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24 出版社:天下雜誌 作者:宋睿祥 页数:237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回家 這是關於一個找到回家之路的旅程。 也許你不認識我,也許你是因為「台灣第一個無國界醫生」這個頭銜知道一部份的我。但在開始訴說這段旅程的故事之前,有必要把我的過去交代一下,或許知道我的過去之後,你就不會覺得我這個人太奇怪,或是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是這樣一個奇怪的人! 從我懂事以來,心中總有股莫名的煩惱與焦慮,老是定不下來,內心深處,好像有一些事,等著去完成。記得在醫學院二年級時的大體解剖實驗,從福馬林池裡撈出了那位大體老師(那是一位阿婆)時,讓我十分的震撼,不是因為看到死人而害怕,是我驚訝的察覺,這位大體老師,和我有著一樣的人身,但卻冰冷的躺在那裡,我在想:阿婆去了哪裡?另一個更深沉的問題隨著冒了出來,有一天我是不是也會和阿婆一樣,只剩下冰冷的軀殼,那我又會去哪裡,誰才是這個「宋睿祥」真正的主人呢?沒有答案。 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的十年,我不斷地嘗試突破,試圖要擺脫這個社會所賦予我的期望與價值觀,有著一種反骨的個性,告訴自己要過一個與眾不同的生活,這樣此生才夠精釆。二十五歲時,我經歷了亞洲行的成長課程,為懵懂的生命開了一條細縫,看到了什麼是可能性,我從中得到了一個珍貴的禮物「若要如何,全憑自己」,當時的我像是得到了心愛玩具的興奮小男孩(雖然現在仍是),努力善用這一個可貴的人生哲學,去實現埋藏在心底深處渴望已久的夢想。 二十七歲,是流浪的一年,我愛上了孤獨,一個人背著行囊起程到天涯海角去流浪,獨自在歐洲旅行兩個月,一個人闖入了世界的屋脊西藏、尼泊爾,從那時候起,我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愛上孤獨的滋味,自傲的認為自己悟出了此生的真實義,唯有在漂泊之中,心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這種不願妥協的叛逆,無形之中讓我愛上了不穩定的生活,也抗拒內心的安定。回到台灣工作的兩年,在外科的訓練中,我很清楚知道自己適合走醫生這條路,卻又害怕一腳踏入之後,從此被困在這個洪流之中,難以脫身。 無國界醫生這條路開啟了我人生的另外一個選項,當初走上這條路無非是想可以繼續行醫,卻又不被台灣的醫療制度給捆綁住。一年出走到西非的賴比瑞亞,在那裡體驗到了生命的匱乏與脆弱,卻也看到了醫療的另一個面目,這是在台灣的先進醫療環境中無法體會到的,沒有足夠的資源,也沒有充足的藥品,許多時候明知道這個疾病是可以治療的,卻不得不拒絕病人的痛苦。這好比莊子的比喻,沒有體驗過黑暗,怎麼能知道我們是身在光明之中呢? 因為鐘擺有機會盪到另一個極端的世界,我才得以體會到醫療一點點的真實義。在困頓中,才發現不論身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所有的病人都是在受苦,不論他是躺在高級的頭等病房,身上插著最先進的生命監控儀器;或者他只是躺在地墊上,傷口上佈滿了蒼蠅和惡臭味。病人同樣都在求一件事,就是有人能安住他們的心。 叢林的無國界醫生(Medecins Sans Frontieres,簡稱MSF)生活固然困苦,但在心裡深處卻有著說不出的逍遙,我好想這樣過一輩子,但又有一個聲音提醒著我,為了累積足夠的醫學經驗,才能幫助更多的人。心不甘情不願地收起了好玩的心,二○○五年回到了主流的醫學世界來,選擇了一般外科作為次專科,當時的理由只有一個,一般外科醫師是可以遊走於高科技的手術室和最簡陋的叢林手術台之間。一頭栽進了四年的訓練,蹲足了馬步,日以繼夜地操練外科手術的基本功,但過去四年中,心裡卻是苦悶和矛盾的,無法出走,害怕夢想會死亡,卻又醉心於各式新穎困難的手術之中。 這樣的矛盾在心中不斷地拉扯,卻難以與人分享,同儕中有兩種聲音,「現在這樣不是很好嗎?你已經擁有了很多人一輩子都不一定有的經驗。」 另一種聲音是「我好欣賞你的大愛,你什麼時候還要再出去?」這樣的大帽子扣在我的頭上,令我感到頭皮發麻。直到有一次遇到了國合會的陳志福大哥,他在這樣的環境已經工作了許久,他的一句話打中了我的內心: 「一旦你去過世界的另一端工作過,你的靈魂就會有一部份停留在那裡,工作累了想要回家,但真正回到了台灣,卻又覺得自己遺留了什麼東西在那裡,唯有再回到那個簡陋、充滿各式各樣異味的地方,你的靈魂才會完整。」那一刻,我終於找到了知音。 基於這個理由,我想再抓住那份「流浪漂泊」的自由。去年夏天,在基隆長庚醫院院方的包容下,我得到一個長假,再度步上無國界醫生的旅程,不同於上次的經驗,我是以一個外科醫生的身分,踏上伊斯蘭回教世界,位在一個長久以來紛爭不斷的阿拉伯半島,每個人都聽過卻又陌生的國家──葉門。 本來看似一個平靜美好的外科任務(前一個香港醫生的任務報告是這麼寫的),卻因為內戰爆發,轉成火線上的救援。相較於西非民族赤裸裸的憤怒、貪婪和熱情,在阿拉伯半島上的生命卻呈現出壓抑、不定和無情。兩者的文化元素大不相同,調和出來的滋味卻是一樣苦澀辛辣。唯一的外科醫生,在戰火下的孤城亞塔(Al Talh)孤軍奮戰,用那把鋒利的手術刀,直接介入病人的生與死。 許多時候,我得進行在台灣沒有學過的手術,照理來說,外科醫生能做一些新奇的手術,應該是興奮的,但看著受到戰爭摧殘的生命,無助與脆弱地來到醫生的面前,如此沉重的包袱,實在令我承擔不住。 在絕望之中,我被重重地棒喝,突然我從這些手術的場景之中掙脫而出,看到我自己,那個一直在追求自由,酷愛流浪,對人懷有愛心卻又不自量力的浪漫個性的年輕人,想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與眾不同,到頭來,也只不過是對生命的另一種執著罷了。在不停地向外追尋之中,我像是一個賭徒,不斷為自己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下更大的賭注,執拗地期望會在每一個華麗的冒險中大贏一把。 但我渾然不知,自己已開始沉溺其中,無法逃離這場賭局,愈陷愈深,無法自拔。真正的自由,不是來自於追求,而是在這一瞬間,我能放下多少的執著。真心感謝在這條路上不停地包容我,近乎放縱我的父母,允許我自以為聰明地,背著沉重的包袱,高傲地在這個世界裡流浪,還以為就是要這樣的顛沛流離,才能尋得人生的自由。而當走到疲累絕望時,我才得遇明師──妙禪師父,師父慈悲地要我把背包放下,看看自己在哪裡,我不情願地放下那個長期背負,沉甸甸,又骯髒的行囊,深怕這一放下就什麼都沒有了。就在放下那一刻,回頭一望,猛然驚覺,我所謂的壯遊,繞了一大圈,還是在原點,愚笨的我,一直在追求的自在,原來是再簡單不過的,把行囊放下罷了。 我終於找到了回家的路,在遙遠的異地,在簡陋的手術室和無情的戰火之下,師父的開示是如此的受用:「心定,智慧生。」只要心定了下來,不需要再靠著出走,流浪恐慌地尋覓。 這本書是關於我如何興致勃勃地想要出走流浪,最後在掙扎中,找回了那片失落已久的靈魂拼圖,我終於可以回家了,我自由了。 註明:本書僅為本人言論,不代表無國界醫生組織的立場。推薦序 白袍裡的同理心、自省力 文/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宋睿祥醫師在我即將出國開會前來電邀我為他的新書作序,由於時間匆促,出版社將文稿以急件在我上機之前送達。想不到在午夜由洛杉磯往華府的機上,一打開這稿子就讓我欲罷不能,結果不只整個晚上的飛行沒有闔上眼皮,到了旅舍還是激動不已,無法入眠。 這本書是宋醫師二○○九年八月十六日再度離開台灣參加「無國界醫生」活動,遠赴爆發內戰的葉門,在一個多月的戰亂中,斷斷續續的日記所編輯而成的一本外科醫師有血有淚的人道醫療。 宋醫師在這本書裡與讀者分享其親身參與「無國界醫生組織」的經驗,幫忙讀者了解這個跨國組織,如何擺脫政治的糾葛,從事其人道救援,同時也體驗到這些參加國際救援工作的外國人,要越過重重障礙,救助這種不幸遭受自己國人虐殺的傷患所感到的憤怒與無奈。宋醫師由最初對回教世界由完全陌生,經過資料的搜尋以及實際的接觸,透過醫療服務,以第一手的觀察,在葉門經歷了回教徒長達一個月的「齋戒月」,體驗到宗教對醫療的影響,尤其是他看到生活在回教國度的女人,其生活型態、社會地位如何造成她們從事醫療工作或生病就醫的困擾。透過宋醫師的「行萬里路」,使讀者獲得「讀萬卷書」的好處。 一般人對外科醫師常有一種刻板印象,以為他們工作繁重、緊張、疲憊,所以難免作風粗獷、直言、不體貼病人的感受,但透過這位年輕外科醫師的細膩文筆,勾勒出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使我們領會到外科醫生在他們鋒利的手術刀與沉穩的果斷力之外,其白袍裡還藏有一顆溫馨的同理心以及謙虛的自省力。 最難得的是這麼年輕的一位外科醫師居然能虛心就教於佛教妙禪師父,而在各種人生歷練之後,寫出本書最後的「頓悟」:「一個可以用無比的慈悲,安定受苦靈魂的醫者,才是一個真正超越國界,沒有宗教,不分籓籬的『無國界醫生』。……因為這位明師大醫王,我開闊前所未有的視野。我了悟,在戰爭的烽火漫天,只不過是所有生命,受重因果業力靈障的一幕幕縮影,人生若沒有明師渡化解脫苦厄的每一天,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即便沒有戰爭,但因欲望、煩惱、痛苦所帶來的苦,心靈深處的痛苦,不也是烽火漫天嗎?」 二○○七年九月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國際人道醫療服務」的工作坊,我們邀請了國內外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十位醫師前來與國內醫學院師生分享他們所從事人道醫療工作的經驗,讓我們了解他們為什麼選擇這條路,以及在這條路上得到了什麼樣的「甘」與遭遇到什麼樣的「苦」。就因為這樣的機緣,我才有機會聽到宋醫師講述他參加「無國界醫生」團體到西非賴比瑞亞服務十個月的心得,而深受感動。 記得當天回家與內人談到宋醫師的所作所為,由於宋醫師的父親長庚醫院婦產科宋永魁教授,與內人張燕惠醫師是同班同學,在台大醫學院慢我兩期,所以我倆不覺自問,如果我們的孩子也想效法宋醫師一樣參加這種工作,我們會鼓勵他嗎?會答應他嗎?這也才想起,我們除了佩服宋醫師這種參加「無國界醫生」團體的作為,也謹在此向宋永魁教授與夫人,這對成全子女圓夢的難能可貴的父母,致上我們最深的敬意。 為台灣的醫療貢獻寫下新篇章 文/程文俊(基隆長庚醫院院長、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一位在台灣接受傳統教育,由小學、國中、高中、醫學院,承受無數考試競爭、挑戰,最後順利到大型教學醫院接受充實的住院醫師訓練之際,開始走出與一般醫師不同的路──到西非行醫。在親身感受醫療資源缺乏的衝擊後,回到台灣完成一般外科住院醫師完整訓練,順利擔任人人稱羨、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時,再度以「台灣第一位無國界醫生」的身分到戰火中的葉門貢獻自己。 宋醫師是台灣罕見而珍貴的奇寶,以自己刻骨銘心的行醫經歷,為台灣的醫療貢獻寫了新的篇章。本書不只是心靈之旅,把心中長久的悸動化為行動,期間突發狀況的心靈轉折,病患落難,戰火蹂躪,惡劣生活環境的甘之如飴,使讀者深入其境。本書不是坊間遊記,而是離開台灣五星級餐廳、KTV、演唱會,真正走出白色巨塔的行動。在無情戰火、槍林彈雨中拯救無辜生命的經過。本書不是描述天然疾病,而是一個原本有如世外桃源、和平安逸的社會,在人造災難之下,作者盡一己之力關懷無助人類的寫實。 宋醫師現在已回到台灣的醫院過著臨床、教學、研究嚴謹的主治醫師生活,相信他內心深處還很澎湃,遠方還有期待救援的呼喚,或許他自己,或許他的學生在他感召之下,將繼續無國界醫生的生涯。 看見生命的純真面目 文/陳志福(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人道援助處國際衛生醫療組組長、行動醫療團團長,從事海外醫療援助十八年,去過瓦濟蘭、馬紹爾、吉里巴斯、索羅門、吐瓦魯、諾魯、北印度……數不清的國家,在被外交部?借調之前是三總的牙醫師) 從事人道援助工作者的「家」在渾沌四海,大多是在被世人遺忘的地方,對這樣一種堅持原始價值觀的族群來說,「家」是很抽象的,是在腦海深處,基本上它就是靈魂錨泊的療養。對於一位誤入「奇途」四十五天的醫者蛻變成浪者的心歷路程,是不可逆的(irreversible),以世俗來看是不歸路,你要說他執著也好,說他瘋了也行,但他確實有部份的靈魂已經屬於非洲角落某些鮮為人知的地方,再也帶不走,除非回到那牽魂之處,才會完整自己,否則就得靠著不斷漂泊的付出及錨泊的相聚來維持靈魂的滋養而不至於枯槁。 睿祥的「回家的路」確實喚出了我莫名的「鄉愁」,思緒氾濫了好幾天,久久不能自已。「回家」總是件快樂的事,而浪者的「家」卻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可以在腦海之際,也可以在四海。幸好只要人在哪兒,「家」就在哪兒,只要出走後的任何歇腳處,就是「家」。即便短暫,而家人也是一波波地相聚療傷,並一波波地散去,卻不知傷口結痂了沒?有些家人散了就散了;有些家人散去後卻開始思念。 同樣是醫行浪者,漂泊了近二十年,看盡烽火苦難、生老病死,雖知人生無常,生命短暫,但仍未能了悟生命真諦,仍在尋尋覓覓散落各處的部份靈魂,而無法碇泊太久,一旦久留就會不安,就會有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吶喊,驅動你再度出走,沒錯!那是一種症候群,無藥可救,是這族群共同的業力。 今欣見睿祥以一個年輕的生命,經歷了人生的困頓脆弱與悲苦矛盾之後,找到真正回家的路,這是生命的文化,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生命標誌。在國內,行醫族群裡不乏年輕的生命正在蛻變為浪者,睿祥是醫者的標竿。在他「回家的路上」,又讓我看見一位樂觀主義的偏執狂,在診療病患的過程中,也被病患治療了。從此,他成為一位有著慈悲註記的醫行浪者。 「回家」的確是件快樂的事。出走雖是開始,卻也令人振奮,只要有勇氣提起行囊邁步前行,就已經是在「回家的路上」了。 藉著初冬夜雨的沁涼在台北寫此序。 高舉找到回家之路的火把 文/馬修.連恩(國際知名環保音樂家) 我讀宋睿祥(Raymond)的書,講他參與無國界醫生的經驗,發現我跟他都有類似的熱情與想法。 我的童年被拆分為父母各半,爸爸住在荒野的加拿大育空保育區,媽媽住在美國加州的都會裡,我一年跟一個人住,親身體驗世界上的大自然少得可憐,即使被保存的也在快速流失中。 加州的代言動物是加州棕熊,其實在野地裡已找不到了。而我小時候在育空所看到的野生動物,我十幾歲時也已滅絕。即使荒野之地都難逃人類的屠殺。 長大後,我致力環保運動,想盡辦法要喚起世人注意大自然的殞落,用淒厲的名稱例如流血的狼(Bleeding Wolves)來做我的一張唱片專輯(台灣唱片業譯為《狼》),還跟「綠色和平」、「加拿大公園與荒野協會」以及其他多個非營利組織合作。 我母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難民,所以我對於受戰火與貧窮蹂躪的人特別關心,並且認為人類與大自然的苦難都與不公不義有關,但能因為人們有意識的撫慰而減輕。 (如果美國可以一天花七..二億美元,也就是兩百二十四億新台幣在伊拉克掀戰火,想想看各國政府可以怎樣跨大步消滅饑荒、疾病、環境破壞與戰爭。) 如同Raymond所經歷過的,我也愈來愈渴望把自己直接丟入火中。我構想一個多媒體計劃,到最受蹂躪以及最受戰火荼毒的地方,錄下聲音與影像,把地球上最美麗的與最可怖的面貌呈現出來,希望鼓勵不同文化之間真情交流。 是什麼在驅策著我們做這些事來給無辜受難的人帶來一些撫慰?是不是因為我們也在受苦、靈魂掉落在紅塵世界裡,而渴望再次找到「回家」的路,那個生命與愛皆豐盈的家? 對於擁有高貴靈魂、把援助帶給被遺忘的角落、分享他們對人生意義的探索的這些人,包括Raymond,我要致上崇高的敬意。他們是所有渴望再次找到回家之路的人的火把。 心轉境──回家 文/宋永魁(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婦產科教授,宋睿祥醫師的父親) 從上一本《無國界醫生行醫記》滿腔熱忱、全力以赴的毛頭小子,到這本《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以「回家」來圓滿無國界醫生的全貌,篇章裡呈現出成熟穩健的特質。 睿祥為完成無國界醫生的完整經歷,先取得基隆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教授特准,以短期進修方式,出任務到葉門,從事救援工作。原本以為是駕輕就熟的任務,萬萬沒想到,竟是一趟身陷煉獄的煎熬歷程。孤單無助時,幸好有妙禪師父的加持,睿祥才得以度過外在和內在交相摧折的各種困境。從而領悟出「慈悲需要智慧,心定智慧生」的修持真義。 字裡行間充滿了驚險與幽默,有些讀來不見險惡的處境,深入體會之後,才知道在不同文化的國度行醫,救人要有智慧,否則造成禍患。書中一再透露出戰爭的可怕,種族宗教對立下的殺戮,冤冤相報的悲哀。在艱困混亂中,睿祥用心轉境,許下「回家」的好願,短期任務結束,就會成就一個大大的好願在台灣。世界盡頭的光明,就從現前的一念慈悲出發吧! 感恩師父慈悲,在葉門砲聲隆隆的救援任務中,引領睿祥悟出生命的真實義,找到了「回家」的路,身心得到大大的安頓。
内容概要
面對生命,我們被賦予全力以赴的使命。
但在葉門,這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我的努力,就像倒入一小匙鹽到大海裡,味道一點也不會改變……
每一個受苦的人都值得被安慰,
每一個流浪的靈魂都應該回到家。
亞塔是我被軟禁的地方,是我心靈受苦的地方,卻也是我用鋒利的手術刀進行了近百台手術,創造奇蹟的地方。在這裡,我終於領悟到妙禪師父的話:「我們無能改變生命的定調,也無法解除所有的劫難,只能在災難中看見自己的渺小,更謙卑地面對苦難的生命。」───宋睿祥
這是一個回家的旅程,在漫天烽火中,一個漂泊己久的浪子,找到了回家的道路。更深沉地來看,我們心中,不也有著漫天的烽火,遭受無盡的苦難?誰不想找到回家的路?
出身醫學世家的宋睿祥,在二十九歲那年投入無國界醫生組織。在首次於西非賴比瑞亞的任務中,體會到生命的匱乏與脆弱,卻也更渴望透過醫療幫助更多的人。於是在回到台灣的主流醫學世界四年後,他再度踏上流浪的旅途到葉門。
來到葉門這個幾乎被世界遺忘的國家,當地等待著的不只是物資缺乏的醫療環境、內戰爆發的危機,還必須適應不同價值觀的醫療團隊、語言文化完全陌生的回教生活、從未處理過的未知手術,以及轟炸後送來無止境的傷患……
面對身處在漫天烽火的人們,身為醫生,有著全力以赴拯救生命的使命,但即使能夠醫治病人身體上的病痛,卻無法撫平戰爭帶來永遠的創傷與深沈的恐懼。面臨著憑著知識和技術都無法承擔的龐大壓力,在生命中最沮喪和絕望的時刻,他在漫天烽火的逆境中發現生命最重要的轉折……
唯有能夠以無比的慈悲安定受苦靈魂的醫者,才是一個真正超越國界、沒有藩籬的「無國界醫生」。這是一個年輕醫師,用他平實近人的文字,寫下海外行醫生活的深刻反省。對於未來,他和所有人一樣感到恐懼,但只要仍有一點點的希望握在手裡,都足以給我們力量,繼續前行,繼續找尋安身立命的人生志業。
「無國界醫生」(Medecins Sans
Frontieres,簡稱MSF)是國際性的醫療救援組織。1971年成立迄今已將近40年。當初是由一群年輕法國醫生和記者對於當時聯合國人道救援,受到了種種因不同政治、宗教、種族的阻礙,深感失望而成立。MSF所關注的不只是主流媒體所報導的地區,MSF更重視在世界各地沒有聲音、被世人所遺忘的國家,這之中有許多國家內戰頻繁、經年飢荒、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這些狀況,我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知道。
本書特色
面對生命,我們全力以赴,
但對於人生的無常,何時該放手,卻需要智慧。
被選為世界上10個被遺忘國度之一的葉門,自2009年開始,內戰不斷。
本書以撰寫日記的手法,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記錄台灣第一位無國界醫生宋睿祥在葉門首都亞塔行醫的45天。
不願妥協的叛逆個性讓他愛上不穩定的生活。
從賴比瑞亞回到台灣,在外科的訓練中,他很清楚自己適合醫生這條路,卻也害怕一腳踏入之後,便只能困在這個洪流之中,難以脫身。醫生能夠醫治病人身體上的病痛,卻無法撫平永遠的創傷與深沉的恐懼。醫療有其極限,救援工作也是如此。一群有理想、有愛心的人,或許可以暫時地為苦難的地區帶來一絲曙光與安慰,但也是有限的。如果是這樣,做這些事的意義又在哪裡?
本書始於他想出走的心,渴望在異地找到人生的真諦。
現在,他從葉門回來了,帶著多了一點的勇氣與慈悲,要告訴我們一個回家的故事。
作者简介
宋睿祥 1975年10月8日出生於台北。喜歡攝影與自助旅行。2006年於國父紀念館舉辦「被遺忘的國度」攝影展。著有《國界醫生行醫記:出走到賴比瑞亞》。現任基隆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20~30歲,一個反骨的醫學生,試圖擺脫社會對他的期待與枷鎖。 27歲那年愛上孤獨,背起行囊到天涯海角流浪,在歐洲旅行兩個月,一個人闖入世界的屋脊西藏、尼泊爾,並開始走訪祕魯、約旦、印度等古老國家。 他是台灣第一個無國界醫生。 2004年,走入賴比瑞亞行醫,看到生命的脆弱與醫療的困頓。 2009年,躁動不安的靈魂驅使他踏上回教世界,葉門就在他啟程時悄悄開戰,醫院就在火線上。生於西元一九三二年,畢業於鹿兒島大學工學部;一九五九年設立京都陶瓷株式會社(一般稱為「京瓷」),歷經總經理、董事長,一九九七年轉任名譽董事長。一九八四年設立第二電電(KDDI)並擔任董事長,二○○一年起轉任最高顧問。 稻盛於一九八四年設立稻盛財團(即基金會),同時設立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京都賞」,此外並針對年輕企業家設立「盛和塾」,親自擔綱講座教授,盡心盡力為國家訓練年輕的經營人才。著有:《高收益企業》、《稻盛和夫的中小企業經營學》、《人生的王道:人如何活著》、《稻盛和夫工作法:平凡變非凡》(天下雜誌日本館)等書。
书籍目录
作者簡介
目錄
【推薦序】
白袍裡的同理心、自省力/賴其萬
為台灣的醫療貢獻寫下新篇章/程文俊
看見生命的純真面目/陳志福
高舉找到回家之路的火把/馬修.連恩
心轉境──回家/宋永魁
楔子
【自序】
回家
卷一.出發
出走
飛行
古城
齋戒
轉折
邊界
禁錮
矛盾
卷二.戰地
妙轉
小鎮
心定
引爆
到達
孤兒
玩具
不安
週末
補皮
衝突
疲倦
轟炸
奇蹟
截肢
造口
挑戰
失望
煉獄
錯誤
換藥
希望
蟄伏
停火
直覺
卷三.撤離
決定
阻礙
民代
絕望
撤退
明師
章节摘录
過去的四天,我好像看到了我人生的一小段縮影,等待是一種煎熬,但在等待中,我已逐漸習慣了這樣的節奏,突然要從舒適的等待之中移動到下一個未知的地方,開始感覺十分不自在,即便我很清楚那是我要去的地方。人真的是一個習慣的動物,習慣了一個環境,就會不滿當下所擁有的,但真的有機會從中抽離的時候,卻又依依難捨,這就是習氣,我雖不停地抱怨現況,卻又不願離開,因為相較於面對未知的恐懼,煩悶煎熬的停滯,危險指數似乎低多了。 跳脫現況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向前走。 從哈拉小鎮到邊界路程約十五分鐘,沿途盡是乾枯的灌木和零星的茅草屋,邊界是用無限綿延的鐵絲網劃分出來的。穿越邊界有種奇特的感覺,心裡有說不出的緊張與興奮,在葉門這一側的檢查哨十分簡陋狹小,所有車輛都擠在一起,從這裡出境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只花了不到一個小時。穿越葉門最後的閘口,回頭看著大大的招牌寫著「Welcome to Yemen.」,似乎在暗示我,之後還是得從這裡再回來。告別了葉門,車子開進一條被鐵絲網圍住的長廊,約莫兩公里,是兩國邊界中的一個緩衝區,又稱作「No man area」,意思是行駛在這條長廊上的我們,是不存在的。 短暫的消失在國界中幾分鐘,我們最後停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檢查哨前,真正的問題來了,有了之前隊伍撤退的經驗,非回教的外國人無法在邊界拿到入境沙國的簽證。下午三點,在酷熱的太陽下,我和其他裝滿藥品的箱子悶在後座,早已全身濕透,我意識到已經開始脫水,心中有股衝動想把藏在坐墊下的礦泉水一飲而盡,但車外人來人往,齋戒禁食的時間還未過,實在沒有勇氣在眾人面前把水拿出來喝,天啊!要進入亞塔竟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 沙國的邊境官員似乎也不曾遇到這樣的情況,一時也不知道怎麼應付我們,很客氣地告訴我們說,他們無權讓我們通行。在碰了軟柿子之後,安決定採用賴皮策略,大夥索性在辦公室外頭坐了下來,這種尷尬的場面持續到日落。隨著遠處清真寺傳出的誦經聲,天色暗了下來,這時我已經是又渴又餓,好心的邊境工作人員,邀請我們一起吃晚餐,實在是太餓了,所有的東西吃起來都特別的香甜,水則是一瓶接著一瓶灌。 我心裡本想著飽餐一頓之後就打道回哈拉,擇日再來闖關。然而安是個老MSF,她知道如果現在回去,所有的努力都將歸零,只要人在邊界,這裡的人就會有不得不處理的壓力,而首都沙那的人才有談判的籌碼。雖然我理智上不是很高興,因為一天耗下來已經累了,但不得不佩服MSF這麼多年來在人道救援上堅持的理念──為戰爭下的受難者提供基本的人道醫療救援。因為這個理念,讓我們堅持在這裡不放棄。 在無盡的等待下,我望著鐵絲網的那一頭,近在咫尺卻無法穿越,實在沮喪,鐵絲網的中間正好卡了一間小房子,我們稱它做邊界咖啡館,入口在另一側,在我們這邊也開了一扇窗。一人買了一杯等待奇蹟咖啡,此刻,即使是最普通的即溶咖啡,喝起來也是人間美味。 說也神奇,在喝完了等待奇蹟咖啡後,轉機隨之而來,十一點二十分,邊境辦公室的頭頭帶著風涼話的口吻說著: 「別等了,所有的流程最快也要二十四小時來回,先回葉門休息吧!」他的說詞動搖了我們,安也決定回葉門那一頭去等。但打電話回首都時,那頭卻叫我們不要離開,堅持下去,似乎那邊的任督二脈就快打通了。 沙烏地阿拉伯邊界海關大頭看我們賴著不走,也拿我們沒辦法,索性請我們到他的辦公室吹冷氣。 才坐上沙發,電視機一開,半島電視台正在報導葉門內戰的消息,「目前在薩達政府軍和什葉派游擊隊展開了激烈的對戰,所有葉門境內的道路都封閉了,救援物資無法從境內運輸,目前薩達境內亟需醫療援助,但國際人道救援組織均無法進入,無國界醫生組織目前試圖從沙烏地阿拉伯的邊界進入卻也受阻……」 這則新聞與其說來得好不如說是來得巧,大頭看完了新聞,瞬間臉都綠了,那則新聞說的正是我們,原本氣定神閑的他,馬上從椅子跳了起來,態度突然作一百八十度轉變,對著他的下屬大吼: 「這些人是要去幫助葉門的人道救援人士,上頭為什麼還刁難他們,趕快連絡上面的人,讓他們通行!」他那官僚式的戲劇化轉變,真是令人莞爾,連他的下屬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這一妙轉,凌晨一點,在兩輛沙國警車的包夾保護下,我們如願地穿過了最後一道關卡,進入沙烏地阿拉伯的領土,和葉門有著同樣的沙漠氣候,但不同的是,街道上燈火通明,柏油路平整。回溯到兩百年前,這兩個國家的人民都只是沙漠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而石油,讓這兩個國家走出完全不同的命運。 有警車開路,車程相當順利,經過這趟奇遇,這些沙國的邊境官員似乎和我們建立了革命情感,從言語中透露出,他們也以身為此次救援行動的一份子為榮。凌晨四點,趕在天亮以前,他們以東道主的身份請我們在沙烏地境內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天逐漸亮了,一行車隊進入了山區,車窗吹進來的風不再悶熱,而是有寒意的冷風,外頭的景色也從土黃色的沙漠變成了粗大岩塊堆疊而成的高山。馬不停蹄地趕了七個多小時,我們又來到另一頭的邊界阿巴,海拔兩千五百公尺,可以感覺心跳明顯地加速,一部份是因為高度的關係,另一部份是感到興奮,我們這趟不可能的任務,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滿心感激和護送我們一路過來的沙國警員握手道謝,此刻能站在這裡,要感謝太多人的幫忙,首都那頭的夥伴不知打了多少通電話,遊說了多少個官員,才能打通這一切。我有一個領悟,此行我不只是代表我自己的理想,而是整個無國界醫生組織的理念,透過我的雙手,實踐在最需要幫助的土地上,不受限於宗教、政治、種族的藩籬,靠著堅定的意志,熱切的渴望,有效的行動,和鋼鐵般的意志,最重要的就是相信,相信這一切是有可能會實現的。 套句陳之藩所說的:「要感謝的人太多,只好謝天了。」(待續)
编辑推荐
感動推薦 國際知名環保音樂家 馬修.連恩 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陳鳳馨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賴其萬 基隆長庚醫院院長、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 程文俊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人道援助處國際衛生醫療組組長、行動醫療團團長 陳志福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婦產科教授 宋永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