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 作者:李歐梵 页数:28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向來文學作為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取材養料,從文字到影像,隱藏著一條魔幻鑰匙,當中涉及導演編劇對文學的獨特詮釋、專業演員的演繹,還有時代轉變衍生的現代意義等。為何一流文學往往拍不出經典電影?為何經典電影多來自二流小說?作為被改編多次的莎士比亞,在今天又有著什麼意義?又中國現代文學為何如此難拍等等?此書作為李歐梵的「後啟蒙」書寫,他要藉著電影重溫文學,啟蒙別人,也啟蒙自己。 「電影和文學的關係,實在難以簡單道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學的本體是文字,電影的本體是影像。文字又由字和句組成,串連在一起,遂而產生內容,但語言學上仍把內容和形式分開,嚴格來說,西方語言學理論所說的符旨和意旨仍在語言的層次,並未涉及內容,而一般讀者則只看內容,不管形式。電影亦然,一般觀眾只看影片中的內容情節,並不注重電影本身的意象和剪接技巧,所以如果先看文學作品再看改編的影片的話,就會覺得影片的內容淺薄多了。但西方的文學和電影理論家則往往單從形式本身著手,認為形式構成內容,甚至後者是為前者服務,這就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分歧。, 我想採取一個較折衷的方法,內容和形式並重,但形式絕對不是內容的工具;我也揚棄所有「主題先行」和上綱上線式的先入為主的政治宣傳或說教的論調。至少,我覺得這種方法有助於了解電影和文學的對等關係,特別是當我們從改編後的影片來追溯和推論原來的文學經典的時候。」 ─李歐梵
作者简介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後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專攻中國現代文學及思想史,曾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及哈佛大學等,著有《上海摩登》、《狐狸洞話語》、《世紀末囈語》及《一起看海的日子》(與妻子李子玉合著)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