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照顧我媽媽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申京淑  页数:256  译者:薛舟,徐麗紅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媽媽失蹤已經一週了。  當我們開始尋找她,才明白有關她的一切,早已存在身上每個細胞的印記裡,  從不曾離開,而是被自己漸漸遺忘了……  一個女人,忘記了童年和少女時代的夢想。  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逐漸失去了自己,成了單純的「媽媽」。  她的一生獨自對抗貧窮悲傷,全心的奉獻自己。  現在她卻失蹤了……  為了慶祝爸媽的生日,我們特地邀請他們從老家來到首爾。沒想到,媽媽卻和爸爸在地鐵站走散了。在一陣慌亂與相互指責為何沒人照顧爸媽後,我們兄妹終於冷靜下來,開始寫起尋人啟事。但,該怎麼描述媽媽呢?久未相見的她,還是我們印象中的模樣嗎?那個老是叮嚀我們千萬別餓肚子的媽媽?那個總是要我們別擔心,好好照顧自己的媽媽?而我們上次耐心聽媽媽說話,又是什麼時候了?  我對媽媽如此模糊的描述,別人認得嗎?哥哥和妹妹心中的媽媽呢?媽媽在爸爸心中呢?而媽媽自己最真實的模樣呢?當我們開始復原每個人對媽媽的記憶時,這才驚覺,原來她早已在我們心裡走失了……希望還找得到她。

作者简介

  申京淑,韓國著名小說家,暢銷天后。被譽為韓國九○年代後的文學神話,廿年來榮獲各大文學獎項肯定,被譽為「皇女」。  一九六三年出生,畢業於首爾藝術大學文學創作系。一九八五年推出處女作,即獲得新人文學獎肯定。她認為,小說就是做夢,能幫助自己克服虛無人生的強大武器。她的寫作企圖與氣魄是「哪怕撕掉了封面,但是只要讀上五、六頁就能知道這一定是申京淑的小說。」  《請照顧我媽媽》構思廿餘年,作者的母親是文盲,不懂自己女兒的寫作成就(如同本書主角)。因此作者認為必須為自己與所有人的母親寫一個故事。推出後立刻登上韓國各大暢銷榜冠軍書,被奉為母愛聖經,也是韓國人的必讀之書。  薛舟,原名宋時珍,山東省。主編並翻譯《韓國當代小說叢書》。另譯有《大長今》《火鳥》《三國志》《巴黎戀人》及詩集多部。  徐麗紅,專職翻譯,畢業於黑龍江大學,曾留學於韓國牧園大學。迄今為止,已經翻譯了超過七百萬字的韓國文學作品。主要譯有《鐘聲》《等待銅管樂隊》《搭訕》《暴笑》《大長今》《火鳥》《韓國小姐金娜娜》《開朗少女成功記》《巴黎戀人》,以及詩集多部。

书籍目录

推薦序 神呀!請照顧我媽媽 李立亨推薦序 推薦序 說不出寂寞的媽媽 彭樹君第一章 沒有人知道第二章 對不起,亨哲第三章 我,回來了第四章 另一個女人尾 聲 薔薇念珠作家的話主編手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請照顧我媽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我看的是原著,也就是韩语版本。
      当时我就想,翻成中文的话能不能完完全全表达出这么细腻的文字。
      没想到中文版本的评价也如此的高,可见译者的翻译功夫也非同寻常。
      
      花了4天的时间看完。
      上班时的公交车上, 老公和孩子睡了之后的晚上,我都流过眼泪。
      
      母亲没有自己的人生,没有疼她的丈夫,只是为了子女而活。
      母亲的付出,也成为了理所当然。
      母亲还得过脑出血,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得过。
      头痛常常伴着她,折磨她。
      她还有个脾气较大的大姑子,相当于婆婆。
      
      我也想到了我的妈妈,我妈是大儿媳,所以跟我奶奶一起住,奶奶没什么文化,脾气厉害,有时可以说成不讲道理。
      周末时头顶着一大盆的衣服,到河边去洗。
      虽然上着班,但是一早起来准备家人的饭。
      家人的毛衣,毛裤都是由她来织。
      
      我妈得过脑中风, 偏瘫,她的右手是不听使唤的。
      这一点最让她懊恼, 她说,我没这个病,肯定能给你看孩子。
      虽然行动不便,她每周也是坐公交车到我家来一次,给我收拾卫生。
      
      韩语有个俗语是내리 사랑은 있어도 치 사랑은 없다.
      就是说,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存在的, 但是没有子女对父母的爱。
      
      难道人都是这样的?
      
      还好,我妈在的时候,要满足她的愿望。
      今年准备跟她一起的第二个旅行,去北京,带她看天安门。
      
      
      
      
      
      
      
      
  •     第一次读申京淑的中文译本书是去年,8.25,邯郸,新华书店。兔子选了一本看起来不错的小说作为我的生日礼物和她的课外读物(她时时刻刻有课外..)
      
      觉得作者眼熟,就买了。
      很久之后才知道,原来所有人都有母亲。无论他嘴上提不提,他都一定从心底爱着她。
      我们看过无数个写妈妈的故事,听过好多温暖的歌,看过电视剧里电影里的镜头在哭泣,好像没几个人真的在自己的故事里上演那些会觉得很无聊的亲情戏。
      可是一提到母亲啊,你想到的会是什么?
      
      一起睡觉,吃饭争吵,教她用电脑、玩手机,一起洗衣服,……好像只有生活上的琐碎。也只有生活上的琐碎。
      
      大多数的人妈妈都不会是什么文人政客或者学术专家,她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女人,想在工作后回家休息却又不得不被生活琐碎牵绊,没有人愿意做不喜欢的事啊。可是母亲会说,没人愿意做不喜欢的事,不做的话谁来做呢。
      其实这个道理谁都懂吧,只是不被提及的时候就渐渐觉得这是一种自然、一种习惯,习惯了家里面她忙碌的身影,习惯了什么都有的生活,于是她不见了,你发现了。当时被幸福包裹着的你怎么会那般的不知好歹,踏过首尔的每一寸土地,手里的寻人启事不想放弃,从城市到乡间的每条道路,都没有她,都有过她。
      曾经对她的起誓,对她的抱怨,在一时之间显得苍白无力。
      去到梵蒂冈,买到蔷薇念珠想要给你。可是你还没有被找到。朝圣的心情,只想为你祈祷。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便是有你的那个小家。
      
      
      每个人,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都会变得不一样,书里的那个母亲啊,快点回家吧。走失在首尔的你,一定能找到家。
      
      书里的母亲在现实里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我与你的回忆那么多,不见得一一记得,只害怕记起的时候再也没有机会同你一起细说,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啊。我说不出的爱,希望你感受得到。我想做的更好,请你也要记得。
      
      作者说,关于这本书读者想说的好像比她还多。
  •     能爱的时候,请相爱。
      ---李斯特
      
       “这是关于世上所有子女原罪的故事。”
       妈妈,她似乎从来就没有别的身份,自我们一出生,她就被称为妈妈,从此在我们眼里,她的生命中就只饰演了一个角色,母亲。我们忘了她过去也是另一位母亲心中最珍贵的闺女,最青春勃发的少女,被一个男人爱着或爱过的女人。或许我们不是忘了,是潜意识叫自己不要去追究她曾有过的多个身份,我们太习惯从她身上索取。因为我们自私地知道,唯有“母亲”,能让我们理所当然无止无尽地袒露最原始的任性。
       申京淑书中的母亲,是天下所有母亲的缩影,书中的字字句句皆刺到身上,刺到心里。自懂事开始,母亲就一直在身边。饿了,困了,跌倒了,哭了,委屈了,受挫了,累了,一句“妈妈”,她就不迟疑地来到你身旁,她竖起耳朵企图把你的每个字没个词都听进心里,不管她是否理解,是否明了。“妈妈”永远是一个最灵验的咒语,叫你所有的诉求都有回应。她的存在如同每天呼吸的空气,你早已习以为常,以至于你在开心,雀跃,沉浸爱河的时候竟把她跑到了九霄云外。难过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是母亲,只有她会安静地听你讲完,且不会耻笑你的胡思乱想,但是当你遇上好事情的时候,你却最先把快乐给了身边的朋友,最后才把剩余的快乐余韵分摊给她。
       《拜托妈妈》以母亲的突然失踪为开端,分别通过子女和丈夫的视角间接地回顾了母亲的生平。如果不是母亲的失踪,没有人会意识到自己背负着的罪,也没有人会考虑到自己欠下的债。
       第一章,“所有人都不知道”,这是以女儿的角度进行描述的一个章节。母亲在地铁站走丢了,所有人都不知道母亲去了哪儿,没有人知道与老伴留守在农村老家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头痛症状,甚至没有人知道母亲曾经患过脑中风。作为女儿的她不知道母亲在老家的时候每天如何度过24小时,她也不知道母亲总会独自一人踏上人迹罕至的山路,放眼眺望娘家的方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于母亲而言,竟变成了客人。”这是书中的一句话,直直写到了心坎里。自从母亲把她送到大城市,母女俩的亲密似乎就在那时消失了。她偶尔回老家探望母亲,母亲就会立马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好意思让她瞧见屋里的脏乱,见外的举动全融化在每一个动作里。“所谓家人,就是吃完饭过后,任由狼藉的餐桌放在面前也照样能自如地做其他事情的关系。”
       她问母亲:“妈妈,你喜欢厨房吗?”在她眼里,母亲就是厨房,厨房就是母亲,她从来不曾考虑母亲对厨房的活儿是喜是恶。平时节俭的母亲告诉她自己还有几次摔过瓮缸盖子。“干农活儿的话,春天播种秋天收割,就算完了。但这该死的厨房活儿却没完没了。早饭过后是午饭,午饭过后是晚饭,晚饭过后又是早饭……”厨房的活儿对于母亲而言就像黑暗的隧道,看似永远没有尽头,而作为女儿的她竟从来不知。摔瓮缸盖子是母亲选择的唯一的发泄途径。事后她会买回新的盖子,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她照样在厨房里重复每一天的生活。
       与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流着同样的血液的人,我们知道母亲真正喜欢什么吗?她最质朴的梦想是什么?我们理所当然地看着母亲忙里忙外,但是我们有没有问过她:“妈妈,你开心吗?”
       第二章,“对不起,炯哲呀”,这是通过大儿子的角度展开的章节,里面有着更叫人心酸的内容。距离母亲失踪将近一个月了,他们兄妹几人尝试了各种方法,依旧寻母无果。不少人给他提供了信息,说在某某地方见过看似他母亲的人。他一一闻信前往,那些都是他曾经居住过,也是母亲曾经亲自找上门的地方。有一位药店老板向他描述老人当时的状况:穿着蓝色拖鞋,因为走得太多路了,致使老人的脚背都被磨破,发炎,流脓,甚至连脚背的骨头都能看到。她穿的衣服太脏了,以至于看不出原色。老人也许是太饿了,他看到老人蜷缩在垃圾桶旁边,捡起别人丢弃的剩饭往嘴里送。脑海里联想起这么一个落魄无依的老人,感到一阵阵凄凉。
       母亲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对不起,炯哲呀”。大家都不理解母亲为何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大儿子,母亲失踪之后,他开始回忆母亲从何时开始把“对不起”挂在嘴边。那是母亲第一次把妹妹交给自己,“她一个女孩子,不上学的话不行,我不能让她像我这样过活,你让她读书吧。妈妈对不起你。”就是从那时开始。
       在他们还是孩童的时候,父亲出轨,带回来一个女人,母亲因此离家,他为了让母亲回来,答应妈妈一定会考上司法考试,当上检察官。后来母亲回家了,把父亲和那个女人逐出了家门,并开始为他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最好的一切。再后来,他没能当上检察官。他原以为,没能当上检察官,就是他没有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愿望,殊不知,那也是母亲的心愿。母亲的愿望触了礁,一直优秀的儿子竟没能通过考试,她认为是自己使儿子无法实现愿望,从此对儿子充满愧疚。
       再多的爱都不为过,再多的付出也不算多,再无微不至的照料也觉得有所欠缺。或许这就是天底下母亲的心境。
       第三章,“我,回来了”,看到标题的时候,以为失踪的母亲终于回到了家,细看内容,才发现那是以丈夫的立场书写的篇章。丈夫回到家,面对空无一人的屋子说了一句“我,回来了”,却无人回应。那个总会及时回答一句“回来了?”的人儿眼下不知道在哪里颠簸流离。“年轻的妻子走在他的身后,年老的妻子走在他的身后”。不管何时,他始终没有与妻子并肩,她侧脸的轮廓,他还依稀记得吗?面对只剩清冷家具的空房,他疯狂地怀念妻子那不绝于耳的唠叨,直到妻子的失踪,他才意识到唠叨如同天籁,早就成了渗透至生活的乐章。所谓夫妻,是否就意味着相忘于日常?那句被人反复道来的几乎老掉牙的句子,“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奈何就在失去以前没能参透?原以为她只是一个为你洗衣做饭生儿育女把持一切家事的伴侣,岂料她的离去竟也带走了你的灵魂,任凭你孤零零的躯壳独守剩余的岁月。
       第四章,“另一个女人”。有谁知道,有谁理解年轻时候的母亲也有过质朴的浪漫。在那个闹饥荒的年代,面对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独自撑起一个家庭的女人,谁能明了把自己从绝望崩溃边缘拉回来后的不宁心神?那个身材高挑外表平凡的男人对母亲而言是一个“每逢遇到湍急的生活之流,都会及时递来浮木”的存在。这样一个懂得倾听,懂得怜悯的男子,母亲最终也没有牵起他的手。如今,母亲的身体消殒了,灵魂却游走在人间值得留恋的每个角落,小女儿的家,一个带给她一场不为人知的风花雪月的男子,始终对她刻薄挑剔却在她失踪过后痛心疾首的大姑,满载着辛酸与美好的故乡小屋。她的魂重游了一遍一生所到过的屈指可数的地方,最后又回到了娘家,投入了母亲久违的怀抱,此时的她不是别人的母亲,而是一个需要呵护和温暖的小女孩。从小女孩到人妻人母,再还原为小女孩,母亲就这样走完了人生的一遭。母亲是不会再回来了。
       最后一章,“玫瑰灵牌”。书中前面章节,母亲曾提及“玫瑰灵牌”,在这最后一章竟得到了如此完美的呼应。目不识丁的母亲不知道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在哪儿,也道不出圣彼得大教堂,甚至不知道教堂里竖立的圣母怜子像。但她却曾受神感召一般向女儿嘱咐说,“倘若有机会到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替我买一块玫瑰灵牌”。在母亲失踪九个月后,女儿鬼使神差地来到了满眼混乱与狼藉的梵蒂冈,赫然发现这就是世上最小的国度,也惊讶地发现那里存在着一座催人落泪的雕像。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里的圣母怜子像(Pieta)为女儿一直以来的绝望带来了体贴的抚慰。失踪的母亲,或是已不在人世的母亲,既是那端庄高雅的圣母,亦是圣母怀中失去生命的孩子。直到最后的最后,读到女儿在离开教堂前对圣母呢喃的“엄마를 부탁해”,才猛地明白,本书的题目不应译为“拜托妈妈”,那是我们的误读,“请好好照顾妈妈”更显贴切。
       作者借本书告诉读者,那个在你生命中从不缺席的女人,她的一生不应只有一个角色,她不是家务活的无限代理人,对家人的爱也不是无穷无尽流至天荒地老的泉水,她并非天生就是“母亲”。她也有梦想,也有渴望,请还原母亲该有的人生。
      
  •     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是来的来,走的走,似乎只有母亲能证明我们曾经出现过。分娩的痛苦是那么强烈和明显的记忆,乡下的老人总是说那是女人在鬼门关转了一圈。我不理解那种痛楚,但我能感受到她们想要形容的心情。从出生那一刻,我们都和自己的母亲有了一种注定的关联,似血与水,恰骨与肉。那又好像是一场剥离,预示着我们原本生死与共的一体,开始了各自长大的分别。于是,我们渐渐地强大了,而母亲静静地老去了。理所当然的生活让母亲慢慢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她的生活,她的存在,她的容貌……
      
      母亲的家
       亨哲母亲的家里就像个工厂,一年四季都在为城里的人们准备着什么。
      这让我想起一个已经结婚的同学,他说每次从老家返城的时候,他和老婆的车后备箱里都装满了两家母亲给准备的东西。是啊,从放下孩子回家的电话开始,母亲就开始了计划,孩子到家前的这几天怎么打算,孩子要求的和可能要求的,孩子需要和可能需要的东西,孩子要带走的东西哪天去买,孩子到家马上要吃的东西哪天去买,买回来哪天开始准备,孩子到家的那天几点开始准备饭食,因为想着孩子肯定会因为赶车饿着肚子。这个时令家里能买到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回来自己可能都舍不得买,可是只要是孩子回来,这些食物都会出现在家里。母亲总想着孩子在外面吃的不顺口,过的太艰苦,忙的很辛劳,时间长了,连孩子自己都认为我在外面是那么的不容易,回家就应该享受和休憩。可是,是这样么?
      母亲就这样为这个孩子,那个孩子忙碌着,家里的东西一批批地从充盈到空无,再充盈再空无。所有人都理所应当的认为人就应该这样生活的,包括母亲自己。可是老家和母亲难道只是物资供应站和管家兼保姆吗?母亲不是厨房,母亲不是食物,厨房也不是母亲,食物也不是母亲。因为有我们,母亲才是母亲。
      其实我们没有那么忙,也没有那么累。我们只是得到母亲的爱太容易,生活在母亲的爱里太安逸,忘记了根源,也忘记了思考。
      
      母亲的话
       每当母亲问你为什么要去某个地方的时候,你总是简短的回答,有事。
       你觉得跟母亲说自己的事情很麻烦,似乎认为自己所做的事和母亲的生活毫无关系。
       母亲都爱事无巨细的打听孩子的一切,有关生活的,有关工作的,有关感情的。就连那从来没听过的模块算法、评级制度、KPI考核等等一切,她都耐心的听着。没有几个孩子有耐心的解释这些虚无的东西都是什么,对自己有着什么影响,可母亲总能从孩子紧皱的眉头、浮躁的语气中读懂这些关乎着孩子职业、关乎着孩子的薪资,关乎着孩子的未来。于是,她不问了,她只说,吃点好的,别省着。
      于娟说“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去上学,我也是愿意的。”这是于娟作为一个母亲,看着自己刚刚三岁的土豆说的话。在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的知识分子眼中,形象与尊严比起孩子来,简直微不足道。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表白永远都是不对等的。因为去爱的人,总是很卑微。因为被爱的人,总是很“高贵”。
      
      母亲的手
      当亨哲看到连夜给他送去毕业证书的母亲时,他抓着母亲冰冷冻僵的手,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双手的女人幸福。
      母亲的手啊,从接我们来到这世上,到自己垂垂老去握着我们的手离开。这双手,也曾经十指纤纤,也曾经细嫩光滑,渐渐的爬满倒刺,布满老茧。就是这双手,让一家人饱饱地过了春天和冬天,暖暖地过了一年又一年。一个女人的伟大,就在于哪怕是在荒郊野外,也能让你喝上一口热汤,枕上一床暖席。母亲这双手,在孩子看来总是无所不能的。可是母亲不是天生就该干这些的人。在我们春风得意之时,有着各种各样的计划,独独没有母亲,没有母亲那双摩挲腼腆的手。有多久没有轻轻地牵起母亲的手了?我不知道那有多久,当我握起母亲的手,鼻子瞬间就酸了,母亲的手永远是那么温暖,那暖意总能立刻到达我心底。因为常年的操劳,手指变粗,一道道的褶皱和老茧。可我知道,那些都是爱的勋章啊!
      
      母亲的故乡
      亨哲的母亲总是登上丘陵,望着亨哲外婆家的方向,即使那已经是个了无人烟的地方了。
      在我们眼里,母亲就是母亲,就是要保护和负责我们一切的人。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母亲也有故乡,也有母亲。在那个家里,母亲也有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有懵懵懂懂的少年,只是从那个家里出来后,她就变成了别人的母亲,开始了用肩膀撑起别人天空的日子。从那以后,她把自己的胆怯和恐惧都深深的埋起来,她不能无赖的撒娇,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我们都以为母亲是个变形金刚和大力士,没有人能摧毁她,没有人能撼动她。
      当外公、外婆先后离世,在外婆的葬礼上,五十多岁的母亲撕心裂肺地喊着“我再也没有家了,再也见不到妈妈了….”。我才知道,母亲也还是个孩子,不是年纪小的孩子,而是别人的孩子。变成了没有家的孩子,在这世上再也找不到自己生长的地方,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变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在这普天之下失去母爱庇护着生活,是多么寂寞和无助。
      母爱,让她坚强;母爱,也让她不堪一击。
      
      我想我即使穷尽一生,也不能完全读懂母亲,读懂母亲的心。哪怕将来我自己也成为母亲,我想我依然读不懂母亲。上天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让女人重复着从母亲的女儿,到女儿的母亲,从不理解母亲的女儿,到被女儿不理解的母亲,从忽略母亲的女儿,到被女儿忽略的母亲。
      可是,我已经开始明白我要竭尽所能的去爱你,就像你带我来到这个世上,就像你把襁褓中的我抱在怀里,就像你牵着我的手教我走路,就像你送我上学久久不肯离去的模样,就像你在我出嫁时纵横的老泪,就像黄昏时分你在门口等我归家的背影……
      妈妈,我爱你。
      
      
  •      关乎于描写亲情的书,并不是第一次看到,感动的、震撼的、让人悔愧的都有。但是申京淑女士的《寻找母亲》却是我看的第一部直抵人心的母爱小说。
       全书以寻找前去首尔探望孩子,却被多年来一直习惯于走在前面的父亲不慎丢失的母亲开始,分别从女儿,儿子,丈夫的视角展开,回忆起关于母亲的点点滴滴。没有华丽的辞藻,平铺直叙的回忆母亲的往事,孩子们及父亲的自责愧疚充满了整部小说。通过他们的回忆,我看到了一个任劳任怨,善良,隐忍,像不可拔出的大树般福荫家人的母亲形象。
       身为作家的大女儿找不到写作灵感时,不分时间,一通电话打给妈妈,听她唠叨一会,讲讲她的往事,灵感便会浮现在这通电话里。但是很多时候,大女儿与母亲之间缺少沟通,经常抱怨母亲。她说“母女关系要么是相互间非常了解,要么比陌生人还要陌生”。母亲丢了,找不到了,她开始后悔,开始追忆起母亲对自己所有的好,对家人所有的好。你可也知道,母亲希望你读书,希望给你一个好的未来。如今母亲做到了,你却总在忙于工作,疏乎母亲了。
       作为家里“顶梁柱”的大儿子,在软弱没有动力的时候,回到母亲这里,重新燃起斗志。在找不到母亲的日子里,他会一个人前往母亲丢失的地铁站。而收到的所有消息里都显示,母亲在走失后去的地方都曾是他住过的地方。你可知道,母亲为什么总对你说“对不起”,因为她觉得是自己让你照顾弟妹而耽误了你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不忠的丈夫,在寒冷的冬日里想起她的温暖重回来家里,她什么都没说,没有责怪,端过来一直都准备着的饭。丈夫知道了妻子捐助希望院孩子们的事,知道了妻子请人读女儿写的书听,也想起了以前愧对妻子,将很多事情都推给妻子。一直都是他走在前面,不管什么时候转身妻子都在原地等着他。于是丈夫回家了,一句“我回来了”,希望听到妻子往常一样的回答,却没有任何声音。直到此时,丈夫才惊现,自己亏欠了妻子太多太多。
       活泼懂事的小女儿,婚后有了三个孩子。母亲一直心疼小女儿,照顾小女儿,对自己的孩子疼到骨子里,却不愿让自己的女儿为孩子所羁绊,不愿让自己的女儿受和自己一样的苦。比起外甥,她更心疼自己的女儿。因此才有了想打外甥屁股的冲动。她问小女儿“难道这就是你要的生活吗?”这句话让我的心有了轻轻的刺痛。母亲都希望孩子可以过得比自己好,好很多倍。
       关于“那个人”,是的,母亲也是有感情的。你们以为母亲生来便是做母亲的,你看不到她的童年,她的少女时代,她的少妇时光。可是你们都错了,除了厨房和照料孩子们,她也有自己的梦想,尽管你们没有看到过,可是它却清清楚楚的存在过。母亲将自己的感情强行隐藏,将自己与那个人的距离维持的很好。她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母亲,一个妻子。
       一直以婆婆自居的大姑子,在母亲丢失后的冬日,终于扯下了自己严肃的面具,担心母亲,唤着“可怜的人儿”。
       还有一个人,小均,母亲的小叔子,母亲嫁过来后对她最好的人。母亲是想让小均上学的,可是没有如意。然而后来小均的死及丈夫的推卸让她独担了那么多痛苦,以至于午夜梦回都在担心小均是否到了一个好的世界。
       母亲患了头痛症,疼到忍无可忍时面孔扭曲地将头伸到冰箱里冻会,就这样她还是叮嘱丈夫不要告诉孩子们,怕耽误打扰孩子们的工作和生活,独自承受着折磨人的病痛。
       除了善良,宽容,坚强这些优点,母亲也是个感情很丰富的人。她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摔碎了缸盖子再重新补上;不能给城里的孩子们做些什么,就整日做着泡菜;请希望院的人读女儿的书给自己听;救了路边生病的小狗;让小女儿为自己买貂皮大衣;做饭给邻居家无人看管的两个孩子吃;人缘很好,很受村人爱戴……这些都从侧面表明了母亲感情的涟漪及母亲的性格。
       这部小说里的母亲现实生活中也很普遍,为了子女,丈夫,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正如作者所说“母亲生活在琐碎但最最重要的角落,却支撑整个家庭的平安”。然而,与书中不同的是,我们还有机会,好好地对母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其中深意也都了解,也都在心里想着不能留下遗憾,要如何让好如何好的对待母亲,父亲。可是,真正这么做了的人并不多,大多人都是遗憾了的。
       就像大女儿说的“我们不大了解妈妈,只知道她丢了”。我想说,我们有几人真正的了解母亲,我们需要用心,用时间去发现母亲,去照顾母亲。曾经我们都是母亲荫庇下的孩子,如今我们已成人,可以转换角色来照顾母亲了。
       记得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母亲是苹果树,孩子小时候在树上玩,饿了就吃树结的苹果。孩子大了,没钱买玩具,树让他将苹果卖了换了钱买玩具。孩子成家了,无钱盖房,树让孩子把树枝砍了去盖房。孩子老了,想去航海,树让孩子将自己的树干砍了来造船。很多年后,孩子回来了,很累,树什么都没有了,只能让孩子坐在树墩上休息。你也许会想,孩子对树太残酷了,但是那正是我们所有人对待母亲的方式啊!这是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母亲。当我们年幼的时候,我们愿意和妈妈玩。当我们长大成人,我们就离开了母亲,只有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或都遇到麻烦时,才会回来。不论怎样,母亲总是支持我们,竭力给我们每一样能让我们高兴的东西。
       等到我们自己为人母,才能真切的体会到母亲的不易。我只希望,在还来得及的时间里,尽力对母亲好,尽力不留遗憾。这是我们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的事,只要你有这份心,按着这份心来行动。母亲最大的希望莫过于儿女健康,家庭幸福,我们最大的希望莫过于母亲健康快乐。
       在这里,祝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幸福快乐。
      
  •     关于母亲,一定要看的这本书。
      作者女儿,儿子,还有老公的角度写了这个故事。
      每读到一个章节,你都会从中感悟许许多多,虽然生活的环境不同,但母爱的价值永远不会改变的。
      看完这本书,赶紧爱自己的亲人吧。
      
  •     此书终于出了中文版,真的是很力荐的一本书,当地销售百万册还停留在畅销书榜,如果只让我推荐3本,此书会是一本,其他一本会是活着和卖血记中一个,另外一个保留权利...
      
      书中描述一名到首尔看望子女的母亲在火车站丢失家人后, 从母亲角度对儿子,女儿,丈夫, 还有秘密的一个人讲述未说完的话, 原文是以平实叙述的感动多于文章的绚丽和故事的曲折, 传达的感情很细腻, 就像是讲述发生在自己的故事.
      
      之前没想过一生哭的最多一次经历竟然是看一本书,可能表明人生经历还少,但此书确实给了很大的感动,作者并不是刻意用不平凡的故事感动, 而是以母亲的话语讲述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
      
      母亲把一生默默奉献,而希望的回报可能就不过多通几次电话,通电话时多问候几句,通完电话慢慢挂电话,而做为子女总是理所当然的接受奉献,很少想过, 问过母亲需要什么.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此书, 相信能够找到与故事中子女相似的细节和感觉,也希望此书能够提供更多与家人沟通的契机,不管是通过电话上的问候,真正在旁边陪着,或者只是心中多想着...
  •      I still remember why I purchased this book in the first place; I learnt about it one day somewhere near Mother's Day while surfing at Oprah.com (http://www.oprah.com/book/Please-Look-After-Mom-by-Kyung-sook-Shin?editors_pick_id=29973).
      
      What struck me most was the word from a critic, who said that one would never look at his/her mom the way he/she did after reading the book. I then wondered what could be this powerful.
      
      Till the moment I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k, I collapsed there, staring blankly into the distance, trying to absorb the story, the emotion, the love, the misunderstanding, the guilt, and the epiphany from the family members.
      
      Too many times in the book, I find the image of my mom mingled with the Mom in the book. My mom, too, as a full-time housewife, has devoted the best part of her life to the family. Whether she likes it or not, she has been the most loyal employee, since there is simply no quitting here unlike any other jobs.
      
      I remember more than once, I asked Mother, does she ever regret doing this role as a mother and a wife without her own career to be proud of. What she said gave me this unbearable sour in my nose. "Dear, I like this role. You are my greatest asset."
      
      I told mom numerous times that how embarrassed I am hearing her bragging about my "achievements" as loud as she could to her friends, relatives, neighbors, and other acquaintances. And she would repeat them as many times as she likes, ignoring my protests. I think I come to understand it now.
      
      Other times, I would impatiently tell mom that she should read more books and etc. when she always seems to eat up her words on self-improvement and time-management. In good mood, mom would joke that I looked like the Mom; when she grew tired of it, she would retort that she has sacrificed everything for me and I have no filial piety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hold most dear to. Now I realize that I have been too harsh on her; and that I don't understand her enough.
      
      What's harder than being a mother? I can never know, well, at least for a while.
      
      I would recommend the book to any one, especially the daughters, who are always too harsh to their old-fashioned moms, until when they, too, become the Mom category.
  •     作者在其中用了第二人称来转换写,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
      
      感觉像散文,不像小说。
      但散文也是很长的很长的。作品并没有特别扣人心弦的情节,但是从作者笔下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对母亲的愧疚和爱是可以感觉到的。
  •     
      已经很久没给母亲打一个电话了,即使打了,母亲也担心话费,催促你匆忙挂掉。为什么不呢?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那些唠叨,听了好多年了,而她小心翼翼想要探听的一点关于婚姻的消息,你一再回避。更多的时候,你会说:哎呀,你不懂啊。
      手里的事总也做不完,会要开,活动要出席,想来想去能挤压的就是回乡下为母亲过生日了,先是将父母的生日统一到一天了,然后又改成让他们到城里来过,到最后,忙到兄妹好几个,连一个去接站的都没有了。
      未必真是那样的无动于衷,只是总觉得来日方长,但这一次,母亲没有像从前一样,一个人背着要三四个人才能拿得完乡下特产,出现在你的面前,母亲不见了。
      时间仿佛在一瞬间都变得可控起来,大家聚到一起,登广告,发传单,然后就根据别人的线索到处去看看。可做的事其实并不多,但是每个人都一副忙碌的样子,忙碌像是一种填充物,可以暂时挤走心里的难过和悔恨,让人好受一点点。
      几个贫乏的寻找动作(或者姿态?),构成了申京淑的小说《寻找母亲》的故事框架,简单到令人担忧:这样单薄的脉络究竟能不能支撑起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然而作者最终凭借凭她深情细腻的笔触,一点点细化和丰富了这个轮廓,用记忆还原了一个母亲质朴丰润的形象。
      情节通过子女和丈夫几个不同的视角展开,在母亲走失之后一段时间,每个人都开始打捞关于母亲的独特记忆,那些琐碎但真实到令人泪下的细节,像是彩色的卵石,被填充到一个透明的玻璃瓶,最终使它光彩夺目。
      但真实的细节并没有使这个故事狭隘地局限于某个母亲,相反,读到后来会有一种强烈的寓言意味,当小说中找不到母亲的兄妹不约而同地来到母亲丢失的地方,四顾茫然,那一刻,你会强烈意识到,母亲找不到了,因为她根本就不是丢失在首尔地铁站,而是丢失在子女们奔波寻梦的路上,在很早很早以前,她就已经掉队了,或者,她说了“等等我”一类的请求,只是我们太专注自己,没有听见。
      对于一个母亲,孩子的出生,既是一个生命的一分为二,也是两个生命的合二为一,母亲对于孩子倾注一生的爱和担忧(母亲永远是不安但看似坚强的),架空了她自己的所有诉求,这个巨大的空壳正努力跟上我们的脚步,但她随时都可能倒塌。
      在小说里,母亲的丢失是一个线索,牵出了子女和丈夫对于母亲的追怀和再认识,而整部小说则是另一个线索,为读到的人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在一个尚来得及的时刻,及时回顾来路,看看母亲是不是还在身后,还能不能跟得上我们的步伐。
      从这个角度来看《寻找母亲》这部小说,精彩只是这它整体的一半,另一半则是它为每个母亲的孩子带来的启示。
      
  •     我一直不敢看与亲情有关的文艺作品,尤其是母亲,血浓于水的情意,创作者各种矫情都没办法叫矫情,眼泪水都会哗哗哗掉。这本书出自韩国当代女性作家之笔,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忍辱负重的母亲的形象。
        
      故事开源于一个问题:她是所有人的母亲,她是所有被忽略的母亲,如果有一天她失踪了,会怎样?
        
      我想起阿尔贝加缪那句把我震撼了好久的六个字:我的妈妈死了。 脑中立马浮现一个苍白面孔的少年,眷恋母性的笼罩,所以会脱口而出稚童之言——妈妈,但又身处局外人境地,就像在陈述事实,不带任何感情。
        
      回到那个问题。喜欢幻想的我也有想过这个问题,突然身边就少了一个人,还是母亲,会怎样。没法过吧,会发了疯去找她,无论用什么方法。本书就建立在大多数人的共感基础上,假设母亲失踪,会带来读者强大的共鸣感,此乃本书畅销的关键。
        
      小说的写作技巧并不罕见,采取妹妹、哥哥、不忠的丈夫和她本身四个角度来叙述。几度落泪,皆是想到了自己的母亲,阅读过程中母亲给我发了条短信,当下就打了电话回去。母亲很奇怪,我只说,想你了。
        
      一直觉得韩国人被儒家思想影响颇重,甚至比国人更看重,我母亲也非常爱看韩国家庭剧,这本书与这些剧一脉相承,对母亲的忏悔感让作者写的更为真诚。但是,仍有过度矫情的毛病,母亲形象太苦,以苦动情略显做作。就算从她自身角度可以看出她也有自己的欲望和算计,还是太老好人了。
        
      作者的愿望很简单,想通过本书提醒读者,千万不要忽略了自己的母亲,要用实际行动爱她,母爱虽然无法完全回报,能有一丝情意回馈,那就够了。
  •   非常喜欢楼主的倒数第二段!
  •   书友好,我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文编辑,我叫张海香,也不知这样留言给您,您能不能收到?不过,不试下怎么知道呢,带着良好的期望吧:) 这次联系您是因为《寻找母亲》这本好书我们社要再版了,书更名为《妈妈,你在哪里?》。再版时,小编觉得您书评中“作者借本书告诉读者,那个在你生命中从不缺席的女人,她的一生不应只有一个角色,她不是家务活的无限代理人,对家人的爱也不是无穷无尽流至天荒地老的泉水,她并非天生就是“母亲”。她也有梦想,也有渴望,请还原母亲该有的人生。 ”简直精准,所以在新版书的前几页“读者评论”中放上了您的这条评论,标明了出自您,这是我们新浪微博上发的新书消息,http://weibo.com/1823859411/A3DohEXqG?mod=weibotime。这次联系您是想送您一本新书作为纪念,谢谢您曾经这么喜欢这本书:) 请您在看到这条评论后,去微博“人民文学外国文学”上联系我哦!
  •   书友好,我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文编辑,我叫张海香,也不知这样留言给您,您能不能收到?不过,不试下怎么知道呢,带着良好的期望吧:) 这次联系您是因为《寻找母亲》这本好书我们社要再版了,书更名为《妈妈,你在哪里?》。再版时,小编觉得您书评中“我想说,我们有几人真正的了解母亲,我们需要用心,用时间去发现母亲,去照顾母亲。曾经我们都是母亲荫庇下的孩子,如今我们已成人,可以转换角色来照顾母亲了。 ”说的很对,所以在新版书的前几页“读者评论”中放上了您的这条评论,标明了出自您。这是我们新浪微博上发的新书消息,http://weibo.com/1823859411/A3DohEXqG?mod=weibotime。这次联系您是想送您一本新书作为纪念,谢谢您曾经这么喜欢这本书:) 请您在看到这条评论后,去微博“人民文学外国文学”上联系我哦!
  •   很不好意思,这段时间以来因为我一直在在准备专四和考研,现在才看到您的留言,谢谢您对我的书后感给予肯定~
  •   书友好,我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文编辑,我叫张海香,也不知这样留言给您,您能不能收到?不过,不试下怎么知道呢,带着良好的期望吧:) 这次联系您是因为《寻找母亲》这本好书我们社要再版了,书更名为《妈妈,你在哪里?》。再版时,小编觉得您书评中“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此书, 相信能够找到与故事中子女相似的细节和感觉,也希望此书能够提供更多与家人沟通的契机,不管是通过电话上的问候,真正在旁边陪着,或者只是心中多想着...”说的正是我们再版的原因,所以在新版书的前几页“读者评论”中放上了您的这条评论,标明了出自您,这是我们新浪微博上发的新书消息,http://weibo.com/1823859411/A3DohEXqG?mod=weibotime。这次联系您是想送您一本新书作为纪念,谢谢您曾经这么喜欢这本书:) 请您在看到这条评论后,去微博“人民文学外国文学”上联系我哦!
  •   您好,很高兴看到留言评论被选到新版前页,非常荣幸,现在在海外有机会一定会去买中文版再读读,也感谢出版社和您所做的努力,觉得这次书名从原来的“母亲”改为“妈妈”更加符合原文中刻意表达口语感觉,更加亲切。
  •   非常高兴收到豆友的回复,谢谢对书名修改的肯定,如果书友回国了,也可以再找小编要哈,祝国外生活愉快!
  •   老妈应该是我最亲的人,但往往我也感觉似乎是离我最远的人。
    这种感觉一直伴我左右,同母亲一直生活了这么久,常常亲密不起来~
    每次走在大街上看见很多女孩挽着自己的老妈逛街买东西,但是如果要让我做我就没法做得出来。
    母亲为了承受过很多,付出了很多,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了我,确常常让我窒息。
    这是为什么~
    或许这是一个我毕生都无法参透的谜题~
  •   书友好,我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文编辑,我叫张海香,也不知这样留言给您,您能不能收到?不过,不试下怎么知道呢,带着良好的期望吧:) 这次联系您是因为《寻找母亲》这本好书我们社要再版了,书更名为《妈妈,你在哪里?》。再版时,小编觉得您书评中“当小说中找不到母亲的兄妹不约而同地来到母亲丢失的地方,四顾茫然,那一刻,你会强烈意识到,母亲找不到了,因为她根本就不是丢失在首尔地铁站,而是丢失在子女们奔波寻梦的路上,在很早很早以前,她就已经掉队了,或者,她说了“等等我”一类的请求,只是我们太专注自己,没有听见。 ”说的太棒了,所以在新版书的前几页“读者评论”中放上了您的这条评论,标明了出自您,这是我们新浪微博上发的新书消息,http://weibo.com/1823859411/A3DohEXqG?mod=weibotime。这次联系您是想送您一本新书作为纪念,谢谢您曾经这么喜欢这本书:) 请您在看到这条评论后,去微博“人民文学外国文学”上联系我哦!
  •   书友好,我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文编辑,我叫张海香,也不知这样留言给您,您能不能收到?不过,不试下怎么知道呢,带着良好的期望吧:) 这次联系您是因为《寻找母亲》这本好书我们社要再版了,书更名为《妈妈,你在哪里?》。再版时,小编觉得您书评中“喜欢幻想的我也有想过这个问题,突然身边就少了一个人,还是母亲,会怎样。没法过吧,会发了疯去找她,无论用什么方法。”说得颇让人深思,所以在新版书的前几页“读者评论”中放上了您的这条评论,标明了出自您,这是我们新浪微博上发的新书消息,http://weibo.com/1823859411/A3DohEXqG?mod=weibotime。这次联系您是想送您一本新书作为纪念,谢谢您曾经这么喜欢这本书:) 请您在看到这条评论后,去微博“人民文学外国文学”上联系我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