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29 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Drucker 页数:440 译者:胡瑋珊,張元
前言
前言 彼得.杜拉克 「杜拉克的書,我應該讀哪一本?」「您的著作裡,哪一本對於人事任命的闡述最為精闢?」我每個禮拜都會聽到五六個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在六十五年當中出了三十四本書,這些問題連我自己也覺得難以回答。 這本《每日遇見杜拉克》便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而問世。本書的呈現方式有條有理(而且直接摘錄自我的著作):先引述我的話,做為關鍵句,然後以幾段文字(也是來自我的作品)論述或說明;其所涵蓋的主題包括管理、企業、世界經濟、社會變遷、創新以及創業精神、決策、人力的轉變和非營利機構與其管理等等。 不過,本書最重要的部分是頁扉下方的空白處。這是留給讀者發揮的空間。讀者可以在此記下自己的心得、行動、決策以及這些決策的結果。因為,這是一本「行動書」。 本書的誕生,全都多虧我的長年好友兼同事馬齊里洛教授。他提議將我的作品精華彙整成書,而且親自從我的著作、文稿和文章當中挑選適當的引言和論述。關於提升經營成效,本書的確是一本詳盡周延的指南書。為此,本書讀者以及我本人都要向馬齊里洛教授深深致謝。 導讀 約瑟夫.馬齊里洛 在彙整《每日遇見杜拉克》的時候,我試著從杜拉克長年編織(至今仍努力不墜)的「織錦毯」中擷取精華,並進行拼合。我將這些精華歸為三百六十六篇文章,每篇都有一個主題,一年裡的每一天都有一篇,包括二月二十九日。每篇文章各有一個標題,並以「杜拉克格言」掌握該篇文章的精髓。這些格言、睿智話語和引言,以易於記憶的方式突顯出該篇主題。接下來的內容都是直接取材自杜拉克的作品。然後是「思考與實踐」,請讀者親身實踐該篇課題,應用於自身和所屬組織。 每篇文章最後都會注明文章的出處。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書後的「各篇出處索引」所列載的參考文獻都是指最新的版本。每本經引用的著作,其出版狀態都會在書末的「參考文獻」裡頭注明。杜拉克大多數的著作都還在出版,特別是經常引用的著作。所以,讀者可以藉此深入某個主題。 重在實踐的「杜拉克傳統」 在此建議讀者,留心「已經發生的未來」。如果你已經注意到逐漸興起的趨勢,並對其回應,你便可以進一步實踐所謂的「杜拉克傳統」(Drucker Tradition)。 我曾多次聆聽杜拉克對經營者發表演說,也有幾次觀察他從事顧問工作的情形。不論是教學還是提供諮詢服務,我最佩服杜拉克的是,他所採取方法的一貫性和成效。首先,他會百分之百確定問題癥結何在。接著,就像編織錦毯般,他會運用本身豐富的知識解決問題,一針一線地織出完整或部分的解決方案。在鎖定問題並且找出解決方案之後,他便會訂定解決問題應該採取的行動。最後,他會告訴聽眾:「不要告訴我這場演講很精采。我要知道的是,你們禮拜一早上會採取什麼樣的新做法。」 杜拉克處理問題的方法雖然一貫,他的著作或文章卻風貌多變。杜拉克多年來著述無數,對社會、管理等重大議題已形成系統化的精闢論述。如果我們研究杜拉克過去六十五年來所完成的著作,你會發現,我所說的「社會與管理的杜氏論述織錦毯」就會躍然紙上。 我從一九六二年大學畢業以來,就一直研究、運用杜拉克的著作。即便如此,在粹取、重整他的著作,並為各個主題提供適當的「思考與實踐」的過程中,卻讓我對他的論述有了全新的體會。我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也會有同感。 序言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的某一天,我開著租來的車,在杜拉克的住屋前停下來。我再三核對地址,因為眼前這棟房子看起來實在不夠大。這在克萊蒙大學(Claremont Colleges)附近的社區裡頭,算是不錯的房子,四周緊鄰類似的郊區房舍,車道上停了兩輛小型的豐田汽車。這應該是很適合當地大學教授的房子,不過我要找的可不是一般當地大學的教授,而是杜拉克。他可是奠定管理學基石的大師,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富影響力的思想家,也是杜拉克管理研究所(Peter F. Drucker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的創辦人。 不過,是這個地址,沒錯。我緩步走到前門按了門鈴,卻沒有人應門。於是,我再按了一遍。「好了、好了、我來了!我的手腳不像以前那麼快了!」屋子裡傳出這樣的聲音。這個聲音聽起來有點不耐煩,我想來開門的人脾氣大概不好。不過,門打開後,迎接我的卻是一張誠摯的笑臉,讓我覺得這位主人真的很開心見到我,即使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面。「柯林斯先生,很高興見到你,」杜拉克一邊和我握手,一邊熱忱地說道:「請進。」 我們在客廳坐下來,杜拉克坐在他最喜歡的藤椅上問我問題,時而探索,時而敦促,或是質疑。我當時只有三十六歲,沒有顯赫的名聲,正面臨事業生涯的關鍵時期;杜拉克慷慨無私地分享他的智慧,他只想幫助我的發展,一點也不要求回報。這樣的胸懷說明了杜拉克影響力廣被的原因。我想起他的作品《有效的經營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協志工業),以及「追求貢獻,而不是追求成功」的訓示。重要的不是「怎樣才能成功?」而是「我能貢獻什麼?」 深邃而精準的洞見 杜拉克的重要貢獻並非某個單一理念,而是他所有的作品,而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偉大的優點,那就是:其中的論述基本上幾乎都是正確的。杜拉克對社會發展具備神奇的洞察力,而且他的看法後來都得到歷史的驗證。他在一九三九年發表的第一本著作《經濟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寶鼎),探討極權主義的根源。一九四○年,法國淪陷之後,邱吉爾將這本書列為英國預官學校畢業生必讀的教材。他在一九四六年的作品《企業的概念》(The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天下遠見),以通用汽車為題,深入分析技術官僚企業。《企業的概念》一書中對於公司國家(corporate state)未來的挑戰,描述極為正確,這本書在通用高層引發一陣騷動,後來史隆執掌通用汽車時,這本書在通用內部基本上甚至成為禁書。杜拉克在一九六四年的作品,闡述企業策略應該遵守的原則,其內容遠遠超越時代的腳步;由於「策略」(strategy)一詞對當時而言實在太過新奇,出版商好不容易才說服杜拉克把書名從《企業策略》(Business Strategies)改成《成效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天下遠見)。 用一枝筆改變世界 改變世界有兩種方法:一是靠著筆(藉由觀念),一是靠著劍(運用權力)。杜拉克選擇了前者,並讓成千上萬權力在握的人換腦袋。一九五六年,大衛.派克(David Packard)坐下來寫出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Company)的企業目標時,他已經受過杜拉克作品的洗禮,惠普的企業目標很可能是以《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遠流)為依據,該書很可能仍然是今日最重要的管理著作。薄樂斯(Jerry Porras)和我在為《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智庫)這本書進行研究工作時就發現到,許多卓越企業的領導人都受到杜拉克的影響,其中包括默克藥廠(Merck)、寶僑家品(Procter & Gamble)、福特汽車、奇異公司(GE)以及摩托羅拉(Motorola)。從警察局、交響樂團到企業集團,數以千計、各式各樣的機構都受到他的著作影響。由此看來,杜拉克堪稱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多產而質精的天才 在和杜拉克晤談的那一天,我曾經問道:「在你的二十六本著作裡頭,你最引以為傲的是哪一本?」他不加思索地回答:「下一本。」他那時不過八十六歲,每年幾乎都有新作問世,外加發表數量相當可觀的文章。過去這九年當中,他又發表了八本著作,並以九十四歲高齡繼續著述,密切探討二十一世紀所面對的挑戰。對於杜拉克而言,寫作猶如上了癮般,是一種正面的神經官能症,或許這是為什麼他這麼多產的原因。我問他,他的寫作怎麼能夠如此又多又快,他解釋道:「我是記者出身。我要寫得快,才能趕在截稿前交差。我所受的訓練就是要多產。」我不知道杜拉克至今究竟寫了多少頁,不過光是他的書,就絕對超過一萬頁。杜拉克是一種少見的天才,不但多產,而且見解鞭辟入裡。短短一個段落,或是單單一句話,最能展現杜拉克智慧的光芒。 他的文字深入複雜的現象,卻能化繁為簡、點出真理。杜拉克就像位禪師,隻字片語便能闡述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真理;他的教誨可以一再咀嚼,每次都讓人有更深的領悟。這本集錦囊括杜拉克所有論述的珠玉精品,讀者不必讀破萬頁書,只要本書就能深思杜氏所有的經典。馬齊里洛教授以卓越獨到的技巧,擷取杜拉克著作的精華,集成本書,他的貢獻值得肯定。 追求完美,力臻卓越 杜拉克很喜歡講以下這個故事:西元前五百年,雅典市委託一位希臘雕塑家,為某座建築物雕塑一組雕像(這個故事收錄在本書十月一日,標題為〈追求完美〉的文章中)。這位雕塑家的工作時間比預期多好幾個月,因為他把雕像的背面做得跟正面一樣完美。雅典市的官員對此感到憤怒不已,質問道:「雕像背面幹嘛要弄得跟正面一樣漂亮?又沒有人看!」這位雕塑家這麼回答:「喔,可是眾神看得到。」本書可以說匯聚了所有雕像的正面,讓我們可以一次盡收眼底。不過,雕像正面之所以如此美輪美奐,是來自整座雕像所蘊藏的思想和工夫。要是沒有這些背後的工夫,這些成品便不夠完整,但這卻是我們看不到的部分。本書之所以字字珠璣,是因為這些精挑細選的篇章是以杜拉克所有的著作,也就是這位思想犀利的當代智者投注幾十萬小時思考的心血結晶,做為後盾。 不止息的探索與學習 一九九四年拜訪杜拉克的那天,我們最後在他最喜歡的當地餐廳吃飯。從餐廳返回他的住處途中,我在車上開口問他:「我要怎麼報答您,才能表達我的謝意?」我知道,能和杜拉克相處一天是極其珍貴的。杜拉克說道:「我已經得到你的回報了。我們今天的談話讓我獲益良多。」那時我才發現,杜拉克獨特之處在於,他並不視自己為一代大師,他依然視自己為學生。大多數管理大師的所做所為是為了高談闊論,可是杜拉克卻是以學習為動力。杜拉克的作品旨趣橫生,而他自己就是個饒富意趣的人;套句約翰.嘉德納(John Gardner)的話,這是因為他對世界仍然興味盎然。他最後說道:「儘管放手去做,讓自己成材。」接著,他一語不發下車,回到他那簡樸的家。我想他接下來應該會坐到打字機前面,繼續將他的思緒形諸文字,化為美麗的篇章,彷佛雕刻家手中正面、背面兼顧的美麗雕像。
内容概要
取材自杜拉克三十餘本著作, 將深刻思想化為366篇精闢雋永的短文, 細細咀嚼管理學大師智慧之語! 如果要當代幾位重要的管理大師指出影響他們一生的管理導師是誰,他們一致的答案一定是:「杜拉克!」。杜拉克,被尊為是管理學之父,他定義了管理學。提出「經理人是最有力量改變人類社會的一群」,這句話點醒並鼓舞了所有的管理者。他在四十年前所提出的前瞻觀點「知識工作者在未來會成為職場的主流工作形態」,已在現今社會應驗。 閱讀杜拉克的著作,在現今詭譎多變的商業時代,往往可以開啟另一扇解決問題的窗。然而,很多人也一定會問:「杜拉克的書那麼多,我應該讀哪一本?」本書便是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 本書直接取材自杜拉克三十餘本著作,透過杜拉克的老友馬齊里洛教授之手,將杜拉克博大深刻的思想化為366篇精闢雋永的短文,讓讀者可以每日咀嚼大師的智慧之語。本書不僅呈現杜氏思想精華,也誠如杜拉克所言:「這是一本『行動書』。」在每頁的篇章末了,作者都提出一個實踐點,引導讀者默想,進而親身實踐杜拉克的教導。
作者简介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當代頂尖的管理思想泰斗,是現代管理學的開創者與奠基者,有「現代管理學之父」、「大師中的大師」之譽。興趣廣泛,思維深刻。在他幾乎橫跨整個二十世紀的九十五年人生中,思考、探討、撰寫有關人、組織和管理的課題,啟發一代又一代的組織管理者。杜拉克終身著述不輟,著作超過三十五本。他無論在管理、組織、策略、領導發展、激勵員工等方面皆洞察犀利,不斷提出擲地有聲的觀點;而他對潮流及趨勢的預見更是精準,宛如為世人劃下「明日的地標」。他曾提出「分權」、「知識工作者」、「目標管理」、「利潤中心」以及「不連續」等觀念,如今已在真實世界中得到印證,並成為主宰世界的潮流。
书籍目录
專訪杜拉克 大師心智,運轉不息 編輯部序 大師的典範 司徒達賢序 為什麼杜拉克被稱為「大師中的大師」 許士軍序 追求完美,力臻卓越 Jim Collins吉姆.柯林斯前言 彼得.杜拉克導論 約瑟夫.馬齊里洛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參考文獻各篇出處索引著作摘錄索引主題閱讀索引
媒体关注与评论
《華爾街日報》 「美國企業管理的桂冠哲人。」 《商業週刊》 「對於管理實務和社會中的經濟組織(他)最為持續不輟的評論者。 畢德士(《追求卓越》作者) 「在杜拉克之前,並無真正管理學的存在。」 韓第(《大象與跳蚤》作者) 「如果要列出一些管理思想家的名字,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管理大師』,杜拉克必定高居首位。」 羅莎貝絲.肯特(前《哈佛商業評論》總編輯) 「杜拉克的見解,是促進企業營運順暢、協助國家發展的關鍵;杜拉克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