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為什麼贏?

出版时间:2010-05-05  出版社:天下雜誌  作者:Richard L. Brandt 理察.布蘭特  页数:256  译者:朱家一  
Tag标签:无  

前言

  (本文作者為國內知名資深網路趨勢專家、104人力銀行獨立董事)  Google執行長施密特是這樣形容理察.布蘭特的這本精彩好書:「多年來我一直想做這件事情。」(原文書名為Inside Larry and Sergey’s Brain)我相信這句話是Google高層的肺腑之言,因為Google有太多太多的特別之處,更重要的是,Google向來似乎都很有信心--要做一間「與眾不同」的公司。  幾年前,大家還在將「Yahoo!」視為Google的頭號競爭對手,但「Don’t Be Evil」這句話其實已經透露出Google的真正野心,是在取代軟體霸主「微軟」的商業地位(因為有一派支持開放原始碼的網友老是認為微軟「Evil」),也從這句話開始,Google的眼睛是看著天上,堅持要做一間不一樣的公司!  我認為,這是Google維持成功的第一步。從搜尋引擎起家,透過關鍵字獲利,這是Google的市場,由它來制定規則,但是,網路世界變幻迅速,若Google只局限在「搜尋」,不可能到今天的榮景。雖然它的營收至今仍停留在「關鍵字」,但也已經開發了很多產品,深入太多我們平常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網路工具;Google並且不斷精進雲端工程,有人說它已經有一半成為「硬體公司」。  然而,讓Google可以在搜尋的表面下,開發出這麼多環環相扣的技術與產品,關鍵之一正是「人」,也就是Google的員工,人稱「Googler」。在Google台灣辦公室開放的那天,許多記者對這個人性化的辦公環境讚賞不已!其實,T恤牛仔褲、免費點心、辦公室裡有育嬰室等這些玩意,矽谷的其他公司早就行之有年,而且真正發明這些福利的是「微軟」,但卻是Google頻頻被票選為「最適合工作的地點」,為什麼?  首先,可以歸功於Google特別的人事制度,如果說微軟大概是第一間落實「扁平化組織」的大公司, Google則是將扁平化又更進一步,變成以工程師為主導的公司,將所有的工程團隊視為一大資源,由產品經理們來連結這些資源。看起來Google並給工程師極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最知名的「二○%自由時間」--每星期五可以做自己想做的點子。這是高招,一間公司的工程師如果可以將八○%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已經很棒了,但Google還特別將二○%空出來,主要是讓同事之間可以光明正大地「一起合作」,也因為這個原因,在工作上的效率反而會更高。  有趣的是,Google如此人才濟濟,但大廟不見得容得下大神,仍有想自行創業的工程師頻頻出走,比如曾經首度喊出「Don’t be evil」口號的Paul Buchheit(Gmail首席工程師),離開Google後創立曾經一度很紅的FriendFeed,而產品經理Yanda Erlich也出來創辦即時通訊平台Mogad;先前管Google News的老大Nathan Stoll出來搞新公司Mechanical Zoo;從前同樣做業務開發的David Friedber也跑出來搞一個氣象保險網站WeatherBill。這些「前Google人」(Ex-Googler)出來創業的實在太多了,甚至有兩位以前搞業務開發的老將Salman Ullah與Sean Dempsey,在Google大賺一筆後現在出來搞創投Merus Capital,專門投資這些從Google出來的小子所開的公司!  詭異的是,這一切似乎也都在Google掌控之中,它默默地觀察每一位出走員工之後所創立的公司,一看到哪位的公司還頗成氣候,就會再立刻邀請他們回Google工作,並且加上一筆可觀的併購金。單單在二○一○年初,Google就一口氣併購三間「舊員工」的公司,將AppJet、Aardvark、reMail三間公司的創業家「買回來」,產品有的併入Google,有的竟然「棄之不顧」,要的是這個「人」。矽谷將這種Google首創的模式稱之為「併聘」(acquhire),也就是「併購」(acquire)加上「聘用」(hire)。一定是非常「愛人才」的公司,才會有這樣的動作!  Google的贏,我們可以全部歸為「這是它的時代」,更可以歸功於它内部驚人的金頭腦「Googler們」,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和理由,都可以在這本書裡發覺,我們一定要好好研讀裡面的字字句句,因為,我們正是生在Google的時代。

内容概要

  ◎聯合推薦  Yam創辦人、華視總經理/陳正然  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溫肇東  網路趨勢觀察家/劉威麟  「認為Google過於強大的人,請不要忘了,搜尋引擎跟其他產業不同,只要輕輕點一下滑鼠,就可以馬上換一家。」  「我們決定要進軍中國,是因為我們相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拒絕進入就無法引導事情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這家堅持自己是搜尋引擊的公司,「不作惡」(Don’t be evil)的企業理念,究竟怎麼被落實?  Google如何面對選擇的兩難?如何徹底改變市場遊戲規則?  為何進軍中國然後選擇退出?  資深科技記者理察.布蘭特Richard L. Brandt以他豐富閱歷與人脈,除了打開賴瑞跟賽吉(Larry& Sergey)二位Google創辦人的心防,內容中同時採納Google歷任員工、生意夥伴和競爭對手對Google的評論與意見,帶您深入Google高層運作的軌跡,  在兩位創辦人賴瑞&賽吉堅持理念的瘋狂行徑中,有其絕頂聰明的行事方法。  光靠技術不足以造就成功企業,策略才是關鍵!  有人說,Google是上帝;  其他人則說,Google是撒旦。  然而,請記得這點:搜尋引擎跟其他行業不同,  只要輕點滑鼠一下,就可以換另一家。  不論上網尋人、出門找路,想不靠Google,還真難。  你可能聽過他們一夕致富的故事,也或許知道「不作惡」(Don’t be evil.)是這家公司的座右銘,對創辦這家網路巨人的賴瑞跟賽吉,大多數人可能都了解不多。1998年創業之初,眾人一片唱衰,說他們「踏進了一個還沒開始,就已經輸掉了的戰場」。  賴瑞是策略家,敏銳又務實;賽吉熟稔技術,同時也是位理想主義者,鬼點子多又極富道德感。自1998年在車庫創業以來,兩人合作無間、焦孟不離,簡直就像缺一不可的左右腦。儘管周遭強敵環伺,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一家公司能取而代之,因為,他們沒有一組這樣的黃金拍檔──賴瑞與賽吉。  事實上,Google的企業文化、行事作風,充分反映了兩位創辦人的個性特質與理念,可以說,Google的每項重大決策,都能看出賴瑞跟賽吉的企圖與信念。本書作者布蘭特略過那些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的Google傳說,實地採訪Google歷任員工、生意夥伴,以及競爭對手,引領我們深入Google高層運作的軌跡。當然,也有賴瑞跟賽吉的貼身訪談。  透過本書,讀者將洞悉Google如何超越雅虎、微軟,改寫市場遊戲規則、顛覆傳統搜尋方式,挑戰中國言論審查的策略思維,以及企業的新價值觀。

作者简介

  理察.布蘭特(Richard L. Brandt)  一位報導矽谷超過二十年、獲獎無數的記者,曾擔任《BusinessWeek》科技記者十四年。同時,他也是多家創業公司顧問,部落格「創業觀察」(Entrepreneur Watch)與《資金本能》(Capital Instincts)一書的作者。現居舊金山。 朱家一  清華大學化工碩士、美國懷俄明大學國際事務碩士,曾任職經濟部。主要譯作有《矽谷熱》(Silicon Fever)、《巨人再起》(Juggernaut)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策略才是關鍵第一章 網路空間的仲裁者第二章 意外走上創業之路第三章 亂中有序的企業文化第四章 賴瑞與賽吉的夢想第五章 大眾化廣告第六章 令人心碎的上市路第七章 進軍中國──最感不安的決定第八章 隱私權又如何?第九章 冷酷無情的圖書館員第十章 Google的雲端第十一章Google,電話公司?超越搜尋的思維

章节摘录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有關Google的書,市面上已經很多了,為何需要多看一本?Google是二十一世紀很奇特的一家公司,做了很多和二十世紀公司不一樣的事,也和其他網路公司的做法很不同,超越很多傳統的「商管智慧」,並且對這個世界影響很大。許多人都很好奇Google是怎麼做到的?又為何他們會這樣做?四年前我曾為Google寫了篇「新世紀創業變奏曲」,當時比較強調Google創業階段的特色。  四年來,Google不斷地推出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構想。即使遇到二○○八年年底的金融風暴,營業額仍持續攀高,獲利也穩定成長,市值更是居高不下。在應付規模化硬體建設投資從沒間斷的基礎上,Google的創新與研發一直沒停過,這股「動能」什麼時候才會停止?已有二萬多名員工的Google,什麼時候才會變成一家「一般的公司」讓大家不再感到興趣?就像其他許多曾經出名過、常被研究的公司一樣。  Google最近退出中國市場的決策,可以視為一個觀察的起點,來看看是否對上述問題提供了什麼線索。雖然這本原文書出版之際,尚未決定退出,但在「進軍中國」及「隱私權」那二章已有一些討論。這一個Google必定會面臨的挑戰,有助於我們了解「Google V.S. 中國」的結構性問題,以及對於Google的成長極限,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本書的前六章回顧了Google兩位創辦人的背景,從成立公司到上市的這段歷程,其實已有許多人書寫過,不過可以激勵人心的好故事,可是百看不厭。  Google於經營管理上最值得爭議的事,都環繞在「絕不作惡」這個道德高標準,包括與中國政府的談判、營運模式,以及透過對使用者的徹底了解,提供較佳品質的搜尋結果與廣告服務。高舉「絕不作惡」的牌子,其中所隱含的風險有多大,到底是否為一個明智的商業決策,像是會引起對手及消費者的放大檢驗等,但Google從來也就不是一家一般的公司。  一般傳統的商業智慧是「無商不奸」,要做好生意,在很多地方並不能有太高的道德標準。偏偏Google的核心是建立在大家對它的「信任」,我們都允許了Google記錄自己在網路上的「搜尋行為」來了解每個用戶的偏好、興趣。就像書中所揭示的,有些人其實不是那麼在乎這方面的隱私權,但前提仍然建立在Google是一家值得信任的公司,他們不會在這方面亂搞,任意出賣個人資料。  大家可能記得《網路價值:逆向市場上的資訊仲介者》(Net Worth:Shaping Markets When Customers Make the Rules)那本書,第一章講的就是「信任」,Google可能是我們面對醫生與律師之外,最信任的第三位。你不會特別刻意隱瞞,因為讓Google愈了解你,所得到的服務(搜尋結果)以及廣告就愈適合自己的需要,也因此提高廣告主的興趣及效率,可以讓廣告主知道每分錢是花在哪裡、對誰溝通甚至引起行動,確定廣告費花得有效果。這顛覆了大眾媒體的廣告思維,做到了普哈拉的N=1的需求滿足。  然而,這個信任基礎,一旦有國家檢查權威或不同文化社群的介入,Google能堅持到什麼程度?從此次退出中國市場來看,表面上是新聞自由與政府審查權的拿捏,而中國方面不論官民都稱Google太傲慢,不願意調整順應市場需求,但Google的抉擇,某種程度上反應了它的立場:爭取中國市場比較重要?還是對其餘市場維持信用比較重要?這本質上其實也是一個商業考量。向中國市場妥協是否會違反了其「絕不作惡」,或落得與虎謀皮的下場。  理想主義是Google的另一個特點,當初帶著些許浪漫的精神進入中國,以為深入虎穴,可以改變他們,或者至少給他們較好的服務。就像去年法蘭克福書展以中國為「主賓國」,先前一直有爭議到底該不該給一個言論稽查的國家這樣的機會。最後是以「讓中國走出來,直接面對挑戰,可加速開放」為理由同意。因為中國的開放對整個世界是好的,但走出來,和走進去使他改變,畢竟主客易位,Google只好暫時退出中國市場。  不過,Google在中國或台灣的搜尋市場上,本來就不像在英語世界勢如破竹,顯示了文化上的差異或語言技術上的障礙,其想要「統整世界上所有資訊與知識」的美夢,並不是那麼順暢。本書從二千三百年前亞歷山大圖書館開場,各個章節也以這座「世界最偉大的圖書館」為對照與譬喻,來說明Google的企圖與作為。即使Google圖書搜尋的計劃並沒有想像中順利,但從Google地圖、Google地球,甚至到月球、火星;還有Google在能源科技方面的探索與投資都令人興奮。以Google的資源與人才,投入這些突破人類前緣新疆界的計劃,都超越傳統一般企業的思維,也有機會改變世界。

媒体关注与评论

  陳正然 Yam創辦人、華視總經理  溫肇東 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劉威麟 網路趨勢觀察家

编辑推荐

  「認為Google過於強大的人,請不要忘了,搜尋引擎跟其他產業不同,只要輕輕點一下滑鼠,就可以馬上換一家。」  「我們決定要進軍中國,是因為我們相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拒絕進入就無法引導事情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光靠技術不足以造就成功企業,策略才是關鍵!  這家堅持自己是搜尋引擊的公司,「不作惡」(Don’t be evil)的企業理念,究竟怎麼被落實?  Google如何面對選擇的兩難?如何徹底改變市場遊戲規則?  為何進軍中國然後選擇退出?  資深科技記者理察.布蘭特Richard L. Brandt以他豐富閱歷與人脈,除了打開賴瑞跟賽吉(Larry& Sergey)二位Google創辦人的心防,內容中同時採納Google歷任員工、生意夥伴和競爭對手對Google的評論與意見,帶您深入Google高層運作的軌跡,在兩位創辦人賴瑞&賽吉堅持理念的瘋狂行徑中,有其絕頂聰明的行事方法。  作者簡介  理察.布蘭特 Richard L. Brandt  一位報導矽谷超過二十年、獲獎無數的記者,曾擔任《BusinessWeek》科技記者十四年。同時,他也是多家創業公司顧問,部落格「創業觀察」(Entrepreneur Watch)與《資金本能》(Capital Instincts)一書的作者。現居舊金山。  譯者簡介  朱家一  清華大學化工碩士、美國懷俄明大學國際事務碩士,曾任職經濟部。主要譯作有《矽谷熱》(Silicon Fever)、《巨人再起》(Juggernaut)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Google為什麼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