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的第一本書

出版时间:2008/08/29  出版社: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劉必榮  页数:320  
Tag标签:无  

前言

  一直想寫一本讓一般人都看得懂的國際關係書。  這個想法其實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萌芽。一九八七年底,台灣宣布解嚴,報禁隨即於一九八八年開放。當時我剛回國教書不久,應《中國時報》余紀忠先生邀請,進入報社兼任國際新聞中心主任,負責整個國際新聞的規畫。  身為研究國際政治的學者,能夠在第一線親自觀察國際情勢的發生,當然是相當興奮的。但我也隨即面臨一個問題:如何讓學術的語言,和一般讀者能夠懂的語言,做一個調和?如何在雅和俗之間找到平衡、接軌?  當時我就想寫一本介紹國際關係的書,但因為工作忙而無法撰寫專書,最後只得把在報社寫的十萬字專欄,交給三民書局結集成冊,取名《深層思考與思考深層》。那是我第一本國際關係的書,但還不是理想中的面貌。  三年後,我離開國際新聞中心,進入主筆室。一九九八年初離開中時,半年後應邀進入公共電視,擔任帶狀國際新聞節目的評論主播。我把這個主持與評論的工作當成社會教育來做,希望能帶領一些對國際情勢有興趣的朋友,撥開口水與八卦的雲霧,伸頭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寫一本國際關係普及書的構想,一直在我心中翻攪。  二○○二年底我離開公視,隨即進入年代新聞台,當時正逢美伊戰爭爆發期間,我每天為觀眾解析戰爭與國際情勢。二○○五年中,年代新聞台易主,我離開年代,於同年十月進入大愛電視台,製作並且主持一個每週播出的國際新聞節目,一直到二○○六年中為止。前前後後,我在電視台評論國際新聞共八年的時間。  無論在報社還是在電視台,我最常接到讀者和觀眾來信問的問題是:我該怎麼看國際新聞?怎麼了解國際事件?如何在沒有學者專家分析的情況下,自己去看懂這些事件?  要看懂這些事件,當然需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不然都只能自己胡思亂想。有一則很有名的故事:美國派駐海外的大使當中,不乏政治酬庸。有一次,一位酬庸的大使被派駐韓國,他滿腦子問號地詢問底下的幕僚:「韓國為什麼會有兩個呢?」幕僚答說:「報告大使,因為過去打過一次韓戰。」大使接著問:「韓戰?什麼時候打的?我怎麼不知道?」相信那名幕僚聽了,頭上一定三條線。所以說,強化自己的背景知識是第一要務。  再來,就是要有觀察國際情勢的理論架構與脈絡,而這本書想要提供的就是這樣的框架與脈絡,讓大家以後在看國際新聞的時候,可以把一大堆雜亂的事件,分門別類放進框架中觀察,這樣就有條有理,有脈絡可循,也才可以往上累積自己的知識。有志從事國際新聞採訪的朋友,也可以從這本書看起。  不過,要寫出一本國際關係的普及書(一位當過外交官的政大外交系學妹跟我說:推廣自然科學普及化的書叫「科普」,那你推廣國際關係的書應該叫「國普」吧?)並不容易。它不能與國際事件貼得太緊,因為國際新聞事件天天都在變化,貼得太緊,書就大概只有一年的壽命,一年後就失去時效,成了歷史。可是它又不能離開實務太遠,因為離得太遠會變得像教科書,對一般非國際關係專業的讀者,產生閱讀的障礙。  所以我在體例與文筆上嘗試,就好像二十年前初掌國際新聞中心時,努力在雅和俗之間尋求平衡。我一直很欣賞張五常教授和熊秉元教授寫的經濟學文章,他們的文章淺顯易懂,讀起來像隨筆,但其中又有大學問。雖然像國際關係這樣的學科,很難寫得那樣行雲流水,但我撰寫過程中左思右想,調整體例,拿捏深淺,從動筆到完稿,算算也花了三年半的時間。這期間,出版公司換過兩個編輯,才把這本書催出來,也真是苦了他們。  另外,我特別請蕭秀青小姐協助,整理名詞解釋作為附錄,幫讀者做一點祕書的工作。秀青是非常優秀的國際新聞工作者,編譯與出國採訪的經驗都相當豐富。她曾在路透社工作,也曾在公視與大愛與我共事,共同製作國際新聞。我很感謝有她的協助。  基本上,這本書的主題不是國際「現勢」分析,而是教人怎麼看國際情勢。因為不是現勢,所以過了幾年都還是可以看。這是我寫書時念茲在茲的理想,至於能不能達成這個目標,就讓讀者來評斷了。

内容概要

  國際觀,決定你的世界有多大!  看世界的方法,是21世紀人才必修的通識學分  面對中國崛起,亞洲各國如何因應?  油價飆升,全球要看哪些國家的臉色?  天災重創過後,會帶來什麼後遺症?  軍事演習試射飛彈,是假動作,還是真挑釁?  當國界的藩籬一一卸下,台灣以外的世界,將左右我們的未來。  想看清這個趨勢,你需要一套看世界的方法。  中國崛起、油價飆漲、地震颶風天災頻傳、中東情勢緊張……這些頭條新聞我們都聽過了,但誰有辦法講明白,這一切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國際觀是你我輸不起的競爭力;把世界看得更清楚,才能保住自己及下一代的飯碗。劉必榮教授累積多年對國際情勢的觀察,讓你學會用專家的眼光看世界!  Q&A:你,國際觀了沒?  1. 台灣目前是以下哪一個國際組織的成員?  a東南亞國協 b世界衛生組織 c世界貿易組織 d聯合國  2. 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每每引起中、韓、台等國家提出抗議。鄰國對日本抗議的理由是什麼?  a首相參拜神社是政教不分的行為 b參拜代表日本未對二次大戰的侵略深刻反省  3. 下列哪一個國家不是屬於阿拉伯國家?  a伊拉克 b伊朗 c約旦 d沙烏地阿拉伯 e敘利亞  4. 國際間有長期的區域性衝突,所謂的「印巴衝突」指的是哪兩個國家?  a印度與巴基斯坦 b印度與巴勒斯坦  (解答請見最後一段)  Q&A:問題解答  1.(c) 台灣是在2002年1月1日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第144個會員。  2.(b) 靖國神社如同日本的忠烈祠,曾被日本侵略的國家認為,神社裡供奉著東條英機等二次大戰的頭號戰犯,祭拜這些戰犯等於暗示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  3.(b) 伊朗起源於古波斯文明,祖先是波斯人。她在1979年建立了伊斯蘭教共和政權,但並不屬於阿拉伯國家。  4.(a)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個國家,1947年在英國殖民者「印巴分治」的政策下,分成兩個國家。其後,兩國為了爭奪喀什米爾地區的問題,爆發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後來還相繼發展核武,使該地區的緊張更為升高。

作者简介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國際關係專家,國內談判權威。  政治大學外交系學士,教育部公費留學外交政策學門第一名赴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碩士,維吉尼亞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在大學教授國際政治、外交政策、衝突解決與東南亞國際關係等課程,並於「外交領事人員講習」為外交官講授談判技巧。劉教授致力國際觀的建立與談判藝術的推廣,現任台北談判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和風談判學院主持人,並於每週二固定在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為聽眾分析最新國際時事新聞。  劉必榮以思路清晰、說理犀利見長,剖析國際時事時,有如說故事般娓娓道來,呈現新聞事件的架構與脈絡,使萬里之外的國際大事也鮮活了起來。  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總主筆、行政院顧問、外交部諮詢委員、公視「七點看世界」及「全球現場」、大愛「寰宇新聞」、年代「世界年代」等節目的新聞評論主播。  國際關係方面的著作有《深層思考與思考深層》。在先覺出版的著作為《談判兵法:孫子兵學的謀略智慧》、《三頂帽子哲學:劉必榮的談判人生》、《談判,無所不在》與《新世紀談判全攻略》。

书籍目录

序寫在前面一、見樹更見林:從大架構看世界1. 中國崛起:亞洲的權力新格局2. 中日爭霸:東北亞民族主義的浪潮3. 誰才算大國?:強權崛起的必經之路4. 美俄峰會:大國之間的外交過招5. 俄國後院的角力:蘇聯解體後的中亞情勢6. 從北極到地中海:國際爭逐的新場域7. 小國有外交空間嗎?:以小事大的藝術二、政經脈動:從政治與經濟看世界8. 石油與油管政治:牽動國際情勢的黑色力量9. 糧食與貿易談判:環環相扣的危機10. 災難與救援:重大天災的連鎖效應11. 國際衝突:從敵意到戰爭的不和平對峙三、運籌帷幄:從外交看世界12. 談判與調停:「管理」國際關係的外交工具13. 經濟制裁:改變他國行為的不流血手段14. 演習與試射飛彈:軍事力量必須能放能收15. 政府、媒體和網路:資訊時代更需要國際宣傳後記附錄 重要詞彙解釋

章节摘录

  台灣人其實是很矛盾的。  從地理位置、國際處境,以及自然資源來看,我們應該是要很有國際觀的。因為作為一個小國,我們一定要比大國對國際情勢有更高的敏感度。可是在實際上,台灣人又非常沒有國際觀。我們的注意力往往被內部的口水與八卦所占據,對於台灣以外的事務,既沒有能力關注,也不感興趣。這其實是很可怕,也很可悲的。    可是要加強國際觀,我們應該從哪裡開始呢?學外文很重要,對國際事務與國際文化有相當的敏感度、相當的興趣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分析國際情勢的架構。  本書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紹當前國際政治幾個重要的權力板塊,以及大國與小國的互動。在過去冷戰時期,要看懂國際關係比較簡單,因為只要把「美蘇爭霸」的架構往國際事件上一套,大概都可以看出一個端倪。冷戰結束之後,國際關係又恢復往昔的生機與複雜。舊的衝突(如巴爾幹半島的民族衝突)又冒了出來,而新的強權,如中國,也逐漸浮現。在這同時,美俄之間的角力也不因冷戰結束而休兵。所以在第一部分,我們就從大架構,把這些看似複雜的權力互動,試著理出一個頭緒。    當然,國際上有許多板塊或集團,比如APEC、東協、東協加一(東協十國加上中國,或日本,或韓國,所以共有三個「東協加一」)、上海合作組織、美洲國家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南錐共同市場(南美南方共同市場)、歐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非洲聯盟等等,分別根據軍事、政治或經濟,將世界化成一塊一塊。不過由於這些區塊都是靜態的,很容易在網路上查到相關資料,所以本書就捨去不談。因為我基本上想寫的還是看世界的「方法」,而不是國際現勢資料庫或字典。    第二部分談到政經議題。石油、糧食、貿易、災難、衝突等,都是近年來國際上的中心議題,在可見的未來也勢必是全球注目的焦點。了解這些中心議題,讀者可以看清國際事件背後,國與國之間如何互動,以及它們帶來的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要談的是達成外交政策目標的工具。一個國家想要達成外交政策目標,通常可以在「外交」、「經濟」、「軍事」、「宣傳」四個工具之間作一選擇。這四個工具該怎麼運用?有哪些實例可以為這些工具提供「註腳」?大國和小國在選擇運用這些工具時,有沒有什麼特別的限制?本書將分章討論這四項工具。    在本書的最後,還附有重要名詞的解釋。讀者閱讀本書,第一遍可以不必看名詞解釋,先一氣呵成把正文看完。這是粗看。等到第二遍細看的時候,就可以參照附錄,對單一事件或名詞有更完整的理解。好比欣賞國畫,有「潑墨」、有「工筆」,讀者可以根據自己吸收的快慢,在收放、深淺之間做一調節。  現在,就請翻開第一部分,讓我們從中國的崛起開始談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國際觀的第一本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