,也不會感到遺憾,因為你也無從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 專業名詞審訂/陳敏佳 學攝影的過程中,第一個撞到的巨牆應該是美學。光圈快門景深那些東西,苦讀加上多拍,很容易就學會,唯獨「好照片」這件事情,最令人苦惱,除了指導老師或是前輩主觀認為的好,或是書裡面那些不甚
编辑推荐
: - 超過400幅照片,另以圖示清楚解說影像成功關鍵 - 從古典繪畫的平衡構圖,到前衛現代的圖形風格,以視覺藝術中千錘百煉的技巧拓廣構圖視野 - 從梵谷的紅綠色強烈對比,到Photoshop漂白效果,操作影像魅力,美學更上一層 從尤金.阿杰到古斯基,畫出百餘年大師作品演變的重點,更全面領略攝影魅力 作者簡介 麥可.弗里曼 Michael Freeman 麥可.弗里曼是能拍又能寫的專業攝影師。 他擔任專業攝影師三十多年,足跡遍及五大洲,拍攝題材涵蓋亞洲建築、亞馬遜叢林及非洲部落民族等,領域包括當代藝術設計、商業攝影到影像特效。多年來,他在美國國立史密森尼研究所的科學人文月刊中擔任資深攝影師,也為Time-Life系列叢書以及《國家地理雜誌》拍攝許多作品。 他曾應出版社之邀出版了許多攝影書籍。第一本自發撰寫的專業攝影用書《攝影師之眼》堪稱集大成之著作,在全球各主要語種均創下銷售佳績,隨後並出版系列續作《攝影師外拍手冊》和《攝影師之心》。 譯者簡介 甘錫安 由科學界進入譯界,在譯界持續關注科學界的「譯人」。 曾任Discovery頻道、旅遊生活頻道、PC Magazine與Tom’s硬體指南網站特約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人》雜誌翻譯。書籍譯作有《愛因斯坦1905》、《樂觀是一種選擇》、《攝影師外拍手冊》等。 在吸收新知和翻譯之外,最愛的休閒活動是旅行、攝影和吃。目前住在有山有海有美食的基隆,正朝「多功能譯人」的目標邁進。 專業名詞審訂 陳敏佳 視丘攝影藝術學院講師、明室意念負責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