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野玫瑰

出版时间:2008.05.12  出版社:麥田  作者:菲立普.狄雍,Philippe Djian  页数:368  译者:沈台訓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那些瘋狂,  那些毀滅,  一切的一切,說的正是,我愛你!  我們的愛,如此多彩,如此黑暗。  這麼的美,這麼的哀傷。  一對悖離現實的男女,一份為所欲為的痛快,一段愛與死共舞的狂戀。  法國新新浪潮電影代表作《巴黎野玫瑰》原著小說  全球累計銷量逾百萬冊  已被譯為19國語言出版  同名改編電影1986年上映  轟動一時  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英國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歷經逾20年的引頸期待  中譯本首度在台面世  男主角溫和沉著,是個生活簡單的雜務工人,獨自居住在法國的一幢濱海平房裡。他邂逅了貝蒂,貝蒂是個剛烈的美麗女子,不甘於自己的生命在小鎮浪費枯萎,對於男主角空有才氣卻甘於放棄感到不解,更對生命屢屢和她作對感到憤怒。同樣是受困的靈魂,男主角則顯得與世無爭,毫不在乎地任由老板剝削,好不容易完成的小說乏人問津、遭受批評也無所謂。除了和貝蒂在一起,他什麼也不求,過一天算一天就可以。  他甘心為她做盡一切,合法的、不合法的;她更是任性而恣意妄為,激烈的靈魂無法安靜片刻。這樣一對悖離現實的男女,在為所欲為的痛快中,衝撞出一段愛與死共舞的狂戀。  貝蒂,美麗的,狂野的、性感的、脆弱易折的;  我內心暗潮洶湧的瘋狂與毀滅  我拋開一切飛蛾撲火的愛情想望  「有她在身邊,這個冷漠、不毛的渺小世界又能夠多沉重?除開她的髮絲、她的肺、她的膝蓋,以及所有電到你的東西,還有什麼值得追求的?除此之外,我能碰到更好的事嗎?我現在不正是擁有某些源源不絕;激勵人心的珍寶嗎?」  貝蒂,我只想跟妳在一起。不管旁人的眼光、不管能否出人頭地。但是,難道這些還不足夠嗎?妳要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妳始終不快樂?為什麼妳寧可摧毀我們的所有,和妳自己?  「我的身體向前傾,眼睛沒有須臾離開過她,兩隻手浸入這盤肉丸子醬汁裡。有點燙。我捧起一把肉丸子,蕃茄醬從指縫間滴流而下,我將丸子整個在我的臉上壓碎……我用手背抹去滿眼蕃茄醬味道的淚水。」  為了呵護妳,我的貝蒂,為了不讓妳再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我哪怕親手毀了我的愛,毀了這世界?

作者简介

1949年生於巴黎,做過倉庫管理員、碼頭工人、售貨員,在法國是一位備受崇拜的平民偶像作家,也被視為美國「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法國傳人。
1981年時,32歲的狄雍在一條偏僻的高速公路擔任收費站大夜班收票員。他利用悠閒的值班時間寫作,第一部作品於焉問世,自此擁有一批忠實書迷,最負盛名的即為曾被改編為電影的《巴黎野玫瑰》,累計銷量已逾百萬冊,先後被譯為19種文字。
《巴黎野玫瑰》享譽全球,狄雍的作品在法國卻未獲任何獎項肯定。當他在出版第10部作品接受一家週刊專訪時,坦率地提到:「我是法國近20年來少數沒有獲得任何文學獎的作家之一。」
對此,狄雍沒有絲毫懊惱,反而一再試圖淡化他的偶像作家地位,他最愛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當一個作家就像當一個糕點師傅或機械技工一樣,差別只是用不同的工具做出不同的成果,如此而已。」在處女作受到青睞時,他甚至拒絕前往巴黎與出版商見面,因為他正忙著整修一幢農舍!要到出版第3本書,一直跟巴黎出版圈保持距離的狄雍,才跟他的編輯碰面。
狄雍著作等身,總計有長篇小說19部、短篇小說集4部,並為瑞士知名歌手史帝凡?艾榭(Stephan Eicher)跨刀寫作歌詞。而受到美國影集如《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等所啟發的靈感,狄雍最新的寫作計畫為一套六冊的鉅著《外帶用的袋子》(Doggy Bag)。
【狄雍小花絮】
狄雍給小說家們的寫作建議:
1.不要理會任何評論,無論是好是壞。
2.不要聽從任何人的任何意見。
3.如果有人偷瞄你在寫什麼,跳起來朝他臉上揮拳過去。
4.不要跟人討論你的作品,沒有什麼好說的。
5.不要自問為何、為誰而寫,而要把你所寫的每句話都當成此生最後一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巴黎野玫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0条)

 
 

  •     读书不是能给你传授人世间的道理,而是能让你脑海中那些朦朦胧胧的说不出道不明的雏影变的具体鲜明起来。
      就比如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受尽了那些所谓的青春的折磨,认为真正的爱情就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认为书中的人物性格都被放大了,接近疯狂。不过那时我毕竟只是一个16岁的小女孩。
      两年后的我带着对爱与生活的截然不同的理解,再次读了这本书,便深深爱上了它——
      生活是需要爱情的,正如我所深信不疑的那样,生活需要的是那种炽热的,永远不会凋谢的爱情,而这样的爱情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即便你的爱人离你而去,但他也依然会在你的身体里,伴你一生。
      也许真像毛姆所说,爱情只不过是男人身上的一个插曲。但没拥有过这样一段插曲的男人是可悲的,只得浑浑噩噩地活着,就像书中的鲍勃和亨利。而有过爱情的男人才真正懂得生活,懂得自己的事业,懂得自己的信仰。女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爱情,有了所爱的女人,男人的灵魂才能在宇宙的另一端翱翔。
      ——“小说并非缠绵悱恻的爱情独白,它更加尖锐,更加警觉,用死亡来轻拂幸福的脸颊。我已经被征服,因为爱情而激动不已。”
      
      其实如果抛开爱情,也可以把主人公和贝蒂看作是一个人的两面,一面是自己略带悲观的不敢直面生活,另一面是贝蒂的疯狂地执迷于梦想与幸福。最终贝蒂的那一面“击败了”悲观的那一面——其实贝蒂身体里怀下的,就是主人公的幸福,梦想,信仰,和创作的灵魂。它已植根于主人公体内,所以它并未出生。
  •     略为梦幻,贝蒂真的存在么,还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贝蒂?爱情就是这么有魔力,让人着迷,让人疯狂。没有见过迪昂,不过估计他本人应该有着很丰富的情感经历吧。其实,大部分当代的法国作家,不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他们总是脱离现实生活。用迪昂的话说,像幽灵一样。
      Ps:有机会想看看电影版是什么样子的
  •      之前在一篇推荐国外激情片的影片单里看到了《巴黎野玫瑰》,不带有任何表情的搜索了,纯属无聊。
       好容易看完上半部,里面很多情节都让人无法理解。比如贝蒂如此偏激的个性和她刺耳的尖叫。
       印象最深的要算贝蒂被抓到警察局之后,男主角与警察的聊天。当警察知道他们是因为书稿被退跟出版社编辑发生冲突时,悲催的警察从橱子里拿出一叠厚厚的书稿,跟他讲述自己曾经的作家梦。
       这段快让我笑喷了。
       这部电影的下半部一直没找到,所以就没看。但据说书很畅销,无意间在图书馆看见了,好奇心趋使下借了回来,就欲罢不能。
       作者幽默的笔调,恰如其分而又生动的比喻,活生生将一个35岁的中年男人的沧桑、无奈的心态展现出来了。而当他突然遭遇一个近30岁,但心智却不成熟,依然我行我素、活力四射的魅力女性时,他平乏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离正常的生活轨迹越来越远。
       书的简介中说是因为男主角的书稿不被接受,贝蒂越来越失望才导致她精神失常的。我觉得就算没有书稿的问题,她也必然不会像常人那样,心如止水、平淡无奇。她神经质般的性格早早就决定了她非疯即死的结局。
       而让我一直不解的是,男主角何以对她产生了如此的爱恋。他们俩之间似乎也没有经历过多么刻骨的情感交流,至于心灵相通、性格相投,我也没看到。只是男主角的性格较为随和罢了,他就像个海棉,随遇而安地消化着加诸在他身上的任何东西。
       不过当我看到贝蒂自挖眼珠,送进医院后,男主角被护士问话的片断后我开始有一点明白了。
       护士问贝蒂的一些情况,而他知道的很少。比如她的父母是谁,她以前生活在哪里,童年是怎么过的,发生过哪些事情等等,这些在一般人看来两人交往尤其是相亲时必须知道的事,他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他们俩生活在一起,每天做爱,他很在乎她,她的一抹微笑就是他的晴天,为了这个即使让他去抢劫他也愿意。虽然他从来没有琼瑶式地说过那些山盟海誓,他甚至连“我爱你”都没有说过。
       原来爱情就是这样简单,无关乎家世,不在乎贫富或是疾病,也没有为什么。
       突然想起西方在教堂结婚时常说的一段誓词:
       “你是否愿意娶(嫁)xxx为妻,按照圣经的教训与她(他)同住,在神面前和她(他)结为一体,爱她(他)、安慰她(他)、尊重她(他)、保护她(他),像你爱自己一样。不论她(他)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贫穷,始终忠於她(他),直到离开世界?”
       当你在说“我愿意!”时,是真的听清楚了,还是只是一种形式?
      为什么我如此感动?
      
      
      
      
      
      
  •     “你在写东西吗?”
      “不...我只是在思考。”
      
      这是一本既简单又复杂的小说 简单是菲利普.迪昂的风格简练风趣平铺直述,复杂是从头看到尾 经历从欢喜到悲伤 带给我们内心的冲击是极其复杂、难以叙述的~
      
      小说主人公 一个最后终于得以出版自己作品的不断奋斗又总是持有平常心的人 心思缜密看人看事都十分细致入微 我想这也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
      
      “当人们全都拥挤在商店橱窗前时,你最好不要停留。”“绝望也是一种幻觉。你能做的,就是天黑上床睡觉,然后早晨在爬起来,如果可能的话,嘴边再带着一丝微笑。”喜欢菲利普的特立独行 不管其他人怎么说 把自己所想表达的说出来就是了 不要为了什么去改变 改了就不是自己的了。有多少人能这么坚持?
      
      不否认最初是看了颇有名气的同名电影 后来才看原著小说 虽然这是令菲利普极其头疼的实事 呵呵~ 虽然是这样 但电影版还只是看了90多分钟的“上半部分”下部怎么找也始终没找到 但看完小说就不觉得有多遗憾 因为无疑的 小说本身更有想象力和吸引力!更注重人物内心描写 这是电影里所表现不出的(除非有旁白)
      
      小说基调是天空中清澈的一抹蓝 忧郁而深沉的蓝色 也注定了它是悲伤的。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贝蒂自挖眼球的行为“她的眼睛被一株含羞草刺伤了...”透着法国人的乐观幽默和暗殇...
      
      37°2是什么意思?曾经以为(道听途说)是轻度发烧的体温、男女ML时的温度...后来终于解开疑惑,原来是“孕妇的体温”.....
  •     学到很多东西。贝蒂就是生活中的我们。不能随意屈服,永远要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我们其实身上有很多东西没有挖掘。只是我们没有勇气去发觉,而是唯唯诺诺一生甚至以此为幸福。可悲。在同生活的抗争中,我们必须有一颗战斗的心,以为自己会失败就一定会失败,坚信自己成功就一定会成功。颓废的人生必遭人唾弃。
  •      多年前,我去家乡一家碟屋,看到《37°2》,也就是《巴黎野玫瑰》或者《Betty Blue》,我其实是为了找部可以学法语的电影。碟屋老板很激动地跟我说,这个片子他看过,很好看,给我试碟,其实我明明是看到一开头就有十分劲爆的sex场景才决定买的。。。老板说,这姑娘一直认为她老公是个天才,其实他就是个庸才,人人都这么觉得,只有那姑娘认为他是天才。我回来发现,老板完全错了。小说男主角不是庸才,他最终成功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而那时姑娘已疯狂,毁灭。这是个悲剧故事,但我忘不了长达三小时的冗长片子里动人的激情,虽然我说不出来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就是忘不了。
       忘不了,以至于受到灵感激发,也想写两个疯狂的人相爱的故事,未曾与人交往过的我,其实只能以自己的性格为基点,写男女两个分身,因为满意自己雌雄同体的性情,我不觉得这是个太大问题。我甚至去问一个男同学,你家的小动物死去,你会哭泣吗。也问另一个男同学,如何去塑造一个有点叛逆、有点玩世不恭气质的男孩,他告诉我,北京有很多这样的男孩。因为一直没想清楚这两个人的成长经历,于是小说也放下了。如今我也许知道了一切答案。
       我一直在断断续续看这部原著小说,而我总能在图书馆借到它,没错,它现在就躺在我床上,我枕头边,我到现在还在看!每次看的体会都不同。当初我对作者的文笔不以为然,接着会赞叹他惊艳的比喻,看到现在,渐渐明白了作者的妙处。他应该经历过很多苦痛,才能如此贴切地描写感官的触动与疲乏,男人的兴奋梦幻,女人的脆弱迷狂,人在生活理想与困苦现实中的挣扎与刺痛,爱情从肉体激情到精神契合再到相濡以沫(哪怕是悲情的)过程。
       这部电影,这本书,在我脑海里盘踞半年了,挥之不去,开始是电影原声里的萨克斯乐句,后来是越来越激扬的钢琴声,再后来是阴郁紧张的提琴伴奏……如果谁听过这部电影的原声,一定明白我的形容。我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情绪放心地交给这些音乐,让它们替我承载我所受的折磨。
       书我会看完的,小说也会写完,我也是个文艺青年,还带着我的白猫。一如故事的结尾——
      
       ……然后我去放了一段音乐,那只猫咪从窗户里钻进来了,夜晚又恢复了平静。
       "我看见屋里的灯亮着,"她说,"你在写东西吗……"
       "不,"我回答,"我只是在思考。''
      
  •     记得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很不能理解为什么贝蒂那么的神经质,那么的执着,那么的疯狂。i甚至一度我很希望男主人公(对不起,看过后忘记了— —\\\)能够抛弃贝蒂。可是,到了后面,我突然喜欢上了贝蒂。书本里的人物除了贝蒂每个人其实没多大的差别:希望日日平平淡淡,有份能够糊饱家人和自己的工作就好了。可是贝蒂呢,这是个有梦想的、敢作敢为的的女孩。从她烧房子开始就注定了她的与众不同。可是,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除了碰壁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了。贝蒂的希望一次一次的落空,而每一次的落空后她的行为就更加的疯狂,使人不能理解。后面我真的很为贝蒂高兴的事她看上的男人并没有离开她,这也许是她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吧。
      书名叫《三十七度二》,我查过了,有人说这是孕妇怀孕时的体温。而作者之所以用这个作为书名,我想也是有他的用意吧。本身孕妇就是孕育着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希望。在我看来,这本书只有一个主人公,那就是贝蒂,虽然整本书都是用男主人公的视角来写。37·2,孕育一个希望。
      文笔很差,这只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对书本的看法。希望以后可以写得更深刻些。
  •     这是一个书友的说法。
      
      读《三十七度二》不是为了消磨时间,我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可以把看书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读一本英文小说,借了差不多有半个月的书翻了一页,还没有翻往第二页的意思。我竟然把时间浪费在了这本书上面,每天花去一小时待在图书馆,400页的小说差不多用了我将近一星期的时间。
      一个美好的事物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断,隔上一天又得费尽心机地把它们弥合起来。这样的阅读经历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比较糟糕的小说,拿一小时三十万字的速度干掉,或者直接在中途放弃,把它束之高阁,因为完全没有继续读下去的必要。但是,诸如《三十七度二》的小说我不能这么草率的对待,我提醒我自己,应该慢慢品味,应该享受这阅读的乐趣。
      
      我并不为小说的情节吸引。这本书的小说情节再普通不过,没有高潮,甚至连最起码的开头都没有。我早已经不看武侠小说了,我唯一牵挂的是推理小说,总期望作者能在下一行给读者更多的信息,让我更早的抓住凶手。我不担心《三十七度二》中的人物的命运,因为这本书的格调注定了里面的情节不会存在大起大落。
      
      每天的计划不多不少,我怕看多了忘记了看过的情节,这种顾虑很值得。即便是我每天看100页,第二次继续的时候,思维仍旧跟不上接下来的故事。每一天的阅读都成了新的开始,我对小说命好的影响逐渐的消失,一个完美的小说被拆分的七零八落,为难不叫人痛心。合上小说的那一刻,除去最后的一点小说梗概,我脑海中浮现的只是断断续续的只字片语。这种感觉在《三十七度二》中有,别的很多小说中也有。
      
      正因为如此,我不想过多地评价它。
      
      昨晚的雨持续到了今天清晨。这是这边近年的第一场雨水,边额外地令我激动。我决定下午去趟图书馆,把最后的100页给攻克掉。雨天读书,这事再好不过。
      
      然而,一切美好都幻想成空。雨,中午就停了。下午的太阳更是让人泄气,我彻底被它打败了,一天的计划自此失去了原处的期望。小说到最后的1/4章节情节突变,昨天的记忆没法和那些情节连起来,我反反复复地看,从以前看的章节里找寻那些情节会发生的兆头。一个小时被生硬地拉成了一个下午。等到我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读完整本书,把书放回原来暑假上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了。我长长地除了一口气,像是杀死了一个多年潜藏的宿敌,做了一件貌似千秋伟业的大事。
      
      我真想把它放在地上狠狠地才上几脚,再用乱刀砍死它!
      
      这就是被拉断了的美好的事物。
      
      
  •      我从来没有看完那本书以后会有这种感受,我舍不得在看别的书,甚至不愿意我的大脑再去思考别的问题了,害怕那样做会冲淡了亲爱的作者给我带来的快感(当然还有感悟神马的)就像一个乞丐刚刚被施舍了一顿满汉全席坐在太阳底下懒洋洋的回味个中滋味连个饱嗝都舍不得打一样。
      
      
       凯鲁亚克,亨利米勒,以前我都看了一些,很显然这都是和作者都是一个派系的,貌似也是被迪昂的偶像,但是以前读这些的时候都没啥赶脚,为毛?俺当时太年轻?改天再拿出来看看。
      
      
       请允许我俗气的大吼一声:“扑面而来的自由的气息”。
      
       有生之年第一次有着这么个想法:写点啥??
      
      
       读后感: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天马行空放荡不羁神经质的贝蒂,然而我最喜欢的是书里的各种浮想联翩的比喻,但是当我想举个例子的时候,我啥也想不起来了@.@
      
  •     这是一对普通的男女,和很多法国青年一样为生计烦恼,打工、做生意。这是一对疯狂的男女,发疯地爱着,烧房子、抢劫、自残,甚至亲手解脱对方。作者菲利普-迪昂说“我不能肯定我是否只讲述了两个人物,有时候,在我的内心世界里,也许只有一个角色,他们一半是男性,而另一半是女性”
  •      常言道,文学无国界,但读者却能够凭借一部作品在语言、风格、视角等地方的特质去识别它诞生的国度。美国文学侧重思想上的自由及美国梦的塑造;英国文学有着鲜明的宫廷、庄园化的贵族气质;德国文学喜欢融入很多哲理性的思考;法国文学则热衷于情感和伦理题材且表现得浪漫、浓烈。
      
       阅读《三十七度二》之前,我从没想过法国文学可以这样写。诚然,这部小说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举动,但是在语言风格上、故事的细节中都与传统的法国文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从法国传统的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还是战后的存在主义文学中都很难找到与这部小说相似的元素,整部小说无论在人物的塑造上还是通篇流露出的气质中都有一股鲜明的美国小说特质,无怪本书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在法国的另类演绎”。
      
       小说中的风物也完全没有法国的风情,故事中那种荒凉的感觉更像是美国西部的感觉。故事中的爱情也不像传统的法国文学,法国人的爱情除了浪漫以外就是缠绵抑或是纠缠,“我”和贝蒂的爱情却更加理想、果决、硬朗。反正从阅读第一页开始,我就没有感受到任何法国文学的气息。
      
       故事情节十分简单:贝蒂因为失业投奔“我”,两人过着平凡却丰富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贝蒂发现了“我”的小说手稿。贝蒂把小说手稿打成铅字,交给出版商,却始终无人问津。逐渐绝望的贝蒂开始做出很多出格甚至疯狂地举动,在得知没有怀孕的消息后贝蒂彻底疯了,甚至挖掉自己的眼球。而此时“我”的小说获得了出版但贝蒂已经失去了心智……
      
       贝蒂是一名性格鲜明、极端的理想主义者,她有着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有着自己的坚持,她我行我素、放荡不羁,却对爱情非常忠诚甚至疯狂。贝蒂这个人的性格非常符合“垮掉的一代”笔下年轻人豪放、落拓不羁、蔑视社会上的法纪秩序的特征可以说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年轻人的一种缩影。不同的是“垮掉的一代”并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但贝蒂却有着自己对于爱情的执着,因此“垮掉的一代”往往走向堕落、沉沦。而理想极端纯粹的贝蒂,在理想破灭后必然走向死亡。
      
       作家在叙述过程中的选择性缺失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表现形式,这些地方虽不明显,但认真思索值得玩味——“我”和贝蒂的身世在小说中都没有提及;“我”和贝蒂为什么会有这如此深刻、热烈的爱情;贝蒂纵然陷入绝望但发疯甚至挖掉眼珠的行为显得突兀。这些铺垫上的缺失为小说营造出一种冷硬简练的感觉,同时又留给读者不少思索的空间。其实两人的身世重要,作家刻画的是两人的爱情,不是介绍两人为什么相爱,至于贝蒂发疯的过程,真的全写出来似乎就倒人胃口了。虽然《三十七度二》是作家的长篇处女作,但是在行文上却还是张弛有度的。
      
       小说的改编电影《巴黎野玫瑰》也算是一部经典。但是影像化了以后的故事就多少有点让人超负荷了。电影中对于性方面的表现、对于贝蒂疯狂的表现以及两人种种行为的表现都具体化了,这让人失去了想象和缓冲的空间。小说的文字在凌厉、冷峻中带有淡淡的温馨,两人的极端行为在这种氛围下并不让人觉得刺眼,甚至更容易让读者理解“我”和贝蒂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那种在爱情之上的精神上的共同。
      
       《三十七度二》是一部精彩动人的爱情小说,同时它还生动地浓缩了很多理想主义青年的形象,菲利普-迪昂自己就如同他笔下的贝蒂一样爱恨交织、扬弃分明,赞美了年轻人追逐理想的精神,同时批判了社会的陈腐与不公正。在小说中故事的结尾,纵然“我”最后亲手结束了贝蒂的生命,但两人的爱情、贝蒂的理想以及她一直以来苦苦追寻的东西却能够永远延续下去,玫瑰虽然凋谢,香气依然如故。
      
  •     巴黎是外国文艺家和流亡者的第二故乡,海明威、乌纳穆诺、菲茨杰拉德、亨利·米勒都曾客居于此,谈及法国文学,只要提到普鲁斯特、塞利纳、纪德、莫里亚克这些鼎鼎大名的作家,不管他们是否获得过诺贝尔奖,都会让人肃然起敬。二战后的法国文学,萨特和加缪两位存在主义大师引领风气,其后则是喧嚣一时的“新小说派”。在我眼里,二十世纪后半叶有两部小说值得珍视,一篇是盖菲雷克的《野蛮的婚礼》,另一篇则是菲利普·迪昂的《三十七度二》。很凑巧的是盖菲雷克和菲利普·迪昂年龄相仿,两人都富有浪漫的灵感和奇崛想象力,并擅于塑造黑色人物及边缘人,两部代表作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引人瞩目,且与“新小说”作品风格迥然不同。前者写了一篇“孽缘”的佳作,后者则将“狂爱”写到极致,为读者了解法国文学拓宽了空间。
      
      
      
      菲利普·迪昂1949年生于巴黎,早年做过多种职业,像仓库管理员、码头工人、售货员,在三十二岁完成了短篇小说集《50比1》,那时的作家还在一条偏僻的高速公路收费亭里做夜班值班员。本文赘述的《三十七度二》1985 年在法国首版,这是他长篇处女作,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部小说受到青年的追捧。迪昂对本国作家并不青睐,他深受凯鲁亚克、塞林格等美国作家影响,这让他显得特立独行,被看作美国“垮掉的一代”在法国的代言人,也被视为反对世俗文学传统的作家。如今菲利普·迪昂已经出版了十四部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集,其作品已经进入法国伽利玛出版社的颇具影响的“黑色系列”丛书中。
      
      
      
      《三十七度二》的主线讲述了蒂和佐格的狂恋故事,一反温情脉脉的套路,颠覆性地以异于常理地重新定义了浪漫以及坚贞不渝的爱情。书中没有交代贝蒂和佐格的来历,小说也没交代这对恋人是如何被命运安排在一起的,在法国也没有大片的荒漠,这完全是虚构出来的场景。但两位恋人如同风雨中飘摇的树叶,彼此紧紧地依偎着抵御着肆虐的狂风。佐格过着打零工的平凡生活,某天失去了工作的贝蒂来投奔查格,她与佐格一起不计报酬地为老人漆房间, 当他知道一切都是那个胖老板的阴谋----让查格答应油漆整个海滩上百的木屋,换取留下贝蒂同住----贝蒂愤怒的把油漆泼在老板的车上,大骂着离去。 她发现了佐格的书稿,认定眼前的爱人应该是名作家,而不是个平庸的汽车修理工,自此两人的人生轨迹陡然转变。她截断两人退路,一把火点着木房子, 两人仓皇出逃,远走巴黎。他们幸运地住到了一个女人家里,连房租都不需要付。想让佐格从平庸的琐事中解脱出来成了贝蒂的神圣职责。她开始学习打字,一页页敲出来,将稿子邮寄到出版社,一心期望小说能够出版。她固执地相信自己的直觉,遇到挫折后,她将出版商家门口刷上油漆,甚至上门去挑衅,找那个有眼无珠的出版商算帐。房东女人的情人安迪热情地两人去自己的餐馆工作,餐馆里有个饶舌挑剔的女人,激起了贝蒂的怒火,她歇斯底里地拿叉子刺伤了那个女人。
      
      
      
      贝蒂就是这样一个直接的女孩,不高兴别人的侮辱可以扔东西,烧房子,然后就那么轻易的去另一个地方,可以无忧无虑的做爱,可以为爱人的小说而奉献到极致。 后来安迪的母亲突然去世,葬礼后他慷慨地建议佐格和贝蒂照看妈妈留下的钢琴店,或许这样两人会过上安逸的生活。贝蒂很想和佐格有个孩子,当她自以为怀孕时欣喜若狂,薄薄的诊断书让她清楚这是一场空欢喜,她又开始变的疯狂,她打碎盥洗室门上的玻璃窗后,她狂奔在深夜的大街上,佐格追赶上她,彼此哭泣着搂抱在教堂门前。贝蒂屡次在极端愤怒的状态下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会无情地残害自己。为了贝蒂的想去海边的梦想,佐格男扮女装、铤而走险去抢劫,可这依然没有挽救贝蒂,而她的情况愈演愈烈。
      
      
      
       起初登场的贝蒂,像棵美丽狂野的玫瑰,明亮的眼眸透射出一种纯净无邪的爱,但她的身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偏执性格,她拒痛恨生活中琐屑,藐视一切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始终坚持追求人生的激情,不愿对沉闷的生活逆来顺受,自由,理想的爱情,这个世界对她来说太小了,正是她的执拗导致了后来的疯狂和崩溃。相对于贝蒂,佐格则比较现实,他善良真挚,明晰社会规则,不敢越矩,渴望自由又心有忌惮, 以妥协换取与爱人厮守的片刻安宁,就像我们中存在的大多数.,可是他内心深知自己最爱的是贝蒂,他可以为她一句话或一个愿望铤而走险,这种爱无疑浪漫而又疯狂。贝蒂得知不能怀孕的消息,她剪坏给小孩准备的衣服,画花自己的脸,而佐格只是安静的坐在对面,将一整盘番茄酱糊在自己脸上。到海边她抢别人的孩子,他只是找到她带她逃跑,不能与她分开。
       
      
      “37°2”到底什么样的温度,有人认为是孕妇的体温,有人说是肌肤相亲或女性歇斯底里的温度,37°2恰似爱情或婚姻才有的温度。两人狂恋是全书的看点,也许互相伤害的爱才能刻骨铭心,每个人都想选择独特的爱,想过独特的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死亡。自然的生死交替并不稀罕,但是一个人以“玫瑰”的方式凋谢就很独特;死亡不稀奇,但一个人用爱人的手去拜访死神就很独特,;爱情并不少有,但爱人爱到死就很独特。佐格是贝蒂的缔造者,也是她的毁灭者。贝蒂无法容忍他的懦弱、平庸。当肉体的快感已经无法排泄内心的抑郁时,似乎只有这疯狂之举,才能摆脱身心的羁绊。
      
      
      
      书中的结尾处令人吃惊,贝蒂竟然将自己的眼睛亲手挖了出来,随后被送往医院,空洞的眼里再也没有生命的期望,最终佐格不忍看到贝蒂痛苦的折磨,潜入贝蒂的病房,用枕头把她捂死了。男人亲手扼杀了自己最爱的人,因为在那张被束压的病床上,贝蒂生不如死,不如让她离开,在蒙住贝蒂头颅上的枕头颤栗下,男人血红的瞳仁,有着一种惊世骇俗的被理解。故事总是因荒诞而让人愈发沉痛,此后不久佐格的小说被出版社接受,而贝蒂再也不能和佐格分享成功的喜悦。
      
  •      我是上周日,下午再阳光将落时看完的,意外的结局。本周因为搜集电影音乐,看到桌上的37度2就想起来,电影中的音乐,听着低沉,扣紧心弦,中间穿插的咚咚类似鼓声的旋律,把心率降到最低。
       看完这部小说,觉得贝蒂的不羁是我学不来的,心底最深处可能也想着如此的不顾一切的绽放。疯狂而且歇斯底里,蔑视一切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肆意妄为,我行我素。这是介绍里对贝蒂的介绍,难以匹敌的性格,她的心理疾病导致精神病状给“我”带来的痛楚让“我”选择非正常的结束贝蒂的生命。
       这周末,想呆在住处,看看《巴黎野玫瑰》。
      
  •     看完之后不明白为什么书名叫做《37°2》。明明如此疯狂的叙述。
      临近结尾时,贝蒂把自己眼睛抠掉那段显得有些突兀,之前的铺垫感觉不够,好像一切都很正常的进行着,她突然就发疯了。不明白作者是不是为了营造出她是个疯子才故意添加了如此血腥的画面。
      关于贝蒂之前的行径,我只能说,她让我感到痛快。包括去揍那难缠的女顾客,一把火烧掉家,去把出版商的门刷上红漆,偷商场的衣服。天啊,这实在太个性了。然而不得不说,我也很想尝试一下呢!
      作家对贝蒂的爱也是令我感动的,他是唯一理解她的,他怎么能这么了解她呢?与其让贝蒂在药物的控制下维持着“正常”,还是叫她死了吧!
      这是一部叫我痛快的作品。现在读起来叫人痛快的书已经不多了。所以,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     “她的身边放着两只行李箱,在她投向我的目光中,有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热切的期盼。我感到惊讶的是,她手里拿着我的煤气灯,而且已经点亮了。落日的余辉映照在她的头发上,赋予了她一种残酷的美丽。这里到处散发着汽油的味道,我意识到她可能会把煤气灯扔到房子里。这种念头让我享受到一丝短暂的喜悦,随后就看见她挥动着胳膊,在空中划了半个圆圈儿,那盏灯像一颗流星一样从天上划过。”
      
      如果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请留下你的电子邮箱吧!我会把尽快试读本发给你哒~
  •     37°2,比人体正常温度稍高一些。
      四五年前读的这本书,很多细节都忘了,但还记得,这本书是为数不多的让我愿意去买一本放在‘自己的书房’里的爱情小说。
      没有华丽的真情告白,没有温情的呢喃爱语,只是平凡到俗气的油盐柴米,但爱得自然爱得深沉也爱得辛酸……
      结局很悲伤,却又很自然,似乎唯有如此的结局才能够结束这个故事,皆大欢喜不适合这个个性激扬的女子,也不适合这个无能为力的男人……
  •     你有没有听到萨克斯管的低音在与你说。
      在某个阴天,的下午。
      说贝蒂是蓝色的。说玫瑰不会熄灭。
      说相信它吧,只不过圆满的爱情要借助不圆满的结局来完成。
      
      
      她喜欢自言自语的表达,也不管有没有人听。或者让内心空白,随便发个呆。或者兴起时书写,再在兴致隐退时让它以某种隐秘的方式消逝。
      
      完成一场告白便意味着与它再见。
      她想,她要尽快说再见。再见。再见。。。再也不会相见。。。
      
      关于那段记忆她后来感觉恍惚。
      对一个迷恋形式感的人来说,也仿佛太不真实。
      一恍而逝。
      
      一个人走进水里。在黄昏里,一点点沉浸。。一点一点。她在水边终于洗褪掉自己。没有怨愤,没有委屈,也没有期待,没有救赎。以一种虚脱的方式修炼对一个人的感激。
      
      有一些寂寞是因果定数。再后来她安慰自己。
      
      她回去很旧很旧的时候。
      日子以她舒服的方式存在。老唱片。老电影。和,老派人的文字。
      
      后来房间里只剩下低音萨克斯管的噗噗声。难过让她突然不能安静的呆下去,于是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走来走去。。
      
      没有人看见那场无悲无喜的大水,只有她在水底,飞。
      
      后来就不见了,不见了,不见了,不见了不见了不见了不见了。。。。。
      
      好吧,好吧,好吧,我承认。。。这么多年我是因为不信任自己才选择离开。
      因为你不是查格。不愿意相信她追求的不过一种不存在的东西。
      
      青春就在这青春中间。你不懂得。象查格那样去爱人。
      
      给予。
      然而缄默。
      相信思考。
      但把才华当作最无关紧要的事。
      
      安于命运。
      服从快乐。
      
      在她痛哭时,拥抱她。
      在她郁躁不安时,拥抱她。
      在她损伤自己时,让她看见另一个自己。
      
      然后,在思想的痛苦里让一切结束。
      让爱在回忆里延续。
      
      2008.
  •     几年前看的一本书,至今还印象深刻。
      荒诞的故事,罗嗦的开头,但最终带给我的却是很有力的思想冲击。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现实的生活里不太会有,但它描写的却又是极现实的东西。
      可能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太大了,刚看完的时候久久不能平静。
  •     结束了。《37°2》。
      很久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了。
      王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书目的增多,你的阅读快感的阈限也会提高。这是大实话。
      这是怎样的一本小说呢?一开始,主人公以第一人称在絮絮叨叨。波澜不惊的生活,或者确切的说,是他有意在淡化生活。站在35岁这一时间点上,对于一个男人意味着很多。
      贝蒂(女主人公)的生活信念注定了她最后的毁灭。她是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以生存的。我想象不出除了让她的生命结束在心爱的人手中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她得到永生。
      我想定义它为一本爱情小说,没有浪漫的真爱。发生在两个平凡的人中,一个努力顺从着生活,一个竭力挣脱着生活。
      整本书字数不少,页数很多。平淡如水的叙述,不知不觉中就发现阶前的石阶已经被无声地滴落成碎片。
      慢性毒药般侵蚀着你直至你遍体鳞伤,这就是我看到的生活威力所在。
  •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 誰解其中味?」
      
      這是一本令人看完,會過癮到心旌搖盪的書,裡面的情感濃烈直接,就像化不開的墨,瘋狂、黑暗、偏執、哀傷,一波波衝擊讀者的感官,愛是如此傷人又傷己,但當陷入其中,又有誰能真正逃過?
      
      電影版男主角的名字叫 Zorg ,小說沒有提到名字,全書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他35歲,稜角都已經磨滅,熟知人情事故的他過著自給自足的封閉日子,直到遇見 Betty ,生活才開始有了曲折波濤,Betty 就像是他殘缺性格裏失去的一角,如此純真、敢愛敢恨、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正是他心裏渴望卻又做不到的隱藏部份, 她包含了所有他缺少的因子,所以他如此深愛 Betty、無限縱容 Betty 的感情跟暴力行為,即使 Betty 的所作所為超越常規,一般人根本沒辦法接受,他們始終不離不棄......這讓我想到電影裡面常見的鴛鴦大盜,作案後,就揚長而去,既危險又甜蜜,可是結局往往不會如意 .....
      
      Betty 有強烈的偏執傾向,加上後來的嚴重疑似憂鬱症,讓過程燦爛,結局卻哀傷不已,非常適合當心理學的案例,成書雖然在很久以前,可是譯本非常順暢,而且口語很直白、現代化(大膽粗鄙),讀來幾乎沒有停頓,讓人很容易一口氣讀完、心情還久久迴盪不已。
      
  •      书是很久以前看的,最近电影又看了一遍,看到最后左格在医院用枕头杀死精神病发的贝蒂时,再度落泪。
        感觉书里的“我”和电影中的形象比,更加坚硬一点,简单流畅的的文字,似乎表达不出那种神经质的感觉。电影里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有:左格在车中大笑到几乎休克的脸,仿佛在哭;贝蒂知道自己没有怀孕后妆容夸张的样子,而左格则一把抓起通心粉状的食物抹在脸上;左格化妆成女人进入医院后的情景,奇怪的化着浓妆的憔悴的男人的脸,因哭泣而抽搐。
       电影太直接,欲望、痛苦、挣扎,还有太多无望的希望和稍纵即逝的幸福,让看的人也心里疼痛不安。那些温馨美妙的场景,如贝蒂阳光般的微笑、左格变装抢劫时的幽默、火堆边做爱时的汗水,所有这些却无法给我快乐的感觉,因为我知道,这些美好下一秒就会不复存在,会被击碎,被吞噬。被不存在的梦想带往不存在的世界去。
        和电影比较,书里的缓缓叙述似乎更加平静,而自我的想象,总会把一切幸福和疼痛的节奏,调节到能够接受的程度。电影把原著的意思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并加入了拍摄者的想象,甜蜜而辛辣的味道立刻弥漫。可能是以前看过原著,因此贝蒂的疯狂、自残、喜悦、失望并没有突兀的感觉。我觉得我能理解她,就像理解我自己。书和电影里都提到,“贝蒂要的是不存在的东西,这个世界对她来说太小了”,一语中的。也许安全感太少的人,就会无法控制对这个世界的失望,悲伤的情绪被成倍放大。可是,就算挖出自己的眼睛、割断自己的血管,这个拘谨冷漠的世界也不会有所改变。
        我爱电影中的男人,一个在炎热的天气里吃辣椒的男人,一个隐秘的文学青年,一个从庸俗生活中得到简单快乐的人,一个会说“没有什么好失去的,除了贝蒂”的男人。
        最重要的事,当他爱的女人发疯并无法再恢复后,他会坚决而温柔地杀死她。只有这样,他们才不再分开,而贝蒂所寻找的不存在的东西才会继续延续下去。也许有一天,这个世界会变得足够大,但愿……
  •      最初对“37度2”的印象,来自一间十分个性化的餐馆,坐落在广州中山大学后面,名字就叫“37度2”。偶然一次进去就餐,才知道店名取自一部电影,看来店主是个“法国迷”了——那是一间铺满法国电影海报和杂志的餐厅。
      
       前些天去书店,蓦然发现一本《37°2》。说真的,总觉得法国人取的名字就是带着十足的诱惑力,我有点鬼使神差地就买了下来。不知道知道这本书或这部电影的人是不是真如书上描述的那么崇拜者众,如果是真的,那我再对这本书发表点什么意见就似乎显得多余了。
      
       开始的时候觉得这书很闷,没有任何情节可言。所有的描写都无法引起兴奋或者共鸣。人物的对话让人如坠迷雾之中。我真想扔下不看了。
      
       是的,到最后我还是把它捡了起来,并看得津津有味。当看到女主人公一把火把原来在黄土上的房子烧了,然后潇洒地与她的男人奔向小镇时,我的兴致就来了。之后出乎我意料,她所做的事一件比一件疯狂,读起来却又觉得理所当然,甚至会有种认同的痛快在心里叫喊。
      
       但最让我佩服的是她的男人——也就是作者,书中的“我”。目睹了女友的疯狂与美丽,与她经历着种种生活的琐碎事,这个男人一直都直面现实的。人们可以用诸如坚强、专一、宽容、果断之类的词语来赞美他,但这些正是他所鄙视的、认为无聊透顶的玩意。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会把一个人想象得多么高尚或者多么低贱,但就是忽略了一个事实:这就是他的生活给予他的。就是这么自然的一件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们却总喜欢脱离了生活谈人性。又比如爱情。他从来没有对她说“我爱你”,她也一样,但是两人都在现实地照应着彼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一切,远胜过一万句虚无缥缈的“我爱你”。生活充满苦难,他们或以嘲弄或以无所畏惧的反抗来面对现实。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书中那么大量地说到“疲惫”,为什么那么详细地描写他们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和动作,为什么读起来显得那么啰唆却又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生活!尽管一脸的沧桑,还是非得挺起胸膛不可!
      
       也许生活的前行,就是需要37度2这个轻度发烧的体温……
      
      
  •      “我把红辣椒重新倒进锅里,用温火热了一下,然后去放了一段音乐。那只猫咪从窗户里钻了进来。夜晚又恢复了平静。
       ‘我看见屋里的灯亮着,’它说,‘你在写东西吗。。。’
       ‘不,’我回答,‘我只是在思考。’”
      
       这又是一本法国小说,读着读着又读出了浪漫。但是这种浪漫是crazy的,是歇斯底里的,是令人眩晕的。女主人公贝蒂身上有太多不同寻常的性格:疯狂且歇斯底里,藐视一切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恣意妄为,我行我素。她可以把出版社的门漆上红漆、她可以在商店试穿一大堆衣服然后疯狂的跑掉、她可以在比萨店与客人大打出手。。。就是这么一个叛逆甚至有点神经质的女人,却被“我”深深的爱着,字里行间透露着“我”对贝蒂的爱,即便是有别的女人的诱惑,都没有丝毫改变,我终于什么是法式狂爱的嘉年华。
       书的结尾是在回家的轮渡上看完的,令我吃惊的是最后贝蒂竟然把自己的眼睛亲手挖了出来,然后被送往医院,最终“我”不忍看到贝蒂痛苦的折磨,把她杀了。这的确令我吃惊,我在想这么做是对的么?可能这种爱我很难体会,可是读了这本书,可能会有别样的感想。
       读读罢。
  •   我会说在找寻这部片子的影评时无意间我看到了很多人的熟悉身影么?哈哈,好喜欢这个故事。37°2比体温高一点的温度。
  •   哈哈 个人好喜欢女主
  •   Me too.嘿嘿,超有感觉,感觉世界装不下她。
  •   这书译文去年还出了,但都是同一个人翻译的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921804/
    电影原声真的太好听了,头回看预告片就喜欢上了电影配乐然后马上就找来听。
    这书让我看的觉得这故事太惨了,看了电影更这么觉得。书和电影都有好多没看懂的地方。。
  •   你太小了。
    这个书我当时没有勇气接书评。。。
  •   你看完了写篇书评吧,我好知道我没看懂的都是咋回事。额。
  •   好的,算是我答应你了。
  •   和我想的差不多呢
  •   有空找来小说看看,电影时间有限,一般都无法还原小说的全部内涵。
  •   电影没看过,不喜欢看电影
  •   喜欢寒窗苦读的书评,完整、深刻,能让人学到东西,尤其结尾总是很扣题,而且很美,如果没有猜错应该是个读过很多书的才女,捧你!
  •   可惜是个男的
  •   哈哈,图像整成女的,书评写得这么有才气,被人误会成是才女就不奇怪啦
  •   倒霉头像害的
  •   恩,第一段概括得很好~
  •   jovial2ac@126.com 最爱的电影哇
  •   317724780@qq.com。谢谢您,我很感兴趣。
  •   zh.y_118@163.com thx~
  •   aiyihive@gmail.com thanks!
  •   jjsshi@gmail.com 谢谢~
  •   moonfish1990@qq.com
  •   403665120@qq.com
    谢谢!!
  •   790618842@qq.com 感谢哦,亲~~
  •   willmo@qq.com
  •   navyis@hotmail.com
  •   wangyibaby@gmail.com
    速度留下啊~!!
  •   826481613@qq.com
  •   mssue@qq.com
    thx :)
  •   651800364@qq.com
    谢谢!!
  •   709534566@qq.com
    thank you dear
  •   楼上各位好哦!小编昨天去书展站台啦,没能及时发给各位,抱歉,抱歉!现已经发给大家,麻烦查收下哦!如果还没收到,告诉我一声哈
  •   貌似……木有收到……
  •   琉璃璃童鞋好!我又发了一遍,小编有时会犯糊涂,可能把你漏了。周末愉快!
  •   收到了~!!谢谢黄小兔童鞋~!!周末同愉快~!!=D
  •   还能发不???diwuting@163.com
  •   Louisiane好哦,已经发到你的邮箱啦,谢谢捧场哈
  •   dhm109@sina.com,谢谢
  •   小草好!发到你邮箱了,麻烦查收哦
  •   cyysakura207@gmail.com Thks!
  •   Weily你好!已经发给你啦,阅读愉快!
  •   milanlady@126.com
    谢谢啦!
  •   seasonnote@msn.com 很爱这部电影,谢谢小兔!
  •   Milanlady好!发到你邮箱啦,麻烦查收哦
  •   已收到~!谢谢!!
  •   48735557@qq.com
    谢谢!
  •   忽然之间你好!已发到你的邮箱啦,谢谢哦~
  •   收到啦,谢谢
  •   476370913@qq.com....这是我的邮箱。。。谢谢你。。。
  •   鄙视滴你好,发给你啦,麻烦查收哦
  •   vinafanfan@163.com谢谢哦~
  •   qchh23shx@163.com
    谢谢啊!
  •   楼上两位好!已经发到你们的邮箱啦~
  •   呜呜,把我给落下了。。。。。。。。。。。。。。
  •   鹿迷你好,哎呦呦,不好意思哈,小编有些马大哈,给你补上啦!谢谢你的支持!
  •   呀,好快就被发现啦,谢谢小兔小编~~~
  •   987287918@qq.com先谢过啦
  •   长安君好啊!发到你邮箱啦!
  •   谢谢小兔,收到啦~
  •   谢谢黄小兔,正在看呢
  •   sunyan1023@sina.cn 谢啦
  •   葱姜蒜好啊,发到你的邮箱啦,祝周末愉快!
  •   已收到,谢谢啊
  •   您好 刚看完电影 是部好电影
    我想书回更深刻一些
    能也给我发一份么?
    1161962181@qq.com
    谢谢您!
  •   xiangchengshanpo@yahoo.com.cn
    谢谢 :)
  •   qzbszh@126.com merci
  •   447584712@qq,com 非常感谢
  •   楼上四位好,刚刚把试读本发给大家啦,谢谢大家的支持哦!
  •   收到哦 可惜是pdf的
    要是电子书该多好
    谢谢小兔!!!
  •   我也想要。 最喜欢这种tough love 作品了。 麻烦你了 linli689@gmail.com
  •   麻烦来一个,linlu1211@yahoo.cn
    感谢
  •   乱七八糟好,小编不才,不知道电子书咋做,以后努力学习哈~
  •   鬼树和蓝眼睛好,已经发到你们的邮箱啦,阅读愉快!
  •   516167876@qq.com
    麻烦你了
  •   花生酱去海洋:D,已经发到你的邮箱喽~
  •   能否给俺也发一份?大爱这部电影!!!!!
    belborn1983@yahoo.com.cn
    谢谢!!!!!
  •   Bel Cheng好哦,发到你邮箱啦!电影不错哦,其实蛮忠于原著的,但书里的情节更多些。结局的地方不太一样~
  •   已收到~~谢谢小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