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出版时间:2005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962-04-2496-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國、日本與韓國三個鄰近的國家在地理與歷史上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相互之間亦有著悠久的友好交流傳統。但是,由於發生了多次侵略與戰爭,以致19至20世紀的東亞歷史充滿了創傷。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歷史教科書》通過了日本文部省的審定,書中用「造成一些死傷」將南京大屠殺輕輕帶過,把侵略中國和東南亞說成「解放東亞人民」。這本反映日本右翼觀點、美化和粉飾日本侵略歷史的教科書,遭到了中韓等亞洲鄰國的強烈譴責和反對。在這種背景下,2002年3月,中日韓三國的民間團體和歷史學家在中國南京國際學術會議上決定,共同編撰可供三國中學生使用的東亞近現代歷史讀本,旨在建立對東亞歷史的共同認識。
於是,抱著這一想法的中國、日本與韓國的學者、教師與市民們就歷史認識問題進行了連續的對話,召開了「歷史認知與東亞和平論壇」,經過了三年時間,共同編著了《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這本東亞歷史書。本書記錄了1840年西方列強入侵東亞到二戰後中日韓三國的歷史。全書共六章,包括三國如何面對列強侵略、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中韓國民以至日本人民所受的傷害、三國戰後的處境與建設建設等內容。最後一章專題討論21世紀東亞的和平課題,包括戰爭賠償問題、歷史教科書問題、東亞三國青少年的文化交流等等。
雖然在編寫過程中,三國之間有一些意見分歧,但是通過對話與討論,最後成功達成了共有的歷史認識。《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以三種語文分別在中、日、韓三國同期發行。香港三聯書店取得了中文繁體字本的版權,於香港及台灣地區發行。透過本書,希望下一代能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共同建設和平與友好的東亞新格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2条)

 
 

  •     作为新年里读的第一本书,还是感觉比较满足的。
      书的立意提供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视角,其实也是一群历史假意文人想创点功绩,把各国过分敌对的历史论调稍微矫正矫正。当然,结果就变成不伦不类、不上不下的产物了。
      
      书名应该叫《东亚三国在世界大战中的关系论》。除了声讨日本战争罪行,不包括了当代的经济发展、文革等等战后历史。战后历史就一个内容——战争清算。所以这是文不对题的大谬。
      
      论内容,就随谈感想了。
      
      日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是基于西方殖民在亚洲的横行,当时是有市场的。如果没有市场,就不会有日本慢慢蚕食亚洲版图的过程,无论是朝鲜、台湾,还是东亚各国,其实已经长期被殖民惯了,所以在谈到共荣的时候是会有些奴性的自豪感的。这个和我们认识的历史是有区别的。
      
      日在中国的战争其实更早源自清日在朝利益的冲突。而日之所以会斗胆战争,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开国后进步最快,学西方最彻底,结果一是保留了天皇,二是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庞大的信心。清日海战、日俄战争都促使日本越走越远。估计当初天皇也没有想打得太远。野心往往都是在一步步被满足的过程中被不断激发和膨胀的。和贪污是一个道理。
      同理与贪污的,就是无法自拔。战争越深远,就越需要资源和理由,就越打越远了。占了朝台,进而东北,再到中国,不知中国吞不下来,中国太大,围着打太难,但日本子还是想围,所以就掏了东南亚,结果碰了英法,英法就代表了美国利益,于是乎日本子若是不偷珍珠港,美国人估计大舰也马上开过太平洋了。所以日本也是被自己拖入了死胡同。
      
      另外就日本子奸杀的问题,中国官媒总是将之归结于日本子的残忍。其实一直没有说原因。日本兵是有人管的,那叫宪兵,日本兵战争中明令规定了不可奸淫,所以被宪兵查到是要被罚的,于是才有了奸杀再烧的过程。所以这也教会我们一个普世问题,看似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适得其反。
      
      此书值得赞赏的一点就是可以引发人继续探索的劲道,这个比官媒教科书要更给力些。不足就是从书的角度,论调实在太混乱,看得容易皱眉头。得饶之了。
  •     可能之前期望太高了,当真正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好失望了。
      毕竟只是一本三国共同编的书,只是做历史课外读物,
      里面的知识只是点到即止,没有更加深入,所以只能做一本课外读物
      值得讲的一点是
      里面没有像教科书一样把结论列出来了,而只是把三国的不同的观点都摆出来了,供读者自己思考。
  •     在一片好的书评声中我还是把这本书买来看了,看了不到一半,就发现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此书的的水平实在是高不过高中的文科教材,虽然花样翻新,只不过是印刷技术上的进步罢了,这作为一本历史书,我靠,运用的史料和史识只能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的水平。你要是想让自己的历史鉴别能力开个倒车,我觉得这书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书中出现的硬伤,简直是伤痕累累,开始我也没想通这么多叫兽剥丝编辑的书怎么会这么多错误!后来看了下中方的编辑人员的单位,终于明白鸟,什么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啊,什么大屠杀纪念馆啊,等等,这些人或许是因为职业原因,囿于一偏之见,往往很难注重最近二十多年最新的近代史研究成果,所以用的东西还是二三十年前的,用这样的砖头来垒起一座近代三国的建筑,怎能不跨?
      最搞笑的是书的开篇,对于朝贡这种关系的解释,可能是害怕伤害韩国的感情,原话是这样的,周边国家向中国派遣使节并进献贡品,中国就承认该国国王的权位,并回赠礼品。我操!这也叫解释?要是这样也叫解释,以后出国访问或许还可以这样来——一国元首,乘坐某种交通工具或者步行至非本国权限的国家,进行聊天饮酒娱乐等活动。还说朝贡体制并不干涉别国内政?须知,干涉有两种,一种是显性干涉,一种是隐性干涉,朝贡他娘的就是一种便利于进行隐性干涉的政治体制。就好像纳粹是显性的专制,人民民主专制则是隐性的专制一样。
      还有此书对于中国基本典籍的翻译都存在极大的问题,《论语》的“学而时习之”居然也能用初中生的水平翻译成“学习了然后再时时去复习”,我操!这种古文水平也敢来编近现代史?我看编未来史还差不多!学者,模仿也;习者,践行也。了解了一种理论一种思想,然后去践行,难道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朋自远方来,当你在践行你的理想的时候你遇到了同道中人,这难道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当你在践行你的理想的时候,别人讥笑你不理解你但你却不因此而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靠!免费给这帮编书的孙子上一课!
      还有,这书名字虽然叫啥三国共同编写的三国史,貌似同心协力反省历史,但是,在书中,我看到的只是各自的偏见,其实根本就是三个国家各自写各自的东西,最后杂糅成一本书,根本看不出一以贯之之道。中国想说韩日文明其实都是起源于中国的,但是害怕伤害人家感情,于是曲笔之;韩国则老是在自我吹嘘,很是肉麻;日本自己写来就像个大纲一样,没多少内容。
      诶~其实关于中日韩三国的近现代史早就有很优秀的这方面的书了,比如王芸生编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就是一套很不错的资料集,虽然王老先生囿于时代,在编写的时候感情色彩过于浓厚,但是,剔除那些在他那个国仇家恨的年代很难要求他保持冷静的感情,还是可以看出,那是一本高屋建瓴的资料集,能够学到很多。而至于中日韩三国的比较可读的历史著作,姜鸣的《龙旗飘扬的舰队》涉及的还是比较不错。
      
      总之,这书就是个锤子!我粗略估算了下,硬伤不下30处!至于书中的观点,倒车耳!
      
      南京大屠杀,可能是从小被教科书洗脑洗得太久了,所以一直觉得,这种面向平民的屠杀,日本的那些政客怎敢恬不知耻地进行否认?老子真是满腔怒火啊,当时想的是,总有一天老子也要打到东京来个东京大屠杀。
      后来才明白了日本人当年的思维方式,并且明白他们这种思维方式也确实是能够自圆其说的。蒋介石在撤离南京的时候,宣布南京将抵抗到底,并未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于是日军选择进攻,最后占领。中国的领袖总是有个奇怪的思维,喜欢发动全民战争,全民战争,这点,从近现代的国际法来看是荒谬的,战争,是军人的事情,平民一旦参与战争,则不再受到保护,正是这种全民皆兵的荒谬号召,以及喜欢将战败军人往平民里面隐藏以暗地里做破坏的政策,致使日本人在占领南京后,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几十万手无寸铁的平民,而是几十万隐藏了寸铁的军人。于是,屠杀就这样开始了。
      站在中国人的角度,至今,我仍然认为这是暴行,至今我仍然认为这种暴行需要补偿。但是,请不要忘记,为日军提供这种暴行的借口的正是我们自己,不要在全民皆兵了,全民皆兵就是全民皆可杀,你是交战人员,既不投降,又要暗地里捣鬼,怎么可能不杀你。还有需要记住的是,今天的民间对日索赔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当年,我们的共和国,和日本建交,为了取悦他们,所以放弃了对日索赔。
      当年,日本人用刺刀杀了我们;今天,我们只能以个人的力量,匍匐在地,去索求那被掠夺的尊严。
      我操,这国家!
      
      李双同学应该推荐给丁闯同学看
  •      我看书有个习惯,那就是看正文之前不看前言。因为在我,看每一本书都是一次探险,我将在阅读过程中同那些主人公或是作者的思想偶遇,我将一点一点的在一片黑暗中摸索出光明之路,直到我到达终点。可是如果在此之前看了前言,就仿佛看侦探片儿却被人预先告知了幕后凶手和故事结局,没有比这更无聊更令人沮丧的事情了。
      
       可这次我破了例,我在阅读正文之前,认认真真的,一字一句的将这本书的前言读完。因为这是一本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书中对于诸多历史观点和历史细节的叙述,自然是经过三方讨论和琢磨,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和不情愿的妥协之后才被拿出来跟大家见面的。能够顺着自己的性子,直抒胸臆的,恐怕就是这编写委员会中,中日韩三国各自撰写的序言了。果然,细细的读,认真的比较,还真是看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来。
      
       中国的序言,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便谈到日本的侵华战争。尔后则陈述现在的东亚三国青年,对于同一场战争的不同印象。正因为有着不同的印象,所以才要编写这样一本书,让三国的年轻人们,可以通过谅解和沟通,更深刻地了解那段历史,建立共同的历史认识。而假如这个目的可以实现,那么反击日本右翼在历史问题上制造的谬论这个目的,也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方的序言在结尾处强了编写中的困难和激烈争论,而这种讨论则是严肃而必要的。
      
       韩国的序言,非常有趣,在序言的最一开始,提到了中韩之间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从朝鲜战争开始直到中韩建交那一段的尴尬往事。随后,指出中韩两国都曾遭受日本的殖民侵略,都在日本引起的战争中蒙受了重大的痛苦,而由于战争而引起的矛盾和对立至今没有完全消除。而这本书,正是记载着沉重的历史经验,而这经验,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日本的序言,将中日两国首脑签署的共同宣言作为开头,并引用了宣言中的一句话“痛感对过去一个时期侵略中国而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与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地反省。”他们希望日本的青少年能够通过这本书,正视日本通过侵略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和伤害。更重要的是,还要让日本青少年理解中国学生在学习了这段历史之后的想法。他们同样希望,中国的青少年能够了解日本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伤害。最后,他们强调讨论和对话,憧憬和平与友好。
      
       中国谈侵略,谈右翼,韩国谈痛苦,谈对立,而日本,只能在谈反省谈责任之余,提到自己也曾遭受过的痛苦和伤害。三篇序言,明明白白的描绘出了在面对同样一段历史时,三个国家不同的心态,这种心态理所应当,但并非就是平衡的,抛开道德和良知,在一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下,我不能肯定不断自我反省的一方还能坚持多久。
      
       中国这段近现代史,看得多了,所以对于日本的历史更感兴趣一些,看得也就更仔细一些,其中有几点让我感触良多。第一点,便是日本对于本国教育的极度重视。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学制》中这样写道:“人必须学习。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习。”这看上去不像是一条命令,更像是一句类似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乌托邦式的希望和“向我开炮”似的豪言壮语。然而,这样在我看来非常乌托邦的命令,却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日本成为了现实。各地的村镇都开始建学校,儿童到了六岁都要入学。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政府推行了免费入学制度,从此之后的二十年间,日本的入学率从开始的32.07%迅速增长到98.47%,并一直稳定在这个比率左右。我上网查了一下,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人口总数在3500万左右,而那个时候的日本并不富裕。能够在百废待兴的时候,下决心推行免费教育,不得不说当时的当政者有着过人的远见和胆魄,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意义,以及一个受教育的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义。
      
       第二点同样跟教育有关,那就是日本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的教育管制和奴化教育。正因为日本政府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对于殖民地的教育也是煞费苦心。他们缩短学制,减少殖民地人民受教育的时间,提供很差的教育环境,在台湾,日本人禁止在教学中使用汉语,教学和考试都用日语来完成,在韩国,日本人增加日语授课时间,减少韩语授课时间,并下令取消高等教育。愚民政策和奴化政策,是日本所谓文化政治的精髓;割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感和历史感,培养他们的劣等感,让他们在内心深处不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或者是韩国人,而只是日本人的奴隶,这是当时日本政府推行殖民地教育的目的所在。我想起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里面的段落:哈默尔先生谈到法兰西语言,说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也是最清楚,最严谨的语言,应该在我们中间保住它,永远不要把它忘了。因为,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眼,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当时的日本政府,就是要把被奴役被压迫的人们心中的那把钥匙也夺走了呀。
      
       除此之外,这本书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描述也颇有值得玩味之处。这段话原文如下:“面对日本侵略,在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顽强抵抗,在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等多次大规模的战役中显示了中国军民的决心。而敌后军民则展看了......广泛的游击战争,牵制与消耗日军,并在1940年进行了百团大战。”在我的印象中,中国对于抗日战争的官方表达,一是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二是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逐步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心,三是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四是捎带手批评一下蒋介石国民党还有不断溃败的国民党军队。像这本书中这样,不分党派,只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说正面战场的多,说敌后战场的少,并且给予正面战场较高评价的叙述,却是很少见到。而事实上这才是对于六十年前那场抗日战争的较为全面和客观的历史叙述。
      
       我认为,这本书最为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部分,是全书的第四章“战后的东亚”以及最后一章“为了东亚和平的未来”。这两章介绍了东京审判,旧金山和约以及那些令人遗憾的遗留问题,让我们看到了现如今中韩无比愤怒,小泉死不低头的缘起,看到了日本右翼叫嚣圣战无罪,东亚共荣的滥觞,认识到了冷战是中日韩现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编者还用清晰简练的语言,介绍了如今的热点话题中一些基本概念——什么是扶桑社的历史教科书,什么是靖国神社,厘清这些基本概念,对于我们心平气和有的放矢,很有裨益。
      
       再说说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吧,有人说“这本书把日本的近代化和对外扩张当成了东亚历史叙事的主轴,割裂甚至消解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连贯性”,我认为这完全是不懂得这本书的目的和体例所致。虽然没有明说这本书是针对扶桑社的教科书而编的,但是认真的读一读,就知道其实箭箭不离扶桑设教科书的屁眼儿,因此把日本当作叙事主轴,是有其深意所在的。而这既然是三国的历史,必然就不能像一国的历史那样顺顺溜溜的娓娓道来。组织文字的脉络,应该是三国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这才是这本书有如此结构的原因。我认为这本书令人遗憾的地方在于,历史事实较为详尽,但是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未免太略了。究竟日本的军国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如何防止它再次还魂,日本人民的确在战争中受到了伤害,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够那样的丧失理智而全力的配合战争?这样的问题不回答,或者回答不清楚,将会影响整本书的意义所在。《史记》之所以好,除了每一篇纪传,还有纪传后面精彩的“太史公曰”,寥寥数行,都是点睛之笔,字字都搔到痒处。我知道不能用史记的标准来要求这样一个新生儿,但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这个方向发展。
      
       最后说一下读这本书的另外一个收获,那就是大致了解了韩国的那一段历史。也许,这也是韩国展示自己的一个收获吧。
      
  •     中日韩三国的历史相互错杂在一起,历史恩怨很多。比如近代历史中国对朝韩的影响,在当今独立自主的朝韩人民心中恐怕也不会有很多好感。
      
      所以三国共同编写的历史便有了可以期待的地方。然而,不可避免的是三国学者与教师的妥协,没有妥协达不成一致意见。妥协的结果却是对很多史实的模糊表述。显然,因为历史本身的无法客观,自然造就了各国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立场和看法。所以,本书作为一个成果恐怕也只能如此了。
      
      但实际上仍然有很多看点是我们以前在中国的教科书里不曾记载的,比如麦克阿瑟与天皇在1945.9.27对话的实录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美日在战后迅速形成同盟实在是必然的,而美国主导的东京审判和旧金山和约不过是走过场,日本没有真正反省的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只有美国占领,而美国只想和日本尽快媾和,共同对付苏联,这与德国战后的情况截然不同;又比如到现在为止,实际上日韩两国对1910年双方的《合并韩国条约》的立场还是对立的,韩国认为是强占,日本认为是和约合并,如此重要史实双方都不能一致,日本如何不受到曾经被奴役的韩国人民的唾弃呢?由此可见,韩国人对日本人的恨真是深入骨髓的!
      
      而目前中日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其实也是可以解决的。本书很好地总结了中日之间目前尚存的主要的二战遗留问题,计有:个人赔偿问题、慰安妇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问题。当然,还可以加上领土问题(钓鱼岛)、遗留武器问题等。其中的靖国神社问题已有努力的目标,即甲级战犯迁出、歌颂战争内容更改等,相信在中韩日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是有可能达到目标的。
      
      其他三个问题怎么办?也很简单。学习日本的办法。日本对于朝鲜劫持人质问题和俄罗斯北方四岛问题的态度鲜明,没有回旋余地,反而使问题简单化,凝聚了日本国内的共识,在人质问题上甚至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没有人会想日本在二战中劫持了多少朝鲜人去战场,而实际上朝鲜从来没有就日本战败的问题与日本签署过任何和约(这和中、韩两国主动放弃国家赔偿不同)。从民族报复的角度去理解或许对劫持人质问题能有新的认识。日本立场坚定,和朝、俄两国也因此一直没有实现关系正常化。实际上,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也使得国际社会没有让台湾独立的任何余地。而对待个人赔偿问题、慰安妇问题、教科书问题,中国却是一味暧昧,只推说是民间问题,政府不出面,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政府的一味暧昧反而使问题复杂化,使日本右翼得寸进尺。为什么政府不能积极地表达对民意的支持呢?
      
      本书中提到,1944年在上海的大街上,14岁的中学生凤仪萍被日军抓到日本北海道做劳工,九死一生,他的母亲担忧过度去世。他现在是广州医学院的泌尿科专家,还保留着全部他那批劳工的名单。 这样的案例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领导人和日本政界会见时每次都提到的个人赔偿案例呢?有了这样强有力的案例,怎么就不能对日本形成强有力的压力呢?而有了强有力的压力,日本的妥协也是指日可待的。毕竟,中国的国家实力已经足够大了。真希望中国能善待自己的国民!这样的一天早日到来,中日关系也才能彻底理顺。国家和民间作为两个主体和日本打交道,怎么能有优势呢?
      
      或许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新角度、新希望吧。
      
  •     中、日、韓三國學者合力編寫了三年的《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六月初出版了,內地媒體的焦點卻很著重在「日本仔終於認數」上。日本仔終於認數不是不重要,但我曾一度以為這本書的成就理應不只限於令日本認數。書是三個國家合力寫的書,怎麼就只著眼於中國與日本呢?
      
      有韓國學者指出,原來他們認為大清是阻礙朝鮮現代化其中一個原因。而袁世凱遠渡朝鮮,原來也為朝鮮帶來了災害。一本由三國合力寫的書,理應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眼界,讓後人對這段歷史有較全面的了解(如果是由中國自己寫的話,誰還會在意袁世凱遠渡朝鮮後對人家做了什麼?)。但內地傳媒一味為日本仔認數歡呼歡呼歡呼,難道這本書的意義就只在精神勝利嗎?
      
      http://missandhit.blogspot.com/2005/06/blog-post_20.html
  •   其实编这部书的目标定位就是作为三国高中学生的历史科的补充教材的。
  •   …Lz是历史系的…
  •   私以为中国人的仇恨还是集中于:
    1.强奸及慰安妇的存在
    2.没有对等的复仇,
    3.日本国力复苏太快,现代化程度大大超越中华人民共和国
    4.政府对日右翼的宣传
    单纯说到杀戮,应该向蒙古人和满族人复仇才对
  •   LS,还要向毛子复仇。
  •   啊 师傅
    真深奥
  •   三国一起编纂,大家都要相互让步的。
    外交是妥协的艺术。
  •   复仇?好像中国人对外的侵略还少似地、6
  •   历史总要批判的去继承,所以不同的时代历史书可能会有些不同的写法。
    当殖民者们在编写着历史书时,他们会说自己是文明的传播者。当民族主义者编写着历史时,会说自己是被侵略的受害者。我们不明真相时候很容易偏向于其中任一方,因为他们其实都是事实。
    事实是,人类历史上完全消失的民族有过,因为落后甚至可能会是比印第安人还要惨淡的被屠杀殆尽,可是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类经历蒙昧付出的代价。淘汰是一个残酷的过程,但是却是竞争的产物,没有这些,我们也就无法进步,我们也就会依然蒙昧。
    因此,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历史,那就应该要有批判,而不是去一味的谴责历史中的任何一方。
    我很讨厌国内编写的历史书,除了特别少数不为人知的好书以外,大多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弊端。比如抄袭国外作品、缺乏严肃的野史被当作正史来研究、还有就是这本书一样的通病,缺乏一个作为现代人阅读历史书该有的批判或者一些作者对于这本书不同于同名其他书的独到之处。又肤浅,又乏味。
  •   当初放弃赔款的,是当时代表中国的蒋介石政府。后来建交的时候,也不是没要,是日本坚持当年蒋介石放弃赔款代表整个中国,而且认为日本现已经是主权国家,不是战败国,政府没有赔款义务。
  •   同意樓主的前半段,但是關於大屠殺的言論值得商榷
      “后来才明白了日本人当年的思维方式,并且明白他们这种思维方式也确实是能够自圆其说的”
      我想問我也能理解小偷強盜,因爲他們沒有錢,很窮,又沒有本事,所以要偷要搶,但是是不是這種行爲就應該成爲犯罪者減刑的依據呢?。
      我可能對戰爭史不是很熟,請問戰爭史上有哪個戰爭是這樣,侵略者入侵以後,雙方軍隊決勝,一方失敗以後,一方願賭服輸,敞開大門。然後城市裏的居民都覺得既然本國軍隊已經敗了,輸得心服口服,把侵略軍迎入城内,把自己國家軍隊傷員送出城外,興高采烈的又做起外國人來,侵略軍自然大喜,視此城民衆為本國國民厚待之,從此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中国的领袖总是有个奇怪的思维,喜欢发动全民战争,全民战争......”
      這斗膽問一句,這真的是中國的首創?且不說那麽多遊牧民族戰爭自古就是全民皆兵......
      我也經常可以聽到戰爭之時“全民總動員”之類的詞彙,請問樓主,這種狀態是不是特指這個國家的軍人開始總動員,而只要是平民生活就照常進行,不用參與本國戰爭的任何事情,如果參與當中的任何事情是不是可以被視爲協助軍隊而被無情殺死?
    人家來就沒有想著讓咱好過,我們自己還是不要天真了......
  •   楼上说的是武王伐纣吧
  •   小护士毒舌猫-虞兮虞兮奈若何
    用武王伐紂似乎不妥,日本雖和中國有似有似無的藩屬關係,但是若說日本是因爲不堪清帝國的殘酷統治奮而起兵,我想日本人不答應。
    要說民衆對民國厭惡之極,夾道歡迎敵人入城,又怎會藏匿國君士兵,到頭來落一個多管閒事的駡名?
  •   其實我要提醒樓主的是本來好好的觀點,不要意氣用事亂罵一通,嘴是痛快了,可是稍微不慎反而糟蹋了想法。
    我看樓主評論想來本書的作者也有這樣的欠缺,花了大力氣和日本人鬥和韓國人鬥,日本人妥協以後,忙著慶功,嘿嘿,反而把論語裏句子的意思搞錯了。你說說你們連初中生的水平都沒有花那麽大力氣和外國人爭干啥?人家嫌棄你們論語解釋錯了!日本人也混蛋,說是說來教導我們小弟的,怎麽看見小弟論語解釋錯了,也不指點一下。
  •   即便当年我们向他索赔...在那个冷战的时代...人家也怕是不会理我们吧?!..
  •   我也經常可以聽到戰爭之時“全民總動員”之類的詞彙,請問樓主,這種狀態是不是特指這個國家的軍人開始總動員,而只要是平民生活就照常進行,不用參與本國戰爭的任何事情,如果參與當中的任何事情是不是可以被視爲協助軍隊而被無情殺死?
    ---------------------------------------------
    战争,是杀人的艺术;军人,是杀人之人。百姓,黔首,元元,群众,是什么呢?是生活的人,是做自己的工作养活自己,以使自己生活下去的人。你说当你的家园遭受侵略、并且你自己国家的军人不能履行保卫家园的职责的时候,你说作为普通的人,有没有义务用暴力手段保卫自己的国家呢?在常人的眼里,不抵抗好像就是汉奸卖国,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商榷的,当年日军占领区那么多人还是生活着,没有抵抗,所以,并不就能因此而在道德上谴责别个,不合作、不助纣为孽足矣。平民的任务就是,活下去,因为将来重建国家需要人,需要的是一个一个的人。不过,对于那些身为平民,在衮衮诸公退守、铮铮武夫缴械的时候,拿起枪来保卫自己家园的平民,我是彻底五体投地的,这点没的说。俺的意思只是,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不能鼓励平民参加战争,战争是军人的职业,鼓励平民参加战争和鼓励别人牺牲一样,是可耻的——你他妈的为什么不去牺牲?但是,应该尊重个人的选择,人家要是愿意选择去牺牲,那是他个人的事。
    PS: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事情还是有的,俺们伟大的党的很多纪录片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场景——一条热闹的大街,街道两边人山人海,夹道欢迎,拿着水果,拿着草鞋,高呼自己翻身做主人!
    日本人侵略中国,打的是大东亚共荣圈的牌子;俺们党解放中国,打的是推翻三座大山的牌子。前者的牌子自然是假的,后者的牌子实在也值得商榷。不过,相信看看当年汪伪政权拍的纪录片,和俺们党拍的也差不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   用武王伐紂似乎不妥,日本雖和中國有似有似無的藩屬關係,但是若說日本是因爲不堪清帝國的殘酷統治奮而起兵,我想日本人不答應。
       要說民衆對民國厭惡之極,夾道歡迎敵人入城,又怎會藏匿國君士兵,到頭來落一個多管閒事的駡名?
    ---------------------------------------------------
    到头来落一个多管闲事的骂名!
    才看到这句!你讽刺的真有才,赞一个。不过你没讽刺对哈。
  •   我还是对文章 还有你回复别个的话有异议
    可是我混乱的思维让我说不清楚

    没文化真可怕
    丁闯直接看不懂了
    打游戏去了
  •   战之胜者,当以丧礼处之。顶老南。
  •   我宁愿为甘地和曼德拉牺牲,也决不当兵杀人。
  •   日本人去国际安全区抓人的时候,就看手上有没有茧子,头上有没有伤疤,有就算当兵了拖去砍了。这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
    放下武器,脱下军装,军人就是百姓了(有反抗也就算个“正当防卫”)。而且,也没看到有资料显示,南京陷落后有大规模的“地道战”。“战败军人往平民里面隐藏以暗地里做破坏”,又从何说起。另有资料说,南京城陷后,有皇室要进城。鬼子安保压力大增,才下令屠城。
    然而,不管以怎样的说词,不管以哪国的国际法,都丝毫不能为鬼子在南京的暴行作半点辩解。
    这年头,民族主义病态狂热的一个反作用,就是有人自动往买办的立场靠,以此表明自己的自由主义立场。
  •   LS说的有道理
    不过,一,我没否认南京大屠杀不是暴行
    二,我只是说我们不能主动为暴行制造合理借口
    三,南京大屠杀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比如死了多少人?为什么中国会对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作假?有人说量不重要,本质决定一切。既然本质决定一切,有何必要在死亡数字上作假?三十万是怎么来的?
    四,你说对了,我是在反扑民族主义——或许真的病态——但矫枉必须过正。
  •   哈哈,我喜欢“四”。民族主义是历史上最大的毒瘤,详见汤因比《历史研究》
  •   诶,叶兄,贼么一本烂书贼么高的分,是要反扑!扑扑扑。。。
  •   这种书我根本不会看,看看作者……算了吧
  •   二,我只是说我们不能主动为暴行制造合理借口
    --------------------
    任何情况下,屠杀都没有借口的。
    病态的自由主义,算是自由吗?
  •   回楼上~杨州十日
  •   啊 师傅 膜拜
  •   看看王选做细菌战田野调查就知道难度了。
    既然我们都说是大屠杀,怎么人家犹太人就能整出来一大堆文献家谱族谱清单记录,当年南京的户籍档案工商人丁资料呢?一国之都居住的一户一家一族,在全国范围内都死绝了?
    这才是日本右翼强硬的原因,只要老人们都死光光了啥都没有了,空口无凭。
  •   学而时习之的解释有很多种,以一家之言驳另一家之言未必见得有多少说服力
  •   正是因为你说的原因,我非常想看这本书。
    不过我也看到了大陆媒体伴随这本这发出的对历史自我检讨的声音(比如最近一期《读书》里的一片文章)。可能并不主流,但新浪之类的并不完全代表内地的媒体。即便是媒体炒做,如果因此更多人知道、看到了这本书,那也是件好事情。
  •   是《读书》里哪一篇文章呢?让我也去找來看看。
  •   《读书》2005.7, 陈光兴《日本是独立国家吗?》。结尾处:
    "... 身为华人/中国人,我们要跳出西方帝国主义入侵造成的历史经验的叙述,这个受苦受难的情感不应该阻挡我们去重新反思历史上中国帝国对周边地区所造成的庞大政治、军事及文化上的压力。..."
    "... 而之所以会如此深层地认同美国,就是因为没有能力去认识我们自身帝国认同的因子,也就是在历史教科书中建立起了我们深厚的中华帝国认同。层层拨开历史中缠绕的帝国欲望,才是走向亚洲和解、统治与独立的先决条件。"
    文章没有提到《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但更激起了我看这本书的愿望。
  •   曾经看到有文章评论认为这样三国合作写出来的历史实际上在很多问题上都是三方妥协的结果,因此这样的历史实际上未必真的反映了所谓历史的真相,只是三国都能够接受的历史陈述。虽然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相信这样的妥协在书中一定会有。
  •   可以看看anti对这本书的评论:
    http://anti.blog-city.com/7.htm
  •   其實有哪一本史書是真相?又有哪一本無妥協?尤其這本有著要「開創未來」的遠大目標,自然不能倖免。不如看看妥協在什麼地方:
    http://www.janjan.jp/world/0505/0505267526/1.php (日本語)
  •   anti的评论很犀利么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