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1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三聯生活周刊/編著 页数:312
前言
編輯部的話 《 三聯生活周刊 》 創刊於 1995 年,這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 《 讀書 》月刊後出品的又一份量級雜誌。從構思、試刊,到正式創刊,直至今天它成為中國內地最有影響力的雜誌之一,眾多當代中國文化界、傳媒界、思想界的代表人物都曾與這份雜誌有過或淺或深的交集-董秀玉、錢剛、楊浪、朱學勤、胡舒立 …… 真正在十五年時問裡決定了這份雜誌核心價值與外在氣質的人,是主事者朱偉和潘振平,以及一眾不可多得的主筆:方向明、胡泳、苗煒、舒可文、李鴻谷、王小峰,以及更多年輕、獨立、富有才華的記者。 如果你以為我們要說 《 三聯生活周刊 》 是中國內地最好的雜誌,那絕對是誤會了。把這份周刊與今天內地大小城市報刊亭和書店裡面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美的報章和刊物一併比較,它並不能掃一眼就跳出來。但這樣的比較有失於單薄。比如說,很多人並不知道, 1995 年創刊的 《 三聯生活周刊 》是最早嘗試市場化的中國刊物,在那以前,雜誌的「市場化運作」,對於中國內地出版界、傳媒界幾乎是個空白的概念。這本雜誌在中國內地誕生,里程碑的意義非常重要。 對中國傳媒有興趣的讀者,大可以延伸一步,去回望今天中國市場化刊物出現的編年史,你絕對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甚至可以寫篇論文搪塞你的老師。 看到這個編年史以後,還有興趣的讀者,就可以再往前挪一兩步,從更近一些的距離觀察 《 三聯生活周刊 》 這本雜誌的光譜。在策劃這個封面故事系列時,我們編輯部得以瞭解到它在創刊之初的自我審視、對將來方向的規劃、對實際運作方式的嘗試、對自身風格的定位,細碎而又合理有序。在這個生長的過程中,不同的主筆依次出現,就像一部歷史中先後登場、秉性各異的名將。 最獨特的是,當外界以為它已經好看了成熟了-甚至還開始賺錢-的時候,它自己又變了。而當很多媒體都在因為競爭加劇而盡力求新時,它偏偏相形靜默。變和不變,為什廢?市場無形之手是原因之一,是否也因為有某種歷練了十五年後的自覺?卻尚未有答案。 但當細讀十五年來每個專題-比方說當它達到 600 期時的每個專題時,你會發現,他們幾乎涵蓋了各個話題領域-政治、財經、社會、法律、歷史、人文、消費、軍事。每個專題都枝葉茂密,根脈深植。它不是一份最有話題性的新聞周刊(像錢剛曾經希望去磨礪的),也不是思想者的後花園(像朱學動曾希望去耕耘的),它是一個文化人眼裡的現實世界,看待這個世界的眼神很複雜:理性,有時有點冷漠;獨立,有時有點落落寡合;透徹,有時有點世故;內斂,有時有點嚴肅;關懷.有時有點傷感。 把這十五年來-恰好是中國發生最大變化的十五年來的專題讀一遍,噢,中國是什麼樣你全知道了,該愉悅的愉悅了,該憤怒的憤怒了,該著急的著急了,該思考的思考了,你瞭解了中國的世像與因果。而且最難得的是,作為讀者和觀眾,此時,你的獨立性沒有被媒體引導、干擾和侵蝕。這是這份雜誌最獨特之處。 我們把這十五年的無數封面故事反覆細讀和甄選.逐一呈現給讀者。在策劃 、甄選和編輯過程中,我們最艱難也是最有價值的體驗,是抓住客觀事件隨時間而起伏變化的尾巴,無論文化也好,財經或是社會也好,每一個領域都如此,因為這就是變化的中國。 三聯書店(香港)編輯部
内容概要
《三聯生活周刊》創刊至今逾十五年。把它這十五年來——恰好是中國發生最大變化的十五年來的專題讀一遍,中國是什麼樣你全知道了,你瞭解了中國的世象與因果。而且最難得的是,作為讀者和觀眾,此時,你的獨立性沒有被媒體引導、干擾和侵蝕。 我們把這十五年的無數故事反覆細讀和甄選,抓住客觀事件隨時間線而起伏變化的尾巴,逐一呈現給讀者。你會看到變化的中國。 最先展開的一卷,是文化的中國。 你看到,中國人熟悉的文化傳統,無論雅俗,精彩無比,但也日暮西山。人們在找各種出路,為這些好東西找到在當代中國生存的立足之地。與此同時,中國人的生活正在加速網路化,碎片化。
书籍目录
編輯部的話壹 經典明天聽誰說書評《長生殿》.崑曲.中國式愛情功夫的江湖四大名旦與盛世梨園想像越劇 情感和人性的勝利貳 物華故宮百年大修布達拉宮穿越千年的大修曲阜開發的歷史推力一座寺廟的現代生存功夫茶參 人物王小波和自由份子們巴金 世紀文人的中國生存「學術超男」易中天子曰─從南懷瑾到于丹的通俗路徑栗憲庭的村莊史肆 創世紀全民博客互聯網時代的雜誌被微博、短信、MSN改變的秩序圖片出處
章节摘录
明天聽誰說評書 現在常聽收音機的人,都會在某個時段聽到評書節目,作為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曲藝形式,評書一直深受中國人的喜愛。吃的是鹽和米,講的是情和理。多少年來,評書就是在這情理之中延續、發展。 評書在建國前和建國初期一直被看成是江湖賣藝的,說評書的人也是聞蕩江湖,走到哪兒說到哪兒,登不得大雅之堂。 1949 年以後書評,逐漸被歸為曲藝團的編制之內。在北京、天津、河北、東北,有數不清的說,藝人,他們或消失於民間,或歸納於體制。「文革」期間,評書被當成四舊、牛鬼蛇神,成了「革命」的對歡 ? 但這種深深扎根在群眾心中的藝術,並沒有因為「文革 J 浩劫而消失。 1979 年,評書終於又回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當鞍山市人民廣播電台把新錄製的評書 《 岳飛傳 》 通過電波傳播出去的時候,評書又恢復了她的生機和活力。 劉蘭芳的丈夫王印權回憶, 《 岳飛傳 》 在鞍山首播的時候,受到了聽眾的熱烈歡迎,幾乎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他說:「文革期間文藝形式比較單調,就是樣板戲和革命歌曲。 《 岳飛傳 》 一出來,人們感到非常新鮮; 《 岳飛傳 》 播出的時候剛剛粉碎「四人幫」不久,文革期問很多群眾受到壓抑,老幹部受到迫害。 《 岳飛傳 》 說的恰恰是一個愛國英雄精忠報國的故事,但受到秦檜的陷害,一下就和很多老幹部受迫害的命運聯擊在了一起,歷史出奇地相似。」所以, 《 岳飛傳 》 在當時與鄧麗君的流行歌曲一樣,成了大江南北的流行現象之一,劉蘭芳的名字可能也是當時文藝界知名度最高的人。 隨後,單田芳的 《 隋唐演義 》 、田連元的 《 楊家將 》 、袁闊成的 《 三國演義 》 先後在全國播出,也就是從那時起,評書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了全國總眾茶餘飯後最常見的消這娛樂形式。 二十多年過去,評書仍像當年一樣,是廣播中最重頭的內容之一。當年劉間芳講 《 岳飛傳 》 ,最多的時候在一百多家電台播出 ? 而今天單田芳的評書已經覆蓋了全國五百多家電台,儘管今天的娛樂消遣方式多種多樣,但評書仍是人們最喜聞樂見的方式之一。可是,當你歷數一下今天說評書的人,單田芳、劉間芳、袁間成、田連元、田戰義、連麗如、張少佐、孫一 … … 能說評書的人不超過十個。十年「文革 J 沒有摧毀評書,但是在傳媒時代的評書繁榮背後,評書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窘境。評書演員孫一說:「三十年後可能就沒有人說評書書了。」 這話絕對不是危言聳聽。作為評書界最年輕的表演者,孫一今年已經四十歲,他說:「我回頭一看,怎麼沒人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