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貧窮越快樂

出版社:胡桃木  作者:萬金油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刊於《月台》,簡體版請見留言部分。感謝大陸網友翻譯。)
      
      《愈貧窮愈快樂》(下稱《愈》)是一本台灣書,作者萬金油在自我介紹裡自稱月薪八千台幣(即二千港幣左右),倒也算是真窮。《愈》的寫法有點類似高木直子大賣的《一個人住第五年》系列,大量的生活智慧,例如台北便宜小吃攤紀錄、如何在便利店裡尋找低廉的午餐、窩在家裡的電視攻略、電腦壞的時候發現新產的硬碟容量根本大得多餘等。和高木直子系列一樣,《愈》都是以某種混和著自憐與自嘲的方法來販賣自身,但相比高木直子系列,萬金油沒那麼瑣碎,也有更多供其它族群理解的窮人生活方式的意義。
      
      窮人難免錙銖必較,弗洛伊德給未婚妻寫情信時,也充滿了財政預算、給美人買一付銀鐲子的渴望和計算。萬金油租屋獨居,而居住是青年人的最大財政負擔。香港的社會氣氛以至政府都鼓勵人當業主,而一間好屋子往往就是一個香港人一生最大的夢想——也是最沉重的,供樓令人生消失,只剩下妥協和規律。而獨身租屋者往往卻沒有這種妥協性格,他們活在某種因為限制而意欲鑽空子的自由想像中:計婆仔數的老少女往往不是覺得自己窮得無地自容,相反充滿快感,如躍過欄杆的小馬。萬金油就曾把這種快感與智慧連結起來,說「花大錢住爛屋則是攸關智慧的問題。生活智慧王最終的精神,並不是在省那十元、五元的蠅頭小利,而是在展現那種對物質的反抗姿態,一種對生活的駕馭感」。這就是樸素者的自由。今年通脹利害,是人們放棄駕馭生活、還是駕馭的展現時機?我又想起馬國明在《沙士啟示錄》裡的文章說,惟是在沙士的隔絕下,香港人的活動由逛商場轉往郊遊、並減少吃exotic的食物,於焉我們才發現,日常的許多消費其實並不必須——在困乏裡,我們可以從知性上重新理解自由。
      
      在消費社會裡,窮等於選擇的減少,比如很常見的為減少消費而窩在家裡,萬金油在無可奈何要以電視取樂的情況下,寫出電視攻略,嘲諷精闢,比如說台灣的鄉土劇深受莎士比亞的影響,全部採用室內佈景,所有情節都用語言和對白表示。這是表示人的知性、精神和幽默感可以自行製造選擇。而《愈》裡更花了一整篇去描繪作者如何在一個於不富裕的地區的多住客大廈之脈絡裡,理解倒垃圾和垃圾車。萬金油說「倒垃圾也是一種知識/姿態」,並說定時來臨的垃圾車在共時的維度上把人連結在一起(他們分享共同的時間感),並同時令人們共同替這個空間作點什麼。這是窮人通過個人生活的規劃。在簡樸、錙銖必較的生活裡,仍然考慮他人、作為群體的社會,裡面有種男生的尊嚴,沒有高木直子式的小女人幽閉感。
      
      相比於高木直子,我比較喜歡萬金油,因為我覺得自己和他比較像,比如他獨居、比如他喜歡吃肉和下大雨,比如他在寫這書的時候,似乎正在寫碩士論文。還有他的宅男氣息:一整頁的禁止戀愛符號,大書「戀愛太多有害健康」,因為戀愛便是一種欲望,在窮的世界裡與正確道路方向相反。
      
      除了戀愛是一個比較難面對的問題之外,製造選擇、並與群體聯結,其實就是自行脫貧的方法。而你知道/你會說,因為我們懂這些,我們的窮,其實不是真窮。
      
      ***
      
      談貧窮時我常提起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的《工作、消費與新貧》(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下稱《新貧》),但其實我並不把這本書當理論書看。我一直認為它是溫柔、抒情的理解與安慰。我常常想起在大學時期,在學校宿舍昏天黑地的泡了一段日子,身上是理論、文學與一種學生氣的實踐衝動,幾乎無空隙容納任何消費欲望(及能力),然後我必須穿透九龍塘又一城商場到市區去,我非常驚訝地感受到了各名店明亮的玻璃櫥窗及鮮艷衣飾所挾帶的壓力,某種在美好的話語及物質面前無地自容的受傷感,被排斥感。而《新貧》則將我的傷感理論化:在福特時期的社會是生產型社會,即社會需要成員擔當生產者,社會的主要道德是建基於「工作倫理」,而因為工作而忍耐人生的枯燥單調是一種道德情操的表現,貧窮的意思是「失業」。而在當代的消費型社會,福特時期那種耐用、大規模、劃一化的生產模式和生產標準已被拋廢,消費品必須馬上被消費、而且儘快被拋棄;社會要求成員主要擔任消費者,而社會成員若不能滿足『消費美學』,便會遭受到道德上的譴責、被排斥。雖然社會主流常常還是以工作倫理來指責窮人(『窮人是懶人』),但以清醒的宏觀角度視之,當代的窮人是『非消費者』,而不是失業者;即使窮人辛勞工作,都不能令社會對他們的評價提高,他們是不正常、有虧道德、不值一顧甚至令人惡心的,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工作,而是因為他們沒有達到社會的消費標準。而接下來,就是把窮人和社會互動交流的網絡中隔除開來。包曼鏗鏘的憂傷:
      
      「當前窮人的苦難,不會成為公眾的關注。有缺陷的消費者只能獨自在角度舔舐傷痛,頂多只有他們尚未破碎的家庭為伴。有缺陷的消費者形單影隻,經過長久的孤獨後,便成了獨行客;他們不認為社會能提供幫助,也不期望能得到幫助。[...]
      
      沒人需要、多餘、遭到背棄的窮人,要如何自處?最簡單的答案便是:從眼前消失。首先,應讓窮人從街道及其它公共處所消失,這些地方都為我們這些美麗消費世界圈內人所用。更甚者,假使那些窮人剛好初來乍到,手頭上文件又不齊備,那麼就可以把他們驅逐出境,連帶將之驅離於所有義務範圍之外。如果找不到驅逐的理由,也可以將他們監禁在遙遠監獄或集中營裡[...]。
      
      為了讓身體的隔離萬無一失,可以加強精神隔離,把窮人驅離道德同情的世界。將窮人驅離街道的同時,也可以把他們從人類社群中驅除,脫離倫理責任的世界。以墮落的語言取代剝奪的語言,從而改寫故事,便可以辦到。[...]窮人經常被描述為散漫、罪大惡極、毫無道德標準。」(《工作、消費與新貧》頁127-128)。
      
      ***
      
      買《愈》時,我已經渡過了窮得連書店都不敢上的過街老鼠日子。高學歷低收入的友儕,喜歡大講自己如何朝不保夕,儘量縮減生活開支(但又買書看電影)的經歷,花樣百出,表示自己窮而不蠢。窮的時候我們亦真的守望相助,比如為對方提供膳食、借故成為對方的僱主。
      
      因為我們有彼此,我們其實不是真窮。
      
      ***
      
      參與某新聞節目的製作,是我脫離月入六千貧窮線的主要原因。那次節目做黃葵香,那個喪父、母智障、有一妹,十三歲輟學工作養家,十八歲上吊自殺的少年。主事的F很用力地跟我講這故事:這少年為了不讓母親受歧視,脫離公屋系統、自租住屋,但因社署指他沒有申報入息,要攤還二萬元綜援,他一人養家,如何勻出這筆錢來。這個從小捱到大的堅強少年,一定是覺得自己自作聰明,貪小便宜而把自己迫入絕路,自責而且絕望,才會自殺。聽到兩萬元這數目忍不住眼熱,我在組裡形象一直是好傻好天真,沒有多掩飾,就伏在桌上低嗚:竟然係咁少錢,竟然係咁少錢,我借俾你好唔好,我借俾你好唔好,你唔好咁啦,唔好死啦。F不放過我,繼續說,你想想,你如果而家唔掂,就響我地呢枱,你一定可以借五千蚊走;而真正既窮人,係冇就冇,連借都冇得借。旁邊喜歡分享廉宜生活智慧的R冷靜地說:所以我真是不敢自稱基層,你不是,我也不是。
      
      從那之後,我比較少談自己的窮。一旦要談,原則很清晰:要麼是要讓被遮蔽和背棄的人回到地面,要麼是宣傳「樸素—自由」的選擇與轉化社群價值的目標,要麼是和朋友交換情感。我不再顧盼自喜地談自己的窮,而理應如此。
  •   我总觉一个人若能够穷却不失尊严是不可能的。即便有些人确实没有失尊严,确实是一个硬朗的人,这社会也不轻易容他。
  •   那么穷归穷,无所谓他人赋予尊严如何?这些也只不过是自己或别人挖下的坑。
  •   精神为上。
    穷归穷,不以己穷讹人,不以己穷威逼,不以己穷自怜,忘记穷。
  •   要么是要让被遮蔽和背弃的人回到地面,要么是宣传「朴素—自由」的选择与转化社群价值的目标,要么是和朋友交换情感。
  •   楼主写的很好。繁体字看的很麻烦,我把它转成简体。
    希望楼主不要介意,更多人关注这篇评论。
    《愈贫穷愈快乐》(下称《愈》)是一本台湾书,作者万金油在自我介绍里自称月薪八千台币(即二千港币左右),倒也算是真穷。《愈》的写法有点类似高木直子大卖的《一个人住第五年》系列,大量的生活智能,例如台北便宜小吃摊纪录、如何在便利店里寻找低廉的午餐、窝在家里的电视攻略、计算机坏的时候发现新产的硬盘容量根本大得多余等。和高木直子系列一样,《愈》都是以某种混和着自怜与自嘲的方法来贩卖自身,但相比高木直子系列,万金油没那么琐碎,也有更多供其它族群理解的穷人生活方式的意义。
      
      穷人难免锱铢必较,弗洛伊德给未婚妻写情信时,也充满了财政预算、给美人买一付银镯子的渴望和计算。万金油租屋独居,而居住是青年人的最大财政负担。香港的社会气氛以至政府都鼓励人当业主,而一间好屋子往往就是一个香港人一生最大的梦想——也是最沉重的,供楼令人生消失,只剩下妥协和规律。而独身租屋者往往却没有这种妥协性格,他们活在某种因为限制而意欲钻空子的自由想象中:计婆仔数的老少女往往不是觉得自己穷得无地自容,相反充满快感,如跃过栏杆的小马。万金油就曾把这种快感与智能连结起来,说「花大钱住烂屋则是攸关智慧的问题。生活智慧王最终的精神,并不是在省那十元、五元的蝇头小利,而是在展现那种对物质的反抗姿态,一种对生活的驾驭感」。这就是朴素者的自由。今年通胀利害,是人们放弃驾驭生活、还是驾驭的展现时机?我又想起马国明在《沙士启示录》里的文章说,惟是在沙士的隔绝下,香港人的活动由逛商场转往郊游、并减少吃exotic的食物,于焉我们才发现,日常的许多消费其实并不必须——在困乏里,我们可以从知性上重新理解自由。
      
      在消费社会里,穷等于选择的减少,比如很常见的为减少消费而窝在家里,万金油在无可奈何要以电视取乐的情况下,写出电视攻略,嘲讽精辟,比如说台湾的乡土剧深受莎士比亚的影响,全部采用室内布景,所有情节都用语言和对白表示。这是表示人的知性、精神和幽默感可以自行制造选择。而《愈》里更花了一整篇去描绘作者如何在一个于不富裕的地区的多住客大厦之脉络里,理解倒垃圾和垃圾车。万金油说「倒垃圾也是一种知识/姿态」,并说定时来临的垃圾车在共时的维度上把人连结在一起(他们分享共同的时间感),并同时令人们共同替这个空间作点什么。这是穷人通过个人生活的规划。在简朴、锱铢必较的生活里,仍然考虑他人、作为群体的社会,里面有种男生的尊严,没有高木直子式的小女人幽闭感。
      
      相比于高木直子,我比较喜欢万金油,因为我觉得自己和他比较像,比如他独居、比如他喜欢吃肉和下大雨,比如他在写这书的时候,似乎正在写硕士论文。还有他的宅男气息:一整页的禁止恋爱符号,大书「恋爱太多有害健康」,因为恋爱便是一种欲望,在穷的世界里与正确道路方向相反。
      
      除了恋爱是一个比较难面对的问题之外,制造选择、并与群体联结,其实就是自行脱贫的方法。而你知道/你会说,因为我们懂这些,我们的穷,其实不是真穷。
      
      ***
      
      谈贫穷时我常提起齐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的《工作、消费与新贫》(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下称《新贫》),但其实我并不把这本书当理论书看。我一直认为它是温柔、抒情的理解与安慰。我常常想起在大学时期,在学校宿舍昏天黑地的泡了一段日子,身上是理论、文学与一种学生气的实践冲动,几乎无空隙容纳任何消费欲望(及能力),然后我必须穿透九龙塘又一城商场到市区去,我非常惊讶地感受到了各名店明亮的玻璃橱窗及鲜艳衣饰所挟带的压力,某种在美好的话语及物质面前无地自容的受伤感,被排斥感。而《新贫》则将我的伤感理论化:在福特时期的社会是生产型社会,即社会需要成员担当生产者,社会的主要道德是建基于「工作伦理」,而因为工作而忍耐人生的枯燥单调是一种道德情操的表现,贫穷的意思是「失业」。而在当代的消费型社会,福特时期那种耐用、大规模、划一化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标准已被抛废,消费品必须马上被消费、而且尽快被抛弃;社会要求成员主要担任消费者,而社会成员若不能满足『消费美学』,便会遭受到道德上的谴责、被排斥。虽然社会主流常常还是以工作伦理来指责穷人(『穷人是懒人』),但以清醒的宏观角度视之,当代的穷人是『非消费者』,而不是失业者;即使穷人辛劳工作,都不能令社会对他们的评价提高,他们是不正常、有亏道德、不值一顾甚至令人恶心的,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工作,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达到社会的消费标准。而接下来,就是把穷人和社会互动交流的网络中隔除开来。包曼铿锵的忧伤:
      
      「当前穷人的苦难,不会成为公众的关注。有缺陷的消费者只能独自在角度舔舐伤痛,顶多只有他们尚未破碎的家庭为伴。有缺陷的消费者形单影只,经过长久的孤独后,便成了独行客;他们不认为社会能提供帮助,也不期望能得到帮助。[...]
      
      没人需要、多余、遭到背弃的穷人,要如何自处?最简单的答案便是:从眼前消失。首先,应让穷人从街道及其它公共处所消失,这些地方都为我们这些美丽消费世界圈内人所用。更甚者,假使那些穷人刚好初来乍到,手头上文件又不齐备,那么就可以把他们驱逐出境,连带将之驱离于所有义务范围之外。如果找不到驱逐的理由,也可以将他们监禁在遥远监狱或集中营里[...]。
      
      为了让身体的隔离万无一失,可以加强精神隔离,把穷人驱离道德同情的世界。将穷人驱离街道的同时,也可以把他们从人类社群中驱除,脱离伦理责任的世界。以堕落的语言取代剥夺的语言,从而改写故事,便可以办到。[...]穷人经常被描述为散漫、罪大恶极、毫无道德标准。」(《工作、消费与新贫》页127-128)。
      
      ***
      
      买《愈》时,我已经渡过了穷得连书店都不敢上的过街老鼠日子。高学历低收入的友侪,喜欢大讲自己如何朝不保夕,尽量缩减生活开支(但又买书看电影)的经历,花样百出,表示自己穷而不蠢。穷的时候我们亦真的守望相助,比如为对方提供膳食、借故成为对方的雇主。
      
      因为我们有彼此,我们其实不是真穷。
      
      ***
      
      参与某新闻节目的制作,是我脱离月入六千贫穷线的主要原因。那次节目做黄葵香,那个丧父、母智障、有一妹,十三岁辍学工作养家,十八岁上吊自杀的少年。主事的F很用力地跟我讲这故事:这少年为了不让母亲受歧视,脱离公屋系统、自租住屋,但因社署指他没有申报入息,要摊还二万元综援,他一人养家,如何匀出这笔钱来。这个从小捱到大的坚强少年,一定是觉得自己自作聪明,贪小便宜而把自己迫入绝路,自责而且绝望,才会自杀。听到两万元这数目忍不住眼热,我在组里形象一直是好傻好天真,没有多掩饰,就伏在桌上低呜:竟然系咁少钱,竟然系咁少钱,我借俾你好唔好,我借俾你好唔好,你唔好咁啦,唔好死啦。F不放过我,继续说,你想想,你如果而家唔掂,就响我地呢枱,你一定可以借五千蚊走;而真正既穷人,系冇就冇,连借都冇得借。旁边喜欢分享廉宜生活智慧的R冷静地说:所以我真是不敢自称基层,你不是,我也不是。
      
      从那之后,我比较少谈自己的穷。一旦要谈,原则很清晰:要么是要让被遮蔽和背弃的人回到地面,要么是宣传「朴素—自由」的选择与转化社群价值的目标,要么是和朋友交换情感。我不再顾盼自喜地谈自己的穷,而理应如此。
  •   感謝ls。是我最近比較忙,否則應當自己翻成簡體的。謝謝貼心網友。
    其實我們應該想起,有些人是以窮作為尊嚴之證據的,那就是中國傳統的知識份子,那些讀書不為求功名的讀書人。想到有這麼多古人與我們同行,不必再擔心自己的尊嚴了。
  •   很少人再这么想,但,我们真不穷。。。。。。
    希望楼主多写些品论,我想很多人都希望看到这样的声音!
  •   2008-06-14 07:02:25 看AV,不看国内外的畅销书  “月入六千貧窮線”港元?
      
      生活水平差距还是大啊……
    又是以穷人自居的非穷人
  •   因為我們有彼此,我們其實不是真窮。
    的确。
  •   穷不是尊严,知足,并且不给别人造成伤害,这才是尊严。
    ————
    從那之後,我比較少談自己的窮。一旦要談,原則很清晰:要麼是要讓被遮蔽和背棄的人回到地面,要麼是宣傳「樸素—自由」的選擇與轉化社群價值的目標,要麼是和朋友交換情感。我不再顧盼自喜地談自己的窮,而理應如此。
    顶这句。
  •   受教了,全文能否用:该花的花 不该花的省 概括
  •   <愈>的作者在出了这本书之后..恐怕就不是月入2000的贫穷族了吧..
    希望他仍然保有他的生活智慧...
    要么是要让被遮蔽和背弃的人回到地面,要么是宣传「朴素—自由」的选择与转化社群价值的目标,要么是和朋友交换情感。我不再顾盼自喜地谈自己的穷,而理应如此。
    也是顶这句哦~~
  •   貌似穷途末路这个词,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而已
  •   2008-06-14 10:30:20 看AV,不看心灵鸡汤类评和书  惭愧,在大家都喝下心灵鸡汤的时候我只看到一句“月入六千”……
      
      再次惭悔~
    ----------------------------------
    是6000台币,合2000港币,以现在的汇率恐怕不到2000人民币
  •   写的好好呀
  •   謝謝分享~~~
  •   在物质至上的时代贫穷却保持尊严是属于自己内心的事
    而在旁人看来那是装屄
    官方说法叫做不思进取
    …………
    可悲
  •   看到這麼多質素高的討論,非常感謝
    月入6千港幣,在香港的生活指數來說,就是貧窮線;當然我是孤家寡人,所以還撐得過去。香港主要的支出是交通和居住,比如一個人一天的交通費,可能要二、三十元,那麼一個月就起碼900元。居住來說,現在樓價狂飆,三百平方尺的房間,月租可能要接近五千元。三百平方尺大概一家四口住就會擠,大概是這樣的比例。
  •   三百平方尺大概一家四口住就會擠,大概是這樣的比例。
    是居住面积?包括公摊?
    我们这里120-160平方米一核心家庭的样子·
  •   嗚嗚,這個數目我都不敢相信……120-160平方米,是1500平方尺啊
    這個的單位,香港月租可能要近二萬………
    嗚嗚嗚嗚
    香港真是難住的地方!!
  •   是不是每个能在精神世界里攀上高峰的人都是物质上的"非富足"者呢?!或许精神可以作为一种对物质的反抗吧!原来你也是"无产者".
    可是,,,,,设若没有经历过贫穷的话你大概就不会读那么多书,有这么博大精深的思想与熟练的文笔了!
    贫穷激励了你!
    "感谢贫穷!"嘿嘿......
  •   有道是莫欺少年穷,反而是好象穷更能让人清醒和敏锐,设置精确的底线。至于富嘛,那确实是个无底洞,怎么也满足不了的。富有时候就等于没抓拿没底。
    穷着和穷过都很好,事实上需要的也只是那么多。
  •   穷但不被人鄙视,在现在这个世界很难。
    另外穷与富是个相对概念,很难实际衡量。
    穷与富到底是一个主观感受还是客观评论呢?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想清楚,那么这本书也就没有了读的意义。
  •   鞭辟入里,感同身受。最后补充那段,又真实又很可爱啊
    近年来中国内地正处在十字路口,官方没有明显鼓励消费文化,尚能保持部分的淳朴,但氛围已经不可避免地变了。可以替代物质或者社会地位的东西,在中国更加表现为权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