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8 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王正方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前言
第一次看到王正方導演是在銀幕上,我正在紐約大學唸電影的時候,他在王穎導演拍的「老陳失蹤了」這部黑白紀錄式劇情片中飾演一個中餐館廚子。記得他有一句絕妙臺詞「如果客人催上餛飩,叫他把wonton倒過來唸(Not Now)」。當年,這部片子對我們亞裔學子來說是亞美第一炮,影響很大。兩萬美金的獨立製片,風格獨特,內容出眾,朋友幫忙......等等,在藝術院線著實風光了一陣。 再看到他還是銀幕上一部紀錄式的劇情片,香港導演方育平拍的「半邊人」,又是一部動人好片。他在片中主演一位說國語(摻不純粵語)的跛腿表演老師,表演精湛自然而且還兼編劇。 畢業後那段「蟄伏」的日子裡,看了他自編自導自演的第一部電影「北京故事」。那時大陸剛開放不久,片子一面「回故鄉」,一面「探新路」。老中看得感觸良多,老美看了多長見識。 當時聽人說起這位Peter王是個不凡的人。他是保釣健將,亦是當年因為保釣而去會見周恩來的四位學生領袖之一。在做穩了喬治梅森大學電機糸教授之後,卻毅然放下一切開始演戲,就我這個老實內向又考不上大學才學影劇的人來看,這一切簡直是太屌了! 不久之後,就在朋友的聚會中親眼見到了這位王導,還交上了朋友,大家都算紐約幫的文藝圈人吧! 這位老哥確實很有意思,跟他相識後稱謂很難。叫他王導見外,叫他大哥他是張艾嘉小舅的至交,於是叫他Peter,或者乾脆不叫名字就這樣混過。他在生活、語言及心態上都是非常到位的中國人、臺灣人、香港(電影)人與美國人。他的電影與為人言談很能代表七○、八○年代生活在美國的華人知識分子,地道、古典、獨立、邊緣。恰如在美國失蹤(Missing)的老陳(Chan),又似一個香港「半邊」的藝術「人」,或是回到「北京」尋找「故事」的新臺灣人。有時候像對身處現代的中國文化一樣,我會對他產生一種仰慕與認同的感傷。八○年代,華語片還沒有在世界嶄露頭角,中國還沒有崛起,大家還不太認識臺灣,我們身處美國的亞洲電影人可以景仰效法的還真不多。大概除了Wayne 王,就是Peter王了吧!Peter的出頭讓藝文圈場子一下子熱絡了起來。我生逢其時,做了Peter的小朋友,吸納了他的風采,也學到很多東西。 Peter與他這一輩做藝術的人很不一樣,見多識廣,博文強記,理工文法,雜學廣記,而且個性鮮明不羈,凡事皆有看法見地,談論滔滔不絕,葷素不拘,風趣至極。相比之下,像我這輩悶頭拍片的純電影機器,真是自慚無趣得很。 Peter繼續拍了科幻片「雷射人」與回憶少年時期的臺灣片「第一次約會」等等。他定居臺灣後我就很少見到他了。數年前在臺北羅曼菲的追悼表演會上相遇,當時兩眼紅腫,人又多,沒講上什麼話。半年前因回臺拍片,有機會見到Peter,我們在臺北一家西餐廳內與老友虞戡平導演一起把酒言歡,十分暢快。所謂「暢快」就是他依舊暢快的講,我依舊暢快的聽,暢快的笑。 很高興知道Peter要出書了,他的文若其人,不說別的,就他平常講的話把他筆錄下來就夠精采的了!
内容概要
作者於美國與臺灣電影圈打滾數十年,交遊無數。李安、王穎、楊德昌、史科西斯皆為其座上佳賓。他看盡浮華世界的幕前幕後與潮起潮落,有感而發,將所見所聞的大事、趣事、糗事、妙事如實寫來,化為篇章。文筆閃耀著幽默、智慧,與他對電影無盡的熱愛。他寫人、寫戲、寫電影,更寫人生。 《說電影:那個迷死人的玩意兒》分為兩部分,其一談電影的「人」:導演、演員、攝影師、製片;其二談戲與電影,也談各種拍戲的故事。在作者筆下,這些人們彷彿就在面前高聲談著對電影的想法,說著那些迷死人的事,也彷彿讀者就身在拍片現場,與作者一起苦惱、一起歡笑。
作者简介
王正方 此人的學歷尚稱完備。畢業於臺北國語實小、建國中學、臺灣大學電機系。赴美國就讀於賓大(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獲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此人的資歷堪稱混亂。曾任工程師、研究員、大學教授等。不堪電影的迷惑,中年轉行,成爲美國獨立電影導演。 在電影行當中幹了什麽?國際大導演李安在本書有專文評介。晃蕩四十年之後,囘臺灣定居,經常寫個破文章自娛。
书籍目录
推薦序--聽說Peter王是個不凡的人自序--個被電影迷死過的人電影其人其事李安請吃飯李安請吃飯又一章勞勃.阿特曼的世界我在東區遇見楊德昌的分身今村昌平的堅持喬治.盧卡斯談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創意史科西斯的東山再起華人電影萬事通懷念我的攝影師老舅子我的啟蒙師父們黑哥兒們拉斐有個夢戲與電影還有人要看好戲嗎?「西貢小姐」、王洛勇與亞裔傑出貢獻獎「建國大業」是拍給誰看的?拍「國父傳」是個餿主意一個孩子簽什麼合同呀?那部未完成的電影用中國餐具吃牛排老幹新枝:「清明上河圖」正當紅閒話影劇聽我說
章节摘录
電影是個迷死人的玩意兒,多少英雄美人為之折腰。 我後知後覺,在美國當研究生的時候,才對電影入迷上癮。最後抵不住誘惑,步入中年卻毅然揮別舊業,全心投入拍電影。 如果沒有去美國留學,又逢上世界性的動盪歲月,這種大改行的荒唐事不會發生。最初學的是電機工程,和電影相差十萬八千里都不止。因為興趣愛好而迷戀電影,或許可以諒解,拋棄鐵飯碗去幹那種隨時可能餓飯的電影行業,未免過於荒謬。在那個時代,荒謬曾經是一種時尚。 美國反越戰運動影響了無數年輕人,我躬逢其盛。打破舊傳統、舊思維,尋求新價值、新生活,用行動體現夢想,用電影來詮釋自己的時代,才能算個真正的實踐者。於是有一名電機系教授,向院方請辭。院長挽留他,說:「我了解你對電影的瘋狂,在大學教書有很多假期,你就利用寒暑假去拍電影嘛!」我回答:「在這個世界上有兼任教授,但是沒有兼任電影導演。」 夠瘋夠屌了吧!辭職的時候,沒有人請我做導演,身無恆產,小孩念私立學校。所持有的是一部自己剛寫好的劇本,像一名橄欖球員,抱著球左衝右突希望能達陣,險象叢生。兩年多後,我導的電影在美國各大都市的藝術電影院上演。全仗著祖上積德,又走了幾年狗屎運氣。 這本書不是講我個人的經歷,從電影行業中退休有年,廉頗老矣,亦不能飯。這一趟江湖闖蕩,三十多年下來,感觸不少。書中搜集的文章,是對影劇的我思、我見、我感。因為從事電影工作,結識了許多精采有趣的人物、我欽佩仰慕的前輩,在許多關鍵時刻他們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指導了我的工作和人生。所以我這個莽撞的電影瘋子,才沒有凍餓而死(有位長輩曾對我的不智選擇做了這樣預言),拍了些片子,全身而退。 經常想起這些人和事來,點點滴滴歷歷在目。有時候會禁不住的笑聲連連,又傷感到私下飲泣不已。年事漸長,如今想拍電影也是有心無力了。自以為文筆不錯(是一種另類的瘋狂),估計還能動筆寫點讓人愛看的東西,何不援筆一記,聊表我對電影的戀戀難捨,對影劇先輩大師們的衷心景仰,懷念共過患難,對電影同樣癡迷的哥兒們。 這大半生隨興而作,趕上了澎湃的歲月,遇到的大事、趣事、糗事、妙事真不算少,在此就一一如實寫來。電影是遺憾的藝術,導演經常遇到事與願違的狀況,步步退讓委曲求全,無名之火冒上三丈,有時會出語傷人,事後也無法彌補。但望大家能只看成果,說那可是部好電影,然後盡棄前嫌。我希望自己的回憶都是無止盡的快樂時光。大導演史科西斯曾說:「拍電影是穿著褲子最好玩的事。」 天下文化出版社的高希均教授、王力行發行人和我接洽,商討出書的事。受寵若驚,感謝之餘,又惶恐起來,怎麼會是我,說不定是他們一時看走了眼?有關這方面的文字,平時寫得不算多,更不見得篇篇精采。於是力圖表現,關上門兒努力寫了一陣子,方才勉強交卷。就好比自己的新片即將上演,戰戰兢兢,深怕挺不住讀者的嚴苛批評。 聯合報副刊宇文正主編,中國時報副刊的楊澤、簡白二位仁兄,新加坡早報副刊余云女士,他們長期大方地讓我占據寶貴的版面,刊登了這本書中的多篇文字。是他們的鼓勵,催促著我繼續寫作,在此特別致謝。 王正方,冬至。
媒体关注与评论
「這位老哥確實很有意思,他在生活、語言及心態上都是非常到位的中國人、臺灣人、香港電影人與美國人。他的電影與為人言談很能代表七○、八○年代生活在美國的華人知識分子,地道、古典、獨立、邊緣。」─李安
编辑推荐
李安、陳凱歌、楊德昌、今村昌平、馬丁.史科西斯…… 他與他們談電影、拍故事,也聊生活。 《北京故事》導演王正方,與諸多電影人的交遊逸事 試問電影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電影是一種表達方式,我想用它說服自己,生命比它呈現的更有價值,更美好圓滿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