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的組曲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17日  出版社:商周出版  作者:土屋隆夫  译者:張秋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利用心理錯覺的文學派本格推理,
挑戰你的直覺和對人性的洞悉。
親眼所見,不一定是真相!
紅色是血的顏色,更代表天大的謊言。
紅色安全帽、血字0、紅色襯衣和紅色日記簿,
代表著一連串的背叛、祕密和死亡!
不幸的人們在憎恨及愛的糾纏之下,共同譜出了悲傷的命運樂章……
一年前,無辜的孩童若沒有遭機車撞死,一切的不幸將不會發生:
男人的家庭不會破碎,女人的祕密不會被揭穿,
目擊的大學生不會失蹤,少年更不會失去幸福的未來。
甚而在兇手的安排下,他們最後更走上了死亡之路。
隱藏在滴水不漏的假象之後,有誰能揭穿兇手的真面目呢?
可以依賴的,只有那一連串鮮紅色的線索……
只有跳脫自以為是的偏見,才能找到破案的關鍵!

作者简介

土屋隆夫
1917年生於長野縣,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法學系。在看過江戶川亂步所寫的隨筆「芭蕉一個人的問題」後深受感動,因而立志撰寫推理小說。
1949年,將自己的作品「『罪孽深重的死亡』之構圖」投稿至「寶石」雜誌所舉辦的百萬懸疑小說獎C級部門(短篇小說),獲得入圍優勝。
1958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天狗面具」問世,而後又發表「天國太遠了」和被譽為名作的「危險的童話」。
1962年又以千草檢察官系列作品的第一作「影子的控訴」得到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在那之後土屋先生繼續發表其系列作,如「血的組曲」「針的誘惑」「盲目的烏鴉」。
此系列作品最後以1989年的「不安的產聲」作結,同年獲選為文春週刊所推薦的十大懸疑小說作品中的第一位。
近期所發表的作品有「華麗的喪服」「聖惡女」等。
2001年,土屋先生得到第五回日本懸疑小說文學大獎的榮譽。作者目前以八十七歲的高齡,精力充沛地持續創作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紅的組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忍不住要最先透露一句的是:如果你完整地看过《刑事侦缉档案Ⅲ》中有关张日飞(男主张大勇的弟弟)一案,那么,恭喜你,本书不用剧透,你也必定了如指掌【同时建议未观看连续剧者千万不要去百度百科,分集简介全泄底,扶额~~~
      
      当然,香港这部著名的连续剧在选取了土屋隆夫故事的同时,还是进行了大量的改编,从而更符合本国国情及剧情走向,尤其能从结尾分辨出异同。作为国人,还是比较喜欢改编后的故事,尽管被害者们的无辜令人忧伤,但相对来说,案件却比原著更多些温情,也让人感觉到罪犯并非单纯的穷凶极恶之徒。这一点虽然也是原著中力求表现的,但毕竟由于犯案者和受害者性格及遭际的局限,而无法使人深切同情。然饮水思源,改编纵佳,根本上还是借鉴了原著的缘故,因此,在读到本部小说的时候,还是会引发欣悦的感叹
      
      破案的主要人员仍然是顺延了上部的阵容:检察官(千草)-警部(大川)-刑警(野本)的铁三角【身为胖爷本命瓶邪粉,吾心甚悦。不过本部中其实有另外两个人非常抢戏,一是少年牧民雄,二是年轻刑警牧口。少年在开篇便即出场,虽然在文中时隐时现,却成为破案的转折点;而牧口虽然不是检察官的直接下属,却因为他的一封推理来信而与检察官的推断不谋而合,使案件峰回路转——尤其值得推崇的是,千草并没有像某些经验丰富导致刚愎自用的警官一样不听年轻刑警的建议,而是赞赏其合理部分、质疑其踌躇部分,这种谦虚的态度,在文学作品中的警察、尤其是检察官身上,还是相当罕见的。喜欢静夜思的千草,也是一名谦逊的男子,系列之二中的形象较之一更加丰满可亲
      
      说到少年牧民雄,在“刑侦”中也是有着一位很醒目的对应角色,当然,境遇也相同。由少年身上引发的相关事件带动了千草的情绪波动,而通过千草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再联系到他对自己保护弱者的意识不足的自我反省,可以认定,他是推理小说中最富有人情味的检察官之一。不管是事先策划还是临时起意,罪犯总是会制造出计划之内或意料之外的受害者;对执法者来说,能够事先自发省悟到罪犯要下手的对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也并不苛求对已知相关涉案人被害的使命丧失感。而千草却为此深深自责,在警官中,此类心胸不可多得
      
      忆及与推理小说新锐作家呼延云谈到他所喜爱的侦探时,他表示对埃勒里·奎因情有独钟,理由之一是奎因曾对因己失误而无法挽救的生命流下了忏悔的热泪,并由此产生了深刻的思索与转变。作为小说中的名侦探,在很多时候都被作者下意识地埋没了温情的表露,目的主要是为了体现冷静决断的一面。但真正的推理大师们其实都不吝于给笔下的侦探赋予丰沛的情感,奎因如是,波洛如是,老福如是……千草如是——当千草得知因自己一时的疏忽(疏忽,非疏漏)而未能阻止知情者被杀后,他的痛苦与悔恨,正是他对检察官的职责所在的充分体现。检察官与刑警不仅仅是追捕罪犯的工具,更多的时候,他们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体味人生百态的普通公民,将自己代入案件相关者的角色,模拟成为受害者,甚至模拟成为凶手,在思路和行动上再现犯罪,从而达到破案的目的——这便是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也是推理的魅力所在
      
      本作最具特色的自然是那句“比才,回来吧!舒曼在等你”——看到它的当时就马上联想到了悬疑与推理。悬疑不等于推理,而在国内却有些人无法厘清这一点,把推理小说马马虎虎地分类到悬疑中去,或者把悬疑小说大大咧咧地归类到推理里,此点甚谬。推理是推理,悬疑是悬疑;但在国产推理和悬疑小说中,混淆的情况多达令人犹如望洋兴叹的地步。请把那些挂着悬疑小说名号的推理小说归还给推理吧!否则,国产推理小说将很难有出头之日哈!我们不缺少优秀的推理写手,但缺少擅长定位分类的推手
      
      ——让人萌生这种微酸叹息的,就是本部小说中那种扎扎实实的推理过程
      
      (注:“【”后面的句子均为个人吐槽或推荐,无关正式书评)
  •       多年不见的同学坂口秋男突然登门拜访,希望千草检察官能在他寻找失踪的妻子的事上给予帮忙,千草检察同情之余却又心生疑惑,为什么妻子失踪了四天,坂口才想到要报案?《赤的组曲》是千草检察官系列之二,一桩找上门来的案子。
        当我们讨论推理小说时,我们在讨论什么?不知道看官您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词语是不是跟我的一样?诡计!与《影子的控诉》一样,千草检察系列之《赤的组曲》凶手也不难猜,古屋隆夫仍然把悬念放在了凶手是如何完成“不在场证明”的诡计上。不过,如果您是位推理小说爱好者,并且读得有够仔细,那么,这次的诡计应该难不倒你,土屋隆夫挺厚道的,线索没有埋得太深。如果我把土屋隆夫的作品归于社会派推理,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反对?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有社会派的典型特质,关注社会大环境,描写小人物的生存境况,表述了小人物的生活、思想与情感。在他的作品中,“诡计”只是手段,而人物情感的渲泄与犯案动机的形成才是目的。不知道是我读的碰了巧,还是土屋隆夫对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格外地情有独钟,在我看过的土屋的三部推理小说中,案件的背后总是牵扯到这些,而且,凶手都有难以对人言起的伤痛,无处可泄的愤怒。在他们的身上,作者很有可能抱有一定的同情,这表现在真相水落石出,凶手无处可逃时,总是为凶手留下最后的尊严。
      
      以下小剧透,未读者慎入
        
        社会派的另一个特质是,从罪犯的杀人动机上探讨人性,动机的形成与罪犯的人生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生活在这世上,总会遇到点事,有人幸运,有人倒霉,相同的事让不同的人遇上,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些不同的方法是人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的体现。如《赤的组曲》中,一次偶然的事故,让凶手发现自己原来是一直生活在谎言中,他对上司的尊敬与信任、对亲人的爱,瞬间就化为了灰烬,取而代之的是愤怒与羞耻感。凶手碰上的这事儿,感觉受辱,因而心生怨恨,都是正常的反应,如果是因一时气愤而杀人,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可凶手并非冲动杀人,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周密计划,有步骤地将计划实施,这一点让人难以信服,因为凶手碰上的这事儿,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摊到一般人身上,保不定都会起杀人的心,可时间拖长了,理智会渐渐占上风,冷静下来后总会考虑到后果,杀心也可能由此渐渐湮灭。我并不否认,会有人格外记仇,而是觉得,土屋隆夫对凶手的性格交待不够,心理描写也没到位,这事对凶手的打击大到什么程度?恨意如此之深,深到不沾上鲜血这口气就出不来?动机是有,但人性却挖掘得却不够,缺少铺垫,案子自然就显得有些突兀。在这一点上,窃以为,《赤的组曲》不如《影子的控诉》。
        
        《赤的组曲》与《影子的控诉》相比,写作手法起了变化,不再是双线并进,明暗互补了,而是采用了倒叙及插叙的手法,小说中的关键人物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土屋进行了分头描述,在我看来,这可以让读者站在不同的视角上来分析这个案子。
        
        
  •     看到本作书名《赤的组曲》四个字,笔者不禁联想到一部著名的日本电视剧《血疑》,该剧原名“赤的疑惑(赤い疑惑)”。中文名译得十分精准地道,因为在人类的认知中,红色首先代表的就是血的颜色。这部电视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一度风靡全中国。据说,当时许多人看了《血疑》之后,第一次想知道自己和家人的血型,并且对自己是否父母亲生突然心怀疑窦的也不乏其人。这本《赤的组曲》同样是一部与亲子、血缘等内容有关的推理小说。
      
      故事以千草检察官的一个昔日旧友的登门拜访拉开序幕。他声称自己妻子突然神秘失踪,并随后在家中衣橱里发现了一块画有三个血红数字“0”的桌布;与此同时,远在长野的一家温泉旅馆里,一名神秘女子人间蒸发,留下了谜样的红色衬衣以及红色封面的日记本;不久,另一名关键人物曝尸荒野,使得案件越发扑朔迷离。这一连串的红色之谜究竟对杀人事件有何暗示?
        
      与前作有所不同的是,在本作里,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将凶手的身份揭开。嫌疑人看似寥寥无几,但每个人却都有充足的机会去实施犯罪,且都完全合乎逻辑,因此对凶手的认定一再被推翻,案件也一直呈胶着状态,解谜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直到最后,千草检察官戳穿了凶手的障眼法,并找到了确凿的铁证,凶手才最终暴露在读者面前。当然,解谜过程的一波三折少不了千草检察官四处奔波的调查取证。正如笔者在之前书评中所说,许多本格推理小说中的侦探都像神仙一样,只要看一眼犯罪现场就仿佛有天助一般,立马就能看穿凶手的身份以及诡计。这样的侦探形象往往带有一股浪漫主义色彩。而千草检察官这个角色则不然,他既不是那种脑细胞快速转动的思考机器,也没有多么神奇的破案能力,他的最大特点就是敬业和专注。他破案有两大法宝,一是扎扎实实的调查取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逻辑分析;二是同事们的奔走帮助。这一点在本作中显得尤为突出。除了“铁三角”的大川探长与野本刑警,还有一些其他同事,如山岸事务官、牧口刑警等,也都对侦破本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作的诡计。说到本格推理小说中的诡计(Trick),大致有以下两类(叙述性诡计除外):第一类是机械(物理)诡计。这类诡计除了在密室推理中经常出现外,也常常用于解答华丽至极的谜团,例如所谓的“岛田流”。但这类诡计本身有许多遭人诟病之处,主要是操作起来过于复杂难懂,真实性与可行性不免大打折扣;第二类是心理诡计。顾名思义,这类诡计主要利用人类的某些心理盲点,操作起来既简单实用又真实可信,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本作的核心诡计无疑属于第二类心理诡计,古典味儿十足,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也印证了土屋先生的那句话:“只有带有真实性的诡计才可以用在小说里。”
        
      最后回到本作的主题上来。本作中之所以出现各种与红色有关的事物,无非是为了烘托血缘这一大的主题。血缘是人类重要的伦理关系,人类因血缘而结成亲情纽带,同时也会因血缘而酿成人伦悲剧。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维系血缘的纯洁?相信这正是作者通过本作所要强烈传达的讯息。
  •     土屋隆夫是一个以人工设计的谜题和解谜过程来充分满足读者的推理作家,同时也十分关注人类心理上的复杂性。
      尤其是《不安的初啼》或《美玲的囚徒》,甚至是《圣恶女》之中,他写作的重点都不是谁犯了什么罪,而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人类心理的不可捉摸是永远无法描写清楚的。只要探索土屋隆夫的写作轨迹,就能看到一位不断深入人性奥秘的作家身影。
      《赤的组曲》是继荣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的《影子的控诉》后,再度由千草检察官和野本刑警挑大梁的长篇着作。另外一个不能遗忘的角色,就是随时支援千草检察官的山岸事务官。这位文静、有能力的事务官在《盲目的乌鸦》中,一边与千草检察官绕着杀人案交谈时,还能一边思考该如何平息和老婆之间的争吵,实在是个可爱的人物。
      故事从某一天一个男人要求广告代理公司在报上刊登“比才归来吧。舒曼在等待”的广告说起。要求刊登这则广告的是出版社部长坂口秋男,他在学生时代曾任T大学箭术社的社长,过去与S大学箭术社干事的千草检察官经常在比赛中分庭抗礼。事实上,两人在正月的某个结婚典礼上久别重逢,一个礼拜前还相约到酒吧聊天叙旧。
      坂口来到千草检察官的家中,诉说自己的妻子美世失踪了。他曾试过透过报纸广告跟妻子联络,但因为心中仍然十分不安,因而来拜托千草检察官引介世田谷警署署长给他认识。他和美世在八年前结婚,去年唯一的儿子浩一被机车撞死,使得美世的精神状况变得很不稳定。夫妻俩都喜欢音乐,美世在订婚后以自己名字的谐音署名为比才写信给坂口,坂口仿效其灵感也用自己名字秋男的谐音署名为舒曼来回应。也就是说,那则奇妙的广告是只有妻子能懂的讯息。
      之后,坂口用电话通知千草检察官,说他在家中的衣橱里发现了一块沾满血迹的桌巾,上面遗画了三个血淋淋的“0”。另一方面,长野县的别所温泉出现了一位被认为是美世的女性,留下一个装有红色衬衣的布包消失无踪。而在东京则发现了浩一被撞死时,人在现场的年轻男性目击者的尸体。更惊人的是,从血型证实了浩一并非坂口秋男的亲生子。究竟美世还活着吗?出现在别所温泉的女人会是美世吗……搜查行动陷入了五里雾中,新的悲剧却又继续发生,事件越来越扑朔迷离。
      尽管土屋隆夫早期的小说非常重视理论性的解谜,但他的作品另一个特征是,他很能发挥侦查人员人性中的一面,并展现他们长年从事这一行所培养的直觉。千草检察官在《针的诱惑》中认定某人是凶手,其坚决的信念让野本刑警都吃惊不已。在《危险的童话》中,木曾刑警对凶嫌本能的不信任始终支持着他办案。甚至在《天国好遥远》中的久野刑警,他对乍见之下是自杀的年轻女性的死亡感到有些不太对劲,都是因为“不是来自理论,而是一种直觉,是长期的刑警生涯中所培养出来的感觉。绝对不是一种固执,而是难以割舍的坚持”。大部分情况都是从犯罪现场的不自然中产生的;尽管凶手的手法再巧妙,只要露出一点点的不自然,长年锻炼下来的直觉便不会轻易放过。
      负责侦查的人必须从个别的现象找出方程式来,这时不单只是凭藉科学、理论性的分析,还必须加上人性中复杂的直觉,让小说产生深层的效果。于是神经和鞋底逐渐耗损的男人们在几度陷入迷途后,终于找到击破凶手谎言的“致命关键”,理论性的思考也发挥了确实的成效。其契机可能是与妻子的一段话、可能是路人随意的一句话或在咖啡厅与他人的交谈,甚至是擦身而过的人身上的服装。
      大部分情况中,凶手会利用人们固有的成见。通常,大多数的人如果看到有人跟刚刚见到的人穿同样的衣服,便为认为两者是同一人;在车站月台上看到有人准备上车,就会认为对方是要搭火车前往某处。《赤的组曲》里便充分运用了人们这种自以为是的错觉。当检察官从这种迷思中跳脱出来时,便为事件的解决找到了突破的缺口。
      所谓的直觉,是在自然中嗅出不自然感觉的能力,但如果自然被伪装得过于巧妙,相反地便很容易陷入凶手的诡计之中。解救之道在于从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某个光景或会话中发现触媒,或是检察官们突然改变观点发现新的辅助线索时,读者也才能在瞬间体验到过去所描写的光景已经产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检察官们在历经几度失败之后,终于发现一条辅助线索,也因此找到了解答。
      土屋隆夫的小说中充满了推理与余数、物证与直觉、还有理论与直觉等乍看之下完全相反的对立,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最后来个大反转,呈现出炫烂的美丽。
      从杀意跳跃到杀人,需要赌上性命,一旦超越该界线的人是无法走回头路的,必得承受一般人所没有受过的痛苦。就算司法当局侦查的手已经逼近,他们将进入其他人所未曾经验过的领域,最后往往换来自身的死亡。甚至明知道赌上性命是徒劳无功的,有时只能哑然,有时则体验到自己为了违逆命运而放手一博的行为,反而讽刺地让自身陷入了命运的陷阱。这时,不仅要品尝充满悲剧的不合理命运,也要了解身为人类就必须接受这种不合理。这就是土屋的作品所要强烈传达的讯息。
      《赤的组曲》中有血染的“0”、红色安全帽、红色衬衣、还有红色日记簿和鲜红的晚霞等不断重复的基调,令人印象深刻,并且还纠葛着亲子之间的血缘关系。红色是给人强烈印象的颜色,最容易与血产生联想,也是很容易引发恐惧的颜色。因此希区考克在电影《艳贼》(Marnie)中成功地将红色结合了血和恐惧两大要素。《赤的组曲》的红色不仅是绘画式的展现,同时也流露出音乐性,成为唤起人们根本性恐惧的作品。
      最后一幕的夕阳如鲜血般红艳。空气越是污浊,夕阳越呈现出令人不快的红色,令人联想到血。每个人都曾有过因为目睹异样火红的天空而感到害怕的经验吧。那是将古代人们对血液恐惧的记忆,转换成跟自身恐怖经验共通的情感,也是这本小说最大的魅力。
      红、蓝、黄,三大原色融合在一起便成了黑色。黑色会吞下所有色彩,也就是死亡的颜色。在人类生命尽头张开口等着的,也是黑色。被那个黑色所迷惑而自行跳下的人,便是自杀者了。土屋隆夫在《川端康成的遗书》中,让一名知道川端康成死亡真相的男人上场,展开了一出复仇计。在《异说,轻井泽殉情》中则以有关有岛武郎殉情的新资料发展成意外的结果。而在《盲目的乌鸦》中,一名答应为田中英光全集写导读的文艺评论家失踪了,他的过去意外地浮上台面。在《芥川龙之介的推理》中,则是让警署侦查主任经由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找到S市连续发生三起青少年男女自杀的理由与线索。自杀就算是留下遗书,还是存在着暧昧不明的部分,可说是留给人们最大、最后的谜题。
      优秀的作家具有挖掘出沉潜在人心深处本质的能力。土屋隆夫认为芥川龙之介就是那样的一名文学家,我认为土屋本人也具备有同样的本质。
      《夜的判决》写出了人类穷奢极欲的讽刺结果;《绳子的证词》则和《法官自我审判》一样,描写一名无辜父亲被司法夺去生命,其女儿复仇的故事。从这两部作品中可以发现,推理小说和悬疑小说在赋予读者知性乐趣的同时,也描绘出人们痛苦、憎恨的终极形象。作品中出现的通常是以虚拟文字刻划出人类不太外显的极致部分。(编按:以上《芥川龙之介的推理》、《夜的判决》及《绳子的证词》为原书收录的短篇,但本书只收录长篇)
      二〇〇一年十月,土屋隆夫荣获第五届日本悬疑文学大奖,让我们再一次认识了他伟大的存在。土屋系列今后将相继推出《献给妻子的犯罪》、《盲目的乌鸦》、《不安的初啼》等,相信每一本作品都能带给读者充实的阅读时光。
      
      本文作者简介 大野由美子
      一九六〇年生于日本福岛县。大学主修现代日本文学,毕业后任职于出版社,主要负责文艺书及实用书的编辑工作。退休后开始执笔出书,主要以推理悬疑及时代小说的评论及书评为主。
  •     继1964年发表了千草检察官系列首作《影子的告发》之后,于三年后,也就是1966年,土屋隆夫发表了千草检察官系列第二作《红的组曲》。
      千草检察官的旧友坂口来访,讲起自己妻子失踪的事情,拜托检察官介绍认识的警署署长认识。后来,坂口又在家中发现了沾了血的桌布上写有三个红色数字0。另一方面,长野(又是长野)某温泉旅店出现一位女性,留下一个装有红色衬衣的布包之后失踪。紧接着,又发现另一个相关人物的死亡,使得事件越来越复杂。千草检察官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
      在这本书里,千草的角色继续着上一部中的性格。虽说是检察官,却比刑警还要忙。在遇到一团迷雾时,喜欢分条列项,反复推理。常常会在日常生活中偶然遇到推理的灵感,从而看破事件的真相。小说写的是古典的本格推理,选取的人物却是社会派中常见的人物。没有福尔摩斯般的神探人物,只有磨破鞋子到处调查的检察官和刑警们。
      一般来说,在社会派(或近社会派)中,常出现的推理方法有三种:
      一、 穷举法。就字面的意思,穷举各种可能性,在时刻表诡计中常常使用;
      二、 联想法。通过一件其他事情,发现某个相似性与案件联系在一起,从而推理出真相;
      三、 假设法。在某个思路行不通的时候,假设是另一种情况会如何呢?再依此推理。
      这本小说便运用了这些推理方法,使得整个推理过程显得既曲折又精彩。
      《红的组曲》中的诡计并不算特别复杂,但仍然运用了某种心理盲点,即“所见并非所得”。“挑战你的直觉和对人性的洞悉。只有跳脱自以为是的偏见,才能找到破案的关系。”(引自独步版内容简介)另外,我对于在凶手、谜底揭露前检察官进行的谁是受害者、谁是加害者、谁在欺骗谁、为什么作案的推理方面却是十分喜欢。
      文中出现了各种鲜艳(甚至有些恐怖)的 “红色”,红色的安全帽、红色数字0、红色的衬衣、红色日记、红色晚霞等等,而且红色也是血的颜色,并且小说也与亲子的血缘关系有关。将这些醒目的颜色,再以“组曲”、“乐章”的形式串联起来,组成全文的脉络。像这样以色彩与声音的组合形式呈现,可以让平面的文字起到多感叠加的效果,使得感观上更为强烈。
      土屋隆夫的小说属于写实的文学派本格推理,比起大多的推理作家们,小说更具有浓郁的文学性和写实性。通过精心布局、巧妙选材,使得小说阅读之后印象更加深刻。出现神探的推理小说,在阅读时我们往往是仰视的,膜拜的是高高在上遥遥不可及的英雄式人物。而写实类小说,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却是一种平视。那书中所写的,都是身边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普通人物。正因为这样,才更让我们感同身受,才更易产生共鸣。尤其是阅毕此书,随着情节的发展,经历了一些人物的生与死之后,面对血红的晚霞,是否也会慨然长叹呢?
      
  •     这是个人看的第四本土屋隆夫,这个故事整体上还算不错,悬念、氛围什么的都有了,虽然核心诡计依然不算出彩(如果结合创作年份的话,那么这个诡计应该还算是可以的,甚至在如今仍然可以继续被借鉴与循环引用),但起码剧情的进展能够吸引人看下去,可惜在故事架构上有些失衡,前面铺陈是够了,但结尾部分却比较仓促,有些事情交待得不太清楚,让人感觉有些生硬,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老人们以前所写的小说,还真是要怀抱着一颗平常心,更多地是站在当年的那个角度,以欣赏的角度去发掘亮点的所在,否则多半是会失望。但即便是以此包容的心胸去看土屋塑造的人物,也就是“千草检察官系列”,还是让我与之前所抱持期望之间产生了不小的落差,因为“千草”这个人物实在是乏味之极,几乎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此人整个就一纯刑警,到处取证、旅行和家访,列举一下“1、2、3、4…”,最后灵机一动,来一段“精彩”的推演,除此之外,就是跟同僚喝喝老酒,回到家中,说声“好累”,如此这般,想让人喜欢也难。
      
      看得出土屋想要让笔下的人物更加生动,但无奈他的文笔实在比较一般,人生的感悟亦是稀松平常,虽然一板一眼很勤奋,但我觉得老人家的写作天分实在是比较普通了。
      
  •   关于悬疑与推理之间的区别,确实有很多人不太明了啊。
  •   霏儿所写的下面这段话,是我十分赞同和赞赏的,中国的推理小说的进步不快,很大的原因就是把悬疑和推理混为一谈,而使得创作者在创作时搞不清是应该在心理悬念上下功夫,还是在逻辑推理上下功夫,于是变成非驴非马的东西——悬疑不等于推理,而在国内却有些人无法厘清这一点,把推理小说马马虎虎地分类到悬疑中去,或者把悬疑小说大大咧咧地归类到推理里,此点甚谬。推理是推理,悬疑是悬疑;但在国产推理和悬疑小说中,混淆的情况多达令人犹如望洋兴叹的地步。请把那些挂着悬疑小说名号的推理小说归还给推理吧!否则,国产推理小说将很难有出头之日哈!我们不缺少优秀的推理写手,但缺少擅长定位分类的推手!
  •   汪~
  •   瞄~
  •   小叶评得专业,来香一个!不过其它三篇在哪里捏?
  •   确实台湾版曾用过“血的组曲”这种译法……
  •   楼上楼下一唱一和什么的最萌了。。。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