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30 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Douglas Merrill,James A. Martin 页数:320 译者:胡琦君
Tag标签:无
前言
失讀症男孩如何成為Google資訊長 什麼?又是一本談系統化管理的書?市面上這類書籍難道還不夠多?湊什麼熱鬧呢? 讀者會有這樣的反應,我能理解。老實說,一開始寫這本書時,我也這麼想。當時我還是Google的資訊長,為這家以「全球資訊系統化管理」為宗旨的企業效命。不少人因此認為我在應付資訊時代層出不窮的統整難題時,必有獨到見解,可跟大家分享。 為了不負眾望,我找來同事馬丁(Jim Martin)討論我們對統整的心得(後來馬丁成為我這本書最佳的合著者)。我們討論過後,我發現自己還真有不少嶄新的點子可供分享! 不過,在分享前,容我暫時離題一下。 首先請試著想像一個畫面:有位理著平頭、戴著厚重眼鏡的瘦小男孩,和媽媽並排坐在一張深色木頭長桌旁。桌子太高,小男孩直挺挺坐著,雙腳仍碰不著地,只得垂盪在半空。時空背景是1970年代阿肯色州鄉下的小城市康威市(Conway)。當時正值溽暑時節,戶外暑氣逼人,悶熱無風,只見蚊蟲四處飛動。母子倆待在涼爽的屋內,耳邊隱約聽到冷氣機嗡嗡作響。南方小鎮夏末午後步調一向慵懶,然而小男孩的一顆心卻急速跳動著。 坐在一旁的媽媽,此時正耐著性子教小男孩乘法表。像這樣的場景不知已上演多少回:利用暑假結束前夕趕緊替兒子惡補,一再練習,加法、減法、乘法都有,有時一練習就花上好幾個小時,這是開學前母子兩人的例行公事。 攤開小男孩的優良家世背景,照理說他應該是個數學天才:父親是物理博士、母親有雙碩士學位,兩位姊姊都是高學歷(大姊追隨父親腳步拿到物理學學位,二姊則專攻中世紀英國文學),哥哥也是個博士,而且正好是數學博士! 可是,小男孩卻連乘法這種基本運算都學不好。他總是在暑假結束前拚命惡補,年復一年,真的很挫折!旁人的眼光也常讓他苦惱,怕人家發現自己並未遺傳到家人的優良基因,怕人家說他丟盡家族的臉。 你或許已經猜到我就是那個小男孩,一點也沒錯!只不過,我現在長高了,頭髮也留長了。雖然時過境遷,我卻依稀記得那段成天擔憂、心驚膽跳的歲月。我後來才發現,原來我數學不好,是因為我罹患「失讀症」(dyslexia)。失讀症患者通常在學習上比常人困難,因為他們腦中的數字排序方式跟常人相反,就連字母也一樣。因此,這類患者碰上數學與閱讀都會有嚴重的學習障礙。現在,光在美國,就有上千萬名學童飽受失讀症的困擾 。 然而,在我童年時代,大家對失讀症仍很陌生,不像現在廣為人知。我也是到了高中才逐漸明瞭,原來自己的學習障礙是肇因於失讀症。不過,我很慶幸父母家人未曾放棄我。這一路上,他們總是耐心陪著我學習。在不斷努力下,我在學業上逐漸有了出色的表現,最後取得了博士學位。我專攻認知科學,童年的經驗驅使我去探索人們學習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自然而然走向認知科學的領域。同時,我也希望透過認知科學,協助當年那個小男孩,以及其他有類似困擾的孩童,能夠樂在學習,不再傷心、害怕和焦慮。 找出混亂根源 根據我的研究,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其他科目也是)大多在設計上出了問題,並未順應人腦實際的運作狀況。不論是常人或失讀症患者,大多數人學不好數學,不是因為笨或懶,單純只是因為教學方法不對。更甚者,我還發現這個世界的建構運行方式,大部分竟跟人腦的運作背道而馳,所以我們在做系統整合時特別辛苦。關於這點,我會在第一章詳做說明。 既然有那麼多的學習障礙(加上我患有失讀症),我這個心驚膽跳的小男孩怎麼有辦法一路讀到博士,還當上Google的資訊長?事情是這樣的:正因為我的學習歷程太艱辛,我花費許多時間在思考,找出令我學習頻出狀況的諸多限制,並試圖加以解決。我也努力發展出各式技巧與系統來減緩我腦中的壓力,幫助我全心全意專注在我真正想學的東西上。我不能把什麼事都當成理所當然。 我比別人多付出的努力,以及那些為了統整資訊發展出的系統,終於讓我在學業上獲得成就。幸運地,多年後,這些努力也讓我找到好工作,順利進入Google負責「全球資訊的系統化管理」。我想部分是因為我對「資訊系統化管理」早已駕輕就熟,畢竟這是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在做的事,只不過以前的規模小多了。 從小到大,我都在不斷發展各種系統,讓自己更有組織,我也從這些經驗中學到許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現代人日子過得如此混亂,是因為我們從不正視自己腦部的先天限制,也還沒找到辦法解決這些限制。我的腦部缺陷碰巧有個名稱叫做「失讀症」,然而其實每個人的大腦或多或少都有其局限。 就拿記憶來說吧!我們的短期記憶一次只能記住五到九件事。每個人手邊都有一大串待辦事項等著盡快處理,加上周遭有無數資訊持續進到腦中,難怪我們總是忘東忘西。當一件事緊接著另一件事,情況更糟,那只會讓短期記憶整個癱瘓。這說明一個事實:人腦不能同時處理許多事。 悲慘的是,人腦不善於做決定。舉例來說,有太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做出抉擇,單純只是出於害怕失去某樣東西,而不是渴望得到它。由於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臨抉擇,難怪到了一天結束時,我們總是筋疲力盡。 不過,大腦並不是造成我們雜亂無序、充滿壓力的唯一原因。我們不能有效做好整理,有不少是起因於現今世界的建構方式。事實上,我們活在過時的社會形態,遵循著跟我們實際需求相違背的信念,卻毫不自知,仍努力在其間找出生活的秩序。以今日的企業為例,我們仍奉行舊有的行程表,也就是專為管理勞工階層而設計的,完全無視於當今社會早已轉型為以資訊服務產業為主。像這樣固守過時的勞工行程,只會徒生壓力,並造成許多其他問題。我們按照舊表操課,遵循前人腳步:先送小孩上學,再上場工作(我可不是說棒球場)。我們過的生活模式,年代已相當久遠,那是當電腦還沒成為人類生活重心的時代、當父母親只有一人需要工作的時代、當知識還是力量的時代,還有當住宅區和商業區明顯分野,但通勤距離卻很近的時代。 啊!美好的舊時光! 可是,我們現居的社會架構裡,有賴於我們擁有一顆超大容量的腦:隨時得記住一堆事情,像是何時送小孩去練足球和上芭蕾舞課?鑰匙放在哪兒?某一場重要的行銷會議何時開始?由誰負責批准?於是,我們認為的腦部與社會運行方式,跟它們實際的運行方式之間存在巨大落差,加上還有無時無刻不在博取我們注意的大量資訊,這些都是造成現代人混亂的核心問題。 問題還不止這樣,更糟的是,一旦有什麼突發狀況,我們的壓力指數會飆升,並影響我們。或許你的壓力驅使你拿起這本書(感謝你的抬愛!),又或許壓力讓你寫下一大串待辦事項,然而,清單上的項目卻永遠只增不減。你也總是擔心擠不出時間看小孩的功課,憂心自己永遠趕不上進度,像我就常有這種感覺。 咱們就打開天窗說亮話吧!混亂引發壓力,壓力讓你我不知所措。不知所措又會加重我們的壓力,讓我們變得更不知所措,形成惡性循環。我知道卡在這種循環的滋味,我曾經歷過。 馬丁和我寫這本書的初期,正好碰上我在轉換工作,我馬上要搬到另一個城市,得趕緊找到新住所。當時我剛離開Google,正要進入百代唱片公司(EMI)接掌數位事業、兼任新潮音樂部門的營運長;EMI是唱片界四大龍頭之一。自從消費者轉向數位音樂,EMI面臨這樣的市場轉型,希望有人協助處理複雜的技術與統整問題,這或許是EMI聘用我的原因之一吧! 身兼音樂迷與科技狂,我欣然接受這個挑戰。不過,從矽谷搬到洛杉磯,卻也帶來其他挑戰。我一度以為搬新家後我永遠不會知道雜貨店在哪兒。當然,我也以為永遠不可能搞懂新東家的運作狀況!我以前建立起的系統與制度,竟然不再適用。突然間,我又變回那個理平頭的小男孩,彷彿自己是世上唯一學不會、唯一受苦、唯一得挑燈夜戰做習題的人,明明是很簡單的習題卻搞不懂。壓力真的好大!幸運的是,我後來還是拋開壓力,順利走了出來,運用的正是我研發出來的各種整理妙法,稍後我會一一敘述。 所以,罹患失讀症給我機會去了解人類學習的模式,而認知科學的專業,又讓我看清楚人腦及現今社會體制如何跟我們唱反調。憑藉這些知識與角度,我理解到找出混亂根源有多麼重要!很不幸的,市面上談整理的書大多不把「找出混亂根源」當一回事,有的甚至完全沒提到。我希望這本書能幫你找到答案,看出讓你無法有效統整的源頭,而你很快會發現,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這世上有許多強大的力量正在聯手對付你,使你感到散亂無序。 不過,好消息是你可以扭轉情勢。我會跟你分享各種策略,讓你應付職場和生活上的各種挑戰,這些都會引發壓力或影響效率。我不會教你太瑣碎的整理技巧,像是如何做好衣服的收納(你來教我吧)。在本書我要分享如何管理生活中的大小事項與資訊,又如何讓你有效率地達成目標,卻不用擔太多心。 結合人腦、人性、科技的整理術 本書不會列出一堆整理的通則,像是「永遠保持電子郵件收件匣淨空」、「資料夾裡新增另一個資料夾來整理電腦檔案」、「申請電子對帳單」等等。我要是一天到晚都得反覆做這些,我肯定還沒上工就一團亂了。 坦白說,這些通則我一樣也沒遵守過,即使它們聽起來好像對整理滿有幫助的。我並不是做不到,而是我找到更適當的方法,更能有效應付當今職場與生活上的問題。 像我在Google工作的這些年,我就學到怎樣利用科技統整資訊,才不會讓每天撲向我們的大量資訊給淹沒。我見識到科技幫助我們更有組織、更有效率,讓生活過得更自在;我也見識到科技幫助我們消弭壓力,藉由減少記憶的負擔,讓大腦為我們工作,而不是跟我們作對。 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我想跟你們分享我的私房整理密技(有些運用科技,有些沒有),這些方法有助於我們擺脫人腦、社會等眾多限制的影響。我的目標是讓你發展出一套自己專屬且對你管用的系統,讓你做起事來更有組織、更成功、壓力更少。我希望幫助你,不再浪費時間和精力去做無意義的事,而你甚至不知道它們在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我也希望幫助你釐清哪些事該做?哪些又不該?透過清楚的意識、努力和更有系統的管理,你會發現自己進入正向循環。你的思考會更清晰,也更有餘裕去做更有趣、更有效和更重要的事。這才是對的循環! 這本書就是這樣來的。在第一篇,我把重點放在「你」身上:你如何思考?如何感受?你所處的社會現狀為何?對你的影響又是什麼?你有哪些限制?要怎樣擺脫?你想要的究竟是哪些?要怎樣有效統整才能達成這些目標? 在第二篇,我將跟你們分享我多年來發展出來的各種整理技巧、竅門與策略,讓你們知道我是如何靠它們變得更有系統。像是如何搜尋並整合資料?怎樣管理電子郵件、待辦事項表、文件和行事曆?此外,我還會列出一些超好用的工具與科技,像是智慧型手機和雲端運算等,這些都是你我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工具和科技。最後,我也會提供一些小撇步,讓你在使用這些工具時更得心應手。 在第三篇,我會談到二十一世紀面臨的大小挑戰,我們又該如何有效應付。我也會教你把分心的事減到最少。同時幫你認清「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只是空泛的口號。在這一篇,你還會學到面臨突發狀況,如何藉由有效的統整,充分發揮所需的精力與腦力。畢竟,意外總會發生!在你看完整本書後,我希望你已準備好迎向一個全新的開始,去重整你的生活。 我們就開始吧!天氣很好,沒有擾人的蚊蟲,我保證絕不會逼你背誦九九乘法表!
内容概要
失讀症男孩如何成為全世界最會整理資訊的男人? Google前資訊長首度公開私房整理術, 教你Google時代最厲害的新本事! 為什麼記了一大堆,關鍵時刻卻腦袋一片空白? 為什麼忙了一整天,待辦事項卻仍然一長串? 為什麼想了老半天,卻還是難以下決定? 為什麼大人的記性總是那麼差,而小孩就是很難專心? 面對資訊苦多、思緒苦亂,許多書都在教人怎麼增強記憶才不會忘,但這本書要你別再折磨你的腦了。了解人腦、人性的限制,善用科技、學做筆記,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適時將腦中混亂的資訊與思緒「外包」給身邊的各種工具,並充分利用資訊過濾、搜尋、擷取、分享的技巧,才能在必要時掌握事情脈絡,快速找出答案。 別急著埋頭苦幹、別將資訊硬塞進腦中,適度保持大腦淨空,這個時代要學會有技巧的「忘」,才能隨時記起並優先處理當下最重要的事,遇事從容應對,不再臨危就亂。
作者简介
湯惠民:集寶石理論及市場實務於一身的寶石奇才 學歷:臺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碩士,專研翡翠礦物學,論文是臺灣第一本翡翠專業著作《輝玉的礦物學研究》 經歷:臺灣大學推廣教育中心寶石學助教 中央研究院地球所高溫高壓實驗室研究助理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專任助教 永和、板橋、汐止、士林等社區大學講師 寶石教學經驗近二十年 現任:永和社區大學寶石學講師 蘭陽技術學院休閒管理系兼任講師 臺北市政府動產質借處鑽石諮詢委員 奇摩部落格「阿湯哥的寶石礦物世界」版主 奇摩知識家研究生一級(THOMAS)專業回答者,專門回答寶石消費問題、釐清錯誤觀念,推廣寶石教育 從事寶石裸石批發及零售近二十年
书籍目录
序文 失讀症男孩如何成為Google資訊長第一部 先認識自己第1章 雞尾酒會與玉米片—人腦探索之旅第2章 暑假、郊區與工廠轉變─在混亂世界設法做好整理第3章 賽車、籃球短褲、歌劇─正視我們的個人限制第4章 去爬山,還是待在躺椅上納涼?─目標明確的重要第二部 全新整理術第5章 拋開泰勒風格與活頁收納夾─搜尋為何如此重要第6章 法國巴黎?還是德州巴黎?─如何成為搜尋達人第7章 彩色筆與過濾器─確保資訊留下來第8章 萬用手冊還是電子工具?─何時用紙?何時不用?第9章 不只是傳送與收信─讓電郵信箱成為可供搜尋的個人檔案庫第10章 感謝你的分享─為什麼行事曆該放到雲端上?第11章 瀏覽器、作業系統與超炫的標籤─管理文件及網頁內容第三部 克服大小挑戰第12章 避免用腦過度─如何保持專注,盡可能不分心第13章 在沙灘上查看電子郵件─整合工作與生活第14章 應付突如其來的事件第15章 全部兜在一塊後記 把腦子關掉,只管滑雪就對了!附錄:我們的最愛
章节摘录
第5章 拋開泰勒風格與活頁收納夾─搜尋為何如此重要 在第一篇,我質疑人們習以為常的假設,幾乎檢視了宇宙間所有事情。在此,我還想要再推翻一個常被誤傳的假設:每個人的整理術應該都一樣。 在我們學習整理技巧的過程中,一直存在這樣的謬論,長久以來左右我們的思維。仔細想想,你會發現這樣的假設根本站不住腳。因為世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我們都有自己的特色、經驗、限制與怪僻。再說,在這五花八門的世界,每個人對整理的需求也不一樣。不管你是執行長、物理學家,還是家庭主婦,你我的需求絕對不同。 不過,所幸近年來科技不斷進步,我們不再需要沿用過去的整理方法。如今有許多為現代人量身打造的整理工具,供你我使用,像Google的免費郵件服務Gmail就是其中一項。Gmail是一種雲端(cloud)郵件的服務,可做為個人檔案庫,只要透過連線電腦或手機,隨時可搜尋到資料(關於Gmail的細節,第9章會詳述)。換句話說,現今社會,我們可善用這些工具,規劃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整理系統。 既然對於整理的看法因人而異(事實也是如此),那麼我們現在需要一套全新的整理妙法。同時必須建立新的整理觀念:考量到我們的個人差異、各項限制與目標,並盡可能善用科技。你會發現,二十一世紀的整理妙法反而賦予我們可以有點混亂的自由──這樣的論調很勁爆吧!包準你第一次聽到。 歡迎來到第二篇!這一篇主要談現代人需要的整理新思維,著重在管理生活裡的各種資訊與壓力,幫助你建立一套專屬你自己的整理方法與系統。在此,我建議你先從你每天最常用到的工具開始:搜尋。如今,網路資料多到不勝枚舉,而我們每天又有太多資料要記錄追踨,於是,搜尋對現代人來說,就像氧氣一樣不可或缺。 在第6章我會解釋為什麼搜尋是現代社會新整理思維的根基,以及如何成為搜尋達人。然而,搜尋到資料以後,又要怎麼處理?關於這個問題,第7章會有解答:我會跟各位分享「如何讓資料進入你的腦」的私房技巧。接下來,在第8到第11章裡,我會進一步分享「如何從腦海裡取出資料」的個人訣竅。在這四章我會列出幾種我常用的整理工具(包括紙本與電子),並分享如何利用它們管理我每天源源不絕的念頭、想法和資訊。我列出這些工具的目的,不是要你照單全收,而是希望你能從中學習或採用部分方法,進而發展出一套適合你自己的整理系統。 為什麼整理術因人而異? 沒有人天生就懂得整理,整理概念靠後天習得。如同世上所有學習而來的東西,學習方式因人而異,整理術也不例外。以游泳為例,要學會仰式或蝶式,你得學習一些通用原則。然而,大多時候,你必須用自己的方式做出指定動作。你划水的姿勢絕不可能跟別人一模一樣,因為每個人的體型不同,連使用特定肌肉的力量也有差別。 所以,整理術不是每個人都一樣,也不該如此。當然,對多數人和多數情況而言,有些基本的整理方針可遵循,像是寫待辦事項表單、隨身攜帶小筆記本、把東西放在固定位置,並記得這些地方在哪兒等等。然而,只有這樣,還稱不上是完整的整理。 依我個人淺見,這種「以為人人都適用同一套整理法則」的想法,實在是十足的「泰勒風格」。若你是台機器或幻想成為一台機器,也就罷了。但你明明就是個有血有肉的人,你需要的是一套考量到人性與個人差異的整理原則。舉例來說,罹患失讀症的我,從小在學習上就必須比別人多下工夫,舉凡回家功課、文具、筆記等隨身攜帶的物品,我都得大費心思去記得它們放在哪兒。做好整理對我這樣的學生尤其重要,因為我得把每一分腦力專注在課業上,不容浪費。很不幸的,傳統的整理原則沒有一個適用於失讀症學童,於是我只好自己去發展。 念中學時,我開始用活頁收納夾(若你也在1980年代念中學,你會知道我說的是什麼),那是一個三孔資料夾,裡頭有數個文書夾和標籤分類夾,外頭由魔鬼粘固定,方便開閤。收納夾裡還有個夾鏈塑膠袋,我會把鉛筆等文具放在裡面。 收納夾對我幫助很大,我可把學校的東西都歸在一處統一管理,這也是當時流行的整理概念。有了它,我才能把腦力專注在必要的地方:我的課業。我好愛我的收納夾,直到那個悲慘的日子來臨。自那天起,打死我也不再用這種張三李四都通用的整理方法了。 中學時,我戴著眼鏡、體重不到四十公斤,是個典型的書呆子。當時上生物課,我坐在一位暗戀許久的金髮美女同學旁邊。有回上課,我把鉛筆放回活頁收納夾的夾鍵塑膠袋裡,她看了一眼,開始竊笑。更慘的是,她還轉過去對著她好友咬耳朵,還故意提高音量說:「他那個放鉛筆的玩意真是俗斃了。」 由於實在太丟臉了,我從那一刻起就不再使用活頁收納夾、和我那個「俗斃的鉛筆玩意」。就這樣,好不容易才進步一點的整理成效赫然終止。在那當下,我認知到傳統的整理方法對我不可能有任何用處。但我並未因此放棄,隨著年齡增長,我逐漸發展出適用於自己的整理系統,不但可廣泛應用,在特定資料的組織整理上也非常有效(我指的是資料的過濾,到第7章會再詳述)。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富比士》、Google企業事業部門總裁、整理術暢銷作家大力推薦 “本書有著破天荒的獨創見解,……能指引你找到解決之道,又能兼顧個人獨特性。書中呈現出作者的智慧與客觀看法,且涵蓋非常多實用的建議。 ”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摩根斯坦(Julie Morgenstern) “本書可說是個奇蹟。對於活在資訊爆炸時代裡,總是讓時間追著跑的現代人來說,作者透過幾個簡單步驟,就能幫助我們重拾自信與動力。” ——《富比士》主編哈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