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奴

出版时间:2007-10-1  出版社:大塊文化  作者:蘇童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孟姜女,我對孟姜女的認識其實也是對一個性別的認識,對一顆純樸的心的認識,對一種久違的情感的認識。我對孟姜女命運的認識其實是對苦難和生存的認識,孟姜女的故事是傳奇,但也許那不是一個底層女子的傳奇,是屬於一個階級的傳奇。……在小說中,我試圖遞給那女子一根繩子,讓那繩子穿越二千年時空,讓那女子牽著我走,我和她一樣,我也要到長城去!——蘇童  「我迄今最滿意的作品!」  中國當代知名作家蘇童創作史上的最高峰  全球三十多國跨國合作之神話系列首部中國神話作品  最瑰麗最奔放的想像力,敘說最悲苦最動人的神話。  孟姜女,古老的中國傳說中一位對愛情忠貞不渝、徒步千里為丈夫送寒衣的奇女子。當時的皇帝為了阻止外敵入侵,抓走了所有的青壯男丁去修建長城。孟姜女想到北方冬天寒冷,便矢志要為丈夫送去禦寒的冬衣。在得知丈夫已經埋骨於長城之下而未能及時見上最後一面時,她放聲大哭,以至天地動容而變色,長城為之而崩塌。  在蘇童的筆下,孟姜女化身為碧奴,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而又驚心動魄的精彩場景奇幻般的一一重現:為了生存而練就九種哭功、起程前先舉辦自己的葬禮、裝成女巫嚇走頑童、被當作刺客示眾街頭、眾青蛙陪同下共赴長城……。小說中,碧奴的堅韌與忠貞擊退了世俗的陰謀、人性的醜惡,這個在權勢壓迫下的底層女子以癡情與善良,在滄桑亂世中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的傳奇。

作者简介

蘇童
.
中國當代重要作家之一,本名童忠貴,江蘇蘇州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南京《鍾山》雜誌編輯,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副主席及駐會專業作家。一九八三年開始發表小說,迄今有作品百十萬字。隨著其中篇小說《妻妾成群》被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名聲蜚聲海內外,還有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中短篇《傷心的舞蹈》、《婦女樂園》、《紅粉》等;長篇小說《米》、《我的帝王生涯》、《武則天》、《城北地帶》等,多部作品翻譯成英、法、德、義等多種語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碧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岂梁走的时候,留下了半筐桑叶,连衣服都没有,赤着脊梁就被带去了大燕岭。那之后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故事了。
       打从一开始,这就是个荒诞的故事,然而荒诞中处处都是现实。当现实中人的劣行被夸张地放大之后,这个世界好像都在演着一个笑话。
       碧奴在这样的世界中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呢?一个连泪水留得邋里邋遢的姑娘,长得再清秀端庄又有什么用。还不是要被别的用嘴唇、耳朵甚至是乳房流泪的女人们笑话。所以只有岂梁。碧奴从未说过她有多爱岂梁,然而因为岂梁,碧奴这个葫芦托生的姑娘,竟然一路翻山越岭,受了罪吃了苦,一路的泪水不止打湿了多少衣裳,终于达到了绵延山脉上无尽的长城。
       然而她等到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她的夫君万岂梁在山崩中早已死去,连一根骸骨也没有,统统筑进了长城里。那里面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年轻男人的魂灵,不过他们的妻子一个也没有到。
       如果碧奴从一开始的时候,不是个遭人嘲笑的姑娘,她可能根本就不会踏上这样险恶的旅途。她可能早就明白自己在家里、在路上、在大燕岭,都是一样的境遇。这样的世道不能给一个女人多大的宽容,就像国王从来不给叛乱的人宽容一样,哪怕这个人也是留着高贵皇室血脉的信桃君。她大概也并不是想找到活着的岂梁,她大概也早都明白了岂梁应当不再活着了。可是冬衣都缝好了,岂梁可是赤着脊梁就被带去了大燕岭的,他那样俊美温柔的一个青年,怎么这样就白白地死掉了。
       在旅途里,碧奴甚至没有了反抗的心情。她被剥夺了活的权利,被剥夺了死的权利,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被剥夺了流泪的权力,做好的冬衣被抢走了、瞎眼的青蛙也来占她填埋葫芦的坑。她还是只能那样柔和地说话,却没有被任何一个人听到。她并不反抗,她只是执着。她只要把冬衣送到,只要见上岂梁,然后桑树和葫芦就全都可以安心了。
       “这是岂梁种的南瓜,谁吃都行,记得是岂梁种的南瓜就行。”岂梁你要是听到了,就能知道碧奴有多爱你了。
  •     以前,我只知道孟姜女哭倒了长城,哭倒了。因为她的丈夫因造长城而死。至于她为什么能把长城哭倒,这个疑问我从来都没有深究过。
      我们人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可是孟姜女的命途我们从未细数过。就像我们无法深入体会孟姜女的忧伤,尝不到她眼泪里的味道。
      而苏童领着我们重述这段神话。一个活生生的碧奴在纸上突显,印入我们眼睛里。
      孟姜女没能让我们的眼泪流下来,碧奴却引我们悲恸。
      其实,孟姜女名叫碧奴。
      碧奴是孟姜女的路,孟姜女是碧奴的结局。她们本就是一人。
      从开头到到结尾,我一直对碧奴怀着深深的敬意。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出生就与别人不一样。这似乎预兆着这个女子的一生都是非凡的。她不受人待见,是凡人不懂。她与周围的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我想她是孤独的。我想是因为她走在所有人的前面。似乎造就不朽传奇的人都注定孤独。
      在碧奴与周围的人形成的强烈反差下,我看到了大半的黑暗,小小的光明。黑暗是赤裸裸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人类的劣根性,光明是碧奴身上的坚韧,善良,无畏,忠贞不渝等等等等。如此,反差太大,注定孤独和悲剧。
      碧奴生活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要残忍太多。我们只是埋怨我们世界里的现实和不公,而碧奴的世界是在你还未反应之前瞬间就能把你践踏的鲜血淋漓,总会把人逼得发疯。苏童却是用一种平静的语气来诉说这里人性的鲜血淋漓,而这种语气才更加让人发狂。鲜血淋漓中的静谧怎么可能不刺痛人心?再看看碧奴,其实静谧也是她的心境吧。就算这个世界的恶再癫狂,再歇斯底里,她也不管。她只是静静的看着,并承受着被加注在她身上的伤害,她只想着给丈夫启梁送冬衣,她一定要去大燕岭。伴随着她身上的伤害越来越多,她的眼泪也越来越多。会哭的不仅仅是她的头发,她的身体也会哭,草木也会哭,最后世间万物全在哭。我仿佛听到它们对这个世界的控诉和悲恸,无奈至绝望。
      原来碧奴一路是这样走过来的。
      我突然觉得她像黄碧云笔下的女子,温柔而暴烈。
      其实人们该庆幸他们中间能有碧奴那样的女子,而不是一路嘲笑,骂她是疯女人,甚至想泯灭她。还一味的崇拜给他们带来灾难的皇帝。可笑至极。
      碧奴不在,这个世界哪里看得到黑暗里闪烁的光芒的美。那是一切荒凉和冷漠里的灼热灯火。可悲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懂。他们甚至想尽情的扑灭它,不放过任何生还的机会。挫折和苦难一拨接一拨。好吧,这一切都不算什么,碧奴只一心想着,我要去大燕岭,我要去大燕岭。
      可是这必定是一个悲剧,人走花落两茫茫。也必定留下丢不掉的故事,永生永世生存在人们心里,一代接一代,永垂不朽。奠念一个这样的碧奴,这样的孟姜女。她的生命在继续,永不止息。
      
  •      碧奴,舍弃尊严,舍弃容貌,甚至舍弃生命,只为了为了给她男人,万岂梁,送去一身冬衣。就算死,也要死在回来的路上。
      
       小说从一开始就玄幻,玄幻得让我以为是郭敬明什么的网络什么的一类人写的。尤其看到碧奴出场的描写,让我立马在脑海里勾勒出一部网络连载五百万字的小说的封皮女郎形象。不像苏童那股子脚踏实地的,夸张的真实。苏童笔下的现实,是直露的、夸张的甚至变态的。但是在一开始对这些人、这些村庄、这些女子的描写,让我有些失望。
      
       所幸苏童没有用很大的篇幅去描写碧奴的美,和他们的恩爱,直接就到失去万岂梁。之后所有的故事,都是找寻。
      
       那种找寻,是充满绝望的,是一个人竭斯底里的渴望。一路上遇见的人、事物、动物都意象深刻,这些意象开始越来越夸张,越来越“苏童”了。
      
       有多少人还能够忍受寂寞与指责,坚持自己的梦想,追寻下去。并且,你是弱小的、悲哀的、甚至不健全的。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     【从某种意义上说,神话是飞翔的现实,沉重的现实飞翔起来,也许仍然沉重。但人们借此短暂地脱离现实,却是一次愉快的解脱,我们都需要这种解脱。】 ——苏童
      
      
      念高一的时候,《碧奴》这本书,就是我和同桌vincent深爱的。她迷恋苏童冷艳张扬的想象力,我喜欢他故事里阴柔细腻的情致,以及对微小事物的敏锐感受。细节,往往是最打动人心的。
      
      正如《妻妾成群》关于一口井,《河岸》关于一条河流,《碧奴》是一个关于眼泪的故事。
      
      北山是哭灵人的后裔,他们为信桃君的死去而哭,却因此被国王处死。北山下的人们从此不可以再哭泣,所以每一个村子的妇女,都练就了独特的方法来哭,用嘴唇,用耳朵,唯独不可以让眼睛流下泪水。碧奴亦然,她用头发偷偷地哭。当丈夫岂梁被抓去修长城后,碧奴在去往大燕岭的漫长寻夫之路上,不知流下多少眼泪。树林里的鹿人发现她全身都是泪水,在百春台她被当作泪人,詹副要她源源不断的眼泪作药引的泪汤…似乎碧奴的所过之处,总有一道水痕,将她的心事诉说得绵长。
      和村人一样,出身卑微的碧奴无力打破北山不允许哭泣的传统,无力从官吏那里抢回她深爱的岂梁,无力在蓝草涧人市妇女的流言蜚语中为自己辩解,无力与抓她的补吏抗争。甚至绝望之时,为自己掘好了坟墓。
      但是碧奴不是寻常女子,在众多失去丈夫的妻子中,去长城寻夫的只有她一个。有种悲剧性的执着,和“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刚烈。
      还有她的善良。对青蛙,对小鹿人,对死去的芹素,她表现出的,都是一种不曾被残酷现实所泯灭的人性中的善。
      千难万险之后终于到达大燕岭,却被告知岂梁已经死去,尸骨埋在长城下。她在悬崖上最后一次大哭,山崩地裂,长城倒塌。
      
      历史上有那么多卑微轻贱的生命,那么多无从表达的苦难。有那么多被史书隐去的传奇,那么多流离失所的爱情。那么多的声音,可是再撕心裂肺的哭喊,也成了微不足道的哀叹。
      或许碧奴所代表的就是底层人民。故事里的蛮荒和贫瘠,像极了这个民族经历的漫长黑暗。碧奴。她梳着凌乱的发髻,面容憔悴,眼神悲恸,衣衫褴褛,紧紧抱着她要为岂梁送去的御寒的冬衣。这样一个弱女子的形象。她的眼泪道出了人们积压已久的伤痛。那倒下的长城,像一个绝境中的人最后无望的一声呐喊。像那首歌《the final cut》。
      
      毕竟是对神话的重诉,有种诡异的美感在文字里。
      “好多年前的一场葬礼出现在无数孩子的夜梦中。老人的回忆冗长而哀伤,就像一匹粗壮的黑帛被耐心地铺展开来,一寸一寸地铺开,孩子们在最伤心处剪断它,于是无数噩梦的花朵得以尽情绽放。”
      
      苏童说:“与其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不如说这是一个乐观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女子用眼泪结束了她漫长的寻夫之旅,不如说她用眼泪解决了一个巨大如人的困境。”
      在这个故事里,神话将现实的种种加以象征式的表达。黯淡的留给现实,绚丽的交给想象。厚重的留给历史,轻盈的交给神话。正如同悲伤交给眼泪,希望留给仍要继续的生活。
      
      所以碧奴是美丽的,她的眼泪也是。
      
      
      
      
  •      在看苏童的《碧奴》时,悲伤的情绪始终萦绕。这篇重述孟姜女哭长城的作品,提醒着我,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过往;提醒着我那些被很多人刻意或无意遗忘的记忆。
       碧奴(也就是传说中的孟姜女),是三百无辜哭灵人的后代。这三百哭灵人,其实只是地方上普通的老百姓而已,因为受到过被驱逐到本地的信桃君的关爱,所以在其去世后自然地聚集在一起为之吊唁哭泣,没想却因此惹来杀身之祸。从此,当地的百姓再也不敢流泪,实在要哭,也只能采取碧奴所在的桃村的办法:用除了眼睛之外的器官哭泣。碧奴最笨,所以也只学会了用头发哭泣。但是,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她寻夫为丈夫送寒衣的路程中,她身体所有的部位:手,脚,乳房,甚至最不敢哭泣的眼睛都开始流泪,她成了真正的泪人。
       怎能不哭?从她打定主意要为丈夫岂梁送寒衣开始,她就不断地陷入了他人的恶意和仇恨之中。
       村里的妇人们污蔑她为疯子拿走她还仅存的一点物品,百春台的“鹿人”——一群半大的孩子抢劫了她倾尽家产为丈夫置办的寒衣。拿身上最后值钱的物品银簪乞求一个“鹿人”为自己掘墓,却被他卖给百春台成为死去的门客芹素的媳妇。在五谷城想给丈夫置办件寒衣,却因为和刺客说了几句话被当成同伙抓起来当街示众。吃了自己的食物还要骂自己是疯子的侄子,冷酷无情的车夫无掌,怂恿孙子抢劫的老人,趁着人多想揩油占她便宜不成反倒打一钉耙的肺痨病人……
       碧奴的遭遇一件件触目惊心!这不是传奇小说,没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剑客,刺客倒有一个,可惜他行刺皇帝却屡次落空甚至还连累碧奴一起入狱;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明君,有的是猜忌暴虐的皇帝。善良的碧奴唯一可以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泪水,用泪水来抗议,用泪水来保护自己。
       读者不仅要惊诧或绝望的问:“我们的历史真有如此的不堪么?我们的祖先确是这样的险恶么?我们不是一贯自我标榜,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善良的’么?!”更有人会说:“这不过是篇小说而已,犯不着这么认真!”
       然而,小说虽然虚构,却正是事实的一面镜子。其实,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不缺乏《碧奴》中如衡明君一般高高在上只知安逸享乐的贵族,也不缺乏连无偿出卖自己的劳力都无人问津的“大牲口”。周正兵在《超越时空的理性观照》中指出文学对保存民族、族群记忆的重要意义。他说:“如果我们只是依靠生存者的见证和一些学者的信念来保证历史记忆的真实性,如果我们不能找到特定的书写方式来复活这些记忆,人类保持这些历史记忆的信心将随着历史演绎的多样性而削弱。” 如果真话还是一个时代的奢侈品,如果我们的官方宣传机构,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真相要么沉默要么只有一种声音,那书写,特别是对神话的书写,将不得不是保存历史记忆的一条途径。
      回溯我们“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会愕然的发现:“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中国历史上的吃人,早有人已归纳得极为详细,几乎每朝每代都有因天灾因战乱而形成人人相食的惨况,特别是军队,更将老百姓作为口粮充饥,甚至还有不少将领吃人成癖。随手查一下网页,《中国吃人史》上笔笔皆是,触目惊心!当然这是狭义的吃人,广义的吃人,即对人性的摧残,则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碧奴》中满是人性的沦丧,而我们的历史中,每一页都有这样的内容。
       在这样的境况中生存,人人自危,相互之间充满了仇恨与敌意。孩子在恶中成长,也自然学会了作恶。《碧奴》中作恶最多的一类就是孩子。吃了碧奴的饭还要辱骂碧奴出卖碧奴的侄子,蓝草涧受大人教唆想抢劫碧奴的孩子,百春台那群半大的“鹿人”孩子们,五谷城中的小偷……特别让人难受的是那个出卖碧奴的“鹿人”孩子。他在得知不能返回百春台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打开门客芹素的棺材,要剥掉死人的衣服拿去换钱。这些孩子,早已丧失掉孩子应该有的纯真善良,没有忌惮没有敬畏,自顾自的在罪恶中沉沦。这让人不仅想到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救救孩子……”省略号的六个小点,耐人寻味,是怀疑,是愧疚,还是绝望中隐隐的一线希望?
       可是,我无法去指责这些人们。因为这些百姓不过是恶的衍生而已,因为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环境。猜忌暴虐的最高统治者,竟能因百姓对已死的信桃君的哭泣而大动杀机,更抓捕全国上下所有成年的男丁修长城修陵寝,他的残酷让善良泯灭,让灾难纵横。身居高位的贵族和高官们,如衡明君一般,日夜笙歌艳舞 ,沉醉在醇酒美人之中,唯一的担忧就是喜怒无常的皇上对自己的猜忌。他们又怎么会关心百姓的死活?就连那英俊高大,身负世仇的刺客少器,他关注的也只是复仇而已,对于碧奴的死活,他冷酷无情毫不关心。世世代代,我们的这个民族大多数的一群是沉默着的,在沉默中降生,在沉默中忍受饥饿和苦难,在沉默中彼此伤害,在沉默中愚昧和迷茫,在沉默中痛苦的死去……
       面对他们,我悲伤,我难受,我张开了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最后,我还有一些话要说。在读苏童的《碧奴》时,隐隐有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鲁迅。从某种意义上,苏童的《碧奴》是对鲁迅《铸剑》的一种颠覆。苏童延续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却彻底否决了鲁迅精英立场的复仇方式。少器复仇的无助和不能表明苏童不赞成五四时期鲁迅等人的启蒙立场,他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民间残存的良善上,那就是碧奴的单纯、善良,就是碧奴看似无助脆弱却坚韧的心,那是碧奴对岂梁的爱,爱,如此柔弱,却坚不可摧。
       “重述神话”项目的每本书上都写着这样的一句话:“神话是代代相传、深入人心的故事,它表现并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它还探究我们的渴求、恐惧和期待;它所讲述的故事提醒着我们:什么才是人性的真谛。”通过《碧奴》,苏童展示了我们这个民族莫大的恐惧和悲怆。
  •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苏童以神话的形式为孟姜女哭长城这一民间传说填注了丰满的一笔。
      
      刚开始读还非常不适应神话的体裁,好像是西游记换了主人公,换了内容又再重演了一遍。越往后读才越能真正的读懂孟姜女,西游记里阻挠求经之路的是魑魅魍魉,能用棍棒政策和神灵福佑解决的都不算艰难,而一个弱女子怀揣着让世人不可思议的单纯理想只身上路,所要面对的不仅是穷山恶水的险阻,更是披着人皮的妖魔鬼怪,人心世道的险恶。一个女人的所求哪有普度众生的真经那样伟大,她只为丈夫能有件温暖的冬衣护体,仅此而已。
      
      一路上苏童写尽了人性的丑恶,各种形式各种故事,对碧奴的各种迫害,但对碧奴的描写始终如一,她执着的身体执着的思想执着的话语从头到尾,坚定如初没有变过,甚至让观者的心里都不禁怀疑碧奴的脑袋是不是有问题,哪有这么执着的人?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神话,究竟是什么样的事能成就神话?神话就是根本不存在真实世界上的人事,是人间歌颂向往的至真至善至美,是世人不相信你碧奴不远万里翻山越岭挨过了千难万险就只为送一件冬衣,何况大前提是你丈夫人还在不在这个世上都是个未知数。
      
      是爱么?苏童从头至尾都没提过一个爱字,但他用一个平凡女人史诗一样的故事诠释了这个字,于是我们也就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孟姜女哭长城,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痛,能哭倒像城墙一样坚不可摧的力量的悲痛。由此更能证明,爱情从古至今都只是个神话,一种世人的美好理想罢了。
      
      非常喜爱、欣赏、佩服、支持苏童和他的作品。
  •     这本书完全是冲着苏童的名字去买的,我很喜欢姓苏的人,当然如果叫合的话就更好了。
      
      不过书拆封之后就我一个人看了一遍就被我同学弄丢了。这个书也记不太清了,从头到尾都是碧奴湿漉漉的头发这样的感觉。
      
      看这书的时候我没啥感觉,倒是有一次听戏,听孟姜女,公子扶苏,听地我还掉了两滴眼泪。
  •     看完《碧奴》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了。到现在才开始想写些什么。
      
      说实话,比起《米》给我的惊艳,《碧奴》相比较起来就平凡很多,甚至于如果不看作者名字,我都无法会联想到苏童。当然,苏童的小说我读的并不多,对这个作者的了解也不够。
      
      刚读《碧奴》会让我想起王小波的《红拂夜奔》,同样取材于民间的故事,同样以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为主要表达方式。
      
      只是《碧奴》这个故事并不怎么出彩,在她茫茫寻夫路上,遇到的各种人直接就让我想起了《格列佛游记》。他们尽其所能的夸张,却很难让人在读完之后有所回味。
      
      从《妻妾成群》到《米》,这种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才是我喜欢的苏童。这么说虽然很笼统,可是在他笔下的那些人,虽然他们的人性是恶的,但不会让我们觉得对此反感,因为他们所有的就是我们所有的。
  •     碧奴从倾家荡产缝制蚕丝冬衣的时候起,就开始遭受旁人的攻击和嘲笑。不仅在家乡是、一路上都是。那些个车夫、鹿人、马人……连同所遇的妇人们,个个都嗤笑她,凌辱她,也不止一次出卖她。走上千里路的碧奴就像是个不染尘埃的传说,但走在了无比现实的世界里。这时候,我才发现了传说之所以为传说的原因:那些都是多么单纯、多么寓意美好光明的教导;而苏童先生显然不是想重写一个传说以向祖先的智慧致敬,而是完整地颠覆了传说的意境,以古写今的笔法之夸张,实在让人心寒。寒的是那个愿意相信传说的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了。人兽癫狂。良心泯灭。无情无爱。金钱至上。官民互欺。小说中碧奴所遭遇的千里污浊世界,恍如是对可鄙现实的最佳描绘。与其说在倾慕遥想那个传说中的烈女子,倒不说是看透了世间这些个不烈不忠不痴的女人们,自以为精明一时罢了。   每一段路都走得那么辛苦,碧奴成了一个疯子、傻子,因为没有人会如此痴情送一件冬衣。正如那个独腿的刺客,再多恨,要杀暴君,依然是无望,甚至败在了小偷儿的手下。也如那个漂泊寻子的盲母,即便化作青蛙,即便找到儿子,也不会得到幸福和安慰。这个世界,仿佛是要说:正义和善良大抵都是疯傻行径,阴沟里翻船是自然的,失败是自然的。仿佛总有一种强大的恶笼罩着,以至于一切美好的企图都成为挣扎。       在这个故事里,她不止是死了一次。至少自我埋葬了三次,第一次是出行前落葬葫芦(为了来世有所归宿);第二次是想让戴葫芦的小鹿人埋了自己(因为传说泪人的眼睛流泪了,死期就将至);她但凡有了一线生机,便记得要送冬衣去长城,哪怕是加入皇帝死后全城哄抢的行列,哪怕有了悔恨。第三次是没有写出来的,是随着断肠岩一起塌方的终结。直到终结,她依然在自责,责怪自己抢来的冬衣,丈夫本来就不会要。          碧奴的眼泪是硫酸、也是显影液,让沾染上她泪水的人们失去对罪恶的茫然,从而忏悔,忏悔自己的不忠,忏悔自己的恶毒,忏悔杀人越货……但最终,忏悔的人们忙不迭地逃到高处,为自己不受那巫术的沾染而暗自庆幸。恍如是一场圣人审判世人的失败。
  •     这书读得好沉重的,主旋律是压抑和阴晦的,以前从未读过苏童,只知道《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据其小说改编的,看电影时倒也不觉得那份压抑和悲剧色彩,现在看这本重述的神话,感觉就没有明亮过。
      
      很喜欢读神话,因为里面寄托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就神话而言,想象力应是最重要的,是精髓,现在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碧奴》全书充满了想象力,泪人、鹿人、马人、灵魂化成的青蛙、白薯、树叶。。。只是故事也充满了麻木和冷酷,碧奴几被窒息于这种冷酷和麻木之中,迸发出来的是那漫天的泪雨,她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也固执、麻木、卑微、任人欺凌,犹如一个玩偶,这一切把她那唯一的优点——善良便抹杀了,甚至有些讨厌这个角色。能把一个角色塑造成这样,可能也是一种成功,只是我不喜欢。
      
      神话可以控诉现实生活的黑暗,但不应舍掉人性,《碧奴》描述的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阿,简直就是地狱,而且没有救世主。想想《梁祝》吧,是悲剧,但化蝶却给人以安慰,以希望,而苏童却没有找到,结尾尤其是草草,也许他想模仿化蝶,看那北山飞来的金线蝴蝶,但色彩却依然黯淡。。。
  •     虽然期待他从新的角度重述古老的传说,但解构得过于隐秘,乃至我看不清途径,也搞不懂意图。只是葫芦里生出的孟姜女变成了是葫芦的孟碧奴。而哭倒长城的眼泪,原来是藏在头发、手掌、脚指头里的。不明,不懂,不喜欢....
  •     苏童赋予这个故事很多神话色彩。
      善良、温情、坚持的美好情感与丑陋的人性以及大环境下徭役沉重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
  •     06年读到的三大垃圾之一,苏童写字的时候基本没过脑,连基本的语言优点都丢光了,多快好省地挣版税吧您哪,这怎么拿出去跟阿特伍德PK嘛
  •     这本二十万字左右的书我断断续续看了一年多,因为实在太不好看了。
      《碧奴》写的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苏童被选中国际童话写作计划写的这本书。因此我本来期待看到一个童话故事。
      可是现在我不确定这到底算不算一个童话。
      小说没有完全沿用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至少没有秦始皇想娶孟姜女的部分。从头到尾,除了碧奴真的带着(抢来的)冬衣走到了长城,她没有一点成功之处。她一直在被歧视、被欺骗、被羞辱、被嫌弃、被抢夺、被关押、被绑架……而她个人,除了对爱人超乎寻常的忠贞和善良的本性外,显得毫无智慧,有点疯颠。甚至她说的话都很不美,见谁都憨憨的叫“大哥”,招了白眼还继续唠唠叨叨,像个居委会干部;哭起来也不美,泪水先从头发出来,头发酸臭了,一路上好像都没机会洗,让我耿耿于怀。
      女主角之外的人物和情节就更无美感可言。强权欺凌之下被异化了的鹿人和马人,满城势利眼的城郭,死于小偷之手的刺客,被大臣的谎言骗死在半路的国王……碧奴所到之处,总是贫瘠、凶残、罪恶、谎言和绝望。我从来没看过这么不美的童话。
      显然,童话里是有罪恶的。比如白雪公主的后妈。但是我所看过的童话,从安徒生到卡尔维诺(我觉得《树上的男爵》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童话),都是奔着“真善美”去的。《碧奴》可倒好,满篇的“假丑恶”。凡是闪耀点正义和善良光芒的举动,都以失败告终,比如泪人,比如刺客,碧奴到达时丈夫已死,也算失败了。让我再次强烈的感受到苏童同学“性本恶”的哲学。(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他的哲学,但他的小说都是这个调调吧。)
      其实我很喜欢看颠覆性的小说。如果苏童老老实实的重复孟姜女的故事,即使语言和意境再美妙也没多大意思。但是这篇故事对我来说太颠覆了点。用这么多的假丑恶来衬托一个给丈夫送冬衣的女子,是要弘扬爱情吗?可是到了小说最后,连爱情也成了绝望,当碧奴对着长城喊,“岂梁,你不出来,那就要让我进去”的时候,这世界只剩一片灰烬了。
      用“灰烬”来形容可能都太美了。以苏童的文字,整本小说居然找不到一个美丽的段落,人物对话粗鄙乖张。我真的被震撼了。一个二十出头就把“恶”写得那么入骨的人,四十多岁他在想什么呢?
      
  •     一句话,中国版的《格列佛游记》  再,豆腐渣工程由来已久,孟姜女遇到中国史上第一例豆腐渣工程  孟姜女小时候看过,好象整个故事只有几句话  重写神话的三本这一本出的最早  苏童的书一直的都比较喜欢  只是但凡有点期盼的事情总是要失望  意外是有的  苏童这次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  并且不同于他以往的作品  想象当中  最高潮的部份应该是哭倒长城的那一段  一直的把它想成加了很多电脑特技的灾难电影片段  来点风云变色,地动天摇的场景  碧奴却把大部份的字用在了行路上  主题好象是一个爱哭鬼的徒步旅行  不过这个书如果做成一个动画  变身类的那种  把眼泪当成碧奴的武器  搞不好更有看头
  •     通人性的青蛙,买卖市场各色怪异的人,复仇的贵族,跳跃的情节和大段留白,雄浑的北国景色,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可塑性很强。
      如果拍成宫崎骏风格的片子,我会期待。
  •     第二遍读这本书的时候,能读到更多东西,突然觉得很多东西都有其现实意思,那些关于道德的缺失,权利的谄媚,苦楚的生活,人性的泯灭。也许千百年来我们都一直在上演着同一出戏,即便如今,也未停止
  •     你不惹别人,别人也可能会来惹你。
      
      你把人家当朋友,人家可不管你1234。
      
      别以为人家对你笑就是对你好。赶紧避得远远儿的。
      
      你觉得你和人家处得挺好,其实是你没犯着人家。若是你不小心犯着谁了,或者谁觉得你犯着他了,你就得倒霉。
      
      你想善良?想包容?想主动分担一些麻烦?OK,这些都会被当作理所当然。然后有一天你做错了,或者仅仅是没做好,或者你没做到这些你“分内”的事,你就等死吧。
      
      所以,谁也别求谁也别指望,跟谁也别生气。对自己好一点,对那些对你好的人好一点。
      
      走路小心,别踩着狗尾巴。踩着了它咬你你也不能去咬它啊。
  •     苏童本身就擅长江南写作,我相信说这书烂的一定没有仔细读过苏童曾经的作品。他的文笔随行,细腻,略带有些江南梅雨季的阴霾感,透着那里生活的人独特的气息。我看完这本书真的心里酸的想哭,不是因为愤怒或为什么所谓的中国精髓被“践踏”而落泪,是真的找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苏童写出了千百年来女人的悲哀和痴情的执着。这真的是一个笨到不能再笨的女人,在残酷命运中寻找自己的真情实意的故事。我所说的真情不管带有爱情,还有她从双目中奔涌而下的泪水,那沁透大地,让巍峨的高山为止震撼的泪水!!她哭的是那么理直气壮,把遭遇的一切苦难和苍天对她的一切不公都用眼泪表达了出来,用无声的泪水带走她内心的压抑,把悲伤用最大的力度,挥洒出来。我们口口相传的神话,不应该只有过程的描述,也不能像思考哲学般严谨的看待,那些神话传说,那些故事,都是人民血与泪交织的故事,是真正现实无比残酷的对待他们,使人们迫切渴望冲破压迫和束缚,渴望那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去看看诗经里的国风部分,人民的劳动口号就是诗,人民的抱怨牢骚就是诗,在战前与战友相互许诺相互勉励的话就是诗!我们上古的故事也好,诗也罢,就是应该发自内心的,朴实,残酷,不是带有那种大团圆结局,轻描淡写的故事会。碧奴的描写,正是对中国自秦至清二千多年封建王朝统治下,女人最真实的描写,即使是现在社会,也没有完全做到男女平等,女人自古是弱势群体,她们有时甚至不如牲口来的有价值。亡夫是等于宣布她们人生的“终结”,哪会像现在这般自由!她在送冬袍途中饱受凌辱和虐待,一次次的摧残没有让她就这么灰飞烟灭,路上的石头和青蛙是她精神的寄托,是在向往“生”的自由,思念岂良是对团聚的向往,她不断靠着求生本能,忍辱前行是向往一切美好生活的体现。集中了女性最善良最美好本质的碧奴,正是像证了中国千百年来,那些被人遗忘,忽视,践踏的女性。心灵纯净坚定无比,愿献身于历史的汹涌浪潮当中,使我们中华民族不断繁衍生息的,不正是这些饱受摧残的女性么!当一个人连基本表达情感的权利都被剥夺,连哭的方法都发生了异变,在常年徭役不断战火连绵的日子里,如何顽强的残喘于世?碧奴是人,不是神,她没有神一样的力量去扭转时代,她是一个生来就遭人鄙视,幼年丧母的女人,她没有去抱怨不幸与悲哀,是用她的力量,追求属于她的微弱的幸福。这比任何一个立志的故事都要感人,不是因为是苏童写的,而是当你在书中看到了一点共鸣的不幸感,你会去想了解,辛酸苦楚的后来,在被压抑中强打着精神,向着目标匍匐的痕迹,和没有任何虚掩的最纯净的泪水。
      
  •     我试图从这一个被异化了的孟姜女身上找到一点让人欣慰的东西,从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一个脆弱的生命,一个卑微的女子身上找到一种即将惊世骇俗的可能,但是我忘了,这不是一个励志小说,不是一个单纯的神话故事,苏童在字里行间游刃有余的贬低、打压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群体的命运,连人最基本的天性本能哭也被剥夺了,然后也是这最基本的天性,撼动了最高统治者高不可攀的城墙。
  •     碧奴的故事
      
      在北山隐居的信桃君死了,北山上的人们纷纷跑去哭灵。
      
      他们只知道他是国王的叔叔,是皇亲国戚,有着高贵的血统。
      
      但不知道那是个已经被放逐的乱臣贼子,不能表现出半点怜悯。
      
      每个去哭灵后,脸颊上挂着泪珠的人都要被处死。
      
      从此以后,北山下的人再也不敢哭泣,他们的祖先死于一滴眼泪。
      
      女子是最忍不住落泪的人,各个村子有着各自排遣女子眼泪的方法。
      
      桃村的女子的方式最为独特,有用耳朵流泪,有用嘴巴流泪,还有用乳房流泪。
      
      只是她们不能用眼睛流泪,那时她们的死期将不远。
      
      碧奴学不会那么隐蔽的流泪,她是用头发流泪的,泪水弄得头发又酸又臭。
      
      碧奴的全部就是她的丈夫万岂梁,他有一天被抓去大燕岭建长城去了。
      
      她惦记她的男人,穿着夏衣怎么能抵挡得了呼呼北风。
      
      她变卖掉家中的一切,为丈夫添置了体面的冬衣,要独自去那千里之外的北方,送给她的男人。
      
      没有人赞同她的想法,没有人理解她的初衷,没有人相信她的理智。
      
      她在路上的颠簸流离,历尽千辛,已经忘了家乡女儿经的警言。
      
      眼泪早已从身体各个部位流出,但她不能死,没有见到她家岂梁,她不能死。
      
      她流着泪运出百春台,流着泪跑出芳林驿、流着泪逃出五谷城、流着泪爬过十三里铺。
      
      眼泪从她的身上无数次喷溅出来,浸湿了她的秋袍,落在每个欺辱她的人身上。
      
      所到之处汇集成银色的,有苦有咸有甜有酸有辣的泪河。
      
      当她千心万苦,如羽毛般轻薄的灵魂带着冬衣来到长城时。
      
      她丈夫尸骨早已深埋在长城底下。
      
      于是,断肠岩上一个泪人把长城哭踏了。
      
      她要把她的丈夫从长城底下哭出来。
      
      
      
      
      这是苏童2006年出版的小说《碧奴》,收入了“重述神话——中国卷”。
      
      书中讲述的故事是中国人民最熟悉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写神话故事,是我一向很钦佩作者想象力的。
      
      正如苏童所说:“在神话创造者那里,世界呈现出一种简洁而温暖的线条。
      
      人的生死来去有率性粗陋的答案,因为所有严峻的现实问题都可以快捷解决。”
      
      这个神话故事在苏童的笔下变的轻愁而哀怜,因为她的传说太凄美,太浪漫。
      
      生命的苟延残喘、时世的残酷压迫、生活的疾苦不堪、人性的冷漠扭曲。更突出了一个柔弱女子对爱情的忠烈。
      
      …………
      
      女人们看到碧奴唾弃说:“被抓去修长城的男人多了,就你最会疼男人,疯女人。‘
      
      男人们看到碧奴嗤笑说:“被拉去大燕岭的男人有去无回,活寡妇都跟了别的男人,就你这傻女子,还顶着风沙送冬衣。”
      
      …………
      
      发现一个执着而又坚持追求纯美事物的人,在世俗的眼中是不容的。
      
      世俗在这种简单、纯粹的动机面前,实在不愿承认自己懦弱自私的本性。
      
      所以从抵触到妒忌、到憎恨、然后毁灭其来欺骗自己,往往这些坚持者成了“疯子”与“傻子”
      
      我们不断在纯良与忠贞湮没的时候,呼唤它的出现,出现之后,又能珍崇而又不抵触吗,是谁“疯”“傻”了。
      
      苏童这个《碧奴》让我想起了那本《扶桑》。
      
      又一个痴痴傻傻的女人,有着最简单的信念,有着最美丽的哀愁。
      
      
  •     我是万岂梁的妻子。我还是把它看成一个爱情故事。虽然里面爱情的描写少到可怜。可是碧奴就是能在夕阳的时候看见岂梁早上在桑树下打水洗脸的样子,在春天凭空看见冬天的岂梁。  还修什么长城,将军骑着骏马跟着一只鸟回草原了。
  •     我们每个人都是奔去大燕岭上的碧奴。但未必每个人都有她的一份痴。衣服没了,还有石头;人没了,还有爱情;爱情没了,还有信仰。现代人却在去往大燕岭的路途中一再迷失。活了一世,倒是痛苦,但无自我。
      
      做碧奴也是痛苦的。不仅要忍受肉身的痛苦,还有忍受一再的绝望。
      但绝望的人是不痛苦的,痛苦的是给了希望又不知如何兑现。
      就像一路向北的碧奴,只知道夫君在北方的大燕岭遭受饥寒交迫,只知道一个方向,只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哪晓得这路途遥远,险途漫漫,世态炎凉,人心不古。
      
      我便想起《立春》中的王彩铃。她最终是无奈地接受了生活的赠予,开始人间烟火。但相比之下,我却觉得沉浸在原来那个梦幻世界中的她才是更为幸福的。
      
      每个人其实都是碧奴,如果怀有一个执着到底的心,再坚固的长城也是可以倒下的。
      但现代社会已经没有能够倒下的长城。因此碧奴们都纷纷成了传说。
  •     江美琪有首歌<<爱哭鬼>>,苏童也写了本书<<碧奴>>,讲述的也是一个爱哭鬼的故事.
      
      这个重述神话的故事,讲的是我们熟悉的孟姜女的故事.
      
      但苏童写得很好,他用了一种并不是很中国的手法把故事的背影模糊了.
      
      于是,我们便只看到这个叫做碧奴的女子,为了给在大燕岭修长城的丈夫送去冬衣,一路上受了种种的苦,被歧视,被抢去包袱,被迫去给一个死去的盗贼送葬,被当作刺客抓了起来.
      
      一切都是那么荒诞不经,一切现实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故事中却是那么平常.可越是这样,越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
      
      一个不许哭,不能哭的村庄走出一个很会哭的女子,一路上,碧奴的眼泪从眼中流出,从头发中流出,从身体的皮肤流出,甚至可以从手指,脚趾中流出,哭的方法有很多种,哭的原因也有很多,虽然一度她想到了死,因为为丈夫做的冬衣被抢走了,但她还是坚强的走了下去,实在没有办法,她便要把她身上仅有的秋袍改作冬衣,赶在冬天前送去.
      
      她的眼泪让很多人避之不及,因为她的眼泪会唤起人们心中沉睡的善,尘封的爱.在那个年代,人活着,也许比动物还不如.所有的人的心外包裹着一层重重的壳,于是,他们惧怕碧奴,惧怕她的眼泪,其实,他们的心也是柔软的,只是,自己不愿承认罢了.
      
      尽管走得很辛苦,尽管,从一开始,我们都知道故事的结局,那个支持她走下去的目标,那个在大燕岭修长城的丈夫早在夏天时便死在乱石堆里,成为长城的一段城墙,尸骨无存.
      
      但苏童写得她很倔强,那些苦难让我们相信,也许一切会发生奇迹,也许这对小夫妻最终可以相聚,也许...我一边看,一边一厢情愿的希望着.
      
      所以,最终当碧奴千辛万苦的到达大燕岭的时候,她知道了一切,她拍打着城墙,喊着岂梁你出来,岂梁你出来,要不让我进来时,心里真的好难过.
      
      故事结束了.
      
      原来是没有奇迹的.
  •   “踩着了它咬你你也不能去咬它啊” 经典!!!
  •   “给谁也别生气,对自己好一点,对那些对你好的人好一点。”说的太好了!
  •    别以为人家对你笑就是对你好。赶紧避得远远儿的。
  •   深度还不够啊。
  •   飞年……你没事吧……说得那么悲痛……
  •   我很好,你好么?
  •   还不错,这一年跑到了南京上学,很多活动都没法参加,很想你们
  •   放暑假了?8月8号有场演出,一起来玩吧!
  •   嗯,回来了大半个月,今天刚去完星光现场,8月8号的演出在哪?
  •     我们每个人都是奔去大燕岭上的碧奴。但未必每个人都有她的一份痴。
    我觉得是
  •   现实把我们都磨平了
  •   衣服没了,还有石头;人没了,还有爱情;爱情没了,还有信仰。
    我觉的现在我的信仰没有了, 我什么都没有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