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經典100句

出版社:商周文化  作者:文心工作室 著  页数:288  

前言

  導讀  大標:漢人著述第一流作品--《淮南子》  一、《淮南子》的作者與成書經過  《淮南子》又可稱作《淮南王書》、《淮南鴻烈》、《淮南》等,是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召集門下的幕僚與賓客共同編寫而成。劉安(西元前一七九年至西元前一二二年)是劉邦的孫子,出生在沛郡豐縣(今天的江蘇省豐縣),十六歲就世襲父親劉長的封號:「淮南王」,據說他還是將豆漿的作法傳入民間、並且無意之中把石膏混入豆漿裡而發明豆腐的人呢!所以劉安的封地安徽淮南,一直是中國最有名的「豆腐之鄉」。  《淮南子》大約是劉安四十歲時的作品,當時的統治者,走的是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政治路線,也想盡辦法要去除前代(秦朝)苛刻的嚴刑峻法下,百姓對執政者的恐懼、以及學術性書籍短缺的情況。因此,劉安能在如此文化多元、學術開放,並且政治氛圍較為寬鬆的環境底下,憑藉著自己貴族身份的雄厚財力與廣闊人脈,延攬儒、道及各家學派的傑出人士,集體編撰這部巨著,並希望透過這本書,實現自己心目中所謂「長治久安的最理想社會」。  在共同創作之前,劉安和他的寫作班底,已經先有一個策劃、討論的漫長過程,據東漢學者高誘的說法,最主要人員大概有八位,這些學者一方面蒐集文字資料;一方面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配合當時國家社會的情勢需要而作一些理論的發揮,花費了大約十一個月的分工執筆,最後再由劉安作最後的潤飾與定稿,於西元前一三九年左右完成整部書,並獻給當時的統治者漢武帝。不過,根據班固《漢書》的記載,劉安也因為廣集賓客這件事,遭到漢武帝的猜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最後被逼得走上自殺一途。  另也有一說:認為劉安雖喜好讀書,也樂於做學問,但其實頗具政治野心,漢武帝雖欣賞他,不過仍處處提防他。相傳在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國叛變,劉安就想舉兵響應,後來還是因為自己的部屬反對而作罷。等到武帝即位,劉安依然不死心,他勾結太尉,並以金錢賄賂其他大臣,所以有些學者認為劉安集結眾人,滿懷大志的撰著《淮南子》,其實是為了掩護他覬覦帝位的雄心,並且認為劉安是想運用這種「精神領袖」的形象,與年輕的漢武帝互相抗衡。然而《淮南子》書中屢次強調「淡薄無為」,其實也是對於漢武帝某些施政措施表達不滿之意,再加上劉安之子劉遷,在淮南國中橫行不法,被漢武帝「削地以罰」,種種因素的相互影響之下,造成淮南王劉安有了謀反的念頭。可惜劉安的時運不佳,性格也優柔寡斷,最終不敵精力旺盛、雄才大略的武帝。漢武帝得知劉安的意圖逐漸顯露,起兵的準備動作頻繁,盛怒之餘,下令處死劉安,然而前往處死劉安的官員尚未到達時,劉安先行自盡了,最後結局是劉安「淮南王」的名號與封地都被廢除,甚至牽連身邊的賓客與豪傑,以及與此事相關的列侯們,共有數千人被殺。  雖然《淮南子》的主要作者,最終多以悲劇收場,整個過程也令人不勝唏噓,但是仍然不減《淮南子》這本書在後世所綻放的學術光芒!由於參與寫作的人員眾多,使《淮南子》的內容與思想不免龐大、駁雜,所幸作為全書主編的劉安,不僅才華洋溢、博學多聞,而且還是當時有名的詩賦大家,因此即使《淮南子》是眾多作者共同編寫而成,不過經由劉安的統整,再加上他本身的文學天份,總是能利用一些寓言或者歷史故事來鋪陳所要表達的道理,也適時地運用敏捷的文思、豐富的文采,來呈現思想性的言論,使整部書籍不僅思辯清晰、論說精闢,並具備大致的思想方向與理論脈絡,而且文辭也十分流暢。所以《淮南子》雖然被後世定位為思想性的著作,但它的哲學內容不至於深奧難懂,反而是在嚴謹的說理底下,讓我們感受到務實的勸世目標。此外,濃厚的文學色彩也讓整部書文情並茂、引人入勝,才會讓後代許多學者愛不釋手!  二、《淮南子》的各篇內容  《淮南子》的篇目總共有二十一篇,其中最後一篇〈要略〉,可以說是《淮南子》作者的自序,當然也是全書的總序,它扼要的介紹了全書的主旨,至於其他二十卷的內容、寫法以及各篇之間的關連性,也可以從〈要略〉中得知。  第一篇〈原道〉,「原」是「本原」、「根本」,「原道」就是以「道」為本的意思,《淮南子》作者在這篇中闡述道家思想核心:「道」的本質特徵,說明它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也是聖賢在治國、修身時,必須的效法對象,並強調人類必須善用它,而不是背棄它,這可以視為整本書的立言基礎。  第二篇〈俶真〉可以說是〈原道〉的續篇,「俶」是「開始」、「最初」的意思;「真」是「純真」、「本原」的意思,其實還是指「道」。所以〈俶真〉想說明的道理和〈原道〉相近,都是在陳述天地萬物始於同一本原:「道」,只是〈俶真〉更強調世間的各種事件,甚至是各式各樣的人性特徵,最初也都是來自「道」,所以君王的修身與治國,當然也不能離開這個根本,〈俶真〉這麼說,是為了讓國君必須遵循「道」而行事的說法,更站得住腳!  第三篇接著是〈天文〉,這篇可以說是漢武帝以前,內容最豐富的天文學著作。因為〈天文〉談論了天地是如何形成?宇宙之間有哪些天體和星象?它們又有哪些運行規律,而人類又如何依照這些規律來制定曆法等問題,這不僅屬於上古時代的天文科學,也涉及了其他學科的知識,而且雖然在戰國時代,就有不少學者開始尋找這些知識,只是《淮南子》作者試圖整理所有這方面的問題,並為當時的人類提供一系列全面、大量又確定的答案。前面三篇文章,都是在探究天地萬物的起源、宇宙世界的奧祕等問題,  第四篇〈墜形〉,也有版本寫作〈地形〉,顧名思義,就是在講中國各地的地理特徵、物產以及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人性、民俗的不同影響,所以〈墜形〉可以視為一篇古代地理學的文獻資料。雖然在〈墜形〉的描述過程中,常出現一些古人或《淮南子》作者自己的想像畫面與神話色彩,但主要內容大致上還是可以歸入現代的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甚至是經濟地理學等學科中。  第五篇〈時則〉是在介紹一年十二個月的寒暑變化,以及四時季節與動植物生長之間的關係。〈時則〉說明四時變化有一定的法則,動植物的生長也會依照這個法則而有固定的模式和規律,而國君更必須熟知並善用這些天文、氣象以及動植物的生長規律,並按照季節不同而在每個月施行合宜的政令,才能為國家適當地安排各個季節的農業、畜牧等活動。  第六篇〈覽冥〉,則是在討論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萬事萬物的相互關係。「覽」是觀察、了解;「冥」是指「深藏在事物內部而難以察覺到的變化之端」,所以「覽冥」的意思是「綜覽世間的各種幽冥變化現象」,這就是為什麼〈覽冥〉羅列了許多相同或不同的物類,他(它、牠)們會相互感應的現象,希望告訴讀者,自然界、人類與萬物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千絲萬縷,任何物種、事件或事物,彼此之間都會相互牽連、會因為因緣際會而產生微妙的關係,一但瞭解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就能靈活運用在修身養性、待人處世,甚至是治國的面向上了!  第七篇〈精神〉可以視作道家生命觀、養生觀的代表,這篇文章首先強調「生命」的重要性,接著探討生命來源、以及構成生命的要素,再連結到如何延續生命,乃至生命的真正價值以及養生之道,並告訴讀者,保養「精神」的方式,就是要清心寡欲,不要暴喜暴怒。  第八篇〈本經〉則是完全針對治國之術去做討論,「本經」是「最根本的常法」的意思,它把道家的「道」視為「本經」,除了提出一些治國、平天下的具體原則,也說明古代聖人總是會以道家思想治國,所以國家長治久安,若是利用儒家的仁義、禮樂、孝悌等思想,無法完全解決治國的根本問題。  第九篇〈主術〉延續〈本經〉的內容,更詳盡地說明君主治國的策略和方法,所以「主術」可以理解成「國君統治天下之道」。不過〈主術〉不再像〈精神〉和〈本經〉那樣排斥儒家思想,〈主術〉的主要思想是道家的「無為而治」,但它其實也吸收了一些儒家和法家的主張,文章主要是在討論國君如何選擇臣子、制衡臣子,並如何做到自己「無為」、但底下的百官卻能有秩序的各盡其能、各司其職,而且這樣「因材施用」的落實,關鍵在於國君自身的素質,所以〈主術〉強調國君必須加強培養自己的品格和德行,諸如:清心寡欲、去奢尚儉等。  第十篇〈繆稱〉,再繼續延續〈本經〉和〈主術〉的觀點,只是這裡著重在個人修身的態度和方法上,而且更有兼容並蓄的傾向,它廣泛徵引《易經》、《尚書》、《詩經》等書的言論以及孔、孟、荀等學者的思想,畢竟「繆稱」就是把自己的主張和其他各家學說全部揉合起來的意思。且〈繆稱〉沒有太嚴謹的文章系統,比較偏向散論形式,片斷議論,往往三言兩語,就出現一個論點,有點像今天的格言、警句一樣,不過我們仍然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內容還是圍繞在君王治國、君子修身、待人處世之道等三個問題上。  第十一篇〈齊俗〉是在談論各地的禮俗,認為這些禮俗都有自己獨特的意義以及存在的價值,所以希望國君在施政時,也能重視、配合當地的風土民情,甚至藉助這些禮儀治國。此外,因為當時的漢代國君,都一直想利用「禮俗制度的統一」這個法令,來裁削各地諸侯的勢力、鞏固中央政權,但劉安並不贊成這個政策,所以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劉安隱含在文章中的不滿情緒。  第十二篇〈道應〉,和第一篇〈原道〉有點相近,都是在強調「道」的重要性,不同的是〈原道〉著重在理論的闡述,而〈道應〉則是利用歷史事實、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印證道家的許多觀點,以顯出道家學說的正確、合理與可用,也因為它想盡辦法要讓「道」在現實世界落實與應用,所以篇名才取名作「道應」。尤其〈道應〉為了增加文章的可看性,所以試圖把深奧的哲理通俗化,所以整篇文章讀來很像許多則精采的短篇小說!  第十三篇〈氾論〉,其實就是指「泛論」,不過〈氾論〉的內容雖然廣泛,道家思想的主線:「道」仍然不變,換句話說,〈氾論〉就是想讓讀者從許多不同面向,深入了解黃老道家「道」的內涵,以及如何將「道」實際運用在政治上。  第十四篇〈詮言〉內容也比較駁雜,因為「詮言」的意思是「闡明最精微的言論與道理」但是大致上是以人事為例,解說何謂君主治國之根本,其他還有文學、藝術等審美理論。  第十五篇〈兵略〉是專門討論軍事問題,雖然它不少的觀點是來自《孫子兵法》、《荀子.議兵》等書,但仍然是一篇古代軍事學的傑出文獻。〈兵略〉說明戰爭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戰爭是延續政治、或輔助政治的手段之一,但是上上之策還是「不戰而止」。另外,也介紹一些具體的戰術,並談到了將領如何領軍、鼓舞民心士氣、掌握作戰技巧與制勝關鍵。  第十六篇〈說山〉與第十七篇〈說林〉兩篇,可以算是「姊妹篇」,因為它們都是要解說自然、人世中的諸多事理,正因為這些事理多如山、林,所以才取這樣的篇名。而且〈說山〉和〈說林〉的內容和形式比較難以區分,而且寫作方式也類似〈繆稱〉的「格言」形式,常常三言兩語、甚至一句話,就可以是一小節,例如:〈說山〉可以分為一百五十五節;〈說林〉的內容更豐富、更龐大,可分為三百八十多節之多。這兩篇都是在談論我們生活週遭的眾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以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種事件或問題,並希望用「道」來解釋這些現象、解決這些現象,簡單的說,就是教導我們「防患未然」的道理,也由於文章言簡意賅、涉及許多生活知識與人生哲理,所以被後人視為佳句、箴言的集錦。  第十八篇〈人間〉,則是在討論「福禍相因」的觀念,它分析眾多的君臣之事、人間之事等,說明福與禍、利與害、得與失之間,會不斷相互轉化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教導如何在爾虞我詐的社會中避禍得福、安居於世。  第十九篇〈脩務〉是一種人生哲學的展現,它強調生活必須恬淡無為、怡然自得,清心寡欲;讀書求學則要有自己的見解,也應當堅持不懈。  第二十篇〈泰族〉是在討論國君的修身、治政之術,也可以說是全書的總結,而且最特別的,是〈泰族〉利用儒家的仁政等思想作結論,這突顯《淮南子》作者仍支持儒家的一些觀念,認為這些觀念是正確、而且必須落實在政治上的。  三、《淮南子》對後世的影響  由此可見,《淮南子》的內容,可以說是目不暇給、豐富到「令人喘不過氣」來!不過仔細整理全書的思想體系,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它主要是以當時風行的「黃老道家」為主,所以有些後代學者,把《淮南子》視為西漢前期「道家思潮的理論結晶」。不過,它其實也大量的吸收並消化先秦各家學派的菁華,例如:《荀子》、《文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再配合當時的漢代君王治理國家、社會時所需要的實務經驗,歸納出一系列的為君之道與治國方針,並特別強調君主的修身與治世,都必須同時進行、缺一不可。此外,除了國君的統馭之術,《淮南子》的內容還涉及了養生之術、官員的從政之道,以及待人處世的一些基本原則;討論的議題牽涉到宇宙觀、人性論、軍事學、經濟學、民俗文化、美學等多方面,所以清末民初的梁啟超會用「《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的高度評價來讚美它。換句話說,《淮南子》不僅是對先秦百家學說,作了大規模的匯集、融合與反思,形成獨樹一幟的哲學體系,而且內容豐富龐大到無所不包的地步,所以今日許多學者,把它視作一部「介紹漢初多方面文化的百科全書」,認為它總結了西漢以前,許多古代的豐富學問與知識,甚至認為,如果不讀《淮南子》,就無法清楚得知當時的各種文化資訊,更無法體會古代所保留下來的輝煌、燦爛的歷史文明!  另外,雖然《淮南子》的最主要內容是在談論帝王之術,不過正因為它在裡面也教導了世人一些實用的人生道理,例如:正面且豁達的人生觀、清心寡欲的養生論、不盲目爭奪的處世哲學等,以及常用的知識學問,例如:藝術創作與鑑賞、天地終始、萬物起源、人類生命奧祕等,甚至隱含許多新穎、見解獨到的觀念,例如:必須尊敬卻不必迷信的鬼神觀,以及必須因地、因時制宜與配合自然生長規律的政令、法律、宗教與風俗等。這些觀念和道理對應到今日社會仍然十分受用。尤其《淮南子》不是奉旨寫作,所以能稍為獨立於當時帝王專制的政治思想之外,許多的治國策略和一些必要的手段,都能符合時宜,古今通用,因此熟讀之後,也能善加運用在現今社會的國家機關、公司行號等方面的管理方式與用人哲學,或者引申它的涵義,讓它適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讀書求學上。  正因為《淮南子》的內容中,無論是治國之術、為官之道、各個團體或階層所必須注意的事項,甚至小到個人的修身、處世哲學、生活中的各種經驗等,許多觀點沿用到今天,仍然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不變真理,而且《淮南子》的一些言論,雖然只是輕輕帶過,看起來既平凡又簡單,但是在這短短幾個字中,往往蘊含極其深邃的人生智慧,它帶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有時甚至超越一般教科書上死板的文字教訓,這就是為什麼《淮南子》已經是距今約兩千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了,但是卻能不斷地贏得後人的青睞,而且越是深入閱讀,越會它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越會讓人感到受用無窮!

内容概要

  《淮南子》為西漢淮南王劉安與其門客共同撰寫的著作,內容主要是以黃老思想為主,有以儒、墨、法、陰陽……等先秦各家各派思想,可謂集秦漢雜家思想大成的一部作品。內容多著墨於處世修身、治國方略,雖崇尚道家無為,但也重視儒家的仁德思想,而且大量運用各有趣的寓言,來闡明書中旨意,暗喻待人處事的道理,讀來樂趣無窮。著名的「塞翁失馬」便是出自《淮南子》。

作者简介

  【總策劃】  季旭昇  1953年生,**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國文研究所碩士、博士。現任**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退休教授,現任玄奘大學中語系教授。著有:《詩經吉禮研究》、《甲骨文字根研究》、《詩經古義新證》、《金文單字引得》(合編)等。中華電視台雞蛋碰石頭「說文解字」撰稿1994年;中華電視台「每日一字」撰稿(六十篇)1996年;國語日報「字圓其說」專欄撰稿2001年起。  【文心工作室】  白百伶 就讀清華中文系博士班,曾擔任多年國中小國文老師、作文老師。喜歡簡單而純淨的事物,酷愛閱讀與思考、旅行與購物、游泳與單車。  翁淑玲 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目前從事資訊業,平日喜愛閱讀,並對上網接收資訊有狂熱,同時需要一個宗教的懷抱,在那裡撇下所有的有知與無知。長期參與「中文經典100句」系列寫作。  楊于萱  現就讀逢甲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現任:**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兼任講師。著作:《武丁早期方國研究》(碩士論文)、〈殷商與西周銘文中「賞」、「賜」二字語法辨析〉(《第九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花東甲骨卜辭的否定副詞〉(《東方人文學誌》第七卷第四期)。  吳秉勳  現就讀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班。著作:《魏晉氣化思想研究》(碩士論文)、〈魏晉人士的個體自覺表現—以《世說新語》〈容止〉和〈任誕〉篇為例〉,《有鳳初鳴年刊》第2期、〈魏晉士人用《詩》展現風格與生命情調探究〉,《第三十二屆中部地區中文研究所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從《管子》「精氣說」論其對《老子》「道」中含「氣」思維的開展〉,《雲漢學刊》第16期。  梁芳蘭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語譯《林語堂中英對照華語經典》系列叢書等。現任高中國文教師。  蕭正龍  政大中文畢業,政大中文所碩士班肄業。同時參與《中文經典100句:孔子家語》的寫作。  許敦迪  **台北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生。

书籍目录

1.飄風暴雨不終朝,日中不須臾 2.憍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 3.古之所以為治者,今之所以為亂也 4.矩不正,不可以為方;規不正,不可以為員。 5.百人抗淨,不若一人挈而趨 6.眾議成林,無翼而飛;三人成虎,一里能撓椎 7.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言之當 8.烹牛而不鹽,敗所為也 9.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 10.人皆務於救患之備,而莫能知使患無生 11.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聖12.世治則愚者不能獨亂,世亂則智者不能獨治 13.抱薪而救火,鑿竇而止水 14.樂者所以致和,非所以為淫也;喪者所以盡哀,非所以為偽也 15.非澹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 16.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17.有黟心者,不可借便勢;有愚質者,不可與利器 18.國無義,雖大必亡;人無善志,雖勇必傷19.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 20.以一世之變,欲以耦化應時,譬猶冬被葛而夏被裘 21.得十利劍,不若得歐冶之巧;得百走馬,不若得伯樂之術 22.人不兼官,官不兼事 23.人才不足專恃,而道術可公行 24.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 25.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 26.鳥窮則噣,獸窮則角上牛下,人窮則詐 27.君子不乘人於利,不迫人於險 28.函牛之鼎沸而蠅蚋弗敢入,昆山之玉瑱而塵垢弗能污也29.天道無親,唯德是與。 30.人不小覺,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 31.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 32.仁者不以欲傷生,知者不以利害義 33.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橙 34.以涅染緇,則黑於涅;以藍染青,則青於藍 35.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則心平矣 36.用者必假之於弗用也,故虛室生白,吉祥生也 37.全性保真,不虧其身,遭急迫難,精通於天 38.壹快不足以成善,積快而為德;壹恨不足以成非,積恨而成惡 39.聖人之所言者,亦以懷其實,窮而死,獨在糟粕耳40.言出於知者,知者不藏書 41.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 42.爵益高,志益下;官益大,心益小;祿益厚,施益薄 43.神之所用者遠,則所遺者近 44.失其宗本,技能雖多,不若其寡也 45.物故有近之而遠,遠之而近 46.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 47.物之用者,必待不用者 48.人莫蹪於山,而蹪於垤 49.少德而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 50.事或欲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51.事或奪之而反與之,或與之而反取之 52.非其事者勿仞也,非其名者勿就也,無功而富貴者勿居也 53.愚者有備,與知者同功 54.智者離路而得道,愚者守道而失路。 55.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56.至精亡於中,而言行觀於外,此不免以身役物 57.福之萌也??,禍之生也介介 58.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59.至是之是無非,至非之非無是,此真是非也 60.材不及林,林不及雨,雨不及陰陽,陰陽不及和,和不及道。 61.禍福之轉而相生,其變難見也 62.夏蟲不可與語寒雪 63.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 64.身處江海之上,人而神遊魏闕之下 65.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66.至貴不待爵,至富不待財67.清目而不以視,靜耳而不以聽,鉗口而不以言,委心而不以慮 68.無外之外,至大也;無內之內,至貴也 69.善守者無與御,而善戰者無與鬥 70.全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71.運籌於廟堂之上,而決勝於千里之外 72.水激則悍,矢激則遠 73.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74.力貴齊,知貴捷 75.易為而難成者,事也;難成而易敗者,名也 76.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百家殊業而皆務於治 77.是非有處,得其處則無非,失其處則無是 78.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髮 79.體大者節疏,蹠距者舉遠 80.能效其求,而不知其所以取人也 81.至賞不費,至刑不濫,聖人守約而治廣 82.短綆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 83.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 84.璧瑗成器,礛諸之功;鏌邪斷割,砥礪之力 85.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塞,唇竭而齒寒 86.善用人者,若?之足,眾而不相害 87.刺我行者,欲與我交;訾我貨者,欲與我市 88.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 89.舟覆乃見善游,馬奔乃見良御 90.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開,不如一戶之明 91.山生金,反自劇;木生蠹,反自食;人生事,反自賊 92.焚林而獵,愉多得獸,後必無獸 93.以一噎之故,絕穀不食;以一蹪之難,輟足不行 94.學亦人之砥、錫也 95.知人無務,不若愚而好學也 96.有符於中,則貴是而同今古;無以聽其說,則所從來者遠而貴之耳 97.君子脩美,雖未有利,福將在後至。 98.賞善罰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誠也 99.可乎可,而不可乎不可;不可乎不可,而可乎可 100.小辯破言,小利破義,小藝破道 101.大政不險,故民易道;至治寬裕,故下不賊;至忠復素,故民無匿 102.事有利於小而害於大,得於此而亡於彼 103.智過萬人者謂之英,千人者謂之俊,百人者謂之豪,十人者謂之傑

章节摘录

  川竭而谷虛,丘夷1而淵塞,唇竭而齒寒  ~ 《淮南子?說林訓》  【名句的誕生】  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塞,唇竭而齒寒,河水之深,其壤在山。  【完全讀懂名句】  1.夷:平坦  語譯:  河川若是枯竭,則山谷之地不能豐產。山丘若是被夷平,則湖泊將會被阻塞。若是沒有嘴唇的在外的保護,則牙齒就會暴露在寒風中。河水之所以深廣,則是因為山谷土壤長期沖刷而造成。  【名句的故事】  根據《左傳》的記載,在僖公二年時,晉國因為想討伐虢國,由於虞國和虢國毗鄰,於是晉國打算向虞國借道,希望晉國軍隊能經過虞國境內,以攻打虢國。當時虞國的大夫宮之奇已經窺見晉國的不法之心,諫阻虞公不要答應此事,但是虞公不把宮之奇的話放在心上,依然答應晉國借道的要求。  僖公五年,晉國再次向虞國提出借道的要求,理由一樣是攻打虢國。宮之奇這次更是極力勸阻虞公,他諫言說:「虢國和虞國是相鄰的國家,互為表裡。虢國若是被滅亡,那麼虞國也會步上後塵。晉國是一個有侵略野心的國家,不能助長他的野心,而且允許他國軍隊進入國境之事也不可輕忽。以前晉國借道一次已經算是過份,難道還能再答應第二次嗎?俗諺云:『車子的夾輔與車子本身相依而行,嘴唇與牙齒是互相依存的,沒有嘴唇的外護,則牙齒便會受寒。』說的不就是虞國與虢國的關係嗎?」虞公聽了宮之奇的諫言,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宮之奇反覆辯駁,但最終仍同意晉國的借道請求。  宮之奇見頹勢難挽,便帶領自己的族人離開了虞國。果然晉國在滅掉虢國之後,還道襲擊虞國,虞國不但被晉國所滅,虞公也被晉國抓走,應驗了宮之奇的先見之明。  【歷久彌新說名句】  「唇亡齒寒」是古代流傳極廣的俗諺,以近取譬,就人體的部位來說明國家存亡有賴於彼此間的相互幫忙。《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就記載了戰國時期的秦國,為了統一天下,不斷與其他諸侯國產生衝突。齊國在齊襄王卒後,由他的兒子建即位為齊王。齊王建即位第六年時,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極力防守,時日一久,趙國糧食耗盡,請粟於齊國。齊王建不肯援助趙國,當時周子諫言:「趙之於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秦的強大,對於諸侯各國都已經產生了威脅,今日秦圍趙而不救,將來恐怕齊、楚等大國也會有同樣的下場。周子援引唇亡齒寒以喻,說明當時為了對抗強秦,諸侯之間應該不分地域南北,共同抗秦,才能保有自己的政權。  由此可知,原本「唇亡齒寒」所要說明的,是因為地域鄰近所產生的彼此依賴的緊密關係。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已是超越地域上的限制,而被用來表示有著相同遭遇及命運的關係。正因為這樣的延伸用法,到了《淮南子》的作者身處的漢代已經習以為常,所以《淮南子》在援引此句時,還加上了自然界互為因果的現象來作比喻,也就是說,不只從人體部位取譬,自然界的現象一樣說明著相同的道理。時至今日,在全球化的推進之下,世界各國的關係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彼此相互影響的程度遠較以前為大,也演繹了更深遠的「唇亡齒寒」的道理。

编辑推荐

  ■《中文經典100句:淮南子》內容所介紹的名句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眾議成林,三人成虎;人不兼官,官不兼事;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枳等等。  ■本書精選《淮南子》中的最精采實用的100句名言,方便工作忙碌的現代人、課業繁重的學,在短暫閒暇時間,能快速閱讀吸收其中的實用智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