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年10月02日 出版社:玉山社 作者:鍾文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我的玻里尼西亞群島高更旅程紀行」,說明了遠遠飄蕩的芳香是關於高更的,關於花香與海風的大溪地。當年高更為了遠離文明而來到大溪地,不惜拋妻棄子,在偏遠蠻荒的海島間縱酒、尋歡,並且畫畫。高更在物資欠缺的環境裡,究竟找到了什麼?如何找到西方文明一旦滲入,就已經開始消逝的芳香?
雖然說是「旅程紀行」,可是這其實是一本寫「人」的書。作者以一整本書的篇幅尋找一個逝世多年的畫家高更,尋找他的畫,他居住過的地方,他看過的風景,他在風土人情裡寫下的句子。然而這個高更始終若晦若明:我們知道高更被某種內在驅力召喚,可是我們難以理解這樣的內在驅力從何而來、何以如此龐沛;我們知道高更在此地留下畫作,也留下子孫,可是我們不知道他的創造力與山山水水有什麼關係?
作者追尋高更的腳步來到大溪地,如今的大溪地比起高更駐留的時代,更加貼近文明,物價高漲,對殖民國充滿欲拒還迎的矛盾情結,最重要的是,高更努力尋找的原始氣息已不可見,感動作者的不是原野山海鬱勃生猛的力量,而是此地的觀光客與招待觀光客的生意人之間的熱誠互動。人和自然的關係已經轉變成人和人的關係,人想向自然索取的,自然已經給無可給。高更畢竟已經遠了,大溪地保留的不是高更,而是高更的複製品、高更的名號。甚至,大溪地也無法保留它自己,殖民時期之初,高更已經感嘆此地不夠原始,一旦觀光事業發達,大溪地數量最多的可能還是世界各地的觀光客。
因此,除了高更,我們可以(也必然會)在這本散文集裡找到其他各式各樣的人物:當過水手的老師,對當地人萬般不耐的法國人,痛失一切親人的自我追尋者。這些人各自背負著不同的故事,或輕鬆或沉重,兜轉著在南太平洋間相遇。作者對當地的介紹僅屬浮光掠影,往往限於個人的觀看和初步感受,所重視的是自己從臺灣一路背負到此的身體疼痛、情感困頓、靈魂騷動。全書以行程為次序,卻不斷運用兩種不同的字體,標示區分,一種是對當地的日記式描繪,另一種則是寫信給身在臺灣的H,訴說自己的感情和感觸。就這一點而言,我們也可以說作者要寫的既非高更、也非大溪地的行旅者,而是她自己。這是一段個人生命的旅程,遊觀的地點、方式、經歷都不重要,一切焦點都集中於寫作著的「我」,獨自一人踩著什麼樣腳步。
作者简介
鍾文音
淡江大學大傳系畢業。1995年曾赴笈紐約學生藝術聯盟習畫兩年。被喻為九○年代後期崛起的優秀小說家,兼以散文之筆寫家族、寫旅行、寫島嶼,多次囊括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長榮和華航旅行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第一屆劉紹堂傳記文學獎、世界華文小說獎和國家文藝基金會小說創作補助等。畢業初期曾游牧於電影場記和劇照師等工作,攝影為其另一項專長。曾任記者,現專事寫作和繪畫創作。
著有短篇小說集《一天兩個人》、《過去》,長篇小說《女島紀行》、《從今而後》,散文集《寫給你的日記》、《昨日重現》、《台灣美術山川行旅圖》,繪本書《裝著心的行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