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經濟部ITIS專案辦公室 作者:林樺等 著
内容概要
在全球化與城市化仍不停滯的世界中,仍有部分人們追求著另外一種生活型態,人們對慢活的需求確實存在,而慢城的發展正可以提供給此類需求族群一個生活方式與場域。慢城並非是鼓勵以極慢的步調在城市裡生活,也並非犧牲效益,特別是經濟,來換取舒適的日子。緩慢城市運動這樣一個旨在提升生活品質的運動,透過嚴謹的組織運作,由一個國家擴及到歐洲,延伸到全球各地;從概念的發想、規則的制定、結合本地風土特點和改善生活經濟的渴求,的確是一套值得城鎮當局者仔細參詳的案例。慢城的發展並非僅有單一的樣貌,會受到許多變數的影響,如自身的資源條件、文化、政府、居民等等,在不同的發展規模、地域性、經濟模式、交通模式與其它要素的影響下,塑造出慢城的多元面貌。慢城的改變固然帶來許多經濟以及非經濟的效益,但同樣的亦會帶來過多的人潮以及車潮,如何在慢活精神以及人、車流之間做適度的平衡,是一項重要的課題。臺灣經濟發展從過去以初級產業為主的農村社會,演變到以製造、貿易為動力的工商社會,若要使地方能永續發展,首要則是經濟的永續,並在經濟與環境中取得平衡,臺灣各縣市在發展上慣用設置科學園區及工業區的手法,帶動地方經濟、聚集人潮,但以此種模式促進城鄉整體均衡發展的效果不彰,造成臺灣城鄉發展的落差,也未在生活、生態環境上取得平衡,因此地方發展問題遲遲未獲得改善。在地方的發展上,臺灣各城市的條件與稟賦均不相同,近年來各縣市積極發展地方觀光產業,利用當地特有文化、資源結合活動節慶來展示鄉鎮特色,藉由地方特色的創造與地方魅力的塑造,創造經濟發展條件與適宜居住的優質環境,在保護傳統、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找到和諧共存之道,這些作法都與慢城精神十分類似。慢活城市的發展型態雖不一定適合臺灣的所有城市,但可以提供城鄉發展的另一種解法,規模較小,資源較匱乏之城鄉是否能有自己的發展訴求,達到自給自足、永續發展,或甚至是與國際接軌、開拓行銷管道、增加觀光收入,慢城可能會是一個機會,而臺灣確實有這樣的發展條件。目前臺灣已有部分地方有慢城概念萌芽,如金門、花蓮、苗栗等,因此應先以有意願的地區為主,輔導其加入慢城組織,發展臺灣慢城經驗,以利後續推廣至臺灣其它有潛力地區,並應成立相關組織或協會,協助慢城於臺灣的推動,並建立檢核、評估機制,以確保其得以永續發展。慢城對環境與生活品質的需求,對都市發展與規劃造成影響,也改變了基礎設施的供應方式,在慢城的發展中,不管是硬體設備、技術、服務或者是發展慢城帶來的好處,慢城的發展都是有商機的。歸納案例分析之結果,以臺灣本身的資源條件優勢及既有廠商優勢來看,臺灣發展慢城之相關產業商機作法可分為四大項,分別為綠能科技應用、資通訊科技應用、在地化生產、觀光與都市行銷。在臺灣已有慢城相關規劃後,政府應擬定優惠及配套措施來鼓勵相關技術、服務或其它廠商進入該區域進行投資與經營,建議以實驗生活場域(Living Lab)的方式,在臺灣欲發展慢城的地區,帶入創新的服務與硬體建設。生活實驗場域對於企業或是政府都具有提高成功機率的意義,透過慢城的實際建設與發展,和居民的互動,不斷改進與磨合,使之成為成功的模式,以利後續於臺灣其它地區推廣,甚至外銷至全世界,創造企業與地方發展的雙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