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

出版时间:2009年9月11日  出版社:麥田  作者:大江健三郎  页数:206  译者:王志庚  
Tag标签:无  

前言

  導讀序  從自創的異境中脫逃歸來  ---讀大江健三郎的《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  受新潮社之邀,剛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不久的大江健三郎,為了編《大江健三郎小說》全集,重讀了自己從年輕時寫的所有小說,同時認真反思了究竟小說是什麼、小說家是怎麼一回事,以及自己成為小說家的來龍去脈。  小說,對大江健三郎而言,不只是一份工作、一個職業,而具有更核心的意義---那是他與周遭世界發生關係的模式,那也是他看待世界的基礎。  他說:「年紀輕輕就成為小說家的我,從那時起,不就等於失去了再次體會與小說徹底分離的經驗的機會了嗎?從此,我的現實生活經驗不就全部變成了小說家的經驗了嗎?」  「那時」,是二十歲的大學時期,因為一篇刊登在學校刊物上的小說,受到注意與重視,獲得了來自文學刊物的邀稿,在沒有辦法充分思考與準備的情況下,大江健三郎突然就成了小說家。對這件事,多年之後,他仍然耿耿於懷,仍然不捨地扣問:「你相信自己有小說家的才能嗎?」  這個問題因為是對著自我發問的,所以很難回答。如果是要對外界回答,那就容易多了。一篇篇的作品在那裡,接連的雜誌稿約,作品完成後總有出版社熱心地出版,還吸引了為數不少的讀者,這些就證明了大江是個勝任、稱職的小說家。  然而,他要的答案不是這些。而是面對自我,更根本也更深刻的發問。那就得先解答小說是什麼,小說家應該具備怎樣的才能,才能找到能夠說服自己的答案。  「其實,從一開始,我就沒有期待自己對同時代的發言會得到什麼實際的效果。這也許是我的散文和評論的基本形式吧?」這段話表面談的是散文與評論,實質上卻是反面突顯了大江心目中,小說的一項特性---小說不是「對同時代的發言」。小說講的,不是這個時代的現實,小說要溝通的對象,不是「同時代的人」,或者該說,不是關心在意同時代具體現實的人。  小說是以想像力寫成的。大江引用格斯頓.巴什拉爾的話:「直到現在,人們仍認為想像力具有形成映像的能力。想像力是由知覺所提供的扭曲影像的能力,特別是將我從基本的映象中解放出來,去改變映象的能力。」  作為一個運用想像力扭曲現實映象的小說家,大江自覺一路寫著「這個國家所沒有的小說」,這是他最特別的身分,一個身處日本的異國作者,一個真正的獨行者。和在他之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剛好相反,川端康成被視為「日本的代表」、「日本美感與美學的代表」,領諾貝爾獎時的致詞標題是:〈日本之美中的我〉;輪到大江領獎時,他卻刻意將標題訂為:〈日本之曖昧中的我〉。  他既是日本,又不是。因為他的小說不是來自現實、同時代的日本,也不是主要針對現實、同時代的日本發言的。  大江健三郎的小說,首先來自他強烈感覺、反覆強調的「邊緣性」。多重的邊緣。偏遠四國山林的環境,對應東京都會而構成的邊緣性。山谷中的民眾語言與民眾記憶,對應天皇制文化而構成的邊緣性。還有被戰爭經驗遺棄,卻必須同樣承擔敗戰命運的奇特世代邊緣性。更重要的,是透過文字不斷感受到「另一個世界」實存誘惑,對照現實真實社會所構成的邊緣性。  說服大江健三郎相信「另一個世界」存在,不是感官的經驗,而是來自於閱讀的累積。像一個詩人般,他很早就感覺到無法用「公共語言」來書寫、紀錄「個人經驗」。任何個人的感受,一旦用「公共語言」書寫,就失去了「個人性」了。只有「自己的語言」才能保留那真正值得保留的個人視域與個人驚悸感動。  日本的曖昧,一部分就表現在大江健三郎的文字上。多少評論者、讀者抱怨過,那樣的日文不像日文,裡面運用了太多外文字彙與語法,讓人很難讀懂。對這樣的批評,大江的回答是:他所寫的,本來就不是日文,不是現實、同時代的日文。他的小說,是用一種奇特的「三合一」語言寫成的,有日語、有外語,還有「自己的語言」。這三者複雜動態混合對話,才形成了小說中的語體,介於「公共語言」和「個人語言」間的曖昧事物。  是在閱讀外語作品時,大江摸索找到了這樣的曖昧事物。早年沒有足夠資財可以購買昂貴的原文書,只好借了圖書館的原文書,然後將原文抄寫在自己擁有的日文譯本上,如此經驗讓他感受到了語言內在的不可翻譯特質。英文、法文沒有辦法被日文取代,而是與日文衝擊晃漾,在運用日文的少年讀者心中,創造出無法用日文掌握、表達的其他感覺。用大江的話說:「為和自己溝通,而不是為跟外國人溝通而學習外文。」這樣的學習,在身體內部開出一個奇妙的空間,可以拿來裝許多非屬現實、非屬同時代的經驗內容。  「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這個乍看下顯露傲慢的標題,內中其實藏著極度低抑的謙卑,尤其是藏著嚴重的焦慮。大江要談的,不是普遍的小說寫作條件,而是他自己作為小說家的組構,因為他太明白自己跟其他小說家如是不同。畢竟,不是有那麼多小說家是以「你相信自己有小說家的才能嗎?」為出發點來回顧、檢驗自己的小說寫作與成就的。  在這本書中,大江健三郎試圖將問題往正面推一點,轉而告訴自己,「你有小說家的才能,你相信嗎?」有小說家的才能,因為他身上特殊的「邊緣性」,因為他特殊的閱讀方法與閱讀能力,以讓書籍內容烙印在自己生命上的態度,讀了布萊克、但丁、葉慈等人的書,更從中間煉取出特殊的語言,這些都是小說家的才能。  然而,即使羅列說明了這些過程與條件,大江健三郎還是對自己留了一個沒有徹底解決的問號「你相信嗎?」他還是沒有完全相信。因為小說,他心目中的本質就是不確定的,小說描繪的是某種終極的「異鄉」,「為什麼人在真正的悔悟之前,一定要去危及生命的異鄉,用奧古斯丁的話說,為什麼一定要前往呢?」這問題是無法解答的,那誘惑、逼迫人前往的異鄉,也無法在此鄉本地描述,小說家只有去到了那個小說的異鄉,才有辦法真正知道自己具備或不具備寫作那種小說的才能。  「在『它』出現之前,首先要有一個小說寫作過程。跑道沒完成前,『它』就不會到來。證據就是,在小說開始之前,或開始後由於某種原因而暫時擱筆的時候,來到自己身邊貌似精采的構思,在實際落筆後,立刻會被證明只是個無聊的想法。」永遠只能在去到那超過我們既有應付辦法之外的異鄉,經過危險折磨,才真能了解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才能活著回來,為他人講述異鄉的情景與所發生的事。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大江眼中的小說,基本上都帶著「唯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予你」的悲劇性質;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大江永遠無法真正「相信」自己是有寫小說才能的。  閱讀此書,我們進入大江的問題與焦慮中,不只理解造就大江健三郎這個小說家的力量,更驚訝於小說這個東西,遠比我們想像的龐大、迷人、陌生、深邃、曲折。  文◎楊照  本文為閱讀大江健三郎的《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一書所撰寫之導讀  收錄於2009年9月全新改版的版本中

内容概要

  唯一一本,也是你的第一本,
  認識大江健三郎創作理念與人生經驗完整告白的「自傳式」作品。
  一個成長於日本四國小島偏僻山村的小男孩,日後被譽為「川端康成第二」,獲頒創作者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歷經被視為一個說謊的孩子而遭到孤立,卻未曾因此變得沉默,反而成為一個為了尋找新聽眾而從未安份的小孩。
大江說:「小說家就是這樣,他們不能不心驚膽戰地把自己的秘密講出來;而且,一旦開始,他們就會千方百計地厚著臉皮講個沒完。」
  娓娓道來,優美雋永,宛如讀一本對你談心的小男孩的成長故事。
  「我驚訝地發現在那之前我從沒有認

作者简介

  大江健三郎
  1935年,生於日本四國偏僻的山村。1954年考入東京大學修讀法國文學,在沙特哲學和歐美現代小說的影響下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57年正式踏上文壇,即贏得「川端康成第二」的讚譽。
  二十八歲那年,由於長子光的出生,已是成名作家的大江經歷了有生以來最為嚴重的考驗,他以面對天生殘疾的新生兒這個痛苦經歷為基礎創作長篇小說,寫出讓他在三十年後的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個人的體驗》。
  大江一系列以殘疾者與核武問題為主的作品,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關懷。他成熟地借鑑了西方現代派文學技巧,充分運用日本文學傳統中的想像,巧妙地結合現實與虛構,成為其文學上的重大特色。著有小說《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獲谷崎潤一郎獎)、《飼養》(獲芥川賞)、《靜靜的生活》、《換取的孩子》、《憂容童子》、《再見,我的書!》等,以及散文集《為什麼孩子要上學》、《給新新人類》等。最新作品為《優美的安娜貝爾?李──寒徹戰慄早逝去》,目前正撰寫小說《水死》。王志庚
  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獲日本文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現代文學,研究專題式大江健三郎作家及其作品。現任職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章节摘录

  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  大江健三郎  第一章 雨滴當中/有另一個世界  一、  我寫的東西最早被印成鉛字的大致就是下面所說的「詩」的形式,如果有研究者廣泛調查戰爭剛剛結束時在中國地區和四國銷售的國語教育之類的小冊子,也許會碰到這首「詩」。但我認為這項工作是毫無意義的。《大江健三郎小說》全集中也僅收錄了我成為一個小說家以來,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作品。為了避免在我死後出現把斷簡零篇都收錄起來的全集,我將該書定為決定版。如果在我死之前,再有新的小說問世的話,希望作為該書的補卷,我在此明確申明一下。這是我對作品的一些考慮。  我還想申明的是,如果實際調查的學者指出那些印刷的小冊子和我在這裡的引文有出入,那麼我想告訴他,這喚起我當時看到寄給我的小冊子後,對新制中學的老師或編輯們做的增刪所感到的憤怒回憶。在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做任何增刪的情況下,將我的作品平庸化,那是多麼傷害年輕詩人的自尊心,使得他對詩和創作產生厭惡。增刪者非常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們並未明白說明,因此他們的行為根本就是犯罪。  晶瑩的雨滴  映射出了風景  雨滴當中  有另一個世界  也許除我之外,寫與我構思相似的此「詩」的年輕人還有很多,也許他們的「詩」更加巧妙更具有個性象徵。但這首「詩」一直令我難忘,我想原因在於,「詩」裡表現了少年時代對於自己現實生活的態度,貿然言之,就是我的世界觀的原型。事實上,創作這首「詩」至今已有半個世紀,我的文章一直在描寫雨滴中呈現出的另一個世界──我有一種自覺,那裡能映射出我所處的這個世界。  如果現在讓我來如實描寫我的少年時代,我應該會這麼寫:一個茫然沉默的孩子走近果味飄香的柿子樹枝,凝視著樹葉上留下的雨滴。白天的我其實是個愛說話的孩子,這成了同村的孩子們疏遠我的主要原因……  寫到柿子樹,我的確曾讓一棵特定的樹蘇醒過來。從我家出門向小河走,有一條用石子粗糙砌成的小路,順路可以到達一塊窄小的田地,在連續下雨的日子裡,河水氾濫,田地就會變成河底。那路的盡頭有一棵柿子樹。  記憶中的那棵老樹也曾葉子嫩綠,枝繁葉茂;我盯著那茂密的葉叢有了一項發現,這項發現甚至影響了我對於整個自然界的認識。  一天早上我起得非常早,我不只見到了東邊樹林直射過來的陽光,也看到那沐浴在金黃色大氣中的柿子樹,和河面反射過來的光線。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我該是早已厭倦了山谷中的風景、人物和事情,對於身邊所有的事物,從沒有想過可以用金黃色這類的形容詞……  總之,我去河邊觀察沐浴在朝陽中的柿子樹上的露水是有特別原因的。就在前一天晚上,我在國民學校那雜草繁茂的校園裡看了一部露天電影,放映的是戰爭新聞和漫畫,還有誰都不喜歡的「文化電影」。那是為理科教學而拍的電影,其中有一個畫面是開滿櫻花的樹枝特寫,就在那一瞬間我被深深地吸引了。那小小的樹枝,還有那成串的花和樹葉,微微地顫動,微微地顫動,永不停息……  我看著電影轉而一想,那個特寫是在一個無風的日子,以大草原為背景拍攝的,不可能有這種事。這也許是為了表現在拍攝花朵和樹葉──也就是說不是幻燈片那種靜止的畫面──這其實是攝影助理或是其他人故意搖晃樹枝的。我無論如何不能相信,這成了我心上牽掛的問題。  於是第二天早上,離上學的時間還早,我就起床去觀察那朝陽照射下的樹枝,用昨晚電影當中同樣的拍攝距離,從近處注視它。柿子樹的嫩葉在不停地晃動!而我的臉頰根本感覺不到一絲風……  像一個悔改者一樣,從那之後我養成了仔細觀察自己周圍樹木花草的細微之處的習慣。每當我注視時,樹木的枝、雜草的嫩葉都在不停地晃動,從來沒有停息。我驚訝地發現在那之前我從沒有認真細緻地觀察自然界的事物,我從來沒有發現自己周圍有這麼多的樹木和雜草!在那個電影鏡頭讓我明瞭之前,我雖身處樹林之中,踩遍長著小草的土地,卻什麼也沒發現……  毫不誇張地說,這一次的發現,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更明確地說,我透過那微微顫動的柿子樹葉發現了包圍著山谷的整個森林。如果總是不認真地觀察,那些東西什麼都不是,只是死的東西,於是我開始時時刻刻注視著樹葉和小草。因此我被認為是老是盯著周圍事物發呆的孩子,被國民學校的校長盯上後,幾乎每天都要挨打。即便如此我也沒想改變自己這個新的生活習慣,戰後,在我盯著雨滴觀察了一段時間後,我終於創作了此生的第一首「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多率性之文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