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前与悟后【下】

出版时间:1997-12  出版社:台湾正智出版社  作者:萧平实导师  

内容概要

本书能建立学人悟道之信心与正确知见,圆满具足而有次第的详述禅悟之功夫与禅悟之内容,指陈参禅中细微淆讹之处,能使学人明自真心、见自本性。若未能悟入,亦能以正确知见辨别古今中外一切大师究系真悟?或属错悟?便有能力拣择,舍名师而选明师,必有悟道之缘。一旦悟道,迟者七次人天往返,便出三界,速者一生取办。学人欲求开悟者,不可不读。上下册共500元。
序言
像末之世修学佛法正道甚难,故我常劝人念佛求生极乐。所以者何?一者末法之世多有外道及佛门法师,遇人辄言:「末法之世,去圣日遥,正法难修难证,勿唐费工夫也。」此言亦无大错。盖一般佛子信根不足,闻说此言便失信心。设遇真知识,亦不信受,不敢求无上道,此一难也。
二者知见不足,不知从何处入手,亦不知应如何锻鍊功夫,此二难也。
三者虽具知见,亦知应锻鍊功夫,然不知应往何方访求教导功夫之善知识,此三难也。
四者像末之世,真善知识难求。所遇之师皆自称禅宗正统,亦有显赫传承,然观其禅法:或以定为禅,或以无念为禅,或以见闻觉知之灵觉心为禅,或以声闻禅为禅,皆非菩萨正法。此际真善知识难求是第四难也。
五者末法佛子,世智聪辩,慢心深重者甚多,苟无显赫传承及大名声;虽有方便善巧及真实修証亦不被信受。为有此五难,故我多年以来,凡遇学佛人,多劝其念佛,求生极乐。
《鸯掘摩罗经》云:「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来正法住世余八十年,安慰说此摩诃衍经、常恆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有众生持诸同类是亦甚难。若有众生闻说如来常恆不变如来之藏,随顺如实,是亦甚难。」
六祖大师曰:「汝慎勿错解经义。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此事古今多有,而于今为烈。积非成是,深入禅子心中,难转难移。我无名气,復无师承,难以移风易俗,故以往甚少说禅。
而今说禅法之因缘有三:
(一)不忍佛子轮转生死,不得开悟见性。世尊云:「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繫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繫,解脱生死、得大涅桨。」(大般涅桨经卷二十八)
(二)我诸同修,慢心甚微。不迷信大师,远离学术崇拜、权威崇拜心态,深修一念相续法门,成就无相念佛及看话头功夫、信心已立,是因缘成熟。
(三)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在西天吩咐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中土初祖)曰:「汝往震旦(中国),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即付嘱菩提达摩往中国度人,以禅--无上大法药,接引上根之人,且预计所度化而获菩提者不计其数。达摩大师付法傅衣予二祖慧可大师时,曾预记中国地区末法时代修禅者曰:「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无轻未悟。」意即末法时代,在中国地区,说真如佛性者多,而能参究通达真如佛性者少。但私下与真如佛性相符密证,而不为外界所知者,数逾千万人,所以交待慧可大师阐扬禅法,不可轻视未悟者。是故,我虽不敏,又无威德,且无师承,敢发大愿:愿于此生助一0八人见性。故先说念佛法门,度念佛人入实相念佛门。今以因缘成熟,復说禅法。所谓禅法,即 是莲宗所谓「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
修学佛法应有目标。订下目标后,即应依所订次第目标,全力以赴。不应漫无目标、到处凑热闹,浪费宝贵生命。精进学佛者,目标大约有二:一为求生诸佛净土。二为求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苦不订下目标,戮力以赴,即非精进。
求生极乐净土或诸佛净土者,请阅《念佛三昧修学次第》、《无相念佛》等书。此书则是对一切发大心度众而求明心见性之有信心禅子而说。
发大心之禅子为自度度他,故应修道。为修道故,应先求见道。菩萨见道即是开悟,开悟则是明心,所谓明心即明我真心、明一切有情之真心,明三世十方诸佛之真心,明心之后便能见性。明心见性则断三缚结,永不入三恶道。復于见性后求破牢关,或先深入教典学四悉檀。以四悉檀为方便,将自心所悟所学接引后学。则脚跟稳,心笃定,说法无碍。信者往往因之精进修学,终能断结而得度。此后即以所悟见地广度有缘众生,不致以盲引盲,自他皆能得度,此方名真菩萨行。
然而,求开悟乃至见性,非小根小器及诸聪明尚慢者所能得。求者应先除慢,除慢之法莫如三归五戒,修菩萨六度行,心存谦恭,不轻慢一切人。此外亦需摒除权威崇拜、学术崇拜之心态,深入教典,建立知见。并寻求锻鍊参禅功夫之善巧方便法门。功夫已成,信心便足,即是大根器也。
已有功夫,应摄取参禅之知见。功夫知见具足,应求善知识指戳,得个入处。若所遇是真善知识,应虔恭奉事、殷勤求法。故达摩大师云:「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既得入处,潜心参究;若不见性而入实相,绝不终止。于虔恭奉事,亲近参究之中,真善知识观察因缘许可时,三言两语,一戳一棒,便可决了。此即见道,或曰见道迹、见谛、法眼净。
此后便发大心,开始自度度人之修道行。不捨精进,深入禅定及教典,修诸百千三昧,迈向薄贪瞋痴,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之路。永离隔阴之迷,生生世世不离此界,与诸同参一起荷担如来家业,广益有情,即是实义菩萨、真释迦世尊之子也。
本书所说乃为建立佛子见道之信心及知见,并指陈修道之路及参禅中微细淆讹之处,期佛子真实明自真心,见自本性。所说禅法是指月之指,非禅非月,佛子莫道末学所说即是禅。虽然禅法非禅,欲会禅者復不得离禅法而求禅,犹如欲见月者,须循指始见,伏维有心人细会之。
佛子于书中所说之禅法,若有所疑,请于经藏探索可解。若经论中未述及者,请佛子戮力参究,见道后自然释疑。若于此书所说,欢喜信受,如法修持,后必有缘相会。若因此书而生烦恼,为文质疑者,末学悉皆默然领纳而不答辩。盖末学无名气、无传承、乃竟说此了义之法,众生疑谤事属平常,故随缘最好。至于定境本不可说,说者获罪非轻。然欲于佛子信心有所建立之故,不得不说;乃于书中略示初禅境界之少分,以建立佛子信心,导正末法学者修定之方向。初禅若得,则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昧,渐渐可得。期待末法佛子建立大信心、发大愿心,除疑慢心,修精进行。则进道迅速,此生必不空过也。
谨此普愿 一切佛子,现前当来,必定心开,皆见佛性。
皈命 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皈命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菩萨戒子:萧平实 谨识
中华民国八十三年十一月八日
(本序文由张铃音居士依录音带整理)

作者简介

儒雅温言铿锵意  踽踽宿贞菩提路
性海情山微妙旨 孤掌擎天狂流柱
引经书论挥竹篦 入泥入水和禅机
俯仰古今干坤戏 缀绻悬丝二十载
蓬莱因缘成熟时 人天同庆宣胜义
春城何处不飞花 华严圣境故人来
萧平实导师,于甲申(1944)年出生于台湾中部小镇农家。世代务农,祖父以耕读持家,父、祖皆为三宝弟子。13岁丧母,初识无常。少时即好打坐及方外之术,亦习金石、拳术、古文、针灸等。自小厌恶迷信,每斥神造世人之说,不信神能造人。
兵役期满后辞父离乡,于台北市觅职﹔五年后成立事务所,执行业务﹔虽游于世务,而乐于暗助弱小。
歷练世间法18年后,于1985年皈依三宝,鼎力护法,勤修福德。自修持名念佛,精进二年之后自成无相念佛功夫。
1988年,平实导师应邀在许居士家中佛堂开始讲说基本佛法,先讲五蕴、十八界法之缘起性空、四圣谛、十二因缘等阿含基本佛法,以《阿含经》中所说佛法为说法的主要内容。
1989年初,平实导师转进而改修体究念佛──参禅。从此开始常常住于见山不是山的境界中。十月初前往印度天竺,作为期15天的朝礼圣地之旅,多有感应。返国后,长时处于参禅状态之“见山非山”境界中,立即结束事务所业务,专心参禅。
因参禅始终没有结果,后来观世音菩萨开示,1990年11月,平实导师中止了原来在某道场的许多义工事务,于家中开始闭关,摒绝一切外缘,专心苦参19天后,在第19天下午,终于骊龙颔下得珠──明心并且眼见佛性──发明智慧﹔因为无人可以印证故,嗣即深入经藏,以三乘法义印证无讹。不久又经佛之召见,说明此世、往世因缘,给与印证。
鉴于末法时期外道猖獗横行于佛门中,正法日渐衰微,遂发悲勇,誓愿度众,随即应允追随导师修学者之请求,乃于1991年仲夏弘法度众,于中央信托局佛学社等三处主持佛法讲座及共修,六年不辍,同修渐众。
一九九七年二月与诸同修成立佛教正觉讲堂,六月成立台北市佛教 正觉同修会,继续演示《楞伽经、成唯识论、真实如来藏》,八月成立 正智出版社,散播大乘宗门正法之种子。着有《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 学次第、禅--悟前与悟后(上下册)、正法眼藏--护法集、生命实相之 辨正、真假开悟之简易辨正法、禅净圆融、禅门摩尼宝聚--公案拈提 (第一辑)、真实如来藏、宗门法眼--公案拈提(第二辑)、楞伽经详解第 一辑、宗门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辑)……》等书问世。
因平实导师以如来藏作为证悟之内容,各大山头则皆同以意识离念灵知心,作为证悟之内容﹔各大山头因为与平实导师的法义不同故,联合起来抵制如来藏正法,令如来藏正法难以永续弘传。为免正法被如是常见外道法所取代,为护正法,平实导师毅然揭竿而作狮子吼,开始效法玄奘菩萨之方式,以破斥邪说之方法来显示正法的不同所在﹔如是弘传了义正法,面对诸方错悟大师、各大道场之庞大势力而无所畏惧。平易近人的平实导师,将所亲证之真理着书立论,作了这种大异常人的弘法志业。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禅─悟前与悟后【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