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到的世界史(上)

出版时间:2012-3-5  出版社:大是文化  作者: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页数:432  译者:劉道捷  
Tag标签:无  

前言

  博物館,應該這樣參觀!  大家應該都參觀過博物館,你還記得參觀的內容嗎?  一件件的文物陳列在博物館的玻璃櫃中,前面標著器物的名稱、時代、作者(如果有的話),有時可能還有一些簡短的說明,導覽人員的陳述比解說板略多一些,不便宜的導覽手冊比導覽人員的內容又多一些。然則,總是覺得那些文物離我們很遠,與我們沒有關係,所以參觀歸參觀,多半說不上有什麼實質上的收獲,這也許是多數人參觀博物館後的最大感受。其實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非常複雜的故事,只要找到適當的方法,這些沉默了上千年甚至萬年的文物,都會說出很精彩的故事。  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幾乎是所有學校都會安排的參觀處所,其中的藏品既多且精,也是所有觀光客必到的朝聖地點。三樓銅器展示區中,一件件泛著或綠或褐的色澤,以它們特有的身形訴說著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常常很隱諱,你得多用些心。有一個區域放置幾件晚商到西周初期製作的青銅器,它們有很大的比例是方形器,這些銅器上多半有相同的方形符號,由「亞、醜」兩個字組合而成,所以被館方命名為「亞醜器」。商周青銅器的鑄造方式與中國以外的地區不同,是獨有的「塊範法」。這些以塊範法鑄造的方形器困難度比較高,這說明「亞醜」家族擁有非常高明的匠師,同時也顯示這個家族的財力與生產能力都很高。事實上,這個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的殷商大貴族勢力,直到商亡之後都不肯向周人屈服,一直到成王時,才被周人攻滅。顯示周人取代殷商,花費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也可以間接說明西周在滅商之後,必須東征的理由。  展件中有一件「亞醜方尊」,高三十九.一公分,口徑二十九.九公分,四個正面崁鑄了鹿首,四個角落則崁鑄了四個象首,大象高舉鼻子,雙耳扇張,象牙由嘴兩側伸出,模樣十分傳神而寫實。寫實的表現手法說明當時的人一定見過大象,但北方為何會有大象呢?我們再搜尋一下館中,會發現依照另一種熱帶動物形象製造出來的青銅酒器,在館中被命名為「犧尊」,犧的原義是古代供宗廟祭祀用的純色牲畜,多半指白色的牛。但犧尊的外形特殊,明顯不是牛,而應該是一種「貘」科的動物,而且,在許多博物館還收藏了「象尊」、「犀牛尊」,象、貘、犀牛這些熱帶動物存在的事實,說明當時中國北方的溫度和溼度都比今天高,而那些熱帶動物都是當地的原生動物,在華北考古出土大量碳化的竹子也支持這個說法。  青銅是銅與錫的合金,這兩種金屬礦都非當地所產,必需由千里以外運來,顯然他們有高效能的運輸貿易系統,一般人難以擁有如此的條件,能夠生產並擁有這些昂貴器皿的人,大概只有統治階層的貴族。而這些既精緻又笨重的器皿,在日常生活領域使用起來顯然非常不便,所以,它們多半可能只有在特殊場合,諸如祭祀或典禮的時候使用,所以它們在「禮」的意義上可能比「器」的意義更大,這個由器走向禮的過程,也許可以反應禮制發展的某些面向。另外一件值得留意的,商代青銅器中,用在飲酒功能的器皿明顯的多(與周代的青銅器比較),小件的如爵、角、觚、斝、觶、尊、卣,大件的如鑑、罍、壺等,幾乎都與酒有關。酒器眾多反應飲酒風氣的興盛,就像現在流行喝咖啡,稍微講究的人,家中常常會擁有磨豆機、濾杯、美式壺、摩卡壺、義式壓縮咖啡機……其中的一種或兩種,甚至更多。商代擁有多類酒器,說明飲酒風氣很盛,飲酒風氣之盛說明殷商時代酒的普遍,這可以反應一件事實:殷商的農業十分發達,因此有大量多餘的穀物可以用來釀酒。當然,繁榮的農業生產說明了這個王國的富裕與強大,他們能夠培養出這麼多傑出的工匠也就可以理解了。  下次再去故宮看那些商代青銅器時,會不會有比較不同的感受呢?想想,自己與友人坐在充滿音樂的餐廳,手中拿著英國製的骨瓷咖啡杯,烘得正好的耶加雪夫咖啡冒著略帶酸味的香氣衝鼻而來,咖啡尚未入口,兩頰已經微微滲出津液。那種感覺,就像三千兩百年前的殷商貴族,莊重地舉起手中金黃色的銅觚,酒的微溫透過青銅杯傳遞到掌心,酒香淡淡地散在空氣中,於是虔敬無比地向祖先說出心中的想望,就像在與坐在鄰座的親人聊天一般。其實,三千多年的時空,距離今天並沒有想像中遙遠。  我設想中的博物館參觀,應該是在這樣的情景下進行。歷史不該只是課堂中的知識,更不該只是一種考試的內容,透過博物館的文物,我們可以更清晰、更具體地感受到千百年前發生過的事,只要我們有適當的引導。  很開心看到一本這樣的書。出版社詩婷小姐問我願不願意為這本名為《看得到的世界歷史》寫推薦序,她說:「這是大英博物館出的一本書,很精彩的。」我完全同意她的說法,而且必須承認,作者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葛瑞格先生的博學令本書變得格外動人。  本書的原始書名是《從一百件文物看世界歷史》,大英博物館收藏超過八百萬件文物,無論質或量在世界上都無出其右者,要從其中選出區區一百件文物來描述人類的歷史,也就是說平均每八萬件文物中只能選取一件,那真是件無比艱困的任務。而要藉著這一百件文物來描繪人類兩百多萬年來的發展軌跡,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作者以其無比淵博的知識、動人的文筆,透過文物本身的解析、歷史背景的鋪陳、相關事件的勾連,清晰地畫出一幅幅鮮活的歷史圖像,這些原本毫不起眼,靜靜地躺在博物館某個角落的文物,因此有了鮮活的生命。作者不只告訴我們在那些地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更精彩是,他示範了正確的博物館參觀方式。當然,我們期待下一次參觀國內博物館的時候,能夠遇上這樣精彩的引導,更期待國內也能看到這樣的著作。  周志宇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日於汐止    本文作者周志宇為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與歷史社指導老師,亦擔任歷史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導覽志工。

内容概要

  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合力打造的曠世巨著,  《紐約時報》整版報導: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館能辦到的世界史撰寫計畫……  ……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一項成果。  這是一本用一百樣物品貫串世界歷史的故事書。大英博物館館長親自撰寫,動員一百位館員、時間長達四年,從大英博物館八百萬件館藏挑出一百件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所採訪專家超過四百位(遍及雕塑家、音樂家、畫家、醫學權威、人類學家、漢學家……,大多不是歷史學者)。  ◎本書以廣播型式播出時,吸引了英國一千一百萬人口同時收聽  ◎英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超過八週  ◎美國版上市第一週立刻打進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書排行榜第十四名  ◎Amazon.com網路書店前五十大暢銷書  你所熟悉的世界史肯定是這樣:一個國家、一段時間、一些大人物,寫下一個大事件。但是,本書不這樣講故事。麥葛瑞格館長說,因為「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只有勝利者知道怎麼運用文字時,歷史更可能被有意或無意的扭曲。失敗者的社會遭到征服或摧毀時,經常只剩下他們的器物能夠述說他們的故事。」因此,大英博物館展開這個計畫,用文物讓我們看到歷史。  用文物看見歷史,是一趟啟發你奔放想像力的過程。麥葛瑞格館長特別強調:「在透過文物解說歷史的任何作法中,這種依據想像力解讀,並且把知識化為己有的行為,都是基本作法。有時最終還要靠我們自己的直覺。大英博物館的創辦先賢熟悉這種了解方法,認為把過去的文化還原,是了解共同人性的重要基礎。」  這一百件人手打造的物件,有些是稀世珍品,有些是當時人們的常用物件,每一件都經過大英博物館動員考古學、尖端科學和人類學的專業能力,徵詢各領域專家看法,想像、推理、驗證,讓我們「重新看見」我們的祖先如何從兩百萬年前便不斷地發揮創新與應變的能力,留下歷史。  於是,這一部由大英博物館打造的巨著,顛覆了所有人的想像,挑動了千萬人的好奇心。因為我們這才知道:  ◎兩百萬年前出門旅行,該帶什麼?答案是手斧。帶著它,人類的祖先從非洲走出來,到了亞洲、歐洲,所以,這個發明是人類科技史上的大躍進。  ◎一個流浪漢在東非海岸邊撿到一千年前各式各樣的碎陶片,使得專家證明世界早就是平的。整個印度洋根本就像「地中海」一樣,因為中國、印尼、印度、波斯灣和東非之間,定期貿易的船隻早就頻繁穿梭,把原料和成品流通到很遠的地方。  ◎一個北美的水獺菸斗,說明了我們的祖先至少在兩千年前就開始抽菸。這年頭公共場所禁止吸菸,但當時反而是一種公開場合的宗教性神聖行為。難以想像吧?  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旅行,大英博物館長帶著我們,每次用一個物件,重返歷史中的某一個時間點,這一百樣物品的選擇不限於藝術珍品,而是以詮釋歷史的角度出發,所以難度非常高。  本書創作的初衷,是要幫助參觀大英博物館的人找出理解龐大館藏的脈絡,因此這個被選中的物件,必須能代表一個較大的脈絡,據此說出一個大眾都感到「喔,這和我有關係」的故事,「結果這個計畫在編年、主題和地理三方面取得了巧妙的平衡。」  《看得到的世界史》美國版於2011年10月31日上市,《紐約時報》盛讚,世上其他的博物館可能想要效尤大英博物館的這項鉅獻,但恐怕「沒有一個能夠與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廣度相比擬」。因為大英博物館是一個百科全書試的收藏,不像其他機構——比方說,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或是法國羅浮宮,大量館藏屬於繪畫。  本書的基礎是由大英博物館和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旗下的BBC Radio 4聯袂打造。緣起於館長麥葛瑞格受BBC電台邀請,上節目解說幾個館藏,不料大受聽眾好評,2011年5月創下高達一千一百萬人收聽新紀錄,於是產生了用電台節目介紹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偉大計畫,而這本書就是創下歷史紀錄的成果。  本書共分二冊,上冊從作者序到第五十章  下冊從第五十一章到第一百章

作者简介

  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2002年起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  他1946年生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在牛津大學研修德文與法文。後來在法國巴黎高等學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攻讀哲學。然後在愛丁堡大學讀法律,1972年取得蘇格蘭律師執照。但他取得律師資格後,轉向童年時代的最愛藝術,1973年在英國首屈一指的藝術史學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暑期班研修藝術史,該院院長安東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看出他的天分,將他收入門下。  他是英國著名的藝術學者,身為300年歷史的倫敦古物專家學會成員,獲得英國女王頒贈功績軒章(Order of Merit)。  他於1981-87年主編英語世界歷史最悠久的美術及裝飾藝術期刊The Burlington Magazine,1987-2002年主持英國國家藝廊。  劉道捷  (翻譯作者序-第五十章)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國內財經專業報紙國際新聞中心主任。  譯作包括:《基業長青》、《下一個社會》、《野蠻的下一個社會》、《猶太人致富金律》、《資本家的冒險》、《打敗大盤的獲利公式》等書。譯作曾獲中國時報、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獎及其他獎項。  拾已安   (翻譯第五十一章-第一百章)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中臺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師,教授中英文翻譯相關課程。

书籍目录

作者序 不可能的任務引言 從過去發給現在的訊息第一篇 人類之所以為人類(二百萬年前~西元九千年前)1洪尼吉鐵夫木乃伊:為這趟時光旅行做好準備2歐都外石頭砍砸器:人類的第一個發明3歐都外手斧:有了它,就能出門旅行4游泳的馴鹿:吹彈可破的藝術品5克羅維斯矛頭:遠征,佔領世界第二篇 冰河期後的食物與性(西元前九千年~西元三千五百年)6鳥形杵:定居下來,要懂點烹飪7安莎赫利情侶雕像:最溫柔愛意的展現8埃及牛的泥塑模型:還沒學會喝牛奶,我們喝血9馬雅玉米神像:選了妳,而不是豆子或南瓜10日本繩文時代的陶罐:改變人類飲食的美學遊戲第三篇  最早的城邦與國家(西元前四千年~西元前二千年)11鄧王的鞋標籤:我是國王,這是我的身分證12烏爾旗:一口箱子,成了為錢戰鬥的旗幟13印度河圖章:找不到統治者的繁榮城市14玉斧:對「玉」要慎重恭敬的理由15早期的寫字板:管理一個城市的最有力武器第四篇 科學與文學的起源(西元前二千年~西元前七百年)16洪水記錄板:一篇史詩,證明東西方起源相同17蘭德數學草紙書:考公職、當官員的應試寶典18米諾斯跳牛飛人:米諾斯神殿其實是辦公大樓19莫爾德黃金披肩:三千六百年前的工藝,歎為觀止20拉美西斯二世石像:敬畏我! 第五篇 舊世界,新勢力(西元前一千一百年~西元前三百年)21拉吉浮雕:史詩場面,也是種族大滅絕22塔哈卡人面獅身像:咦?不是埃及人,竟然當上法老23中國周朝禮器:鍋底朝天時,舉世皆知我奉天承運24帕拉卡斯紡織品:血祭、刺繡、祕魯木乃伊25克里薩斯金幣:鹽巴煉金,國家出面保證第六篇 孔子時代的世界(西元前五百年~西元前三百年)26奧克薩斯戰車模型:史上第一偉大「路」上帝國27帕德嫩神殿雕刻∕人頭馬與拉畢斯人:視覺語言至高無上的成就28巴塞-猶茲酒壺:北歐絕非蠻族,精品巧奪天工29奧爾梅克石頭面具:用人工堆出山峰,建神廟俯視都市30中國銅鐘:孔子思想的代表物第七篇 帝國締造者(西元前三百年~西元十年)31亞歷山大大帝銀幣:只有我能征服到「地與海的盡頭」32阿育王圓柱:殺死九十九個兄弟後登基的仁君33羅塞塔石碑: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34漢朝金銀扣漆耳杯:安邦定國的最佳禮物35奧古斯都頭像:青春不死,我是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第八篇 古老玩樂,現代刺激(西元一年~西元五百年)36華倫酒杯:大英博物館也不敢買的荒淫珍品37北美水獺菸斗:原本很神聖,後來才說它傷身體38儀式球賽腰帶:難怪拉丁美洲的足球這麼強39女史箴圖:婦德教科書.圖解版40哈克森胡椒罐:奢侈到難以想像第九篇 世界信仰的興起(西元一百年~西元六百年)41犍陀羅的坐佛:凝視祂,思考祂的身、語、意42鳩摩羅笈多一世金幣:佛教來自印度,印度人不信佛教的原因43沙普爾二世銀盤:與羅馬同時的強國,信奉祆教44欣頓聖瑪麗別墅馬賽克:基督的長相是什麼樣子?45阿拉伯銅手掌:羅馬帝國改信基督,導致葉門經濟崩盤第十篇 絲路綿延不絕(西元四百年~西元八百年)46阿布達.馬力克金幣:他把中東變成永遠的伊斯蘭世界47薩頓胡船葬頭盔:英國的圖坦卡門,真實的貝武夫48莫希戰士形狀陶壺:與羅馬同時期的南美強國49高麗屋瓦:中國龍、北京狗,韓國展開黃金時代50傳絲公主畫版:史上最大科技竊案(以上為上冊目錄)

章节摘录

  看得見的物件,看得見的文明    一七五三年四月,大不列顛王國及愛爾蘭國王喬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at Britain),於西敏宮議會(Palace of Westminster)熱情支持,以英格蘭著名收藏家漢斯?史隆(Hans Sloane)的藏品為中心,承購並改建倫敦市區附近的蒙塔古大樓(Montague Building),歷經長達六年的籌措準備,終於在一七五九年一月十五日正式對公眾開放,並堅持「博物館應該是全體人類共享的教育殿堂」的營運理念,直到今天,仍對絡繹不絕的旅客不收分文。    今天,你從大羅素街(Great Russell St.)極具庶民風格的前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讓人聯想到雅典帕德嫰神殿的壯麗立面。一八五三年由官方印行的《大英博物館概要》中寫道:「……文明大幅度的進步,三角楣飾的東角傾斜的象徵是數學,暗示著追求永恆的科學原則;西角傾斜的主題側是戲劇、詩、音樂與美術,整體雕刻主題的呈現在於強調科學與人文精神之間的平衡 … 全體物件以雕刻為主,因為這是最有力的表現形式。……」許多人不了解,精緻莊嚴的三角楣飾雕刻,隱含著「文明帶動世界向前」的人文主義思維。    穿過希臘愛奧尼亞風的幽暗門廊,就好像歷經了智識的闇瞽蒙眛,緊接而來的,是宏大開闊的中央大廳。這座正式名稱為「伊莉莎白二世大庭院」(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的明亮空間,洋溢著後現代的藝術感動。參與這座中庭建築設計的兩位大師:諾曼?佛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與艾德蒙?哈波德爵士(Sir Edmund Happold),透過自由輕盈的空間,向我們傳達了學術無國界、學海無涯的開放訊息。更特別的是,伊莉莎白二世大庭院雖是後工業時代的前衛設計,卻一點也没有減損它古老而美好的維多利亞時代氛圍。    除了充滿知性與美的公共空間外,大英博物館高達八百萬件的收藏品,更為整個空間增添深厚雋永的故事性與藝術性。除了大家所熟知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雅典帕德嫩神廟(The Parthenon of the Athenian Acropolis)的大理石雕刻、波特蘭花瓶(Portland Vase)、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的頭像、清宮祕藏的《女史箴圖》長卷、復活節島的荷瓦巨石像之外,還有許許多不為人所知的典藏,正在角落等待你來發現、了解。    我個人有幾件特別偏愛的物件,都充滿了濃厚的敍事性與傳奇性,像是由英國最傳奇的數學家、天文學與占星學家約翰?迪伊博士(John Dee,一五二七-一六○八)所製作的蠟製圓盤與水晶球就相當有趣。約翰?迪伊同時也是出色的地理學家,更是伊莉莎白女王的首席顧問。傳說他可以能與天使對話,並從水晶球裡看出伊莉莎白女王的命運,畢生都奉獻給煉金術、占卜、以諾魔法(Enochian magic)及赫耳墨斯哲學(Hermeticism)。    約翰?迪伊的學術成就穿梭於科學與神祕之間,並試圖透過數學公式與邏輯辨證將兩個世界合而為一。他熱衷於推廣數學,曾經以弱冠之齡在巴黎大學的講授高等代數。篤實的研究態度更讓他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天文學家,在英國海外探險與殖民墾荒也是一名專家,為英格蘭海外人員提供教育訓練。我們所熟悉的「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一詞,就是約翰?迪伊創造的。    按照歷史文獻的研究,約翰?迪伊與同時代稍早的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都是典型的文藝復興人。他與丹麥的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是好朋友,也相當熟稔哥白尼(Copernicus)的學說,即使不曾公開擁護,個人卻篤信日心說並透過數學計算證實;同時,也是神祕學家的約翰?迪伊透過星占推演,為伊莉莎白女王擇定登基,甚至對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宣戰、出征日期。約翰?迪伊所遺留下來的魔法用品與個人研究筆記,是英格蘭從蒙昧的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的歷史標誌。    即使只是一件小小的蠟製圓盤,背後都有如此豐厚的故事存在,那大英博物館典藏的八百萬件精品,更是超越了八百萬這個數字所蘊涵的意義。人類文明從發端,歷經漫長的時間進程,從東非大裂谷到大洋洲的海中孤島,從撒哈拉荒漠到墨西哥的熱帶雨林,從穴居到城市,從聚落到大帝國,每一個物件,都帶來過去的訊息,訴說著被時間所遺忘的故事。想要了解大英博物館,了解人之所以為人,您手上的這本書,正時通往歷史學與考古學殿堂,最好的叩門磚。        本文作者謝哲青,擁有歷史學與外國文學學士學位,並於倫敦亞非學院(SOAS)取得藝術史暨考古學系碩士學位。他曾任大英博物館、倫敦國家藝廊研究助理,佳士得拍賣會策展人員,目前擔任飛碟電台《哲青遊天下》主持人、東森新聞台《關鍵時刻》固定來賓,以及各大藝術、歷史文物展覽策展顧問。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亞馬遜書店2011年11月當月選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看得到的世界史(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确实是一部非常适中的历史普及读物,不论是趣味性还是专业性都恰到好处
      
      但重点是,为什么总是会对基督教有意无意的攻击。并且这种攻击非常明显是很不负责的言论,以致让人很怀疑整部作品的严谨性。
      
      比如讲大洪水板(p95)中,因其成文时间比《圣经》早了400年就据此认为圣经只是神话的一部分。这么匆忙的结论只适合出现在快餐新闻贴吧论坛一类的地方,对于一本历史读物(虽然很简)似乎是太过玩笑了。
      就算是对《圣经》抱有某种偏见与似有似无的玩味(通篇可见),但个人情绪已经影响了客观的论述,对《圣经》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圣经所记录的洪水时间大致回溯到公元前2370年,直至摩西时被神启示才写下成文,作者的质疑是先否认了这一圣经说法的可能性,然后在这一基础上推测出了另一个结果——即圣经只是对远古神话故事的改造。
      
      另一处明显攻击在对希西家的描述上(p128),讲到希西家完全战败投降,接受条件,突然就说道“ 《圣经》略过这些不光彩的事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暗指非常明显。可以明显看出作者所在立场,但踩着这个立场去给大众传播自己都没有搞明白的东西着实让人愤愤不平。
      
      列王纪下,18:13-16节明确记录了作者所说的,圣经避讳的不光彩历史,如下:
      “希西家王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取。猶大王希西家差人往拉吉去見亞述王,說:“我有罪了!求你離開我,凡你罰我的,我必承當。”於是亞述王罰猶大王希西家銀子三百他連得、金子三十他連得。希西家就把耶和華殿裡和王宮府庫裡所有的銀子都給了他。那時,猶大王希西家將耶和華殿門上的金子和他自己包在柱上的金子都刮下來,給了亞述王。”
      
      对于圣经持有异议的人很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至少异议者都会有一套相对缜密的逻辑关系,起码具有“可辩性”。而对于这种莫名其妙的攻击,先站在作者个人的结论上,再把能用的不能用的有利证据一股脑的塞给大众,对于圣经知识匮乏的读者来说,和强买强卖也没什么差了。
      
      商品被强卖了就是花个冤枉钱,而一不小心思想被无良商人强奸了,自个儿还在享受着高潮实在是一件让人悲愤的事。
      
      所以在读正本书的时候,我怀着极度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实在是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可是全程夹紧双腿,唯恐一不小心被塞下什么作者自以为正确却漏洞百出可是我也不知道你是不是正确所以我不知道有漏洞所以我就相信你是正确的然后我就一辈子也不知道我从作者获知的知识是不是正确认识。
      
      
  •     一个收藏家的死,成全了英国首家国立博物馆的诞生,那是1753年的事了。汉斯·斯隆爵士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私人医生,不仅精于医术,而且酷爱古玩。钱挣了很多,基本上都变成了孤芳自赏的古董,临终才发现除了7万多件藏品,没有现金或存款可以给两个女儿。于是,他决定将这些文物贱卖了,换成孩子可以用来贴补家用的英镑。谁愿意出2万英镑买一堆"破烂货"呢?他想到了毕生为之服务的英国王室,最好的买主就在眼前啊!
  •     带你去看实实在在的历史《大英博物馆简明世界史》中
      
       总觉得历史不如地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可是仔细想想我们了解的历史其实都曾经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我们所研究的历史,更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物体来展开的。
      
       我们是怎么知道我们的历史的呢?是通过考古学家从地下挖出来的具体的文物,是通过文献学家查找的古代文献,是通过遗留下来的建筑,文物,甚至具体的人来讲述出来的,这就是历史。
      
       大英博物馆的这一百件文物,讲述了两百万年跨度的人类历史,好像是一位精彩的导游带你畅游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开馆二百多年了,开馆不久就一直是免费的。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也是一个研究机构,在书里面经常提到,采用各种最新的科技手段来研究这些文物,有医学,有物理学,有化学,有刑侦学等等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关于文物的信息,让我们对文物的了解增加了很多。
      
       进入第二本,重要的文物开始多了起来,首先出现的就是罗塞塔石碑,这是大英博物馆中最重要的几件文物之一,大英博物馆虽然是世界上开放最早的博物馆,可是却没有卢浮宫那么有名气,卢浮宫里面有蒙娜丽莎,有胜利女神,有维纳斯,这三件珍宝世人皆知,而大英博物馆和大都会博物馆就找不到可以和这三件抗衡的珍贵藏品了,不过幸好还有罗塞塔石碑,这也是从法国人手里抢来的,要不然卢浮宫就又多了一件珍宝。罗塞塔石碑是什么可能有人还不知道,这是一块不大的残缺了的黑色石碑,上面有三种文字,三种文字是同一个内容,文字学家商博良根据这里面的文字,破译了埃及的象形文字,使得我们能够得知埃及的历史。所以罗塞塔成为了翻译的代名词,重要价值可想而知。
      
       还有一件珍宝,那就是中国的《女史箴图》,原作是东晋顾恺之,大英博物馆的应该是唐代的摹本,这是中国传世绘画的精品中的精品,本来存放在圆明园,可惜被八国联军带到了英国。据说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救助英军,为感谢中国政府,英国曾经想要归还《女史箴图》,让中国在《女史箴图》和一艘潜水艇之间做出选择,当时中国正处在危急存亡的时刻,当然选择潜水艇,从此与《女史箴图》失之交臂,以后估计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后面还介绍了一对中国的青花瓷瓶,叫大卫对瓶,其实英国国土面积不大,所以大英博物馆里面多数都是得自外国的藏品,不过为什么能够流落到这里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你自己不重视,不觉得这是宝贝,还有就是你没有能力保护这些东西。
      
       没有想到最后一个竟然是复活节岛上的巨石像,这个肯定会受人喜欢。憨憨的样子,身上不知道藏着什么秘密。
      
       大英博物馆里面的好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还有下册等着我们呢。
      
  •     我是比较崇尚科技的,我觉得历史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最美好的永远是未来。
      看了这部书的头几章,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这么多灿烂的瑰宝,尽情享受美好的世界吧。
      同时,可以感觉到人类基因里对设计的灵感,对现在也有借鉴作用。
  •     我总是被“全球通史”“世界简史”这样的名字吓到,觉得要用短短一部书讲完全人类的历史,这该是多大的工程啊!同时,我又有种贪便宜走捷径的心理,光读一部书就了解人类的历史,多划算啊!这样的书想必是提纲挈领重点突出的。——虽然我常常鄙视“一生不可不读的十本世界名著”之类,觉得那是给不肯老老实实读书的人偷懒的,好书难道才十本呢?其实,并非人人都是文学爱好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几本重要的书,不是很好么?同样,对于我这样的历史外行,好好读一本这样的通史,已经很不错了。有人写出这样的书,真是功德无量!
      而且,挑选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展现200万年的人类史,是很不容易的。挑哪些呢?怎么讲呢?这件事非专家不办。还不能单纯介绍这件物品本身(那成了看图说话),更要讲出背后的意义,这就是眼光,这就是智慧。简单一件东西,在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看来,却满满都是故事,精彩有趣。
      
      一、人之为人
      
      精致的工具
      书中讲到一把一百二十万至一百四时万年前的石斧,发掘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早期的工具如石制砍砸器往往较为粗糙原始,而这把奥杜威石斧则有了工艺上的飞跃。它不是能随便敲出来的,需要详细的计划、技巧,以及长时间的学习和改进,表明当时人类大脑的运作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而这件石斧中还可能隐藏着有关语言的秘密,很可能,就是在制作这类工具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交谈。科学家使用现代医院的扫描设备来观察石匠工作时所使用的大脑区域。令人惊讶的是,现代人的大脑中制作石斧的部分与负责语言的部分高度重合!
      还有,如果他们能制造这样的工具,并且能交流这一过程中所需的复杂技能,他们就很可能已经开始形成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
      能制造出这种工具的人,是和我们同样的人。:)
      
      艺术和宗教的萌芽
      在发过蒙塔斯特吕克发现了一件公元前一万一千年的雕刻作品,一段猛犸象牙上雕刻了两只驯鹿,一公一母,正在游泳。这件作品细节准确,非常写实。制作它的目的不是改造世界,而只是想把自己生活的世界展现给自己看,这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艺术品了。
      我想,能够做出这样的东西是不容易的,它表明人类的思维有了飞跃。
      在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中,你能看到人类正全心融入生命的洪流,让自己成为周围动物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从更深的层面让地球成为他们的家园,事实上,这是一种极其宗教式的冲动。……(世界上伟大宗教)它们的主题是如何活在当下,活在此处,成为生命洪流中的一部分。”
      
      二、文明的兴起:城市与国家
      一般认为“文化”与“文明”有点区别,任何一个村庄或部落都存在“文化”,而“文明”的标准包括有城市或国家,有文字。
        
      武力统治国家
      “如果你拥有一个国家,其中大部分人互不相识,而你只能和极少部分的居民直接交流,你将如何管理?自从我们居住的社群规模超过了部落或村庄,这个问题已困扰了政治家们超过五千年。”
      这块埃及法老丹王的凉鞋标签给我们的答案很简单:武力。画面中,丹王威风凛凛,敌人伏地求饶。
      实话说,这让我略有忧伤,因为感到人类一开始就与武力、争斗相伴,难怪直到今天世界上还这么多冲突。不过也没必要妇人之仁想得太多,这就是事实,呵呵。
        
      文字的作用
      发掘于伊拉克南部的早期写字板,记载了啤酒和政府机构的诞生,大小相当于现代人的鼠标。
      “我们总是容易把文字与诗歌、小说或历史,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联系起来。但其实早期的文学都是口述的,靠人们用心记忆,一代代朗诵或吟唱出来的。人们需要写下的是他们记不住、也编不成诗歌的东西。因此在世界各地,早期文字都是用来做记录、计数,或是像本节中的写字板一样,记录啤酒数量的。”
      文字的诞生未必是一件浪漫的事,相反可能与权力、压迫相关,有了文字就可以登记人口、收税。而且在相当长是历史时期,文字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秘密,他们掌握与神沟通的工具,掌握权力。
      人类学家、政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写《弱者的武器》那个)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文明缘何难上山?在中国边境及东南亚地区有很多山地民族如苗族、瑶族,他们在历史上往往居住得很高而且没有政府、文字。斯科特的观点是,这种“没有文明”的状况很可能是他们主动的选择,只有往更高的山上走,才能逃避山下他族政府的控制;不用文字,才能避免被登记、征税。
        
      生产工具、艺术品、文字是我们生活中习见的东西,仔细考究,它们背后有丰富的含义,还很可能有悖于常识。多一些这样的知识,我们想必会变得更为成熟、理性,这就是历史研究的贡献之一。
      最后说一下,书里满满的彩图非常精美,享受极了,真想去大英博物馆亲眼看一看呀!能摸摸就更好了!
  •     在写这篇书评之前,我想先坦诚地陈述三点——
        
      第一,我是个历史盲。读书时,历史学得最差,不仅世界史背得一塌糊涂,中国史从鸦片战争往后就彻底不想学了。鸦片战争之前的,至今仍然记不住中国朝代表,只误打误撞地背下了清朝的十任皇帝是“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这和我一不小心从初中的劳技课上记住了食物烹调方法包括“拌炒爆煮烩烧炖蒸炸”是一个道理,只是碰巧。
      第二,我爱逛博物馆。至于原因,瞻仰伟大历史、感受灿烂文化、提升精神境界这些假大空的理由就撇去不谈了,说点实际的:其一,我买不起价值连城、精美绝伦的宝贝,去博物馆养养眼睛也是好的。其二,博物馆因保护文物的需要,安装有先进的空气净化装置,即使外面PM2.5爆表,里面也是安全的(不信你带个PM检测仪去国博试试),既能养眼又能养肺,何乐而不为;其三,近年来,为了向同我一样“不读史无以明世”的大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公立博物馆逐渐推行免费参观,拿身份证换张门票就成,中国国家博物馆如此,各省级博物馆也是如此。
      第三,我是个穷屌丝。虽然1769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种类最繁多、藏品最丰富的伟大博物馆,且以“包括万象”与“免费向所有人开放”为宗旨,但姐买不起往返机票钱呐!
        
      所以,当这套《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简体中文版出炉的时候,我的心情,只能以“幸福”二字来形容。想想,只花108块人民币(打完折才六七十,没节操的网站敢给苹果三星这么打折么),就能不买机票、不挪一步、不请导游的听大英博物馆馆长通过100件馆藏展品,串讲200万年人类文明史,简直是VVVVVVIP级的享受啊。
      我,一介文史小白,以幸福指数最高值,把这套书从头到尾认真读了一遍,满足地说不出一句话来(此刻了解的世界史知识大概顺利超出人生最高阙值了)。为了正儿八经地写两句不被人怒扔臭鸡蛋的感想,又把这套书从头到尾再撸了一遍。
      以下,就是我想说的一些感想,如有剧透,您多担待——
        
      一、见微知著,见端知末,200万年就是我们的来时路。
      
      1650年,曾在大英博物馆附近布道的厄舍尔大教主经过精密计算,得出人类的起点是公元前4004年的伊甸园,时间精确到10月23日,一个星期天的傍晚(嗯,看来主教认为祖先天秤座的)。1931年,一位受大英博物馆资助的年轻考古学家在东非大裂谷偶尔发掘的一批石制砍砸器,却证明人类已有了200万年的历史。那柄简陋的砍砸器,是今天的瑞士军刀,茹毛饮血,启迪了人类最初的智慧。
      今天的我们站在罗丹和布朗库西的情侣接吻雕像面前,一定会慨叹爱情的动人,但早在1万1千年前,一双人类的手,已将一块历经冲刷的圆卵石,雕磨成了大英博物馆最动人的藏品,安萨哈利情侣雕像。
      这尊雕像看起来非常动人,不过凝视它的时候,我脑海里却自行出现了几句以前听过的打油诗,完全停不下来:“你来自云南元谋,我来自北京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轻轻地咬上一口,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真不容易,也是这几句打油诗让我记住了祖先的两个发源地,可是山顶洞人在哪里……咳,不好意思跑题了)
      我想说的是,最初的最初,人类不分地区,不分种族,都有过同样的起点,追逐过同样的事物。但当食物足以果腹、毛皮足以暖身,人类开始训化心灵、驯化自身、驯化社会。随之,阶级诞生,国家诞生。然后,征服伊始,毁灭与重建伊始……
      许多浩瀚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仅剩下一些遗物,历经劫难,得以幸存,其中极少数能够重见天日,安安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角落里,与我们相见。我们前去参观它们,从它们身旁匆匆经过,却很少有机会驻足,去耐心倾听它背后的故事。《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和思维角度,见微知著,见端知末,200万年就是我们的来时路。
        
      二、谁为失败者发出他们的声音?
      
      活着的人们研究的历史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它应该不只是一篇篇客观的记载和一组组冰冷的事实,关于胜败、衰荣、文明更迭。流淌在历史里的,应该还有血脉相承的温度,古今无异的哀乐,以及支撑生命的信仰。
      即便是历史知识如我一般匮乏的人,也应该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知道汉莫拉比(如不记得,请听周杰伦《爱在西元前》)、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恺撒大帝、忽必烈、伊丽莎白女王等等曾经众横捭阖的君主,知道丝绸之路、欧洲文艺复兴、十字军东征、拿破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可是,你未必听说过莫切文明,两千年前他们曾建立起跟欧洲文明不相上下的美洲文明,如今却只活在并不完整的考古记录里;你未必听说过阿兹特克人,它们是被西班牙人彻底征服的印第安民族,如今的墨西哥城建立在他们的废墟之上。谁替他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先生在这套书的导言里说:“……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
      虽然知易行难,可是馆长先生让这部以100件物品讲述的世界历史,虽然只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却是一部整个世界都参与其中的历史。在美洲,无论是神秘消失的莫切文明还是被殖民者捣毁的阿兹特克文明,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成为塑造南美洲现代民族认同的基石。
        
      三、在迷人的细节里感受历史的诗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馆长先生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不只因为他的学识渊博、学养深厚,还因为他的幽默风趣、浪漫有爱。你不能想象一部严肃的世界史会有诗人掺和其中,天知道他们是多么天马行空的人。但馆长先生严肃地告诉你:“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罗马帝国在英国的统治崩溃后,人们曾经深信,那时的英国进入了长达数个世纪的“黑暗时代”。英国诗歌的基石、盎格鲁撒克逊史诗《贝奥武甫》理所当然地被人们认为是虚构的,那是一个想象中的由武士的荣耀和丰美的盛宴组成的世界。然而1939年,一座公元7世纪墓葬中出土的物品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黑暗时代”的认知。原来伟大史诗中描述的英雄头盔是真的,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荣耀也是真的。
      也许头盔的主人是东盎格鲁的国王,然而他的尸体在酸性土壤中被彻底溶解,无迹可寻。历史不知道答案,诗歌给出了答案。《贝奥武甫》中有一节《最后的老兵》,部落里剩下的最后一个人将珍宝埋藏起来,说:待在这里吧,珍宝,你属于爵爷们,世界已经改变了。
      在不断改变的世界里,失败者被挫骨扬灰,胜利者也终成黄土。历史抹去一切罪恶、丑陋、虚伪,留下善意、美好、真诚。历史的诗意是什么呢?是1300年前,一位中国公主远嫁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以妙计将被视为国家机密的丝绸技术带给新子民。歌颂公主美德的画板在黄沙中掩埋千年,出土时,和田依然是一片绿洲,种养桑树,每年制造约一亿五千万米长的丝绸。
      这样的细节俯首皆是,它们令《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作为一部严肃世界史的同时,也闪烁着其他同类著作没有的温暖诗意。
      
       四、历史是庄重的,但有时也很搞笑。
      
      谈历史怎么能不谈八卦呢!我本来想说,历史是庄重的,但有时也很狗血,想了想,还是把“狗血”两个字改成了“搞笑”。
      是的,那些看似神圣的信仰,有时也许只是一套自圆其说的托词;那些今天的人会用的伎俩,古代的人们早已驾轻就熟;而那些活在伟大历史里的伟大人物,也有普通人的虚荣、鸡贼以及各种毛病。
      大英博物馆有一尊玛雅玉米雕像,清晰呈现了玛雅人的信仰。他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来自玉米,而他们自己是使用黄色和白色的玉米面团制成的。读到这里,我立刻联想起大学时代听过的一堂至今记忆犹新的课,在亚洲某个黄种人部落,人们深信人是由神拿小麦面粉烤制而成的。烤得火候不够的,成了白人;烤得时间太长的,成了黑人;烤得刚刚好的,就是黄种人。不知是我那位冷幽默老师的胡诌瞎侃,还是确有其事。看来有一点是对的,我们的祖先客服重重困难学会吃的食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早在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就以昂贵的来因德纸草书“发行”了当时的公务员考试应试宝典。和今天的成功学书籍一样,它有着粗红体字刻意突出的广告词:“通晓计算高招,掌握事务内涵,揭开一切秘密与难题。”
      统治古埃及长达66年的拉美西斯二世成就斐然,但并不骁勇善战的他不管战争是否获得胜利,都会勒令官方记录保持一致:拉美西斯取得了胜利!非但如此,他还将编造的胜利写在当时的facebook上——遍及埃及帝国的神庙上全是这句话,人们想不相信都难。
      至于奥古斯都嫌弃恺撒大帝骨瘦如柴又谢顶,便把自己三十多岁时的相貌刻在硬币上,并美化成一个目光灼灼、发型略显凌乱的美男子;倒霉的东晋孝武帝对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已经三十岁了,我该去找更年轻漂亮的女子了”,当晚就被彪悍的妃子用被子给捂死了;罗塔林基亚国王洛泰尔想和生不出儿子的王后离婚、迎娶给自己生了俩孩儿的情妇,却被两位心怀鬼胎的叔叔阻止,洛泰尔去世后,两位叔叔果然瓜分了他的王国……这些故事,都写在书中的文物里,那么生动鲜活,似曾相识。
        
      《道德经》中有句话:“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我以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句话也昭示了人类文明两百万年来走过的历程——
      我们从同样的源头里来,流经不同的区域,创造不同的文化,最终将丢掉彼此之间的偏见、歧视、矛盾、误解,百川归流,汇入同一片大海。
        
      最后的最后,再补一句我之所以爱逛博物馆的最重要理由:每当我被现实生活的林林总总折磨得焦虑万分时,来到博物馆里,我就会迅速宁静下来。
      
      比如有一次在首都博物馆里,我站在一块玉勾云形佩面前。虽然不知道一万年前的先祖为何要花长久的时间,打磨一块质地精良的玉石,但万年过后,这块玉勾云形佩温润的光辉照进我的心扉,提醒我,一切都不重要,请珍惜生命的美。
  •     书中第二节 奥杜威石器砍砸器 1931年,大英博物馆赞助的一个叫 路易斯.利基发现的石器 被大英博物馆认为是最早的一批手工制品(距今180~200万年)。但是目前学界认为应该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丁·哈利斯教授,与美国和法国组成的考古队,在埃塞俄比亚的东北部,巳发掘出土一部分距(今约250万年)以前,人类祖先使用的石器。这批新发掘出土的人类祖先使用的石器,比较从前曾认为是人类最早制做的石器,据测定要早50万年。
       只是自己的发现 ,还望大家一起讨论
  •     人对于历史的态度始终复杂难解,真实的记载、时间的湮灭与人为的掩饰相伴随行。
      历史一直都是并将继续被误读、篡改和修正,在这些篡改和修正中,一定程度的真实艰难地维持着。其中,由于改动起来简单可操作、成本低,文字记载的所谓“信史”往往会成为谎言的重灾区、真理部治下的报纸文献和文部科学省的历史教科书。
      因此,难得保存下来的文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文物与记载的两相对照也为后人的甄别鉴识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正途。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最大价值或许正在于此。
      从馆藏来自世界各地、时间跨越从200万年前到公元前2010年的800万件藏品中选出100件,以今人的理解,试图最大限度地接近物品真实的“出身”及其代表的那个时代。
      而且这种接近是大纵深、全视野的,在某一主题之下、某一年代区间之内,选取全球范围内山高水长的5件物品,对人类历史提供备忘、给出注解。
      比如“冰河时代后的食与性”一节,选取了制造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的鸟形杵、安萨哈利情侣雕像、埃及牛的黏土模型、玛雅玉米神像和绳纹陶罐。它们分别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勒斯坦、埃及、洪都拉斯和日本。
      在这一区间内,地球上多个地区独立发展起了农业或改进了渔业与猎捕。作为生存之本的食物的进一步充足稳定,使得人们开始有余力追求品种改良、口味改善甚至烹饪用品的工艺水平,以及由生命的自然延续发展而来的生殖象征与神灵的出现。
      这种共同的需求刺激与时空水土导致的差异选择,使得人们既呈现出相近的发展方向,又促成了千差万别的发展成果绵延至今,比如日本分类细腻的海鲜与餐具、墨西哥玉米饼、尼罗河文明、对家庭关系的普遍理解。而这一切,都是根据5件留存至今、可见可触的物品生发而来的。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是那种我从未看到过的历史书。
      它没有不容置疑的说教,不去归纳历史意义、中心思想,不标榜“人民万岁”,不是帝王家史,不强调高端的“奴隶-封建-资本”的历史发展绝对论。
      它特意略去了那些已经被过度解读的“重大事件”,而更倾向于人本身:进食与繁衍、享乐与掠夺、控制与争斗、力量与信仰、生存与欣赏、好奇与惩罚、改造自然与被自然改造。
      它记录那些被被有意或无意忽视的事件、遗忘的人们,为其发声。
      它能让所有人强烈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自己如此渺小却又如此真切生活的自豪。
      一部世界简史,归根结底是人的简史,是人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
      从200万年前至今,人在这个世界上不断活动、探索,成功失败悲欢离合始终相随周而复始,抛开技术上的进化,或许主线轨迹从未改变。
      
      曾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其导言中有这么一句话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所有的博物馆都希望——或相信——对文物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加真实的了解。
      而对于看到这本书的人们,不仅希望或相信我们对世界有更加真实的了解,更希望或相信我们对自身、对人之所以为人,能有比昨天更清晰的体会。
      
  •      编纂世界史从来就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且不说那些宏观抽象且枯燥的经济史、政治史、思想史,即使微观领域的,也有建筑史、服饰史等等,而且各大洲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情形又错综复杂。如何将这些连起来可以绕地球无数个圈的观点和数据联缀成一幅疏密有致、,的巨幅画卷,并脸不红心不跳地冠之以“世界史”之名?真是一个大难题。那么不妨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去。这个问题就是,历史的最终见证者是什么?
       是活生生的人吗?帝王将相抑或寻常人家,皆已化作一抔黄土。是汗牛充栋的书籍吗?且不说历代史家碍于政治权威不敢秉直而书,且不说很多民族甚至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那么,见证历史这一伟大的任务好像只能落在不易被时间腐蚀的物身上。
       人们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物品来认识世界,而后人又通过这种种穿越时空而来的物品来了解历史。“在一杯现代英国茶的背后,隐藏着维多利亚时期全盛的政治活动,隐藏着十九世纪帝国大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的情状,隐藏着对工人阶级的驯服、对各大洲农业的重塑、数百万人的流动,以及全球航海业的发展。”(92节《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所以几乎可以说,世界史也就是物的历史。
       这套煌煌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就是这样一部以物观史的伟大著作。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心遴选100件最有代表性的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的文明史。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为了做到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还引用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评述。
      
       这一百件物品,从第一件“大祭司的木乃伊”到最后一件“太阳能充电器与灯具”。说实话,当我看到最后一件物品竟然是充电器时,的确小小地吃惊了一下。充电器是你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小工具,当得知它也是大英博物馆的馆藏,且被选入本书时,不仅要惊叹大英博物馆藏品之包容性,更要赞其准确把握未来世界走向的眼光。
       书的导言说,“这本书更贴切的名字也许是‘通过经历了不同世界的物品来讲述历史’,因为这些物品的一大特点便是,自面世以来,它们就不断地变化或被改变,最终承载了制作之初完全无法想象的意义。”
       这些不断地变化或被改变的文物有北美鹿皮地图、复活节岛雕像、《女史箴图》、明代纸币等等。还有许多有意思的物品,其中一件是丹王的凉鞋标签。丹王是埃及最早的法老之一,法老的凉鞋标签,拿到现在,其对应物是奥巴马的凉鞋价签诸如此类。那么它有什么资格从800万件馆藏中脱颖而出被选上呢?丹王凉鞋标签一面是凉鞋的图案,另一面则是丹王威风无限地打击敌人的图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统治者的画像。在丹王裕敌人之间还刻有一行令人胆寒的字:“彼辈将遭灭顶之灾”。这张凉鞋标签所传递的信息就是“逆我者亡”。“丹王的凉鞋标签是持久政治力量的高级课程的缩影。” 所以这里其实是通过丹王的凉鞋标签探讨了现代国家的管理问题。
      
       这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世界简史,阅读过程中,常有一种上艺术鉴赏课+历史故事班+世界风俗史+顶级历史学者讲座等等的感觉。诗意不仅表现在对物品的选择,对物品充满诗意想象的精准描述,还表现在优雅的语言和诗性的表述和思考上,表现在撰写者对文物的珍惜和对历史的敬畏中。这种种诗意透过字里行间悠然地散发出来。这种诗意是极其必要的:“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第86节介绍的是非洲阿坎鼓。这件制作于非洲、后又被带到美洲、最终到达英国。从一只鼓的流浪中,鼓的主人,非洲黑人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之旅也就露出水面,大批非洲人沦为奴隶,被运送到美洲种植园。而这只鼓是他们“随身携带的故乡记忆的源泉”,是“那些被夺去自由的人拼命抓紧的东西之一”。在这颠沛流离的奴隶生涯中,爵士乐精神也日益昭显——“反抗惯例、习俗、权威、平庸乃至伤痛;反对限制人的灵魂,反对一切阻碍灵魂自由翱翔之物。”
       还有87节介绍的夏威夷羽毛头盔。馆长以简洁优雅的语言讲述了夏威夷人与探险家库克船长之间的“友谊”与误会,以及最后的杀戮故事和库克船长死亡之谜。想象一下当时的事情经过以及画面,已经像一部电影般悬疑精彩了。不仅仅是介绍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馆长还进而引导读者思考:“在普遍的人性基础上,物品在不同人群之间通常会起到沟通的作用,而非隔阂。但有的物品却会让我对这一点产生动摇。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看待这个世界及其自身的方式?我们能否找出指代那些我们之前一无所知的概念的对应词汇?”
      
       精美的文物图片,藏在历史缝隙处的故事,智性的观点和思考,充满挖宝的乐趣,遍地珍珠,俯仰之间,所获丰厚,令人满心惊喜。在2013年的尾巴上读到这套伟大的书,真真就像之前朋友推荐时说的那样,幸福感爆棚!~~~~~
      
      
  •     在开篇之初,作者便提到:“重访一个儿时参观过的博物馆,许多人会感慨我们自身变化之大,而物品却一如既往。”作为中国读者,恐怕很难有机会二次游览大英博物馆,唯一能够体会作者心境的途径,大概就是先读读这本《大英博物馆》,然后当有机会去实地游览的时候体会一下重访之趣。而对于那些已然有幸到访过大英博物馆的人,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不出家门的重访机会。
      
      时间和体力往往是制约我们尽兴的畅游博物馆的两个致命枷锁,为了闭馆时间的来临走马观花的在每一件展品前匆匆略过,或者是因为同伴的催促不得不离开才欣赏了一半的心头好?拜托,这根本就不是打开博物馆的正确方式。
      
      而现在,这些烦恼被完全放在了一边,打开书,翻到你最喜欢的那件文物。然后呢?然后尽可以盯着它看到天荒地老,不会有管理员嚷嚷着“还有半小时就闭馆”,更不会有人说“哦,抱歉,我们今天闭馆不对外开放”。
      
      这本《大英博物馆》简直可以称之为你的私人博物馆,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更妙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舒舒服服看文物的好途径(我绝不会告诉你们我现在正窝在床上,手边还放了半瓶梅子酒……)。板板正正的坐在桌子前,手边摊着笔记本做笔记;懒在床上享受着被窝余温和早上晒进屋里的太阳;在地铁上一边晃悠着一边听身边老大爷打瞌睡。只要开心,怎么看都可以。
      
      不会有成群结队到此一游的游客,聚集在某件展品前,让你像个猴子一样在后面蹦来跳去,就为了在闭馆前看一眼自己的心头好;或者有个看什么都充满好奇的同伴不停的催促你“嘿!那边那个看上去很好玩儿,我们过去看看。”唯一的打搅大概来自你家的猫咪,它充满好奇之心的凑过来,然后趴在你的腿上打呼噜。
      
      也不必担心为了一件展品而将身体弯成一个完全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角度,以至于十几分钟后要像老人家一样扭腰捶腿;也不必担心为了清楚的观察细节,而将脸凑的过近,以至于管理员大声的嚷嚷“嘿!离玻璃远点儿!”
      
      尤其是那些体积小的让人头疼的展品,如此高像素的照片足以让你对着每一个细节研究上一整个下午。
      例如那枚美妙的带有亚历山大头像的硬币,发丝,头带,甚至眼球上的虹膜都清晰可见。仔细想想,就算是将这枚银币捧在手里,恐怕也要借助放大镜之类的工具,才能看清这一切细节之处。
      或者是那枚刻着“VOTES FOR WOMEN”字样的硬币,刀凿斧刻的痕迹连带着她背后所蕴含和爆发出的力量透过一张薄薄的纸,呼之欲出
      。
      若《大英博物馆》仅仅是一本精美的图册,那也不值得如此大书特书。与图片相得益彰的是书中精彩的文字,套用RAJ对格里森姆的一句评价,这本书同时兼备了准确性和趣味性。详实而丰富的史料,配以风趣幽默的文字,若是有幸听过BBC的广播,看书的时候还可以自己脑补一下那充满磁性的声音。这简直是任何导游都无法提供的奢华享受。
      
      恐怕极少有书在写到鸟形杵的时候,会以餐馆的自助沙拉吧台开篇;或者在讲述沙普尔二世的银盘时,先将《太空漫游2001》搬上台面。麦克雷戈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广博的阅历,将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信息信手拈来,拼接在一起,带领着读者们进入这妙趣横生的文物国度。
      
      你尽可以依托书中为每一件文物铺陈的细致而宏达的背景展开无限的脑洞,这本书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可远比在博物馆中听讲解员讲解有趣的多。毕竟,没有多少讲解员会告诉你,打造石斧水平,与我们的语言能力息息相关;更不会在你看着石斧,幻想古代人在打造石斧时是唱着小曲儿还是大呼坑爹的时候,打断你的思路,催促着你往前走。你尽可以坐在那里,任由自己的脑洞开到和黑洞一样,吞噬所有的信息和思想。
      
      事实上,《大英博物馆》为脑洞爱好者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
      比如讲到夏威夷羽毛头盔的那一章,作者叙述之精彩,简直可以在脑海中播放出一部3D电影。
      开场,必然有欢呼的人群和鸣响的礼炮,或许在人群之中,还有某位带着洋气礼帽的贵妇,她微微仰头,与库克船长目光交叠,暗送秋波。中间必然会夹杂着即将掀翻船只的狂风暴雨、和风雨之后犹如天堂的陆地。
      当地土著将羽毛头盔献给库克的时候,必然是全片最为色彩绚烂的一段镜头,图片上的那顶艳丽而风格独特的羽毛头盔,会被导演给予一个长时间的大特写。至于这个悲剧式的结尾如何展现,就要看你脑洞的导演是斯皮尔伯格还是卡梅伦了。
      
      而这些仅仅是其中一件展品,一篇文章所带来的享受,想象一下《大英博物馆》里面涵盖了一百件这样的物品,一百个这样的故事。它所能带给你的,是一百次奇妙的旅程和无数个可以沉浸在这个属于你的私人博物馆中的美好下午。
      
      
  •     如果是要写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书,总免不了某种意义上的宏大叙事,譬如人类的起源、人口的迁徙、国族的争斗等等,一切都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被淘洗出来的结果就是所有政治正确的论述:阶级流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另一种可能就是或八卦或戏谑或悲壮地臧否人物,最后得出似是似非的结论。
      还有别的可能吗?至少,这本《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给予了我们一个稍显特别的回答:以藏品之珍贵和全面著称的大英博物馆与BBC-4合作的“通过文物看历史”广播项目从策划到准备到固定播出历经两年,从博物馆中选择了100件藏品,以文物为切入点讲述相关的历史,受到了很高赞誉,最终这套节目变成了经由馆长执笔、我们手中的这本“世界简史”。
      正如在导言中所说,“文物跨越时空所传递的信息……表现的是整个社会群体及其复杂的演变过程,而非一些独立事件,她们所讲述的是制造它们的时代的故事,也是她们经历重塑与迁徙的时代的故事,有时,她们还能获得超越制造者原本意图的含义。”从物品的设计制造、使用,遭遇各种或必然或偶然的经历,最后悄然出现在博物馆的钢化玻璃之内接受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注视,文物藏品给予了我们解读历史的材料和程式。
      但这必将是“知易行难”的行动,尤其是大英博物馆为自己设置的难题:在展示200万年人类史的浩瀚藏品中,仅仅选择其中的100件文物讲述一部世界历史。最终,这100件物品被分为二十个主题,从第一部分“人之所以为人”到最后一部分“我们制造的世界”,从第一件古埃及大祭司的木乃伊,到第一百件生产于中国深圳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物品不但来自全球不同地区,也避免了仅仅向享有盛誉的艺术品或者权贵阶层的偏斜,让这部书在远古与现代之间、关键的历史政治事件与虽然平凡背后却颇有历史意味的日常生活之间得到了很好的平衡。
      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一部枯燥无趣的物质史。物品跨越时空进入我们的讨论语境,历史与当下产生的奇妙火花让更大的主题和更广泛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这同样也是本书的新意所在:木乃伊棺木(第1节)不仅有它的历史传统与重见天日的际遇,还有现代的CT扫描技术让我们在不解开裹布的情况下还原其中的躯体;来自威尔士的黄金披肩(第19节)不但用其精湛的工艺和流线型的美感震撼了我们,更有一段令人扼腕的墓葬被贪心的采石工们私下瓜分而导致关键证据丢失、通过碎片还原的披肩来历成谜的令人遗憾的故事;中国元朝的大卫对瓶(第64节),在几百年间享誉世界、象征着中国特色的青花瓷,既反映了生产它的中国盛极一时的疆土,更讲述了它的游历——起源于伊朗的蓝白配色、少数民族治下的中国制造、最终成为在欧洲备受追捧的奢侈品;而对第100件物品选择的讨论,从人类为征服南极洲而设计的服装,到足球,到智能手机这样的科技产品,到最终确定为一台来自深圳的小小的太阳能充电和照明设备,其理由尤为凸显了本书讲述历史的方式与角度,电力与电灯改变了我们生活着的世界,太阳能则代表了我们未来生活的理念,它象征着健康、安全、平等,更包含着未来无限的可能。
      而在专业的考古学知识与人类学知识架构等之外,我们阅读历史和理解物品背后的丰富内涵的尝试,还离不开作者所强调的“诗意的想象”,丢勒通过他人的文字描述画出了他从未见过的异域生物《犀牛》(第75节),庞大的似乎身披盔甲的身躯、布满鳞片的皮肤、头上的尖角,每一个栩栩如生的细节都充满了力量和震慑,不但以插图的形式进入了各种自然史作品,其后最终以各种形式出版的销量可以百万计。然而我们知道,这幅出自想象的版画没能真实地反应犀牛的形象,但这种错误又何尝不是我们试图认识历史的绝妙譬喻?我们同样在“想象并理解我们无法亲身体验、只能通过他人的描述和经历来了解的世界”。因此,这本雄心壮志的世界历史书,在标题里写的是“a history”而非“the history”。在历史面前,谦卑是必要的,但这无损200万年人类史的创造和伟大。
      
  •     这是一本很罕见的书,从一个角度给了偶全新的视觉。
      历史本来就是一个过程,从一点到另一点的过程,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有如一件一件物件背后阴影里的一只眼睛,静静地盯着地面阳光的流逝。
      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那个时代是高尚还是堕落,它就在那里,不声不语。
      因为如今所见的历史,都是关乎政治,关乎经济,关乎家国天下,或者就是酒的历史,茶的历史,笔的历史。
      没有一本相对全貌一些的物的历史。不要信关于人的历史,人的历史都是假象,没有一本多为真言的历史。
      P3:1954年,8岁的我第一迈进大英博物馆的大门,首先参观的就是木乃伊。我想,这至今仍是多数人初次参观时的首选。
      为什么木乃伊为成为首选?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去,要用一生去追寻“我是谁”。
      我也一样,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第一篇应该从哪里写起?是类人猿?是肯尼亚?是猩猩?都不是,是木乃伊,是国王,是法老,是一个死去多少个世纪的木乃伊。
      
      “历史”一直暗藏在物件的阴影里,不言不语,一直在那里。
      就像安静的大英博物馆。
      说到大英博物馆,一定有许多愤青对起口诛笔伐,因为它的掠夺。偶也一样,也一直对其愤怒不已。直到1994年第一次到敦煌,了解到敦煌众多物件如今的大致方位。才明白一点:如果没有这些掠夺,物件们早已消失在黄沙尽头。
      我心中很复杂,不知怎么来想这些。
      大英博物馆不知掠夺了多少物件,他们安安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一躺就是三百年,两百年,一百年。无声无息。就像我们目前的这一段历史。
      前年去大英博物馆,在门口逡巡多时,忽然想起故宫,想起台北的故宫和北京的故宫,竟然还想起了票价这个实在无聊的问题,心中顿时惶恐而凄然。
      
      第46则,写了阿卜杜勒·马利克的金币。两玫残缺的金币背后,是一段世界史上最重点的政治与宗教巨变的阴影,阴影的起点就是632年信徒从麦加迁往麦地那。
      但伊斯兰的广大,却是发生在迁移之后,甚至之后很多年。一个核心的核,就是阿卜杜勒·马利克的金币。
      在迁移发生六十多年后的世纪末,阿卜杜勒·马利克成为新的哈里发,他将他的头像铸在原来流行甚广的拜占庭金币金币之上。
      这只是一次无意的铸币,但阿卜杜勒·马利克却没有想到,这两种金币却安静地纪录了此前一个世纪、此后数个世纪的历史。
      无声无息的历史。
      
      第65则写了一把躺椅,多米尼加的躺椅,那种有如一张曲板做就的躺椅。
      我们如今都知,所谓价值(钱),对老物件来说,常常从起出身算起,那些被君王把握过的,及时是一把尿壶,也远远贵过一介普通百姓家中所供的神龛,甚至及时前者是百十年的光绪,后着是一千年的宋朝遗民。
      这是世俗的可耻之处,但不是历史的魅力之处。历史没有魅力,就像一把勺,无论用于谁手,它永远是一把勺,可能盛饭,也可能舀屎,永远都只是一把勺。
      这把椅子,这把叫“都何”的椅子,无名无姓,但却映照着那个时代的阳光与暴雨。
      这是西班牙人登上岛屿后现在尚存的为数不多的物件,因为那些岁月里使用这些物件的人,在此后几百年的沧桑变幻中,都灭绝了。
      这是一把坐着会令人舒服的椅子,但椅子上的人(种)永远成了不冷不热的“历史”深处的他乡之人。
      
      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件都并不尊贵,但价值连城。
      特别值得推荐,尤其是天朝这些整政治历史、经济历史的大学教授!
  •     如果想講述整個世界的歷史與文化,不過於偏袒人類某一族群,就不能光靠文字史料。因為文字歷史的期間較短、且多半受權力者影響而失其客觀性。而用物品來述說歷史,正是博物館存在的理由。從文物角度來解讀世界歷史文化,應更能貼近史實,這便是本書的特色。
      
      唯解讀歷史,往往要看你在什麼地方讀史而定,即便是解讀文物史,也多少會受類似地域觀念的影響。雖說本書作者已盡可能客觀地挑選文物,以涵蓋各古老文化,並補充文物專家的解說,更客觀地剖析書中文物背後的史料。但問題是…大英帝國博物館雖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卻不代表它的館藏文物,足以代表全人類文化歷史,更何況只挑選其中近百件。也就是這本書雖編寫得不錯,但不能說它所講述的世界史樣貌全然正確,因它仍然以地中海周邊與中東文物為主。
      
      在西方主流人類史中,常說我們的DNA裡,有著非洲因子,全都源自於東非(或北非)的共同遠祖。但我始終難以確認此點,只是用DNA粒線體結構來推估?在直覺上,我依然強烈懷疑,沒道理人類的演化只會發生在一個點上(那個較接近西方神話世界的區域),然後從那個點逐漸遷移繁衍。人類的起源與演化不應只是個單點,不應是個近似伊甸園般的神話。
      
  •   @3573441
  •   一切都不重要,请珍惜生命的美。
  •    我们从同样的源头里来,流经不同的区域,创造不同的文化,最终将丢掉彼此之间的偏见、歧视、矛盾、误解,百川归流,汇入同一片大海。
  •   这本书的译者怎么样?
  •   @定淡医生 ,翻译处理得非常好,虽然是历史类读物,但是行云流水,文采斐然。
  •   我也特别喜欢博物馆
  •   看了你的评论我真的就想买这本书,一直都是看中国人写的历史书,从小就特别怀疑,心中真的想看下外国人写的历史书,谢谢你的书评,写的很好,不像很多书评都是随便抄书上的精髓,而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   @夜里玄机 其实我看的历史书非常少,所以没能力引经据典,只好说点自己的感受。相信你会喜欢这套书,我喜欢它传递的敬畏过往、珍重未来的价值观。
  •   因为你妙趣横生的评论,作为一个历史白痴的我打算和你一样去感受下大英博物馆带来的幸福。
  •   我只能说姐你写得太妙了,激起了我看这书的念头!
  •   @iamlion @JT旅行者 @LongJ 历史盲感谢肯定!
  •   我也觉得翻译挺不错的呢~
  •   精妙的评论,勾起大家的读书欲望啊
  •   书评真的很棒,让我很有想买来看这本书的冲动!@如人饮水 不要太谦虚喔~
  •   嗯,幸福感爆棚。
  •   写的好,是这种感觉
  •   历史没有魅力,就像一把勺,无论用于谁手,它永远是一把勺,可能盛饭,也可能舀屎,永远都只是一把勺。 俺真是喜欢极了这句话~~读到这话真是触电般的感觉,过瘾。。。
  •   我很认同君的说法不是一个点,是多元化的发展的。就像有个章节说日本神纹人的陶罐,他们那个时候就懂得制陶技术了,环境影响文明的发展。也不能说明那种文化或是文明更先进。那就说明了他们的文明和中华的文明是平行的。并不是什么都是从中国传到他们那里的,当然也有很多是我们这里传过去的。互相演化出不同的文化就不得而知了。大英帝国是西方列强,他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咯。楼主台湾人?点评得很到位。
  •   英雄所見略同.... 生物演化應不會只是單點發展. 人類歷史亦應如此... 書裡所說的日本人繩紋陶罐. 我曾查過. 也不見得是世界上最早的. 中國境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亦有類似陶罐... 這只能說. 這本書是大英博物館的文物觀點!!
  •   我打错字了,绳纹。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罐子特别感兴趣。很多书籍电影现实欧美喜欢重视埃及文明,忽视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文明。我的个人观点也不知道对不对。其实苏美尔文明才是最早的,也许是年代久远的关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