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下的熱血

出版时间:2011-5-27  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林進修  页数:288  

前言

  推薦序1  跨出學習的腳步  良醫不僅代表擁有精良的醫術,更具備對生命與人性的高度關懷。教育部二○○三年提出醫學教育白皮書,也揭櫫「先學做人、再學當醫師」的醫學教育改革方向,強調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臺北醫學大學即自二○○九年開始派遣醫療人員常駐史瓦濟蘭經營醫療團,直接參與國際醫療援助工作;並由學校教授帶領學生志工團,前往進行研究、教學和義診協助。這些非課堂的學習、師長的言教身教,都是醫學生寶貴的學習經驗。相信本書的付梓,將能鼓舞更多年輕學子和醫生跨出腳步,成長自己、回饋世界。  教育部部長 吳清基  推薦序2  感動世界的人道精神  首先我要藉此機會感謝臺北醫學大學接受政府委託,組派醫療團隊遠赴我非洲邦交國史瓦濟蘭王國,執行醫療服務計畫。兩年多以來,北醫大在史瓦濟蘭用心經營,並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嘉惠了當地許多人民,減輕了病患的痛苦,獲得良好成效,受到史瓦濟蘭官方及民間的讚賞與肯定,同時也打響臺灣醫療團名號,為兩國外交關係加分不少。  個人覺得這本書意義不凡,藉由曾經參與醫療團隊人員現身說法,將他們在史瓦濟蘭行醫過程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讓一般民眾也能夠清楚瞭解臺灣在國際醫療方面的貢獻。書中諸多感人及心酸事蹟,足以見證臺灣對友邦的愛心與關懷,也讓人們體會到,我國在史瓦濟蘭或非洲其他友邦從事醫療援助人員,不僅僅涉及提供本身專業,而且要相對適應當地環境,以及學習尊重當地文化、風俗習慣及做事方法。這樣在外行醫過程,對所有醫療人員而言,不僅是難得的經歷,更是其個人毅力的考驗,實在值得鼓勵及尊重,我希望未來有更多年輕人願意接受這種挑戰。  過去臺灣曾經歷過貧窮落後年代,也接受過外國援助,我們更能體會發展中友邦國家的處境及實際需要。目前除了史瓦濟蘭等非洲友邦之外,其他地區友邦大多也急需醫療援助。所以現在是回饋國際社會最好的機會,我深切期盼國內有更多醫療院所投入國際醫療援助的行列,向國際社會展現臺灣的軟實力,並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人道精神,以贏得全世界對我們的肯定。  最後,我要再度向所有對我國醫療外交做出貢獻人員,表達最崇高的敬意,並希望大家繼續秉持奉獻精神,讓臺灣在國際間發光發熱。  外交部部長 楊進添  推薦序3  臺灣心,世界情:愛在非洲的樂章  臺灣很近,非洲很遠;但是愛拉進了彼此心靈的距離,飄洋過海,醫療行愛,臺灣與非洲已緊密連結在一起,竟是如此接近。自此,非洲的弟兄近了,臺北的家人卻遠了。  我們都知道,最近十年來,臺灣醫療援外已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故事。臺灣有一群具有愛心耐心的醫療人員,放棄舒適安定的生活,不辭勞苦地深入世界各角落,包括國人罕至的非洲、中南美洲、南太平洋島國、北印度喜馬拉雅山區、泰北、緬甸等遙遠的國度,幫助當地亟需醫療的民眾,共同對抗疾病,追求身心健康。  事實上,在過去半個世紀,臺灣曾經走過艱苦的歲月,在臨床醫療及公共衛生領域,包括瘧疾根除、基層衛生醫護體系、急救醫學系統運作以及全民健康保險等,都曾受到歐美先進國家的協助與攜手合作,才有今天達到世界一流的優質醫療技術與服務水準。飲水思源,為了回饋國際社會,實質參與國際衛生事務,臺灣官方與民間已持續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深入世界各個角落,提供人道醫療援助。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刻,伸出溫暖的友誼雙臂,像天使般呵護珍貴的生命,這些行動醫療團,深受被援助國加當地民眾歡迎與敬重。  由於我一直在醫療界服務,深知國際醫療的重要,我在擔任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期間,便積極推動國際醫療服務,與國合會建立密切合作關係,進行多次國際人道援助與國外醫療人員培訓計畫。在我擔任臺北醫學大學校長的任內,臺北醫學大學醫療系就派出近十個行動醫療團,遠赴巴拿馬、瓜地馬拉、馬紹爾、帛琉等國展開醫療外交,頗受各國好評,也拓展了臺灣的國際能見度。  二○○八年十二月,臺北醫學大學與國合會簽署駐史瓦濟蘭王國醫療服務計畫,更是醫療援外的重要里程碑。因為,北醫大取得國合會駐史瓦濟蘭王國醫療服務計畫合約後,陸續派遣六名醫師及一名護理師遠赴這個位於非洲南部的邦交國,他們初來乍到這個蕞爾小國,才發現那裡醫療資源實在匱乏,別說核磁共振掃描(MRI)或電腦斷層掃描(CT)付之闕如,就連外科用來綁血管的縫線都缺,所以,一切都要克難,才能解決問題。這都是在臺灣從來沒有碰到的棘手且難以想像的場景,他們卻要逐項克服。而百分之四十二點六的愛滋病帶原率,使史瓦濟蘭成為全世界愛滋病盛行率最高的國家,更讓整天在診間、病房及開刀房工作的我國駐史瓦濟蘭醫療團所有成員,曝露在隨時可能感染的「愛滋風暴」中,成為處境最危險的一群人。醫療團團長杜繼誠醫師曾笑著說,在這種情境下,大家比的無非是對醫療志業的熱情,以及一身真功夫,猶如漫畫書中的「怪醫黑傑克」。  如今,《白袍下的熱血》這本書,完整記錄了臺北醫學大學在史瓦濟蘭奉獻愛心的點點滴滴,它不只是一群臺灣充滿愛心的醫護人員的非洲叢林行醫冒險的傳奇故事,也是一本最好的文化觀察日誌,讓國人如此貼近史瓦濟蘭的土地、人民、生活、社會以及醫療窘困落後,也看到這群默默犧牲的無名英雄,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抱著濟世救人的情操與人道關懷,如同現代史懷哲,照顧非洲被人遺忘的子民。  國際醫療援助是可以展現臺灣愛心軟實力的途徑,國內民間團體及醫療界已踏出堅實的腳步與成功範例,臺北醫學大學送愛心到史瓦濟蘭,為醫療無國界加註一筆,希望藉由本書付梓,傳遞臺灣善盡世界公民一員的社會責任,引起共鳴,喚起號召更多具有愛心的醫護人員,投入國際醫療的行列,讓愛綿衍不斷,送到最需要的世界各角落。  衛生署署長 邱文達  推薦序4  看見愛的付出、給生命再出發的希望  自一九九五年開始,和一群充滿熱誠的醫療人員,深入每一個需要醫療資源的角落,進行義診。腳步不分海內外,史瓦濟蘭我們也沒錯過。這一路走來,已十六個年頭。  常常有人問我與其他報名參加義診的團員:「為什麼要跋山涉水前去那些遙遠的地方,而且只去兩個星期,對病人會有幫助嗎?」其實答案再簡單不過:懸壺濟世乃醫護人員的天職,但對醫療缺乏地區的人們而言,義診無疑是荒漠中的及時雨。看著當地需要醫療幫助的人民,因為我們的來到,原本因病痛而驚惶不安的表情漸趨平靜安然;從原本氣若游絲的絕望到眼神散發出希望的光彩。這種情境,總教人忘卻了長途跋涉的艱辛。而這也是義診之行最大的收穫。  相信台北醫學大學與路竹會皆擁有共同的理想與信念,一同在國際醫療的路上,默默持續付出並豐收著。我更相信,那份身歷其境的心靈悸動與心路歷程的分享,必能深深感動著遠在黑暗大陸之外的讀者們:看見愛的付出、給生命再出發的希望。  臺灣路竹會會長 劉啟群  推薦序5  千金難買的人生經歷  資深媒體人林進修先生,最近又完成了一部大作《白袍下的熱血》,這是一本所有對於偏遠醫療有興趣或嚮往的人,必須細讀的一部書,可以從中體會到真正人生的意義。  我有這個榮幸先睹為快。但在讀它的時候,觸景生情,內心波濤洶湧,禁不住熱淚盈眶,不能自已。好像我又回到了史瓦濟蘭,與北醫大國際醫療團隊的好友在一起,看見他們在貧窮落後的國度,每天努力的工作,到偏遠窮困的地方義診。一直在做無私無我無所求的奉獻付出。非常敬佩在那裡的每一位北醫大醫療團員的精神,但自己也有一分的不捨與慚愧。  《白袍下的熱血》,為北醫大在史瓦濟蘭的國際醫療團隊作了歷史性的見證。它由前駐史國大使或史國人稱快速先生的草根大使趙麟談起,他的心路歷程,到初期台灣醫療團在陌生環境中摸著石頭過河的描述,生動有趣。  在二○○九年元月起,北醫大醫療團隊在杜繼誠團長領軍下,團員陸續到位,有初期的外科沐曉鐘醫師、家醫曾淑娟醫師、骨科石英傑醫師、護理人員蔡惠青等,及後來的外科劉思源醫師,口腔外科祁力行醫師,感染科鄭健禹醫師,神經內科黃祐賢醫師,護理長紀麗花,行政祕書鄭巧鈺,寄生蟲科范家□醫師等,在進修兄生動的筆下,我彷彿可以身歷其境,看到他們在非洲大陸的生活點滴。那份無怨無悔,用心的付出,實在令人感動。在蔡明耀大使及北醫大的全力援助下,北醫大團隊在史國發光發熱,無國界的愛心醫療,將醫療外交推向最完美的境界。  北醫大的史國醫療團員,他們都是可以做天上的雲彩,高高在上,悠遊自在。但他們卻選擇做一滴水滴,滋潤那乾枯的大地,走向人類最需要他們的地方。這才是我們的核心價值,社會責任,也是最有意義的人生。我要為您們鼓掌喝釆。  感謝進修兄為史瓦濟蘭的北醫大醫療團隊做了歷史的見證,也像書中所說,這樣的人生經歷,千金難買,不容錯過,希望讀這本書的人,也能像我一樣,感受良多,也體會到其用心,來追求有意義的人生。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 林元清  推薦序6  最珍貴的醫療經驗  「我是臺灣人,也是史瓦濟蘭人。」、「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真希望三十六歲那年就參加醫療團,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的世界愈多,想法愈不同。」這是北醫大史瓦濟蘭醫療團員們的肺腑心聲。醫療無國界,兩年多來他們體驗不同文化交匯,從中不斷學習、成長。在人力極度缺乏與文化差異性大的異國情境下,他們無遠弗屆的愛心挽救無數病人的性命,然而最令他們感動的是自己對病患的照顧得到病患的肯定,也更為我們臺灣贏得史瓦濟蘭的珍貴友誼。  史瓦濟蘭面積約臺灣的一半大,稱得上規模的醫院不到十家,就算小到不能在小的診所,也只有一百多家,醫療資源明顯不足,就醫確實是一件折磨人的事。再加上愛滋病毒帶原率又高達四成左右,不僅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性各大組織也紛紛投入龐大人力、物力在這個非洲國度,古巴、奈及利亞、剛果、坦尚尼亞、辛巴威等國醫護人員,也長駐各醫療院所,提供最基本、也最迫切的醫療服務。臺灣醫療團也不落人後於二○○八年進駐史國規模最大的史京醫院,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誠如衛生署邱文達署長所言,臺灣的醫療水準很高,也是我國在國際社會中可以拿得出來的少數項目之一。醫療和外交一樣,不能關起門來悶著頭做,而應走出去,幫助更多的國家及人民。如今北醫大及三家附屬醫院有這個能力,當然責無旁貸。  為配合國家的國際醫療政策,北醫大結合三家附屬醫院:附醫、萬芳及雙和醫院的龐大醫療資源,於二○○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與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簽定「駐史瓦濟蘭王國醫療服務」合約。二○○九年一月由神經外科杜繼誠醫師及骨科石英傑醫師開始長駐於史瓦濟蘭王國服務。二○○九年四月及七月,當時的北醫大邱文達校長(現任衛生署署長)及寄生蟲科范家□教授,也親自帶領考察團及研究團隊至史國從事研究,且成果豐碩;同年,在史國也舉辦了數場義診,提供史國社區人民醫療照護,由於成效卓越,頗得佳評。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更邀請本校於二○一○年,繼續承辦該項醫療團業務。  當然,附設醫院除高度配合長期投入海外醫療,援助史瓦濟蘭王國外,二○一○年八月也捐贈醫療器材,包括八臺EKG心電圖儀、一百張病床及八十臺電腦設備予史國。史瓦濟蘭國王恩史瓦帝三世更親赴北醫附醫受贈,並感謝北醫附醫長久協助史國提昇醫療水準所做的努力,包括提供海外醫療援助,派遣海外醫療團長駐史國、代訓史國醫事人員、捐贈醫療設備等義舉。猶記二○一○年初史國王母至北醫附醫健檢,對北醫大醫療團隊高度肯定與評價,恩史瓦帝三世銘感於心,藉由這次訪臺機會,親赴北醫附醫表達至高謝忱,也親身體驗北醫附醫國際級的健檢服務。北醫大更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予恩史瓦帝三世國王,表彰其卓越的領導,關懷醫療衛生照顧人民,並且放眼天下,關懷國際和平之卓著貢獻。  我常認為,一個醫者應該是不分距離、地域、種族都視病猶親的提供服務,特別在史國醫療環境落後、醫療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北醫附醫應配合政府推動國際醫療政策,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合作,善盡一份世界公民的社會責任。二○一○年初,我有幸受邀赴史國訪問,除與史國史京政府醫院簽訂締結姐妹醫院外,也實地了解醫療團的工作屬性,並對曾經碰過或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和醫療團成員面對面深談,尋求解決之道。短短一週的訪問期間,確實了解雙方政府對醫療團的期許,也對醫療團未來的工作方向,有更全方位的認知。最重要的是,這些他鄉異國的獨特經驗,就算再多錢也買不到,我誠心也由衷地感謝他們的無私奉獻。  德不孤,必有鄰,這幾年來,我們駐史瓦濟蘭醫療團的可愛醫護伙伴們,披星戴月,身處異鄉異地,心情的孤寂可想而知;但是他們歡喜做,甘願受,還是獲得政府及社會各界支持與迴響,讓艱苦醫療任務一棒一棒傳承下去,特別是外交部、國合會、臺北醫學大學一校三院、和臺灣各姐妹醫院人力物力的支援及加入醫護行列,使得史瓦濟蘭醫療團能持續深入非洲,造福非洲人民。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李飛鵬                

内容概要

  2009年,一群來自臺北醫學大學醫療團隊的醫師們,放下臺灣的一切,飛向萬里之外的非洲大陸,來到史瓦濟蘭這個或許原本一輩子都不曾想像過的國家。在這裡,高科技醫療硬體近乎等於零,許多日常醫療教育多半窒礙難行;但這群白袍醫者,有著難以擊退的熱情與決心,他們相信,只要有愛,膚色、種族與語言,都不再是距離……

作者简介

  林進修  成功大學化學系畢。曾任中華民國醫藥衛生記者聯誼會會長,於記者生涯中曾獲兩屆曾虛白新聞獎、兩屆新聞金鼎獎及三屆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現為聯合晚報醫藥暨科技記者。

书籍目录

{推薦序}跨出學習的腳步 教育部部長 吳清基{推薦序}感動世界的人道精神 外交部部長 楊進添{推薦序}臺灣心,世界情:愛在非洲的樂章 衛生署署長 邱文達{推薦序}看見愛的付出、給生命再出發的希望 臺灣路竹會會長 劉啟群{推薦序}臺北醫學大學董事 林元清{推薦序}最珍貴的醫療經驗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李飛鵬{前言}關於史瓦濟蘭{出發}臺灣駐史瓦濟蘭醫療團催生者第一部 醫者在他方臺灣與史瓦濟蘭,相距一一二四三公里。一群身擁專業的醫師,放下國內的大好前程,披上他們的白袍,告別家人,遠渡重洋,只為這個長年友好的邦交國,貢獻一己之熱血。1-1.醫療團的流浪先驅:杜繼誠1-2.是醫師,也是浪人:沐曉鐘1-3.遠方的挑戰:祁力行1-4.以成果扭轉質疑:石英傑1-5.找尋自我的想望:鄭健禹1-6.只為醫療和救人:黃祐賢1-7.有妻相伴更堅定:劉思源1-8.照護無國界:紀麗花1-9.人生的註腳之一:鄭巧鈺1-10.新學習的開始:曾淑娟1-11.初生之犢的勇氣:吳彥葶1-12.人生歷程的起點:蔡惠青第二部 白袍行天涯即便身在遙遠的他方,救人的天職,並不因地域有所改變。就算周遭的一切與熟悉的家鄉相去甚遠,甚至,正因為人在異鄉,白袍上的責任,更加艱辛,也更為閃亮。2-1.{義診之一}把握機會實地教育2-2.{醫外觀察}陶文隆:站穩腳步,放遠眼光2-3.{醫外觀察}范家□:解決蟲蟲危機2-4.{醫外觀察}黃祐賢:全能雜科醫師2-5.{義診之二}來自臺灣的關懷2-6.{醫外觀察}杜繼誠:醫療能力隨堂考2-7.{醫外觀察}林宗明:非洲生活番薯心2-8.{醫外觀察}蔡明耀:把握無價的醫療訓練2-9.{義診之三}醫療不惜千里遠2-10.{醫外觀察}葉常青:最佳海外靠山2-11.{醫外觀察}醫療團的感情世界第三部 醫技無國界醫者來到他鄉,與有著最迫切需求的人們接觸並無私地奉獻自己所能的付出而在這過程中的種種所得都將一一擴散到我們無法預期的地方,超越國界3-1.邱文達:醫療應突破藩籬3-2.李友專:寶貴的實務訓練3-3.蘭淑貞:惜福的感觸{團外}林元清董事赴史筆記致謝

章节摘录

  1-1.醫療團的流浪先驅:杜繼誠  BOX  [About Doctors]  北醫大醫療團團員  杜繼誠 (配照片)  1956年4月12日生,高雄醫學院醫學士。曾任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門諾醫院主治醫師、慈濟醫院主治醫師、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主治醫師。專長領域為神經外科、一般外科、脊椎問題、電腦斷層判讀等。  史瓦濟蘭對很多人來說,既陌生,又遙遠;但看在臺灣醫療團團長杜繼誠眼裡,這個非洲國度卻是個可愛又迷人的地方,他簡直愛死了。  坐在史瓦濟蘭首都巴巴尼近郊一家小旅館的大廳裡,邊聽著草原風格強烈的旋律,杜繼誠將他聊近年來的旅外醫療經驗娓娓道來,著實是種相當另類的經驗。  習於流浪的行醫者  「我是在二○○八年七月來到非洲的,」杜繼誠啜了口濃濃的茶,「那時候是參加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醫療團,才來到史瓦濟蘭。」在那之前,杜繼誠原本是高雄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在高雄服務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杜繼誠總是覺得,自己的血液裡肯定有著流浪的基因,只要在一個地方待久了,這個基因就不安份,蠢蠢欲動,逼他非得再換個地方不可。「沒辦法,我就是停不下來。」  「我父親是大陸人,也就是俗稱的老芋仔。」隨著國民政府退守臺灣後,杜繼誠的父親從軍職退下,先是轉任保警,最後再轉成一般的警察,每換一次職務,就搬一次家。因此,從懂事開始,杜繼誠對生活的記憶,就是不停地搬家,先是從高雄搬到澎湖,再搬到宜蘭,最後才在臺北落腳。而光是宜蘭這個地方,他們就搬家搬了好幾次。  也許是習慣成自然,就算後來上了大學,就讀醫學院的七年裡,他也是「不安份」。一個地方住久了,就再也待不住,非得搬家不可。就這樣,他前前後後搬了近十次家,直到娶妻生子後,才暫時安定下來。  只不過,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杜繼誠內心深處那顆驛動的心,又被撩撥開來。而年少輕狂年代心嚮往之的非洲大陸,不時掠過心頭。就在那個時候,彰基正在招募援外醫療團的成員,他毅然決然地加入,就這樣來到史瓦濟蘭。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醫療團才運作沒多久,彰基和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的合約出了問題,合作被迫中止,醫療團轉由新得標的臺北醫學大學接手,醫療團重組,首批醫護人員幾乎全都撤離,只有杜繼誠一人選擇留下。  「我知道這麼做會引來側目,甚至被指為忘恩負義。」即使已過了兩年多,杜繼誠每次只要一觸及這段往事,就覺得很受傷。  「我只不過是想為醫療團做點事,或講得更直接一點就是為臺灣做事,難道這樣做不對嗎?」  在那段雙方交接的混亂期裡,杜繼誠暫時代理團長,扛起臺灣醫療團這塊招牌。不久後,臺北醫學大學醫療團成員一般外科醫師沐曉鐘、骨科醫師石英傑、家庭醫學科醫師曾淑娟及護理師兼行政助理蔡惠青等人陸續抵達後,才讓臺灣援外醫療作業重上軌道。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就讀臺北醫學大學的時代,最佩服的英雄是史懷哲,那時史懷哲非洲行醫的故事是個崇高、遙遠的傳奇。我從來沒有想過,只要有心,原來再崇高、遙遠的傳奇,都可以是此時、此地。   ──侯文詠(醫師)   ◎這些非課堂的學習、師長的言教身教,都是醫學生寶貴的學習經驗。   ──吳清基(教育部部長)   ◎ 期盼國內有更多醫療院所投入國際醫療援助的行列,向國際社會展現臺灣的軟實力,並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人道精神,以贏得全世界對我們的肯定。   ──楊進添(外交部部長)   ◎ 看到這群默默犧牲的無名英雄,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抱著濟世救人的情操與人道關懷,如同現代史懷哲,照顧非洲被人遺忘的子民。   ──邱文達(衛生署署長)   ◎ 看著當地需要醫療幫助的人民,因為我們的來到,原本因病痛而驚惶不安的表情漸趨平靜安然;從原本氣若游絲的絕望到眼神散發出希望的光彩……這也是義診之行最大的收穫。   ──劉啟群(臺灣路竹會會長)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白袍下的熱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