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效應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Taleb, Nassim Nicholas  译者:林茂昌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所謂黑天鵝,是指看似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它具三大特性:不可預測性;衝擊力強大;以及,一旦發生之後,我們會編造出某種解釋,使它看起來不如實際上那麼隨機,而且更易於預測。Google的驚人成就就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九一一也是。作者認為,黑天鵝潛藏在幾乎每一件事的背後──從宗教之興起,到我們個人生活中的大小事件。
為什麼要等到事情發生之後,我們才認得出黑天鵝現象呢?部分的答案是,在應該注意普遍現象時,人們長久以來卻習慣注意特定事件。我們習慣注意已經知道的事情,卻一而再再而三忽略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因此,我們無法真正地評估機會;我們很容易將事情簡化、予以敘述、分類;而且我們不夠開放,沒能珍視那些能夠想像「不可能事物」的人。
多年來,作者一直在研究我們是怎樣欺騙自己,以為自己知道的比實際上知道的還多。我們總是只看到無足輕重的事情,而大的事件卻繼續在你我的驚嘆聲中出現,並形塑著這個世界。本書試圖解釋我們對於「我們所不知道的事物」所知道的一切。作者提出簡單得令人吃驚的技巧,協助讀者面對黑天鵝現象,並從這些意外的大事件獲益。
優雅、驚豔,且應用廣泛,《黑天鵝效應》將改變你的世界觀。塔雷伯是個極為有趣的作者,告訴我們許多慧黠、有點無禮,但很不一樣的故事。他博學多聞,從認知科學、到商學,到機率論。《黑天鵝效應》是劃時代之作──它本身就是黑天鵝事件。

作者简介

有時是隨筆作家,有時是經驗論者,有時是不說空話的交易員,他把一生都花在埋首研究幸運、不確定性、機率,和知識的問題上。塔雷伯生在黎巴嫩一個希臘正教的家庭裡。在他追求更具思考性,及更具他所謂「非交易」的目標之前,他是個衍生性商品交易員,為自己做,也為華爾街的公司操盤;也做過芝加哥的場內交易員。他擁有華頓學院(Wharton School)的企管碩士及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的博士學位。在從事交易期間,曾經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庫朗數學學院(Courant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教了七年的機率理論在風險管理之應用(兼職)。目前他暫時告別活躍的生活,到麻州大學安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擔任客座教授。他上一本書《隨機的致富陷阱》(Fooled by Randomness)為暢銷書,已經以二十種語言發行(甚至包括法文)。塔雷伯大多住在紐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黑天鵝效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首先翻译的非常烂,让人不忍直视,大概看完。事情分为极端斯坦和平均斯坦,人们往往看到极端斯坦好的极端,却忽略剩下的部分,其实剩下的不幸才是人生的主题。
      Don’t be like the ingrate who got a castle as a present and worried about the mildew in the bathroom.
      其实,对此的解决方案,作者的建议还是心理战,有点阿Q的感觉:“remember you are the black swan”
      Control our own life, don’t let those uncertainties disturb us, they are everywhere and unavoidable, so just ignore them, accept them and move forward on our own criterion.
      
  •      这本书前前后后拖了很久,电子版不便查找。在清明假期期间拜读完毕。笔锋尖锐直接,很有警示意义。生活中有许多偶然和机会,不可断章取义。对万事都要有客观的认知、合理怀疑。
       希望哪天还能再读此书。
      
      1.历史和社会不会爬行,只会跳跃。它们从一个断层跃上另一个断层,中间只有很少的摇摆。而我们喜欢相信那些我们能够预测的小的逐步演变。
      
      2.我们只关注从已观察到的事物中预先挑选出来的一部分,从它推及未观察到的部分:证实谬误。
      我们用那些符合我们对明星模式的偏好的故事欺骗自己:叙述错误。
      
      3.知识即使是准确的,也不总是产生适当的行为,因为我们习惯忘记我们所知道的,或者忘记如何正确对待知识,即使我们是专家。
      
      4.实际上,许多严重的心理失常都伴随着对环境失控的感觉,即无法为环境找到合理的原因。
      
      5.我们从重复中学习,但忽略了从未发生过的事件。不可重复的事件在发生之前是被忽略的,在发生之后则被过度估计(只是一时)。
      
      6.好消息首先是好消息,究竟有多好并不重要。因此,要过快乐的生活,你应该尽可能平均分配这些小的“积极影响”。大量一般的好消息比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更令人感到幸福。
      2014-4-7
      
  •      如何应对不可知的未来?书上可没有说这个。要从全书中寻求在混乱不确定繁杂的世界中平稳安详稳定不变的救命稻草,是不可能呢~!!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拥抱未知和不可预期,动荡和很多的意外。
      
       倒是有唯一不变的事情,那就是死亡。如果有事物正处于一段长时间的不变稳定中,接下来基本上将会是巨大的变化或者消亡。长久的稳定才是最脆弱的状态,而很多人会误以为是安全的状态。所以不要惧怕改变,那才是这个不可预期的世界能发展的原因。比如,电脑、手机、战争、金融危机......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发展。
      
       如果有统计学的基础,看一些章节(有一章节是专业读者章节)和专业术语的时候能更了解明白。比如钟形曲线、平均斯坦、高斯分布......不过现在欧美派的专家们都流行专业和文学并进,爱出书文笔好,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将专业的领域让位给伪科学、心灵派、养生堂。所以,就算是我这种完全把大学时期的概率论和统计学忘精光的普通读者还是看的懂。
      
       作者在书中表扬了《癌症—万病之王》并提到应该多向这类专业且文笔优秀的专业领域翘楚学习~看来要找来看看。
      
       作者用不少章节驳斥了MBA的投资组合计算方法,因为真正的风险和转机都是存在于不可计算的意外里面,比如,当年的SARS病毒带动了莱茵生物股价暴涨(\(^o^)/欧也!!这是我自己想到的例子,give me fine。)这可不是看曲线图用计算软件可以得到的结果。
      
       不过作者也可爱的想到了,如果大家都听他的关注意外事件随时应对变动,那MBA就可以停止授课了。但是我觉得上上课也无妨,可以提高辨识黑天鹅的能力,因为还有灰天鹅呢。以及增强应对黑天鹅的能力。
      
       书里教你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不被一些显性的披着概率统计的假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决策。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遇上马航意外一系列事件的时间点,马航意外是小概率事件,而这次事件会如何改变中马关系?东南亚关系?旅游市场?对外贸易?
  •     刚毕业的那年,有几个月时间空闲,闲着没事去一个小公司做了点咨询之类的工作,当时觉得干这些不用脑子的事,人都变傻了。现在觉得,正好相反,老在学校里呆着,不接触实际,人才会变傻。这是《黑天鹅》讲的道理。
      
      这本书著名到我一直不想看的地步,因为通常畅销书都不怎么样。这个逻辑恰是这本书批判的对象: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的。这本书确实好,信息量太大,脑子跟不上。再加上翻译得不是特别流畅,读着比较费劲。《黑天鹅》是一本满载智慧的书。书里的很多话可以代入我的亲身感受。显然作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个体经验的深入思考。这种书,书斋里的理论研究者写不出来。书里讲的很多故事恰是我最近在琢磨的事。比如,为什么那么多在校成绩好的人一事无成,而学业落后的人赚大钱甚至获得诺贝尔奖?这本书的解释是,因为学校知识的简化,即柏拉图式知识,使得好学生不会处理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从现实意义上讲,没学问的人更讲究科学性。
      
      按《黑天鹅》的理论,在科学、商业、文学艺术等领域,重要的成果都是意外产生的。就像旅游的时候,好风景都在路上。强化的应试教育,不会让孩子成功。大多数人在学校里的成绩跟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的相关性即使不为负,也很小。
  •     作者说其他人都是为了证实某件事情而去寻找证据,说这样的方法并不对,可是作者本身也是在通过举各种例子去证明自己的观点。黑天鹅事件的确存在,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或许只是提醒我不要忘记独立思考,不能被自己的大脑欺骗,要时刻保持思想开拓。至于如何去面对黑天鹅事件,作者并没有作太多的提议。其实我想即使作者提议了,我们也未必做到,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他很多时候也意识不到自己陷入被自己的大脑欺骗的境地。而且,很多黑天鹅事件根本无法预测,天灾人祸,说太多也没用,更别说在怎么应对这种不可预知的未来了。
      对于叙述谬误,我是非常同意的。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会过度解释,抛开黑天鹅事件,我们在生活里很多事情都喜欢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各种解释。之前我在快要毕业找工作步入社会的压力调节不过来,我害怕这种压力于是给了自己很多理由不去为以后的生活奋斗,躲在自己壳里不愿意出来,而自己并不承认。说都是因为失败太多对自己没有了信心,说因为自己很多年以来在家都是做姐姐总是什么都做得很好结果让现在的自己很累,可是又害怕让一直相信自己的亲人失望之类的。等我调节过来之后看到了书中的这个观点,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要总是给自己找理由。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自己以前以为是句废话,现在读了钱宾四先生的解释,联系自己读的塔勒布的书,才豁然开朗。知道自己“知”的界限所在,知道自己“知”的范围之外的是“不知”,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啊。黑天鹅也好,波普尔也好,所谓可证伪的道理,孔子居然早就简单说过了......一般的科学,就是提出 一个经验的假设和理论,然后不断的“证实”它,即一直看见白天鹅,就总结出天鹅是白的理论,随着看见白天鹅越来越多,这一理论不断自我强化和证实,直到出现了一直黑天鹅.....按孔子的话,这只能算是“知之为知之”的阶段.....只有出现了黑天鹅,出现了“不知”的情况,才算了解到了“知”的边界所在,才算真正的“知”。 古文中蕴藏的哲理真是太丰富了,简单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说透了多少人生道理,什么行为金融学,心理学不过如此;“庖丁解牛”早说了现在热炒的“一万小时的道理”且远为深邃和有意境。
  •     【古道视野】《黑天鹅》系列文章-01 如何把握黑天鹅事件的机会与风险
      一、黑天鹅事件的特点
      根据《黑天鹅》一书的定义,黑天鹅事件具有三大特点:
      
       * 意外性:预期之外,过去没有任何能够确定发生可能性的证据。
       *
       * 黑天鹅事件的意外性给人们带来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但同时“意外性”也给人们带来一种规避“黑天鹅事件带来问题”的解决途径:即,黑天鹅事件存在主观性,毫无疑问,意外性必然是对于主体的人而言的,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意外的,是黑天鹅,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则不是。就像书中提到的火鸡的例子,1000天的喂养与照顾“证明”了自身的安全,而第1001天被杀掉吃了,完全是一种黑天鹅事件,而对于主人来说则不然。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实现视角的转换(由火鸡转换为主人),实现对黑天鹅事件的识别?这里我们不探讨其可行性(后续文章会尝试探讨),仅探讨一种可能。
      
       * 黑天鹅事件很可能是稀有的、疯狂的、出乎意料的,它可能超出我们对可能性的理解。因此,接受各种可能,一旦当你预测到某个结论充满疯狂、颠覆性时,或许,它真的会发生。
      
       * 极大冲击性:产生极端的影响。
       *
       * 黑天鹅事件的影响是存在两方面的,既包括正面的影响,又包括负面的影响,当然这也是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出发来看的。比如对于电影、出版行业来说,某部电影、书籍的成功很多时候是黑天鹅的,这种黑天鹅对于电影和出版公司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正面的影响。而对于金融业等行业来说,黑天鹅事件很可能是负面的。因此,这里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有效借用正面影响,并放大正面影响;如何降低负面影响。
       * 同时,黑天鹅事件的正面影响往往需要时间来显现其影响,而负面的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与影响很可能迅速,或许原因在于毁灭比缔造要容易和迅速得多。
      
       * 解释为事后可预测:虽然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让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使它变得可解释和可预期。
       *
       * 对于其原因,作者总结了一系列的人性上的弱点,这些内容对于“从实践中总结学习”的角度来说,确实是值得关注的内容,后面也会专门从这个角度来专门论述,但是从黑天鹅事件本身来说,至少是从如何尝试发现黑天鹅事件(虽然作者强调其意外性或者是不可发现性)的角度来说意义不大,因此这里并不做展开论述。
      
      
      这里需要特殊说明的是,我在后文,及本系列的其他文章中存在一个偷换概念的地方,就是对于作者来说,黑天鹅事件的从定义上来说,就是不可预测的,同时对于作者来说,存在一个火鸡和主人之间的差异,即黑天鹅事件是对于火鸡来说的,而对于主人来说,由于它是可知的,它就不是黑天鹅事件。而在本文及本系列文章中的黑天鹅事件更多可以被认为是“具有极大冲击性、事后可解释”的事件,即即使从主人角度来说该事件不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具有意外性依旧属于我定义的“黑天鹅事件”范畴。(它不论如何都不可预测,我还研究啥啊!)
      二、未来是可预测的吗?
      作者给出一个经典的逻辑,即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如果我们能够预测到未来将被发现、发明的技术,那么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知道一切与该技术有关的前提条件与技术,而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一切,且你已经想要了某种未来的技术,那么意味着,你就可以发明出这种技术,这就已经不是预测而是发明了。从科学技术角度来说,这段话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但毕竟我自己不是搞科研的,我们生活或工作的大多数情况也并不涉及太多具体的科学技术内容,那么,对于某些事件来说,个人认为依旧是可以预测的,而且我们通常情况下所作的预测更多是一个类别的预测、模糊的预测,而非具体的预测。比如从技术角度,人们不可能一千年前预测到具体的一辆汽车是怎样的样子、技术上如何实现,但是并不妨碍人们可以预测到有一天人们可以不通过人力或牲畜的力量让车辆行走。同样,我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确切的知道在怎样的具体情况下经济危机会到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预测经济危机可能到来,并提前做出某些避险措施,甚至是投机性质的卖空而从经济危机中盈利。
      这里还要增加一小段内容,就是作者对物理科学、某些数学模型、经济学(好像尤其是计量经济学)在现实预测中的准确性持极其强烈的否定态度,对此,我持较大程度的肯定态度,因此不加论述,只是想说,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追求一种相对模糊的预测,而非通过数学模型等,争取得到一种非常精确的预测——对于黑天鹅事件来说。
      三、如何预测黑天鹅事件,以及具体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这个标题过大,乃至于我不敢去想,我相信我不可能在今天,仅仅通过阅读一本关于黑天鹅的书籍就可以做出这类预测,更加不要说准确性,我仅仅希望对读书过程中的某些内容加以整合与总结,并且作为后续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指导性意见或方向,作为后续不断完善的基础。
      从发生突然性与正负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别,首先琢磨一下积累时间较长的正面黑天鹅事件:对于积累时间较长的黑天鹅事件来说,是我们应该更多争取的对象,即这类事件可能给我们带来百倍千倍的收益,而且由于黑天鹅事件出现之前的时间足够长,也给了我们更多反应的机会。那么如何辨识黑天鹅事件?或者说预测黑天鹅事件?
      
       1. “火鸡到主人”的视角转换:
      
       * 【解释】按照前文的讨论,黑天鹅事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结论,即对于火鸡来说的黑天鹅事件,对于主人来说却未必。那么能否通过这种角色转换来实现对黑天鹅事件的有效识别?从本质上来说,这中间存在一个局限性问题,因为这里的“主人”是杀掉火鸡的人,即他本身是黑天鹅事件的实际操作者/引发者,而我们在探讨通过角色转换而实现黑天鹅事件有效识别问题时,我们更多是处在旁观者的角色,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这中间并非没有可研究的空间,我们可以按这种思路分为四类,分别为:火鸡、旁观者、主人。火鸡,我们不谈,这个其实与后文的内容更具相关性;主人,他是具体的操作者和引发者,毫无疑问,他是对杀掉火鸡这件事情是绝对知情的,但问题依旧存在,因为这并不代表他认识到这是一个黑天鹅事件,从主人的视角来说,杀掉火鸡是从一开始就计划好的,是毫无疑问的,是必然而自然的,是完全不值得注意的事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海南岛被列入国际旅游岛时,毫无疑问省政府有很多人参与了该政策的制定,并且提前知情,而该事件对于在海南拥有房产的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黑天鹅事件,但是绝不是每一个海南省政府的知情人都提前在海南买房了!这就意味着黑天鹅事件的引发者/操作者并没有有效抓住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这需要的是一种敏感性与多思考,尤其思考某些政策、规定、事务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机会。这也给第三类——旁观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就是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从本主题角度来说,按照目前的讨论来说,通过“角色转换”实现识别黑天鹅事件这一途径,基本上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仅存在如下可操作空间。
       * 【操作】对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信息等内容,多加思考与注意,它将带来何种影响?它将带来何种机会?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把握住这个机会?
      
      
      接下来,我们将自己视为旁观者或火鸡的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由于本类别主要讨论的是正面的黑天鹅事件,所以对于火鸡来说这个基本属于鸡犬升天那类,没有太多需要做的空间,等着就好。关键,还是作为旁观者如何观察、发现、把握黑天鹅机会。或许,我们可以从这样的逻辑来看待这件事情:首先是意识到哪些行业、领域可能出现黑天鹅事件,即可能出现黑天鹅事件的领域的共性特点为何;其次思考我们如何知道黑天鹅事件会/可能会发生,时间点为何,影响力为何;最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握机会,置身于正面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之中。
      
       1. 黑天鹅事件爆发领域的共性特点:
      
       * 报酬不受时间或付出劳动数量限制的行业,如影视、风险投资等。
       * 主要是两个特点:第一是非线性的世界,可以产生大事件的世界(极端斯坦);第二是复杂盈利,按照我个人对书中这个词语的理解,复杂盈利或许是指非二元的、概率性质的,比如有些问题是对错/是非的二元结论,而这里是指存在概率的、存在多种状态和多种结论的。
      
       2. 如何知晓黑天鹅事件会/可能会发生?时间点为何?影响力为何?
      
       * 摒弃精准预测
       *
       * 【解释】对于本结论的原因讨论,本文不做论述,可以说《黑天鹅》正本书都在不断论述这一话题……
       * 【解释】预测是人性上的一种习性,我们在下意识中就会去做判断与预测,我们无法做到不去预测!但我们可以不追求精准预测,尤其是在重大事项上的精准预测(巨大的盲目性!),而范围预测在很大程度上是可行的,或许这个也可以说是我一直称呼为“大势判断”式的预测。但即使做出大势判断的预测,依旧无法避免在趋势变化的速度上(更快或更慢)、在变化的程度上(更剧烈或更平缓,甚至剧烈到天翻地覆),以及变化带来的影响上的错误。我们要努力学会根据观点可能造成的损害而不是好听的程度辨别它们。
       * 【操作】减少预测,避免基于理论的预测,而努力成为自下而上、抛弃理论的经验主义者。(个人学习、思考、计划时都更加倾向于理论思考先于实际行动,或许这是需要修正的部分,不过也不必太过,后面几条也与此相关。)
       * 【操作】减少精准预测,增加大势判断,越是重大事务,越不要将其成败置于精准预测之上!
       * 【操作】远期盈利更难预测,近期或许尚可。
      
       * 信息获取的多与少
       *
       * 【解释1】作者认为你不知道的事情比知道的更有意义:因为黑天鹅事件来源于我们对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无知,因为我们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太当回事了。那么对应的解决方案是否就应该是尽量多的获取信息,并保持一种对信息的敏感?尤其结合前面“火鸡到主人”视角转换中提到的内容,作为旁观者如果获取了主人的某些信息,很可能会带来抓住黑天鹅事件的机会!OK!毫无疑问,结果就是尽力多获取信息,并保持敏感!
       * 【解释2】然后,作者又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当我们活动的信息越多时,我们就会形成越多的假设,结果很可能变得更加糟糕!因为我们会将随噪点视为信息,进而收到这些随机噪点的误导。而思维惯性导致了,当我们以噪点为基础形成了观点时,就很难接受与之相矛盾的后续信息,哪怕这些新的信息已经非常明显和明确的证明了之前观点的错误性。由于我们的选择性忽视与选择性重视,让我们对原有逻辑拥有了更强的自信,哪怕它是极端错误的。由此,我提出解决方案是,第一,或许我们应该适当减少信息的获取量;第二,我们应该努力保持警醒状态,随时反思之前做出的假设,并调整对事态的基础判断。
       * 【解释3】然后,我就迷惑了……不过,或许,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后面几个关键点一并思考与解决。
      
       * “证伪”思维
       *
       * 【解释】我们更可能知道什么论点是错误的,而不一定知道什么论点是正确的。例如黑天鹅出现之前我们认为天鹅是白的是正确的,但是当一只黑天鹅出现时,我们可以确切的知道前面的论点是错误的。因此,负面的证据更加接近真相。那么,在现实操作中,我们可以应用一种“证伪”的思维方式,即我们不要去确定一个假象,然后寻找证据去论证其可行——它往往被证实是可行的,因为我们会选择性重视或忽视某些证据。而应该反过来,我们建立一种假设、猜测或方案,然后不断寻找证实其错误的事例。在这件事情上,你身边的很多人都可以帮忙,毕竟,提出问题与疑问的人总是比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要多很多,现在,我们要开始感谢那些提出反对意见,甚至是故意找茬的人了。
       * 【操作】建立一个方案、猜想或假设(如黑天鹅事件或普通事件),然后忽视那些支持性证据并保有坚定的自信,不要妥协于满足自我膨胀的欲望(自信正是对抗这种欲望的最佳途径);寻找否定性证据(原因是否定性证据是绝对否定,支持型证据是局部性支持),突破一种心理定势:即所有的信息都是同等重要的,这不是一个线性世界——带来否定性信息的结论更重要,支持性的信息可能只是噪点。
       * 【操作】持存疑态度(以后专文论述)
       * 【操作】当并无方案、假设或猜想时,更多的获取信息,并保持对信息可能带来机会的敏感;建立方案等之后,关注否定性的信息,忽视支持性信息(其实忽略不掉)。尤其关注方案的潜在前提假设及其他基础条件的否定性证据,它们可能曾经是不言自明的,但现在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 【延伸阅读】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针对这种不对称性提出了一项重大理论,其基础是一种叫做“证伪”的方法(证明某事为错误),旨在区分科学与伪科学。
      
       * “试错”思维
       *
       * 【解释】就像“证伪”思维中提到的,我们需要不断用负面证据挑战自己的已有方案,那么自然需要反复尝试。反复尝试的意思是尝试许多次,虽然我们从心理上很难接受反复尝试(这意味着多次失败,承认小的失败是生活的必需。)用小比例的资金投资于积累时间较长的黑天鹅事件,多次冒着损失的风险去赌(这可能让你难过且难以接受,从人的感觉来说,多次小的损失要比一次大的损失更让人难受),从低概率、高收益中获利。把生活中美好的偶遇最大化,要让意外进入你的生活,因为你所不知道的、意外的往往是最可能带来黑天鹅的领域,当你拒绝一切意外时,只接受你认为正确的事情时(对于正确与否的判断往往与预测有关,这种预测又往往属于精准预测的范畴),也拒绝了无数正面可能的机会。
       * 【操作】多次尝试,突破心理上避免失败的局限及带来的沮丧,并在试错与失败中对方案、猜想与假设进行完善。
       * 【操作】拿出资金中的较小比例(如15%)裁成n份,将之投入到可能发生黑天鹅事件的领域中,突破多次损失带来的沮丧情绪,获得低概率、高收益的获利机会。
       * 【操作】尝试和接受不熟悉的、意外的事件,搜集黑天鹅事件的机会(如闲谈、聚会等),并在机会来临时敏感反应、用小投入抓住机会。
       * 【操作】更多的采取实验、试探、试错等具体操作来对原有方案、假设、猜想进行验证,而非单纯通过信息获取得出结论。
       * 【延伸阅读】个人观点来说,精益创业、精益生产的方法中有非常多的部分与此相关,其核心都在于尝试-失败-迅速修正等。
       * 【外延】试探。
      
      
       3. 如何把握机会,置身于正面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之下?
      
      
       1.
       * 小投入、低概率、高收益。
      
      
      
      对于积累时间较长的负面黑天鹅事件:
      
       1. 不可以预测灾难,但是可以预防灾难。
       2. 尽力规避该领域,尤其是重大资产。必须最谨慎地分析最极端黑天鹅事件发生的破坏性,并作最充分的预防,这是决定生死成败的大事。对于很多领域和负面黑天鹅事件来说,没有损失就是最大的盈利,远离这一区域是更佳的方式。
       3. 冗余
      
       * 【解释】防御性冗余尽管看上去效率低下,但可以保护你在困境下依靠充足的备件生存下去,如两个肺、两个肾等。对冗余的优化可能会伤害到你,因为过度优化可能会削弱生存能力、限制进化。
       * 【操作】我们无法认清未来,无法清楚的知道未来需要什么,因此不要过于追求效率和优化,保持部分冗余,可能它会让我们生存和进化得更好。
       * 【暂未整理,摘录原文】尊重时间和非说明性知识。对于第四象限中的一系列数据,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解释其特性。3. 避免低可能性盈利的预测——尽管对一般盈利没有必要。 很明显,来自远期事件的盈利更难预测。 4. 小心远期事件的“非典型性”。 没有经验的人有两种方法,分别叫做“方案分析”和“压力测试”——通常基于过去(或者基于“有意义”的理论)。然而(之前我阐述过如何做),过去的不足并不能说明将来的不足,因此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压力测试。同样,“预测市场”在这里并不起作用,因为赌注并不会保护不确定性的曝光。也许赌注对于二元选择有效,但在第四象限却起不到作用。 5. 注意红利发放的道德风险。 通过对第四象限中潜在风险的赌注而设定一系列的红利,然后再写一篇感谢信是最好的。这一点我们称之为道德风险论据。正是由于这一红利错配的存在,银行家才会旱涝保收,公司管理人员也是如此。7. 正面还是负面的黑天鹅?
       * 【操作】投资于它,获取利润,包括市场下跌时的卖空;也包括市场下跌时手握现金,开展并购投资(企业留存大量现金通常被视为资金利用率底下而受人反对)。
      
      
      
      对于突发事件导致的黑天鹅事件,理论上来说是很难预测的,或者说,就算可以预测,也很可能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对于这类事件,或许可以有三个解决方案:
      
       1. 类大数法则方案:之所以在大数法则的前面加上一个“类”字,是因为按照作者的观点,大数法则更多的是对线性世界起作用的,或者说钟形曲线适用的范围其作用。简单来说,保险行业如果允许你投保自己活到80岁或者100岁,是因为保险行业非常好的利用了大数法则,而对于人类寿命这一命题来说,这是线性分布的,即没有人活到1万岁。而对于现实世界的大多数情况来说,都是非线性的,因此大数法则存在较大适用性问题,比如10000个人年收入只有10万元,结果拿过来一个比尔盖茨加进来,年收入立刻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这里说的“类大数法则”的含义其实就是:更大的范围以求更加符合大数法则,加上运气,还有能力(说实话,这个是后加的)……多么扯蛋的结论啊!不过,现实世界中很多时候(包括人生的成功或者是企业的成功),确确实实需要一些运气,比如某些风险投资公司濒临倒闭,然后突然发现自己手里曾经买过Facebook一类的结果咸鱼翻身的故事。注意,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是:以黑天鹅事件成功的公司!
       2. 躲避该领域:这是我更加赞同的结论,即躲避该领域,按照作者的观点就是不要寻求那种“具有突破性质”的行业,比如努力当上娱乐明星、歌手,或许还包括部分风险投资、部分电影行业等。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通常会低估极端情况发生的可能,认为它们离我们很遥远。
       3. 事件发生后迅速反应,在灾难影响力扩散之前有所反应:这也算是一种理论上可行的操作模式,比如您在08年经济危机时第一时间了解到经济危机的出现,并且内心之中意识到这是一个黑天鹅事件,并且意识到其足够庞大的影响,那么理论上,是可以在美国或全球其他范围内采取卖空交易的方式获取利润的,而对此,毫无疑问金融是最佳的获利途径(或许我应该关注一下全球都有哪些金融卖空机会)。
      
      最后当我们将这一切整理、思考、分析之后,得出了上述结论,当然,是在理论上,然后我不由自主的注意到该书作者提出的建议:避免基于理论的预测,而努力成为自下而上、抛弃理论的经验主义者……
      
      不知如何理解,尤其是如何操作
      
       * 【预测】银行业集中的加剧似乎有减少金融危机的作用,但会使金融危机更具全球性,给我们带来非常严重的打击。我们将面临更少但更严重的危机。事件越稀有,我们越不了解它发生的可能性。网络是一系列被称为节点的元素的集合,节点之间以某种方式相连。网络的如下特点:网络在一些节点出现集中,使它们成为中心连接点。网络有一种固有特性,使之组织为极为集中化的结构:有些节点获得大量连接,余下的很少被连接。这些连接的分布有一种突破性的结构。这似乎能使网络更牢固:对网络大部分局部的攻击不会带来大的影响,因为它们很可能击中很少被连接的节点。但这也使网络更易受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但银行所处的情况比互联网糟糕得多!金融业没有明显的长尾!(越是没有长尾的行业,当黑天鹅事件发生时,影响越大)虽然发生不可预测的大离差的可能性很小,但我们不能把它们当做意外而置之不理,因为它们的累积影响如此强大。它把意外当做起点,把平均水平当做附属问题。许多人接受我的黑天鹅思想,但无法把它贯彻到最后的结论,也就是你不可能只使用一种叫做标准差(还称之为“风险”)的东西衡量随机性;你不能期待对不确定性的特点做简单总结。要把黑天鹅思想贯彻到底,你需要勇气、努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彻底理解随机性的愿望。它还需要你不把别人的观点奉若神明。灰天鹅是可以模型化的极端事件,而黑天鹅是未知的未知。复杂性理论应该让我们对现实的精确模型持更加怀疑的态度。它不会让所有天鹅变白,这是可以预料的:它把它们变灰,而且只变灰。分形随机性是减少意外事件的一种方式,它使有些黑天鹅变得更明显,使我们意识到它们的影响,把它们变成灰色。但分形随机性不能产生准确的答案,它的好处在于如下几点:如果你知道股市可能崩盘,像美国1987年那样,那么这一事件就不是黑天鹅;如果你使用指数为3的分形分布,1987年的崩盘就不是意外;如果你知道生物科技公司能够研制出一种超级轰动的药物,比历史上的所有药物都轰动,那么它就不是黑天鹅,假如这一药物真的出现,你也不会感到意外。曼德尔布罗特的分形理论。有些黑天鹅现象发生是因为我们忽视了随机性的来源,有的是因为我们高估了分形指数。灰天鹅是可以模型化的极端事件,黑天鹅则是未知的未知。曼德尔布罗特研究灰天鹅,我研究黑天鹅。所以曼德尔布罗特驯服了我的许多黑天鹅,但不是全部,不是完全驯服。但他用他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线希望,一种思考不确定性问题的方式。曼德尔布罗特的随机理论比传统统计学易懂得多。假如你是新入行的,就不要依赖老的理论工具,也不要对确定性有很高的期望。
       * 【预测】我可以通过保护我的投资组合不受大的损失来避免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于是,为了消除对随机性的依赖,我专注于复杂金融工具的技术缺陷,以及在不受稀有事件影响的情况下利用这些机会,并且抢在我的竞争者提高技术从而使这些机会消失之前。后来,我发现了更为容易(也更不受随机性控制的)地保护大投资组合不受黑天鹅现象影响的类似保险的业务。
      
      古道视野:http://www.GudaoVision.com/
  •     《黑天鹅》第十四章中的一段话激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点点浅陋的思考罢了。
      -------------------------------背景分割线-------------------------------------------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动物学开始谈起或者讨论。
      试想实际生存在非洲草原上的狮群,是否总有头狮(狮王)的存在呢,四否由他来带领种群争夺领地,猎取食物,维系种群的繁衍?
      在森林中的猴群,是否也会有一只猴王呢
      嗯、大多数群众如此。
      这项”王“也变是种群的核心枢纽、”节点“。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由各个”节点“组成,同样,人类社会也由”节点“构成的网络组成。如”关系“”电网“等等。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中总存在”关键节点“。大多数事物围绕一个事物运行。如”核心人物“”中转站“
       (二)
      我在想,人是否在本性上就有寻找归属感,寻找制度保护,寻找安全己域的本能呢?
       假设这一点是正确的。
       在一个社会,一个产业,一个部落,一个领域,一个国家,以个公司还在很原始很初级阶段时,多数人(原始社会)没有系统的思想,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所谓的方法论。这时总会出现在具有智力天赋,拥有智力认知的人,这些人能运用自己的智力优势去思考和认知。通过独立的思维引导,顺利成为这个部落的领袖,之后,这部分人将有拥有支配的公允的特权,拥有大多素人无法拥有的资源(如粮食、配偶等)。以这种公允的权利对这个部落进行设计、安排。让这个起初混乱的群体变的有制度、有秩序。这样之后群体中每一个人都在新生成的秩序中得到一种安全感(类似于《身份的焦虑》中英国贵族平民分化的描叙)。至此。形成了两个方阵,两种力量,并达到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
      图1: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175703094/#image
      PS:先天的优势包括智力、体格等
      
      随群体内部普通个体的生长、发展以及对”领袖“赢者通吃”常态和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现象出现的反抗。两种力量和谐状态打破。斗争出现,下层力量足够强大时,顶层做出让步。
      (如:议会制、董事会制、三省六部制)
      (互联网由单头→ 寡头→ 多头的转变等)
      图2: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175703096/#image
      
      上下层在发展中由和谐到斗争进行不停的博弈。
      例如:中国微博以及中国民众力量的发展,使民间与顶层开始出现新的一轮博弈。
      
      由“核心节点”与“领袖人物”两本分演变的过程来看似乎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一个社会、产业由原始初级不断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领袖之后的领袖让步(大V轰榻),必然出现多头领袖、精英社会、上下层力量在不断的博弈中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     罗斯福在面对法西斯席卷全球摧毁一切的力量时,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们所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当我们不再感到恐惧,理性看待生活中的风险,会真正赞同罗斯福的这句话。
      1.可能是这本书写成的时间原因,开篇第一章就写了金融风暴,从这里又引出了理财产品的复杂不便。这些从人们最关心的经济方面说明了风险的威胁。
      2.风险无处不在,我们对于风险是如何对其加以判断的呢?对待风险,我们从远古祖先遗传了“先靠情感判断,再由理智审批”的方式。同时情感与理智的关系由严格遵循了锚定法则,情感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理性判断。
      3.而影响情感判断的理论通过典型事物法则、例证法则、好坏法则、数字盲等表现出来,事实证明了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动物,至少是部分理性动物,但实际上我们理性受情感的控制程度大到无法想象。这也是恐惧风险的一大原因。
      4.客观来说,随着科学知识大爆炸,人的知识仍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大范围的从众。而且从众又会深化为群体消极化,即一群持有同样观点的人在一起会得出更为极端的结论。这将造成社会大范围的恐惧心理。
      5.另一个引起对风险的恐惧的是媒体作用。媒体乐于播报引人注目的新闻,并且他们明白怎样利用人对数字的冷漠、对情感的依从来改变报道形式,甚至随意使用有或没有意义的统计数据。这一点有一定的意义,就像是我们的远古祖先在采猎时引得他们抬起头来查看周围威胁的一声狮吼。但也有很大的危害:他们引起了社会螺旋式的恐慌心理,也给恐怖营销以启发,无论是商品上还是政治上。
      6.随着一步步深入的分析,我们渐渐学会了理性看待风险的方法。地震后马上购买地震保险是最亏的;癌症并没有想象中的越来越普遍;环保人士的过度热情并没有那么必要;特别是恐怖主义。
      我在看这本书是昆明刚刚发生了恐怖袭击,马来西亚航班被恐怖分子劫持的猜测也正烈。与美国的911事件类似,民众都存在着对恐怖袭击的恐惧。然而当我们拒绝了感情的蛮横判断请理智来做个分析,会发现,恐怖分子发起有效袭击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恰好的显示了他们的弱小。至于他们的目标:政治目标不用说是天方夜谭,战术目标的报复、名誉、反应,两个都是由我们,即受众来决定。对恐怖袭击感到恐惧,甚至被他干扰了正常生活,正实现了恐怖分子的目标。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打击恐怖分子的政策也成了政治角力的一大部分。我们怎么能让恐怖分子参与我们的民主我们的政治?
      
      
      本书带给我们的价值是,让我们进一步学会理性思考,减少因不理性的恐惧造成的傻事,避免情感上的恐慌,避免无谓的资源浪费。尤其避免这恐惧被他人利用于满足自身经济政治利益。从而更清晰有力地走向不可知的未来。
      让我们明白,我们实际上活在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而不哀叹世风日下社会败坏,不担心人类走向灭亡走向末日。
      
      
      但本书能消除所有的恐惧吗?
      不能。
      情感的力量是人类几千年来进化出来的,它的强大不是轻易就能战胜的,因此我们还是追求Simon所说的有限理性就够了。
      另外,在一些其他国家如中国,人口压力带来的竞争压力,使得这一代人对未来的恐惧仍然存在,甚至造成了相当大的焦虑困扰不安与痛苦。怎样让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然面对未来不露惧色,是我们重要的一个话题。我急切的希望找到答案。
      我们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希望这句话带给我们力量。
      
  •      我最开始读这本书是想着装逼来着,这本书老早就出来了,我读的文章里“黑天鹅”这个词此起彼伏,仿佛是一把通往新境界的钥匙。后来在知乎上看到了有人聊Taleb,把神秘伟大智慧的气氛渲染的足足的,正好我暑期没什么事,来吧!就硬着头皮上了中文版的。
       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世界是复杂和无法预测的”、“人类是一种理性有限、充满认知偏见的愚蠢生物”、“经济学界就是一群误解高斯分布曲线的SB”,我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这么高纯度的灌顶了,自然是高潮不断,欢喜无限。更重要的是,我开始认识到人大脑的缺陷,开始读《决策与判断》等认知心理学的书。
       有一段时间我都很迷《黑天鹅》的思想,自认明白了这等高等级的思想,就跟有辆法拉利似的,让人生闪闪发光。和学经济学的同学一起吃饭时,我就恬不知耻的把《黑天鹅》抛了出来,问他投行的交易员们是怎么看待的。虽然他最后也承认,《黑天鹅》对于经济学界而言确实是一次很大的震动,但他也向我普及了半天交易员到底是如何看待和解析这个市场的。
       自从那次之后,我就开始反思,我读了这本书,实际上到底收获了什么知识呢?是的,我知道了世界是复杂的,人类是理性有限和充满认知偏见的,经济学是非科学的,但那又怎样?《黑天鹅》卖了成千上万本,这等思想早就烂大街了。读了这本书,到底能带给我什么?
       所以我现在开始照着刘未鹏的书单看《决策与判断》了,你看看他的书单就明白,面临这个复杂的世界,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
      
      
  •     不知道讲的是什么,
      
      反正不会好看。
      
      庆幸没有买,
      
      对中信出版社刷评价的行为感到失望,
      
      以后可能会避开这个出版社了。
      
      副标题看上去像是很大的题材,
      
      估计作者会被自己的逻辑绕进去吧。
      
  •      不知究于翻译者还是作者的原因,抑或是我理解力的太差,个人觉得内容略显凌乱了,限于后面大半都只做扫瞄阅读完的,感觉全书主旨似乎以一篇文章便可阐述得清楚了,何苦折腾这么大本。
       至于个中意义,不想多说了,借用钱先生的一段话来做结尾,大家自可各当各的哈姆雷特去。
       “人类在知其所知之同时,必须知在其所知之外围,尚有一不可知。所知有限,不可知无限,而有限必包络于无限中,此亦是一真理。
       人类求真理,必当还就人类本身之有限可知中求之,而同时又必知人类本身所知之永远是有限。而此有限之外,永远有一无限不可知者包络之。人类必知在此无限不可知之大包围中,如何站稳在一有限可知之中心立场,而又能不断活泼移动,以自在游行于其四围之无限不可知中。而遂使其有限可知,亦若一无限。而两者能融成为一体。此殆为人类求知之唯一当循之正道。”
       终了,人生虽常讲“命运无常”,大概终还有一”冥冥定数“吧。
  •     黑天鹅的最大贡献在于, 作者以更加辩证的角度,证明很多逻辑思维方式与传统习惯的错误性。他甚至推翻自己以前的论点。告诉人们,没有任何事是绝对正确的,随机性远远打破传统因果关系。
      黑天鹅是一本严谨而又理性的书,塔勒布的话值得深思:我们虽然无法避免随机性,但我们可以学着接受他。
  •     这是颠覆一遍我对概率、统计概念的书,这不仅仅是经济学人看的书,适合一切学科人看。高斯分布、大数定理、泊松分布就好比人生的思维定势、父母的安排、刻板的印象。而往往一切决定性的关键都是那只BLACK SWAN。从众是这个年代人最容易做的一件事,而黑天鹅告诉你了一个真理,从众没有好处,往往会将你带入另一个思维谬误的陷阱里。学会思考,学会预警,学会怀疑,很有必要。
  •     《黑天鹅》是部心理惊悚片,娜塔丽·波特曼在这部电影中贡献了出色的表演,并且一举夺得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在这部电影里,“黑天鹅”象征着人性的黑暗面,这当然是个不错的点子,也是个可以大聊特聊的话题。
      
      不过,本文的重点不在这里,《黑天鹅》除了是一部电影,同时也是美国畅销书作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著名作品,书封条形码上方的上架建议写的是:经济/管理,和上面谈到的电影没半毛钱关系,甚至和文学和艺术都没有关系,它所关注的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主题: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作者花了十八章26万字所要讨论的是一个我们经常涉及但很少研究的东西: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黑天鹅。
      
      关于黑天鹅,作者一开头便讲了一个故事: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以前,欧洲所有人都确信天鹅全部是白色的,这是牢不可破的信念,因为它似乎在经验中得到了完全的证实。澳大利亚黑天鹅的发现,显示出我们通过观察或经验获得的知识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和脆弱性。仅仅一次观察就可以颠覆上千年来对白天鹅的数百万次确定性观察中得出的结论。
      
      简而言之,“黑天鹅”指的是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稀有性、冲击性、事后可预测性。
      
      发现黑天鹅,你会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再简单一点说,黑天鹅事件就是那些你怎么想怎么预测都想不到会发生的事情,它一旦发生之后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个时候你再回头去看,会发现它是有道理的,并非无缘无故。
      
      这真的很抽象,我们怎么能了解我们根本不知道的东西呢,如果我们对此完全没有一点概念,又该如何谈论它呢。举个栗子,911,在911发生之前没有哪个美国人会担心世贸大楼会被恐怖袭击,但是这件事情却就这么发生了,而且影响巨大,之后,各种反恐部署一一安排好,各种分析报告出炉,但是,谁也无法预测这样的恐怖袭击是否还会发生,在哪发生。
      
      用一种文学化的描述,黑天鹅事件在隐形的世界里慢慢发展,我们完全看不到,等到它酝酿的差不多了,发生了,则会突然现形,就像怪兽片里突然出现的打怪兽一样。而这本书的主题“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主要的关键词即“未来”的“不可预知”。
      
      作者的观点是:是的,我们就是无法预测。
      
      这听起来有点耍赖皮的意思,但是作者的意思是要让我们看清楚这个事实:未来,黑天鹅,我们真的无法预测。我们都太自以为是了,在看待事情时总是犯一些错误,比如我们热爱叙事,热爱故事,热爱“因为”“所以”的逻辑世界,热爱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一切事情都有它的原因,我们愿意相信自己的经验,相信自己是理性的。
      
      但事实是,我们活在一个随机世界里,人类构建出来的规范框架除了给我们找到安全感和确定性之外,其实并非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我们也许可以向已知的未知前进,但永远无法碰触那些未知的未知。
      
      在看待历史时,我们会找到很多证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但很有可能只是因为那些与你观点不符的证据你没有发现,所有的励志书都在通过展示成功者的经验来教你如何获得成功,但是,其实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成功,他们所总结的1234未必就真的是他们走到如此地位的原因。
      
      这本书还提到了许多经济学和统计学领域的理论及知识,并且给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颠覆性观点。对我而言,最有用的不过是知道“黑天鹅”的存在,虽然未知不确定,但是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隐隐的存在着,让这未知的未知有了可知 的一面,就已经足够。
      
      由此,我们才能认识到人自身的局限以及人的自大和狂妄,了解到在我们眼前展示的证据之外还有许多沉默的证据无法发声,在我们的认知之外还有未知的未知,面对它们,我们没有捷径,只能靠着自己的本能和心智多做准备。
      
      是的,那句老掉牙的话即使在这里也是奏效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当然,本书被分到经管类不是胡来的,相比于物理世界,金融、商业以及社会领域更容易发生黑天鹅,如何利用黑天鹅,如何成为黑天鹅,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就不再展开了。
      
      最后吐槽,虽然书的观点确实耳目一新,但是那种把观点和故事揉碎的畅销书式写法真的很讨人厌,非常。
  •     1. 黑天鹅现象,黑天鹅现象具有三个特点:不可预测性,影响重大,事后可解释。
        
        2. 叙述谬误,我们在编造理由或者强大一种逻辑关系的情况下观察一系列事实,对事实的解释会和事实混合在一起,使事实变得容易记忆,符合道理。叙述谬误导致我们认为过去的事件更具预测性,更易被预期,比实际上更不具有随机性。
        
        3. 故事,我们喜欢故事,喜欢总结,喜欢简化,也就是减少事情的影响因素。故事严重扭曲了我们对世界的思维反应,在稀有事件上尤其严重。
        
        4. 过度解释,过度寻找原因的问题根源在于大众,没有人愿意去听某个无聊的抽象统计学讲座,我们喜欢听故事,这没有错,我们只是要去更加彻底的审视,故事是否对事实做了严重扭曲。
        
        5. 利用叙述谬误减少痛苦,花15分钟写下烦劳会好很多,你对于没能避免一些事情的自责会减少,责任会减轻,因为事情看上去不可避免。
        
        6. 稀有事件,稀有事件分两种,一种是叙述中的黑天鹅现象,即那些人们谈到,你也能在电视中看到的黑天鹅现象。第二种是无人谈及的黑天鹅现象。第一种往往被高估,第二种被严重低估。
        
        7. 规律,我们十分渴求规律和模式,因为我们需要把事物简化,好让它们进入我们的大脑。找到了模式,找到一系列事物的逻辑,你再不需要记住所有事情,你只需要保持这一模式。
        
        8. 艺术和科学都是通过我们简化,使之具备规律的产物。比如远古的神话,神话在无秩序的人类认知和人类认识到的“混乱经验”中植入了秩序。
        
        9. 心理失常,许多心理失常都伴随着对环境失控的感觉,即无法为环境找到合理的原因。
        
        10. 降低复杂性,我们试图强制性的理解事物的习惯,实际是谋求降低复杂性。
        
        11. 推理模式,人类的推理行为大致分为两种模式,系统1(经验模式)就是所谓的“直觉”,系统2(认知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逻辑思考。我们的大部分推理错误在于我们以为自己在使用系统1时,实际上使用的是系统2。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反应是不经过思考和反省的,而系统1的主要特点是我们对它的使用是无意识的。
        
        13. 自信,人们会相信你说的话,只要你不表现出一丝动摇。你得尽量用自然的方式使用这种技俩。在你表现得极为礼貌和友好的时候,传递出自信要容易得多。你可以在人们毫不察觉的时候控制他们。关键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为了自信,你必须在别人面前保持低调和超然的冷静。
        
        14. 极端斯坦的行业,智力,科学和艺术行为属于极端斯坦,在这里成功是高度集中的,少量赢者得到蛋糕的大部分。极端斯坦基本上适用于所有“有意思”的职业,但从事他们并不是好主意,因为在这些行业赢家太少,挨饿的演员比挨饿的会计师要多。
        
        15. 要想理解成功并分析其原因,我们需要了解失败的特点。
        
        16. 冒险家,许多冒险家自以为是命运的宠儿,这只是因为冒险家很多,而我们没有听过那些背运的冒险家的故事。
        
        17. 美化的东西和柏拉图式的简化东西天生容易被看见,我们喜欢已知的模式和有条理的知识,达到了对现实视而不见的地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归纳问题上犯错。
        
        18. 随机性,人类天性不愿理解抽象事物,我们需要具体背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抽象事物。
        
        19. 避免叙述谬误,最好远离叙述谬误的来源,关掉电视,少读报纸,不看博客,训练推理能力以控制决策,对重要决策系统避免使用系统1,训练自己辨别情感和经验事实的区别。同时,请记住在概率方面我们是多么肤浅,你不需要再做什么旨在对周围事物有更深理解的事。
        
        20. 注意力集中,人们的注意力只向某些事物集中,如果你是一个钟表匠,外科医生或者棋手,注意力集中是一个好品质,但对待不确定问题时,你最不需要做的就是集中,集中让你受骗。
        
        21. 认知自大,我们在自以为拥有的知识方面非常自大,我们有一种内在的倾向,以为我们比实际上知道得多一些,这一点常常招致严重的麻烦。认知自大有双重影响:我们高估我们的知识,低估不确定性。(也就是低估未知事物的范围)
        
        22. 忙碌,当你受雇于人,并依赖于他人的评价时,显得忙碌能帮助你在结果不确定的环境中邀功,显得忙碌能够加强人们对结果和你的作用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判断。
        
        23. 观点,一旦形成一个观点,我们就很难改变,所以那些推迟形成观点的人更有利。
        
        24. 信息妨碍知识,人们对于经验现实的细节知识了解的越多,看到的噪点就越多,就可能把它们错当成真实信息。请记住我们是受情感影响的,每小时收听广播比阅读周刊糟糕的多,因为较长的时间间隔能够过滤掉一些信息。
        
        25. 专家,因变化而需要知识的事物,通常是没有专家的,而不变的事物似乎会有专家。那些无法提供有价值信息的人通常从事预测行业,专家就是一群习惯“筛选”的思维狭隘的人。专家的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识的缺乏与对你所掌握的知识的错觉是相伴而行的,你在知识减少的同时也变得对自己的知识更加满意。
        
        26. 名望,拥有高度名望的人比没有名望的人预测得更糟糕。
        
        27. 预测,预测的累积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大的意外事件,不但经济,金融和政治预测无法预测它们,这些预测还羞于提及任何非常规的事,而事实上重大事件几乎总是非常规的。
        
        28. 历史,我知道历史将被低概率事件主宰,但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件。
        
        29. 科学家,我从事数学工作的时候有一个体验,整晚在计算机上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科学家很少能比用最简单预测方法的出租车司机预测得更准。
        
        30. 锚定,锚定是一种经典的思维机制,通过设想一个具体数字(参照点),你降低了对不确定性的不安,然后你向它下锚,就像在真空中抓住一个物体。
        
        31. 智者,人们常说智者能够预测未来,或许真正的智者是那些知道自己不能预测未来的人。
        
        32. 发现,发现的经典模式是这样的:你寻找你知道的东西(比如去印度的新方法),结果发现了一个你不知道的东西(美洲)。
        
        33. 偶然性,研究包含很大的偶然性,只要明白这种偶然性,并根据它来管理业务,就有可能获得巨额回报。
        
        34. 自负,我们不善于了解那些是不可知的,我们自负的低估了在未来可能获得的知识。我们总是以为我们已经掌握了全部知识,但没有认识到我们嘲笑的过去的社会也曾有类似的想法。为什么如此?原因在于人性的弱点,我们似乎非常善于自欺。
      
      
      
      【人类思维的三个毛病】
        
         中性系统的随机性、不确定性,会给人一种感觉:直接导致“不可知论”,导致“科学失败论”。
         显然,这不是我们的用意。我们的目的是,要警惕思维的陷阱:认识到人类思维的天然不足,认识到科学工具认知的局限性,找出应对复杂、未知事件的基本方法。
        
         第一个毛病:几乎所有关心事态发展的人似乎都确信自己明白正在发生什么。
        
         在地震后,关于余震持续时间的说法,专家们是这样信誓旦旦地说的:余震有可能持续1周,也可能2-3个月,或者好几年。
         你认为这样的真知灼见,对于生活在余震地区的人来说,有何实践上的价值呢?
        
         第二个毛病:事后过滤、后视验证机制。
        地震发生了,然后,反过来说蛤蟆的事情,大家都觉得是太明显不过了。如果地震没有发生,蛤蟆不会成为证据,只会被过滤、遗忘。
        地震后,有人这样说:我把我家的狗给打了,地震也不告诉我!!!平时叫得那么欢,地震了还没事似的睡觉! 大家都想当然以为狗狗比地震局可靠,结果发现,狗狗也一样不可靠。
        
        
        
         第三个毛病:信息越多,干扰越多。
        
         在中性系统里面,有很多的信息,跟只有很少的信息一样麻烦。信息少,不足以做出决定性的结论。信息多,不知道哪种信息才有决定性的力量。
         这样从结果来看,知道和不知道信息的差别很少。
         如果是权威部门掌握了所有的信息,那么这种高敏感的信息,会直接引发责任的风险。所以,这些部门说或不说,日子都不会好过。
         这次512地震,地震局又被大家骂了个狗血喷头。迫于责任或大众的压力,全国的地震专家们在成都会诊,得出了5月19日-20日可能有6-7级余震的预警。
         5月19日晚,地震预警通告从电视台发出,成都片刻间成了绝望、恐慌之城,大家纷纷离家出门,落荒而逃。当天晚上1点过,在平武发生了5.0级余震。算是虚惊一场。第二天,政府又出通告出来解释。  
         这次地震中,我所经历过的两次最大的余震6.1级那次和6.4级那次,都是在家里。
         6.1级余震发生在夜里,睡觉被晃醒了,有10秒钟。6.4级余震震感强烈,持续了1分钟。两次都没有任何官方的预报。
         根据此次地震的实战经验,我的结论是:如果谁告诉我在某天,某个相对精确的时段,发生某级地震。我基本上的判断是: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谣言。
  •      由于之前以困乏状态读了《随机漫步的傻瓜》,没读明白,就花了5个小时研读这本《黑天鹅》。我对自己说,这书得再读一遍。
      
       关于黑天鹅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虽然作者举的例子可以引起共鸣,但要彻底弄清楚黑天鹅,并通过黑天鹅来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然后从容地面对人生的未知情况,灰!常!难!
      
       如果机会是你人生的转折点,那它应该是随机性。
       如果有人一直在劝你做某件事,那你选择做的时效很长(比如辞了工作,去魔都发展),那这件事算随机性吗?,可以成为你人生的转折点吗?
       如果离婚是可预测,且并未对双方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那是否可以说明这场婚姻对双方而言,不足以成为他们的转折点?离婚还称不上黑天鹅?
      
       另外,黑天鹅是不是有点反因果论?最近又正好在读佛学的书,佛学推崇的因果论,于是,我又有点迷糊了。
       总之,好的科普书,得多读,不然怎么化为自己的理解?
  •      回顾读了那么多年书,一直到大学教的都是怎么去证明。现在想来完全是本末倒置。
       高中写的文章是议论文,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去列举例子支持观点证明自己是对的。大学做的方案或者是论文很多都是先拍脑袋提出结论,再去推导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做的题目都是加了各种限制条件让你只能推导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者说限制条件少的要你自己去假设一些限制条件。做个预测也是根据往年数据毫无技术含量的套用一些看似厉害的公式,排除了很多特殊情况。
       这些都是漏洞百出且毫无意义的,随便找找都能找出不少反例或者特例。你会说只考虑一般情况就行了,但是生活里到处都是黑天鹅事件,都是没法证明也没法预知的。(如果事后去为一个黑天鹅事件找很多论据,那又掉入了个陷阱:事前还有不支持黑天鹅事件发生的论据,只不过事后都被人忽略了)
       炒了3年股,外加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一些事。深深的体会到,我这样的凡人能做到的只能是证伪和试错,证明是大神们和自以为是大神的人去干的事,我尝试后都落得一脸灰。
       你看好一个股票时候,去考虑的应该是这个股票哪里不好,如果无论是从基本面、技术面、政策面、趋势都没看出来不好,那么就是好的,可以试一下。反之,你看好一个股票你找了很多能支持你看好它的观点,这都没法证明这个股票是好的,任何一点可能的不好都会击垮它,尤其你看好的原因是一些你想象出来的可能会发生的好事。
       总结,证伪可以排除很多地雷,试错可以增加很多经验。加油!
      
      黑天鹅这本书看了一半,记录一下自己的感想。
      
  •     一部研究随机性的著作。
      
      最适合跳读,因为无用的信息量太大,一个观点只需要一两个事例简单说明下就可以了,但作者却整章整章地举例。
      
      想法很多,方法很少。
      
      最让我困惑得是,作者为何不用自己在911事件和08年次贷危机中大赚特赚的事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呢?
      
      不过,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第十七章前说道:“非专业读者可跳过本章直至本章末。”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善解人意的作者!
  •     没有读过英文版,仅仅讨论这本书的中文版。
      翻译努力了,但是很多地方会出现逻辑问题,读者要费力的想其中的逻辑,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写作的问题。
      第一部分最为有用,第三部分最为难读,我基本放弃了。
      这本书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还是很有用的,比如他讲我们容易记住有逻辑的事件,人类喜欢总结因果关系,很多时候经历事情的人们处于迷雾之中,而反思的时候却认为自己能够清楚的看到其中的因果关系。这是人类认知的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又比如,我们喜欢故事、喜欢情感,而忽略抽象的东西,这对我们对概率的判断是很有影响的。在9·11事件之后,人们会不愿意坐飞机,而选择高速公路,殊不知高速公路的死亡率比飞机要高。人们常常忽略概率的数字,而喜欢有趣味的故事。买彩票也是这样一个例子,人们无法搞清楚抽象的数字之间的区别,他们不明白千分之一和百万分之一之间的区别。
  •     塔勒布是个怪老头,没错,如果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寻找参照标准,绝对是竹林七贤、金圣叹、李贽一类颠覆性人物,书读到一半,忍不住就要记下:
      
      1、如果说牧师是上帝的仆人,那么塔勒布是上帝泄密者,他本人专侍打破人类对于上帝、自然、真理的误解;
      
      2、如果你的人生符合逻辑,你觉得因果主导你的人生,那么你的身上只可能有两种事发生,你已经死了,或者说你太懒了,主导这个世界以及你的人生的,是不可预料的黑天鹅事件,而并非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什么狗屁逻辑;
      
      3、因果、逻辑是最好的骗术和幻觉,但不是本质的真理;
      
      
      4、塔勒布认为商业是无趣的,但《黑天鹅》却成为最畅销书之一,商业上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且书中对于商业的案例的援引与解析,可谓见世人所未见;
      
      
      5、你真的的试图去了解过自己或者你生存的这个世界吗?
      
  •     1、因为有黑天鹅事件的出现,你的策略应该是极度的保守或者极度的冒险,而不是一般保守或一般冒险
      2、我永远不知道未知,因为它是未知,但是我总能大概猜到它将会怎么影响我,对此我可以做一些准备。这是一个颠覆的概念,消除了理解小概率事件的必要性,而转向只关注发生后对于自己的好处坏处(老巴不投资不熟悉的行业,也是为投资不熟悉的行业所带来的损失做准备)
      3、黑天鹅的频发,来源于长尾效应(或者肥尾效应),即:众多小概率事件集合起来,也是相当大的概率(比如做趋势或波动的【都是相对大概率】,都很容易被一次破趋势止损所击败,而埋伏波动的,等待趋势的【相对小概率】,往往一次成功即可覆盖其他次失败)
      4、在大概率事件中,选用高斯的平均斯坦比较靠谱,在小概率事件中,选用极端斯坦比较靠谱,因为我们经常因为小概率而低估它的概率。赌场的人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一方面他们利用平均斯坦赚钱,另外一方面他们限定了投注的限额,所以限定了极端斯坦的出现(要不然,一次大赌注的下注就可以断送一个赌场)
      5、我们最大的风险在于,在面对极端斯坦时,却试图用高斯平均斯坦去近似它
  •     《黑天鹅》
      
      我喜欢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让我对一个问题正陷入不可理解的苦恼时可以很快进入下一个标题,正是因为把困难的大块问题切割成为小块来叙述才使得我这样一个对经济及数学并不了解的人有勇气读完整本书。
      
      我觉得作者是一个非常啰嗦的人,并且及其苦闷,同时他也应该觉得自己非常聪明但是当着别人的面他可能不会承认自己这样认为。他发现了其他自认为聪明的人理论和论述中的谬误,提出了整个所谓“专家预测”不过是个耻辱的观点。世界是由很少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其深远影响的“黑天鹅”事件所操纵的,人们只能对其做事后的解释却没有办法对其进行预测,事实上凡是宣称自己能够预测的人都不过是在说谎,甚至他们自己都对此浑然不觉。人们习惯于对任何现象做出解释,不管这解释是否真的与事实相关,人们总能使自己相信这些解释是真实而有道理的。
      
      我感到作者也可能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他觉得自己做出了伟大的发现,但是实际上他无时不刻地感到痛苦,他无法真正面对他所花费毕生心血研究出的“随机理论”,他,作为一个怀疑论者因为不相信或者不轻易相信而感到虚无,尽管他不断说服自己这样做是有意义的。他怀疑,他抛出问题,但他没有办法使自己安宁。整本书,包括书后所附的他所作的新版后记都可以看出他的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让人看着不舒服,因为他提出了这样伟大的理论,并做了周密的论证,但是他告诉你他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即使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也让人觉得没有安全感。
      
      但是在“思考”这件事上,本书确实引导了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人的行为和动机,更坦然地接受“不公平”的发生,甚至因为了解到“随机性”超出了人类的能力范围而感到安心,因为面对随机性的时候大家的几率都差不多,这样反倒公平了。对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别相信专家的预测,他们不会比你知道的更多。
      
      数学部分的内容我完全放弃了,对“钟形理论”,“统计学”什么的一窍不通也全无兴趣,放弃这一部分对理解书的主要理论没有影响。
      
      读完这本书之后,其实我真的怀疑书后的写推荐书评的名人们到底有没有读过这本书。看了其他一些书评,大多关心书中的理论对理解世界的影响,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对过去行为的反思,我倒是更关心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关于理论之外在想什么。
      
  •     一个怀疑现实主义者的愤慨之词……还好高斯已经过世多年,否则作者一定会当高斯的面站在钟形曲线的顶端挥刀砍下。世界的不确定性本就超出了人类想象的范畴,简单化归纳的劣根性左右着人类的发展,是不是正面的发展谁都不知道,因为那本就是不确定的。
      科学哲学的书籍看多了,渐渐的开始涉猎一些截然不同的观点,孰是孰非并不是我能判断的,有些地方连基本的理解都有些困难。但我们不能靠怀疑一切而存在,也不能靠相信一切而生存。有点还是肯定的,作者和我都相信因果论,但造成因果的复杂环境不是目前的人类所能驾驭的。
      这本书看的时机不对,在这段浮躁时期看这部理论涉及面较广的书实在是太轻率了,回味一下明年再看一遍。
      2013-9-23
      
  •   从历史上来看这的确是正确的,我认为未来也是这种形式最稳固可靠
  •   嗯嗯。我认为当下中国就在进行新一轮的博弈。总感觉正处于一个大时代。
  •   同意评主的观点。这本书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理性思考的空间。
    也很同意 恐惧只是恐惧的本身这句话。
    控制自己的潜意识是个持续要做的事情,面对恐惧、困难、灾难,潜意识战胜了理智,让人为情绪而情绪。
    用理性分析恐惧、困难 、灾难的原因,能让我们更坦然。
    赞评主的理性思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