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

出版社: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布麗吉特.拜勒(Brigitte Beil) 著  页数:328  

前言

  推薦文  價值培育的中間路線  政大教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詹志禹 教授  一個小朋友在馬路邊玩得很無聊,用力搖撼一根公車站牌。一個老師剛好從旁經過,對他說:「小朋友!這樣搖,會把公車站牌搖壞哦!」小孩的父親剛好從便利商店回來,聽到之後很不悅地說:「你知道我是誰嗎?我的孩子輪不到你管!」的確,相對於學校著重知識的教學,價值觀是父母教育孩子最能著力的地方,可惜,父母可能缺乏反思力、不關心或充滿無力感,而會想買本書的父母,卻是那些反思力較強、充滿關懷、希望有所為的人。  價值觀其實比知識還重要,因為知識通常沒有動力,只有加入價值之後,才產生動力。例如,孩子對「狗」可以擁有很多知識,包括狗的分類、形狀、叫聲或行為等,但這些知識並不決定其行動;如果孩子覺得狗的多樣化種類令人驚訝、形狀很可愛、叫聲很威武或行為很忠誠,他們才可能會飼養或保護一條狗;如果他們覺得狗的種類繁雜難分、形狀嚇人、叫聲擾人或行為愚蠢,他們可能不反對吃狗肉。  價值不只在知識當中注入動力,也是生存之所需。例如「環保」是為了生存環境之永續;「信任」是為了溝通合作,以提升全體族群之生存機率(包括許多鳥類、齧齒類和靈長類也都靠互相信任的溝通體系來警示危險);「服從」或「忠誠」是為了維持階層與秩序,以降低內部爭戰、和平分配機會與資源;不論這些價值的合理性如何,其來源都直接或間接與生存有關,並隨著演化而成為文化的核心,也隨著演化而不斷改變其意義與內涵。  價值雖然如此的重要,在學術界卻一直很難取得穩固的基礎。有很多學者認為價值只是人們主觀的偏好,是情緒上的好惡,是相對的,所以道德正如美感,無所謂真假對錯,只有品味,這就是所謂的「價值相對論」;此一立場往好處走,主張價值平等、互相尊重;往壞處走,主張價值沒有理性基礎,是任意獨斷的產物,結果只能靠權力解決價值衝突或價值排序的問題。  受到學術界的影響,教育界也常在「價值灌輸」與「價值澄清」之間徘徊。傳統的價值灌輸方式,無論是教師或父母,總是熱切地將自己的價值觀傳遞給下一代,要求孩子接受並實踐,當孩子拒絕時,就威脅利誘之。另一方面,價值澄清主張尊重孩子的價值觀,利用傾聽、提問、促進反思等技術,幫助孩子澄清自己的價值觀並做出自己的價值選擇,但主張儘量避免指導孩子,尤其忌諱讓自己的價值觀影響孩子。這種方式比較符合民主的潮流,但是,許多孩子在經過價值澄清之後,仍覺得茫然,因為,他們可能在所處的問題情境當中缺乏自己的價值觀,或是價值衝突難以抉擇。  本書作者在這些徘徊當中另闢蹊徑,她堅持「走民主式的教育路線」,以「互相尊重」為前提,以「文明的態度相待」,以「理性溝通」為歷程,主張「立下清楚合理的行為標準,不對孩子施加壓力逼他們照做,而是跟他們講道理,讓他們因明理而身體力行」。建議當「孩子的行為不對時,不要只斥責孩子一句『不可以這樣!』然後就不管了,而是每次都要解釋為什麼不對,讓他們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給別人造成了多大的負面影響」。這種講理的態度,代表了極大的耐性與尊重,並幫助孩子理解規範背後的道理,協助孩子發展價值選擇的能力。這種精神是我對本書最欣賞的部分。  本書作者並非只講理性,她也很清楚的指出「努力營造開放、信任與關懷的家庭氣氛,遠比亦步亦趨謹守書中所有建議來得重要。」孩子如果能在這種具有安全感與被愛的家庭氣氛下成長,親子就算發生衝突,也會成為學習尊重、同理心與表達情緒的機會。所以,本書雖然著重實用,對父母提出許多具體策略和建議,但是讀者只要掌握其理性(講理與尊重)和感性(愛與關懷)兩種精神,也能衍生出許多自己的良好策略。在各種策略當中,讀者可能最終會和作者得到同一個結論:最重要的教養策略無非「身教重於言教」。  從本書所列舉的價值觀和所評論的教養方式來看,德國與台灣之間具有驚人的相似性。作者所列舉的二十二種價值觀,當前的台灣社會也非常重視。作者指出許多德國父母使用威權、打罵的管教方式,並且辯解說「我爸媽也是這樣教我的,對我也沒有什麼壞處!」最後孩子也只把大人所罵的話當做耳邊風。這樣的話語、這樣的戲碼,台灣社會也經常上演。所以,本書所指出的中間路線與教養策略,對於台灣的父母的確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  本書在介紹每一個價值觀的培育方式之後,都會保留一小節來討論價值觀之間的取捨,這是一個特色,可惜處理得頗為簡略,這是因為作者刻意避開價值觀排序的複雜問題,將焦點放在實用策略。若真要深入處理價值衝突與取捨的問題,恐怕至少可以再寫一本書。  

内容概要

  培養小孩的正確價值觀--22種價值,教孩子思考判斷  如果每個人至少遵守最起碼的行為規則,社會才可能博愛並充滿人性。怎麼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如何教導下一代活出價值與原則?價值必須能讓人了解,才不至陳義過高而流於空洞。布麗吉特.拜勒提出的建議具體實際,教您如何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價值傳授給兒童與青少年。  如果一個人不了解社會規範,不知道要尊重別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以理智的態度和別人相處,那麼在他遇到問題時,他只會動手打人,不會據理力爭。在和別人相處時,也只會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只曉得要滿足自己的需求,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孩子需要大人教導他們各種標準,行為時才能有所依循,並且知道,哪些界限是他不可以跨越的。  有很多人很會說道理,並且也知道,信任、同情、勇敢等美德有多麼重要。但若問到,該怎麼在實際生活中,具體的將這些價值觀教導給孩子時,大家便啞口無言了--這部分確實是最困難的。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提供父母親及教育工作者一些有效的建議,因為他們經常要實際面對深具攻擊性、冥頑不靈,甚至索求無度的孩子,且這樣的困境常令他們手足無措。作者在書中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和做法,告訴父母該如何利用日常生活的具體情境,向家中的幼兒或青少年解釋,各種價值觀與品德的重要性。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如果不能以身作則,再好的價值觀也只能淪為抽象、不切實際的東西;沒有父母做為榜樣,對孩子而言,再好的價值觀都只是冠冕堂皇的空話。  「布麗吉特.拜勒在書中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特別是針對那些有心做好,卻不知道該怎麼辦,而滿心徬徨的父母。作者尤其希望幫助父母,打造出一個充滿愛、真誠與信任的家庭,並且讓這樣的家庭氣氛幫助家中所有成員安度一切危機與困境。」(馬利亞.弗里勒Maria Frise所撰之書評,載於《法蘭克福日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作者简介

  布麗吉特.拜勒(Brigitte Beil)  布麗吉特.拜勒博士大學與研究所主修文學、哲學與新聞學。現從事記者工作及與家庭和兒童教育相關主題之專業寫作工作。與其夫及兩名子女現居慕尼黑市。另著有《安眠毛巾與結婚大喜日--鞏固人心的家庭儀式》(Schlummertuch und Hochzeitstag. Rituale in der Familie)等數本教養類書籍。  高瑩君  文藻語言專科學校德文科、輔大德文系畢業,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翻譯碩士。譯有《寫給女人看的領導書》。現從事翻譯及口譯工作。

书籍目录

推薦序:價值培育的中間路線前言:給孩子與世界和平相處的鑰匙第一篇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1究竟何謂價值觀?2價值觀的變遷3孩子為何需要價值觀?4話說良心5管教的好幫手與壞幫手6如何處理衝突與矛盾7為何不是「喜歡就好」?8言教不如身教第二篇 孩子生活中接觸的價值1.尊重2.謙虛與儉樸3.感恩4.誠實5.友誼6.和睦7.順從與不服從8.樂天知命9.公平10.助人11.禮貌12.愛人的能力13.同情心14.秩序15.為他人著想16.獨立自主17.自信18.包容19.環保意識20.責任感21.信任22.道德勇氣

章节摘录

  推薦文:價值培育的中間路線/政大教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詹志禹 教授一個小朋友在馬路邊玩得很無聊,用力搖撼一根公車站牌。一個老師剛好從旁經過,對他說:「小朋友!這樣搖,會把公車站牌搖壞哦!」小孩的父親剛好從便利商店回來,聽到之後很不悅地說:「你知道我是誰嗎?我的孩子輪不到你管!」的確,相對於學校著重知識的教學,價值觀是父母教育孩子最能著力的地方,可惜,父母可能缺乏反思力、不關心或充滿無力感,而會想買本書的父母,卻是那些反思力較強、充滿關懷、希望有所為的人。  價值觀其實比知識還重要,因為知識通常沒有動力,只有加入價值之後,才產生動力。例如,孩子對「狗」可以擁有很多知識,包括狗的分類、形狀、叫聲或行為等,但這些知識並不決定其行動;如果孩子覺得狗的多樣化種類令人驚訝、形狀很可愛、叫聲很威武或行為很忠誠,他們才可能會飼養或保護一條狗;如果他們覺得狗的種類繁雜難分、形狀嚇人、叫聲擾人或行為愚蠢,他們可能不反對吃狗肉。  價值不只在知識當中注入動力,也是生存之所需。例如「環保」是為了生存環境之永續;「信任」是為了溝通合作,以提升全體族群之生存機率(包括許多鳥類、齧齒類和靈長類也都靠互相信任的溝通體系來警示危險);「服從」或「忠誠」是為了維持階層與秩序,以降低內部爭戰、和平分配機會與資源;不論這些價值的合理性如何,其來源都直接或間接與生存有關,並隨著演化而成為文化的核心,也隨著演化而不斷改變其意義與內涵。  價值雖然如此的重要,在學術界卻一直很難取得穩固的基礎。有很多學者認為價值只是人們主觀的偏好,是情緒上的好惡,是相對的,所以道德正如美感,無所謂真假對錯,只有品味,這就是所謂的「價值相對論」;此一立場往好處走,主張價值平等、互相尊重;往壞處走,主張價值沒有理性基礎,是任意獨斷的產物,結果只能靠權力解決價值衝突或價值排序的問題。  受到學術界的影響,教育界也常在「價值灌輸」與「價值澄清」之間徘徊。傳統的價值灌輸方式,無論是教師或父母,總是熱切地將自己的價值觀傳遞給下一代,要求孩子接受並實踐,當孩子拒絕時,就威脅利誘之。另一方面,價值澄清主張尊重孩子的價值觀,利用傾聽、提問、促進反思等技術,幫助孩子澄清自己的價值觀並做出自己的價值選擇,但主張儘量避免指導孩子,尤其忌諱讓自己的價值觀影響孩子。這種方式比較符合民主的潮流,但是,許多孩子在經過價值澄清之後,仍覺得茫然,因為,他們可能在所處的問題情境當中缺乏自己的價值觀,或是價值衝突難以抉擇。  本書作者在這些徘徊當中另闢蹊徑,她堅持「走民主式的教育路線」,以「互相尊重」為前提,以「文明的態度相待」,以「理性溝通」為歷程,主張「立下清楚合理的行為標準,不對孩子施加壓力逼他們照做,而是跟他們講道理,讓他們因明理而身體力行」。建議當「孩子的行為不對時,不要只斥責孩子一句『不可以這樣!』然後就不管了,而是每次都要解釋為什麼不對,讓他們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給別人造成了多大的負面影響」。這種講理的態度,代表了極大的耐性與尊重,並幫助孩子理解規範背後的道理,協助孩子發展價值選擇的能力。這種精神是我對本書最欣賞的部分。  本書作者並非只講理性,她也很清楚的指出「努力營造開放、信任與關懷的家庭氣氛,遠比亦步亦趨謹守書中所有建議來得重要。」孩子如果能在這種具有安全感與被愛的家庭氣氛下成長,親子就算發生衝突,也會成為學習尊重、同理心與表達情緒的機會。所以,本書雖然著重實用,對父母提出許多具體策略和建議,但是讀者只要掌握其理性(講理與尊重)和感性(愛與關懷)兩種精神,也能衍生出許多自己的良好策略。在各種策略當中,讀者可能最終會和作者得到同一個結論:最重要的教養策略無非「身教重於言教」。  從本書所列舉的價值觀和所評論的教養方式來看,德國與台灣之間具有驚人的相似性。作者所列舉的二十二種價值觀,當前的台灣社會也非常重視。作者指出許多德國父母使用威權、打罵的管教方式,並且辯解說「我爸媽也是這樣教我的,對我也沒有什麼壞處!」最後孩子也只把大人所罵的話當做耳邊風。這樣的話語、這樣的戲碼,台灣社會也經常上演。所以,本書所指出的中間路線與教養策略,對於台灣的父母的確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  本書在介紹每一個價值觀的培育方式之後,都會保留一小節來討論價值觀之間的取捨,這是一個特色,可惜處理得頗為簡略,這是因為作者刻意避開價值觀排序的複雜問題,將焦點放在實用策略。若真要深入處理價值衝突與取捨的問題,恐怕至少可以再寫一本書。

媒体关注与评论

  政大教育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詹志禹  信誼基金會執行長 張杏如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