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陳之華 著 页数:272
Tag标签:无
前言
(本文作者為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美,在這個時代與這個社會的需求,已經超過我們的理解和想像。 芬蘭的教育魔法早已受到各界矚目,談論的人也的確不少。但本書作者從美力的角度出發,從美術、建築、設計、音樂等,種種藝術的不同向度做整體性的觀察;並且透過兒女在台灣、芬蘭兩地受教育的來去經驗,比較各自的教育觀念與方法,逐一破解芬蘭美力的成功密碼。 兩地最大的歧異,其實是教育者的價值觀。作者直指台灣沈痾,是因為擔心藝文與音樂課會阻礙下一代追趕「科技至上」的世界潮流,所以「不只是父母心裡排斥、輕忽美力教育,有時甚至連教育工作者,也避之唯恐不及。」這情況其實是你我早已心照不宣的事實。在台灣,每個人幾乎都明白五育均衡、快樂學習的大道理,但執行起來,似乎又是另一回事。 這幾十年在升學主義重壓下,絕大多數台灣人的藝術教育經驗都不夠完整,若不是完全空缺,也是零碎與片段。音樂美術多半是課表上的妝點科目,它們一向是無足輕重、升學不考的副科,怎知道時代輪轉,如今一躍成為時代潮流,這才讓整個社會緊張起來。 於是,政府各類文創活動頻繁舉辦,各式各類的才藝補習班到處林立。可惜的是,社會裡長久存在著一種很深的誤解,以為提倡「欣賞」,一年辦幾場活動,鼓勵大家看畫展、聽音樂會、看表演或辦競賽,國民的藝術品味就會提升,生活美學即被提倡,其實這是不解藝術本質的藝術策略,不僅遺憾了用心,也浪費了經費。另外,父母為了培養小孩的藝術氣質,疲於奔命於各種課後才藝補習,一旦遇到課業壓力,卻又輕意半途而廢,捨藝能而就學科。 藝術在台灣教育中的癥結存在已久,我們曾經長期貶抑美的重要性,在生活困頓的過去,它一無價值;但在經濟富裕的此時,卻又焦慮急切的想補足這積重久遠的美學赤字。而當我們踏出補救美、尋找美的途徑,卻在一開始就步上了歧途。 踏出美力的第一步是在觀念的轉變,針對台灣家長要求進步與成果的功利心態,作者在「不熱中比賽的美力教育」篇章裡強調,孩子應該在自然、公平、均衡、沒有競爭壓力的遊戲環境裡學習。的確,當藝術抽離了遊戲本質,就失去了意義;沒有遊戲的樂趣,就不可能培養喜愛和興趣。在台灣,多少孩子因為學琴而害怕音樂,因為學畫而厭惡藝術,都是父母缺乏藝能學習的漫長養成經驗,如此教育者不只無能培養出藝術美的情性,甚至成為最嚴厲、傷害最大的教育殺手。 在書中,作者反覆強調「教育」才是提升美感的途徑,這正是終止台灣社會茫然追尋的一劑良方。的確,音樂、美術、舞蹈等等任何藝能的學習,都需要教育的長期累積淬鍊,是無法簡省、不可化約,沒有捷徑。美的力量,來自幼年持續學習累積的深厚底蘊,點綴性的點到為止的「才藝補習」,絕對無法窺探到藝術的堂奧;美的力量,藏在很深的深處,需要深耕,才能收穫。
内容概要
芬蘭,一個獨立不到百年的國家,不僅教育成果傲人, 更以音樂、建築與設計美學上驚豔全球,它是如何辦到的? 《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完整破解芬蘭美力教育的成功密碼! 旅居芬蘭六年的陳之華,透過親身的體驗,分享芬蘭如何從教育中培養孩子對藝術、音樂與建築的欣賞能力;以及如何讓美力在日常生活中綻放,讓環境及城市未來更加美好。 美力的基礎,來自於美感的養成,而這一切,都緣自於幼年即開始的教育。 美感是對周遭事物的感受力,來自於對自我環境的了解與認識,來自於聆聽,來自於觀賞,來自於感受,來自於接觸,來自於體驗。它可以是音樂饗宴,也可以是影像與設計感的震撼,更可以是環境的舒適、心靈的洗禮、人文的沉澱。 北歐芬蘭本著「以孩子為中心」的思維,將「美感」教育往下扎根,讓孩子從小多動手做、多欣賞、多接觸、多感受,自然而然對藝術、音樂與人文產生興趣與欣賞能力;芬蘭更將「美感」貫注在世代子民的日常生活中,讓音樂、建築、設計美學成就驚艷世界。這樣的美力教育,對於整個國家社會、無數子民以及你我孩子的影響力,值得你我深思。 ◎聯合推薦 洪蘭 彭廣林 林千鈴 嚴長壽 吳祥輝 陳郁秀 楊照 蔡詩萍
作者简介
陳之華 曾旅居北歐芬蘭六年,亦曾居住英國、美國、奈及利亞等國多年。旅遊足跡遍及四十餘國,對於跨文化與教育之觀察、體認,極有興趣。 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曾任職美商李奧貝納廣告公司,亦曾於美國開設個人工作室,及擔任西非洲卡拉巴大學藝術系講師、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婦女會理事等;現專職書寫與演講分享。 回國兩年半來,經常接受各地縣市政府教育局處與文化局、各級學校、圖書館、各機構團體、單位、院所等邀約,就有關教育及跨文化觀察等專題進行演講,所舉行之講座活動已超過兩百餘場;另也亦持續接受兩岸三地各大報章雜誌、電視與廣播節目專訪及專欄、稿件等撰寫邀約。 陳之華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yolanda-chen/ (獲得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生命紀錄」首獎)
书籍目录
序 掌握美力,從教育開始/林千鈴序 品德的根本,在美育/洪蘭序 以「人」為本的美感大國/彭廣林自序 美力教育在芬蘭前言 與赫爾辛基音樂院的相遇第一章 美的邂逅1. 原來,她是音樂大國2. 以出產「世界級指揮家」聞名3. 從大自然中找靈感的設計大師4. 為了病患,大師設計了座椅5. 不只是花瓶6. 機場的視覺藝術7. 來赫爾辛基看建築?8. 一百三十年的芬蘭建築設計比稿!9. 為何要建築比稿?10. 公共圖書館成為建築佳作11. 一座城市的希望與未來第二章 美的扎根1. 嬰幼兒音樂啟蒙課2. 綿密的音樂教育網3. 音樂教育是給每一個人的4. 美力的終身學習5. 動手去做是關鍵6. 孩子學建築7. 都市計畫,邀請孩子來決定8. 陪孩子一起找合適的樂器9. 過與不及之間10. 練多久,孩子自己決定11. 不熱中比賽的美力教育12. 自然、自在,是重要的養分13. 一場青少年大提琴比賽第三章 美的饗宴1. 小城,也能躍升為歌劇重鎮2. 迷你小鎮創造世界級音樂節慶3. 節慶活動,也要往下扎根4. 保羅國際大提琴大賽5. 最勁爆的北國之光6. 妖怪樂團7. 「廣場」上見!8. 兩百里路的音樂饗宴第四章美的省思1. 美力,我們為何害怕呢?2. 踏出「美力」第一步3. 教育,是提昇美感的途徑4. 哪一幅畫,最吸引你?5. 每個人的基本權利!6. 請問,我們直笛吹了幾年?7. 讓每個人都懂吉他8. 為何是狂賀呢!?9. 聽眾,也是需要培養的10. 我們一起去聽音樂會11. 誰不知道華人的「厲害」啊?12. 框架與格局後記 讓你我的生活,因美感更豐富序
章节摘录
(本文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們過去對芬蘭的印象是北歐氣候嚴寒的小國,如此而已。但是自從陳之華把她在芬蘭居住六年的經驗寫出來後,我們對芬蘭就開始熟悉起來,尤其芬蘭以學生為本的人性化教育,讓我們羨慕不已,開始有一波波的教育學者去芬蘭取經;而芬蘭政治家們所寫的《芬蘭的一百個社會創新》(天下雜誌出版),也成為政府官員人手一本的書,我們問:「芬蘭能,為何我們不能?」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本書中。馬丁路德早在十五世紀就說過:「一個國家的前途決定在它人民教育的程度和品格的高下」。芬蘭重視我們台灣認為可有可無的美育,且是全民美育,提升了整個芬蘭人民的素質與品德。一根鐵鏈,最弱的環節決定它的強度,只要一個環斷了,其他環節再強也已無用;一個木桶,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它的容量,水超越那塊木板就溢出來了;一個人的性格,最差的一面決定他的前程,能力再好,品德不好,沒人敢用。所以一定要整個國家人民的水準一起提升,這個國家才有競爭力,尤其品德是內隱的學習,是潛移默化的結果,更是要從小做起的。 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芬蘭政府盡全力從小培養孩子的美感,「美」就是人與動物相差「幾希」的那個「幾希」。幼兒進音樂學院不一定要已經會拉琴,會彈某些樂器,他們可以是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只要有節奏感、音感好,便可以被錄取。這對台灣的父母來說,是完全不可思議的事。但是細想一下,孩子有可塑性,只要有音感、對音樂有悟性,為什麼一定要先會某種樂器才可以錄取呢?和氏璧未開之前,不也就是塊石頭嗎?看到赫爾辛基音樂院錄取學生的標準,真覺得他們懂得教育的精髓;也聯想到我們小琉球的孩子什麼美育的機會都沒有,他們沒有音樂老師,也沒有美術老師,有個國小校長告訴我,他們的小朋友連小提琴都沒有看過,更不要說什麼美術館了。看到芬蘭如此重視學生的美育與品德培養,真是非常感慨。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政府才能看到美育對孩子心靈啟發的重要性。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如聽仙樂耳暫明」的那種感覺,我曾親身體驗過。那是去美國留學的第一學期,整日理首書堆,生活單調枯燥,有一天放學回家,經過一戶人家門口,聽到裡面有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音樂流洩出來,那琴聲真的如《老殘遊記》中所描述的「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於耳」。我佇足在那家門口,一直到樂曲結束才再舉步往前。接下來三天,我都非常的快樂,好像鬱悶的心情得到抒發,也是第一次感覺到人生除了填飽肚皮,還有更高層次的需求。 文明社會的責任是讓生命是一場公平的競爭,偏鄉的孩子在這個地方差太遠了,而長期注重科技的結果,也使我們一般老百姓的美育修養不夠。希望這本書能讓大家看到美育的重要性,一起致力於品德根本的美育的提升。 芬蘭能,只要我們肯去做,我們一定也能做得到,孔子不是說「有為者亦若是」嗎?"
媒体关注与评论
洪 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彭廣林(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 林千鈴(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專序推薦 吳祥輝(知名作家) 陳郁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 楊 照(知名作家) 蔡詩萍(知名作家) 謝婉玲(東吳大學副教授) 蕭慧英(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創會理事長) 嚴長壽(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感動推薦(以上按照筆畫數排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