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特別增訂本)

出版时间:2008/10/29  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  作者:钱钢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山大地震(特別增訂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7条)

 
 

  •      对于没有经历过灾难的人来说,真的很难想象那种场面和感受,唐山的记忆已经远去,也许已经不属于我们这代人,但汶川、玉树这一个个代表悲痛的名字一遍遍地刺激着当代人的神经,我们也许离地震并不遥远,也许我这代人都应该读读这本可以让人颤抖的书,感受一些那种切肤之痛。
       这是我第一次读纪实文学,钱先生功力深厚,多角度的记录了那场灾难,微观描写细致入微,让人的心都在疼;角度多样,一场地震充分的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诺亚方舟一段,那样真实,又那样富有戏剧性,也许这就是本来的面目,只有需要别人时,才能无私的为别人和集体考虑,一旦看到独立生存的希望,马上开始坚守财产的领地,尽力的去瓦解集体攫取更多的财产,所以,社会主义,呵呵。
       另一个敬佩钱先生的原因是他记录的勇气,一个纪实文学本应真实全面的记录事实,但经过那样的年代,那样敏感的话题,钱先生没有避讳,探讨了这场地震引发如此灾难的原因。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这些发生在科技已经如此发达的天,但发生的那样合理,没有人怀疑,没有人质疑,甚至没有人探究,更谈不上有人记录,所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丢掉了什么。
       读了这本书,心情沉重,为前半部分的灾难,更为后半部分的思考。
  •     腰封上署:购买本书每册捐献2元给中国红十字会,用于救助遭受灾害的同胞,高级黑吗,呵呵。。。
      腰封上署:购买本书每册捐献2元给中国红十字会,用于救助遭受灾害的同胞,高级黑吗,呵呵。。。
      腰封上署:购买本书每册捐献2元给中国红十字会,用于救助遭受灾害的同胞,高级黑吗,呵呵。。。
      腰封上署:购买本书每册捐献2元给中国红十字会,用于救助遭受灾害的同胞,高级黑吗,呵呵。。。
  •     这本书是我小学时候在家里翻到的。小孩子寂寞无聊的假期里将中国的大苦难来来回回像看故事书一样看了好几遍。记得那个时候最喜欢看里面一家几个姐姐和一个小弟弟相依为命的故事。而对死亡并无他感。不知道为什么家里没有《十万个为什么》或《格林童话》,现在想来也很是诧异——一个小学生的文学启蒙读物,居然是《唐山大地震》。
  •     作为一个唐山人,我不喜欢这本书。
      
      书中有很大篇幅写了地震后的惨状,我承认,看这些心里不舒服。或许刚开始买这本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出生的地方,但是却发现书中所写与我的理解相去甚远,和记忆中毫不相关且惨状连连,我拒绝。
      
      但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唐山人,在出来上学工作后,一介绍自己的家乡那里,对方总是跟上:哦,地震啊,哦,那时你不在,厉害么?……这时,我总是在心里翻个白眼:知道我不在,“厉害么”这三个字,有意义么?
      但是,仔细想想,我是可以回答的:不厉害。
      
      我没有经历过,但是我的长辈们几乎全部经历过,他们从来没有提过,一句也没有。没有悲伤痛苦,只是一天天过日子,过去的就像流水,谁还记得哪滴水流到了哪块田?
      但是仍有痕迹。这痕迹是小学的一个男同学的姐姐在地震中被压死了,全村就这一个人。这痕迹是左邻右舍的闲嗑时带出来的哪家奶奶爷爷不是原配而是爷爷在唐山的老婆地震中没了后娶的……别的,没了
      越是处于风暴中心越是平静,大家只不过一天天过日子而已。中国老百姓不都是这样么,什么都可以接受什么都可以过去,过去就过去了,接下来还继续过日子。
      
      但是这本书有数字,想必是经过作者认真考据的。
      可以参考,但是作为阅读书籍,不必了
  •     最震撼的人心的东西,是不经过任何包装以最赤裸裸的状态呈现在你眼前的东西。
      7月28日,那座真实的伤城,24万人,数字的背后满是血泪。
      钱钢以他的专业素养真实地还原了那段日子,在这个浅阅读为主的时代,这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唯一的美中不足是这本书略显头重脚轻,后半部分多多少少落入了歌功颂德的俗套。
  •      我们为什么要记住
       江左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死亡69000余人,失踪18000余人……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死亡……
      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我国汶川和玉树的大地震带给国人以深深的痛苦。人们不禁又回忆起2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恰逢此时,钱钢先生的《唐山大地震》一书再版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就算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吧。正如本书的封面所言:本书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应被记忆;而被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
      一直以来,我们缺乏对灾难深层次的理解,对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本性缺乏必要的记录和分析。而钱先生的《唐山大地震》一书却以广角镜般的视角、细腻而平实的笔触全景式地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问题。在该书中,钱先生以一个亲历地震的采访者的视角,从地震前人们安静如昔的生活开始写起,到地震来临前种种反常而又不反常的现象的记述,再到地震时的惨烈景象、人们的救援与自救、哄抢物资、防治瘟疫、安置等等,以被采访者的真实语言记录为基础,描绘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给我们带来的惨痛教训,以及人性的美好及阴暗,给我们以深刻的反思和有益的启迪。应该说,本书是全景式纪实为学的开山之作,是一本好书,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1976年的7月28日,一个举国同殇的日子,一座200余万人的重工业城市,几乎是在顷刻之间毁于一旦。24万余人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夺去了生命,14万余人因伤残而将度过痛苦的一生,可计算的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而用于救灾和重建的费用更是无法计算……文明的毁灭、生命的陨灭深深地刺痛着国人的神经,举国齐哀下,我们不禁要问:灾难究竟是什么?人类在灾难面前是不是渺小而无助?灾难凸显出来的社会和人性的问题究竟应该怎么去解决?……如此多的问题令我们在痛苦中而又困惑不解,所幸,《唐山大地震》一书中用审视的目光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
      灾难究竟是什么?我们至今无法摸透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她时而温若止水,时而暴躁异常。我们永远成为不了她的主宰,但却也不是她的奴婢。灾难面前我们无法抗拒,而灾难给我们人类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去审视自己,审视我们的社会,让我们自身与社会共同进化。正如钱先生在书中分析:
      地震的实质在于毁灭,在于拆散,在于破坏的一刹那,用极端残酷的方式检验人类和人生。……他们(指唐山人,同时也泛指人类)身上,早已浓缩地积淀了历史、时代、传统道德、社会宣传的诸多因素,这难道不是一种历史的客观现实、人类艰难进化的标志,而是什么’退化’么?
      大自然是公平的,她在给我们痛苦之时也在给我们很多的提示,让我们去理解,如果我们善加利用,那么我们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反之,则会给我们带来惨烈的后果。唐山大地震前,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反应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警示。诸如《唐山大地震》书中所记录的鱼的仓惶、井水的忽升忽降、老鼠的逃亡等等,为什么灾难来临时我们会遭受这么惨重的损失呢?有人归结为科技水平的不发达和人类的疏忽以及迷信等等,可是深层次的原因却没有去探究。《唐山大地震》书中,作者清楚地解释了这一原因:
      显然,在唐山大地震前,许多人收到了大自然的警告信号,但是这些信号具有’不唯一性’…人们也正是用最寻常的经验解释了那些’异常’。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思维,……然而这一切同时又障碍了人类的本能……
      也就是说,人们用生命和历史换来了的经验,却忘记了或者说是丧失了作为动物的本能,从而迷信了自己的经验,这种“科学的迷信”带来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而最可怕的却是集体性的失误。人用科学武装了自己,却忘却了自己的天性。
      以往的灾难纪实文学作品很少有对人们在灾难时本性和社会性、个体和群体之间矛盾的描写和分析,而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人们在地震时、地震后人们在个体和群体性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差异性做了一些翔实和客观的分析。作者以一个“大户”人家为例,21口人,在震后聚到了一起,喝的是一个锅里的粥,睡的是一个用木板搭的地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风雨同舟,忧患与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家长的人物可以作为精神依赖。灾后的日子是苦涩的,但却也是温馨的,大家空前的团结,心甘情愿的接受分配和劳作,一切似乎是美好的。然而当人们从废墟上扒出了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并且随着这些私有财产越来越多的的时候,矛盾和争吵也就开始了。人们开始为物资分配争吵,,随着争吵的不断升级,人们开始变得陌生和疏远,最后,这个令人羡慕甚至被树为标杆的“大户家庭”不可避免的解体了。事情发展的是那么自然又不自然,对于这种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书中给我们这样的答案:
      人们在震后的同舟共济,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说,实际上表现了一种’原始共产主义精神’。极端恶劣的条件,使人类的需要降到了‘生存需要’这一最低层次,在那种时候,人们会本能的互相依存。而当条件稍一变化,人们的私有欲就会故态复萌。
      诺亚方舟终归只是一艘方舟,它不可能永远庇护人们,它总有靠岸的时候。人们会登岸离去,各奔东西。而方舟只能静静地停泊,直到下次灾难的来临。
      面对灾难,人们真的是无所适从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有先知,有预言家,那就是地震工作者。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能准确的预报出这场大地震的来临,本书中钱先生却仍然给了他们极大的关注。因为无数人的生命都依赖于他们的判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预报水平和准确度正在不断的提高,无数人的生命也就能从死神的镰刀下得以拯救。
      本书的再版时,附录里增加了钱先生近年所写的一些相关于地震的文章和评论,包括汶川大地震的评论,从中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思考。我们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得的是对自身和大自然的思考,我们尊重大自然,我们尊重自己的生命,而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却在提醒我们:我们却要无时无刻的去审视自己,审视自身。这也许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本书为没有经历过这样灾难的人提供了感同身受的机会,因为毕竟,在生命层次的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让我们记住这些属于我们自己的灾难,并为人类的明天而祈福。
      唐山无疑已经属于全人类。
      
  •     好早的书,书页已经发黄,边角都有点破损。
      因为近日热映的电影,从家里找出来了这本年代久远的书。这本书与七六年相隔十年观景,中国刚刚开始复苏。。。一些政治敏感话题只是欲言又止的感觉。
      那些灾后的场景读后让我心里发冷,真的是太惨了!
      二十四万,多么不可思议的数字!几乎很少有家庭是完整的!
      一九七六年也是多事之年,三位重要领导人先后去世,当毛主席离世之日,举国哀悼,尤其是唐山,唐山人民最为痛苦。
  •     近来玉树地震使我心情格外沉痛,愁眉难展,食不下咽,汶川时的绝望还未淡化却又浓重起来。有一件事可以肯定,人祸必会招致天灾,但天灾未必因人祸。
      
      小时候读过唐山大地震的书,当时识字不多并未读完,不知道是否是这本,记忆最深刻是里面写人们饮尿维持生命,让我浅幼的心灵很受震撼。我时常想弄明白种种不幸的根源,诸如生死,诸如灾难,尽管儿时我似乎能确定某种永恒,可是又无法解释生命短暂的原因,痛苦与疑问伴随着我成长。虽然如今我知道了现实的真相,可我仍然无法避开遍布四周的痛苦,就像眼睛闭紧,眼泪仍会汹涌奔出,是良心总不停地触摸大地的伤疤,不自禁的悲苦,是因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
      
      我时常愤怒与憎恨,厌恶这布满伪君子真小人的国度,不是酸腐尸儒就是粗鄙蛮夫,他们统一的特征是狂妄愚痴,要么仁义道德挂在嘴上一天到晚批判,仿佛他生来就被阉了,从未有过人欲,要么就是脏话尖言乱吠,如同兽类一般躁动,从未有过片刻冷静。
      
      一切都要怪体制吗?还是真的奴性甚深渗入骨髓?想起他们我无法不作呕,从骨子里我对这群窝囊废极其蔑视,这种歧视无法根除,就像水对火的排斥,灯光对阴影的厌恶。我真不明白我怎么这么憎恨他们,是啊不明白,不明白从上到下怎么会黑的这么彻底,竟然所有人都习以为常,都这么顺从,奴于内而媚于外的兽化恶狼和魔化凶匪携手为非作歹,然后是无辜弱势的百姓遭受伤害。这一切总会到头,恶贯满盈时。
      
      多么让人恨恶的苦难国度啊,魑魅魍魉的世界,兽人瞪圆眼睛杀人不眨眼,魔人持斧踩在兽人肩上表演魔术,凄凄惶惶的孤魂野鬼们飘飘摆摆,仅仅剩下三三两两活人,或躲在暗处叹息,或站在明处被践踏毁灭。
      
      多么让人恨恶的苦难国度啊,可我对自己的恨恶远远超过了这个国度,所以我的悲伤常常大于愤怒,我硬起了心肠,往往寸寸跌断,我咬紧了牙,碎碎吞咽入肚。
      
      什么时候才可以不恨恶呢?
      
      在这个飞絮漫天的季节,我回忆这本书,也重温这个国度过去种种的苦难与辛酸,只能连连叹息。
      
      希望有一天,能以不病态的方式,能以欢乐的心情说:我热爱我的国家。
      
      只是现在,这根本不像我的中华。
  •     一直以来,唐山大地震都离我很遥远。只知道在1976年7月27日,在中国灾难史上,大自然狠狠的留下过重重的一笔。
      今天,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唐山地震真实的再现在我的眼前,而且是如此深刻的。
      人
       大灾之时,是人性善恶绝好时机。
       有这么一群最坚强之人---军人们,在没有任何高科技挖掘设备之时,用一双双最坚强血肉之手在瓦砾巨石中寻找生者;有这么一群最博爱之人----医生和护士们, 在废墟中瘟疫中用最可靠之手给生者希望;也有这么一群最伟大的之人---生还者,依旧没有停滞下来继续用爱心之手温暖他人;还有一群最可爱之人---囚犯们,没有选择逃离最危险地方,用善良之心点燃绝望空气中的希望。
       是的,在灾难面前还有一群人,他们饿,他们渴,他们一无所有,所以他们选择抢。 因为他们只求生。某些时候就是考验小我和大我的真时刻。
       但是,总有些人是伟大的,是英雄,值得我们缅怀。
      
      政府机构
       在灾难面前,政府这个强有力的主心骨,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帮助灾区。使得唐山一时间,能迅速得到各个兄弟省市的帮助。如部队,医疗队等等。
       地震局
       他们的确要承受太大的压力和指责,而自然又是那么无情和突然。所以多给他们一些谅解吧。我看到钱描写前地震局长这十年得靠安眠药睡觉。很心疼。
      
       终于明白汶川地震后,为何好多唐山人义无反顾前往震区,也许是因为经历过同样痛苦的人,更能让汶川跌倒的同伴们更有勇气站起来。
      
       也许经历过地震的唐山人,变的更加珍惜,珍爱了。
      
       内心被钱钢的文字在2010年一个原本很平常的夜晚深深感动着。。。这就是纪实文学的魅力吧。
      
       灾难,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众志成城,共同抗灾固然很重要。但是灾难之后,我们应该学会怎样为所有的风险做好准备,并且学会怎样在灾难发生之后降低灾害的损害却更重要啊。
      
  •       這部是70’s香港人中學必讀書之一,在殖民地年代這部書不單讓我們更瞭解當時大陸情況,大陸同胞的堅毅和善良,更啟發我們的同理心,教育我們學會珍惜和感恩。
      
      
  •     非常真实的记录了
      在那个特殊年代发生的事情,1986年第一次出版时就买了一本,觉得写的好,就将该书介绍给同事和朋友们阅读,结果传丢!非常遗憾!2008年托朋友在网上又终于买到这本书,很高兴.这次一定收藏好!
  •     这本书是钱刚先生写的, 作为那个时代罕见的揭露负面, 显示人性的作品, 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是不言而喻的. 这部作品本身的重要意义还在于, 它毕竟给了唐山百万的在天之灵以告慰, 在此之前, 甚至他们的鲜血和尸骨, 都要被掩盖和粉饰, 最终蜕变成英雄主义赞歌上的血红色音符.
      
      它带我们回到1976年, 带我们亲临现场, 笔锋中饱蘸感情, 自始至终都在赞扬人民子弟兵的冲锋陷阵, 邻里陌路之间的互帮互助, 等待救援的生命奇迹, 得到温暖关怀的地震孤儿. 在文章中很少有对当时情景的批评和质疑, 不过并不意味着文章在夸大事实. 每一个文章提到的惨烈景象的背后, 都有照片和证言作为证据. 事实诚然是震撼人心的, 但只有用合适的语言将事实传达出来, 我们才能准确的了解这事实带给我们的究竟是愤怒, 还是感动. 而且, 面对地震这样的人道悲剧, 面对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 单纯使用堆砌事实的写法, 只会让人觉得心头的沉重与压抑无处消解, 觉得远处的什么地方有一种巨大的压力, 在强迫自己变得郁闷.
      
      在今年的汶川特大地震的报道中, 生在新世纪的我们, 很有幸能同时看到国内外媒体同时热情高涨的参与报道的壮观景象. 来自灾区一线的直播也让那些生灵的抗争变得与我们如此之近. 不过有趣的是, 当你接触国内媒体的报道, 再看看国外媒体的报道, 你的主观认识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对比, 来自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注解, 也来自两种价值观的冲突所带来的违和感. 中国的报道中, 英雄和普通人的壮举, 感人的瞬间, 一遍遍的重复, 直到泪水模糊我们双眼; 外国的报道中, 更多是对生命无端消逝的扼腕叹息, 你会想到他们本不应该死去, 想到他们为什么会死去. 但是我们可以从两者之中, 都找到一种迥然不同于70年代狂飙突进式官方语态的表达, 这是中外媒体今天的共同特点, 这是现代媒体和现代舆论早已达成的共识——这就是人文关怀. 这就是人性.
      
      有的记者在采访时表现得相当冷血, 对当事人既不尊重其隐私, 又不顾及其内心情感, 而且有时候专揭伤疤, 哪壶不开提哪壶, 以故意造出来的眼泪来获得所谓的"采访效果". 在面对现场直播的镜头时, 这些记者似乎更加觉得自己找到了出镜的感觉, 有了一个名垂青史的机会, 结果这种恶劣表现有过之而无不及, 地震中一些记者甚至干扰到了紧张的救援工作. 我觉得所有新闻人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 都至少要有那么一点点对社会的悲悯, 让自己内心里良知的火苗不至于熄灭.
      
      阅读本文其他部分请看
      http://lishuhang.cn/blog/index.php/268
  •      “我们讲天灾,离不开讲人,有很多时候,灾害的后果之所以如此严重,就是因为有人的失误。还有一部分灾害,本来不是什么严重的灾害,但是某些人为了某些利益集团、某些政客的需要,他会利用这种灾害的资讯,会有的,所以这样的,有的时候是人祸和灾害、天灾和人祸互为因果。”
      书之特色推荐
      1. 对几位经历1976年7月28日三点四十二分的唐山地震并顽强活下来特殊幸存者的采访;
      2. 对地震工作者的工作情况,他们的无奈、悲愤和内疚。
      3. 纪实的但同时也是文学的语言,记录地震前可怕的预兆和地震后地狱般的景象,宛如置身于黑泽明拍摄的《六个梦》当中的一个噩梦当中。作者也确实把唐山比作广岛。
       书后关于作者钱钢的介绍不多,但我猜测他是50年代生人,有种清醒、勇敢、无奈力不从心又相当坚韧的气质。虽然无法完全摆脱早年灌输的意识形态和行文特色,自省的作者有意识地“扳”了这一点,读起来并无脱离时代之感。想到成书于1986年,更对作者的敏锐和坚持多了一层钦佩。
       最后,还是用钱钢的两段话作结:
       “我想一个健康的社会,它是使人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善良,能够健康地生长和发育,而不是被压抑,不是被变成另外一种东西。”
       “我们给一个人送行的时候,用这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伤方式,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方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根深蒂固的东西,不要把它丢掉。”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08-09/14/content_317684.htm
  •     ——唐山大地震,总是在本该记起的时候被遗忘,而当它被提起时,又让人不堪记忆。
      
       ——钱刚
      
      无论是唐山,或是1976年,都是一个距离我很遥远的名词。
      是的,我听过,每个人都知道,那一年那个城市发生了一场灭顶的灾害,可终究是未曾经历,犹如历史一样,文字和图片,都只是沉默。
      
      然而,谁知道,有生之年,相同的灾难从天而降,所有经历或没经历过的人此刻都被震醒——原来大自然从未停止他的脚步。
      在汶川的这场灾难中,有太多的悲伤和感动,却也有太多的无助和遗憾,生命从没显得这么意义非凡。第一次报出的受灾人数是8000,第一张看到的图片是被压在废墟下的小学生的尸体,而在这之前,感受到震感的我还处于好奇的兴奋中,丝毫没有意识到地震、7.8级地震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对这场灾难最有感触地,我猜,一定是唐山人,是那个经历过相同遭遇的城市,那一片曾被夷为平地的灾难之地。
      然后,我知道了这本书——钱刚的《唐山大地震》。在那里,我试图去了解在1976年7月28日3点45分56秒,在北纬39度38分、东经118度的唐山市发生的那场里氏7.6级、烈度11度、震源12公里的大地震。
      
      眼泪,为三十几年前的那场灾难流了又流,那些场景就像在眼前发生,深深震撼着早已平静的内心。有些经历是无法想象的,除非你真的有过,无法重复,不可复制。
      那年死亡超过24万人,重伤超过16万人,和今天的汶川相比这个数字泰国庞大,让人无法承受。
      看当时的场景,看那些救援措施,会不自觉地和今天相比,令人欣慰的是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唐山地震的救援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
      然而,在当时,每天百架次的飞机起飞降落、手动指挥、10万的救援大军还是让我惊讶了一下——在我的概念里,90年以前的中国是相当的落后的。
      
      灾难,一再的重复,一次又一次,
      唐山大地震,多数人死于倒塌的房屋,汶川大地震,许多学生死于倒塌的教室;
      唐山大地震,伤员死于援救不及时,汶川大地震,伤员死于错误的营救方式;
      ......
      很多很多,经验是总结出来的,可是代价却无比巨大!
      
      三十多年前的唐山,没有哀悼,只有低声的悲泣
      今天的汶川,举国为之默哀
      我们相信,今天会成为历史,但历史却不会被遗忘!
      
      
  •     纪实文学不是记录,作者还是在分享他的感情和倾向,语言朴实,却是揪心的。应该庆幸在信息那么不透明的年代,还能保存下这么多翔实的记忆,对照四川地震,才有了更多感叹和感恩的理由。
  •     
      2003年的「沙士」疫潮,讓21世紀的人類見識了天災的可怖;1976年中國唐山大地震,更是一段自然對人類慘酷屠戮和人類頑強抗爭的歷史。
      
      本書作者當年曾參加抗震救災工作,親眼見證了這段歷史。大量真實的史料、大批珍貴的歷史圖片以及作者深沉的反思與追問,使本書成為報告文學的經典之作。本書曾獲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亦獲香港教育署節選為中學中國語文科的教材,同時是長期獲香港中學選為中學生閱讀報告文學的推介用書的極少數讀物之一。美國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都將此書列為中國文學閱讀作品。
      
      
      此次的修訂本,除勘正舊版的錯誤之處外,另增添作者錢鋼在「沙士」之疫後所作的關於人類與災害的講演稿。本書已是多次再版,此次修訂,將全書重新排版,並在行文中增加了多幅照片,相信更方便讀者閱讀與欣賞。
      
      
  •     昨晚加上今天早上,看完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当然,看的是电子书,应该是1996年的大陆删节版。但即使如此,也已经触目惊心。
      
      人以史为鉴。1976年7月28日,与2008年5月12日,有着诸多可比性和不可比性。而我唯一铭记的,则是“我们不应健忘”这一信条。我们经常忘记,甚至忘记在潜意识中的忘记。动物学家说,这是生物的本能,以保护生物免于记忆的伤害。固然是大概的事实。不过,从人的角度而言,记住或者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以示来者,绝后患。
      
      ——“绝”当然也是一种幻想,但当这种幻想变成一种现实的期待的时候,我相信,犬儒主义和悲观厌世都可以被消灭——即使要花上很大的力气。
      
      有感于此次震灾者,更应拿出历史的镜子向后看,以期走出更光明的未来。
      
      又,当年胡教授带来一本港台版的《唐山大地震》,除班上少数几个同学借阅之外,大家皆无求知之念。想,那样的灾难,哪辈子能够遇上呢?但想不到,天不恤人,汶川一震,让国人都警醒了。
  •     看到个帖子指责本次救灾,说和32年前唐山地震后没有区别,我很不以为然。
      灾后第六天了,各种问题相继涌现出来。灾民搜救自不必说,灾后的疏散安置、防疫、心理救助等等一系列后续问题都已经按部就班的展开。
      看看此书,可以做个对比,看看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有何变化,中国人又有何变化。对大多西媒和一部分5美分当来说,只要共产党执政一天,就可以无视这30年来巨大的变化,什么什么都是一样的。只要西方民主不在中国实现,这些自由民主人士就会不遗余力的冷眼旁观、指手画脚下去。西方媒体或许因为不了解中国人民,甚至由于两大阵营和价值观的对立而刻意如此,那些不分时机专拣人民众志成城的时候故作冷静的职业评论家,我能问一句,你们为了什么?
      从书的角度讲,钱刚的亲身经历加上军艺的科班培训,没得说,希望本次灾后能有一些第一手的记述。
  •     人在极端的环境与情绪之下会有更接近真实的表现或者表演。
      
      唐山地震32年了。我看见那些让人心碎的画面,突然感觉我们这样渺小。地球不是生来与我们居住。我们只是这个星球群体最庞大数量最多的高级生物,只能适应无法抱怨。灾难不可逆转,天佑不如自救。
      
      
      关于捐款我看到很多种说法。无论如何这都是自愿的事情,没必要强迫别人高尚指责他人冷血。人与人标准始终不同。献血现在不需要了,今天走到献血车那人家说血库已经满了。天津这里,八里台那里接受捐物,政府批准的。
      但是东西都要全新的。
      
      我今天还看了很多名人对地震的回应。韩寒去了四川,符合他个性。这样谁也没话说了。我希望这样的人都平安回来.石康痛斥有钱不捐者,紧捂着自己的口袋小心翼翼的观察富人榜。文人就是文人。这种态度跟嚷嚷解散地震局一样。没有人有义务,不用这样苛责。真的不关心就别无病呻吟。除了救命现在什么都不需要。蔡康永又感伤的写宿命了。都市放牛在回顾历史,回顾32年前的触目惊心。
      
      借着灾难谋利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应该耳光响亮。这不像捐款企业列个排名那样。
      
      这是寻人和伤员名单,希望看到的人能起点儿作用吧。
      
      伤员名单:http://bbs.cdqss.com/thread-345810-1-1.html
      
      512寻人:http://www.512xr.cn/
      
      看再多报道始终无法感同身受,那种突然之间的灰飞烟灭,希望他们还来不及痛苦。
      
      中国媒体这次受到世界集体大拇指。媒体反应的速度先于政府这是应该的,这次高透明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煽情很成功。
      
      煽情不是个坏词,只要出发点是良善,我是这么觉得。
      
      
      
      英国媒体的评价:
      
      “ 在中国,这是一次少有的媒体反应快过行政部门的救灾、调查进度的竞赛。   
        从北京到边远的贵州,可以看到整个行政体系都在把“及时公开准确信息” 作为稳定民心的关键,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短信,都成为官方信息的发布渠道。  
        2008年,对于中国,显然是个不能平静的年份。年初的冰雪灾害的影响还未过去,这次影响空前的地震又突然发生。但与几个月前冰雪灾害中的迟钝与封闭相比,中国行政机构此番似乎换了全新面孔,尤其是对公众的信息回应,令观察者印象深刻。  
        中国网络媒体让不能同步出版的印刷媒体们相形见拙。从昨天下午2时46分第一条新闻在网上出现到今天临晨,中国几家大的门户网站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一些网站还动员在灾区的博客主人记录他们在一线看到的情景。这一情形在西方或许不是新闻,但在中国,或具有里程碑式的不同。中国的互联网再一次证明其主流地位,不是靠行政级别,而是靠强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及对2亿网民的影响力。 ”
        
      
      现在情况很不好,天气越来越热,大水时节快到了。除了祈祷和捐款捐物,真希望渺小如我还能做点什么。
      
      
      最最简单的,可以微弱的发短信捐助个把块的。移动会告诉你他们这次做人很到位。红十字救援行动,编辑1或2,发到1069999301。所有手机都可以。
      
      
      
  •     很粗糙的看完了,心里面的感觉是震撼!
      汶川地震发生后,物理老师推荐我们看这本书。
      老师说很值得一看。
      我们应该了解这些历史。
      历史让我们铭记,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成长。
      从开始看有关汶川的地震情况到看了这本书,
      掉了很多很多眼泪。
      
      不知道是不是称作情感丰富,泪腺发达。
      但的确是看一遍就哭一次。看那些图片报道,眼泪就会不自觉地落下。
      应该说可以想象痛苦,却又是无法想象的灾难。
      
      那些勇敢活下来,那些尽力救人,那些经历这样一场浩劫的人应该受人们敬重。唐山大地震已成为历史,而汶川大地震仍在救灾之中。
      
      从那么多顽强的生命里,看到生命的伟大。
      任何关注汶川地震的人应该都会记住 乐刘会 这个名字这个女孩,她说,我很高兴我还活着。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来救我。
      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面前,她是那么渺小,确是那么坚强,那么勇敢。
      我记得有一个救出来后行少先队队礼的小学生。
      我记得有一个救出来后吃饭时展现纯洁笑容的小女孩。
      我记得有两个被困了80个小时被救出来的人。
      我没有办法记住所有人,但会记住他们所带来的感动和启示。
      
      书里那五个过了15天才被救的一直不放弃希望的矿工让我觉得一定要怀着希望生活。
      ……
      
      钱钢说,人类永远不要去说我们要去战胜自然,我们只能说,我们跟它和谐相处,我们去理解它、去了解它。
      
      在此为灾区的人祈福。
      
      虽说写作书评,其实也是一些感触。
  •     曾经是在很年轻的时候读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相当大,以至到了今天我还可以很轻松的想起作者钱钢先生.
      现在有地震了,再次想起.
  •   不是所以的人像你一樣是唐山人,書本是讓不在狀況的人進入狀況,要是沒有歷史書,你知道秦王統一六國,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嗎?
  •   所谓读书,除了在学校应付课业外,还有一部分是兴趣爱好。读这本书并写下以上文字,只是我的读书完的感想。谈不上“是否知道二战”的级别高度吧。何况,我的主旨在“处于风暴中心越是平静,大家只不过一天天过日子而已”
  •   经典之作,比电影真实多了、震撼多了
  •   人们用生命和历史换来了的经验,却忘记了或者说是丧失了作为动物的本能,从而迷信了自己的经验,这种“科学的迷信”带来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而最可怕的却是集体性的失误。人用科学武装了自己,却忘却了自己的天性。
  •   这是纪实文学很重要的一本
  •   看完电影还是更喜欢看书
  •   唐山人那天哀悼的不是毛,而是地震中死去的自己
  •   没错,正因为那天全国都在痛哭,所以唐山人民哭得更可悲
  •   Notice how the cold, colourless men, without ideas and with no other passion but a craving for success, get on in this society, capturing one plum after another, and taking the juice and taste out of them. Sometimes you might think the machines we worship make all the chief appoint – ments, promoting the human beings who seem closest to them.
    J.B.PRIESLEY Thoughts in the Wildness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不是酸腐尸儒就是粗鄙蛮夫……这是圣人下凡的感想吗?
  •   写的好决绝
  •   楼主特别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   《死水》闻一多
  •   钱钢老师说:“为了远离灾难,我们走进灾难。”
    我们是否可以迎来21世纪“自由、和谐和宁静”的生活?
  •   读维基百科,四川地震的条目
    人一如既往地不忘加上“批评”的内容
    呜呼!维基也是小人地带了。
    吹毛求疵,歪门邪道
    只是为了批判政府而批判
  •   那些不分时机专拣人民众志成城的时候故作冷静的职业评论家,我能问一句,你们为了什么?
    谁能告诉我这句是什么意思,说实话,我书还没看呢
  •   一个小学生上次考试得了30分,这次考试得了75分,难道就能对他做错的题目熟视无睹么?
  •   那些人呐~都把主观情绪摆在客观事实前面~不反的就不同意~还噼里啪啦地骂~
  •   你还没孩子吧?
    2008-05-18 19:11:38 无机客@乃鼎斋
      一个小学生上次考试得了30分,这次考试得了75分,难道就能对他做错的题目熟视无睹么?
  •   我也没孩子,但犯错的不一定是孩子,而且政府也不该看成孩子,充其量就是个管家~
    现在不是吹毛求疵的时候,更不是歌功颂德的时间(特别歌颂对象都最终指向...)
  •   无机客@乃鼎斋  一个小学生上次考试得了30分,这次考试得了75分,难道就能对他做错的题目熟视无睹么?
    ================================================
    我是一个经常出考试题目的人
    我要保证我出的试卷有合理的分数分布,如果大家都考90分以上,说明我的出题失误
    之所以说这些,我就像明确两点:
    政府抗击地震绝对不能和小学生答题考卷相提并论
    政府关注的人,是生命,这里没有标准答案
    只能说在能力范围之内做到极致,全力以赴
    我认为在唐山大地震上,我们的政府也是尽力的,但是在那种条件下,取得那种结果
    这次的地震在我们发展三十年的基础上,我们的政府也是全力以赴的
    就冲这点,我们就应该宽容体谅了
    随便的批评别人,不能让批评者显得更聪明和高人一等
    只会让人觉得他更无情
    做人需常怀悲悯之心,对他人他事多点同情和体谅
  •   对国家的悲悯和爱
    与冷静地寻求真相并不矛盾
  •   "那些不分时机专拣人民众志成城的时候故作冷静的职业评论家,我能问一句,你们为了什么? "
    全面否定30年来中国的进步当然是绝对化了,但不得不承认虽然30年过去了,某些方面我们丝毫没有进步,反而在倒退。
    是否"故作冷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追问事实的人就是故作姿态或者不怀好意么?楼主还是看看下面几篇报道吧。
    http://www.bullog.cn/blogs/Berlin/archives/154382.aspx?cid=595777
    http://chinese.wsj.com/gb/20080716/bch142615.asp?source=mostpopular1
  •   渺小
  •   这次的灾难让我看到中国人的团结,必须要发生些什么人们才能想起爱国
  •   爱国不如爱人民
  •   麻木的神经忽然发觉这块土地很好、很强大。
    中国,加油!
  •   呵呵
    没想到你也写时评
  •   呃....我这不是跟风扯嘛
  •   南瓜。。。。。
    你扯什么电影呢
  •   老爷兰州人?我唐山人,小时候也看过钱钢的这本书..........现在仍然印象很深....................
  •   是的,我是兰州人!
    向伟大的唐山人摩西致敬!
  •   别介 地震使我妈还没遇见我爸呢.........哈哈..........老爷高寿啊.........
  •   呵呵!你不是你,比代表的是唐山!
    我是66年生人
  •   老爷玩自行车是不 感觉兰州自行车运动很火啊 我大学认识俩兰州同学也是酷爱自行车的说 西北爷们 绝对够有爷们味儿 哈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