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作者:方鈞瑋主編,林志興策劃,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編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最親密的束縛: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背兒帶
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的關係,友情、愛情、親情能夠讓人感到溫暖、獲得激勵。朋友之間強調重然諾、守信義,鞏固情誼的方式很多,但歃血立誓,足以讓重義氣的人願意因此拋頭顱、灑熱血。愛情重視忠誠貞守,恆久不渝,親吻擁抱不錯,而鑽石是最好的證明。親情最為自然,無須形式要求,生命開始之前,它已經醞釀,直到摯愛的親人已經物化四方,存者依然魂牽夢繫,至死方盡。
父母對於子女固然無須盟約,親情顯現的方式又那樣不著痕跡,但是自幼及老的付出,不是物質錢財可以計量的。懷胎10月、呱呱而生,往後,餓了、寒了、疼了、病了、氣了,不論如何折騰,都是父母的事。幼年時期,父母為了讓孩子過得舒適快樂而預備的,如搖籃、布偶(洋娃娃)、奶嘴、玩具之類,都能顯示深深的疼愛;但這些物件已經發生不了作用的時候,唯一能夠收拾殘局的就是背兒帶。背兒帶讓孩子重新與母親(很多時候父親也會幫忙)的身體緊密接觸,溫熱與心跳都是最熟悉的,所有惱火與不舒服,頓時就消散了。
背兒帶存在於所有民族之中,但是在形式、材質與使用方法上會有一些不同。一般在平坦的地區,在地的居民多半會製作擁有同樣功能的背兒架、背兒套,這樣孩子比較能夠伸展身體,覺得舒服;而居住在高低起伏、崎嶇不平地區的人為了強化安全性,則編織出可以緊緊將孩子綁縛在胸前或背後的背兒帶。當然,隨著環境不斷的變遷,也漸漸接觸到不同的人群與文化,原有的背兒帶的樣式也就越來越多,甚至同樣的民族或部落都可能發展出不同的樣式。
中國的青康藏高原東邊和雲貴高原是許多少數民族的家?,這裡有高山、縱谷、丘陵和平原,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和族群文化上的區隔,因此發展出多樣性的文化。背兒帶在這些民族中也呈現多姿多彩的樣貌,有的在形式上進行不同的設計,有的在圖紋、圖案上發揮創意,但是大抵是沿襲著傳統的元素,譬如從神話傳說中尋找巧思,有的則是由自然界動植物或山川塑造象徵的意涵。各式各樣的背兒帶表達的是這個區域的少數民族的母親們對於子女無私的疼惜、愛護與期望。
本館對於人類學典藏的範疇除了臺灣、環太平洋地區,也涵蓋中國少數民族,而且包括苗族、壯族等過去已經收藏了不少文物標本。隨著開放,越來越多的遊客進到這些民族的村寨部落,也有一些年輕的族人離開家園,到大都市求學、工作。在追尋新穎快速的便利和趣味的同時,傳統的文物往往被拋棄。背兒帶也會遭受到同樣的命運。適巧本館收藏了一些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背兒帶,因此就選擇125件,逐一拍攝,作為圖版,仔細呈現它們的形制與染、織、繡的技法。同時,搭配2篇難得的專論:江涵真的〈母愛藝術: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背兒帶文化〉、方鈞瑋的〈繫綁與連結: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背兒帶形制與裝飾技法初探〉;對於我們認識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文化會有很大的幫助。
圖錄出版工作由林主任志興策劃、方研究助理鈞瑋負責主編,細膩的攝影工作由方紹能先生偕同助理林瑞祥、許益暢、袁素梅負責;美術設計由蔡雪、張儷緣小姐協助,整體內容的諮詢與審定工作,則商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的高輔霖、何兆華、蘇旭珺、闕碧芬老師們以及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的鄭惠美老師協助。這本圖錄對於品質的要求很高,在籌劃與工作的過程中,所有參與的人員都付出很多的心力,謹在序中表達感謝。 館長 浦忠成
Bei’ erdai, beidai and beishan are the various names given to the baby carrier – a quilt with attached wide straps -- which is used to wrap up and tie the baby to the mother’s back. Functionally the baby carrier frees the mother’s hands to perform daily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