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31 出版社:天下遠見 作者:芭芭拉.艾森伯格 Isenberg, Barbara 页数:287 译者:蘇楓雅
Tag标签:无
前言
推薦序1 法蘭克.蓋瑞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風流人物 姚仁祿 / 大小創意齋、大小媒體創意長 法蘭克.蓋瑞的建築作品,總會讓您瞳孔放大,無論您喜歡或不喜歡他的手法。 展讀這本訪談書的草稿,讓我不斷想起東坡先生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令人心悸的兩句—— 一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二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亂石穿空」一句,形容蓋瑞六十歲之後的作品,再恰當不過——他做設計,透過一個又一個(經常幾十個)的模型,不斷精研,不斷調試,不斷溝通;終於建造完成的作品,總讓人,有亂石穿空的驚訝,有驚濤拍岸的震撼,永遠在行內行外的人們心裡,捲起千堆雪,有人看門道,也有人看熱鬧…… 「大江東去」一句,總在蓋瑞敘述他自己仰慕的建築師時,隨著文句,不斷跳進我的腦海——好幾位蓋瑞敬仰的建築師,也正是我心儀多年的建築大家;當然,這些風起雲湧的風流人物,也隨著時光流轉,隨著大江東去,一位接著一位,都被浪淘盡。 幸運的是,浪淘得盡風流人物,大浪的沖刷,卻洗不去他們的思想結晶;他們的作品,像赤壁的岸邊巨石,依然穿越時空,依然拍打人心。 從年輕時,我就佩服偉大的法國建築師柯比意;我很開心,知道蓋瑞也佩服他。蓋瑞說,柯比意是他心目中排名第一的英雄!「每年我都至少會去探訪一次柯比意的廊香教堂……廊香教堂令我落淚……我知道當自己屈膝向前,就是受到偉大作品的感召。」 我一直非常喜歡萊特的住宅作品,以及他設計的家具燈飾;但卻不知何故,多年來,每看萊特的照片,總隱約覺得哪裡不對勁。看了蓋瑞對萊特的描述,多少感受到,我的排斥從何而來。 蓋瑞受到萊特作品相當的影響,他對萊特的觀察,非常情緒化,也非常深入,他說:「我研究過萊特的每棟建築、每張剖面圖、每件模型,一個都不放過。」;「從我很年輕的時候開始,就不停在研究萊特。……我愛極了萊特……我對萊特早就再熟悉不過了。」。不過,蓋瑞也說:「我不喜歡萊特跟員工之間的主僕關係,不喜歡他的披風和平頂禮帽所表現出來的誇耀……當他來南加大演講,我並沒有去聽……我的確想要了解萊特,但是透過他的作品,而不是透過表象的風采。」 不過,隨著時光流轉,作品不老,人總會老。1929年出生的蓋瑞,今年82歲了,對建築師這個工作,他的見解精闢;他說:「要獲得人們的信任,並且發展出你個人獨特的建築語言,需要花很多年的時間。此外……還要能保證成品不會漏水、不會超出預算……等到萬事具備時,你已經快六十歲或六十幾歲了。在建築界,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鐵則;……建築師是一個大器晚成的行業,接著很快就要迎接落幕。」 讀完掩卷,我有幾個想法與期盼—— 也許,因為蓋瑞作品的知名度,這本訪談書,能使許多建築行外的仰慕者,理解建築家的思想、生活與孕育。 然而,我更期盼,因為這本蓋瑞坦承對答的訪問錄,能使許多建築設計行業內的人,深深理解,建築家,是晚熟的,急不來,也急不得。 台灣許多受制於地產商、代銷商的建築師,也許更應該聽進去蓋瑞的這句話,他說:「我們……企圖改變建築行業,讓我們這類型的建築師不再……遭到邊緣化。」 最後,也要感謝,原著與中譯,行文都能平易近人,讓人讀來愛不釋手。 推薦序2 電腦不只是任天堂 ——傳奇、調皮、永不滿足的劃時代建築師 劉育東 / 亞洲大學副校長、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建築向來只是小眾的藝術領域,不像音樂,大家都知道貝多芬、莫札特(即使沒聽過他們的音樂);不像美術,大家都聽過達芬奇、畢卡索;不像雕塑,大家都聽過米開朗基羅、羅丹。然而這種現象在台灣和大陸一般民眾的心中已開始變化,大眾開始琅琅上口安藤忠雄、清水模、清水混凝土,原因可能很多,但最重要的應該是他拳擊手出身、自學建築的傳奇故事。 一次在台中的安藤演講,聽眾發問:「安藤先生,您打拳擊又開卡車,請問您是何等艱苦的學建築?」安藤驕傲而惺惺相惜的說:「打拳的是我,開卡車的是法蘭克.蓋瑞。」 愛夢想也愛畫畫的蓋瑞,知道自己考不上多倫多大學建築系,家境不好而開卡車4年送貨賺錢,婚後二十二歲才開始念建築,起步雖晚,但英雄不怕出身低,以他不畏驚世駭俗的許多「解構建築」,1989年便獲得素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獎。蓋瑞的人生夠傳奇。 1994年起我見過蓋瑞三次,大師不僅沒有架子、愛開玩笑,他給我的印象就是純真、甚至調皮。第一次印象最深刻,在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演講中,蓋瑞說他的事務所雖然大量用電腦,但都只是用來算算結構和畫畫建築圖等機械性工作,不像一般人除了用電腦做無趣工作以外,還會用來玩好玩的Game(當時最夯的是任天堂)。 在那次演講中,蓋瑞也提到1988年開始設計的巴塞隆納魚雕塑,當時成熟的建築技術無法讓他合乎預算、準時完工,於是他靈機一動向電腦部主管說:「你們不是有電腦嗎?」當這條魚以電腦數位科技完成、排山倒海的數位建築時代也隨之出現的那一刻,他又調皮的對那位主任說:「喔,電腦不只是任天堂」。 通常,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後,就安頓了,接下來可以終其一生享受桂冠的尊榮;一位建築師獲得普立茲克獎後,也安頓了,接下來能夠終其一生享受大師講座、設計邀請、動土典禮、完工剪綵。然而蓋瑞在1989年,六十歲時獲得普立茲克獎,對他而言僅僅是「前半生」的小結,認為自己僅僅是20世紀自1979年起,年度世界最傑出建築師的第十二人罷了;蓋瑞的建築史觀讓他很清楚一件事,大部分獲獎建築師當下燦爛、但很快就會被歷史遺忘。 令人發自內心不得不佩服的是蓋瑞的「後半生」,因緣際會的以數位科技發展設計,不僅完全顛覆20世紀初期建立的「標準設計流程」,也完全解放了歷史上的「建築框框」(建築以往真的大都是方盒子所組成的框架),建築從此可以隨心所欲、天馬行空。讓建築史向前躍進的原因、讓建築趨向純藝術的動力,就是蓋瑞永不滿足的創造力。 舊的建築史教科書對20世紀通常只寫「現代主義時期」與「後現代主義時期」,有些會繼續寫「解構主義時期」(蓋瑞是其中重要建築師之一),但最近有許多建築史已加上「數位建築時期」(蓋瑞是開創的第一人)。其實歷史分分合合、全憑詮釋者的觀點,不易蓋棺論定。我不很確定,在一百年後,22世紀的建築史教科書在回顧20到21世紀建築時,是否必然留下「解構主義時期」與「數位建築時期」這樣的斷代名詞;但我確定,法蘭克.蓋瑞的名字與作品,在建築歷史上必然留下。 回到剛開始談的傳奇建築師,對安藤,我是安藤迷;對蓋瑞,我不只是蓋瑞迷,我是他的追隨者。
内容概要
以前我父親總會說我是個夢想家,但那並不是稱讚;他說得一點都沒錯,只是他低估了做夢的力量。 ------法蘭克·蓋瑞 Frank Gehry 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無疑是當代最具創新精神與影響力的建築家。他不僅在1989年贏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許多已完成的劃時代作品(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布拉格「跳舞的房子」等),也讓蓋瑞堪稱擁有最多地標性鉅作的當代建築大師! 有人說:「在古根漢美術館開幕前,蓋瑞是有趣的建築師;開幕後,蓋瑞蛻變為卓越的建築師。」從多倫多移居到洛杉磯、從徬徨少年到逐漸展露天分,再從有趣到卓越;蓋瑞說他把自己當成海綿,樂在吸收新的資訊,也說自己像隻貓咪,總是伸出好奇的爪子探索各種可能,而且拒絕抄襲自己、只有不斷成長才能滿足。然而在無數獎項肯定的光環背後,成名的滋味苦樂參半,卻也讓蓋瑞對設計者與業主的角色、對外界的褒揚與貶抑,也對自己的創作生命有更深的體悟。 年逾80的蓋瑞,仍在顛峰中實驗各種創意,無論已完成或進行中的作品也持續啟發無數後進。回顧自己的建築人生、每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對自己影響至深的人事物……蓋瑞在本書中暢談自己,一如他的作品—沒有設限、毫無矯作,是蓋瑞給所有人的又一次大膽而精彩的獻禮! 「亂石穿空」一句,形容蓋瑞六十歲之後的作品,再恰當不過——他做設計,透過一個又一個(經常幾十個)的模型,不斷精研,不斷調試,不斷溝通;終於建造完成的作品,總讓人,有亂石穿空的驚訝,有驚濤拍岸的震撼,永遠在行內行外的人們心裡,捲起千堆雪,有人看門道,也有人看熱鬧……。------姚仁祿/大小創意齋、大小媒體創意長 我不很確定,在一百年後,22世紀的建築史教科書在回顧20到21世紀建築時,是否必然留下「解構主義時期」與「數位建築時期」這樣的斷代名詞;但我確定,法蘭克?蓋瑞的名字與作品,在建築歷史上必然留下。對蓋瑞,我不只是蓋瑞迷,我是他的追隨者。------劉育東/亞洲大學副校長、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作者简介
芭芭拉·艾森伯格 芭芭拉·艾森伯格(Barbara Isenberg)。擅長針對藝術議題與人物進行撰寫與講課。曾任《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記者,並多次為《君子》、《時代》、《談客》(Talk)、《國家》(The Nations)、《女人》(Ms.)等雜誌和倫敦的《週日泰晤士報》撰稿。榮獲洛杉磯音樂中心頒發「傑出藝術獎」。自1980年起,多次訪問法蘭克·蓋瑞,為報章雜誌或書刊描寫蓋瑞歷年來的建築軌跡。
书籍目录
推薦序 蓋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風流人物∕姚仁祿推薦序 電腦不只是任天堂——傳奇、調皮、永不滿足的劃時代建築師∕劉育東前言 設計夢想屋Part 1 學習之路起步——從多倫多到洛杉磯蓋瑞大兵的從軍生活勇往直前——成為哈佛人藝術品該有廁所嗎?——蓋瑞與藝術家的交會Part 2 創新之路蓋瑞揚名海外密西西比河畔的廟宇——靈感、藝術與展覽空間終於,當上在地英雄——迪士尼音樂廳的波折與成功畢爾包效應Part 3 穩健拓展工作側寫與天才攜手共創——MIT史塔塔中心躍上大螢幕與Tiffany展示台雙海岸:大西洋院與格蘭大道玻璃屋內的人——蓋瑞的東岸經驗蓋瑞建狗屋衣錦還鄉遲暮之年誌謝圖照來源
章节摘录
THE BILBAO EFFECT 畢爾包效應 就在迪士尼音樂廳的進展陷入長期膠著的同時,蓋瑞得到了改變他一生的委託案: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1991年初,蓋瑞應古根漢基金會資深總監湯瑪斯.克倫思的邀請,首次造訪畢爾包,為在當地興建一座新的古根漢美術館提供專業的見解。蓋瑞與克倫思兩人英雄所見略同,一致認為預定地的地理環境不甚適合,兩人另外找到了更好的地點;經過國際公開競圖之後,蓋瑞成功獲得委託。克倫思表示,一開始蓋瑞刻畫的圖像就說服力十足——在海岸邊,矗立著翻騰似浪的巨帆,光亮的金屬與巴斯克自治區(Basque Country)的工業歷史相互輝映。 最後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成果,是一座文化地標,獲已故建築師菲力普.強生譽為「這世代最偉大的建築」。自1997年10月開幕後的十年內,美術館的訪客人數已近千萬,畢爾包儼然成為繁榮的觀光勝地。據巴斯克自治區政府的正式統計,古根漢美術館在第一個十年,已經為當地創造了16億歐元的經濟效益…… (芭芭拉?艾森伯格,以下簡稱BI)BI:可以談一下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緣起嗎? (法蘭克?蓋瑞,以下簡稱FG)FG:湯瑪斯.克倫思打電話告訴我,古根漢正在考慮畢爾包的一個計畫案,請我到那裡跟他碰面。抵達之後,他帶我到老街區去看一棟很美的19世紀建築,內部幾乎已經損毀,看得出有一部分是現代化的地板,天花板矮矮的,很像辦公大樓或旅館的布置。我跟著克倫思把那建物從裡到外看過一遍,不過他什麼也沒說,只是帶著我看而已,過程說來有點平淡無奇。 晚上,我們幾個人在洛佩茲阿羅飯店(Lopez de Haro Hotel)聚餐,我後來在那裡度過了許多時光。當晚我坐在克倫思旁邊,後來有人站起來敲了敲酒杯發言:「我們很高興能邀請到蓋瑞先生,我們想聽聽蓋瑞先生對計畫案的看法。」 結果「蓋瑞先生」只是盯著在座的人看;他們讓我措手不及,克倫思根本什麼都沒說,我完全沒有準備要發表任何感想,不過我倒是有個意見。於是我開口說:「我想有個問題是,那棟建物不適合用來當博物館。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把現有的地板拆掉,重新在舊建築的牆裡蓋新的博物館。好消息是,博物館的外觀能夠融入附近的風景當中,同時也能保存歷史悠久的牆面。壞消息則是,那些外牆將失去原有的力感,變成好看的圍牆而已。」 「從這一點延伸出的第二個辦法,就是把19世紀建築的立面拆掉,重新在原地蓋一座博物館。如果做得好,新的博物館看起來會很美觀,可是卻會改變整個社區現有的特色。我的建議是不要在目前預定的地點建蓋,另外再找一個地方。現在這棟建物,可以輕易轉型為辦公室或旅館,卻不能當博物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