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的智慧

出版时间:2010/09/24  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米勒  页数:334  译者:林俊宏  
Tag标签:无  

前言

  遇上難題找專家  ──米勒  不久之前,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碰上一道難題:究竟要不要放棄公司長久以來免劃位、不對號入座的政策?  西南航空是當時唯一採用免劃位政策的大型航空公司,乘客要到登機的時候,再自由選擇座位。這項傳統已經維持了三十四年,而西南航空也因為這項獨樹一格的策略而深感自豪。此外,西南航空的規模在世界各大航空公司中名列前茅,或許有部分也得歸功於公司的獨特文化——別忘了,西南航空也是率先鼓勵空服員值勤時講笑話的公司。  然而,近來有一些乘客(特別是商務旅客)開始向西南航空抱怨,覺得這種得和別人爭個你死我活的登機方式實在太累人了。像是如果想坐到好位子,乘客就得提前好幾個小時到機場,事先卡好排隊登機的位置;或是得先上西南航空的線上預約系統,在登機前一天印出登機文件。  有些人表示,這種流程讓他們覺得自己比較像農場裡的牲畜,而不是受服務的顧客。而在競爭激烈的航空市場裡,這的確是個問題。因此,西南航空決定正式好好討論一下:如果劃位入座確實能讓乘客更加滿意,就考慮改變政策。  事實顯示,這個問題遠遠沒有表面看來那樣簡單。像是一旦改採劃位入座,對西南航空的登機所需時間會有什麼影響,其實沒人清楚。過去,西南航空一直以登機快速而引以為榮。如果劃位入座能讓登機更快,改變也就有其道理,但如果反而拖慢了登機速度,就說不過去了。  事實上,登機速度有一部分是受登機方式影響,像是要讓機尾乘客先入座,再逐漸向前;還是要讓機首乘客先入座,再逐漸向後?是不是要先讓靠窗的乘客入座,再輪到中間座位,最後才讓靠走道的乘客入座?又是不是要分區入座呢?每一種方式都有其優缺點,所需時間也都不同。有這麼多不同的變數,西南航空究竟該怎麼決定?  讓螞蟻來模擬登機  對於西南航空的分析師勞森(Doug Lawson)來說,答案再明顯不過了:想知道劃位入座究竟會不會比較快,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電腦模擬乘客登機,把所有模式一一試過。其他航空公司在過去這些年來都多少做過類似的事,但勞森的計畫別具新意:他的模擬程式是以螞蟻的行為做為基礎。  勞森表示:「螞蟻很符合這項研究的需求,因為乘客登機的時候,是大批湧入一個狹小的空間、彼此互動,而且每個人都有任務要完成(也就是找到座位),同時必須應付目標一致的他人。就某些程度而言,登機根本就是個典型的生物問題。」  勞森的數位螞蟻就像真的螞蟻一樣,遵守著一些簡單的規則。他說:「每隻數位螞蟻都可以爬上登機坡道,在飛機裡自由走動。模擬免劃位入座的時候,我們依據真實的乘客資料,讓每隻螞蟻都有心中理想的座位,牠們進了機門後,就會評估整體情勢,想說『嘿,那個位子沒人坐,讓我瞧瞧能不能去坐那裡』。」  勞森接著說:「如果走道當時是淨空的,螞蟻就會爬過走道、抵達該排,然後坐下。如果有其他螞蟻擋路,數位螞蟻會稍待幾秒鐘,或是向擋路的螞蟻借個過。」在勞森還沒設計這個「稍待」的規則之前,模擬的結果多次形成大亂。他說:「我們試著讓這些螞蟻走下坡道,結果牠們推推擠擠、互不相讓,整架飛機秩序大亂,所以我們不得不調整一下。」  等到所有螞蟻都就座,模擬程式就結束計時,而各種登機方式所需的時間,就可以從模擬結果來互相比較。西南航空全機隊都採用波音七三七客機,不需要擔心機型不同的影響,因此更容易以實際登機情形來校準勞森的模擬程式。  為此,西南航空還安排了一整天的時間,以一架真實的飛機和全數機組人員來實際驗證。在反覆模擬、測試各種登機方式後,勞森的結論是,免劃位入座相對上較快,但有些時候,劃位入座也可能更省時——只不過,就算省時也頂多是一兩分鐘的差別。因此光就這一點,並不足以構成讓西南航空改變政策的理由。  勞森表示:「我們有很多忠實顧客就是喜歡那種走上飛機,到處都可以坐的感覺。他們覺得這就是我們公司品牌的一部分,也不想看到有任何改變。」  因此,西南航空決定不捨棄免劃位入座的做法,而是研究如何改變在登機門前的排隊方式。他們想,如果真正的問題是在於乘客懶得去搶排隊位置,何不讓乘客在報到的時候就排好位置,省得之後再來煩惱?  這麼一來,座位仍然是遵守先到先選的規則,只是排隊順序在報到時便已排定,而且還可以網路報到。採取這種方式,乘客就不需要提前好幾個小時到機場來占位,而且仍然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座位了。  當然,就像勞森說的,「只要別坐到別人大腿上就行了。」於是,美國西南航空從二○○七年年底開始,採用這套新做法。  蜂群、蟻群懂什麼?  究竟,西南航空可以從螞蟻身上學到什麼?螞蟻和飛機又有什麼相通之處?這些問題的解答,可以歸納為一種奇妙的現象,我稱為有智慧的群體(smart swarm,以下簡稱智群)。  這種現象在生物界可能已發展了數百萬年。像是在沙漠中的蟻群,牠們身處變化莫測的環境,總是能知道每天早上該派多少螞蟻做哪些事;而森林中的一窩蜜蜂,則是發展出萬無一失的系統,能選到對的樹來做為新的築巢地點,而不會因意見不合而發生衝突。  又如在加勒比海裡,可能由數千條魚所組成的魚群,就是能找到方法來精準協調彼此的行動,並且在一瞬間同時改變游動的方向,整群魚彷彿化身為一條銀光閃閃的生物。還有北美馴鹿群,在北極海沿岸的平原進行大遷徙時,即便其中大多數成員根本不知道路線為何,也肯定會到達預定繁衍下一代的新棲地。  簡而言之,智群的定義,就是這一群個體能對彼此及環境做出回應,形成具有力量的群體,以共同面對各種不確定性、複雜的情境,以及種種改變。  蟻群天生能巧妙的將一個大問題分成幾千個小問題來各個擊破,勞森也由此得到靈感,將這種「群體智慧」運用到他的虛擬螞蟻上,並且稱之為「具有認知能力的移動物體」。雖然這種虛擬昆蟲的模擬已經過相當簡化,卻能夠捕捉到真實蟻群的實用智慧。  勞森在西南航空的總部工作,公司位於德州的達拉斯,他說:「在德州這裡,就有很多種不同的螞蟻,像是德州中部的切葉蟻,具有奇妙到難以想像的社會結構。」這種切葉蟻(學名為Atta texana)會組成生產線,合力種植及採收一種真菌,供蟻群食用。  如同生物學家威爾森(E. O. Wilson)和霍德伯勒(Bert Holldobler)在著作《超生物體》(The Superorganism)之中的描述,在切葉蟻生產線的起頭,有一批技巧精湛的工蟻會將葉子從樹上或樹叢裡切下,帶回巢中。巢中則有另一批體型較小的螞蟻接手,將葉片囓成小片,再交給第三批螞蟻。  第三批螞蟻體型更小,牠們將葉子碎片嚼成葉漿後,再塑成丸狀。而體型又更小的第四批螞蟻,則是將真菌株一一植入成堆的丸中,於是完成了切葉蟻的地下苗圃。最後,一批體型最小的螞蟻,會投注牠們全部的關愛來照顧這些真菌,移除不要的孢子。如威爾森所言:「這就是牠們的生產流程。」  每個切葉蟻巢穴裡,有數百萬隻工蟻,牠們每年收集的植物葉片可能重達半噸,由此可見這些小螞蟻團結合作的力量。  切葉蟻這種團結合作的能力,需要透過一種經由化學物質協調的複雜溝通系統,讓蟻群集體行動,並且完成遠遠超出單一個體的能力所及的事情;這也正是為何威爾森和霍德伯勒,會將這種蟻群稱為「超生物體」。他們表示:「在現代的昆蟲社群身上,還有很多可供我們學習之處。」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難以置信。看看這些螞蟻、蜜蜂、白蟻,牠們究竟懂些什麼我們不懂的?美國西南航空的年營業額高達一百一十億美元,連這種大型航空公司都解決不了的難題,這些微不足道的小生物,難道真能提供解答?要是螞蟻真有那麼聰明,怎麼不是牠們坐著波音七三七,在天上飛來飛去呢?  真相在於,這些螞蟻和類似的生物,一直拚命在處理著數百萬年來最困難的問題:這個星期的食物量,足以餵飽整個族群了嗎?在哪裡能找到食物?要派出幾隻工蜂,才夠蓋好一座蜂巢?今年族群遷移的時候,天氣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生物回應這些生存挑戰的方式,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已形成一種獨特的群體行為,不僅靈活、適應力強,而且十分可靠。  這種由智群所得出的原則,如果寫成數學公式,將成為一項極有力的工具,幫助企業解決他們所面臨最複雜難解的問題。例如,協助製造業將製程最佳化;讓通信業者加速接通電話;幫助航空機械工程師,找出新飛機的問題;還能協助情報單位,監控這個危機四伏的世界。  群體智慧的奧祕  究竟,智群的運作祕訣是什麼?本書前三章,將追隨生物學家的腳步,深入現場,解開自然界群體行為的奧祕。研究者發現,社會性的昆蟲(例如螞蟻、蜜蜂、白蟻)會將問題分給許多個別的族群成員來解決,每個成員則都遵照自己所分配到的簡單指示來完成任務,但都不清楚問題的全貌為何。  在這當中,沒有哪個成員是最高的領導者,也沒有哪個成員會告訴其他成員該做什麼,而是團體中的個體會不斷以各種方式彼此互動、交流,直到出現某種模式,就像是到了某種動作或意義的臨界點,於是整個蟻群便動了起來,出發去尋找最近的種子堆;或是像整個鯡魚群一樣,同時做出反應,以閃避飢餓的海豹。  我們在第四章要討論的,則是個體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才能讓群體維持路線而不走偏。像是鳥群、魚群,或是北美馴鹿群,其中的個體之間其實沒有太密切的關係,於是群體的生存關鍵就在於群體行為和個體利益之間的平衡技巧。而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也與動物相去不遠,我們也常常得處理同樣的兩難——要彼此合作、但也想得到個人利益,要做對大眾有益的事、但也想多照顧自己和家人。  當然,並不是所有動物群體都能稱得上智群,而且群體行為也有其黑暗面。在第五章,我們就要來談談科學家對蝗蟲的研究發現,並解釋何以一群溫和的蚱蜢,會忽然變成貪得無饜的蝗蟲,引發嚴重的災害。想知道人類的本能直覺會怎樣釀禍,我們也會看看前人在沙烏地阿拉伯的研究,了解穆斯林前往朝聖的途中,所爆發的大規模群眾慘劇,以及要如何避免這種事情再次發生。  向真正的專家請益  有智慧的群體和愚蠢的群體究竟有何不同?是什麼原因,讓一群原本快快樂樂的慶祝群眾搖身一變、成為一群暴徒?原因簡單說來,就是智群能用集體的力量,來篩選各種難以勝數的可能解決方案,而暴徒則是釋放了群體中混亂的力量,而自食惡果。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了解究竟智群如何運作,以及要怎樣控制這種力量。  現代社會日趨複雜,相關的問題也深深困擾著我們——不確定性、複雜性、易變性、資訊爆炸、太多即時意見等待回應與處理、太多決策糾纏不清。無論我們是否有所體會,人類的世界也有種種集體現象造成的難題,讓人失去信心,不知如何領導公司、社會或家庭。  這些挑戰已近在眼前,我們都該做好準備。這本書中將要呈獻給各位的,就是最好的準備方式——請教專家,而真正的專家絕非電視名嘴,而是在草間、湖中、樹上的自然生物。  

内容概要

  螞蟻天生懂得將問題各個擊破;蜂群簡直是組織決策的專家;  白蟻群的危機處理能力讓牠們的家園固若金湯;  飛鳥則深諳危急時刻的生存之道……  這些野地裡的生物或許稱不上有什麼高等智慧,然而牠們各自身懷的絕技,  卻激發了管理經營者、電腦科學家、人工智慧研究者無數的靈感,  為許多錯綜複雜的難題找到解答——  - 年營業額高達一百一十億美元的西南航空公司,為了是否改變劃位策略,竟要向螞蟻求教?  - 波音公司有史以來最受矚目的「夢幻客機」計畫遭遇瓶頸時,得先思考蜜蜂的決策機制?  - 如果美國的電力系統能像白蟻的「智慧型蟻丘」,損失超過911恐怖攻擊事件的2003年北美大停電,就可能避免?  - 電影「魔戒」裡史詩般的經典決戰場面,仿效鳥群、以電腦動畫創造出的  數萬名戰士,全都像真人一樣能看、能聽、會自己決定如何行動?  蟻群、蜂群、鳥群可說是自然界的超級團隊,牠們沒有管理者、也不需要領導人,  只要遵循簡單的法則,就能完成許多不可思議的複雜任務。  數億年的演化淬煉,讓牠們發展出各種絕妙策略、使牠們成為有智慧的群體,  師法大自然中各種動物系智慧,我們也將更能適應這瞬息萬變的世界!

作者简介

  米勒(Peter Miller)  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資深編輯,投身寫作與編輯工作超過25年。目前與妻子居住在維吉尼亞州的雷斯頓。

书籍目录

序言 遇上難題找專家 第1章 跟蟻群學應變力是誰在帶頭? / 牠們並不聰明 / 祕訣就在「自我組織」 / 推銷員問題 / 蟻群演算法 / 綠野仙蹤 / 西洋跳棋的啟發 第2章 向一窩蜂學做決策蜂群的明智抉擇 / 五個蜂箱的試驗 / 群眾的智慧 / 原始人的腦袋 / 啤酒遊戲 / 消防隊員與部落酋長 / 市鎮會議日 / 主席守則 / 跨越鴻溝的同性婚姻 第3章 跟白蟻群學危機處理連鎖效應 / 智慧型蟲蟲城堡 / 間諜情報百科 / 凱文貝肯的小世界 / 網路救災布告欄 第4章 向鳥群學團結一致鳥群、魚群、獸群的祕密 / 屋頂上的奇景 / 虛擬攻城大軍 / 機器人搜查隊 / 魚群的聰明把戲 / 請你跟我這樣做 / 與鹿共舞 第5章 從蝗蟲看群體的黑暗面集體失控的悲劇 / 非洲的變身怪醫 / 死亡之橋 / 平底鍋革命 結 語 做個聰明人 誌 謝 附 注 

章节摘录

  第1章  跟蟻群學應變力  是誰在帶頭?  新墨西哥州西南方的五五三號公路旁,奇里卡瓦山腳下,曾經是一大片遼闊的放牧場,而現在鐵絲圍籬圈住了其中的六十英畝地。幾年前,開發商計畫要將這附近土地重劃,還要興建便利商店。而史丹佛大學應生物學家戈登的要求,將這片地買下,好保留一小塊研究地點,不被染指。  二十多年來,戈登一直在這裡記錄著一群群紅收穫蟻(Pogonomyrmex barbatus)的生活史,看看牠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去了什麼地方,又如何在看似雜亂無章中展現效率。  五五○號蟻群的一天開始得很早。這個蟻窩位於場址東邊,約有一萬隻螞蟻。從黎明到上午十點左右,蟻窩會陸續派出一小群一小群的螞蟻,處理各式各樣的任務。第一批是巡邏蟻,在日出之前就可以看到牠們從蟻窩出入口一一探出頭來,在附近的環形土堆旁邊從容的繞著,就像是高爾夫球場的場地維護員檢查草皮一樣。  巡邏蟻會逐漸擴大巡邏範圍,當牠們離蟻窩入口愈來愈遠,就可能碰上附近蟻窩的巡邏蟻,而演變成一場戰鬥。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的生物學家葛林,也在這個場址進行研究,他說:「上個禮拜,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發現有一些覓食蟻的身上黏著其他螞蟻的頭,可見曾經爆發過一些小型的螞蟻戰爭。」  之後不久,蟻窩裡又冒出一群蟻丘維護蟻,出來和巡邏蟻作伴。蟻丘維護蟻都會帶著一點土、種子殼,或是其他從地下帶出來的垃圾。維護蟻和巡邏蟻不太一樣,牠們似乎完全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只想找個適當的地點、把身上的東西卸下,而且只要一找到,牠們就會立刻放下東西,掉頭回到蟻窩中。  接手上場的則是幾隻衛生蟻,牠們會跟在維護蟻後頭,收拾維護蟻丟下的東西。不過,衛生蟻其實並不是有意要做這些工作,葛林表示,如果仔細看看牠們究竟在做什麼,可能反而會覺得一頭霧水。  「我覺得衛生蟻很像我那十五個月大的女兒,把東西從A處帶到B處,然後再從B處撿起個什麼東西,帶到C處去。看起來毫無規則可循。」然而,如果我們將畫面快轉,就會看到蟻窩一側慢慢由土塊和垃圾形成土堆結構。葛林說:「所以最後我們發現,其實牠們是很有組織的。」  最後一批從蟻窩裡出來的是覓食蟻,數量遠遠多過前述的各個任務小組。牠們會如潮水般湧出,衝向蟻窩四周的高草叢,然後消失在整片的麻黃、合歡和蛇草之間。覓食蟻會順著矮樹叢下的路線,以蟻窩為中心向四周覓食,半徑可能廣達十八公尺。任何一隻覓食蟻要找到一顆種子,大概需要二十分鐘;只要一找到,牠就會撿起種子、打道回巢。 

媒体关注与评论

  睿智推薦  李仁芳 文建會副主委  林蒼生 統一企業集團總裁  許士軍 元智大學講座教授  戚樹誠 台大商研所教授  劉柏園 遊戲橘子創辦人  已經很久沒看到一本書,能讓我這麼興奮了,這本書不僅好讀、實用,更讓我愛不釋手!  ——Don Tapscott,《維基經濟學》作者  這本書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帶我們看進動物群體智慧中,最細微的關鍵;也難怪近來科學家都難以抗拒群體智慧的魅力。  ——Steven Strogatz,康乃爾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群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